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3)

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帝劳曰:“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娅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卿宜思有以称吾举者。”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

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我常物物戒之。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徙,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开示不入,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太子废,坐受金带,流驭州。

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思恭归,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

(选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起居注知:主持

B.冀.裨益之冀:希望

C.冀当反.善反:返回

D.故世衣.冠衣:衣服

解析:衣:此处作动词,穿。

答案:D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

B.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

C.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

D.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

解析:原文标点: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正伦聪颖能干,美名远扬。杜正伦因高中秀才被太宗知晓,被请入职秦王府文学馆;后又被魏征举荐,受到重用。

B.唐太宗认为自己年轻时历经世事,即位以后还需要臣下的劝谏,而太子长于深宫,未经世事,更需要臣子进言直谏。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太子骄横不听,还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与城南杜氏联宗的要求被拒绝后,杜正伦对城南杜氏记恨在心。执政以后挟公报复,破坏杜氏地脉,致使杜氏衰落。

解析:太宗并不是恼怒太子抗表闻奏,而是恼恨正伦泄露自己交代的话。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

译文:

(2)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

译文:

答案:(1)朕选拔贤才,不是朕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能对百姓有好处。

(2)今天如果昭告天下,敢上谏者死,将不会再有人说话了。

参考译文: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朝重视秀才科,考中者天下不到十人,而杜正伦一家有三个秀才,都是高中,被世人羡慕和赞美。太宗很早就知道了他的名声,上表召他入职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举荐他有才能,升任兵部员外郎。皇帝勉励他说:“朕选拔贤才,不是朕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能对百姓有好处。我对宗亲和故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才能,最终也不会任用。你应该考虑有所作为以不辜负我对你的选拔。”不久迁任给事中,主持起居注事。皇帝曾说:“朕坐在朝堂,不敢多说话,必须是对百姓有利,才敢说出口。”杜正伦说:“臣位居左史,陛下一言有失,不仅损害百姓,而且记入史书,千年以后拖累圣德。”皇帝听后很高兴,赐给他彩缎二百匹。

太子代行国事,诏令杜正伦任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皇帝对正伦说:“太子年幼,没有形成好的品德,我总是事事告诫他。如今他担当监国的大任,不能够朝夕相见,所以停止你在朝廷的职务以便辅佐太子。你一定要谨慎努力。”过了几天又说:“朕十八岁时,还生活在民间,世上真假无不亲身经历;即位以后,处置有失误,必要等到有人劝谏,才恍然大悟,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不经世事呢?况且君主不能骄傲,今天如果昭告天下,敢上谏者死,将不会再有人说话了。所以朕孜孜不倦地让人进谏直言。你要用此开导太子,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杜正伦出入皇宫和东宫,掌管机密,以办事精明著称。后来太子逐渐品行不端,皇帝对正伦说:“太子经常亲近小人,你可要明白地告诉他,教育他,如果他不改正,那你就告诉我。”所以杜正伦大胆劝谏无所顾忌。太子不听,正伦就转述皇帝的话来督劝他,太子随即上表奏闻。皇帝责问正伦说:“为什么泄漏我的话?”正伦回答说:“教导他而他听不进去,所以拿陛下的话吓唬他,希望他能弃恶从善。”皇帝大怒,将他贬出朝廷任谷州刺史,又贬任交州都督。太子被废,杜正伦因接受金带,被流放驭州。

杜正伦与城南杜姓宗族关系向来疏远,请求与他们联宗,没有被对方接受,怀恨在心。众杜姓宗族所居之地号称杜固,世人相传此地有兴旺发达的地气,所以世代为官绅。正伦执政后,建议开凿杜固通水以利百姓。开通以后,水流如血,过十多天才停止,从此城南杜姓逐渐衰落。杜正伦善写文章,曾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晚当值,谈论文章。思恭回府后,对人说:“和杜公评论文章,今天发觉我的文章顿有长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李应升,字仲达,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出无辜十九人于死,置大猾数人重辟。士民服其公廉。

天启二年征授御史,谒.假归。明年秋,还朝。时天子暗弱,庶政怠弛。应升上疏曰:“陛下不先发皇志气,群臣孰肯任怨以破情面之世界者?祖宗有早午晚三朝,犹时御便殿咨访时政。愿俯纳臣言,奋然力行,天下事尚可为也。”报闻。

四年正月,疏陈外番、内盗及小人三患,讥切近习,魏忠贤恶之。已,复疏陈民隐,言有十害宜急除,五反宜急去,帝为戒.饬所司。京师一日地三震,疏请保护圣躬,速停内操。忠贤领东厂,好用立枷,有重三百斤者,不数日即死,先后死者六七十人。应升极言宜罢,忠贤大恨。应升知忠贤必祸国,密草疏列其十六罪。将上,为兄所知,攘其疏毁之,怏怏而止。

杨涟劾忠贤,得严旨,应升愤,即抗疏继之。中言:“忠贤一日不去,则陛下一日不安。臣为陛下计,莫如听忠贤引退,以全其命;为忠贤计,亦莫若早自引决,以乞帷盖之恩。不然恶稔贯盈,他日欲保首领,不可得矣。”

时魏广微方深结忠贤,为之谋主,知应升讥己,大恨.。万燝之死也,应升极言廷杖不可再,士气不可折,讥切忠贤辈甚至。已,代高攀龙草疏劾崔呈秀。呈秀窘,昏夜款门,长跪乞哀。应升正色固拒,含怒而去。十月朔,帝庙享颁历,广微后至,为魏大中等所纠。广微恚,辨疏诋言者。应升复抗疏论之,广微益怒,谋之忠贤,将镌秩。首辅韩爌力救,乃夺禄一年。六年三月,假.李实劾周起元疏,入应升名。遂逮下诏狱,寻于闰六月二日毙之,年甫三十四。

(选自《明史·李应升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二年征授御史,谒.假归谒:请求

B.帝为戒.饬所司戒:告诫

C.知应升讥己,大恨.恨:遗憾

D.假.李实劾周起元疏假:假借

解析:恨:怨恨。

答案:C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李应升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疏陈外番、内盗及小人三患②言有十害宜急除,五反宜急去③疏请保护圣躬,速停内操④昏夜款门,长跪乞哀⑤应升正色固拒,含怒而去⑥辨疏诋言者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③是作为人臣的正常所为,④是崔呈秀所为,⑥是魏广微所为。

答案:A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天启年间,皇帝昏庸懦弱,荒废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倒行逆施,激起士林公愤。

B.李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将祸国殃民,于是上疏揭发魏之罪状,结果奏疏被兄长夺去毁掉,应升只好作罢。

C.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严旨斥责,李应升上疏声援,指出魏氏不除,朝政将一日不安,奉劝魏氏及早自裁。

D.魏广微结交魏忠贤,李应升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魏广微。后来魏广微假魏忠贤之手,置李应升于死地。

解析:李应升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的是崔呈秀,而非魏广微。

答案: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无辜十九人于死,置大猾数人重辟。士民服其公廉。

译文:

(2)应升极言廷杖不可再,士气不可折,讥切忠贤辈甚至。

译文:

答案:(1)释放十九名被判处死刑的无辜者,判大奸猾数人重罪。士民佩服他的公正廉洁。

(2)应升极力陈说廷杖不可继续,士人的志气不可摧折,讥讽斥责魏忠贤等达到极点。

参考译文:

李应升,字仲达,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释放十九名被判处死刑的无辜者,判大奸猾数人重罪。士民佩服他的公正廉洁。

天启二年被征授御史,请假还乡。第二年秋天,回到朝廷。当时天子昏庸懦弱,各种政务懈怠废弛。应升上疏说:“陛下不先发扬志气,群臣谁肯承受怨恨来破除人情面子的风气呢?祖宗有早午晚三次拜朝,还时常驾临便殿咨询时政。希望陛下采纳臣的劝谏,奋然力行,天下事还可有所作为。”皇上批复说知道了。

四年正月,上疏陈述外番、内盗和小人三大祸患,讥讽指责皇帝身边的小人,魏忠贤厌恶他。之后,又上疏陈述百姓隐情,说有十害应当立即除去,五反应急速除去,皇帝因此告诫有关部门。京城一日地震三次,上疏请保护皇帝安全,立即停止操练太监。魏忠贤掌管东厂,喜欢用立枷的酷刑,有的枷重三百斤,被枷者不数日就死去,前后死了六七十人。应升极力言说应该罢除,魏忠贤非常憎恨他。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定祸害国家,秘密草拟奏疏列举他十六条罪状。将要呈上,被他兄长知道了,夺取他的奏疏毁去,应升生气地作罢。

杨涟弹劾魏忠贤,得到圣旨严厉指责,应升愤怒,就继他之后继续上疏。疏中说:“魏忠贤一日不除去,那么陛下就一日不得安宁。臣替陛下谋划,不如听任魏忠贤引退,以保全他的性命;替忠贤谋划,也不如早早引咎自杀,以求赐棺之恩。否则恶贯满盈,以后想保全首领,也不能够了。”

当时魏广微刚刚深交魏忠贤,是魏忠贤主要的出谋划策者,知道应升讥讽自己,十分怨恨。万燝死后,应升极力陈说廷杖不可继续,士人的志气不可摧折,讥讽斥责魏忠贤等达到极点。之后,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崔呈秀。呈秀窘迫,夜晚敲门,长跪哀求。应升正色坚决拒绝,崔呈秀含怒而去。十月初一,皇帝祭祀宗庙颁布日历,魏广微后到,被魏大中等人举发。魏广微愤恨,辩解的奏疏谴责进言的人。应升再次上疏直接弹劾他,魏广微更加愤怒,与魏忠贤合谋,将降他的官阶。首辅韩爌竭力相救,于是夺去俸禄一年。六年三月,假借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写入李应升的名字。于是逮捕下到监狱,不久在闰六月二日被折磨致死,才三十四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

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节选自《尊经阁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天地,亘.古今亘:贯通

B.其不明.于世明:明白

C.尚功利,崇.邪说崇:崇奉

D.既敷.政于民敷:施行

解析:明:显扬。

答案:B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B.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C.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D.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解析:原文标点: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答案:C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沟通人与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间,无处不存在,它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B.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也就是亲、义、序、别、信,是同一件东西。

C.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靠诡辩取胜等,像这样的人,他们不知什么叫做尊重六经。

D.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亲手在稽山书院后面修尊经阁。

解析:“亲手在稽山书院后面修尊经阁”错,应是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命山阴县令吴瀛君修造的。

答案:D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译文: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译文:

答案:(1)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

(2)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

参考译文:

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它沟通人与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间,贯通往古来今,无处不存,无处不是同样,无处可能改变,所以它是永恒不变之道。它表现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也就是亲、义、序、别、信,是同样一件东西;都是所说的心、性、命。

这永恒不变之道,用以阐述阴阳盛衰的运行,便称它为《易》;用以表明纪纲政事的施行,便称它为《书》;用以传达歌咏性情的感发,便称它为《诗》;用以显示体统仪节的表征,便称它为《礼》;用以宣泄欣喜和平的跃动,便称它为《乐》;用以辨别真假邪正的标准,便称它为《春秋》。

唉!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在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中,用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肆意发表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