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的演进与革新

1.传统单项贷款管理模式的风险积累与效率损失。

银行业传统上奉行客户关系导向的经营原则,以提供信贷支持作为支点,致力于客户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以便形成对特定客户展开业务

的比较优势,向客户出售系列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关系盈利性最

大化。银行信贷模式相对应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因为侧重客户关系

管理,银行通常只考虑单笔贷款的盈利水平,忽略从信贷组合的视角

实行风险收益分析和决策;二是银行对客户发放贷款后,就持有贷款

直至到期,而不主动对信贷组合结构实行调整,贷款缺乏流动性。

这种传统贷款管理模式有明显的内在缺陷。首先,容易导致贷款风险

集中于单一客户及特定行业、地区。银行将利润绝对值作为衡量客户

关系价值的标准,信贷投放必然向重点客户倾斜。高度集中的信贷组

合蕴含着潜在风险,一旦核心客户信用质量恶化,银行就面临严重损失。其次,信贷过度集中也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的盈利增长。银行

竞相追逐大客户的过度竞争格局将导致贷款利率和服务价格持续抑低,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势必呈边际递减之势。

2.信贷集中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为补充单项贷款管理的不足,银行建立了授信限额制度,对贷款集中

度实行事前控制。集中度管理虽然初步体现了组合管理意识,但与组

合优化还有相当距离,在实践中存有局限性:

(1)单纯依靠信贷限额并不足以避免信贷集中。信贷限额在操作中

受到各种制约:一是银行所在地区有限的客户多样性。银行开拓业务

受周边地区“自然市场"限制,贷款难免集中于当地支柱产业;二是银

行顺行业周期的信贷取向。银行倾向于集中信贷资源投入朝阳产业,

发挥信贷业务的规模效应;三是信贷部门通常追求目标市场集中化,

以便保持对特定客户的信息优势和管理专长。

(2)信贷限额仍然是简单、消极的风险管理。银行设置的单一客户贷款比率不能反映各借款人信用品质变化的相关性,银行无法估算单项贷款对组合风险的边际影响、测算组合风险值和确定最优组合。同时,银行一味通过信贷限额规避贷款集中风险,忽略了风险回报。这种“一刀切”式的限制意味着某些具有创造价值潜力的信贷业务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集中度管理仅仅“风险驱动”,而非组合优化要求的“风险—回报”驱动。在尚未具备真正的组合优化必需的条件之前,信贷限额是银行的权宜之计。

3.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的全新思路。

(1)信贷组合积极管理兴起的驱动因素。

信贷管理模式创新的驱动力来自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变对传统信贷理念日益严峻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投资者可利用收益负相关的资产相互抵消非系统风险的原理,调整资产组合,使之移向“有效边界”。在此边界上,投资者可结合其风险态度选择风险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组合。MPT理论被投资基金等机构应用于证券组合管理,而当时西方银行业还处在生存无虞的时代,无需为信贷组合管理耗费精力。进入1960年代,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利用证券和票据市场融资,银行信贷优势面临威胁。1970年代后,信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为争取为数不多的大客户竞相降低贷款利率,贷款集中度持续上升而边际收益下降。这种使信贷组合严重偏离有效边界的信贷模式在1980年代遭遇重创,银行业对房地产、能源、拉美国家的巨额贷款均损失惨重。19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银行业屡因信贷组合结构失衡陷入困境,亚洲金融动荡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信贷组合缺乏有效管理的严重后果引起监管者高度重视。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中强调对信贷组合风险的研究,美国通货监理署和美联储建议银行建立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程序。同时,发达国家银行业也在对传统信贷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信贷组合“风险—收益”有效权衡为导向的新型信贷管理理念,目标是在将风

险控制于可承受限度内的前提下,谋求信贷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

(2)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的特点。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的思路和信贷集中度管理有着显著差异:

首先在于组合的管理视角。在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中,银行不再单纯通过贷款限额限制信贷集中度,而是利用单项贷款对组合的边际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设置新增信贷业务的最低门槛。换言之,银行不是简单、孤立地判断单个借款人是否超出信贷限额,而是在考虑不同类型客户的信用品质相关性的基础上,考查单项信贷交易对整体组合风险回报率的边际影响。

其次,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完全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银行不是在恪守信贷限额的前提下消极地持有贷款组合,而是积极地调整和优化组合结构,减少风险较高而相对收益较低的信用暴露,添加对组合风险回报率产生正面贡献的信用头寸,改善组合风险收益状况。

二、信贷组合积极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调整信贷组合的常规手段及其局限性。

(1)贷款的直接转让。

贷款直接买卖是信贷二级市场发展初期的主要交易形式。银行可通过债务更新、转让、从属参与等方式,出售过度集中的贷款头寸,买进合适的信贷份额,对贷款组合结构实行再平衡。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银行贷款二级交易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辛迪加贷款转让,已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牵头行通常将其贷款份额再出售,买方最初是银行同业,到1990年代初非银行机构已占贷款购买金额的30%,交易对象从投资级企业贷款扩展到非投资级企业。贷款转让的发展使信贷合约具有了一定流动性,但运作中也面临一些障碍:

首先是与银行维持客户关系的矛盾。贷款附有银行与客户的“隐性契约”,银行承诺对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客户考虑优先购买银行的其他

产品和服务。伴随着对某客户贷款支持的增加,风险集中度随之上升,银行预期收益也应相对应上升,而实际上银行只能索取有限的贷款利息,甚至对大客户给予优惠利率。此时贷款组合显然偏离有效边界,

银行理应出售贷款,减持对大客户的风险暴露,不过又面临客户关系

受损的危险,处于“信贷悖论”(paradoxofcredit)的两难境地。

其次是信贷合约非标准化的交易障碍。标准化水准低是贷款合约的天

然特质,贷款结构由借贷双方协商定制,利率、期限、金额、偿还方

式等合约要素差异较大,对信贷买卖构成无形障碍。此外,转让债权

需通知借款者及担保人并经其同意,相关法律手续可能耗时颇多,也

会降低交易效率。

(2)贷款证券化。

证券化技术将缺乏流动性、非标准化的贷款转化成为可交易的标准化

证券,为银行调整信贷组合提供了便利。银行将贷款组配成基础资产

组合,交付给SPV(特设机构),后者以基础组合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证券,将集中于银行的信贷风险向众多投资者分散转移。同时,银行可

买进其他类型的贷款支持证券,使信贷组合多样化。1980年代后,银

行利用期限层化、利息层化和风险层化等技术重组基础贷款现金流,

开发出很多证券化创新品种,吸引了广泛的投资者。

证券化虽然提升了贷款流动性,但也存有局限:贷款证券化要在法律

上认可为真实出售,一般要求银行对SPV作彻底的信贷转让,仍然面

临贷款出售的客户关系问题;证券化程序繁复、交易成本高,适于大

规模信贷组合整体风险出售,而不是对局部风险暴露特别处理;证券

化虽可按偿付优先顺序对基础贷款池的现金流实行风险分层,但难以

对组合中的风险暴露作更细致的分解和重塑;证券化要求基础组合中

贷款的特征尽可能一致,贷款数目应达到相当规模,非标准化、单笔

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证券化较困难。

2.信用衍生工具——信用风险转让的开拓性创新。

鉴于常规手段的局限,银行需要更为灵活的工具调整信贷组合风险敞口。1990年代初信用衍生工具问世,将信用风险与基础信贷剥离,作

为独立的“商品"在市场上买卖,摆脱了贷款合约缺乏流动性的束缚。

作为信贷组合管理工具,其优越性在于:

(1)有效解决“信贷悖论”,提升交易效率。银行可利用信用衍生

工具实行表外交易,保留贷款而出售风险,既改善了贷款组合的风险

收益状况,又不对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将客户关系

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分离。信用衍生交易无需牵涉借款人,一般在场

外非公开协商,不会引起客户疑虑,且简化了法律程序,银行得以迅

速便捷地调整信贷组合。

(2)提供对信贷组合风险状况实行再设计的机会。信用衍生工具是

独立于基础资产的参数合约,在重塑信用风险方面具有常规手段不可

比拟的灵活性。银行能为信贷组合量身定制信用衍生合约以调整风险

敞口,既可对冲组合中特定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可为组合中任意一项

资产的违约损失购买保护,或是为组合损失水平设定上限,甚至对冲

组合面临的系统性违约风险。银行也可作为信用衍生品的投资者,购

买与自身偏好匹配的“合成”信用暴露,实现信贷组合多样化。

(3)将信用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合理地再配置。信用衍生交易形成

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投资者可获得在信贷市场上因为各种原因(与目

标客户未建立密切关系、进入特定市场存有困难、分支网络地域限制等)难以得到的信用暴露,而且能够不需为此融资,也不必承担持有和

管理贷款的成本。银行作为参考贷款的发起人,可与风险买方分享对

特定领域的业务关系和信用管理的比较优势,同时避免承受过度集中

的风险,在组合分散化和信贷专门化之间寻求平衡。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具代表性的信用衍生品。违约保护买方向卖方付费,作为卖方承担参考资产信用风险的报酬,卖方承诺一旦发生规定的信

用事件就对买方实行偿付。银行可用单一信用违约互换为组合中的单

项贷款保值。若银行想对客户提供信贷支持,但贷款需求超出信贷限额,银行可达成以客户为参考实体、名义金额等于贷款超限额部分的违约互换,覆盖额外的信用暴露。银行也可基于贷款组合构造信用篮子违约互换,为组合选择不同的信用保护覆盖率,譬如:第一违约篮子(first-to-default,basket),贷款组合发生第一件违约事件后,保护卖方对买方偿付。若多项贷款相继违约的可能性小,银行只需购买第一违约保护,不需对每项贷款保值;第一损失篮子(first-lossbasket),银行保留信贷组合的部分风险暴露(预期损失),将剩余暴露(意外损失)转移给卖方,设定自己的损失上限。银行也可利用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交易信用暴露头寸,还可用违约指数合约为信用环境恶化的系统风险保值,避免经济低迷导致个人或企业普遍破产造成的信贷组合损失。

近年来,在世界信用质量普遍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信用衍生工具在信用风险分散转移中颇有建树。2002年以来,违约互换市场成功解决了安然和世通破产及阿根廷主权债务违约等信用事件。作为创新产品,信用衍生工具还面临合约要素标准化、精确定价、监管待遇等问题,但其成长潜力为业界公认,已成为银行管理信贷组合的有效手段。

三、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银行组织结构重整

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要求重组信贷业务模式,银行组织结构需要实行相对应调整,为组合管理提供运作平台。组织架构的有效运转又依托于组合管理的信贷政策与信贷文化,前者为组合管理确立指导原则,后者提供价值判断和管理哲学的支持。

1.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下银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银行传统信贷模式意味着信贷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沿循借款人申请——前台客户管理部初审——后台风险管理部复审——发放贷款——持有贷款直至到期的直线型业务流程运作。要实施积极的组合管理,银行不是简单地将单个信贷经理的分散决策实行汇总,而应建立专业化信贷组合管理部门,赋予其跨越单项贷款的组合管理视角和独

立的操作权限,对信贷组合整体的利润和损失负责。组合管理部门建

立后,信贷运作程序随之重构,新型组织框架如图所示:

客户管理部是资产生成部门,按组合管理部设置的门槛实行信贷决策

和贷款定价,对客户发放贷款。组合管理部独立于单个客户关系,从

组合管理整体目标出发,控制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在具体操作中,组合管理部作为资产管理经理,位于银行内部放贷部门和外部二

级信用交易市场之间,按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从放贷部门购买贷款,

并在二级市场上执行贷款买卖或保值交易。风险管理部除审批单项贷

款外,将建立客观的资产评估体系,为信贷资产的内部转移定价,为

避免利益冲突,该部门应独立于资产生成部门与组合管理部。信贷管

理委员会为信贷组合设置总体财务目标,界定组合管理部的授权范围(如买卖的资产类型、允许投资的工具),并解决部门间的争议。

2.银行构建信贷组合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策略。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需具备多方面实践条件,难以一步到位,银行业的

现实选择是分阶段构建信贷组合管理体系,逐步扩展信贷组合管理部

的职能。

(1)初级阶段:防御型组合管理。

信贷组合管理部在这个阶段的职能侧重于降低风险。其首要任务是建

立信贷组合信息系统,评价组合风险回报水平,对组合风险实行监测

和早期预警。在组合分析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银行可将设置贷款目标

风险回报率的权力授予组合管理部,作为前台部门放贷和定价的门槛。

(2)高级阶段:积极型组合管理。

信贷组合管理部不再是单纯收集数据、度量风险、编制报告的成本中心,同时也是利润中心。它不但通过影响贷款发放部门的信贷决策从

而影响未来信贷组合的构成,还主动调整现有组合的风险收益状态。

为此,组合管理部需要“拥有”信贷资产,以便对其灵活处置。组合

管理部可选择调整组合的最优方案,或是以贷款直接交易或证券化等

现金形式出售由放贷部门形成的“核心信贷组合”中的贷款头寸,同

时购买其他银行的贷款,将出售贷款的收益实行再投资;或是在信用

衍生市场上为组合保值,也可向其他银行出售保护。

3.银行组织结构重整中的信贷文化变革。

信贷管理模式的革新也伴生了一系列组织问题,对银行带来挑战,比如,如何界定组合优化的适度边界,国际银行应将贷款组合作为一个

世界组合,还是分成若干子组合分别谋求区域性优化;各项职能如何

在相关部门间实行合理的责权配置;在新型运作模式下,如何着眼于

全局利益,协调传统业务部门与组合管理部的关系。关键在于,银行

须将理念的变革渗透于信贷文化中,形成适合组合管理的信贷价值观、信贷理念和行为方式。信贷文化的潜移默化对信贷组合管理的效率具

有长远意义。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不但对银行信贷业务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反

映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凭借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银行不

再被动承担过多风险,而是主动发挥风险管理专家的优势,通过优化

风险配置格局获益。构建有效的信贷组合管理体系将成为现代银行取

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

四、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以邮储银行为例(一) 邮储银行信贷的目前现象 在2007年6月22日,中国的邮储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了进一步发展,银行内部首个小额贷款业务已在河南省的一个小镇开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营业部,这就表明全国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开始试点,无疑对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8年5月20日,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了新的突破,开始实行个人二手房信贷业务的开展,同年6月2日,国内首个信用卡系统问世,因此也有了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以上一系列的案例已经促进了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在2010年末期,邮储银行中所有业务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443 亿元,从中的纯利润高达429亿元,比起2009年,净利润增加将近一倍。针对涉及到的资产总额可以发现,在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中,不良贷款率仅为1.62%,然而全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仅只有0.3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邮储银行最初进行的信贷业务还算比较顺利,这都是邮储银行内部条件优越的结果,比如有着优良的原始资产和相对较低的基数标准。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果断执行,让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扩展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银行内部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邮储银行刚建立不久,当初也没有实行相关贷款业务,因此导致在信贷方面的经验减少,对信贷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方案。 (二) 目前邮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1. 信贷风险控制缺乏实际理念 因为信贷业务的进行才刚不久,所以相关业务过程需要引起邮储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对信贷风险的了解不够透彻,对相关理念的掌握不够深入,使得信贷业务涉及的领域受到了限制,简而言之,邮储银行内部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树立正确、高效的经济理念。同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都没有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邮储银行没有及时开展对员工的信贷知识教育,使得员工对信贷风险只存在片面性认识,没有了解到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所以银行内部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因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或者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缺乏独立性等。 徐杰,2004年在《商业银行》发表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分析》,我国当前银行信贷在总体发展趋势大致合理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他觉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结构型风险,贷款对象过于集中,且侧重于中长期贷款,且票据市场不规范,高增长的票据贴现风险不断积聚。且大多银行现行网上识别机制,给了不法分子伪造难以识别的假票据,给银行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另外,2008年7月,媒体报道“雷智超特大贷款诈骗案”。交通银行贵州省分行瑞北支行被骗贷金额高达8500万元,贵阳市商业银行瑞丰支行和贵阳市白云区信用联社涉案金额分别为6000万元和2000万元;2009年4月,上海大型国有企业上海广电集团深陷亏损泥潭,直接牵涉至少8家银行的大额贷款安全。以上案例,都是由信贷风险管理不力而导致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的金融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准确度量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在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_金融学论文完整篇.doc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

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财金之窗 摘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消费观念。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At present,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fa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imperfect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the imbalance among regions,lack-ing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he product homogeneity are also obvious.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listed below:Improving the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developing rural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founding and perfecting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enhancing market skill of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ame-liora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changing con-sumption notion. Key w ords:The Commercial bank;Consumption credit;Individual credit system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汶川大地震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到2009年1月,由于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我国出口急剧下降17.5%,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贡献率过大,消费贡献率过低,消费需求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内需进而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的消费能力,提升即期消费水平。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的老牌业务,消费信贷在我国的业务开展时间却并不长。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一词才第一次被我国居民所了解,但之后十余年间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且业务品种亦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夏季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为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由之前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旅游度假贷款、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多种形式。在以后的几年里,消费信贷规模呈加速度增长,特别是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较2006年增长近4倍。但是,到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我国房地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以房贷占90%的个人信贷必然要受到影响。因此,2008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出新的调整。在2008年前10个月,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整个银行业而是微增长,大多数商业银行是负增长,只有个别商业银行是正增长。2008年10月,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29447亿元,比9月减少6.7亿元。而2007年10月环比增长了611亿元。 在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不断加深的形势下,为了抵制负面影响,刺激经济,我国及时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在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2009年1月份,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创下了1.62万亿的高位。但是,这些新增贷款中,其中90%以上是政府项目和企业贷款,而个人贷款的比例过小。2009年,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以扩大内需来保增长、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仅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扩大消费,特别是要扩 □桂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71 2009年4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总体解决方案.doc

XXX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总体解决方案1 [XXX]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 总体技术方案 目录 1概述(3) 1.1项目简介(3) 1.1.1项目名称(3) 1.1.2文档名称(3) 1.1.3范围(3) 1.1.4名词定义(3) 1.1.5参考资料(3) 1.2项目建设背景(4) 1.2.1项目建设环境(4) 1.2.2[XXX]市商业银行建立综合业务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4) 1.3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4) 1.3.1系统建设目标(4) 1.4系统建设原则(5)

1.4.1标准化和有机集成相结合的设计原则(5) 1.4.2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5) 1.4.3安全可靠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运行管理原则(5) 1.5系统建设总体要求(6) 2总体体系结构(7) 2.1系统层次结构(7) 2.1.1体系结构(7) 2.1.2数据分布方式(7) 2.2系统信息类型(8) 2.2.1采集信息(8) 2.2.2查询信息(9) 2.2.3认证授权信息(9) 2.3应用系统的概念结构(9) 2.3.1表示层(9) 2.3.2业务对象界面(9) 2.3.3应用层(9) 2.3.4数据对象界面(10)

2.3.5数据层(10) 2.4应用系统的结构模式(10) 3应用系统技术实现方案(11) 3.1信贷管理系统业务的操作特点(11) 3.2应用层技术实现方案设计(11) 3.2.1应用层技术实现方案的主要要求(11) 3.2.2应用层技术实现方案的选择(12) 3.3表现层技术实现方案设计(12) 3.3.1表现层实现方案比较(12) 3.3.2应用程序界面开发工具的选择(13) 3.3.3浏览器界面开发工具的选择(14) 3.4应用系统技术实现方案总结(14) 4系统支撑环境(16) 4.1系统网络环境需求(16) 4.1.1系统网络的总体结构(16) 4.1.2总行局域网结构(16) 4.2计算机设备选型方案(18)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第二节现金资产管理 一、现金资产管理原则 银行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预先准备为应付存款支取所需的资金,主要由库存现金、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同业的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等项目组成。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所有资产中最富流动性的部分,是银行随时用来支付客户现金需要的资产。各国均把现金资产作为支付客户提取,满足贷款的需求,以及支付各种费用的一线准备。但现金资产是非盈利性资产,不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或只带来甚微的收益,故各国商业银行都希望把现金资产量减低到必要的最低水平。 1、现金资产特点 (1)频繁性:银行资金存取调动非常频繁。 (2)波动性:银行现金需求和供给的很多方面是银行自身难以控制的。 (3)强制性:银行必须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特别是负债中绝大部分是存款,而存款必须随时保证支付。 (4)矛盾性:与追求盈利性的目标相矛盾。 2、现金管理目标:就是要在确保银行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现金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的规模。 3、最优化原则 按照存量管理理论,微观个体应使其非盈利性资产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就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而言,

其存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 4、结构组合原则 银行必须根据业务过程中现金流量变化的情况,适时的调节现金资产流量,以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适度。具体来讲,当一定时期内现金资产流入大于流出时,银行的现金资产存量就会上升,此时需及时调整资金头寸,将多余的资金头寸运用出去;当一定时期内现金资产流入小于流出时,银行的现金资产存量就会减少,银行应及时筹措资金补足头寸。因此,适时灵活地调节现金资产流量是银行维持适度现金资产存量的必要保障。 5、安全原则 库存现金是银行现金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银行日常营业支付之用,是现金资产中唯一的以现钞形态存在的资产。因此,对库存现金的管理应强调安全性原则。 库存现金的风险来源有三:一是被盗、被抢或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工作人员管理中的失误,如清点、包装差错;三是工作人员的恶意挪用、贪污等。 二、库存现金管理 1、库存现金资产特点 流动性适当性强制性 2、库存现金影响因素分析 现金收支规律 营业网点的多少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对策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及其特征 (3)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5) 三、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之差异比较 (10)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4)

容摘要 本文选择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讨论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并试图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众所周知,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和棘手的问题。因为,信贷风险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手段、体制、控制制度等诸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致使国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必须坚持贷款的“三性”原则,合理安排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必须建立健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完善信贷风险防机制,培养健康正确的信贷文化,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贷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和棘手的问题。信贷业务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讨论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并试图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到期而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使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内容摘要: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人金融产品已经应用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并且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展一方面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增加银行的收入,使银行过于单一的资产结构有所改善,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以分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个人消费信贷也同其它的银行信贷一样,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因而银行如果不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对其风险加以防范,不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本文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消费风险,风险防范 当前,个人消费业务随着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和效益来源之一。然而,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业务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目前,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基础条件落后,有存在对象多、范围广、流动性差及期限长的特点,加上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一、商业银行中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一)个人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受信人得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我国已经为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但是,这6亿人 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数据库呢?他们对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又有多少了解呢?《中国青年报》对此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在参与的1805人中,33.1%的人表示对个人信用档案的作用不了解,69.7%的人表示不清楚什么行为属于不良信用信息并会被列入个人信用档案。由此可见,我国个人信用风险还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 因此,有效的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是银行利用贷记卡全面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11-16T13:50:05.67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供稿作者:王东升 [导读] 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王东升 (建设银行河北总审计室) 摘要: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也是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的核心。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我国银行业中,信贷业务仍然是各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短期内该种状况仍将持续下去。因此在现阶段信贷风险管理仍然是国内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部分。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正在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来运行商业银行,同时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也正快速向国际靠拢。因此,完善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尽快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下面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信贷制度、内控组织结构、风险评估、内部考核评价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几点思考。 第一,完全、彻底的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并将风险控制贯穿到整个环节,尽量实现源头控制风险 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在贷款的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方面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普遍表现出“三查”制度执行不力,重贷前调查,轻贷后跟踪,信贷风险预警工作不到位。没有将风险覆盖到整个信贷资产的运作过程中。通常信贷人员较重视贷前调查,能够按要求调查客户经营情况,撰写客户评价报告;但贷后的管理、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深入,对客户的经营信息了解滞后、不完整,以至于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贻误最佳收贷时机,这也是当前不良贷款的产生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信贷档案制度,健全信贷管理“三查”制度,加强信贷基础管理与风险预警工作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一是推出关于信贷档案管理及贷款“三查”制度方面的规定、办法,并对贷后管理需要全面而详细的内容、科学的调查方式和资料的核实手段、检查频率等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二是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工作,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培育全员、全过程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文化。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都牢固地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与风险管理一体化,从源头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各商业银行均有自己的贷款责任制,但责任追究制度只在出现特大情况或外部监管需要时才会有所体现,使得责任追究这把利剑失去了锋锐和丧失了它的威慑作用。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推行信贷工作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决策者的日常考核制度,将对领导的管理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贷款质量问题上,在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上,必须加大力度。对信贷工作的各个环节推行责任制,如调查评估责任制、审批放贷责任制、贷后管理责任制。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也依赖于信贷管理各个环节的明确分工和科学地设置信贷管理组织机构 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更为专业化的垂直管理模式。首先,要通过人事和财务两条线的垂直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运作,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提高风险信息的畅达程度,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要实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管理线路.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负贵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考核。其次.要将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总行本部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逐步形成横向延展、纵向深入的扁平化矩阵模式。第三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总行本部设立专业化评估中心和审批中心,实现集中的专业评估和专职审批,同时,还要建立对审批人和风险经理的长期考核和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贷后管理中心,加强事后监督,控制操作风险。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全行风险的统筹和集约化处理。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风险量化系统建设的步伐,弱化个人在整个审贷过程中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审贷方法仍主要依赖审贷经理的个人主观判断,有很强的个人偏好性,“长官意志色彩”较浓。风险评估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模型,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由于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工具,实际工作中在各种风险处罚的制度约束下,多数审贷人员在评审过程中选择的是风险回避,而不是去经营风险。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要求我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其次是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再次是在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基础上,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并引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组合分析和集成化管理。 第四,健全、完善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 原粗放经营模式下的内部评价和考核体系导致了各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效益,在风险管理上没有实时反映风险量,给决策者提供风险管理战略提供依据,也就不能起到对风险总量进行控制的作用。健全、完善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上的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就是以资本可增加额统领发展规划,促进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把风险资产控制在与可用经济资本相适应的范围内,实现资本总量对业务扩张的硬约束。 第五,重视全面、专业的信贷人才培养,优化信贷队伍建设,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各商业银行应帮助信贷从业人员提升价值,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将教育培训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培训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团队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提高信贷人员自我管理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建立以信贷员为核心的风险早期发现机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现状与成因分析 王斐 (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由此,信贷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取得显著的工作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显著,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风险历史现状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 王斐,男,1979年7月16日,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从风险管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限额管理、风险计量与分析、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阶段。 1.限额管理阶段 限额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风险测量技术并不成熟,因此,风险限额是一个固定数值,该数值一般由信贷专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来设定,如“5C”法、“5P”法等1。 2.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 随着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在限额管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迈入了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出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定量值,在此基础上控制风险。 3.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阶段 风险管理的更高阶段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管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商业银行逐步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管理文化,让这种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日 1“5C”要素分析法主要集中从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P”要素分析法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0804040208 肖宁 消费信贷一般是指以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为目的,用未来收入做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信贷行为和消费方式。消费信贷是建立在信用消费的基础上,但它又不同于厂商向客户提供的分期付款的商业信用消费,而是在金融学意义上相对於生产信贷的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范围指广义的商品,既包括住房、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也包括了劳务,其范围是随着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既有的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时间短,规模不够大,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对于保证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还存在以下问题: 1、消费者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首先,传统消费观念的约束。中国人目前的消费观念是:今天的消费必须建立在昨天劳动的基础上,即使花昨天的钱也要量入为出;推崇勤俭持家、未雨绸缪,将其视之为美德,认为欠债是不光彩的,对“寅吃卯粮”则是嗤之以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对“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 其次,消费者的消费信贷需求意愿不强。消费者的消费信贷需求意愿是指消费者借助信贷手段实现其消费需求的意愿,它的强弱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即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支出预期、金融意识和技巧,以及消费信贷成本。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都不尽人意,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在下降而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在上升,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金融技巧水平普遍都比较低,消费信贷成本仍然比较高。 2、商业银行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是消费信贷的供应者,消费信贷能否顺利实现和得到较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供给意愿如何,并受到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供给能力的制约。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供给意愿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商业银行同样也存在着一个转变观念的紧迫问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信贷业务基本上都是面向企业,而现在开办消费信贷则是要对个人贷款,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员工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如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消费信贷的业务特点以及经营思想上不重视等问题。 其次,利益机制的约束。我国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因此追求利润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目标。目前国家出台的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几乎都是行政性的,并没有从利益机制上真正调动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软件解决方案 信贷管理—中小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信贷业务成为中小银行当前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安全、高效、统一的信贷管理平台可以规信贷业务流程、改善信贷业务管理状况、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控制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保持稳定的优质客户群和最佳信贷经济效益。 信贷管理解决方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原则,充分考虑信贷业务规则变化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全面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信贷风险防控制要求,支持对公信贷和个人信贷管理、审批、统计、报表展现的业务自动化处理,实现统一集中的用户管理和安全控制, 为中小银行信贷业务创新、金融风险控制和经营决策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方案设计将信贷管理应用纳入到中小银行流程银行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中来统一考虑,使信贷管理基础平台成为企业流程银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助于协调中小银行各业务部门互助合作、高效运转、迅速处理信贷业务关键流程并最终提高中小银行运营的整体效益。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采用SOA的先进架构来促进中小银行信贷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为中小银行信贷审批、流程业务的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提供坚实的流程开发和运行平台,本方案核心基础平台包括数据库平台(DB2/Informix)、J2EE Web应用服务器平台(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和用户集中管理LDAP目录服务器(Tivoli Directory Server), 方案推荐可选平台包括支持信贷复杂审批和业务流转的流程服务器( FileNet P8 BPM/WebSphere Process Server)、支持信贷业务灵活性的规则引擎 ILOG JRules、支持信贷档案影像处理的容管理平台(DB2 CM/FileNet CE)、支持信贷报表管理的展现服务器( COGNOS 8 BI), 本方案还提供基于Basel II风险分析的软件服务能力、用于风险分析的数据仓库服务器(DB2 Warehouse), 支持客户信息统一视图的主数据服务器(InfoSphere Master Data Management)以及有关的 SOA 分析设计开发工具等技术说明。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小银行信贷审批是银行业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它要实现贷款审批与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一系列操作,形成统一授信、授权、信贷额度与会计放款交易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信贷管理涉及到信贷审批过程中基于角色的人员工作分配还有流程的异常处理等复杂环节, 在信贷业务流程中要实现各种复杂信贷审批工作流模式、对信贷档案文档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和利用、信贷业务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信贷风险的评估和计量分析、信贷结果的报表管理等功能,中小银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按照银监会要求来做到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 2.如何支持扩大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3.如何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 4.如何降低越来越隐蔽的信贷风险 5.如何加速新信贷政策的快速推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