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羁旅游役诗鉴赏一、基本知识。
1、定义:羁旅游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旅居异乡的游子流浪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想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旁的光景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从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土的瞭望、对温馨家庭的向往。
2、意象:月亮:对月引起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秋风、秋霜、衰草:引刊行人孤单、悲凉、难过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情形,咏叹出身的孤傲悲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
”杜鹃:喊声悲凉悲伤,声如“不如回去”。
吵嘴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相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流浪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常常喻指流浪不定,举目无亲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想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惹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浮云游子意,夕阳故人情”,夕阳意在珍爱,如“故人”;其余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屋,当会想念远方的游子;流浪的旅人停靠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但是生。
与日暮、暝色邻近的意象还有暮霭、夕阳、斜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3、感情。
羁旅诗抒发的感情大概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心里的孤单、悲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怀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想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③抒发独居异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单孤独、幽怨气愤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憎恶战争、想念家同乡人之情。
如2004 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怀”、寓情于事、“虚实联合”、“衬着衬托” 抒怀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别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惋惜。
羁旅思乡诗鉴赏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古诗鉴赏之羁旅行役(思乡)诗羁旅行役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
古代很多诗人长期客居异地,淹留他乡,或漫游山水,或谋求仕途,或贬谪迁徙,或戍守边塞。
时间漫漫空间遥遥,他们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地吟唱心中永恒的离乡之痛:对故土亲人的依恋与牵挂;对身世遭遇的感怀与无奈;对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哀伤与怨愤;对边地苦寒的怨尤和叹息。
一、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莼羹鲈脍、晚钟、秋风、日暮、柳树、丁香、梧桐、苦雨、杜鹃、鹧鸪、鸿雁、猿啼、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想象联想,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二、思想内容1、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2、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3、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2.请结合句子,分析这首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6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4分)(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羁旅思乡诗鉴赏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异乡好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括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向往。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异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探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各种原因,长久借居异乡之意。
这种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种诗,要大略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情感。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
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心里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酷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孤单、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光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手法方面常常利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衬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赏析:“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阑干独倚天涯客。
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
相吊年光浇大白。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作品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
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
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
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
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
“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歌鉴赏第二类:羁旅诗
【题材概览】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远滞他乡,或漂泊流离,或辗转仕途,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就叫羁旅诗。
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中“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内容情感】
行旅之中,家永远是温暖的慰藉。
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漂泊流离的痛苦,凝聚了诗人的人生的感叹,情真意切,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大致说来,羁旅诗常见的内容及情感有:
1.描述旅途的艰辛,抒发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
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念。
2.叙写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对温馨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3.叙写自我的失意生活,表达客居他乡、人生彷徨,充满文人失意之感。
4.在对旅途的叙写中,蕴含朋友珍重、鼓励、劝勉之意。
以上这些情感,很难以截然的界限分开,常常交织在一起。
但终究围绕着哀己思亲的主线展开。
【鉴赏要点】
手法关键词:情景交融、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节气节令。
羁旅诗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
羁旅诗常常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来表达情感。
旅途既为羁绊,烘托的氛围一般是凄寒、衰败、孤寂、冷清之景,这与温暖的家方能构成截然的对比。
有时思家而不得归,便借助于梦,所以羁旅诗中常见梦的痕迹,梦当然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梦中归乡,温暖喜悦;现实羁旅,凄苦无助,虚实对比强烈。
羁旅之中,常托物而传情。
大雁、笛音、月光、柳树都是常用来寄情的媒介。
同时还要注意,“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了解一定节日的风俗特征对于把握诗歌内容也显得必不可缺。
常见的节日有:①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②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③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④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楔。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⑤中秋: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⑥重阳: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赏析示例】
阅读下面这道题,完成后面的练习。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
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作简要赏析。
思路点拨:读这首诗,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是标题,“驿”,即驿站,与驿站的文化内涵相关联,我们就会想到人在旅途、漂泊在外。
其次,是这首诗中的意象,残缺之月,明灭孤灯,
风露早霜,乱耳鸣蝉,半黄桐叶,意象凄凉悲伤。
最后,就是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意境氛围,寓凄凉于秋景中,秋意萧瑟,思情正浓。
答案要点:第一题重在考景物内容的归纳,“驿站”和“秋”是不可少的要素;第二题重在考意象的分析整合。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南冠:楚冠。
1.诗有诗眼,最能窥探到作者所蕴之情。
请找出本诗中的诗眼加以分析。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见本期中缝)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1)诗眼是“凄凉”。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013年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答案】(1)(4分)上片词人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愁苦的思乡之情。
(2)(3分)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
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又有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
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