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道经典导读3

儒道经典导读3

儒道经典导读3
儒道经典导读3

儒道经典导读第三课文字录入:田菲菲

前面我们讲到学习儒道经典,第一,要态度虚心。如果这一条做不到,纵然花费再多时间学习,也不可能得到其中的精髓。老祖宗讲:“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周易》里的话。这句话如果理解得浅,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童蒙未开化的时候培养正知正见,这是最重要的事。经典的意思是经得起反复解读的,浅层次上成立,深层次上也成立,看你领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成年人已经不是童蒙了,是不是这句话就不适合于我们了?要知道,经典的话具有普适性。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唯有童蒙,才能养正,不是童蒙就不能养正。否则经典就没有必要加这两个字。为什么不讲“养正,圣功也”?这样讲也正确啊。但你一定要知道,唯有童蒙,才能养正。我们已经是成年了,很难养正,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回到童蒙状态,归零。《李小龙》连续剧里面常说一句台词:“先把杯子清空,再行注满。”因为这样,他学得很快。自己那一套不肯丢,怎么能学成呢?况且我们老祖宗还没让你丢掉,只是叫你“存而不论”,只是叫你先好好的学,有不懂的就存疑。现在有许多人,遇到不合他意说法就质疑。许多搞教育的人往往鼓励这种做法:不懂的你要提出来跟他辩论,课堂上辩起来了,就是好现象。我们说,技术层面的东西可以这样。为什么呢?技术层面的东西简单,可以马上演算或做个试验给你看,证

明你是不对的。学道则不然,道的真意,语言都很难承载。孔子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的真实意思一定要虚心下来,反复学习,透过文字看它的实质,加上躬行实践,然后才能把握。这里面如果一生质疑,障碍就产生了。学经典有疑问很正常,但要存疑,放在那里,有时间就请教,把它搞明白,继续地再往下学。学完了之后再发表意见。文革时期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毛主席说:“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很朴素,道理却很正确。对于儒道经典,你先要把它的真实意搞懂,不要看到一句话就去批判,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童蒙不能养正。我们学经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回到童蒙状态,要零起点。零起点是学习的捷径。

有些年轻人说要跟我学传统文化,我说可以呀,非常好,建议你来听我的课。但是他总是不来听课,但有问题会过来请教。我回答了,他就追问,还跟我辩论。我总结说:你总是想用提问、辩论来解决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要通过学习才能解决的。虚心学习,这是必须经过、绕不过去的一个关。我指导大学生辩论赛很有点名气,但生活当中不跟人辩论。你坚持你的看法,那就算了。我只传道,不辩论。教学有教学的原则,古人教学的原则是什么呢?“礼闻来学,未闻往教。”你要学你过来,不去主动教你。你认为我讲得不对,那你另找高明去,我跟你没有教学的缘分。真正会学习的人,找对了老师,首先把老师的东西全部学到。学到了之后,然

后你才能评价这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关乎我们能不能够进入经典的一个关键。有位青年人听懂了我的意思就说:你是不是要给我洗脑子?很恐怖。我说,不是洗脑子,是把你的东西存而不论,不要叫它来干扰。你讲的那套道理,经典里没有,我也不反驳你,因为我反驳了你,你还要用经典之外的东西来跟我讨论。经典之内的你不懂,经典之外的我不认同,你说怎么讨论呢?所以还是先把经典搞懂比较好。搞懂了就知道,经典确实是圆满的。有人还是不服,说你也不能排斥其他学说啊!真让人哭笑不得。谁说信经典就是排斥其他学说啦?经典教我们的就是包容一切。不跟你争论就是为了包容你:算了,机缘不成熟不要勉强。经典是最虚心的人做的,我们虚心了之后,心就跟经典相应,就很容易进去了。

再看,如何学习经典呢?第二条,思想要归元。这个归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孔老夫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经典讲的意思是同一个意思。它是从同一个意思生发开来的,所以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千万不要把经典肢解,说它有多种思想:它的政治思想、它的教育思想、它的人伦思想、它的什么什么思想。还有所谓早期是什么、后期是什么、什么时代又有了什么变化——通通陷入了学术知见。经典就是“一以贯之”,乃至于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同一个意思。乃至于医家《黄帝内经》,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在用上有差别,

理上没有差别;理上不会冲突,在用上确实有不同。你对小学生肯定不能讲高等数学,因为他没办法接受。讲跟不讲是一样的。甚至讲比不讲还要差,你让他从此以后讨厌数学了。所以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差别。我们学经典,要时时提起注意:我理解的时候有没有归元?能够归元,说明理解得不错。比如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有人说这是歧视妇女。他们往往认为,孔子有些思想是对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很好啊,但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就不对了。我说,假如孔子真的歧视妇女,那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他这样理解说明他没有归元,不懂。我怎么解释呢?我说: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爱人。为什么要爱人呢?孟子揭示出来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本来就是这个理。你这样子才能幸福啊,才能成功啊。这个成功是真成功而不是假象的成功。如果他歧视妇女,天下一半的人都被他歧视了,那这个“仁”不就大打折扣了?还叫孔子吗我是这样解释的:孔子的意思就是要重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为什么?孔子的学生都是男的,他教这些男学生:老婆孩子很难养,不要以为这个工作很好做。为什么难养呢?你对她的态度太亲近,就会“近之则不逊”,她就对你不恭敬。你要跟她讲圣贤之道,讲做人的规矩,她没有恭敬心,听不进去。所以太亲近了不行。太疏远了也不行:你以为你学了圣贤教育,就你懂理,别人都不懂。你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行

啦?“远之则怨”,她会怨恨你。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中道行事,太过与不及都不好。难道《论语》不是这个意思吗?我这样一解释,把孔子所有的思想都容纳进来了。孔子教我们的不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吗?一个男人,一个家长,难道不要做好老婆孩子的工作吗?你不这样,家能齐吗?孔子就这个意思。这个东西用不着学术讨论。学明白了你看所有的经句都是从这里面生发出来的。所以越学就越觉得经典这个东西是不可动摇的。否定了一句就说明你没有搞懂。这一句不懂,其他的句子你也不懂,至多懂点皮毛而已。不懂它实质的意思,怎么能开智慧呢?所以思想要归元。

思想归元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要依止圣教。当我们以后遇到各种各样思想学说的时候,我们要发表意见、发表评论的时候,要力求做到每一句话都依据经典,要从经典中来。虽然不一定用原句,但是那个意思必须是源自经典。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话不会说错。思想要归元,不能课堂上学经典的时候很认真,一到生活当中,就谈论这个衣服好看,要在晚上什么party的时候穿。不能总谈这些话题。你这样学经典,益处不大。学了经典要用,发现外面的说法跟经典有矛盾,你要依经典不依世俗。他们没有学经典,没有搞懂,当然是这么说。《弟子规》就告诉我们“流俗众,仁者稀”。俗人是大部分。我们能有机会学经典,那是莫大的福报。我们的福分很大,

要珍惜。别人不按经典办事我们按经典,确保自己发表的每一个看法都依据经典。不管人家问什么问题,回答都源自经典。电视台、电台的一些记者曾多次采访我,后来他们也渐渐地懂得了一些道理,说卞老师你所讲的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不管问你什么话题,你全是这一套。虽然全是这一套,但是讲出来又都是新的,都是针对话题讲的。我说,虽然全是这一套,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讲错了呢?没有讲错吧。正确地回答本来就只有一种。

我们后面按着归元的路子逐步学下去,一定会很受用。“蒙以养正,圣功也”,学了这一句,那你就知道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蒙以养正”。我有没有做这件事呢?假如我没有做,那我这个人生一定磕磕碰碰,烦恼多多。再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做这一条呢?开了这个会那个会,有没有抓童蒙养正呢?这条没有抓,我们就知道,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没有做。做了其他的事,虽然也有一些意义,但是意义不大,不是圣功。假如我要做市长,治理一个城市,一定会比他好,这是有把握的。由此类推,假如我做一个老板,一定能做好。凭什么?就凭我做“圣功”,搞“蒙以养正”。要不要学管理学呢?用不着;要不要学公共关系学呢?都用不着。确实用不着。这个道理光知道还不够,要体道,体道就幸福了。

我在这个方面有初步的体道。我曾给工商局的干部作演讲,我说我给你们讲管理学。你想工商局的干部都是学管理的,

都是干管理的,是管理方面的骨干,而我一天管理学都没学过,我怎么给他们讲管理?但是,我给他们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了非常受用。觉得闻所未闻,但又确实有道理。经典搞懂了,确实不要学管理学的。我对工商局干部说,现在的管理,不管你用什么模式,总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成本低效率。先把它否定掉。你都高成本低效率了,你还行什么呢?还是听我讲吧。我说谁最会管理呢?就是中国古人。因为我们古代出现过太平盛世,这不是最会管理吗?不管哪个朝代,只要不是末期,是一个正常的时期,往往一个县一个县太爷,几十个当差的,专吃管理饭的就这么一些个人。他管什么呢?什么都管。假如有一个家庭,儿子打老子了,这可不得了。按照《唐律》,儿子打老子判多少年呢?那是死罪,不仅是死罪是凌迟处死。辱骂父母就是死罪了。即便是这样,贞观之治的时候,有一年调查,全国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个人。所以古代通常情况下一个县一个县太爷,几十个当差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什么都管。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忙得焦头烂额,没有什么焦虑症、忧郁症,还能够吟诗作画。古代正常情况下是这样,而西方社会就不能做到。如果你要把法律定成那个样子,个个都下大牢了,那还得了。中国古代的刑罚为什么定得这么严苛呢?因为社会风气太好了。这才叫做低成本、高效率。

我们现在,不讲别的,大学里面吧,人的素质普遍比较高,专吃管理饭的有多少人呢?不容易数吧?难道事情少了吗?再加上,我们用的工具是电脑,效率之高,运算之准,古人没办法比啊。但是管理当中的疏漏,出错的几率,到底谁高呢?我记得以前八十年代的时候,排课哪有电脑呢?都是手绘的表格。有人做了创新,做成一个个布袋,插卡片进去,这就已经很不错了。而那个时候确实没有多少错误。原因是什么呢?他非常敬业。敬业这是了不得的。一个人如果这方面差了,哪怕用电脑也不行。电脑这个东西最精确,但是出起问题来可能也会出得很离奇。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人。这些我们学明白了,看问题思想就能归元。能归元,许多领域往往无师自通,智慧就开了。

有个成语叫做“离经叛道”,离了经典就背叛了道,离经必然叛道。经就是把道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今后学习思想要归元。我在讲课的时候一定是注意处处归元,不会讲着讲着冒出一个新道理来的。我上课常常会反问大家:“我有没有讲新的东西呢?”

第三,就是要用于生活。前面说了,道是用来行的,学了之后要用,用了之后你才晓得它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你把这个意思讲给不肯落实在行为上的人听,他不会懂。你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一定不同意,会举出种种的例子来反驳你。他没有这个体会。《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俗眼多翳。”

我们一般人的眼睛有障碍,往往只见假象不见实质。我们学习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把这层翳去掉。要解行相应,第一步当然是要学习、要理解。不理解你怎么肯实行呢?但是理解了之后一定要实行,唯有实行了你才能进一步理解。这样就良性循环了。

关于儒道经典的学习就讲到这里。

第二讲,儒道经典的精神要义。

我们这个课只是导读,不可能把儒道经典拿来细说,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经典都简单地介绍。我做不到,也没这个能力。我读了几本经典呢?儒家十三经,道教的道藏更是不得了,可以装一个图书室。我哪能读那么多书呢?只读了几本书而已。我们这个课能讲什么呢?讲它的精神要义,讲最实质的东西。大道至简,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道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会学习的人,越学越简单,不一定要读很多的书。哪怕有些人一本书都没有读过,连字都不认识,他都有可能悟道,因为道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无事,你说多简单啊。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呢?而且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事很重要,很必要。正因为你有这么多的理由,所以要学习。学明白了就知道,确实很简单。那么儒道经典的要义,我们能不能非常简单地把它概括呢?完全可以。就四个字:“正本清源。”这四个字,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不要陷在文字里。我讲的是这四个字,另外一个

老师如果讲的不是这四个字,那你就可能要问:到底谁讲的对呀?我说很可能都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意思相违背了,那我们确实要辨一下邪正。意思一定要正确。你说我讲得更简单一些,两个字,难道不行吗?“正本”或者“清源”不就行了吗?都行。正本清源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都要从根本入手,要从源头入手,要从因上着手,而不能从果上着手。也就是说,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看一项决策是不是正确,你就用这一条去衡量。看一个医生是不是高明,也用这一条去衡量,看他是在果上着手还是在因上着手。为什么医院越盖越多、越盖越大,床位越来越多,病人也是越来越多呢?这个东西值得我们深思。难道仅仅是这个领域出现这种状况吗?医学把它扩大开来就是科学,我们的科学文明不也是这个状况吗?不管你怎么样搞环保,怎么样通过法制维系社会的治安,反正治安肯定是越来越差,道德水准越来越差,环境越来越恶化。这是大体的趋势。

有些人研究节能的产品,也在到处宣传,你不能说他不好。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是不是因为这个东西产生就真的节能了呢?事实上,这些产生了,往往会更多地耗能。节能灯比较节能,既然比较节能就多用它几盏。原来用一盏的,现在就用它一组,因为节能啊。所以人的贪欲问题不解决,怎么折腾都没用,地球还是越来越空。

工业文明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瓦特发明第一台蒸汽机到现在,不到三百年,地球几十亿年封存的那一点点资源几乎就消耗殆尽,留下的是一大批垃圾。现在有几个人热衷于处理垃圾?一般都是填埋。理由是什么呢?我们后代的子孙,他们的技术更先进,会来处理。我们老祖宗每做一件事总是想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定要给后人留更多的方便。现在人呢,看看这个大楼不行了,其实不是真的不行,是比较老旧了,觉得太矮了,总之不符合他的需要了,就炸掉。不管它里面是什么大理石、不可再生的资源,不管了,反正现在还有得用,开采就是了。这是现在人的选择。基本的价值观没有改变,怎么能指望地球变好呢?我们讲这些并不是对社会绝望,义愤填膺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学经典,实在讲,越学心态越平静。

要深深地为我们自己能够接触到经典而感到幸运。经典里面的意义、价值太大了:一个人学就一个人得利益,一家人学一定是一家人得利益,如果周围还有其他人想跟着学,那么他就跟着得利益。不管别人怎么折腾,我们按道行事就行了。得道者多助:大自然也好,我的家庭也好,我自己的身体也好,我的五脏六腑等等,都在帮助我,因为我按道行事。我们现在错在哪里呢?一切的错误就错在没有按“正本清源”这四个字做,总在果上面做文章。癌症为什么治不好呢?岂止癌症治不好,五脏六腑的毛病几乎都治不好,叫做慢性病。

治不好的叫慢性病。能治好的病主要不是治好的,是养好的。三分治,七分养。许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说为什么一住院就能好呢?还以为真是药的神奇。当然也不能讲药不起作用,我们要认识明白。有些医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说病好是身体自己好的,是上帝治病,医生收钱。同样是吃药,他把药带回去吃,效果就不行,住院效果就好。为什么呢?因为住院的时候有医生护士看着,这个时候你不能工作。回去吃药,没人看了,他不能很好地休息。这说明病更多的是休息好的。为什么医生治不好病?原因是他对着果来治?为什么会生肿瘤?造成肿瘤的罪魁祸首是谁?他没有找这个。他找到了肿瘤本身。有血栓了,他就治那个血栓本身,这就治不好。社会的问题也是这样。有些人就讲,要根治腐败,只有靠加强监督机制。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现在大家坚信这一点。这是西方阿克顿勋爵的名言,说得那样绝对啊。古代的中国,绝对的权力呀,周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对的权力呀,那是不是都是绝对的腐败呢?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