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必修三精品练习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必修三精品练习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必修三精品练习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必修三精品练习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必修三精品练习章节概述

本节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部分,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组成、特性、作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介绍了稳态的概念、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高考对本节的主要考点总结如下:①内环境成分的判断②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③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④维持内环境稳态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⑤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在学习过程中要应用图解模型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以体现内在的活动规律和重要性,要联系实际深化理解,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例证。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知识精讲

重点知识讲解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

提示:①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属于细胞外液;而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则不属于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③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即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④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⑤从含量上看,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人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人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流与细胞内流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三者之间的形成关系

成分关系:①组织液、淋巴、血浆基本成分相似,其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可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根据箭头的方向确定三种液体。先根据两个双向确定出组织液,再根据单向依次确定淋巴、血浆。

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高等动物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

提醒:①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只是在体内暂存,能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②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及相关器官:尿液—肾脏、汗液—皮肤、C02—肺。③02, C02进出细胞都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02浓度最高的部位应为肺泡,依次是毛细血管内血浆、组织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浓度最低,O2在此被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还原产生水,一共穿过11层膜(肺泡2,毛细血管壁4、红细胞2、组织细胞1、线粒体2);C02的浓度情况正好相反,线粒体中浓度最高,肺泡中最低,一共穿过9层膜。02需进出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而CO2在血浆中主要以碳氢盐的方式运输。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脸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人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实脸对比分析

提醒:

血浆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有关。例如:H2CO3/NaHC03, NaH2 P04 /Na2HPO4等。

水果、蔬莱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血液的pH仍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哮喘、肺气肿或剧烈运动、初上高原等特定情况下,缺氧进行无氧呼吸造成体内乳酸积累,但在缓冲物质作用下,与NaHC03结合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生成的碳酸分解产生C02随呼吸排出体外,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

经典例题透析

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中三种液体的相互转化关系。

指点迷津: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使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增大,促进组织液的生成增加。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的增加,淋巴的生成也增加。所以此时该组织中的组织液在一段时间内增加,淋巴也会增加。

参考答案A

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中三大组成成分间相互转变知识的理解。

指点迷津: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人体花粉过敏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及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解决与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多回流少,使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导致局部肿大,表现出过敏反应。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参考答案B

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指点迷津: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途中①、②、③依次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⑥可简短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参考答案C

4.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 C03 /NaHC03, NaH2PO4/Na2 HP0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对维持血液pH的作用。

指点迷津: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液的pH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机体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但由于组织液的流动范围有限,因此必须依靠血液在组织液与各内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稳态;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如缓冲对可以减轻代谢引起的pH的变化;血液比热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不使温度升的过高。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中的有关感受器(如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或者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受器(如下丘脑中感受温度,渗透压改变的细胞),为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

参考答案C

5.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的维持。

指点迷津: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参考答案: A

6.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 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人内环境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知识,突出了对理解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考查。

指点迷津: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细胞外液,血液中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可由肾脏排出,由肺排出的只是CO2,和少量的H2O。Na+、K+的主要运输方式由消化道(外界环境)吸收进入内环境。人体的重吸收发生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它们可将在肾小球由血浆滤过到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盆重吸收回血浆,血浆不仅与各组织细胞借组织液、淋巴实现物质文换,而且还借自身的流动性将不同的器官、系统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物质运输、信息传递、pH维持、体滋调节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保证了各细胞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它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参考答案 C

神经调节

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

章节概述:

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一个重要部分,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可设计成较复杂的综合题,在学习中根据知识的特点进行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易于理解、巩固和创新。高考对本节的考查方式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主要以选择题

的形式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反射的结构基础,有时也会渗透到实验题中去,以加强对实验技能的考查。近年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某种药物对兴奋的阻断作用等等,考查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应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答题对于突触的考查比较多,比如,突触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等。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精讲:

重点知识讲解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这一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引起反射的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也叫直接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是直接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不是直接关系,而必须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反射弧:它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如图所示:

兴奋:指反射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式,即神经冲动。

各种反射都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即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才能完成反射如缩手反射,当手的皮肤受到刺激(如针刺)时,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就将刺激转变成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人神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向手臂上的有关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产生缩手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传导

1.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一般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多为大分子,不能透出膜外,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膜外形成正电位,直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大小能够阻止K+继续外流时,离子移动达到平衡,膜内K+向膜外扩散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2.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

神经细胞受刺激,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通透性增高,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Na+大量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急剧减小,直至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

3.兴奋的传导

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②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③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由于传导的双向性,因此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可测到动作电位。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一100次的频率电刺激神经9一12h,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与突触相比较,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兴奋在细胞间传递一突触传递

(1)递质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传导的特点: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

躯体运动中枢一位于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支配对侧运动。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一般支配对侧感觉

言语区

①视运动性语言中枢—又称“书写中枢”,位于额中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的部位(W 区)。若受损伤,会引起“失写症”,即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②运动性语言中枢—又称“说话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若受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能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颈上回后部(H区)。若损伤,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能听懂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可模仿别人的谈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 V区)。若损伤,会引起“失读症”,即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经典例题透析:

1.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人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有关反射弧的基础知识。

指点迷津: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故③正确。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④错。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⑤正确。如何识别或确定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③根据切断刺举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是传出神经。

参考答案D

2.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基础知识。

指点迷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的,二者方向一致。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会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即由静息时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参考答案A

3.图示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a和b处B.a、b和c处

C.b、c、d和e处D.a、b、c、d和e处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情况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时,离子的变化情况。

指点迷津: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K+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Na+向内扩散更容易。当神经纤维受到刹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表面离子的分布情况是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突触间的传导则是由长的轴突到短的树突或细胞体,则由图中可以指出,若在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是b处、c处、d处和e处。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Na+经主动运输到膜外。

参考答案:C

4.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内部有它的代表区,下列组合中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范围最大的是()

A.躯干和膝B.下肢和肩C.手指和唇D.躯干和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大脑皮层代表面积及动作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

指点迷津:人体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有调控躯体运动的功能。人体分很多的活动部分,据研究,各部分的活动在皮层上有一定的代表区范围,但这个范围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分析各选项,手指和口唇的活动精细程度应最高,那么这二者在皮层中代表区范围应是最大的。

考点总结:

(1)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都是在灰质中,但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2)控制特点:大脑皮层上分布着控制身体不同机能的中枢。其中:①中枢面积大小与身体大小无关,而与机能的复杂程度有关;②中枢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③语言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④大脑左、右两半球对集体的感觉和运动的拉制是交叉的。

参考答案:C

5.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指点迷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拉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功能。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中枢,所以又称为“活命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各个中枢的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伤。

参考答案A

6.下列哪一项活动没有大脑皮层上有关的中枢参与()

A.感觉B.非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思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感觉和思维的产生的有关知识。

指点迷津:感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上相应的感觉中枢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后天经过一定的过程,由大脑皮层上相关中枢参与形成的。思维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大脑皮层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而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控制的低级的神经活动。

参考答案B

体液调节

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

章节概述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虽然占的篇幅不多,难度似乎不大,但联系面广,因此要理清脉络,清楚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从近几年高考题中看出,血糖调节问题尤为重要,几乎每年都考。在单科高考试题中,该单元分值约占7%左右,从2000-2008年上海高考题看,分值占13一19分,综合考试中每年都有考查。这些问题均围线调节这个中心,展开思维。本单元与有关章节进行综合,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

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既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也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温调节、糖类代谢、蛋白质的代谢密切相关,同时与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人尿多、喝水多、吃得多而身体逐渐消瘦,就可由此得到解释,而在糖代谢中,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有充分的体现。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可设计成较复杂的学科内综合题。本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学习时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注意多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掌握、理解理论的目的。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知识精讲

重点知识讲解

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

动物激素指由内分泌腺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动物的激素是由特殊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并分泌的。这些细胞叫做内分泌细胞,它们往往聚集形成器官,我们称之为内分泌腺,例如肾上腺和甲状腺等。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消化系统中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唾液腺不是内分泌腺,而是外分泌腺的一种。动物的腺体可以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有很多

种,比如汗腺分泌汗液、消化腺分泌消化酶等。被分泌的物质通过外分泌腺的管道排出。不同的是,内分泌腺没有管道,分泌的激素直接通过体液进入血液循环,在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有很多器官比较复杂,既有内分泌腺的功能,又有外分泌腺的功能。比如胰腺可以分泌至少两种激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而,内分泌细胞只占胰腺总细胞的1%一2%,剩下的细胞都是具有外分泌功能的细胞,通过胰管把分泌的消化酶导人小肠。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归纳如下表:

名称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生殖系统的发

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性激素雄性激素主

要是睾丸促进雄性(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形成,激发并继持雄性(男性)的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主要是卵巢促进雌性(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女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影响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胰岛素胰岛B细胞加速血糖分解,加速肝糖元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从而提高血糖浓度

促甲状腺激

垂体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

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发育和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垂体促进性腺的发育和分泌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

激素

肾上腺皮质调节糖类和无机盐的代谢,增强人体防御功能

肾上腺素、去甲腺上腺素肾上腺髓质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和消化道平滑肌松弛

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如下图所示:

(2)血糖调节的机制

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如下图所示:

胰岛素的分泌调节包括三个方面:a.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b.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提高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②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其中主要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有3个方面:a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b.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模型构建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分析与结论:①乙代表胰岛②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使讨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4)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如血糖的激素调节(如图所示)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激素的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但是人和其他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图所示: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实例二:人体水盐的调节

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

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为例(如图所示),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问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经典例题透析

1.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人血液

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及特点。

指点迷津: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和其他腺体的区别是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流经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发挥其生理作用。激素在血液里的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的调节作用是很重要的。激素的化学成分很复杂,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参考答案 B

2.在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作用比较。

指点迷津:活细胞内要进行多生化反应,几乎每一种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细胞都可以产生酶,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才可以产生激素,也就是说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酶的种类有两种,胞内酶和胞外酶,胞内酶主要作用场所在胞内,比如呼吸酶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胞外酶的作用场所是细胞外,比如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所以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参考答案 B

3.下列关于血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糖来源增加,去路减少,则引起血糖升高

B.血糖来源减少,去路增加,则引起血糖降低

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指点迷津: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一1.2g/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墓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浓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参考答案D

4.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一14 × 10 -5mg/mL,而1 mg的甲状腺激素就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

A.通过体液运输

B.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D.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

指点迷津: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一14 × 10 -5mg/mL,说明激素调节的量少(微量);而lmg甲状腺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说明激素调节高效。综合起来,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参考答案D

5.人在幼年缺乏甲状腺素,可导致()

A.长大后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B.长大后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C.长大后身高不受影响,智力低下

D.长大后身高不受影响,智力正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指点迷津: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和发下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长大后,器官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即呆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与长激素缺乏的不同表现是:生长激素缺乏影响生长,即长大后身材矮小,但智力不受影响。

参考答案 A

6.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动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上的考查。

指点迷津:离体的卵巢仍具有其生理功能:能分泌雌激素,它的分泌受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的调节。故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应增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再作用于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能够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参考答案:D。

免疫调节

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

章节概述

免疫也有保证人体环境稳定的功能,这种稳定的功能与其他特性的相对稳定是不同的,它保证了内环境中无“非已”成分,预防接种能够产生对多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但有些传染病却不能由预防接种来预防,如痢疾等,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来使人产生抵抗力,但目前却未能生产出疫苗,如艾滋病,SARS病等,免疫对人的不利影响在于器官移植,否则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更换。

关于免疫的机制分析、免疫失调的机理及实例,如艾滋病(AIDS)的致病过程及艾滋病

药物研制与治疗展望,特别是2003年上半年“非典”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已成为免疫生物学的焦点、热点,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本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学习时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注意多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掌握、理解理论的目的。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知识精讲

重点知识讲解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分化和生成如图所示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和抗原

1.抗原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都是抗原。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并非所有的物质都是抗原。那么,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首先,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也就是说,抗原一般来说都是进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人体的免疫系统遇到这些外来物质时,就会奋力抵抗,予以消灭,而对自身的正常细胞却秋毫无犯,否则就会出现自身免疫疾病。应当指出的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等。其次是大分子性。抗原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第三是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如伤寒杆菌只能与抗伤寒杆菌抗体结合,而不能与抗痢疾杆菌抗体结合。这种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因,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各种抗原的决定簇数目不同,如白喉类毒素有8个抗原决定簇,流感病毒有40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隐藏在抗原内部的,如牛血清蛋白的抗原决定簇多于18个,但只有6个暴露在抗原表面。隐藏在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作用。

2.抗体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他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科学家们给这些血清成分起了不同的名称,如把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把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称为凝集素等。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把这些成分统一称为抗体。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实验证实,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也就是说,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注意:球蛋白是一类只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球蛋白一般不溶于水,但加少量盐、酸或碱后可以溶解。

3.免疫反应——第三道防线起作用

①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

个阶段。如图所示:

感应阶段抗原进人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递给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人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课时训练:第8练细胞膜和细胞核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控制细胞的代谢 2.(2019·枣庄调查)下列生理过程中,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才可完成的是() A.氨基酸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 B.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C.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兴奋或抑制 3.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的是() A.蛙红细胞的分裂 B.唾液腺细胞分泌淀粉酶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D.肝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胰岛素

4.下列有关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间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即被受体转运到突触后膜上,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接触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介质传递 5.(2019·衡阳八中质检)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 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Ⅱ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Ⅱ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Ⅱ和Ⅱ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 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6.(2019·长沙月考)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A.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

种静态模型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上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7.(2019·枣庄学情调查)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核孔 B.核糖核苷酸只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细胞核控制细胞所有的遗传特性 D.没有细胞核也能合成蛋白质 8.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物是位于核孔上与核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物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二生物必修 3 综合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2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 3.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咼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咼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 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 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 ,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 ,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受重力影响 , 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 , 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 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8、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7:1.2.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原因的是( ) A .选择了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 B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成功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C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D .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2.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 A .YR ∶Yr =1∶1 B .YR ∶yr =1∶1 C .R ∶r =1∶1 D .Y ∶R ∶r =2∶1∶1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 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 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 1产生基因型YR 的卵和基因型YR 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 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自由组合 D .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 和基因型为yr 的比例为1∶1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 ) AaBb ――→① 1AB ∶1Ab ∶1aB ∶1ab ――→②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 子代9种基因型 ――→④ 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有人种了100株番茄,它们都是同一植株的后代,发现其中有37株为红果、短毛叶;19株为红果、无毛叶;18株为红果、长毛叶;12株为黄果、短毛叶;7株为黄果、长毛叶;7株为黄果、无毛叶。根据以上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亲本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 B .亲本性状为红果、长毛叶 C .子代(F 1)群体中的基因型有9种 D .子代(F 1)群体中的纯合子占1/4 6.在F 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 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 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 2个体 7.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 1,F 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提高练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1.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遗传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在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不可缺少的因素()A.F1体细胞中各遗传因子表达的机会相等 B.F1自交后代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 C.各遗传因子在F2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相等 D.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 2.下表是桃树花色的三组遗传实验结果,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合①的红花亲本与F1红花植株均为杂合子 B.组合②③均可判断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C.组合③的F1中纯合红花所占比值为1/4 D.组合③,F1红花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1/2 3.现有两块农田,农田A混合种植了杂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而农田B混合种植了甜玉米和杂合非甜玉米。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玉米的甜和非甜均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不考虑其他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 B.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 C.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1/4为甜玉米 D.农田A中各植株自花受粉,而农田B中各植株随机受粉 4.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F1黄色子叶(丙)绿色子叶F1黄色子叶(戊)绿色子叶 1 : 1 3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 (5)实验中一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 5.豌豆花的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如下表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组合______可判断出显性性状是______(填“顶生”或“腋生”)。 (2)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和______,理论上其后代腋生豌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填分数)。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填百分比)。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9:3.3 DNA的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 1. 关于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的数目相等 B.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 解旋时需要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和解旋酶的作用 D.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2. 将蚕豆根尖细胞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及染色体变异),发现某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内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有放射性,则其姐妹染色单体内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 A. O B. l C. 2 D. 4 3. 真核细胞DNA分子的复制( ) A. 可在细胞核和核糖体上进行 B. 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以4种游离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 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4.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 下列实验使用和同位素标记法的有几项() ①卡尔文发现卡尔文循环 ②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③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大肠杆菌繁殖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④鲁宾和卡门证实光合作用中的氧气自于水 ⑤赫尔希和蔡斯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6.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内DNA的合成原料来自于细菌 B.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C.子代噬菌体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放射性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个体与含32P个体的比例为1:31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8.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 科学家利用“假说-演绎法”证实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C.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可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D.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9. 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10.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个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 课后作业汇总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课后作业汇总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总分:71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 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 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 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3.狗的卷毛(A)对直毛(a)是显性, 判断一只卷毛狗是否是纯合体, 最好选用与它交配的狗是() A.纯种卷毛 B.直毛 C.杂种卷毛 D.A.B.C都对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合体自交的后代是纯合体 B.杂合体自交的后代是杂合体 C.两种纯合体杂交其后代仍是纯合体 D.杂合体杂交的后代全是杂合体 5.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 后代中已有16株为高茎, 第17株还是高茎的可能性是()A.0 B.25% C.75% D.50% 6.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 逐代自交3次, 在F3代是纯合子的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 7.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 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 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 3/4呈蓝黑色, 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8.下列四组交配中, 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B.Aa×aaC.Aa×AaD.AA×aa 9.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 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A.25%B.50%C.75%D.100% 10.基因分离定律表明, 杂合子() A.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 B.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0:1.1.1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2 豌豆和小麦的高茎对矮茎均为显性.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豌豆间行种植,另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小麦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从矮茎植株上获得的F1的性状是() A. 豌豆和小麦均有高茎和矮茎 B. 豌豆均为矮茎,小麦有高茎和矮茎 C. 豌豆和小麦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D. 小麦均为矮茎,豌豆有高茎和矮茎 3 关于“分离定律”的揭示和验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B. 孟德尔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运用了统计学方法,使得遗传学研究从定量研究上升到定性研究 C.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个数,从而验证其假说的正确与否 D.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花药离体培养也可直接证明“分离定律” 4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孟德尔运用了杂交实验法和假说-演绎法 B. 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C.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D.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5 下列关于性状显隐性或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只有甲→-甲为显性性状 B. 甲×甲--→甲+乙-→乙为隐性性状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 汇总(附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B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的自交后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2.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孩子的可能性是(A) A.1/2 B. 1/4 C.1/8 D.1/6 3.观察羊的毛色遗传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毛色的显性性状是白色,隐性性状是黑色 (2)白毛羊与白毛羊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时会出现性状分离。即雌雄白毛羊均可形成含有控制黑毛的遗传因子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会产生黑毛羊。 二、拓展应用 1.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粉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什么? F?水稻细胞含有一个控制支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在F?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实验结果验证了什么? 分离定律。即在F?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如果让F?自交,F?中花粉有2种类型。 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遗传因子B 和b,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项鉴定,应该怎样配种? 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如何根据结果判断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测验考试题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历年高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68分) 1. ( 2006上海生物-8)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 .血液 B .体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C 2. ( 2006广东生物-2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A 3. (2005广东生物-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 .内环境中多余的 H +主要从肺排出 C . Na +、X 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 .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 4. ( 2001年上海生物-17)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 .胰蛋白酶 B .胰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5. ( 2005年全国理综H -1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 细胞内液增多 B .组织液增多 C .体液增多 D . 尿量增多 D 6. (2000年上海生物-8)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C 7. ( 2001年上海生物-15)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A .盐汽水 B .核酸型饮料 C .蛋白型饮料 D .纯净水 A & ( 2005年全国理综n -4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9. ( 2002年上海生物-25)将大白鼠从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B 10. (2006广东生物-1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 浓度的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 2, 4— D 浓度超过25 mg /L ,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 2, 4—D 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 2, 4— D 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 2, 4— D 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 20— 15 mg / L D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02和葡萄糖 25C 移至0C 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6: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对点强化] 强化点1中心法则 1.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能正确表示HIV感染人体过程的“遗传信息流”示意图是() [解析]HIV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DNA,该DNA又和人体细胞核内的DNA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HIV的DNA分子在人体细胞又可以复制,还可以转录出RNA,并以RNA为模板翻译成病毒的蛋白质。 [答案] D 2.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③④⑥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①②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 D.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解析]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③过程需要特定的逆转录酶,故B 选项错误。 [答案] B

3.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发生该传递途径的生物是() A.烟草 B.烟草花叶病毒 C.噬菌体 D.大肠杆菌 [解析]由RNA→RNA说明发生了RNA的复制,该过程只发生在RNA病毒中。烟草、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遗传信息是通过DNA→RNA→蛋白质途径传递的。 [答案] B 4.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和c在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能发生 B.c过程中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逆转录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内须通过d、b、c过程才能最终合成蛋白质 D.细胞中的基因通过b、c过程合成的蛋白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性状[解析]a、b、c、d、e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A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也就没有相对应的tRNA,B错误;逆转录病毒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先经逆转录合成DNA,再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经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合成蛋白质,C正确;b和c为基因表达,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影响生物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 [答案] B 5.《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动物能否被驯化并和人类很好相处,取决于这种动物的“驯化基因”。在生物体中,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主要途径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二、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 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 (最接近人体的体温) 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 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 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之一 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解读: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机会均等;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时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是对多数个体及后代统计的结果,而一个个体自交具有偶然性,很多情况下不表现相应的表现型、基因型及一定的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D 2.四籽野豌豆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现有—个基因型为Mm的野豌豆植株,所结豆荚中有三个饱满豆粒和一个“空瘪粒”。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豆荚果皮的基因型是Mm的概率为1/2 B.该豆荚中所结三粒种子种皮中的细胞含有18条染色体 C.所结三粒种子的基因型都是Mm的概率为1/8 D.每个花粉中含有2个精子,因此该豆荚至少需要2粒花粉才能得到4粒种子 解读:豆荚的果皮和种皮与母本植株的基因型、染色体数目相同;被子植物进行双受精,因此该豆荚至少需要4粒花粉才能得到4粒种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Mm 的概率为1/2,三粒种子的基因型都是Mm的概率为1/8。 答案:C 3.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中能稳定遗21传的大穗抗病 小麦占F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 2 A.2/10 B.7/10 C.2/9 D.7/9 解读: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首先由题意确定大穗不抗病是显性性状。所以作1211为亲本的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自交后代F中大穗抗病的为AAbb和 13323- 1 - / 8 327AabB。在大穗抗病中,AAbb和Aabb分别占、。再进行自交,F中大穗抗病的为AAbb 255101771和Aabb,理论上F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225101057。9答案:D 4.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着鸡羽毛色素的产生和沉积。在一个位点上,显性基因可产生色素,隐性基因则不产生色素;在另一位点上,显性基因阻止色素的沉积,隐性基因则可使色素沉积。小鸡羽毛的着色,必须能产生并沉积色素,否则为白色毛。如果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隐性纯合子)和另一种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显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试题 出卷人:古力布斯旦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68分) 1.(2006上海生物-8)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C 2.(2006广东生物-2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A 3.(2005广东生物-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 4.(2001年上海生物-17)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B.胰淀粉酶C.胰岛素D.胰高血糖素 5.(2005年全国理综Ⅱ-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D.尿量增多 D 6.(2000年上海生物-8)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C 7.(2001年上海生物-15)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A 8.(2005年全国理综Ⅱ-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 9.(2002年上海生物-2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B 10.(2006广东生物-1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