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平凹小说_浮躁_英译本的翻译策略_曹传锋

贾平凹小说_浮躁_英译本的翻译策略_曹传锋

贾平凹小说_浮躁_英译本的翻译策略_曹传锋
贾平凹小说_浮躁_英译本的翻译策略_曹传锋

文本研究贾平凹小说《浮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曹传锋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浮躁》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品不仅充满了浓郁的陕西地方文化特色,还具有很深的汉语民族文化意象。1988年,《浮躁》英译本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英译本与原文风格珠联璧合,不仅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还对汉语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表达处理得极其到位,本文简要分析《浮躁》英译本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贾平凹;《浮躁》;英译本;翻译策略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贾平凹的第一部“商周系列”作品,全书文笔精妙,语言生动,因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思想内容获得了中外读者的喜爱,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各种版本在国外发行。其中,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译本《浮躁》最受欢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语言与原文风格珠联璧合,不仅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还对汉语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表达处理得极其到位,《浮躁》中鲜活生动的谚语、方言,在葛浩文的笔下妙语迭出,成功再现,使得中国的民俗风情在异语文化中获得新生,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葛浩文对长篇小说《浮躁》的翻译特点和翻译策略。

一、文化意象翻译与最佳关联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是一部表现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小说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秦地文化为背景,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发生的深刻变化,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时代情绪,因此,该小说借由文中的意象表达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葛浩文曾经翻译过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1991年,葛浩文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翻译为Turbulence,其英文译本对原文文体的把握非常到位,语言地道,风格鲜明,因此,《浮躁》的英译本,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文版《浮躁》中,俗语和典故比较多。由于俗语和历史典故具有文化的独特性,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因此,译者很难找到和本国语言相对应的意象表达。而葛浩文在翻译《浮躁》时,根据上下文语境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如:《浮躁》中出现的“狼多肉少”一词,葛浩文译为“Plenty of pigs at the trough”,将“花和尚”译为“carousing”,将“宋江”译为“banditchief”(土匪头),将“李逵”译为“hench-man”(走狗、帮凶),将“梁山”译为“bandit-stronghold”(土匪据点)等,译者只需找到译语文化中相适应的英语表达,就可以给译文增添一定的语境,使译文便于读者理解。

二、《浮躁》中描述性称谓语

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浮躁》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以及自己对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对小说中描述性称谓语进行翻译,葛浩文对于《浮躁》中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一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小说中所指含义。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描述性称谓常常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作者及主人公的情感,通过描述性称谓增强作品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小说中的描述性称谓语和小说的上下文语境有很大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语境效果,如果作品中语境效果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相对就小;如果作品中语境效果不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会付出较大的努力。例如,“是难找呀!找童男身子的小伙是不可能了,要找只能是个‘二锅头’。小水,‘二锅头’有‘二锅头’的好处,他会体贴人,你也可以当掌柜的!”“They’re hard to find!No chance of finding some one unspoiled.Your best bet is to look for a guygo-

161

文本研究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57

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Someone like thathas his good points,Water Girl.He’ll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you,and you can be the boss!”“二锅头”和“掌柜的”分别是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虐称和雅称,“二锅头”是一种对人诙谐、幽默的称谓语,“掌柜的”是含有褒义而又好听的词语,在汉语中,“掌柜的”一词是原指旧时负责管理商店的人或商店老板,同时,在现代汉语陕西地方方言中,主要指“一家之主、管事的”,可以指丈夫,也可以指妻子,“二锅头”和“掌柜的”,都是作品用诙谐、幽默的语气称呼人。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根据原文推理作者的真实意图,最后,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对小说中描述性称谓语进行相应的翻译。译者将作品中的“掌柜的”译成了“the boss”,就是将这一称谓语的语义含义透彻地表达出来。“二锅头”是一种烈性酒的名字,这种酒比较大众化,物美价廉,盛行于北方广大地区。这里所描述的“二锅头”是一种谑称,指二婚者,因为“二锅头”与“二婚头”是谐音,另外,“二锅头”属于低档酒,“二锅头”言外之意也有不值钱、二手货的意思。中国人的婚姻观念比较保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结过两次以上婚的人都普遍抱有偏见,特别是中国的农村地区,就更加的保守。这种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崇尚婚姻自由平等思想观念的环境之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在翻译“二锅头”这个描述性称谓语时,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根据自己的理解,舍去作为酒的文化意象“二锅头”这一词汇,用“a guygo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来表达结过两次以上婚的人这一隐含含义。

三、传播学视域下《浮躁》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就曾经表示,在重视读者接受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归化的分寸拿捏是否得当。作为传播学视域下的译者,葛浩文“把中国当代中国文学以生动、鲜活的状态,呈现给西方读者”。为了读者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浮躁》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葛浩文对于那些有特殊意义的地名以及人名都进行了意译。例如,小水:Water Girl;金狗:Golden Dog;不静岗:Rest less Hill;两岔镇:Cross roads Township等。文学要走出国门,一定会受到特定语境的限制,因此,译者必须进行自我调整,要让译文符合受众群体的文化习惯和阅读习惯,争取获得受众的认可。

在评价葛浩文的译作时,戴乃迭曾经说:“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在翻译作品过程中,为了使作品能够符合英美文学的传统,葛浩文曾经将许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修改和删除。如:在翻译姜戎的《狼图腾》时,葛浩文将每一章节之前的引语删减掉;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葛浩文调整了《手机》第一章的内容。在翻译莫言的《天堂蒜董之歌》时,葛浩文把小说的结尾进行了修改。但是,在翻译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时,葛浩文没有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和修改,只是使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盖地。

The ZhouRiver flows to Crossroads Township following the curves of the mountain all the way to

the end,where it waters an average-sized basin.

原文运用多个短句来描绘两岔镇的山川风貌,而在英译文中,只用一个句子描述就足矣。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减少了跨文化所产生的冲突以及受众的阅读障碍,易于英美读者接受,通过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使受众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心理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浮躁》英译本的翻译语言在汉译英翻译中是成功的,它再现了原著的风格特点,可以说翻译之后的作品与原文达到了珠联璧合,译者深谙汉语的民族特色,重现了秦地的风土人情与世俗风貌,翻译过后的语言不仅自然流畅,同时更保留了汉语文化意象的原汁原味,表达处理非常到位。《浮躁》译者对小说中描述性称谓语进行了翻译,同时,根据上下文语境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浮躁》的英译本,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亚莉.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贾平凹《浮躁》英译本为例[J].合肥学院院报,2011(05).

[2]孙一博,崔雅萍.文学翻译的文化误读———对葛浩文的英译本《浮躁》的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3]李颖玉,郭继荣,袁笠菱.试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躁》中的“瓷”为例[J].中国翻译,2008

(03).

[作者简介]

曹传锋(1982—),男,汉族,山东曲阜人,硕士,新疆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谭丽]

162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 “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更重视文学翻译,用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一味的追求忠实造成许多非文学类文本译文质量低下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翻译对象 非文学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注重逻辑思维,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更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感。从翻译实践来说,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即作品质量,文学翻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经典作品,基本不存在语言质量或逻辑思维的问题,译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而非文学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语言不规范,表达意义不明确,逻辑错误等问题。因此不能盲从忠实原则。 二、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探讨了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译作的文学功能,再现原作的文学效果。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本中体验外来文化,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有时还能对读者起到激励作用,如“五四”时期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简洁和有效的交流。其目的性更具体,如旅游文本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金融商务文本是为了招商引资、扩大业务等;此外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孔乙己》) 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 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而西方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倡导对个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看酒店格局,更多的是看到这间酒店的独特之处,至于是否和别处不同,并不重要。杨宪益夫妇十分了解中西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词汇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应性选择。译

最新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精品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 一、引言 《欣然同意》(Agreeable)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篇短篇小说。乔纳森·弗兰岑是近两年在美国文坛受人瞩目的一个作家,早在1988年他就获得“怀丁作家奖”,在2010年他的写作到达一种顶峰状态,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誉为“伟大的美国作家”。在翻译《欣然同意》的过程中,译者最大的感受是小说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译者在英译汉这个跨交流的活动中面对文学翻译的语言、审美及其具有的功能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译意,还要译“情”、译“味”、译“韵”。①将理念与审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之运用到文学翻译实践当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入语文本接近源语文本,极力提高两者的相似性,是文学翻译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笔者将从短篇小说翻策略的角度入手,阐述英文小说翻译的一些技巧。 二、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不同于散文、戏剧、诗歌等的文学形式,是以叙事和故事讲述为重要内容的文体,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情节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译者既要把握小说的共有特点,又要挖掘作家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创作风格。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小说的主调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乔纳森·弗兰岑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作家,面对被后现代主义所统治的美国文坛,他感到失望,认为在虚无的、实验的后现代主义潮流下,作品应该采用现实主义方法,积极地反映社会问题,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反映的是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以这篇小说为例,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反映了家庭代沟、兄弟姊妹、不同社会地位及当下美国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同时从体育、和法律等多侧面描摹美国文化。 语言是用来创设某种结构和主调,这种结构和主调确定了思想及主题。这篇小说探讨的是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和种种现实问题。翻译这样的作品,需要细致入微地传达相应的情感主调。他的语言非常简单,类似“帕蒂的妈妈是一个职业民主党人”“帕蒂向教练保证她会再慎重考虑考虑”等简单句也很多,所以他的小说是典型的传统小说,而非重技巧的实验的小说,作品轻松易读,同时比热衷于讲故事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有当代气息和思想深度,比如他整篇小说都是用白描的方式在讲帕蒂成长的过程、生活环境,出事之后与父母、教练的交流,语言很简洁,但读到最后会让你发出深深的感叹和对当代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得专业方向课,目得在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得理解、翻译与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得各种技巧,打下扎实得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得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得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得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得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她们对文学翻译得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得选修课,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得一门重要得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得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得: 本课程得目得就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得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得翻译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得学习将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得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得互译,并达到较高得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得英语与汉语水平以及其她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升。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得理论并且进行一定得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得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得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得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得文体特征与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引导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 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杨淇斯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语法转换存在不足、表达方式上考虑不周,是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做好语法方面的转换,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是我们应对小说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小说翻译成因问题及对策 在阅读英语小说的汉语翻译版本时,常常会遇到语言拗口,或者表达方式难以接受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英语小说翻译中,没有处理好英语与汉语的关系,同时对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把握不准确,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英语小说翻译问题,并不断提高英语小说翻译水平,我们不但要认真分析英语小说翻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应结合英语小说翻译实际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英语小说翻译能够尽善尽美。 一、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英语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小说中的故事和语言都有着显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知识掌握不准确的话,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只翻译出字面意思,而忽略了作者的独特用心,导致读者无法真正了解小说的内容。 同时,由于对英语小说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了英语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在个别段落和词组的翻译中,会出现明显错误,严重的会产生与小说意思相反的歧义,对小说的翻译准确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语法转换方面存在不足。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存在较大差异,按照英语语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如果不经过正确的转化,将会增加理解难度,使读者不能一下子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对英语小说的翻译质量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同时,英语小说在语法使用上也比较复杂,有些作者会有特定的语法使用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把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语法转换方面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小说的翻译质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3.表达方式上考虑不周。在英语小说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都是符合英语国家人习惯的,无论是语法还是词语的应用,都以英语国家大众为准。在英语小说的翻译过程中,只有认识到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才能做好英语小说翻译工作。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

看小说是目前很多年轻人打发时间,消磨空闲时间的好方法。现如今在网上有着各式各样、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小说供大家选择。除了国内作家写的小说外,还有很多国外很有名的小说。可是这些国外小说大部分都是英文版,且是pdf格式上传到网上,无法将其翻译成中文再进行阅读。今天小编就将教给大家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 1.只要是好看的小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读者。国外小说大部分都是英文版,很多读者根据国外小说的名字慕名而来,可是当看到小说是英文版时却只能望而却步。再加上英文小说的格式是pdf格式,又无法进行翻译操作,就更加打消了读者阅读的愿望。为了满足读者阅读愿望,接着就告诉大家翻译这些pdf英文小说的方法。大家先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中准备好可翻译pdf英文小说的工具。

2.将准备好的翻译工具打开,进入工具操作界面后,鼠标点击【特色功能】——【PDF翻译】。 3.打开存放pdf英文小说的文件夹,鼠标点击选中pdf英文小说,再将它拖拽到翻译工具当中。

4.根据小说的语言,选择转换前的语言种类,如果想将小说转换为其它语言种类,也可在翻译工具当中进行设定。 5.倘若小说页面过多,想分多次完成翻译。鼠标点击页码选择下的【全部】。在跳出的小窗口内,输入每次要翻译的页面页码数,再点击【确定】即可。

6.接下来移动鼠标点击翻译工具内上方的【原文件夹】按钮,就能把翻译后的英文小说存放在存储原英文小说的文件夹当中,便于后期阅读。 7.挪动鼠标光标点击翻译工具右下角大大的【开始转换】,之后翻译工具就会开始翻译pdf英文小说。整个翻译的过程是根据翻译的英

文小说内容多少而决定的。 8.当翻译完成后,鼠标点击翻译工具界面内【打开】选项下的文件夹图标,就能将翻译后的英文小说自动打开进行阅读了。 在上述文章内容当中将如何翻译pdf英文小说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都分享给大家了。大家以后再遇到英文小说,就可轻松将其翻译成中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 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 (一)文学文本概述 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通过不同年代 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 不仅要翻泽出文章原本 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 对 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Cowie 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梦游的松鼠2013-11-29 00:11:07 ※网站推荐 1.中国翻译协会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tran/index.htm 2.中国科技翻译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2002/magazine/index.asp?MagID=1917 3.译路网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html/e/2006-11/10/12_47_12_73 4.html 4.译商网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Resourcehtml/Resource413.html 5.词汇术语网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news/a1/1.htm 6.英语之声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englishstudy/ch/jgmc/index2.html 7.舍生取译网https://www.doczj.com/doc/971975293.html,/ 5 ※参考书目 翻译杂志类: 中国翻译,2003(6). 王占斌,《上海翻译》2005( 1), 32-35. 王方路,《中国科技翻译》2005(1),45-47. 陈恪清,《中国科技翻译》2004(2),39-40. 苏淑惠, 《外国语》1996: (2) “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 魏彩霞,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 中国翻译, 1997, (3) 教程类: 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范仲英, 1994.《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学生用 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 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杨莉黎,1993.《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宏薇.李亚丹,2004.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翻译技巧类: 钱歌川,1980.《翻译漫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重德编著,1991.《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圣华、黄国彬主编,1998.《困难见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译作赏析类: 刘士聪,2002.《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 崔永禄,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 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

非文学翻译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一、导论 (一)翻译是什么? 翻译过程即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原文作者将讯息符号化,以符号的形式(文字或图形等)呈现给理解者(读者或译者)这个过程就是编码;而理解者把符号形式转换成讯息的过程就是解码。 翻译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于:译文能否把原文所包含的讯息全部解析出来并呈现给读者。(二)翻译的分类 1.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间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过程。(古文—现代文) 2.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3.符际翻译:非语言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读取标识) 二、翻译工具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库、语料库、百科全书、在线词典、搜索引擎、专业资料等(二)网络在线/辅助翻译 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在线翻译的翻译速度更快、新词和生僻词收录量更大,并且可以实现多语种互译,唯一的缺点是翻译质量不高。 三、广告翻译 思考题 旅游文体翻译和广告文体翻译有何不同? 思考题:新闻与广告在文体特征上有什么区别? (一)广告文体含义 广告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文体,重功能轻意义,重目的轻形式。

(二)书面广告构成形式 一则完整的书面广告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正文、口号、插图。但是由于广告种类不同,文体特点不尽相同,语言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构成形式并非都采用完整形式。 (三)文体特点 遵循AIDA原则,即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 刺激需求→ACTION采取行动。 主要有三大特征: (1)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广告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针对相应的消费者群体,突出商品别具一格的特性和优势。 (2)语言表达新颖别致 只有别致的语言才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之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3)语言富有感染力 广告必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融入情感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感染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四)英语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单、创新拼写(2)经常使用缩略语和复合词(3)书面语与口语平分天下 (4)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5)句法上多用简单句、少用否定句(6)多用并列句、祈使句(7)多用主动语态、疑问句(8)多用现在时态(9)经常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五)中文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洁,多用四字结构词语(2)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3)经常套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uang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Ganzhou, 341000) Abstract: 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 com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 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Keywords: Lu Xun; 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

英美文化论文: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的表述出来。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其中所体现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要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不仅需要翻译者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二、影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几个因素 英语文学作品常常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同时语言的表达也和一般的语言有所不同,语言更具有模糊性,这使得英语文学作品在翻译和阅读的时候难度更大。 1 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英语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的体现,翻译不仅要和原文的意思相一致,还要能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思想表达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甄别。比如“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翻译中的差别,在中国的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与自私自利是同义词。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崇尚集体主义,倡导顾全大局的思想。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褒义词,是注重个人价值,提倡奋斗精神的一种体现。

2 情感因素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文学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是要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涵。英语翻译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情节,对于阅读者的情感认知能有很大的提高,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替代性的情感经历,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与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经历,有助于培养情感智力。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要特别把握这种情感因素。 3 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文学作品翻译应当要达到和原著相同的审美水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的审美效果能使读者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翻译者在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对原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进行再次的表达,让读者能感受同原著一样的愉悦感。从这一层面上看,翻译是翻译者与原著以美学为基础所进行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活动。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注重审美的艺术表达方式,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不仅能欣赏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美,而且还能通过形象地翻译将这种美的体验传递给读者。 三、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1准确处理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 在对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首先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其于中文语境的对比找出差异所在,对这些差异要深入理解,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文化背景又贴合中文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对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