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士政治 2011讲义 (学生版)

博士政治 2011讲义 (学生版)

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以经济为基础,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况。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人才培养和学历教育的较高阶段,担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科技革命的作用,正确看待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时代提出的问题。

本次教学共有3次作业:课后结合所出作业题目,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式作业。其中,前2次作业字数每次不少于2千字,阅读资料每份不少于1万字,第三次作业字数不少于3千字,不需要提供阅读资料,字体统一为宋体四号,题目加粗即可。

所有作业均通过学校BB教学平台上交电子作业,学生本人需保存上交的作业,以便核查和考试复习时使用。

作业封面格式: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作业

●姓名:+++

●学号:B2110400++

●年级:2011

●导师:+++

●专业:+++

●联系方式:+++

●上交时间:2011.9.20

考试采取开卷形式。

第一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回顾:

1、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工合作;(1)哲学基础:黑格尔、费尔巴哈

(2)社会基础:大工业、贫富差距产业无产阶级、阶级斗争

(3)科学基础:细胞学说,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4)社会学基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代表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革命的指导性理论

1、马克思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

◎“科学的力量只有通过机械的运用才能被占有”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

◎“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

2、恩格斯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唯物主义,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革命”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

3、列宁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门专业化、社会化”

◎“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

4、毛泽东论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功能

◎“万物皆有道,自然最和平”

◎“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

◎“马克思主义包含自然科学”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洋葱还有更深一层吗?”

◎“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邓小平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三、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作用

1、第一次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15世纪—18世纪)

(1)历史背景:城市发展;手工工场;航海;地理发现;文艺复兴。

(2)过程:从哥白尼到牛顿

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

伽利略:(1564—1630)《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

开普勒:(1547—1630) 行星三定律

牛顿:(1642—1727),万有引力,力学三定律—经典力学体系

所谓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的综合,发现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建立了实证科学体系。

科学事实——科学理论(概念、原理、推论)

2、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8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1)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新贵族的革命胜利

◎圈地运动及其立法保证

◎英国获得海上霸权

(2)过程:

◎工具机的发明——工厂制(轻工业部门)

◎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重工业部门)

◎交通运输企业

◎农业机械化

◎化学工业的兴起

3、历史作用:

(1)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发展(劳动效率提高,工厂制出现,市民社会)

(2)唯物主义形式发生变化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机唯物主义

四、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作用

1、第二次科学革命----电磁理论的产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1)静电学和静磁学

(2)恒稳电流及其规律

(3)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理论

2、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古典电磁理论向技术的转变

◎电动力技术出现——直流电、交流电、变压器

◎通讯技术变革——电报、电话

◎文化教育及日用电器技术的出现——电视、电影、电灯

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1)引起社会变革

◎资本垄断和集中

◎资本输出和殖民地

◎工业化社会的形成

(2)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迅速发展

A科学革命引发唯心主义的进攻:

◎电代替物质

◎否定物理学规律的客观真理性

◎自然科学的主观符号化

B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批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科学的物质定义和物质无限可分思想

◎批判物理学唯心主义观点,揭露“物理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革命的结果

◎指明了摆脱“物理学危机”的道路

◎十月革命及其胜利

课后阅读资料参考题目:

1、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马恩列毛邓江)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2、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二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革命

1、科学:

第一,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

第二,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三,在现代社会,科学是一种建制,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社会事业。

第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技术

第一,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远比科学古老。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第二,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第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第四,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拓展: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第一,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做什么”,“如何做”

第二,思维过程不同:科学—经验到理论;技术—理论到实践

第三,价值标准不同:科学—追求真理;技术—追求实用

第四,发展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同时并存

拓展: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新手段和物质基础

第三,二者共同追求不断创新

3、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是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科学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着社会进步。

第一,科学革命是对科学体系的根本改造,可能涉及到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也可能只涉及到某一学科。

第二,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三,科学革命引起科学研究模式和科学研究活动方式的变革

第四,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

4、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是指由于主导技术的突破及相应的技术规范的改变而导致技术体系的整体变革,是“一种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的新的技术体系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飞跃形式”。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

1、现代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

彭献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

2、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产生为标志(1)物理学革命的扩展: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

现代物理学革命在产生了研究高速(接近光速)物理现象的相对论和研究微观现象的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之后,迅速向宏观、宇观和微观的更深层次扩展。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统一场论都是现代物理学中十分活跃的学科。

(2)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现代宇宙学的任务是探索比星系更高的宇宙层次,研究目前观测所及的大尺度宇宙的时空特性、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宇宙理论。主要有: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学、膨胀宇宙模型、物质—反物质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学和暴胀宇宙论。静态宇宙模型已被天文观测所否定。稳恒态宇宙学未被广泛接受。

(3)生物学革命

(4)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技术革命的内容:

(1)信息技术

(2)能源技术

(3)新材料技术

(4)生物工程技术

(5)海洋工程技术

(6)空间技术和航天技术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征

1、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并且波及经济、政治等领域;

2、促进整个科学系统及各学科的综合化和整体化,形成科学高度综合化趋势;

3、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高;

4、科学技术全球化;

5、人类劳动智能化;

6、人类走出地球系统。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物质条件;

3、推动了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进程;

4、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

1、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切实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

2、精心规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布局,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抓住机遇,以我为主,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制

5、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

课后阅读资料参考题目:

阅读资料参考题目:

1、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作业题:试对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讲: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两大基本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4、社会史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和更替的历史。

5、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6、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7、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分析

(一)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

1、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万有引力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

2、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是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相继的历史阶段存在必然因果联系。

3、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科学、道德和宗教。

4、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社会发展是主导部门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的结果

2、主导部门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在一起,形成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3、战后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分为五种类型:工业部门-消费品-重工业-汽车工业-生活质量。

4、社会经济阶段发展和更替还与主导部门的中心人物的转换相关。

5、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准备起飞—起飞—推向成熟—高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

6、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特征的中心人物:传统英雄--新教徒--企业家--某某大王--企业经理人---全民。

7、反对马克思主义: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是一种病症,是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三)卡恩的大过渡理论

1、人类文明的两大分水岭: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2、社会发展五阶段论:狩猎采集阶段-农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富裕的后工业化阶段

3、大过渡时期(现代化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工业经济社会-超工业经济社会-后工业经济社会。

4、大过渡时期(现代化时期)国民收入差距存在变化:开始--发展--接近。

(四)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社会发展三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与三次技术革命直接相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3、科技革命通过引起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源结构)的巨大变化促进社会发展。

4、贝尔提出了新问题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1)社会发展究竟是几个阶段?三个还是五个

(2)工人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是主要社会力量?

(3)知识分子阶层是否是一个正在上升的新的阶级(或称中产阶级)?

(4)所有制问题是否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5)究竟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如何看待阶级斗争?

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

1.迎接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飞跃.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台阶式”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4.各地区和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5.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立和谐社会,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6.加强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树立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理念的影响

课后阅读资料参考题目:

1.阅读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2.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3.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人类生活的十个方向》

第四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个网友的说法:生活方式,俗话说就是人的活法。轰轰烈烈是一种活法,苟且偷生是一种活法,平平淡淡也是一种活法。正如有的人喜好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有的人喜好清新淡雅的精神食粮,有的人喜好高速便捷的都市节奏,有的人喜好宁静舒适的田园小调......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

一、人类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1、生活方式的涵义: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

2、生活方式的内容

(1)劳动(工作、学习)方式

(2)休息娱乐方式

(3)社会交往方式

(4)家庭生活方式(婚姻、爱情、亲情)

(5)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水平

3、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

(1)渔猎经济时代:游动迁徙的生活方式

(2)农业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

(4)信息经济时代:现代生活方式

4、科技革命影响生活方式变化的总体特征

*生产工具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用具智能化;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空间不断扩展;

*人类物质生活必需品获得难度降低;

*人类自身修复创伤、抵御死亡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精神生活(科学、教育、文化、信仰、审美、娱乐、旅游)更加丰富。

5、现代(美式)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科技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各种类型的超级市场;

*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旅游和娱乐设施;

*高消费、超前消费、高能耗消费、高信息消费

6、现代(美式)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

*消费的两极化: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过量的畸形的消费;

*对资源的高消耗;

*无止境的追求;

*地区的不平衡;

*商业化理念的泛化(毒奶粉的思考)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活体系,使人民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小康阶段。”

7、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展望

A.高科技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的数字化生存

*网络技术:人的“网络生存”:学习、工作、娱乐、购物、人际交往……

*基因技术:农业生产

*纳米技术:生活用品、衣服……

*人类基因组技术:寿命延长,医疗卫生、与人有关的商业化行为

*其他技术:航天、能源、海洋……

B.高科技发展对消费模式的影响

*适度消费:实用、简朴、提高生活质量

*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环境

*文化消费:高尚、自由、个性、闲暇

*公正消费:国际公正(全球资源)历史公正(后代资源)自然公正(地球、动物)

附1:现代白领10种危险生活方式

1:极度缺乏体育锻炼。2:有病不求医。3:缺乏主动体检。4:不吃早餐。

5:与家人缺少交流。6: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7:常坐不动。8:不能保证睡眠时间。9:面对电脑过久。10:三餐饮食无规律。

附2:我们需要何种生活方式

文明进步、健康向上、适度消费、持续和谐、闲暇文明、终身学习

附3:中国CEO的十大生活方式

No.1顶级私人俱乐部

No.2博客秀

No.3极限运动

No.4 艺术品收藏

No.5公益慈善

No.6时尚派对

No.7奢华旅游

No.8高端充电

No.9心理咨询

No.10 高尔夫

阅读资料参考题目:

1、哪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2、现代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第五讲科技进步与休闲

一、休闲:

是人在生理必需活动之上和之外追求身体健康、身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和社会文化和谐统一及其升华境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个事情,明天干那个事情,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

二、我国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1、粗俗?(简单)的休闲活动方式

随意性强,不受时空限制。不择内容,只是人们休息过程中的一种闲聊活动,彼此进行思想交流的一项方式,以获取外界的信息和达到心情放松、精神愉悦的目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形式比较简单,约束性较小。“聊天”(“侃大山”、“拉家常”),搓麻将、打骨牌等。

2、纯游乐型的休闲活动方式

这是人们于休闲时间陶冶性情的一种娱乐活动,游乐功能较强,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相对于当时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来说,这种对风景名胜的欣赏,并不是广大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得起的,因而这种休闲活动方式所针对的范围和对象毕竟有限。如文人墨客对风景名胜的游览;帝王将相对山川河谷的巡览。李白、白居易、徐霞客、乾隆帝等。

3、节庆型的休闲活动方式

这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性的休闲娱乐活动方式。参与对象广泛,每到节庆之日,不同阶层的人都加入到这一喜庆气氛中来,载歌载舞、龙狮锣鼓相伴。这些节庆休闲活动,把广大人民从繁忙的生产劳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活动的参与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让人尽情享受休闲生活的快乐。

全国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地方性:“武会”、“庙会”,“龙舟赛”;

民族性“歌墟节”(广西壮乡)、“火把节”(彝、白族)

4、传统文化型的休闲活动方式

管、弦、乐、曲、琴、棋、书、画是中国人民休闲生活的骄傲和自豪,人们自古就懂得各种乐器的吹拉弹唱以及民间舞蹈的始兴和诗情画意对自我感情的表露。如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陶冶性情的重要内容,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剧场成了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块丰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观戏成了普通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5、健康型休闲生活方式

¥民族特色的健身活动:武术、气功、太极拳、游泳、跑步、爬山等。

¥外来的健身活动方式:保龄球、高尔夫球,健身操

¥以沐浴为主的健身休闲方式:阳光浴、沙滩浴、温泉浴、森林浴等。

¥发掘自我潜能,突出自我个性,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健身休闲方式:攀岩、高空滑

翔等各种探险和极限运动

三、科技进步人类实现休闲的影响

1、科技进步为人类提供的丰富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实现休闲的基本保障。

“当人们的食品、住所、健康得到满足后,工作之余便是娱乐。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休憩和娱乐在一切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和物质变化已经冲破了平衡的传统生活秩序并且提供了多得多的余暇社会中。任何合理的发展都必须提供更多的余暇,不过新得到的余暇却不应该引起什么问题。人们可以把余暇用于创造或娱乐,也可以把余暇浪费在无聊之中。”—贝尔纳

2、科技进步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积累大量的社会财富,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人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如每天工作时间的缩短,假日的增加—假日经济。

“休闲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工时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因此,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马惠娣

3、科技进步减少了疾病的侵袭,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进行休闲活动。

(1)身体健康是休闲人生的基础

(2)兴趣广泛是休闲人生的条件

(3)物质丰富是社会休闲的前提

(4)环境舒适是社会休闲的保障

四、休闲的变化趋势

(1)积极休闲取代消极休闲

(2)休闲活动空间扩大

(3)休闲活动内容丰富

(4)休闲的自主性增强

(5)休闲消费增加

五、休闲生活发展的总体特点:

休闲生活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因素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新的更丰富、更有情趣的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家庭状况的个人,选择休闲方式也将有所区别。

其一、注重知识化。其二、注重文明化。

其三、注重科学化。其四、注重个性化。

思考:我们的生活

毫无疑问,我们富裕起来了。我们的房子装修得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宫殿,我们的冰箱里装着直接进口的纽西兰牛排、科西嘉奶酪以及夏威夷木瓜,功能强大的空调为我们常年保持着20摄氏度舒适的温度,孩子正坐在电脑前玩电子游戏,先生开着私家车刚从某个俱乐部回来,电视正播着五彩缤纷的MTV,咖啡壶冒出了诱人的香气……

然而,就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早晨听不到鸟鸣,春天会遭遇沙尘暴的袭击,夏天是酸雨,河里漂着工业废水的黑色泡沫,到了海边又是一片赤潮,粉尘和悬浮微粒使天空不再湛蓝,购买食品需要提防“口蹄疫”“禽流感”,用餐时又会担心蔬菜里的“残留农药”,每天呼吸着含着浓浓二氧化碳的空气,先生的精子数量和质量都在降低,太太想怀孕的愿望始终难以实现……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却在降低

3、手机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次作业题:(选作其一)

1、计算机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休闲生活?

第六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化达到极高的程度

(1)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进入到自动化阶段

(2)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兴起和比重增加

(4)人类劳动分工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化、地区化、产业化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完成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1)国家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直接投资:

*电子、*核能、*航空航天;

(2)国家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

*铁路、*公路、*港口、*电力、*供水……;

(3)国家对社会生产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4)国家对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协调;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1)第三产业人员数量剧增

(2)出现新职业和新工种:经理、白领工人

(3)政府雇员数量增加

(4)中小企业数量增加

(5)内部流动的机会增加

(6)知识资本的形成

4、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新特征

(1)脑力劳动和脑体双重劳动的无产阶级已经超过体力劳动的无产阶级人数。

(2)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数量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工人的数量。

(3)出现许多新的外部特征:¥存款数量增加;¥购买股票;¥劳动时间缩短;¥接受教育培训;

(4)中产阶级的出现:¥小企业主、¥企业管理阶层、¥科研人员、¥教师、¥医生、¥文学家、¥艺术家、¥社会福利人员……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间接影响

(1)分权与制衡

(2)多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

(3)社会公共福利制度

(4)信仰制约

(5)高效政府与社会管理系统

(6)民主监督、控制政府和官员的腐败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科学技术通过向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广泛渗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动力

(1)生产社会化、自动化程度的加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2)提高了人们(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兴起和比重不断增加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日益丰富和有效的手段(1)政府管理社会能力的加强

(2)提供了民主决策的社会基础

(3)提供了民主监督的工具(互联网的社会影响、民意调查等)

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1)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有待提高。

*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

(2)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混合经济

*垄断经济

*价格双轨制

*税收政策不合理

*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3)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缺陷:

*领导制度;

*组织形式;

*工作方式受到传统方式影响;

*干部任用制度

*干部问责制度

(4)意识形态的传统根基深厚,封建意识强

*立党为公的理念需要加强

*执政为民的作风尚未普及

*以民为本的社会准则需要贯彻

*官本位现象十分突出

*个人崇拜的群众根基仍然存在

(4)公民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素质低,地区差别较大

*拜金主义严重

*党派作风严重

*参政意识和能力不高,淡漠社会政治生活

*缺乏民族精神的支持

阅读资料:

结合实际谈谈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第三次作业:结合所学专业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论文题目为:XXX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主要参考教材与资料:

1、《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魏屹东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2、《科技革命与社会制度嬗变》,向文华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

3、《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陈筠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11.

4、《科技革命影响论》,黄顺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5、《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著,三联书店,2003.9.

6、《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商务印书馆,2004.7.

7、《新技术革命资料选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