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材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材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材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材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3、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

4、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5、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6、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7、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保护森林退耕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雨水和径流会把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1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12、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是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风)、(冰川)、(海浪)等。

1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拌后,让它慢慢沉淀,发现泥土中颗粒大的沉降速度越(快)。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5、侵蚀和沉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高山切割成峡谷。在下游以(沉积)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问题: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你能说说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簧)等。

4、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爆竹)、(鞭炮)等。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

7、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接触面给它的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0、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

滚动摩擦力要(小),滑动摩擦力要(大)

11、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12、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13、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4、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5、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16、常有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17、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问题:1、自行车运动时,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2、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想制作一辆行驶速度很快的小汽车,她向你来请教,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

1、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来测量。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_________作力的单位,简称________,用字母

________表示。

3、地球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4、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_________。

5、土壤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混合物。

6、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会影响土壤被雨水侵蚀的程度。

7、产生影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________;(2)要有________;(3)要有__________。

8、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

9、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____________ 。

10、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 、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_________ 。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

13、食物链通常从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终止。

14、地球内部可以分成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不受到阳光照射,也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

B、阴暗潮湿

C、明亮潮湿

3、上午8点和下午2点A同一物体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6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米。

A、2米

B、1.5米

C、3米

6、用垫圈拉动小车,垫圈越多,小车运动的越()。

A、快;

B、慢。

7、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越()。

A、远;

B、近。

8、用气球驱动小车,气球吹的越大,小车行驶的越()。

A、远;

B、近。

9、路面越光滑,小车行驶的越()。

A、快;

B、慢。

10、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有(),不是光源的有()。

A、太阳;

B、月亮;

C、没有点燃的蜡烛;

D、点燃了的火柴;

E、亮着的电灯

三、判断

1、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存在摩擦力。()

2、摩擦力对我们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摩擦力。()

3、1牛≈100克的力。()

4、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5、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种子来延续生命。()

6、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7、汽车反光镜是凸透镜,能聚集光线。()

8、阳光的传播路线是不能改变的。()

9、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11、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3、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4、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的。()

15、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

四、连线

重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

弹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

反冲力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摩擦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

五、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1、研究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2、我们的推测:

3、实验方法:

4、器材:

5、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不同的条件:

6、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试题

第一单元

1、植物、动物对()有基本的需要。

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3、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他们所生存的()的变化。

4、()、()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

8、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的变化。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

10、种子发芽需要()、()、()、()等条件。

1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

12、香蕉适应()的环境,松树适应()环境,仙人掌适应()环境。

13、蚯蚓喜欢()、()的环境。

14、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当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同时,动物在()、()和()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1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

16、()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1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19、食物链常从()开始,到()终止。

2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2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它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22、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2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

第二单元

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和()。

2、像电灯这样可以()的物体叫做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有关。

4、影子的形状和()的形状有关。

5、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的()和()的改变而改变。

6、光是()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造成的。

7、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等都是人们对反射原理的运用。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和()。

9、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和()。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10、物体吸热的本领与()、()以及()有关。

1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1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1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的方向相反。

14、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15、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

17、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8、光()温度就高,光()温度就低。

19、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20、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2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的优点。

2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有关。

23、太阳能热水器基本结构由()、()、()、()和()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将热水储存。

24、太阳能集热器去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量并转换为热能的()和()。

25、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有关。影子的形状和(

)有关。

26、光是以()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太阳离地球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分钟。

2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也叫()。反射的光也是()。

28、汽车的反光镜为什么能看到车窗外的情景呢?

29、医生的额镜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30、照明灯为什么要罩灯罩?

331、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22、科学家运用()的原理准确的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33、我们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是()。

34、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35、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取火,奥运会圣火种就是利用()取得的。18世纪英国科学家()曾用()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

36、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度,内部温度高达()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和()。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却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

37、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关吗?

38、夏天为什么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39、物体表面反光强,吸收热的本领(),物体表面反光弱,吸收热的本领()。

40、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装置。

第三单元

1、地球表面()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的表面是

()。

2、地球()和()是形成重塑地形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4、()和()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5、土壤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以及()、()和()等。

6、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7、()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8、()、()、()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0、地形包括()等。

11、深浅不同的()分别表示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

12、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13、()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14、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不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15、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16、岩石在()、()、()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17、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8、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0、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颗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2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3、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4、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水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5、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26、()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7、()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

28、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29、()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30、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3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33、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36、十分坚硬的岩石,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了变化?

3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3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9、为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价值的资源?

4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水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41、雨水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第四单元

1、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

3、常见的力有:()、()、()和()。

4、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有关。

5、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利用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6、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7、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8、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9、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10、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1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

1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13、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14、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特征制成的。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

16、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17、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滑动的摩擦力()。

18、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的作用。

19、滚珠轴承是一种将()转变为()的装置。

20、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21、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2、怎样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2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2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和()两种方式.

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科学测试题(教科版)

一、填空(每小空2分,共计38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必须具备(阳光)、(温度)、(水)。

2、蚯蚓生活在地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

(空气)的混合物。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6、(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7、奥运圣火的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二、判断对错:(12分)

1、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3、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不容易改变,(×)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运动引起的。(×)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一样(∨)

三、选择题。(16分)

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A )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A、影响

B、不影响

C、无所谓影响不影响

2、物体都受一个( A )的重力作用。

A竖直向下 B竖直向上 C平移向上

3、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 B)

A小 B大 C没有

4、下列( B )的牙齿最锋利。

A草食性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

5、( A )的植物特征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地性

6、(B)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A、能

B、不能

C、可以

7、中国的(A)多高山。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8、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C)大小的工具。

A、运动量

B、摩擦力

C、力

四、名词解释:(9分)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五、简答题:(每小题25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计划.doc

仁怀市尧坝小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

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精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一兔子一鹰②落叶一蚯蚓一小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1--4单元复习提纲1-2-3套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1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1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14、太阳是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大约为℃,内部温度高达两千多万摄氏度。 15、我知道深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吸收热的能 力,浅色物体则相反。 16、自然状态下向阳处的温度比背阴处的温度要。 1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的同时也产生。 18、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吸收。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温暖; B、明亮、潮湿、温暖; C、阴暗、潮湿、温暖 3、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4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 A、2米 B、1.5米 C、1米 6、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7、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长短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无关 8、18世纪初,科学家()曾经做过“光的混合”的实验研究。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D、哥白尼 9、把红色、白色、黑色的三个相同的纸筒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慢的是 ()。 A、白色的 B、红色的 C、黑色的 D、一样快的 10、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了()。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r(读作“伽玛”)射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2) 三、判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食物链的举例: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草原上的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②草→兔→蛇→鹰③草→蝗虫→鹰④草→鸟→蛇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2、在食物链“草→兔→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制作生态瓶。(图略,操作步骤及图例见教材16页) 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