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2009.2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总态势,成为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为了充分利用和有效监管外资,中国政府自开放之初就非常重视外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优惠措施为核心的外资政策体系。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资优惠政策中不利于外资有效利用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弊端已有显现,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外资优惠政策,进行有益的调整和完善。

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背景

1.国际背景

首先,限制外资优惠政策是外资

政策发展的国际趋势。目前,虽然没有一项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针对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措施做出明确的限制,但限制优惠政策的趋势初见端倪。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多边协定的形式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优惠政策。WTO 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虽以调整贸易为宗旨,但其采用的“效果评价标准”强调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是对发展中国家外资优惠政策的一种潜在约束。OECD 的《多边投资协定》是国际协定中第一个明确将投资优惠政策纳入限制对象,限制东道国政府实施专向性优惠政策的行为。除了上述两个重要协定之外,WTO 法律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政府采购协定》等也分别从各自角度对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做出种种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总态势,成为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资优惠政策中不利于外资有效利用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弊端已有显现,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外资优惠政策,进行有益的调整和完善。中国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方向应当是按技术、资源环境、地域等标准给予相应优惠,由政策引资向市场引资和环境引资转变。

关键词:中国;外资优惠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9)02-0032-03制。以上国际协定表明,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国际法来限制外资优惠政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次,外资优惠政策本身作为吸引外资的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国际范围内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各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趋同,从而削弱了这些政策工具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力。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1995年4月发表的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激励政策效果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决定直接投资地点时,外国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否稳定,其有关外国投资的法律是否完善;其次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生产成本、工人技术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状况。只有当这些因素都具备的时候,优惠政策才对投资者的投资意向产生影响。

第三,跨国并购式的国际直接投资降低了外资优惠政策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多采用新建投资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投资周期长,难以适应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产品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要求。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跨国公司有以并购替代新建投资的内在需求。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更为关注的是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短期赢利的财务目标;更为注重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生产成本、技能水平,而不是东道国的优惠政策。

2.国内背景

首先,中国多年以来形成的外资

优惠政策,导致了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外资企业在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中享受着一系列特权:第一是国家对外资企业采取了各类优惠激励政策,如税收激励。在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之前,生产性外资企业长期享受着税率为24%的企业所得税,一些特殊领域的外资企业甚至享受着10%或15%的所得税率,远低于内资企业33%的基本税率。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可以获得所得税退税,外资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在应纳税额计算方法上外资企业也享受优惠。坏账准备、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企业职工工资支出和福利支出以及捐赠支出等费用税前扣除,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税务处理规定以及股息免税,都使得外资企业的税负大大降低。根据相关统计,在华外资企业2005年的实际税赋约为11%~13%,而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赋达到25%左右。[1]第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追加的优惠措施,如财政补贴。有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所鼓励的行业和项目的外资企业的应缴所得税、增值税进行财政补贴。此外,还对外资企业进行专项经费扶持、提供财政担保贷款、减免各种费用,甚至对完成引资目标的相关引资者和投资者给予直接奖励。

其次,随着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也将进入并购浪潮。中国2002年4月开始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对外资并购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框架均做出了总体规定,使之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受两税合一、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次贷危机、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跨国并购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新宠”。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文/章文光 文晓初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对公司的控制权要求不断提高、并购涉及的行业更加广泛、并购的系统性不断增强,总体而言,跨国并购在华并购投资快速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2]在中国外资引进的初期,优惠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变量能有效增加跨国公司在华新建投资的区位优势,但跨国并购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对中国现有的以优惠措施为核心的外资政策产生强烈冲击。

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1.外资对内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一是在产品市场,通过对当地企业的产品、服务、学习过程以及成长历程产生影响,挤出当地企业与投资;二是在要素市场,通过影响当地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或者影响当地企业获得这些要素的成本来挤出当地企业与投资。由于享受优惠政策所带来的超国民待遇,在华外资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国内企业,其利润也明显高于国内企业。这使得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扩张,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并凭借优惠政策形成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如此,国内企业还未参与竞争就已输在了起跑线上,无法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外资对内资的挤出还表现在外资的过度流入使中国的国内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截至2008年6月,中国的居民储蓄已经达到194269.47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18088.28亿美元,可见,国内资金是宽裕的。但是,外资受中国市场潜力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仍然大量涌入,使得国内资金的投资渠道越来越窄。外资是对内资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但不能因外资而闲置甚至挤出内资。

2.外资利用的成本加大。各级地方政府为竞相引进外资,展开了以对外资提供优惠政策为重要内容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的危害表现在:第一,大量突破国家政策底线的优惠措施形成了巨大的税收缺口,最后又不得不由财政予以补贴,导致财政成本的剧增。第二,引资中采取的各种灰色扶持措施严重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其结果是外资企业增加的产值和就业正

效应被内资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就业减少的负效应所抵消,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低下。第三,这种恶性竞争以国家整体利益流失的代价吸引外资在国内不同地区流动,而并没有增加中国利用外资的总量。第四,外资优惠政策的过度供给加剧了中国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最后,外资优惠政策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开放时间长,起步早,经济基础较好,外资政策优惠能力较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等方面处于劣势,政策优惠的能力有限,外资优惠政策的恶性竞争将进一步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3.外资引进的质量不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二是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目前,第一个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个目标却远未达到。长期以来,中国引进的外资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低辐射力、高能耗和处于产业低端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对研发特别是原创性的研发投入较少,很难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中国多年来一直实施以优惠措施为核心的外资政策,这种政策对于追求战略目标的大型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不强,相反却能充分吸引追求短期赢利财务目标的中小型外资企业。相比大型外资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不强,资本有限,往往着眼于低投入、高报酬和短周期为投资原则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不大。此外,优惠政策的过度供给和低技术水平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导致许多成熟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的重复引进。在钢铁、机床、电缆、汽车、仪表、化肥、电子电器等行业集中体现了我国技术引进中的过度重复性。

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方向

1.按技术标准给予外资优惠政策。目前,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目标已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转变为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中国现有的对外资的普惠制导致引资过程中对外资不加甄别,来者不拒,大量技术含量低、谋求短期投机利益的外资涌入中国。近年

来,中国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相对过剩,存在资本输出的压力。利用外资的核心应是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和营销渠道等,而缺乏技术标准和细分的外资优惠政策,使得中国在付出了巨大的政策成本后并没有换来急需的先进技术,反而使外资挤出了内资,闲置了大量的国内资金。因此,中国应尽快取消对外资的普惠制,根据国内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对诸如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原材料等领域的外资提供优惠政策。在取消对外资企业全面的超国民待遇基础上,明确技术标准,鼓励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重大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

2.按资源环境标准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从引进外资伊始,中国在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均未对外资给本国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充分重视。为了顺应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外资政策制定中要引入资源和环境标准。首先,有必要开征环境污染税,对现有外资污染企业采用与国内企业相同的税率,并限期完成治理。同时,对目前国内急需的项目,在污染税率方面可予以适当优惠。其次,中央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清理现有环境监管法规中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除了急需项目的污染税优惠外,逐步取消这个领域中外资享受的其他超国民待遇。同时,从资源集约度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出发,设立外资进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标准,在项目审批中,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入境,对一些国内急需而又缺乏污染治理技术的项目,应要求外资同时引进相应的治污技术。第三,各地方政府应该摒弃地方利益和政绩谋求的驱使,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经济考量,取消本地区高污染外资企业所享受的各种灰色优惠政策。

3.按地域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需要继续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目前,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相对匮乏,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不平衡更加剧了这种状况。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大都向落后地区或萧条地区倾斜,而中国却恰好相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由沿海到内地,由东部向西部逐渐开放的战略,而外资优惠政策的力度(下转第57页)

2009.2

社会调查

机会少是更主要的问题。这表明,更多女性领导认为目前针对女性领导的不平等政策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女性领导认为职场歧视和社会歧视、比例限制、男性上级不提拔女性、退休年龄早是领导干部中男多女少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男性领导则把原因归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心理生理原因、家庭负担等方面。但男女领导均一致认为,女性的素质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影响女性领导人才工作积极性的方面,男女领导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女性领导认为,任职

时间过长,缺乏工作激情是主要方面;而男性领导则认为是利益问题和口碑问题。但是,大家一致认为,给予更多的轮岗或锻炼机会是培养女性领导人才的最重要措施;而相对来说,女性对培训的要求更强烈,也更期望上级给予业绩肯定。

女性上级在提拔使用下级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倾向;而男性上级则相对更愿意使用男性下属(见表6)。这无疑会造成人才使用上的马太效应:男性领导越来越多,提拔也越来越快。

当然,男女领导人才在很多问题

上也有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就担任领导干部而言,男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7)。

一些领导认为,视野窄、全局性差,办事缺乏决断是女性领导的主要弱点,有的男性领导认为计划性弱也是女性领导的不足之一。绝大多数领导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女性领导政策倾斜”的做法。男女领导一致认为,进行知识性培训、性别意识培训和创新思维培训以及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作者简介:

项目主持人: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锡文

项目组织单位: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委党校

项目研究单位: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委党校

课题组组长:赵津芳

课题组副组长:李维良、尹玲珍、(上接第34页)也表现为从东到西的逐渐递减。近年来,向东部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虽有较大改观,但是东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实际获得的优惠仍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为更好地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采取有差别的外资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外资的普惠制后,东部地区原有的外资会谋求转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供给的倾斜可以形成政策“凹地”,通过“凹地聚水”效应将东部地区大量转移出来的外资吸引到中西部地区。具体而言,国家可以对这些转移资金给予信贷、税收、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优惠幅度要视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和国内资金闲置。

4.由政策引资向市场引资和环境引资转变。在外资引进过程中,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扮演了“招商主体”的角色。各级政府往往直接插手商业谈判,为引进外资不惜让渡大量的

应得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为了争夺外资资源,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陷入低效恶性竞争。招商引资是商业行为,应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商业准则去做。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中性化发展,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资源将会越来越少,地方政府应该主动归位,努力营造本地区吸引外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并通过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市场,通过透明、公正的严格程序,让引资方与外资在市场框架下充分博弈,选择各自理想的合作伙伴。市场引资既能避免吸引外资的盲目性,防止外资规模的失控,又可以减少地区间引资的恶性竞争,降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损失。

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外资政策中性化变革的边际推动力由供给方强制推动逐渐转变为需求方诱致推动,而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外资政策需求方诱致的特征。具有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的大型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区位时,东道国提供的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优惠的作用降低,而良好投

资环境的重要性提升。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外资来源是决定外资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型跨国公司是优质外资的载体,要想更多地吸引它们来华投资,就必须在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它们对相关规章制度和投资环境的需求,变浅层的政策引资为深层的市场引资和环境引资。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各级政府,应致力于有利于优质外资进入的规章制度建设和良好投资环境营造。 参考文献:

[1]王大贤.我国利用外资政策扭曲的负面效应分析及政策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2007,(4).

[2]王钦.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动因、效应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0.作者简介:

章文光,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市,100875。

文晓初,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北京市,100875。

责任编辑 王书昆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产量剧增。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使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够通过金融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影响制约和相互合作关系。中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这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的实体经济,金融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把自由市场经济所拥有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消极因素扩大到全球范围,哪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便很快会波及到全球各国。从实体经济看,2004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点GDP的比重从30.7%增加到36.8%。而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2001~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主要产品为建材,纺织类等产品,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房地产业等社会实体经济日益萧条,使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受阻,中国国内出现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形势窘迫。从金融方面来看,美元连续多年大幅贬值,自国家2005年4月实行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前对美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XXXX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课程名称:全球化、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任课教师姓名:XXXXXXXXXXXX 研究生姓名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 年级:2010级 专业:动物学 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2010年11月18日

目录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 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4)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4) 3.有助于资金融通。 (5)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5)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5)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 3、对金融业的影响。 (6)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7) 三、中国的对策 (7)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7)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7) 3.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8) 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8)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 (8)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8)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 (8) 综述: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全球化优势与弊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基尼系数 前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实际上主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 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

中国引进外资情况介绍

中国引进外资的现状 (第2组陶阳) 一、什么是“引进外资”? 国际投资的一个方面 国际投资作为跨国性经济行为,至少涉及两类国家,即投资国和东道国。投资国也称资本流出国或对投资国,指从事对外投资活动的经济主体所在的国家。东道国也称资本流入国、资本接受国或被投资国,是指允许和吸收外国资本在本国进行投资和接受外国资本贷款的国家。因此,国际投资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向国外投资。二是引进外国投资。就一个国家而言,参与国际投资既可以对外投资,又可以引进外国投资,即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出现,既可以是投资国,又可以是东道国。若以投资国身份出现,其行为表现为对外投资;若以东道国身份出现,其行为则表现为引进外国投资,简称引进外资。 对我国而言,“外”指的是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 国际投资的种类 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国际投资可以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其主要差异在于是否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其中,实业投资不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金融关系,而且涉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开办厂矿和开垦农场的行为等;而金融投资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财务交易,并不涉及与自然界的关系,如进行一笔借款和贷款,购买或转卖债券或股票、领取胜息等行为。 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或称按照投资资本的来源及用途的不同,国际投资又可以分为官方投资和私人投资。官方投资,也称公共投资,通常是指由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私人投资,也称民间投资,一放是指一国居民或私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对东道国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私人投资无论是从投资者的数目,还是从投资的总金额来看,都是当前国际投资中最活跃和最主要的部分,因而这类投资也是国际投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按投资期限不同可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国际投资中的短期投资仅指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投资,主要指金融投资。国际投资中的长期投资指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般而言,国际投资中的生产性投资和项目投资期限—般以一年以上的居多,均属于长期投资。 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海外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国际投资可以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投资者以拥有或控制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不单纯是资金的外投,而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特定产业部门的转移。国际间接投资又可称为国际金融投资,是指一国的个人、企业或政府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这些证券嫌取差价收益的投资。 国际投资主体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举例说明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2001年末中国加入了WTO,此后结合邓小平领导下的对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为之震撼的成果。中国答应世界贸易组织,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中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农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17%。还有诸多在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电信等方面的承诺。而中国也在逐步实现自己加入WTO的诺言,引进外资就是其中一项。 为了吸引外资,加快当地发展,各地政府在中央的带动下对来华外资给予诸多优惠,比如:极大的税收优惠、地价优惠、行政手续优惠等等。而事实证明,吸引外资的确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 1.促进就业。 2.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部分行业的发展。 外资在诸多政府优惠政策、有竞争优势的极低人力资本和宽松的管制环境等诸多诱惑下来华投资,投资量巨大。来自天津新民晚报的消息,“截至2011年底,已经有4999家外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注册,他们分别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以日资企业为例,截至2011年10月,投资开发区的日资项目421家,投资总额55亿美元,两项分别占全体外资项目的8.45%和8.02%,企业个数排名第三。”那么,粗略估计,截止2011年年底,仅天津开发区的外资投入达到685亿。2011年,天津有4个开发区,中国开发区总量将近200个,有些地区外资投入力度比天津更大,比如对上海金融业的外资投入。那么2011年,外资投入将近3.5万亿。2011年中国GDP达到47万亿,外资占7.4%。外资来华投资必将在中国雇佣大

量的劳动力,在这3.5万亿的外资投入中,对带动就业人口的贡献不可小觑。”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亿美元,将使从业人员增加8940人。”i以5.18万为基数,那么,截止2011年底,3.5万亿的外资投入,将给中国带来累计312,951,800的就业。如果都实现,由于外资而带动的3.1亿的就业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假设外资投入都转化为固定资产,近年来没有出现科技进步取代人类劳动情况。) 加入世贸后,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享受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优点的同时,也慢慢感受到了外资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外资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弊端也很多,就外资控制行业发展,阻碍国内该行业进步方面来说,如下就是个例子。 近日,各媒体跟踪报道了“金龙鱼、福临门对菜油、花生油提价约8%”的消息,伴随近年来人民对CPI的高敏感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初,“金龙鱼”牌系列食用油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ii金龙鱼属于来自新加坡的外资投入,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龙头地位显示了其在食用油市场上的定价权,其价格上涨也将带动其他市场份额低的油商跟风涨价。 2004年的“大豆危机”让国际四大粮商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其中,以金龙鱼为代表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巨头凭借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国内食用油基本实现全链条控制。iii 由于,国产的大豆出油量低,油商用中国大豆榨油往往是亏损的,所以这些外资的油商大量进口大豆。“中国食用油中使用的大豆将近70%是进口。”iv国内

人民币币值的升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币值的升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币值是指人民币在国内或者国际上的购买力,其升降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否。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依然稳定地发展,人民币持续升值。从2001年与美元的1:8.277至今天的1:6.623。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有利影响可以规划为以下几点: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贸易顺差局面,减少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2、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单纯从房地产就可以发现,外币对投资我国房地产信心降低,减少房产泡沫。3、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有利于提高我过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依靠进口原材料生产的企业的成本。 4、激励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胜劣汰,是我国的民族产业更加优化。在国际市场中如果中国的产品价格优势逐步减小,就只能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这符合基本国策,也是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当然,人民币的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人民币的升值带来最大危害的莫过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冲击。试想,当同样的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时,便会失去购买欲。世人皆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当made in china的市场竞争力不复存在时,中国经济恐怕会进入很长的冬天。同时,人民币如果升值过快,会导致金融隐患,呈现出的都是假繁荣与泡沫。而实际上国家财政压力巨大,百姓就业率下降。 现在有新的疑问产生,既然人民币升值危害如此巨大,我们是否可以选择贬值?或许有些想当然的认为,人民币的贬值,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其实相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会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次,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假使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上升,必然导致大量资金无法用于建设,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次,我们不能在贸易中忽视摩擦这一因素,贸易顺差的加大,必然导致其他国家的反对,而是中国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几年,多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就是鲜明的实例。最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产业,人民币的贬值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最后导致的必将是淘汰。 由此可见,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人民币贬值以负面影响为主。 古有云:物极必反。人民币的稳中有升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前行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作者:罗小萍她老公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 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5.O%,这不仅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而且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纪录。然而,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在强劲复苏的第二年经济增长往往会相对回落,同时,美国逐渐积累的贸易逆差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元贬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等均是2005年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据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会在4.3%左右。对于2005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沉着应对。 2004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2004年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显得更为强劲,而欧盟的经济增长则相对疲软,但是相对于2003年来讲均有很大起色。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增长速度估计为4.4%左右。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二是投资。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美国GDP中的比重达到了70.5%。2000年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尤其是在“9·ll”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减税和降息刺激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对住房和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私人消费支出比较而言,2004年美国的私人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存货投资进一步下降,这表明美国经济消化萧条时期库存的能力有所提高,是新的经济周期即将开始的重要信号。2002年以来美元的贬值有助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一)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1)所有权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大类: ①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②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 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

实现; ②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 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对外经济合作的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分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2002-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年均增长速度为49.9%,2010年投资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同时到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对外合作累计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543万人。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利用外资11416.22亿美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一、对我国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额(亿美元)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都逐年递增,但是08-09年增长较明显,二者增长率分别为21%、37%。09-10年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分别下降为6.4%、18%。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85年前的巩固充实,再到如今的发展扩大。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1.业务领域广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领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运输、电力、普通房建和石油化工业等基础建设方面 2.市场范围广 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一些未建交的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国家产生了垄断企业。垄断企业在控制产品价格、避免由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方面产生一定作用。然而垄断对国家的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由于垄断的特点与性质,垄断企业易造成由随意控制价格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同时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且垄断由于缺乏积极性而易致使国家相关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的高收入易导致拉大国家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平、损害政府威信等等一系列不利影响。。。总之,垄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企业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结构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探究垄断企业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垄断产生的原因。很多因素如生产发展的趋势,规模经济的要求,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保护专利的需要,对进入的自然限制,对进入的法律限制等等,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垄断。从根本上讲,垄断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产物。主要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三个: a.自然垄断:即由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成本使一个生 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是最常见的垄断形式。 b.政府创造垄断:出于公共利益考虑或其他原因,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 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如石油、烟草、食盐等。 c.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如早期的美国铝业公司,就是由于垄 断了铝冶炼的原料——铝矾土,而享有独家垄断铝供应的地位。 某些行业,如石油、通信、铁路、航运、电网、煤炭、军工等等行业,由于技术、资金、政治、经济、安全、避免竞争等原因,垄断是必要的。这些行业纯粹靠市场竞争维系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产生了相关的垄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垄断是必然的。 然而垄断对社会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垄断容易带来随意提高产品价格、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阻碍社会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原则上,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竞争是必要的,而垄断企业缺乏竞争。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并且缺乏积极性。 首先,垄断的最大弊端是是消费群体利益受损。没有竞争,缺少压力和进取之心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消费者消费水平。目前受政府保护的垄断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作为全民财产的国有企业本应把一般消费者福利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并非都如此。据资料,中石油每升五块钱的汽油甚至比美国加了资源税和燃油税的价格都高。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大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大小。石油、电网、通信等行业高利润的背后,是通过价格机制达成的。由于企业垄断,没有其他企业与之竞争,于是其定价没有市场份额减少的后顾之忧,于是近年来相关产业价格不断升高。而垄断迫使消费者缺乏选择权,为了获得产品和服务,不得不被动接受垄断企业提供的高价格。从而导致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加大,进而影响其他部分的消费,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生活负担。最终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影响国家经济水平。 再者,垄断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收入不平等、拉大收入差距重要成因之一。一方面,垄断企业的提供的价格加大了消费者的支出,另一方面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加大群体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令中国经济在一个月内GDP增速下降至6.8%,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支持的我国沿海经济省份呈现出口订单突然间大幅下降或丧失、大量出口贸易加工企业关闭、农民工大量失业等情况。以欧美为主体的全球经济“二次衰退”,虽然其程度可能没有“一次衰退”那样严重,但是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由此对加工贸易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及久拖不决,美国债务困境的加深及解决难度的不断加大,欧美金融市场动荡将加剧甚至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这将给中国投资在欧美等地区的外汇储备及其他金融资产带来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中国GDP增速的影响 图表:图1 2006—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来源(国家统计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从图表可以看出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2008年的9.6%下降到了2011年的9.2%,当然总体上经济还在平稳运行。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中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的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经济增长数字的同时发表声明称:“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中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题目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学生姓名:刘静学号:I01014147 院(系):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姓名:闵树琴职称/学位:副教授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提交时间:二○一二年五月

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摘要 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引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引用外资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出现了外资分布地区不平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差异日益扩大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外资;问题 目录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3) (一)引进外资总量 (3) (二)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 (4)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5)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5) (二)利用外资的同时未利用好内资 (5) (三)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6) (四)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6) (五) 引进外资质量差,技术含量低 (6) 三、应对措施 (7) (一)充分利用内资 (7) (二)要重视“本土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 (7) (三)按照新的产业指导目标, 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8)

(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8) (五)实行地区政策倾斜, 吸收更多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9) 结束语 (9) 主要参考文献 (10)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引进外资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且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萌芽试探阶段(1979年一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也偏小。第二阶段: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一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公司来华投资。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一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以列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仅在1992年当年便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外商对华投资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

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及评价

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及评价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引进的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投资领域,外资投入产业结构,生产性项目仍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与我国充足廉价的劳动力用很大直接利用外资超过借款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交通比较便利,这是我国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结果。但是,沿海与内地吸引外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投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外资利用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的发展很快,同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开发、建设-经营-转让和风险投资为主。外商直接投资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独资经营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中,合资经营在投资项目和金额上在我国居首位。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快,比重不断提高,外资来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利于直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高起点。有利于吸收外资,缓解国有企业资金不足矛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和机制,移植到改造的企业中,管理落后和机制不灵活上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两大障碍。再引进外资和设备硬件、产品的同时,可以引进管理技术和经营体制等软件,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老企业焕发青春的活力。国外企业信息灵、观念新,经营灵活,有经营多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渠道。国有企业作为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产物,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市场观念淡薄,对国际市场不了解,合资后可以增强企业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利用外商的出口渠道借船出海,加快、加大出口。有利于建立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机制,合资企业实现单一的国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新股东加入,特别是国外的投资者加入,使公司增添新的血液。国有企业法人股与外商股权混合,股东间利益和风险连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调整投资方向,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结构问题相当引人注目。所谓经济结构最主要是生产要素结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目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存在一些矛盾,如劳动力多、设备利用率低、资金缺乏等等。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有利于改善我国要素结构的比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同时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只用合理、科学的利用外资,才能将外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2011年03月16日03:46 来源:《新京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 ? ?分享 ?推荐 ?微博 更多 ■观察家 日本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在总体上不可能太大,不过这些影响会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 日本在3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2点多发生了震级为9级的大地震,随后爆发海啸和核电站安全等事故,揪起了全球的心,中国人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日本的大地震,不可避免会对中国的经济甚至民生产生一些影响。不管是与日本呈现竞争性关系的企业, 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压力 也有机遇。 首先,日本地震过后,很快就会启动灾后重建的工作,日本的内需会扩大,相应中国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尤其是日本的灾后重建,对于中低端的钢材 和建材等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而这些产业正是中国的强项。 从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替代竞争关系上看,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的一些产业的产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重启,主要是集中在汽车和电子品方 面。因此,在日本的产能恢复之前,对于与其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 可能会订单增加,以填补其留下的空缺。

以上只是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的企业的机遇居多。 不过对于中国民生,却未必如此。目前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汽车和高档电子 消费品的出口国,日本大地震,会使得这部分产品的消费者买不到货,或者 是由于供应减少而需要支付高价。以奶粉为例,由于中国国产奶粉在前些年 出现“三聚氰胺”等安全质量事件,因此导致国产奶粉信誉在消费者中信心 较低,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从半壁江山迅速下降到20%-30%,外资品牌的市 场份额迅猛增长到70%-80%,而日本奶粉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大地震 发生后,由于后续的核电站事故,将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内明治奶粉在中国绝 迹,地震前进口的这些奶粉价格可能会飙升,也可能会对其他进口奶粉的价 格产生微小的上涨的压力。 同时,由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在海外的资金回流日本,以及受到避险情绪的影响,所以导致日元快速升值。大地震发生后,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值约 3%,兑其他非美货币也大幅度升值,其中兑人民币也再次破“8”。因此, 日元汇率的升值,也会导致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变贵”。 此外,由于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日本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中,一部分资金可能面临抽回日本。那么,日本一些在中国的投资可 能出现撤资的现象,对部分日资企业及涉日企业的经营和就业可能会产生影 响。不过长期来看,由于大地震以后,日本可能会把部分产业和工厂外移, 因此中国可能会承接部分日本企业的外迁。 总体而言,日本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在总体上不可能太大,不过这些影响会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会持续多久,还不得而知。但中国需 要尽快做出应对方案。 □王成功(上海财经评论员)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邱林https://www.doczj.com/doc/919727206.html,2011-03-15 19:27:01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关于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问题,香港财经专家、招商证券(香港)投资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认为,日本地震不至于拖慢亚洲区经济复苏步伐,亦不会在市场上形成“骨牌效应”。日元强势会在短期内逆转,美元转强,未来一周料对港股有较明显冲击,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概念 1、利用外资的概念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2、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世界近代史证明,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技术和资源。任何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逐步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更加需要利用外资,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利用外资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资,一般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①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国内科技人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③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和落后地区、部门的开发,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④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⑤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稳健的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用外资情况在经过前几年的告诉增长后,呈现出规模稳定、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截至1999年12月底,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共达3078.51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更加有利。到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我国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以及就业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一组摘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我国几年来的利用外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容摘要:自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实诚飞跃式的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2005年,国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相比较于1978年人均GDP为381元来说,到2011年的35181元,几乎是30年前的92.34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从1996年以后得以迅猛发展。几乎占据国总收入的四分之三。截止到2010年中国国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人均GDP仍然没有超越日本,甚至连世界第三都算不上,但是中国确实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悍然崛起,震惊亚洲,震惊了世界。 关键词:国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发展,国民总收入(GDP),人均国生产总值,经济发展,世界第二经济体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地区已天时地利优势,取得众多的发展先机,经济遥遥领先于西部。二是辽阔的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一直处于欠发达状况,从1001年开始,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西部的大开发决定。十多年的发展,西部经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逐渐减小,尤其是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震惊。 但其实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并不是真正的世界第二,因为人均收入连世界前20 都没有进入,现阶段物价飞涨,房价上飚,各地差距减小,但是贫富差距日

益增大,城乡两级分化严重,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我认为是缩减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异,是中国人民整体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尤其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如图表(1)图表(2)所示: 图表(1)三大产业与国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图表(2)三大产业年增长率变化曲线

什么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大.

什么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大? 中国虽然走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这个“特色主义”,曾经明艳的色彩经过岁月的打磨,已经渐渐黯淡了。“社会主义的旗号,资本主义的实质”这样的观点也已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之下,什么因素对中国的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大?个人认为,是不确定性回避。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文化的人们试图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不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霍夫斯泰德的调查研究表明, 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强的国家中, 人生中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一种不断的威胁, 应与之斗争;人们有高压力, 有主观的忧虑感;人们会害怕不明确的环境和不熟悉的风险;对小孩接触不健康或禁忌的东西有严厉的原则教育管制;人们普遍认为认为差异代表着危险和老师应该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 这些是研究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一一对应,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不确定性回避成都很强的国家。 在中国,人们常常会选择存钱存钱存够了钱,到老了,有足够的钱了,才会去买房子颐享天年,但此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颐享天年的确是享受不了几年的。而如果是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选择,贷款买房子,然后还贷还贷还完贷了,差不多也老了,但是享受这个房子的时间也差不多是一生。出现这个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于老外。中国人总是在想,过了今天明天会怎么样,钱会变得不值钱还是房价会跌之类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总是从骨子里多多少少对未来有些害怕,有些恐慌。人们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大大减少了,这样,也正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大胆地进步。 在中国,人们还会用法律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为什么要用法律统治时也说,“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因此,法律当之无愧地成为消除不确定性的最好武器。法律在提供一种确定的生活方面的作用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如中国战国时期就有思想家认为法律可“明分使群”,“化性起伪”,并有利于防止徇私,即“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对于房价的持续飙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从四个方面来规定禁止房价恶意被提升热炒。利用法律、条规规定不确定性的问题,可见,中国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的确强。 如果中国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减弱了,会变成什么样?市场经济会更有活力,商品、货币流通也会更加发达,经济也会以车轮滚动的方式继续向前发展。中国人就会变得更加大胆,更加愿意尝试新型的东西,而不是现在的缩手缩脚,一有钱就去买房子,导致最后房价飙升,达到一个“普通老百姓”永远别想卖得起一套房子的地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