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含图片)

中医药(含图片)

中医药(含图片)
中医药(含图片)

中医药

发散风热药功效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疏肝解郁

野菊花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平肝抑阳,清热解毒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解渴,升阳止泻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知母肉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消肿排脓

夏枯草穗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泄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用于热毒血痢

黄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北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清虚热药

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地骨皮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泻湿热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攻下逐水药

牵牛子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五加皮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治骨鲠

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粉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化湿药

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川木通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绵茵陈利胆退黄,清力湿热

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公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简介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是针灸推拿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坚持以针刺、推拿传统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现代间断医学的发展,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进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以来,收治病患无数,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好评,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中医综合治疗室先开设如下治疗项目: 一、针刺: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理论,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三、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等病。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频、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四、拔罐: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颈椎关节痛、肘关节痛、膝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中医综合治疗室管理指南

中医药综合治疗服务管理指南(试行) 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缩短中医药治疗病程,降低中医药治疗费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结合我市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的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设置1、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应在门诊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三级医院不少于500平方米,二级医院不少于300平方米。 2、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应在病房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设立综合治疗室的科室数不低于开设病房的临床科室总数的70。三级医院设置的综合治疗室面积不低于设立综合治疗室的临床科室建筑面积的5,二级医院不低于3。 二、人员队伍1、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配备专职的卫技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90,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配备其他专业的执业医师。 2、病区中医综合治疗室由病区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病区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综合治疗服务团队或组成若干综合治疗小组。 3、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的医师应当熟练掌握多专业的中医药治疗技术,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应用相应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 4、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的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临床重视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疾病,从事疾病中医药综合治疗研究5年以上。 5、设置综合治疗室的病区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疾病治疗的综合技术,能根据本病区治疗病种的需要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并组织实施。 6、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和病区综合治疗室的护士应当基本了解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三、服务技术1、中医医院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诊疗新技术。 2、门诊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应开展内、外、妇、骨伤、皮肤、五官等至少6个临床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 3、病区中医药综合治疗室应制定本科5种以上常见病种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中医药综合治疗使用率在90以上。 4、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包括有针灸、推拿、整脊、点穴、刮痧、埋线、中药熏蒸和熨烫、电蜡疗、电针灸以及超短波、远红外线、激光和超激光照射、脉冲电热刺激穴位和局部封闭、神经阻滞等。门诊综合治疗技术要求不少于10种,病房综合治疗技术不少于6种。 5、门诊和病房均应根据诊疗需要,配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中医诊疗设备,并积极临床应用,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均应在85以上。 四、环境布局1、中医医院应根据本单位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在门诊综合治疗区和病区综合治疗室的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2、中医医院的门诊综合治疗区和病区综合治疗室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修、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综合治疗的理念,介绍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技术,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19T10:56:57.5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8期作者:郑鑫张传名(通讯作者) [导读] 治疗肺心病缓解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率,并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可推广应用。 (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肺心病缓解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接收的肺心病缓解期患者中挑选92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双盲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使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8.3%,观察组为95.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免疫学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各项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临床常规性的治疗措施,治疗肺心病缓解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可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200-01 肺心病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与复发率[1]。本文分析探讨肺心病缓解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肺心病缓解期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肺心病缓解期判断标准。在双盲原理指导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59.7±3.2)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为(10.6±2.6)年。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46~76岁,平均年龄为(60.3±2.9)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 (11.1±1.9)年。比对两组患者的各类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依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并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及时处理上呼吸道感染,改善心功能。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调配合适中药。如患者肺气亏虚应重视益气补肺予以补肺汤剂,药方组成为黄芪10g、五味子9g、白术12g、桑白皮6g、紫苑10g;肺肾两虚患者则偏向于补肺纳肾,予以平喘固本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五味子8g、紫苑10g、杏仁16g胡桃肉12g、熟地8g、炙甘草8g、党参18g、黄芪10g;脾肾两虚则需补肾健脾,药方中使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药方构成为白术18g、五味子20g、肉桂10g、法半夏10g、佛手16g、淫羊藿18g、泽泻14g、茯苓16g;肺脾两虚患者药方主要有陈皮10g、法半夏10g、淮山12g、佛手10g、桔梗10g、炙甘草20g、白术18g。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微循环,所有患者均需增加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患者将药方用水煎煮,分早晚两次服用。穴位敷贴主要针对脾俞穴、足三里、肺俞穴、定喘穴、心俞穴。主要成分有细辛、胡椒、丁香、肉桂、没药、生姜汁、白介子、半夏、雄黄、麻黄等。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EV1/FVC)指标与免疫学指标(IgC、IgA)。 痊愈:用药治疗后患者的各类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改善;有效:相对比治疗前,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并未见明显的变化,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资料采用软件包SPSS19.0。(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检验后,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8.3%,其中治愈12例,治疗显效15例,治疗有效9例,无效10例,观察组为95.7%,治愈16例,治疗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检验各数据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免疫学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各项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讨论 肺心病已经逐渐成为老年人致死性与致残性的重要原因。肺心病按照中医的理论就是“咳嗽、喘症、肺胀、水肿、心悸”等[2]。肺心病缓解期主要是通过慢性咳嗽长期发作造成肺脾肾功能障碍,引起患者肾不纳气,长期以往就出现血行瘀滞不畅,产生痰液[3]。此次研究活动的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可见,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相较临床常规性的治疗措施,治疗肺心病缓解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率,并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可推广应用。

中医内科学常用治法一

1.2常用治法 1.2/1解表法之 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汗法。 适用范围寒润不因里主 (1)解表 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因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温、辛凉之别。的实到实 (2)透疹 通过发散,可以透发疹毒,故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以汗法,使疹毒随汗出而透发于外,透疹之汗法,宜辛凉,忌辛温。答处水 (3)祛湿 通过发散,可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手高求除所不 (4)消肿 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还可用于水肿实证而兼有表证者。大人,量宜测先 注意事项 (1)凡剧烈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在禁汗之例。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汗出过多,伤阴耗阳。 (3)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可峻。 (4)表证兼有其它病证,汗法又当配用其它治法,兼气滞者,当理气解表;兼痰饮者,当化饮解表;兼气虚者,当益气解表;兼阳虚者当助阳解表;兼血虚者,当养血解表;兼阴虚者,当滋阴解表。 1.2/2清热法 清热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法。

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 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口渴,烦,黄,脉洪大或数。 (2)清营凉血 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温毒及火毒内等。 (5)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脏腑的功能偏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脏里热证候。 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和命门火衰的虚阳上越证,均不可用清法 (2)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体质素虚,脏本寒者禁用;因气虚血虚而引起的虚热慎用。 (3)由于热必伤阴,进而耗气,因此尚须注意清法和滋阴、益气等法配合应用,一般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伤阴液,不宜久用。 (4)如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是反治之法。 1.2/3攻下法 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又称下法。 适用范围 下法主要用于里实证。因证侯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1)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的作用。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0-29T14:24:57.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关云萍 [导读] 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云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骨伤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其中28例为治疗组,27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中药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治疗。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Chinese medicine.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2015 to 2016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28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2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aspirin, diclofenac, etc.). Results after 5-7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52%,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word] rheumatoid arthriti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风湿热的表现。[1]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其发病的位置多数在肩膀、膝盖、手肘等关节部位,病发时部位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现状。下面本文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概括介绍:第一,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关节出现红肿和疼痛现象,严重者更不能进行活动。第二,关节炎的疼痛位置不定,有时候会是手肘位置疼痛,有时候会是脚踝位置疼痛,一般疼痛的时间不长,有部分患者患病会后发生心脏病变。我院抽取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 本院抽取55例观察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治疗组人数为28人,对照组人数为27人,年龄分别为17-70岁,且两组的一般治疗经过统计学进行处理,无差异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服药和针灸。本院主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1 中药汤剂服用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首先就要进行“祛风”。[2]在选择祛风药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忍冬藤、络石藤、海桐皮、防风、天仙藤、丝瓜络等中和性药物。这些中和性药物具有以下几种优点,分别是: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补益肝肾,健脾化湿等。通过祛风散寒等这些疗效,可以有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缓解疼痛。 2.1.2 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在进行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时,要注意给患者取穴。针灸的穴位包括:外观、血海、气海、足三里、膝眼、昆仑等穴位。针灸的时候要注意,采用20寸毫的针进行针灸。在进行针灸的时候,要将阻燃物套在针柄下,防止火灰的掉落而弄伤皮肤,采取2cm左右的药条插在针尾部并且点燃,等药条燃尽之后取出药针。这样的疗程大概每天治疗一到两次。 2.2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的是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阿司匹林剂量09-13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疗程大概为5-7周时间。如不能服用阿司匹林,则可以选用扶他林。扶他林的剂量为24-29毫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 3 治疗结果 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 4 结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男女均和发病,发病的位置主要是以肩、肘、膝、踝等基本身体部位为主。最常见的是该疾病会从一个疼痛点专项另外一个疼痛点,也有的病人会同时发病。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会在四到六周之后消退,且会反复发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心脏,但也有的患者会伴随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发生。[3]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和性质,以及多关节损害、交替发作的特点,属于《灵枢》所描述的“周痹”。《剂生方》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道出了正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素问·评热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则道出了本病的外因[7]。所以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风寒湿邪侵入机体,注入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日久则生热及化为瘀血。本方中熟地、山药、鹿角霜、白芍、杜仲、牛膝调补肝肾,防风、川乌、羌活、独活、乌蛇祛风散寒通络,鸡血藤、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合诸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总体上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不通、人体内正气不足、邪气侵入,受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顺畅所产生的。其治疗方法应该以祛寒活络、补充人体正气、缓解关节疼痛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另外,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利用针灸刺激穴位经络,更好地进行祛风驱寒和除湿,以达到致病的目的。利用针灸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障碍,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院采取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费用低和不良反应率第优点。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 [1] 包力,陈志婵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0,(06):21-22 [2] 关春芳,赵泽英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3):3-4 [3] 关春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23-24

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研究

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中医药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症 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 异显著(P<0.05)。结论:将中医药综合治疗法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综合治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213-01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病理表现主要为慢性肠粘膜炎症以及溃疡,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属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种[1]。为了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此次研究采 取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探究其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 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54.3±4.9)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6.2±2.9)月;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53~71岁,平均 年龄(52.8±5.1)岁,病程0.6~13年,平均病程(6.1±2.7)。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治疗内容分别如下: 1.2.1对照组分别使用:①柳氮磺吡啶片,每次1.0克,饭后口服,每日四次;②甲硝唑片,每次口服0.2克,每日三次;③每天睡前使用150毫升的生 理盐水+100毫克强的松龙、庆大霉素16万U进行灌肠。 1.2.2治疗组 1.2.2.1中药治疗中药宜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不可冷服。服药期间不得使用油炸、辛辣、冷性食物。 1.2.2.2针灸治疗选取手足阳明、太阴及任脉经穴,将合谷、天枢、上巨虚、 脾俞和章门作为主穴。按照患者体质特征,结合证型的热寒、虚实性,以及每次 的大便情况,适当的添加关元、中脘、三里等穴位。每天进行一次针灸治疗,每 治疗一次,休息两天。 1.2.2.3穴位注射选取患者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 将注射器刺入穴位得气之后,回抽无回血,每个穴位注射两毫升,每日只注射单 侧一次,即每日注射6毫升黄芪注射液,在第二天再对另一侧进行注射。 1.3 观察指标 ①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腹痛、腹泻以及大便出血等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观察评价。 ②疗效评价标准为我国卫生部推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4 统计方法 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保健常用中药概述

保健常用中药概述 曹颖 广东省劳动厅公共营养师培训讲师、高级考评员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护师 医学学士、MBA e-mail:pheba163@163 2018年3月 要紧内容 ?保健食品中药的功能 ?人参的要紧功用 ?西洋参与人参在功用上的区别 ?绞股蓝的作用 ?党参要紧功用 ?黄芪要紧功用 ?甘草要紧药理作用 ?冬虫夏草要紧功用 ?枸杞子要紧功用 ?灵芝的要紧作用 ?天麻要紧功用 ?菊花要紧功用 ?葛根要紧功用 ?三七要紧药理作用 ?红花要紧功用 ?川芎要紧功用 ?决明子要紧功用 ?薏苡仁要紧功用 ?罗汉果成分 一、人参 ?基源:五加科人参的根《本草经》 ?药品种类: –生境区分:野山参、移山参、园子参 –炮制区分:红参、糖参、生晒参、鲜参 ?成分: –皂甙类:原人参二醇及三醇、齐墩果酸等共30种 –挥发油类:要紧为倍半萜类,近30种 –含氮成分:胆碱、三磷酸腺苷、多肽,19种氨基酸 –其他:多种维生素、酶、黄酮、多糖、微量元素锌、铜、锰、钴、锗等20余种 ?药理: ?1、双向调剂中枢经功神能:抗疲劳,改善学习经历,安全冷静,放松肌肉,抗惊厥,促进

大脑蛋白合成、脑内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加,神经纤维生成 ?2、改善心血管功能:强心,调整心律,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 ?3、造血系统:爱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加RBC、Hb、PLT,抗血小板集合 ?4、增强适应性,抗应激:爱护各种休克损害,提高耐缺氧、耐寒、耐高温、抗辐射、保肝、抗突变等功能 ?5、内分泌系统: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提高甲状腺功能,抗利尿作用 ?6、增强免疫功能,对抗免疫抑制剂,有抗过敏作用 ?7、阻碍代谢:双向调剂血糖,促进蛋白合成,降血脂 ?8、抗衰老: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褐素、皮肤色素沉着,改善雌二醇/睾丸酮比值 ?9、抗肿瘤:促进杀伤细胞杀瘤功能,诱生干扰素、白介素2,促进肝癌细胞分化,逆转、扶助正气,减少抗瘤药物毒性 ?10、缓解吗啡戒断症状 ?11、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临床应用: ?1、抗衰老:减少老年斑、色素沉着,改善脱发,使皮肤白润。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经历力减退,疲劳综合症,性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 ?2、心血管疾病: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心肌炎 ?3、急慢性肝炎:能降酶、护肝,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白球比例,改善食欲 ?4、代谢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5、支气管哮喘 ?6、恶性肿瘤 ?7、贫血 ?性味功能: –甘微苦平。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于 –元气虚哀,津液不足,疲劳倦力,食少无力,虚脱休克,虚劳喘咳,气血不足,小儿惊厥。 ?用法用量: –1、保健用——1.5 ~3g,参糖或参片含嚼服,每周休息1~2天,连服数月或数十日–2、治病用——常隔水炖,3~6g,每日1剂 –3、救急用——10 ~12g,加五味子9g,麦冬15g,水煎服(或亡阳虚脱:人参15 ~20g,或加熟附子;休克:人参9 ~12g,水煎服) –4、药膳——红参须3 ~6g,熬瘦肉汤,或加枸杞子,白木耳 ?注意:实热病、躯体壮实,夏季不用。 ?量过大可见鼻血、便血、烦躁、兴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3.07.10 【实施日期】2013.07.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了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工作的意义 中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干预手段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对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融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以及注重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但是,目前许多中医医院中医整体观念、综合治疗理念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诊疗手段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充分认识中医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中医综合治疗的理念,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大力推动。 二、不断提高中医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各中医医院要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简便验廉的中医医疗技术。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应用针刺、灸疗、刮痧、拔罐、推拿、敷熨熏浴等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三级中医医院要研究不同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的最优方案,提高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救治疑难重症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要积极引进并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各中医医院应将中医综合治疗纳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中,并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要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科室的作用,为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技术服务。 各中医医院要按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等要求,积极配备和应用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率,丰富中医临床诊疗方法。同时,要合理配置和使用现代诊疗设备,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地应用到中医诊疗活动

腹胀满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直径约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西北常用中医药

西北常用中医药 制作人:吴向明

西北中医药得天独厚 ?中医学起源于西部。“医之始,本岐黄。”这是清代著 名医家陈修园关于中医起源的概括。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岐伯是黄帝的医学顾问,医学是他们在西部创业的丰功伟绩之一。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氏是人类始祖之一。他所发明的阴阳八卦后来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医之始,本伏羲”之说。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曾经建都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都的位置,使长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医学的中心。一代又一代名医,在这时诞生;一部又一部医学典籍,使中医药学日臻丰富和完善。从秦国的医和、医缓,到唐代的孙思邈、王焘,明代的武之望,乃至近现代的黄竹斋、蒲辅周、米伯让等等,西部医家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当丰富的中药资源 ?。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多达12800余种,其中50%以上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中医向来讲究“道地药材”,中药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黄连、厚朴、大黄、秦艽、 柴胡、甘草、附子、乌头等,历来以西部所产者为上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开列凡133州所产道地药材519种,其中属于西部的关内道、 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计46州共列道地药材232种,几占当时全国道地药材的1/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众所周知,天然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西部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于此也可略见一斑。

黄连 别名:王连,支连 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 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 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 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 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 汤火烫伤。

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附件 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基本要求 一、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中医综合治疗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二、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应根据中医技术开展情况配备治疗床、普通针具、灸疗器具、罐疗器具、刮痧器具、中药外治器具和相关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综合治疗室还应符合本科室“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相关要求,中医综合治疗区应根据本院中医医疗技术开展情况至少配备6类中医诊疗设备。 三、三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负责人应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二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负责人应为主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中医综合治疗室和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当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医护人员。 四、三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至少开展6类40项中医医疗技术,二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至少开展6类30项中医医疗技术。 三级中医医院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本科室5种以上常见病种

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二级中医医院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制定本科室2种以上常见病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 五、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区(室)相关规章制度、技术规范。 六、通过内部装修、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综合治疗的理念,介绍中医综合治疗技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综合治疗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了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工作的意义 中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干预手段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对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融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以及注重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但是,目前许多中医医院中医整体观念、综合治疗理念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诊疗手段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充分认识中医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中医综合治疗的理念,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大力推动。 二、不断提高中医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各中医医院要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简便验廉的中医医疗技术。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应用针刺、灸疗、刮痧、拔罐、推拿、敷熨熏浴等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