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古代部分

基本特征概况一章

●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

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

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

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

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

●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

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

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

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

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

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

单体建筑的特点:

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

都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

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

6、油漆彩画

7、建造程序

(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群体组合特点:

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

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

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

②自由灵活式布局

●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观风行殿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

明代蒯祥、徐皋等——蒯祥: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

隆福寺等的工程。

徐皋: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清代“样式雷”——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制作烫样。

相关建筑著作:《周礼·考工记》

《营造法式》

《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

《园冶》计成

《营造法原》姚承祖

发展概况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

穴居:

仰韶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西安客省庄遗址)

巢居: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

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版筑:筑土墙,即在夹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

●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

春秋时期出现,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当时重要宫殿台榭多采用的建筑形式。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种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求

●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

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陕西兴平曾发现这种砖砌的下水道,在河南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和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也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

●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

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石制仿木结构遗存。雕刻精美,可用于墓前、祠庙前、或作为旌表之用而建于里门之前。代表实例: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四川梓潼李业阙。

●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

风格变得更加成熟、圆淳。

●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

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原来汉族席地而坐和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中,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家具——方凳、圆凳、椅子等,在壁画、雕刻中可以看到这些家具的形象。这一新的家具虽然还未达到取而代之的程度,但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由于家具加高了,建筑物内部也必然随之增高,这在以后唐代佛寺和宋代佛寺的对比中可以得到证明。

●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隋朝李春

●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

●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代之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处。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由于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从而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从江南一带住宅、祠堂等建筑可以看出,“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和砖雕加工已经很娴熟。各地的城墙和北疆的边墙——长城也都用转包砌筑。这些都说明制砖工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如佛教的藏经楼、皇室的档案库等,重要实例有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原称无量殿)、北京皇史宬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处的无梁殿。由于石灰用煤来烧制,产量大增,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它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方面的使用。

●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

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或称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坯体质量高,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

的转变

1.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建筑风格——质朴,有很多创造和革新

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

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

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形式很不统一但结构作用较为明显。

⑥屋顶形式多样,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要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由汉代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

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舍宅为寺,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

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佛塔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东汉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主要有密檐式塔、楼阁式木塔、单层塔。

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

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

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

特点是气魄雄伟,严整而又开朗。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例如斗拱的结构职能及其鲜明,华拱是挑出的悬臂梁,昂是挑出的斜梁,都负有承托屋檐的责任。一般都只在柱头上设斗拱或在柱间只用一组简单的斗拱,以增加承托屋檐的支点。其他如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①建造规模宏大

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体量建筑不再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可能已有了用材制度。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唐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

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在《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

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

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⑥造园活动多

5. 元代建筑发展:

元代建筑风格大部分简单粗糙。但是因为在建筑造型上,大量采用了圆形外观造型。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出现了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形式,前所未有。木架建筑许多构件被简化了,使用“减柱法”,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结,斗拱用料减少。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之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柱法虽然由于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6.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

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

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生起”和“侧脚”的程度有所减弱,形成一种与宋代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

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

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 清代建筑发展概要:

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

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

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

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官式建筑用官式规模的形式固定下来,《工程做法》用斗口标准确定其他大

木作构件尺寸

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采用水湿压弯法,可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采用对接

与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大的木柱,供楼阁作通柱之用。

唐、宋、辽、元、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

唐: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

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

辽:应县木塔,观音阁,仿唐,稳重端庄

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

明清: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城市建设一章

《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义:对后来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

1)提出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

2)布局中体现了礼制秩序

3)正交道路网:当时的井田制

4)在规模上进行了计算,从整体规划上提供了便利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 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

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市”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京城的西南。按照当时的体制,建一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邑所构成的国家。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春秋淹城有三重城墙,三道城濠。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春秋封建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地方势力的增长,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了城市管理和布局形式——封闭的里坊制,周礼中还制定了都城规划的等级和制度。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曹魏邺城的转折点,布局规整,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皇城居中,全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井字格划分的里坊格局。北魏洛阳在邺城的基础又有新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隋唐长安是封闭里坊制的代表城市。

第四阶段:街巷制确立期(宋~清)

盛唐以后,我国古代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至明、清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依附关系、等级制度日渐松弛,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从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开始,原先封闭形态的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完全为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区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2)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3) 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汉长安的建设:

布局:城市外形不规则;中轴线偏西;先有宫,后有城,宫中有宫;官民混杂

道路系统:“八街”“九陌”

陵邑制:东南与北面设置七座城市

三国时的曹魏邺城

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城市有明确有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城市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特点:1)择中立宫,宫城居北2)实行里坊制度,齐整严谨3)市坊制

隋唐长安规划的特点:

l 继承古代建城传统: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严正。

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 2)旁三门 3)城郭制度:三套方城 4)封闭里坊制,独立设市

l 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l 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

缺点:土路(下雨泥泞);街景单调;城市供水和漕运不便利

北宋东京(汴梁)的建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l 布局特点:

(1)宫城在皇城偏北,三重城墙。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2)交通以水路为主,洛河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城市主要有四条水系,与护城河相连。(3)里坊、市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4)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消防制度建立,惠民药局

l 规划特点及影响:

1)由旧城改建而成,城市平面不十分规则,道路系统有自发性

2)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的中心地位下降

3)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的布局

4)打破了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街巷系统形成

5)打破了传统的市肆制度

6)服务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商业一条街,并出现了夜市、瓦子、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商业分散全城。

7)完善的防火制度,为后代都城规划影响很大。东京城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象长安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北宋开封城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一种类型,是一个转折点,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开放、商业发展的结果。

元大都

布局:方整规则,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突出的成就:水系设计。不规则的水系与规则的道路网对比。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元大都特点:

1)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北边建新城

2) 形成大城、皇城、都城三重相套的城

3)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

4) 规整的街巷布局

5)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6) 突出都城的壮观景象。

明清北京特点:

1) 皇城布局集成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一贯传统,礼制上较为规整。其规划布局完全符合“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之传统

2) 在城市布局方面主次分明,运用中轴线的规划方法,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宏伟壮丽

的景象。

3) 明北京的商业区分布与元大都不同,除鼓楼外,又向南有所发展,其他如内城的街道、水系

都基本沿袭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北宋汴京城市格局的改变以及原因

①打破里坊制

②城市立体空间得到扩展

③加强都城的军事防御性

④城市河道纵横、桥梁密布

⑤开创了宫城前御街千步廊制

⑥防火设施和绿化带的建设

原因:汴梁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的水陆要道,商业非常繁荣,后周时,汴梁已是人多地窄拥挤不堪,无法容纳国家政权机构和庞大的军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因此需要加筑外城。元大都的规划主持者刘秉忠和水系规划者郭守敬也黑迭二(阿拉伯)

名词:瓮城、马面、城垛、闾里、里坊、御街千步廊

瓮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

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城垛:城墙向上突出的部分,作为防御措施,抵御矢炮用

闾里:平民聚居之地

里坊: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

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

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御街千步廊:千步廊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廊庑。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

住宅与聚落一章

住宅按构筑类型的划分、各自不同特点及分布范围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2.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主要用于潮湿山区和水域

3.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4.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5.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良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6.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用土质地黏重,有较大的韧性,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7.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

8.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9.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搭建方便、构造简单。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及使用特点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

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形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整体来说,比较朴素淡雅。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无论多少进,主房(正房、厅)、垂花门必在中轴线上。

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

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窑洞的类型

1.开敞式靠崖窑: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洞成窑,有天然崖面

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

的方式。

3.砖砌的锢窑:实质上是在地面上用土坯、砖石所砌筑的拱顶房屋,券顶上覆以土层。

名词:乌头门、阿以旺、云南一颗印、垂花门

乌头门:《营造法式》中门的一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

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及祠庙、陵

墓之前。

阿以旺: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作卧室,亦称冬室,各式也用井孔采光。

云南一颗印: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

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

颗印”。

垂花门: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垂花门:按主人的级别分,是

身份的象征

宫殿、坛庙、陵墓一章

周代确立的宫室制度,及其对后世宫城建筑规划布局的影响

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隋大兴宫: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

唐大明宫: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北宋汴京宫殿:大庆殿—垂拱殿—紫宸殿

明南京宫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宫殿建筑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没有发明之前,即使最隆重的宗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

建筑。再加上春秋战国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而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的“三朝”阶段。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明清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艺术成就

①宫城称为紫禁城,宫墙外护城河环绕,四面开门,南午门,北玄武门(清改神武门),两侧东华门和西华

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角楼。

②外朝部分——武英殿太和门、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殿

③内廷部分——西路——养心殿、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

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嫔妃住所

东路——奉先殿、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乾隆花园

其它——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手工业作坊

艺术成就:

①规模宏大

②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外朝—治朝—燕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③中轴线艺术,体现严整的秩序

④空间的创立和渗透,通过院落组合,大与小的对比,门与廊庑,闭与敞的转换等

⑤建筑处理的对比衬托手法,包括规模、开间、屋顶、高度、装饰、色彩等

⑥建筑小品:华表日规、嘉量、铜龟、铜鹤、日晷、九龙壁等

坛庙建筑的分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无镇、四海、

四渎之庙等等。

第二类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为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

北京天坛的布局特点以及在营造其建筑群体空间艺术上使用的设计手法

北京天坛的布局特点: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天坛在营造建筑群体空间艺术上所使用的设计手法:

①天坛在营造建筑群体空间中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

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采用的是象征的

手法;

②天坛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古代建筑师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

为了明确突出主体,采用中轴线的布局,轴线上的建筑组群

左右完全对称;

③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或通过附属建筑

的高矮、体量、形式、色彩等的对比来加强主体建筑的崇高;

④天坛的单体建筑设计精美,建筑组群的景观构图绝佳;

⑤在天坛中大片的柏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在祭祀时增加肃穆感。

陵墓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

(一)不封不树原始时期

(二)墓而不封秦之前

(三)方上时期汉—北宋。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城墙。

(四)宝城宝顶明清。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唐乾陵的布局特点

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1)李治与武则天合葬

2)依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3)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门阙、石像生、树木增多

4)以梁山主体为陵体,四周为方形神墙、陵门四出

5)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

6)遍植松柏

7)上下宫分别建造: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

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明十三陵的布局特点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①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

②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③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④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名词:门阙制(或宫阙制)、石象生、明堂、辟雍、方上、因山为陵、方城明楼门阙制:宫殿门阙普遍采用下面建造城台上面建殿宇的形制,既有防御功能,又有宫殿的威仪;重要的防御位置采取瓮城的做法;

石象生: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

明堂:古代重要的一类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辟,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一说辟雍为古代做学问的场所,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方上: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城墙。

因山为陵:将墓葬埋在自然山体中, 形成背依大山的恢宏气势,防日后被盗。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宗教建筑一章

佛教与佛教建筑本土化过程

印度佛教建筑原型:

A窣堵坡(佛塔) B 支提(石窟) C 精舍(修炼、居住之地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三种新的建筑形式:

A 寺院

B 佛塔

C 石窟

中国佛教的类型与分布范围

中国佛教

藏传佛教: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

汉传佛教:五台(文殊)、普陀(观音) 、九华(地藏) 、峨眉(普贤)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西双版纳

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外观特点,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处理手法

1)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3)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生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

4)脊槫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棋;

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

5)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

6)木板门,直棂窗

7)色彩简单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的主要特点,观音阁的结构特点

屋檐伸出深远,斗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上是成功的。

l 山门

A.面阔三间,进深2架4椽,单檐四阿顶

B.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分心槽:屋身用檐柱一周,内部纵向中线上列中柱一排,将平面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空间的柱网布置形式。

C.出挑深远,斗拱宏大,台基较矮

l 观音阁

A.面阔五间,进深四架八椽

B.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

C.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

D.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

佛塔的中国化过程

立塔为寺——舍宅为寺——堂塔并立——建造佛殿

l 早期中国佛寺的平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相同,以塔藏舍利,是教徒崇拜的对象,所以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

l 以后建佛殿供奉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永宁寺是这时期布局的典型。)

l 东晋初期出现双塔形式,南北朝到唐数目渐多,供奉佛像的佛殿也逐渐成为寺院主体,因而唐代佛寺在传统的两种布局方法外,又有在寺旁建塔,令成塔院。

l 到宋又出现了将塔建于佛殿之后的方法。

佛塔的分类与代表实例

1. 按材料分:

1)木塔:永宁寺塔佛宫寺释迦塔

2)砖、石塔:大雁塔(慈恩寺塔)河北定县开元寺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3)砖木混合塔:苏州报恩寺塔(北寺塔)

4)金属塔: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福州千佛陶塔

2. 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

1)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副阶周匝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小雁塔(荐福寺塔)大理崇圣寺三塔

3)单层塔:神通寺四门塔

4)喇嘛塔:妙应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

3. 其他:

1)小乘佛塔

2)风水塔

3)风景塔

4)塔林

塔的平面形式的演变

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1056年)、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523)的年代与主要特点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中国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明五暗四,共九层;

桁架筒体木结构,金厢斗底槽;平坐暗层增加柱梁间斜向支撑;各层递收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砖造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塔。

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阿尼哥(尼泊尔)

最早的石窟营建时间和特点

最早是在新疆,如3世纪起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敦煌莫高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郭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三大佛教石窟的所在地、营建年代及各自特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始于北魏):此时我国石窟还在发展时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早期平面呈椭圆

形,后来多采用方形平面。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北宋):我国最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各个时代的特点在这里都有所反映。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始于东晋):仿木构的程度进一步增加,表明石窟更加接近一般庙宇的大殿,

也是佛教石窟在建筑上更加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表现

名词:舍宅为寺、生起、侧脚、批竹昂、偷心造、计心造、明袱、草袱、叉手、托脚、抱厦、彻上明造、平坐、叉柱造、副阶周匝、叠涩、须弥座

舍宅为寺: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

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批竹昂:昂头削成批竹形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

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栿:在天花板以上,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

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之斜撑

抱厦(龟头屋):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插入部分叫抱厦。

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露在外面的做法

平坐:楼阁或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的结构层,通常外檐挑出平台,置栏杆。

叉柱造:上层柱之下端施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拱内。

叠涩:用砖石逐层相叠挑出或缩进的一种砌筑方法。常用于建筑物之檐下、砖塔及须弥座等。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须弥座:又称金刚座,由佛座演化而来,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称出涩,中间窄称束腰。须弥座周围通常用仰莲或浮莲装饰。开始较简单,后有角柱、壸门、雕刻。

园林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沿革及类型

1.汉以前—以狩猎为主的苑囿,汉“一池三山”形成

2.魏晋—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奠基期游赏成为园林的主导甚至唯一功能

3.隋唐—山水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私家园林兴建很多,文人参与造园,提高了园林的艺术品位

4.两宋—造园普及成熟期出现了专门堆山造石的名匠,园林特点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5.明清—古代园林最后的鼎盛期园林的创作方法向写意转化,一杓代水、一拳代山

1.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中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2.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中称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

山庄、别业、草堂等

宅园游憩园别墅园

3. 寺观园林

其他: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公共园林、村落水口园林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各自造园特点、各自的代表园林实例

皇家园林: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西汉上林苑,圆明园,北京北海、颐和园(清漪园))特点:

①设宫廷区,宫廷与园林结合,园前为宫廷

②园林中的重点区域有轴线突出重点

③地幅宏大、气势宏伟,突出皇家气魄,规模大,大片山水(多利用自然山水改造,造山与真山结

合),成林布置花木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

特点:

①住宅与园林结合,自然景色为主,建筑掩映其中

②不出现轴线,师法自然,有法无式,常以水或山为中心布置

③巧于因借,将景引入园中,规模小,写意化的山水,通常单株布置花木

嫩戗发戗与水戗发戗的外观区别与各自构造特点

嫩戗发戗:即用子角梁将屋角翘起,这种做法屋角可以翘的高。

水戗发戗:子角梁不起翘,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

前者多用于攒尖顶亭子、厅堂等建筑,后者较轻盈,用于小亭榭和轩馆等

建筑

名词:园中园画舫借景

园中园: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

画舫:装饰华丽的船,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做法与真正的画舫较为相似,但是下部船体采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动,一般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岸边,也称不系舟。

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古代木构一章

古代建筑台基、踏道、栏杆的形式和各自特点

台基

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才包砌砖石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经幢的基座等)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

踏道

阶梯形踏步: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坡道:撵道(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礓嚓(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栏杆

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栏杆(勾阑)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大木作各构件的名称(不同时期称谓)、位置、作用、发展演变(上课讲述内容)

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的区别,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区别

殿堂:用料大,常用作主体建筑,多层为殿阁。平面采用分槽形式,空间上按水平方向可分为三个

结构层,即由等高的柱子构成的柱网层、由斗拱梁等构成的铺作层以及之上的屋架层,斗拱复杂,使用平棊、平闇或藻井天花。

厅堂:平面组合自由,所用木制不超过三等材。厅堂型的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由于内排柱子的抬高破坏了铺作层的完整,斗拱便无法联合成了孤立的节点,只剩可有可无的承托作用。同时内柱的升高使乳栿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间铺作成为一个承担屋檐重量的杠杆。而且内柱的上升在冲破铺作的同时也使柱梁之间的斗拱变得简洁。厅堂室内不做平棊、平闇等天花,梁架露明,所以结合梁架用斗拱作装饰。这是厅堂斗拱的两大特点。

大木大式:用于坛庙、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建筑的主要房屋;可做到九间十一架或者十一间十三架;可出廊;用琉璃瓦;以斗口作为木构件的尺度模数;分为带斗拱和不带斗拱两种

大木小式:用于坛庙、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建筑的次要房屋以及民居;不超过五间七架;不能出廊;屋顶不能用庑殿、歇山以及重檐;不能使用斗拱和琉璃瓦;以檐柱径和明间面阔为木构件的尺度模数

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柱网形式、特点及代表实例

宋《营造法式》“以材为祖”的模数制度和“材分八等”的分级特点

《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尺度的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为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层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规定而来,设计施工方便,供料估算有统一标准。简历古代模数设计的方法。

清《工程做法则例》确立的斗口制的模数特点

1.长度单位的模量,可以直接用于表达相对尺寸(无需材分模数制必须增加一个长度性质模量,或

用材广、栔广)

2.斗口只是一个相对尺度,必须引入另一套系统,确定绝对尺寸——材(11等材)

3.与“材料”本身的关系被淡化

斗口不具有“面积”单位性质,不直接表达材料截面、截面模量。

斗口虽然是拱的厚,但清代斗拱很小,不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不可能像宋代材,同时表示素枋

的截面

古建筑屋顶的分类及各自特点,屋脊装饰构件的演变

1.庑殿(宋称四阿顶)

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共五脊,称五脊殿。

2.歇山(宋称九脊殿)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也有单檐和重檐的形式。山面有博风板和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所在

3.悬山

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仅次于四阿顶与九脊殿。

4.硬山

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以外。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

5.攒尖(宋称斗尖)

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屋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

6.单坡

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7.平顶

华北、西北、西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

屋脊装饰构件的演变:

鸱尾———→鸱吻———→兽吻(大吻)

(西汉→宋)(元)(明、清)

古建筑天花种类及各自特点

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一般民居用竹、高粱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

卷棚:又称为“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在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南方江浙一带。

清彩画作的种类和各自特点

和玺彩画:最高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

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箍头内仍用盒子,大多不绘龙,而以西番莲、牡丹、几何图形为主,枋心也绘锦文、花

卉等。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箍头多用联珠、卍字、回纹等。藻头画由如意头演变来的卡子(又分软硬两种)。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

金。

名词:辇道、礓嚓、单勾阑、重台勾阑、当心间、步架、阑额、普拍枋、雀替、月梁、瓜柱、四阿殿、九脊殿、推山、收山

撵道(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礓嚓(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单勾阑: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重台勾阑: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当心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字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开间:古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也称面阔。

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

额枋(【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平板枋(【宋】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雀替(【宋】绰幕枋):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月梁:木构梁架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主流,梁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四阿殿: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阿,是指屋顶的曲檐)、五脊殿(宋代以前的称呼)。

九脊殿:歇山,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推山:庑殿顶建筑,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两山屋面变陡,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的处理做法。

收山:歇山建筑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将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做法。

插柱造: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柱的斗栱中心。

缠柱造:楼阁式建筑中,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斜梁上。

画图题

营造法式中四种柱网代表建筑平面、北京四合院标准平面、佛光寺大殿立面、晋祠圣母殿立面、独乐寺观音阁剖面、举折做法、举架做法、天坛总平面、元大都总平面

《营造法式》中的四种柱网: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双槽

近现代部分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西方建筑教育的引入以及他们的业务实践

近代主要的建筑风格与代表作品

1外来形式

2民族形式:宫殿式混合式现代式

试卷题型及分值

填空×30 30分

名词×5 15分

简答×4 20分

画图×4 20分

论述×1 15分

考试安排

时间:1月8日8:30~10:30 南教319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有一道作图题,书上没有图,但我画过几次板书的,反复强调的,希望你们好好把握,在课外书有(穿斗式的屋架)《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唐)B、摩尼殿(北宋)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B、普陀宗乘庙C、雍和宫D、席力图召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 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 5.缠柱造、 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 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 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 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抬梁式结构: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 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这种形式构 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 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 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 木柱承檩,檩上架椽。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 结构牢固,抗风性好。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 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4)干栏式结构: 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 1、南北四合院 2、窑洞式 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 4、土楼式 5、碉房 6、天井式 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 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部分 【简答】木架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斗栱 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中国建筑史提纲

提示:各条目后标明《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参考页码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论 1论述题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常见类型?11、12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特点。并举出其几种基本布局7-10 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什么优缺点?1、2 4、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的特点270-276 5、中国清代建筑彩画的种类及特点295-298 6、中国古代家具及陈设的特点273 7、中国古代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0(环境分析、利用和改造参见213-226;关于风水理论参考此题) 8、中国古代建筑工官制度13(样式雷参见47;另附传统建筑图学方法和设计237) 9、中国古代建筑意匠212-246 (1)中国古代营造观念213-218 (2)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同7) (3)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空间和秩序 (4)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238-240) 10、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1)屋顶曲线的常见做法(含屋面曲线和角部起翘)267-268,参见287 (2)屋顶造型艺术(240-242) 2绘图-论述题 1、中国古代典型单座建筑的平面5 2、中国木结构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2-4 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常见类型6、266 3、名词解释 1、侧脚258;生起258;梭柱5、257;卷杀5;收分5 2、材栔制、材分制、模数制242宋代的八等材261清代的斗口制282 3、举折法268;举架法280

4、斗栱4、259 5、大式建筑、小式建筑277 6、《营造法式》(阐述产生的背景、内容与成就)39(参见13、242;另附《工程做法》47)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1、论述题-各时期建筑概况 1、从史前房屋遗址谈谈中国建筑的起源问题15(干栏和穴居住宅,公共建筑遗址17-18) 2、原始社会建筑概况 (1)半坡和姜寨原始村落的布局有什么特色?16-17 (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的情况15-16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房屋遗址的区别17 3、夏(或先商)时期建筑概况 (1)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19 (2)甲骨文反映建筑形式举例(参考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4、西周时期建筑概况(22) (1)陕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22 5、战国时期建筑概况25-27 6、秦时期建筑概况27-28 7、汉代建筑概况(含砖石结构的发展;木构的成就)28-31 8、唐代建筑概况(含木构的特征;建筑的风格)35-38 9、宋代建筑概况39-42 10、明代建筑概况(含砖石建筑成就;明清木构建筑变化;明清建筑风格变化)45 11、清代建筑概况46-47 2、论述题-综合 1、高台建筑的历史变迁(春秋24战国26汉28;另109) 2、各时期砖石建筑的发展(重点在于汉、隋、唐、明;综合各时期建筑概况中的内容)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 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 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14、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15、李诫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我国古代建筑传统经验的珍贵文献。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按宋《营造法式》,柱有侧脚,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目的是为了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角注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 。 16、蒯祥、徐杲(gǎo)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17、样式雷明末清初“大木”匠师。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被誉称为“样式雷”。 18、梁九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故宫太和殿的设计者。 19、斗拱: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型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上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组成。 20、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中轴对称、大屋檐、群落式布局。 21、木架结构建筑体系是.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特征。 22、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 23、东都洛阳的规划设计人由以下杨素、宇文剀、封德彝、牛弘组成 24、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立者是梁思成。 25、柱式通常由以下柱子、柱础、柱身、柱头、檐部部分组成。 26、中国原始社会南北方最初的建筑形式是巢居和穴居。 27、中国古建筑发展的三个高潮期:秦汉、隋唐、和元明清 28、山西应县佛宫释加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 29、现存的白马寺的齐云塔,高约35M 。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内容建筑) 30、江苏苏州虎丘岩寺塔(五代—宋)后周显德六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建造,砖石塔仿木楼阁式且(双壁)者,以此为最早。 31、20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北京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成功的表达了高雅古朴格调和建筑构思的统一,这是在现代建筑中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的探索。 32、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青铜器取代陶器成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33、中国宋代五大窑指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和官窑。 34、明以来,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 35、中国黑陶工艺特点是黑、薄、光、纽 36、元代陶瓷成为主流的装饰方法是绘花。 37、中国古代设计的审美特征 ①功能之美②造型之③装饰之美④材质之美⑤工艺之美⑥鉴赏之美 38、中国古代青铜设计发展的高峰是商晚期末西周早期。 39、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器。 40、中国古代家具从宋代作分界,前的家具以低矮型为主后流行高坐型家具。 41、艺术设计学在我国正式成立为独立学科是在(1998)年 42、在中国古代产品设计中,陶与瓷之间还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43、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有特色并有突出成就是宣德炉和景泰蓝(景泰蓝:正式学名应该是“铜胎掐丝珐琅”,以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最为出色,它起源于明景泰年间,习惯称之为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集制造,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 44、金银错:春秋战国新工艺。又称金银错。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团花纹,用错石(细沙岩)再磨错平滑。 45、失蜡法:用蜡制成器型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溶液,蜡液流失,原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46、简述中国原始社会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装饰产生的原因? 编制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标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 47、简述六朝画像砖与汉画像砖的区别? ①汉多为一砖一画,六朝则成为整体性和主体性的大型转印壁画,一个题材要几十或几百块砖; ②题材内容的发展。除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奇禽瑞兽外,还表现圣贤高士,更具生活气息; ③纹样除动物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亦占重要地位; ④六朝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形象,并多为浅浮掉的立体效果; ⑤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48、简述中国古代北方皇家园林造园特点是什么? ①规模非常大。“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②布局:宫殿集中,自成一区;各景区各有特点,通过游线连成整体;③功能:拜佛。居住。办公。 ④平面构图的原则和规律,建筑规整庄重,轴线; ⑤主要建筑群——外向“园中园”——内向 ⑥造景要素: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 49、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青铜雕塑品。 50、斑漆是六朝时新创新的一种漆器工艺。 51、龙泉窖又通常被称作哥窖。 52、唐锦为纬锦(采用纬线起花),汉锦被称为(经)锦。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1、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 2、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木骨泥墙),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3、龙山文化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父系社会已确立。 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 4、茅茨土阶以茅盖屋,夯土为阶。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西亳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2、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guǒ)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3、僭(jiān)越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 重要知识点: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商——殷墟建筑遗址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考工记》)、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墓阙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代表建筑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4、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 5、石窟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 6、石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墓的神道上。 7、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中国建筑史考前提纲(完整版)

1.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2.原始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来的干阑 式建筑和黄河流域有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斗拱按照位置可分为哪三种?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4.苏州园林建筑的屋角起翘常用的两种做法是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 5.明清私家园林布局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主体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的当, 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水面处理:a 园无水不活,水面形成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山 石,房屋,花木等)形成对比,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亦有聚分不同b 池岸不能僵直,亦不能太高;c 桥梁多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3.叠山置石:a可看可游可居b塑造丘壑c体块缝隙纹理处理 d 用石得当 6.《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以何为建筑尺度标准?《营造法式》:材。《工 程做法》:斗口。 7.佛塔按结构和类型可以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 金刚宝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种. 8.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为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现存最早的 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早的密檐砖塔是河南嵩岳寺塔。我国最早的现存无梁殿建于南北朝,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为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 9.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分为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 10.宋代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营造法式》,明代我国古代最系统 的园林艺术论著是计成的《园冶》 11.中国墓葬制中,秦汉唐宋明清的帝陵分别以什么为陵?秦汉:方上唐:因山 为陵明清:宝城宝顶 12.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样式 雷家族 13.宋代雕刻种类 a按起伏高低有:1剔地起突(高浮雕),2压地隐起华(浅浮 雕),3减地平锻(线刻),4素平 b按材料分类:石、砖、木 c按照形式有浮雕和圆雕。 清代彩画常用的三类:和玺.旋子.苏式 14.近代中国的三中建筑思潮洋式建筑传统复兴现代建筑 15.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建筑潮有三种宫殿式混合式现代式 16.四种柱网及实例单槽(观音殿,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双槽(太和殿、含元殿)、分心斗底槽(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7.斗拱出挑,清代宋代以何为计?清代以踩作计,宋以铺作计 18.高台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什么的解决?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茅茨土阶”的丑 陋状态,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木构架机构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可能.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复习一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的 差异一传统指向与创新求变程式化的缓慢进程与快速多变的特色风格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中国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年不变西方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 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 族特色希腊式建筑-------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 活力古罗马建筑-------雄浑凝重宏伟形式多样构 图和谐统一哥特式建筑-------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二暖和的土木和阴冷的石头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三平面铺开的组群与挺拔高耸的个体建筑空间的布局举例1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

【考研必背】26个中国建筑史的若干个最

中建史里的若干个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白灰抹面最早是出现在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则是在龙山时期。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3、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白灰墙上刻画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4、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6、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7、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8、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都城——亳宫城中宫殿中的主殿长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9、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殷墟,是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其建筑方正整齐,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10、西周初期,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礼制的需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的) 11、《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宫室外部有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而后阙逐渐演变为明、清的午门。 1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日字型)实例,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 1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注:西周早期,如陕西岐山凤雏村中使用的瓦还比较少,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等处。到了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如陕西扶风召陈遗址。另外,在这两个遗址中,还出土了铺地方砖) 14、春秋时期,瓦(筒瓦、板瓦等)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即台榭)也已经出现。另外,此时已经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地下)15、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瓦在宫殿建筑上已被广泛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16、汉朝——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悬山和庑殿顶

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1.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2.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 4.汉代砖石建筑技术也有巨大进步。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 12.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佛塔。 1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5.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 17.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19.唐代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 20.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 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21.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先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 24.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的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 制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5.北宋时颁布《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 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一些单体建筑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兴寺)。26.宋代流传至今的木构殿堂不少,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 28.辽代现存最着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 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高67.31m)。 31.元代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砌上明造及 减柱法。宗教建筑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35.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 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 38.宋《营造法式》中记载有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 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是用了斗口制。 54.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标准化。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编着规范并附有图 样的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 61.大木作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于铺作构件。其余是柱,额枋,梁,替木, 檩,阳马(角梁),椽子飞子。 65.清代官式建筑抬梁式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等级较高,多用斗栱。 66.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至 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的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 69.石作与瓦作主要指台基,墙壁,屋顶等部位的结构或构造做法。 70.木构建筑墙体完全采用砖砌大约从明初开始,明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 71.庑殿顶演变自四坡顶。唐代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庑殿顶实例。歇山顶出现晚于庑殿顶,南 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实例。悬山顶主要用于民间建筑。硬山顶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普遍。 72.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为屋面材料。 73.琉璃瓦的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时期。宋之后使用渐渐广,明代进入高潮期。 75.古代室内屋顶有彻上明造和设置顶棚两大类,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 76.小木作的栏杆是指木质栏杆。

中建史复习重点 提纲

绪论: 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特征? 4、简述唐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5、简述宋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6、简述明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7、简述清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8、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 9、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作法? 10、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11、河北赵县安济桥 12、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13、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 14、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建造年代 15、现存唯一的木塔 16、平江府碑刻图描述的是哪座城市的平面布局?有何特色? 城市 1、中国古代七大古都的区位与选址特点 2、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 4、唐长安城(图) 5、里坊制 6、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图) 7、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规划特点 8、《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的内容 宫殿: 1、试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制的衍变 2、以北京故宫为例,解释何为“三朝五门”格局 3、简述唐代大明宫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特色 4、画图说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的形制特点(图) 5、试述明清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及宫殿建筑设计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坛庙 1、坛庙又称“礼制建筑”,分为哪四类 2、北京社稷坛坛面五色土的布局(图) 3、试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特点(图) 4、以曲阜孔庙为例,说出五个孔庙建筑的名称 5、试述北京太庙的布局特点 陵墓 1、羡道 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的名称 3、唐乾陵布局特点(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