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姓名:甘言海

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级课程名: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

————甘言海

摘要:适逢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促进精神文明的极大进步,相反,社会大众普遍进入一种社会价值观不明确的迷茫状态,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为当今社会所用。

关键词:古典文化、西方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敛性、西方文化的开放性、文化体系、社会价值取向、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文明的进步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文明最晚也是起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据此算来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丝毫不为过。在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汉时期基本趋于成熟,缘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中国文化陷入一枝独秀的局面。直到近代,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封闭的大清王朝被迫打开了国门,从此天朝上国开始接触偌大的世界,国人的眼界也得以扩大,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开始传入,紧接着新文化运动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民主、科学的思想热潮在国内流行,再到后来中国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直到今天。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只有中国能够持续不断地将这条文明主线延续了下来,可以说中国文化是当年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底蕴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而没有中断,这是任何一个文明都没有出现过的奇迹。因此在对人类和社会的认识方面,中国较之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绝对的优越性。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耕社会,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的的思想遏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与中国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古代中国从秦朝开始已经形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这种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从事大的工程和战争,以在大自然和外敌面前展现更强大的力量,也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制度把社会资源和国家权力集中在少数封建统治者手里,使得封建统治者具有绝对的优势去干涉和控制其他人的生命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普通大众对自由的追求和创新思想的迸发。另一方面,在中国这种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氛围下,中国的人文学科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研究的极为透彻,涉及到为人处事的方法态度,修身养性的客观需要,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把出将入相,封妻荫子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成功的标志,因此仕途就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唯一的选择,也是博得功名利禄的最好选择。于是中国人苦心专研文学而荒废了理学,“十年寒窗”曾是多少中国学子孜孜不倦的真实写照,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国人文科学的进步。中国人爱读书,而且认为读书能给自己带来真实的好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这一心理的真切描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读书的推崇程度。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依然持有这种心态,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是就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因此种种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进步,积累了几千年宝贵的经验总结。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其“仁”字的含义是颇为丰富的,大概上来讲是以“爱人”、“仁政”为主要特点的,强调执政者要体恤民情,珍惜民力,同时民也要忠诚于国家,强调君为臣纲的上下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礼制,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道德准则。但是中国人同样有着另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以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凡事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处世态度,但同时不失为一种良好地修身养性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放纵自己的身心,得到大自然最真切的拥抱。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心情郁闷时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自我排解的方法。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人依然保留了诸如中庸之道、韬光养晦等等一些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比较有用和成功的方法,而且深受国人的喜爱。鉴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自闭性和小规模生产,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的个人保护主义依然得以强烈的体现,这种体现可以反应在中国人往往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或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实地陈述给任何除自己以外的人,除非这个人是他的至亲或极为亲近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极为渴望能有一个完全了解自己,可作为知己的人,这就在国人身上产生了一种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渴望被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这是一种很难化解的矛盾,也是缠绕中国人一直不能解决的难题。除此之外,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家族意识,这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强大地家族来增强自己的归属感或者说拥有一个强大的家族足以显示自己光环,这也是以上所述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会表现出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诸如人情,关系之类的东西在中国真的是很难避免,因为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特色,而且已经深化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了。有人说中国人自私,其实这只是一个比较浅显的谬误,因为中国人的奉献精神在历史上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尤其是中国人对国家,对民族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更甚至中国人是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的,这正说明中国人是感恩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中国人这种不可磨灭的天性。但是为什么别人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的保守意识很强,中国人往往喜欢将把某一群人划归为一个利益集团,在这个集团里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于是像老乡会,校友会这样的东西都颇受人们的欢迎。正是以上所述中国人的种种特征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脾性,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敛的文化。

与西方张扬活泼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这种内敛性要求人们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要韬光养晦,最好能够左右逢源,决不能锋芒毕露,恃才傲物,这在中国是极大的忌讳。常说的一句话很具有代表性,“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兴高于人众必非之”正体现了这种中庸的风格和处世之道,战国的韩非著有《说难》一书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选择这种处事方式的原因。“喜言之则人以为骄傲,戚言之则人以为懦弱,谦言之则人以为谄媚,直言之则人以为盛气凌人,微言之则人以为阴险,明言之则人以为肤浅”,可见中国人选择这种方式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既然“说”这么难,那干脆就不说了,所以中国人少言,这就是中国人自闭的来源,每个人都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又怎么会产生学术的交流和思想的迸发呢。所以自从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后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学术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也是统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此每个人只能写写书,立立传,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记录下来。所以中国的文化总体上是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向前推进,虽然每个人都有差异但是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派别。在这种情况下全民族普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交流与交互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这样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持久的效力,而且其影响不会被轻易消除。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这种内敛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也不利于人文思想的传播,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总体上是尽力保持人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西方开放式的文化体系显然有利于形成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因为这本身就是人们相互交流的结果。这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下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采取更加特殊的手段和方法,付出的代价也必须更大。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异域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化遭到一定的质疑和批判,但是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而且这种文化体质有它固有的特点和相对的优越性。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的必然选

择,不能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种说法未免过于夸大了中国文化的能力,因为人类未来文化的趋势只能是更趋于开放性,而不会变得更加的内敛,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变得更强才能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与我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相适应的。但是中国先民们追求的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类如何处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如何发展自己的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能不说中国古典文化正在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与削弱,但是中国古典文化确实又能够在某些时候给人带来某种实际上的利益,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在艰难中徐徐前行。在开放式文化体系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并认识这个世界,那些固有的人生价值观都遭到了亘古未有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地需求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因为这是心理上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文化形态的错综复杂导致人们对于何种价值观念是正确的产生了不确定性,也就陷入了一种相对迷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处于徘徊中,自己的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应该怎么做,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都得自己经历一番深刻的思考,更悲剧的是很多人在思考之后仍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错乱导致了人们精神上的迷乱。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进行一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紧接着就会做出一些事后自己都很难理解的行为,或者在不符合预期的情况下产生了某种行为,这些都可能对社会进步造成伤害。而且由于中国文化的内敛行更加强化了这种现象。由于每个人都不想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对世界的认识,就导致个人无法真切的了解别人的思想价值观,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能确定这是否是真的,更无法找到判别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的事实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就要更加小心翼翼的讲话做事,以防自己的言语或者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可预知的灾祸,大家都尽量维护那个表面上代表全部人们共同价值观的文化现象,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正在朝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奋力向前,此刻正是处理好社会关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中国赶超世界一流,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机遇期。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好像爆发出了更多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制度建设确实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通道更多了,大家相互了解的渠道更加丰富了,各种社会消息传播的更快,这就会让人们产生某种错觉,认为我们的社会在倒退,人的道德观念在丢失。由于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中国古代形成的文化体系在当今社会必定会产生不适应性,但是它维护的那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还是存在的。现在的中国正在变得更加开放,中国古代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不过这种气魄更加体现在个人的包容和胸襟上,而不是体现在国家或者社会上。所以现在是国人文化观念遭到冲击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特殊的时期,人的行为出现不确定性是很正常的,而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如何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大家正确的价值取向呢。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人文化观念的转变,形成开放的文化体系,鼓励大家敢于表达自己,创造自我,分享自我。另一方面要将中国古典文化中那些精华的东西继续宣扬给国人,让他们找到价值观上的归属,知道什么是对的是么是错的,避免陷入全民混乱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总的来说就是要将西方文化中开发的形式引入到中国,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细节的内容传承到今天,即是用西方开放的文化形式包装中国实用的古典文化内容,这种文化创新必定是无比优越和具有创造力的。因为西方文化更擅长于形成整体性的普遍的价值观念,而中国文化则致力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强调个人的修炼与保养。中西方文化的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经济与文化:文化是现代需求的终极满足物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拿文化来卖钱,以文化为由头、媒介或手段去创造经济价值。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或被动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国民心理积淀、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民族风习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接受来自“背景”的力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等著作中,讨论了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儒教、道教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阐述的实际上就是作为经济活动背景的文化因素。 第二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对企业实施文化创新,移植、嫁接、推行适合本企业目标和特点的文化因素,即强化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引入外生变量,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它是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人文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情感、哲学、道德精神,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并随着商品的交换而让渡给消费者。商业文化是由消费者文化需求对于商品与劳务的反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强大力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逐渐弱化了经济发展对文化背景的依赖程度,人们不再拘泥于古今之辩、东西之争,“发展生产力”和“利益最大化”成为其选择和创新的主题。 第三个阶段,经济为文化的繁荣作贡献。当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看戏、看电影时间多了,逛书店唱卡拉ok的机会多了,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也萌发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内容摘要: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民族特色现代文明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章节测验答案

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传统文化概述(一) 1 中华文化的繁荣时期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夏朝 C、两汉 D、唐朝 正确答案:A 2 夏商周以及秦朝时期所使用过的文字不包括()。 A、甲骨文 B、篆字 C、草书 D、金石文字 正确答案:C 3 企业的实力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和()两种。 A、靠谱的老板 B、企业文化 C、优秀人才 D、过硬的人脉关系 正确答案:B 4 中华民族最早是从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5 企业无形资产往往决定企业未来。()正确答案:√ 儒家学派(一) 1 《诗经》中属于宗庙祭祀舞曲歌辞的一类乐调是()。 A、风 B、雅 C、颂 D、大雅 正确答案:C 2 下列选项中不是《离骚》一文特点的是()。 A、明快清丽 B、想象丰富 C、情感炽烈 D、语言瑰丽 正确答案:A 3 《易经》中“易”的含义为()。

A、卦象 B、和悦 C、容易 D、变化 正确答案:D 4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法家思想。() 正确答案:× 5 汉代将《春秋》列为五经之首。() 正确答案:× 儒家学派(二) 1 下列科举的不同阶段中由礼部负责主考的阶段是()。 A、院试 B、殿试 C、乡试 D、会试 正确答案:D 2 下列选项中做考试用的宫殿是()。 A、太和殿 B、保和殿 C、中和殿 D、养心殿 正确答案:B 3 ()是儒家思想最终走向自己反面的强有力的实例。 A、后期推行的科举制度 B、坚持自己的天命观 C、尊重妇女 D、持“君权神授”观点 正确答案:A 4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绝对迷信。() 正确答案:× 5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枕头抱着走”一句形象的道出了儒家思想的弊端。()正确答案:√ 道家学派(一) 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以()的视角,观察社会与自然。 A、客观冷静 B、主观推断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文化的象征性,“文化”一词在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先来了解什么是文化的象征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由此,文化的象征性就可以理解为象征符的创造和运用对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地创造出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换句话说,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出新的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现代文化的剧烈变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社会里,由于人们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要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的感触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就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包括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络中的等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处于这些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触觉的符号的包围中。现代人正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我们知道,象征符是通过人的思维在认识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象征符的创造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二是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样,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不是凭空而建的空中楼阁,也是形成于实践的过程中,并且通过一代代的积累提高的。如果说,象征符的创造活动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象征符的运用则是抽象还原到具体的过程,二者互为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象征符的创造和使用受现实生产实践能力水平的制约。 这个结论最大的意义在于,点明了某个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象征性现象背后的本质力量。 以消费文化为例,正如美国学者J·博得利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商品符号化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说简单点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义”。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与众不同,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的周期性则越来越短。 再以饮食文化为例,吃饱饭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吃背后的意义。年轻人都喜欢吃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吸引他们的,与其说是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不如说是通过对这种世界流行快餐文化的认可来标榜自己的时尚行为。还有喝红酒已经成为小资情调的标志。各地传统特色小吃也已经从过去的角色中跳脱出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色彩。另外,饮食形式的象征化趋

中国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情理法等方面阐述了其在我国古代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了稳定的理论依据。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理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

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但是经过“五四”开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如今的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基本还是一本糊涂账。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兴起了传统文化热。在没有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时候,如果任这股所谓的“国学热”稀里糊涂地蔓延,的确有随着糟粕的流传,让包括精华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葬送的危险。那的确是比民族虚无主义还要严重的事。“五四”的出现,有它的时代需要,但是其打倒一切传统文化的做法,只应看做是当时矫枉过正的措施。“五四”这一很大的“副作用”,我们今天需要认清。从哪里跌倒,还该从哪里爬起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确是“抬错了棺材,哭错了祖宗”,把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堕落以来的东西,当成真正的中国文化来对待。当前,我们真正需要沉下心来,擦亮眼睛,凝聚心力,审视被我们几乎割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找出真正的精华所在。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精华,它不是虚无缥缈或不痛不痒的东西,是因为它能引导人类洞察自身和世界,并为人类带来实在的幸福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体现在这样的智慧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颗心。一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一颗圆明透澈的心,一颗自利利他、自立立人的心。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_董升

191《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总第565期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含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把发展现代企业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 二、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成果。企业文化本身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西方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 要]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 民族特色 现代文明 个性特征董   于红霞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论文、

“日本泡沫经济”之我见 学号:100803106 姓名:张经伟 2011.10.2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自二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之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这为同样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状态下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较快地从萧条中恢复。有些言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很类似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靠出口拉动消费、本股价、房价暴涨等。日本的“泡沫经济”将对我国现在的状况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人民币经济崩溃萧条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画面。1980年,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但是,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的一种虚假形式,通常表现为某一经济体在利率较低时,社会中的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虚拟性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投机性的暴涨,远远超出了实际经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

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

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 发表时间:2014-03-26T09:34:48.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刘梦涛[导读] 世界越来越小了,人越来越忙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在描叙人世的文章中,“喧嚣”与“堕落”屡屡出现。 ◆刘梦涛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部2011级硕研710061 摘要:从道德经到和谐文化,从春节焰火到网络新年晚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就在于怎样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点和平衡点。 关键词:道德儒家修为传统文化融合与平衡 世界越来越小了,人越来越忙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在描叙人世的文章中,“喧嚣”与“堕落”屡屡出现。一方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纵横的经济网向人们昭示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而另一方面,心灵的空虚、思想的苍白等一直困扰着人们,将深层次的人心的落寞与无助暴露了出来。现代生存失却平衡了。 如何协调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呢?我选择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心的层次的东西,儒家规范、道家之道、佛家之空等,指导人心走向自由,走向旷达,它们对于治疗现代的心灵空虚大有裨益;它有不忽略行为层次,儒家入世观可作为基础,佛家渡世观则让思想与行为融合并将其提升,它们都是很有现实基础的。至此,一个完整的平衡理论体系出来了,据此可立足现实,协调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那么,现代人怎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与现代生活融合及互相平衡的元素呢?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1.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作为象征性权力的流行文化

作为象征性权力的流行文化 【摘要】当下中国人的旅游方式除了固有的名胜古迹,庙寺楼宇,近来也出现了把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情景互动式旅游,成都温江的国色天香乐园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规划理念,设计建造,融全方位的各色旅游方式让它的外表吸引着众多眼球,但隐藏在表象里的其它因素却是使它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本文就此些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象征权力消费 成都的国色天香乐园自开园以来,就以其“花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化旅游胜地而名声大噪,吸引了广大成都市民的亲睐。但如果仅仅以“花文化”来定义国色天香的特色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国色天香是全面兼容“食、住、行、游、娱、购、疗、学”等功能业态,创新形成全球风情商业建筑群区。国色天香占地600多亩,从“花与人生”的独特视角,以“古、今、中、外”的文化时空跨度,和“游乐,参与”的人文精神诠释和传播花文化,进而打造中国第一個“国际花文化中心”。在这场与其他同类型的旅游胜地相竞争的过程之中,究竟是什么使得国色天香乐园登上了冠军宝座? 首先,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和人民生活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于一般的游乐园,公园的消费已不再满足,在日常工作压力颇大和休息时间颇少的情况下,他们就需要一种更加完善的空间去释放情感,舒缓身心。流行文化专家瓦尔德指出,现代人就是通过玩弄和操作他们的外表形态,通过他们制造和传送的信息和符号,建构其自身的身份和独特性,维持其“自我同一性”之前的休闲场所都带有局限性,不能让现代人充分享受自我,游乐园只能够享受游乐设施;公园也只是赏景散步,偶尔有些娱乐项目,其它的美食街等地方就更单一了。作为集所有能被想到的消遣方式的集合体,并且将人们日常可望不可及的国际流行元素加之其中,正如包德里拉德所称类似迪斯尼乐园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能够让美国人通过幻想世界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而应当归因于它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一种人人心照不宣的对“真实的”美国的集中体验。 当20世纪下半叶晚期,空间上的奇特结构,尤其是凸显压迫感,离奇感的结构,人们以空间结构的反常形式,一方面引导人们抒发内心的悲观和忧虑,另一方面又激发人们寻求另类的刺激,好奇和欲望,诱导他们对从未感受过的世界产生幻想。流行文化的这种特征,旨在制造混乱,假象,幻影,使现实尽可能象征化和虚幻化,尽可能采取最曲折和最不可捉摸地形式,使它的实在性虚无化或远离实际生活世界,这样,处于焦虑和彷徨的社会大众,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引入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国色天香的建设理念正是迎合了许多年轻人压抑的心情,以一种特殊的后现代化的风格给处于情绪尴尬的年轻人以一种新的释放空间,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欣赏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外国异域风情,还可以感受顶级娱乐设施所带来的刺激和享受以及够品尝到各国的特色美食。所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 中国经济也得以腾飞。然而,沿续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已逐渐呈现出诸多 问题,其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正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简单的照搬照抄的模式,探讨如何突破瓶颈。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 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要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就必须把管理与 中国实际相联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 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家的“崇法尚术,唯法为治”都是我们深入总结、汲取和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升华的基础 一、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都是并列的。儒家思想把管理的主体一一人,推到管理的前沿。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管理的核心在于“人”。本质是“治人”。从管理的意义看,其 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管理者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 理;通过成己成物,以致管理天下。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体现了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员工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 下”的民本观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职员的有效配置,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 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员工潜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 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繁荣的目标。 企业可以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2)建立科学合理 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企业应该围绕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3)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 制;(4)完善劳动福利保障体系;(5)创建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总之,企业是人的 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成是同舟共济的“伙伴”,那么,这个企业就必定 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 二、修己安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修己”。指人的心性修养。就是要求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修己安人”,也就是由个人推及整体,以个人发展带动整体进步。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

传统文化为何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及其表现

专业好文档为您整理~~谢谢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传统文化为何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及其表现 摘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现代的中国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就不时发生冲突。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精华经济 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这样才会长期存在下去,不被淘汰。在当代经济环境下,社会稳定,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文化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融入新的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冲突,传统的思想及其文化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时代脚步稳准,吸收现代思想,与时代同时更新进步,与其相适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积淀下来的。但是传统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需要随着时间的向前发展,不断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时代进步了,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也随着时代进步发展,虽然不一定完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会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环境决定的。周围的一起事物都变,如果还是固执的遵守老的观念与习惯,自然会和现代社会发生冲突。 以前清明节上坟,家人或者亲戚上坟都会烧纸,但是烧纸不仅污染空气环境,还浪费纸张资源。不利于环境的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撞击,但是现代社会也有些地方需要遵守以前的生活习惯,现在大家买东西都经常用塑料袋,但是这却不符合现代环境的保护。以前,如果买菜,没有塑料袋,因此,大家都用菜篮子,非常环保。 现代社会虽然进步了,但是传统文化中有的是精华,这是应该保留,并大力宣传提倡的。有的是糟粕,需要剔除,引进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思想。其实,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社会大众及其国家进行思想与文化上的更新。 专业好文档为您整理~~谢谢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