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核心考点(最终版)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核心考点(最终版)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核心考点(最终版)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核心考点(最终版)

1.研究的定义:研究就是发现那些所感知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原理、原则的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包括思考和表述两个阶段。

1.1思考过程:(1)思考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资料认识等进行大脑的加工,从而创造新知识,特别是理性知识的过程。(3)思考过程可分逻辑思考过程、非逻辑思考过程。

1.2表述过程:(1)表述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的大脑已得的潜在知识转化为可以传递、保存、扩散的显在知识的过程。(2)表述过程不能离开语言(或文字,或符号)。(3)表述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记载下来和传递给他人。

2.华莱士模型及其扩展

华莱士模型认为,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有研究者做的是纯理论研究,就是根植于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学术价值,成了模型的上半部循环:T—H—E—T;有的重视应用价值的研究,研究起源于观察,为根植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在于实用,初入研究之门的学生的研究属于模型的下半部:O—E—H。

3.华莱士模型及其可能的短路

4.华莱士模型的扩展:如果我们扩展一下华莱士模型,增加理论用于实践的再检验、再观察环节,就可能使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完整,至少减少短路的可能性。

5.开放性研究模型更关注理论的去向,理论的三个去向为:1.该理论的研究者继续今后的研究,不断推出新的、升级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可以是完善、可以是质疑也可以是推翻原来的假说。2.研究者通过发表落实自己的著作权等权益,并为同行提供继续研究的前提。3.研究者通过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识的价值,并使实践者在实践中检验和推进理论。

6.研究的目的:

6.1写论文的目的:一是为发现新知识,有价值于社会;二是为提升你自己,真正掌握科学或系统地发现问题、分析事物、表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为拿文凭、评职称或者拿科研奖金。

6.2搞研究的六大目的:(1)提升能力;(2)拿文凭、评职称;(3)创造知识;(4)积累知识资本;(5)满足兴趣;(6)享受求知快乐。6.3研究室一种天职。

7.方法:技能、工具、知识

7.1技能。所谓的科研能力也就是做科研的核心技能,有思考和解决问题技能、文案写作技能、演示表述技能、调研访谈技能、主持项目技能(组成科研小组而不是独自研究时)、时间管理技能等。

7.2工具。有研究工具和表述工具。研究工具分为定性工具和定量工具两类。

7.3知识。(1)事实类知识和原理类知识叫做内容类知识;(2)技能类知识和人际类知识叫做方法类知识;(3)制度类知识和伦理类知识叫做规则类知识。

①内容类知识是指我们人类知识库里存放的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②方法类知识是指我们发现和处理内容类知识的方法、技能或工具。“怎么样”及“谁来做”

③规则类知识不但约束了怎么做事,约束了什么人做事,更重要的是约束了研究同行和竞争对手:你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8.方法类知识的重要性:首先,只有发展了方法类知识,一个学科领域才能真正独立出来。其次,方法是内容的效率要素。

9.孔茨将发展到他所在的时代为止的管理学,按研究方法的不同分成了12大类:(1)经验方法;(2)人际关系方法;(3)组织行为方法;(4)社会协作系统方法;(5)社会技术系统方法;(6)决策方法;(7)系统方法;(8)数理方法;(9)权变方法;(10)角色方法;(11)7S

方法;(12)管理过程方法。

10.六种认知方法

11.研究的过程

逻辑方法:归纳与演绎是

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基

本逻辑方法。

逻辑三段论法:因明三支作法:

大前提:凡金属物皆能导电宗:铁能导电

小前提:铁是金属物因:因铁是金属物

结论:故铁能导电喻:现见所有金属物皆能导电

12.辩证方法

12.1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12.2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逻辑最主要的方法。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它作为逻辑的起点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具体是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的完整的反映。

13.科学研究

13.1科学方法的四特性:(1)客观性(2)实证性(3)规范性(4)普遍性

非科学方法的四特性:(1)主观性(2)思辨性(3)直觉性(4)普遍性

13.2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是兄弟关系。1对非科学研究不能完

全排斥2不要迷信科学3科学并不都是严肃的4不能非把非科学研究搞成科学研究5先做科学研究,再做思辨研究。

1.管理人假说:管理人是指遵循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管理人”假说最早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是管理人假说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经济学方法和管理学方法的对比:一般的经济学方法力图用一套方法解释所有社会经济现象,而管理学需要使用各种方法解决一个管理现象。管理学的科学性必须坚持以理论接受事实的验证的原则。

3.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研究的就是组织。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有四个层次:个体层次、团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组织间层次。

4.人类的四种精神活动 我们根据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维度,刚性和柔性维度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四种,这就是科学活动、实务活动、艺术活动和主义活动。

5.科学方法体现为程序化和逻

辑化,艺术方法体现为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 6.丛林状态

6.1.管理丛林里热闹非凡:一百年的管理学历史,产生了精彩纷呈的管理学派学说理论方法和工具,孔茨将这种现象称为“管理丛林”。管理学界将管理理论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6.2管理学学科名目繁多。

7.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三对基本范式,即科学主义观与人本主义观,理论管理观与应用管理观,定量管理观与定性管理观。 8.科学主义观是指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研究管理中的“事”为中心的管理学流派群。人本主义观则是指用人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研究 管理中的“人”为中心的管理学流派群。 9.研究的一般发展规律:先是探索性、描述性研究,再是解释性、规范性研究;先是由一人或少数人开拓一个管理学新领域,再是由大量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做该领域的细化研究。由定性走到定量,这是管理学研究和知识成长的基本规律之一。

10.定性和定量的转换逻辑是:现象——假说——构念——变量——指标——数据——结果。变量是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的关键。

11.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框架

所谓研究框架,是指研究者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或研究成果的某种结构或系统。主要的研究框架有线性框架、分层框架、曲线框架、循环框架、平面四分框架和金字塔框架六种。

1.伦理,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讲的是人们的道德、信仰和价值标准的东西。

2.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

诚实客观原则(objectivity & honesty);合作共享原则(collegiality & sharing);知识产权原则(intellectual property );平等原则(fairness) 3.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伦理原则

无害性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性原则;无欺骗原则

4.科学研究的反伦理行为 4.1剽窃和抄袭(plagiarism)

(1)与他人某部(篇)作品的字句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这种“作品”会被认定为剽窃的作品。将别的作品翻译或者编译成其他的文字之后占为己有,这也是一种剽窃的行为。在正文中,无论任何时候,如果需要直接引用前人的一些句子或者段落,那么应该将直接引用的内容纳入双引号,通过注解或者其他方式显示作者的姓名和作品来源,这样做才符合直接引用的基本原则。 (2)有些“作品”虽未与他人作品的字句完全相同或是基本相同,但在引用他人作品时已超过了规定的篇幅,这也是一种剽窃、抄袭。

4.2欺诈(fraud )

区分误差与欺诈:误差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诚实的错误,相反,欺诈则是明显竭力地欺骗和呈现错误的数据。欺诈行为的主要表现就是篡改、编纂实验的数据或者结果,如果一个研究者捏造或者修改数据以迎合自己的假说,那么就构成了欺诈的行为。 1.选题原则:管理学研究选题应该考虑好奇、创新、趣味、纵深、价值、主流等六项基本原则。 2.选题过程

四个阶段:顾盼徘徊——头脑风暴——坚定立场——价值判断。 ①顾盼徘徊:选题过程实际是分两个层次的,一是选定研究范围,二是选定研究题目。前者是理论徘徊,后者是现实徘徊。③坚定立场:所谓研究的立场,就是你的研究目标所在,不能跟着资料数据和理论概念随意改变基本目标。

④价值判断:选题需要遵守“三性原则”,那就是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

3.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承转结”四个阶段。根据四个阶段的工作性质特点,我们可以将“起承转结”称为起意——承题——转述——结论八字方针。

4.假说和论据

4.1假说:假说是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因果性、必然性或规律性所作的一种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假定解释。假说是新知识创造和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4.2论据:假说要想让人们认可,或者要证明假说的正确性,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论据。可以是数据、事实、逻辑、程序甚至价值观等;

4.3假说的两个来源:现实和理论。

5.构建研究

5.1活着的现实——提出假说型研究

假说一个是来自观察现实现象的努力,另一个是来自认真研读相关理论的努力,其中观察现实现象的努力更重要。从现实观察得出假说的研究叫做提出假说型研究 5.2静止的理论——验证假说型研究

偏向理论的研究者多是通过对已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来萌发新的假说;还有的研究只是将别人的假说拿来,用新的数据资料做假说检验。

6.管理学研究的参考资料主要有五类

其一是事实性参考。比如经验材料、报道、统计报告等,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创意。其二是论文类参考。其三是专著类参考。其

四是教科书类参考。其五是研究方法类参考。

7.三种方法挖掘、梳理现实

第一种是数据,即人们根据对现实观察测量所得到的定量数据来梳理,好比“称象”。第二种是记录,即人们将现实观察结果用详细具体的文字等描述记录下来,好比“摸象”。第三种是逻辑,即人们从现实观察中抽象出各种概念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好比“想象”。

1.研究计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研究该课题的目的(意义、任务)的说明;(2)对研究内容、研究类型、分析单位、理论假说的规定和说明;(3)对调查对象选取方法的规定和说明;(4)对资料收集方式的说明;(5)对资料分析方法的规定;(6)对研究进度、组织、经费等问题的说明。

2.研究计划的一般内容

2.1.Yes or No——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当研究者所选择的课题在过去很少有人探讨,尚未形成一致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时,或研究者初次从事这一类问题的研究,为更清楚了解问题的状况与现象

2.2.What——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旨在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出客观、系统、准确描述,进而形成命题和假说。

2.3.Why——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说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事物和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

2.4.How——对策性研究(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需要“研究”的,只不过解决方案不必要具备理论的普遍性,而只要有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就行。

3.四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4.分析单位

管理学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个人、二元体、团体(或部门)、组织、行业、社会五类。

5.区位谬论与简化论

5.1区位是指分析单位比个人大的群体、组织、社区等。区位谬论也被称为层次谬论、生态谬论,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5.2简化论又称为还原论,是指用低层次特征来解释高层次特征,用局限于个人的资料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和特征。

5.3要避免犯简化论及区位谬论这两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在作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6.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与特征。组织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其关键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结构、行为和绩效。或特征、意向或行为。

7.确定时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来看,管理学研究主要有截面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类型。

8.具体的调研方法都不外乎文献研究、专家和管理者访谈、实地研究、焦点小组、开放式问卷、二手资料分析等六种

8.1文献研究:你要带着问题去查找文献,并通过文献的不断增加和对前人各种相关研究成果的深入思考,逐步理出一个头绪,使自己的研究命题经过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对和碰撞变得更加突出、明晰和结构化。做一个好的研究者,一定要有较好的文献研究技能。文献研究技能包括收集文献、整理文献、分析文献和写出文献综述等一系列活动的技巧。文献综述是文献研究的成果。

8.2焦点小组:6-10人组成一个专题小组讨论相关主题,调研成果的关键是互动与讨论。

8.3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定性研究方法,适合于对新问题进行探索。主要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8.3.1实地研究所得结果不要求对研究对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做出解释,而将关注点放在以下三方面:(1)揭示具体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深入探讨研究对象的背景、内部情况;(3)探讨研究对象所属的某一类型的特征。

8.3.2实地研究所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访谈法等。

(1)观察法,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按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和参与程度,观察法可以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

1)访谈法:访谈法包括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①结构访谈要求在访谈过程、访谈内容、访谈方式等方面都尽可能统一,做到标准化、模版化。如果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访谈员与受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称为非结构访谈,又称为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

8.4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又叫无结构型问卷,是问卷设计者提供问题由被调查者自行构思、自由发挥,从而按自己意愿答出问题的问卷形式。这种类型的问卷通常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或者是在对某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调查时与结构型问卷配合使用。

2)使用开放式问卷的优势:

可以收集到范围比较广泛的资料;可以比较深入地发现和探究一些特殊问题,探询到特殊群体的意见和观点。

3)使用开放式问卷的局限性包括:收集到的资料很难量化,难以进行统计分析;要求研究者有较强的资料分析能力;不适合文化程度不高、文字表达有困难的研究对象。

8.5二手资料

8.5.1按其来源分为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

(1)内部二手资料是指来自于接受我们进行管理研究的企业或机构内部的资料。

(2)外部二手资料是指从组织外部获得的二手资料,包括官方统计资料、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信息调查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以及图书馆中的书籍及期刊等。

9.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一个整体现象或特色。

9.1描述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1)明确研究目的。(2)对于测量的项目变量要有准确的定义,避免因为定义模糊影响调查结果的信度。(3)对于问卷或者结构化访谈的提纲,要有精心的准备,尤其是对于大样本调研,先进行试调研往往是必要的。(4)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力求通过精心的准备,尤其是调研人员的培训,减少调研的误差。

9.2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包含以下程序:确定所要描述的对象;选择可以利用的信息源;通过观测工具获取数据;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结果和评论。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搜集资料方法有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见文献研究)和观察法等。

9.3描述性研究常用到测量工具和统计技术,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的要用到标准化测验、课堂观察测量工具、态度量表、问卷、访谈表等

10.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又称控制式访谈。它是研究者根据预定目标,事先拟好访谈提纲或访谈的具体问题,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11.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复率×有效率)

12.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研究设计

解释性研究一般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管理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索管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2.1解释性研究包括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一,相关性研究;二,因果性研究

13.实验法

与自然科学相同,在管理学研究中,最传统的实验法涉及三对主要概念:

(1)自变量与因变量;(2)前测与后测;(3)实验组与控制组。

13.1实验法应该注意以下关键点:

(1)是否采用控制组;(2)是否采用双盲实验

14.因果关系成立必须具备三点:

(1)共变性(2)时序性(3)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原因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点

2.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适用:

(1)在管理学研究中,对于探索性的研究,定性方法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引导我们建立理论并提出解释。(2)在问题具有非结构化特征的探索研究的第一阶段,定性方法比较合适;在问题逐渐具有结构化的第二阶段,描述和解释工作开始变得重要,定量方法开始发挥主要作用。(3)在研究的第三阶段,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都将用到,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臻于完善。

3.焦点小组法在下面的研究类型中尤其重要:

(1)获得有关主题的一般背景;(2)提出研究假说;(3)激发新思想和创造性的概念;(4)诊断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问题/成功因素;(5)形成对产品、项目、服务或组织/公司的印象;(6)了解应答者如何讨论现象,这对问卷设计和其他工具的使用可能有帮助;(7)解释先前获得的定量数据。

4.案例研究法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5.研究设计时要注意的5个要素

(1)要研究的问题。(2)理论假说。(3)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团队,也可以是市场中的某一产业等。对分析单位的不同界定,会导致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4)连接数据与假说的逻辑。(5)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

1.概念和构念

研究开始于选题、命题,然后是命题概念化、概念指标化、指标测量化等工作。

1.1概念是思维的要素,是思维赖以进行的基础。

1.2构念(construct)指的是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中具体探讨的概念,常是新观念和新思想的载体。

2.概念化与度量

(1)概念化:精确地指出研究所用术语的含义的过程,就是概念化。概念化过程的最终产品就是一组具体指标(indicators),指标被用来说明构念的属性。

(2)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当研究者建构和评价测量时,他们更加关注两项技术性指标: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①信度。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信度高并不一定能保证准确性,存在偏误。

②效度。效度是指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

3.对于管理学研究来说,为避免信度和效度的互相冲突,常见的解决办法是:

(1)如果无法就测量某个概念达成共识,就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2)如果某个概念有多个维度,就测量所有的维度。

4.构建测量的逻辑:指标和量表

1.指标

把概念从理论层次逐渐落实到操作层次就是寻找一组指标来说明概念的属性。对于简单的概念,只需用一两个指标来测量,而复杂的概念则需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来测量。在使用多个指标

来测量一个概念时,往往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来对一个概念进

行综合度量。

2.量表

同指标一样,量表(scale)的作用也是将抽象的变量量化。与指标不同的是,量表用于测量人们的看法和态度。指标通常指的是最后的结果,而量表多指记录和收集数据的形式。量表和指标的关系密切,用量表收集的数据可用以建立和修正指标。

3.常用的量表包括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等。

3.1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鲍氏量表实际是由一组在强度上有明显差异的项目构成的。

3.2李克特量表

雷思西斯·李克特(Rensis Likert)发明,能生成顺序型数据,主要用于测试人们的态度。李克特量表通常要求人们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某个观点。

两个缺点:一是合成的分数在被调查人之间可能相似,从而掩盖他们的差别;二是上面所说的应答定势的问题。

3.3语义差异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G.奥斯古德等人首次使用,这类量表运用一对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好”与“坏”、“慢”与“快”等,让被调查人对人与事做出评价。把很多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可看出人们对有关事物的态度。

语义差异量表使用的形容词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评价类(如“好”与“坏”);二是强度类(如“强”与“弱”);三是动作类(如“爱动”与“好静”)。

4.几个常用的分布:正态分布,又叫钟形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χ 2 distribution)和F分布。

5. 待检验假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假说”,即研究者希望验证的命题;另一类是“保守假说”,即研究假说的逻辑对立面。

6.几率性的测试

结论只是几率性的,如果以95%显著水平为基础,当我们从样本的数据中推翻保守假说时,其实仍有5%的可能是会出错的,我们把这种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同样,当我们基于样本的数据而没有推翻保守假说时,其结论仍有可能是错的,即事实上保守假说是错的,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视样本的大小而定(样本越大,此错误的几率越小),我们称这种错误为第二类错误。

7.线性回归分析假定一列(或多列)数据的变化同另一列数据的变化呈某种线性的函数关系,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衡量数据联系的强度,并通过指标检验其符合的程度。

8.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问题

(1)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理论意义

调节变量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现有的理论划出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Lakatos提出精致的证伪主义,他认为理论有个内核,背后有辅助假说,外部有边界调节。当实证检验发现反例时,其理论核心是不该被轻易放弃的,可以改变辅助假说或增加限制条件,最后才是考虑放弃理论核心。

(2)中介作用的原理

凡是X影响Y,并且X是通过一个中间变量M对Y产生影响的,M 就是中介变量。中介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中介;另一类是部分中介。

9.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10.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几个新趋势

(1)第一个大方向是测量等同(measurement equivalence/invariance,ME/I)概念的拓展与延伸。

①结构方程模型在不同文化组别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对跨文化研究工作大有裨益。②跨性别研究,因为男性和女性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会有所差异,如对领导风格这个问题所体现出的差异。③在360度绩效评估中,研究表明,员工与上司对其本人的工作表现评价会有所出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第二个大方向是潜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odel)。(3)第三个大方向是多层次因子模型(multilevel factor model)。

在结构方程中,我们可以将观察来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矩阵分拆成两个层次研究:变量组间协方差矩阵(between-group covariance matrix)和变量组内协方差矩阵(within-group covariance matrix),从而可对组间和组内的模型进行分别测量,进一步就可以比较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异同。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 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 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 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管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研究方法之哲学信仰 进化知识论(重要知识点) 以波普尔(Karl R.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进化认识论为代表。他主张科学方法应当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科学家先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假说和猜想,再依据事实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和猜想。其进化认识论如下图(波普尔的四段图示)所示: ?科学哲学的转向 在科学理论的场合,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出自于下列三种不同情景:(1)理论与观察或实验的结果不一致;(2)理论系统内不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进化论与逻辑实证论的区别 知识论方面,进化认识论不像逻辑实证论那样,采用“逻辑图像论”只以精确地描绘世界图像为满足,而主张要建构理论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本体论方面,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家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在建构理论时必须提出各种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形而上的假设建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实在”。 方法论方面,正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描绘世界的图像”,因此进化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主张“证伪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于“证实”命题,而是在于“证伪”理论中的命题,他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哲学——总结 ? 1. 实证主义:极端经验论(实证) ? 2. 逻辑实证论:极端经验论(实证)、逻辑图像论(反对形而上) ? 3. 后实证主义(进化认识论):理论建构(形而上)、实证(非极端经验论)、可证伪性

? A Simpl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ypes of Research ? ?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 ?二、科学研究过程 ?检验假设的研究(演绎法)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建立理论的研究(归纳法)遵循图1左半部分的流程。

1_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年级学习部,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也确定的 I.比起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问题 II.求解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型规划、整数规划、单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目的规划、网络优化 (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常用的解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I.小中取大法 II.大中取大法 III.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是: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它不像传统的目标设定——由上级设定目标后分派给下级,而是组织内各级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形成以总目标为中心,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周三多《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 1、管理的含义、职能及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2、国外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如:亚当.斯密、欧文、泰罗、巴贝奇、亨利.汤、法约尔、梅奥、西蒙。 第二章: 3、五种道德观。 4、提高组织的道德标准或提升员工的道德途径有哪些? 第四章: 5、有用信息的特征。 6、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哪些环节? 第五章: 7、决策的含义。 8、决策过程包括哪些? 9、集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有何区别? 10、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 11、计划(工作)的含义。 12、如何利用5W1H思维方式制定一个具体的部门计划?如:编制“人事管理”或“生产管理”等工作计划。 第七章: 13、目标管理的优缺点有哪些? 第八章: 14、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及组织规模存在何种关系? 16、锥型式、扁平式组织结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第九章: 17、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优缺点有哪些? 18、员工、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分别有哪些?“彼得原理”现象为何? 19、绩效评估的作用及方法有哪些? 第十章:

20、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十一章: 21、领导的定义及权力来源。 2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23、领导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24、领导特性有哪些特征? 第十二章: 25、激励的含义。 26、激励的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理论、X和Y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及强化理论学者与其主要观点。 27、常用的激励实务方法有哪些? 第十三章: 28、沟通的作用、目的、类别及过程有哪些? 29、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四章: 30、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有何区别? 31、控制的目的、标准、原则及过程有哪些。 32、有效控制的特征有哪些? 第十五章: 33、预算的作用和缺点有哪些? 34、经营审计包括内容有哪些? 第十六章: 35、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6、创新管理的技能有哪些?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B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_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效果较好。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答案:1、×2、√3、×4、×5、√6、×7、×8、× 1、()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答案:1、×2、√3、√4、√5、×6、√7、√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6.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基本没什么区别,可以等同。() 7.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8.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哥顿法属于集体决策方法。() 9.运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是成反比的。() 1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2.边际分析法是制订计划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13.力求维持最少部门是部门划分的原则之一。() 14.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一定是领导者。() 答案:1~5√×√××6~10××√×√11~14√×√× 1.管理的双重性是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管理学考点总结

管理学考点总结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管理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3页) 指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合理地分配、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特点(5页) 一般性综合性模糊性实践性 3管理性质(6页) 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4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细节ppt71页开始) 角色: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技能: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5效益原理(15页) 第二章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ppt32页) ①科学管理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pt35页,书42页) 1工作定额 2人员配备 3标准化原理 4薪酬体制—差别计件工资制 5组织管理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书44页,ppt45页) 法约尔是一般管理学之父

内容 1区别了经营与管理 2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 3提出了管理的一般原则 优点:一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 缺陷: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也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4霍桑实验的内容(书47页ppt56页开始) 1工作场所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实验 3大规模调查 4接线实验 5霍桑实验的结论(即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48页)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其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企业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第三章 管理环境分析方法主要是swort分析和波特模型(73页) 第四章 1为什么在决策标准上,要令人满意的准则替代最优化准则 书96页最后一段 2管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决策重要性ppt59页,书101页) 4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 –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1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

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题型:填空10分,多选6分,6个名词解释12分,7个简答35分,1个案例10分,2个论述35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 源的过程。 2.社会责任:企业为了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 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3.计划动词定义: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 中的地位和计划。 5.战术性计划:规定如何实现总体目标的细化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具体部门或职 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6.滚动计划法: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8.组织的部门化:按照职能的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 业和职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9.组织层级化: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 10.职权:组织内部授权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 服从。 11.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12.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重点,并根据此对组 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13.人员的变革: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14.冲突: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 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的行为。 15.组织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 识的总称。 16.组织的领导职能:组织成员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通过管理者的指挥和协调,完成组织 目标的过程。 17.激励:针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18.沟通: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 递或交换的过程。 19.有效沟通: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声的抵抗 能力强,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20.控制: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 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的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1.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 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22.路径—目标: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 循的路径。 大题: 1.管理者的角色及其作用: 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作用:人际角色作用,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

马工程管理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 (3)现实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管理任务的有力武器,是建立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对企业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

(2)组织职能: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合理分工与合作, 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企业活动顺畅 进行。 (3)领导职能:指挥、影响和激励下属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 作。 (4)控制职能:确保企业活动朝着规定的企业目标运行而进行的 监察及修正活动。 5.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 A.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性工作 B.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性工作 C.基层管理人员:作业性工作 {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 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高层管理者,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 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基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 (2)按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范围分类: A.综合管理者 B.专业管理者 ` 6.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 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首要基本)、组织(根本)、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二重性: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 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角色理论(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扮演十种角色,分为三个种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①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三种技能(罗伯特·卡茨): ①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高层管理者较不重要); ②人际技能(对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③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归纳法;②试验法;③演绎法 第二章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 1.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精华)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根据上述观点提出的管理制度: ①工时研究: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指定标准操作方法、规定标准时间、制定劳动时间定额); 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提高(第一流的工人); ③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④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⑤实行职能组织制; ⑥实行例外原理:高层管理者只负责重大经营决策,例行问题由企业中下级管理人员处理。 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1.主要内容: (1)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 (3)明确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4)归纳了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原则(P35) 2.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十四条原则:①分工②权力与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管理学重点归纳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以便有效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对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 3、亨利·法约尔指出管理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 4、管理学有综合性、应用性、复杂性、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的多重特性。 5、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是在一個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的资源整合,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人。 6、管理者在组织纵向结构中氛围: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其中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对组织的资源拥有分配权,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调配,同时也需要对组织的业绩负有最终责任。 7、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综

观全局、系统分析的能力)。 8、泰罗(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科学管理中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 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 第一流的工人。 ③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研究工时与 标准化。 ④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 工资制。 ⑤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对组织结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 则。 ⑦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 命”。 9、法约尔(法国)的一般管理理论 经营的概念: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 管理的概念: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 提出了十四项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力与

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 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 服从集体利益⑦合理的 报酬⑧适当的集权和分 权⑨秩序⑩公平⑾保 持人员稳定⑿首创精神 ⒀人员的团结⒁跳板则 10、马克思·韦伯管理组织理论 ①解释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法权威) ②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③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一般工作人员层) 11、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①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协作系统。 ②组织可以氛围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③组织存在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良好的沟通) ④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原则。 ⑤权威论。 12、霍桑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