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关于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关于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关于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决策咨询重大研究课题

优化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目录

一、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现状 (3)

1.指导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3)

2. 政务环境走向廉洁高效 (4)

3.对小微企业金融信贷服务逐步改善 (5)

4.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逐渐形成 (6)

5.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初具雏形 (7)

二、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7)

1.陈旧的管理理念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设 (7)

2.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不强 (8)

3.涉及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运行效率不高 (8)

4. 政策适用性较弱,普惠性较差 (9)

5. 缺乏对小微企业政策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 (9)

6. 税费负担严重问题仍未根本改善 (10)

7. 涉及小微企业的基本制度建设不健全 (12)

8. 政策信息宣传缺位,小微企业了解不够 (13)

9. 执法环境仍需完善 (14)

10.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15)

11. 行业协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17)

三、进一步优化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18)

1.要快速地实现发展环境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18)

2.建立富有实效的政策扶持体系 (21)

3.建立有效的市场扶持体系 (23)

4.建立科学的智力扶持体系 (26)

5.建立创新的金融扶持体系 (29)

6.建立完善的税收扶持体系 (32)

7.建立动态的环境建设考评体系 (35)

8.借鉴国内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 (35)

发展环境是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精神、法治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其好坏对生产要素的聚散、生产效能的高低、经济运行质量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决定人力资源和物质财富流向的主要因素,是助推经济增长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

目前,我市的小微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企业总量的92%,而且对我市GDP、税收、就业的贡献率也都超过50%,已经成为促进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在我市经济发展面对着较大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其意义更加突出。而要使我市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我市在新的一轮振兴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优化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现状

1.指导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我市政府一直关注小薇企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建立一个保障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2015年6月,我市正式入选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名单。3年内,我市将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9亿元示范城市奖励支持,我市将配套18亿元,总计27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日前,《我市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在系统梳理我市现行政策基础上,结合我市两创示范工作实际,重点在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制定了75项支持政策。

2. 政务环境走向廉洁高效

实行政务公开,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为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市政府决定实行政务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此,制定并实施了《我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我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我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管理方式向行政服务方式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转变,创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务环境建设中制度建设的重点方面。制定了《中共我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的决定》和《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职责分工》、《关于清理整顿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全市政府部门大都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告知承诺制、全程代办制、并联审批制等,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改进工作方式。

通过确认行政许可主体,规范审批行为,明确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推行新的方式,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改变行政审批项目过滥,环节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状况。通过完善审批大厅的管理制度及配套措施规范其运行,建设“精简、方便、快捷、高效、公开”的政务工作平台,简化行政服务程序;通过转变行政理念,创新政务模式,加强

督查评议,提高行政效能,解决“重许可、轻管理”,或者“只许可、不监管”以及“权责脱钩”等问题。通过建立市长接待日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联系制度、并联审批制、窗口办事制、告知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跟踪督办制、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承诺制、主办负责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3.对小微企业金融信贷服务逐步改善

一是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二是加快发展小型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我市把发展小金融机构作为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和小额贷跨公司,增加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三是鼓励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我市各银行机构新推出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产品200份,满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推进中小微型企业贷

款金融债发行和金融产品创新,市政府对成果显著地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完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截止2014年,我市列入主管部门备案管理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机构192家,累计担保额为18.67

亿元,其中为110户中小企业担保,担保额为8.61亿元。

我市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和债券融资,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企业,可获得最高为300万元的补助金额。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或企业通过境外证券交易所主板、创业

板实现买壳上市,或者在柜台交易市场买壳上市后转板到主板或创业板的,融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并调入境内,一次性补助300万元。

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自从2013年4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实现企业挂牌52家,股权托管企业208家,通过股权质押、发行私募债券、协助银行贷款等方式,帮助20余家企业融资9.2亿元,培育10余家企业具备到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条件,成为影响力最强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之一。

4.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逐渐形成

近几年我市的法制环境建设主要是以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而展开的。清理、修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细化处罚标准,缩小自由裁量权幅度。制定或修改有关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具体办法和细化标准,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设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条款作出更加具体的处罚幅度规定。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根据《我市受理行政执法投诉办》、《我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克服执法领域存在的执法不公、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现象。理顺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在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全市开展了“小综合执法”试点,解决执法层次过多、职能交叉、多头重复执法、

机构过多、人员臃肿的问题。各市政府积极探索实行审查审批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相对分开制度,解决政府部门既管审批又管监督问题,重点研究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其他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重新整合行政执法机构,改变多头执法的状况。

5.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初具雏形

我市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但人才“东南飞”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需人才问题,我市委、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方案与措施,以突破用人机制的体制性障碍。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评价、培养、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加速构筑中国北方人才高地。2014年《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及2015年《我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吸引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陈旧的管理理念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设

不少领导干部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来管人、管事、管物。他们把环境建设简单的理解为管控,管理就是收费,管理就是办证,管理就是把人管住。这导致了在实践上有效的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审批制度改革相对缓慢,办事流程的科学化、精细化不够,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还存在环节多、效率低、部门内部及

部门之间管理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影响环境建设的有效进行。

2.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不强

从我市出台的优惠政策看,很多优惠政策大多照搬于上级文件内容,并没有针对当地的经济特点和小伟企业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例如,我市出台的《关于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除了对新上市的小微企业奖励100万元区别于省政府奖励外,其他内容与辽宁省政策一致。然而,小微企业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再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在资产总额方面是有一定标准的。若用这个标准与2011年国家出台的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比较,小微企业如果能上市,就不再属于小微企业了。所以,我市几乎所有的小微企业都不能享受此政策优惠。再如,《我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中第十四条,对于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但事实上,此政策早在2008年就在全国开始实行,并不是针对当地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的特有政策。

3.涉及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运行效率不高

一是相关配套政策制定缓慢。如我市制定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2011年11月才出台,而辽宁省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早在2008年9月即已出台。又如我市2011年出台的《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该国务院文件早在2009年即已出台。一般政府出台的政策时效性均较强,但地方贯彻政策的实施意见出台过于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享受政策

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扶持政策分散于各部门,政策及和效果显现不出来。目前的情况看,诸如交通、建设、水利、农业等各相关领域可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多分散在各领域的主管部门中,各自为政,信息不能互通,这些政策还不能集合统一使用,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4. 政策适用性较弱,普惠性较差

政策待遇不公平,外资企业仍然享受超国民待遇,在市场竞争中地位优越,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只针对国有企业,民营有制企业在税收、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同时市场准入还存在诸多限制,在很多领域还存在程度不同的准入障碍,远没有达到“不禁止即准入的”程度。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的弱势。

5. 缺乏对小微企业政策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

在《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提到对中小企业以资产抵押办理银行贷款,不得制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银行都是指定评估机构的。又如在条例中还提到对符合政府资助条件的培训活动,寄予适当资金支持。但在具体落实时,基层部门并未贯彻文件精神。如我市某企业办实训基地,培训学生和职工,按相关政策,当年毕业学生,半年内签订就业合同给予4000元/人补助,其中市里补助60%,区里配套40%。但真正执行时,区里明确说没有配套资金,要求让企业签写主动放弃权利协议,不然市里的钱也拿不到。此外,政策规定中有政府采购时应面向小微企业,并

预留比例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采购项目是否按比例预留给小微企业并不透明。而上述这些行为,即便违反了相关政策法规,但由于监督和处罚缺位,很少有单位或个人因此受到相应的处理,甚至改正这些问题也较为困难,小微企业很难维权。

6. 税费负担严重问题仍未根本改善

在保护小微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努力,如国务院2012年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国29条、辽宁省政府2012年出台省26条、以及国务院和辽宁省简政放权的相关文件。辽宁省工商联调查数据显示,在财税政策认为有效果的占82%,在政府服务方面认为有改善的占67%。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为小微企业减轻了不少税费负担,但也不能忽视在税费减免方面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加大落实力度。近两年,国家和地方专门针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调查显示,政策的扶持效果仍然不尽人意。据辽宁省工商联的调查,对年应纳税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目前只有8%的小微企业享受到了,剩下的92%小微企业都没能享受到。而这92%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企业中,有42%不了解政策,无人旋床解答,30%不符合条件,20%因手续复杂而放弃。而对于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也有94%的企业没有享受到。除了不了解政策和申办手续复杂外,研发投入太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些扶持政策落实困难的主要原因:部分职能部门对小微企业关注少,政策宣传还有死角;

部分扶持政策门槛设置过高,多数小微企业难以达到申请条件;政策条款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各说各话,标准不统一,难以贯彻落实。例如对中小企业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税收减免。但具体什么情况可以确认为有困难,标准不一,执行乏力;缺乏问责制度,容易造成一些负们的懈怠、推诿。

二是税赋征收不尽合理。目前我国企业税赋征收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名义上的纳税负担低于大中型企业,但由于无法享受到抵扣或优惠,实缴税负反而高于大中型企业。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反而高于全国企业总体6.65%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的实征税率较高。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不具备一般纳税人的资格,无法享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其实际纳税的税负水平在13%-17%,却与享受增值税进项抵扣的大中型企业相差无几。而容纳大量就业岗位的三产服务型中小企业,虽然按照全部营业额3-5%的营业税率纳税,但加上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教育附加、企业所得税等整体税负支出,其压力也使得大量处于创业和成长期的小型企业难以承受。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一般企业所得税率为25%,虽然比之前33%的税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此前规定33%的名义税率以外,还存在27%和18%的两种优惠税率,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适用于这两种标准。而按现在调整后的新所得税法,即便是微利企业按20%的实征税率,也比此前18%税率上升了2个百分点。加上小微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利润偏低,自然显得小微企业税赋偏重。除此之

外,小微企业由于财务不健全,税务机关会对小微企业采取核定征收措施。而核定征收的尺度由税务机关决定,如果没有及时下调核定税率或定额,且执法随意时,小微企业的纳税成本同样居高不下。我市很多小微企业反映,企业目前未包税(即核定征收)形式的,一年一确定额度,如果小微企业不想包税,那税务机关就会经常到企业来查,而实际上缴的税金将远远大于包税的金额。

三是收费名目多,负担重。虽然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减免税费,减少行政审批的相关文件,很多政府收费项目均被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但小微企业普遍反映收费名目多,收费标准和范围随意性大。不少企业反映,一年内要应付多个执法部门,需要上缴多种收费。我市某企业统计,其一年上交的税外费用大约是税收的1.48倍,企业缴费总额约占税后利润的20%左右。另外如垃圾处理、卫生防疫、检验评估等行政收费标准偏高,也使企业多有怨言。而个别执法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对企业搭车收费现象,如缴纳税款时同时代缴工会筹备金,办理房屋租赁备案时收取房产税、治安费、卫生费等,加入行业协会后硬性让小微企业参展、订阅行业报刊杂志和摊派各种捐款等,有的企业每年负担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7. 涉及小微企业的基本制度建设不健全

一是缺乏规范大中企业和小微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的法规政策。大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通过市场垄断打压、限制中小微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予以规范,对中小微企业很不公平,也很被动。

二是《中小企业促进法》没有考虑微型企业。2003年国家印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没有对微型企业划分,导致小型企业范围过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规模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而当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总体框架上提出了资金支持、创新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五方面内容的扶持措施。由于当时对微型企业标准划分的缺失,这些措施的出台并没有考虑到微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加上政策较为宏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8. 政策信息宣传缺位,小微企业了解不够

目前,大多小微企业主多专注于企业发展,对政策动向、信息掌握等方面能力偏弱,尤其政策具体操作细则情况较多,使他们很容易措施政策优惠机会。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一个调查显示,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及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政策,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完全落实的企业仅有35.46%,不清楚相关惠企政策的企业高达50%。辽宁省很多企业也是如此,例如,虽然国发[2012]14号文件和辽政发[2012]19号文件早已印发,病通过相关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布,但在小微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不知道这两份文件。有的企业虽然知道这两份文件,但缺乏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包括政策的内涵、享受条件、办理程序等,致使一些企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优惠。甚至一些涉及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的政府相关部门也不是很清楚国家和省内支持小微型企业有哪些政策,具体怎么落实,致使好的政策“悬空”。这些都说明,在政

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

9. 执法环境仍需完善

良好的执法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难看到,目前小微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仍是执法环境较差。由于小微企业实力弱,地位“卑微”,维权意识较差,不愿得罪政府的心理,与大企业相比,遭受的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要严重得多,经常成为人人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事实上,仅仅政府部门的低效率和经常性的检查等行为,给小微企业增加的经营成本,远远多于每年需要支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虽然政府部门不断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但是部分公职人员官员作风、权利意识强烈,审批权力和准入限制成为“寻租”的利用手段,吃拿卡要、变相索贿现象屡禁不止;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往往被一些公职人员依据个人、小团体的利益所随意调整更改,甚至加入许可、认定、收费的内容;一些执法部门表面上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减少了,但部门、行业的潜规则和相对隐蔽的变相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依然存在。如企业在办理审批和年检时,要求企业必须出具的一些检测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等等,有些可以简化和同用的却要求重复出具,而这些报告材料多由依附这些有关职能部门的中介机构来出具,且收费也不规范,人为因素较重;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执法处罚中弹性的、违规执法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针对小微企业涉诉的法院判决执行困难。在一些维权案中,企业虽然赢了官司,但输了感情,增加了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赔偿。

10.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据我市和辽宁省工商联对样本工业企业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资金缺乏,有融资需求的占47.1%,而感觉到融资难的则占到64%。虽然政府各部门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作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受益者往往是中小企业中规模较大者,而小微企业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缓解。据调查显示,我国银行贷款覆盖率,大型企业几乎全覆盖,中型企业达80%以上,规模以下小微企业有80%以上与信贷无缘。导致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银行服务不能适应小微企业要求。随着银行间的竞争,银行自身为提高经营利润,改变房贷策略,转向利于自己上浮贷款利率,且风险较低的中型企业。这些中型企业对于银行而言其谈判优势明显,获得收益也高。而小微企业犹豫期贷款规模小,单位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获得效果较差,因此银行基本放弃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近年来,我国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支持,不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总量的4%。即便按照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12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也只有10%多一点。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基本不做超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一般多为一年以内,两年期的贷款很少,三年以上贷款基本不开展。这样的贷款期限远不是用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间紧、多批次的特点。目前除了小型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外,多数商业银行不提供小微企业需要的贷款品种。银行贷审条件僵硬也使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一般小微企业使用的土地,

有相当一部分是租赁用地,而在租赁用地上的附着物,如厂房、设备等不动产却不能抵押贷款。比如我市农商银行在办理土地抵押贷款时,就对地上附着物不予评估抵押。据我市和辽宁省工商联对样本工业企业调查,有近6成的企业认为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特别的信贷产品。

二是企业信用低,导致银行贷款极为谨慎。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有些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很容易产生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差。有的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决策由实际控制人一人说了算,没有科学的预算,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造成企业收支不清,财务信息失真,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真是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无法判断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导致多数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从而无法对其开展信贷业务;信用观念第,失真严重。有些小微企业,为了全区银行贷款,甚至个别企业有恶意贷款倾向,故意做家长,有的在经营过程中偷逃税款,有的签订虚假合同,拖欠货款,这些现象人为造成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度偏低。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损失已达5000多亿元,经济合同签订时有50%带有欺诈性。

三是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更为困难。虽然现在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多样化,但通常采用的仍然只是自有资金、内部积累、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登记中传统的融资方式,股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比重依然极小。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小微企业的支

持还非常弱,而小微企业的规模更无法成为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由于融资方式渠道狭窄,致使多数中小企业首选债务利息及筹资费用少的隐含。根据渣打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所做的436份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选择银行贷款的372家,选择自筹资金的有369家,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依次排序为民间借贷、股权融资、财政投入、内部集资和其它方式。辽宁省工商联所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小微企业中选择各类银行贷款的达到84%,仅有16%选择了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信用社。

四是融资费用还比较贵。一般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采取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执行,只有极个别优质小微企业能享受低于10%的上浮利率政策,加上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审计费、担保费等,一个小微企业的融资总成本至少在12%以上,比大型企业融资成本高出一倍还多。辽宁省工商联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贷款过程中综合成本费用率在10%-20%的达到了34%。而工信部中小企业中心《全国企业担负调查评价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毛利率能达到19%,但中小微企业平均利润只有5.1%。过高的筹资费用迫使大部分小微企业更多地求助于民间借贷等其他方式来筹措资金。

11. 行业协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行业协会是连接小微企业和服务主体的纽带,是企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发起的,行业协会有很多事沿用行政机构的办法管理,带有浓厚的政府行

为色彩。甚至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依赖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或由其控制领导人选。当行业协会呈现官僚化倾向时,就会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权,在组织管理会员企业过程中,会忽视代表企业利益的职责,把为企业服务看成对企业的监管。使其无法真正代表行业的利益,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准确,服务不到位。有些行业协会忽视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职能,对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制定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规范,协调争端,开拓市场等功能的发挥不足。现有行业协会的大部分工作是编写简报,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考察活动,不能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由于没有专门的法规是专门针对行业协会的,所以政府一直把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会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处于窘境。

三、进一步优化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1.要快速地实现发展环境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1)要把发展环境建设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无论是软环境建设建设,还是硬环境建设,都是不是孤立的建设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死攸关的关系,某一环节的建设出了问题,往往就会导致前功尽弃、全盘皆输的局面或恶果,因此,环境建设既要抓全局,又要善于“弹钢琴”——建设工作要深入、谐调、细致,要形成环境建设的机制化、常态化。

(2)发展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无数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环境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动的率先垂范、积极的介入和全

力的支持。因此,要着力打造法制型、服务型、效率型、责任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府,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建立现代行政理念,即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法治行政理念、服务行政理念、程序正义理念、效能行政理念、透明行政理念、平等对待理念、诚信行政理念、公开行政理念和责任行政理念等现代行政理念。二是要探索政府管理新模式,即重构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关系,加快提高政府服务社会能力,对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可以采用优先发展的原则,做到有理有序。三是要加快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适应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新问题。四是要注重政府诚信度的建设,提升政府形象,注重研究处理社会事务,特别是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方式方法;五是要加强公务人员与企业和市民的沟通与理解。六是要加大政务公开、阳光政务的操作力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把发展环境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环境建设实际上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的建设,因此,把环境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应是我市环境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只有每个干部做到了知法、懂法、守法、秉公执法,才会激发全市市民遵纪守法的动力和热情。二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严重破坏环境建设的部门、企业、个人,除了让其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必须对其施以刑罚。

(4)加强发展环境建设的宣传与监督。一是要构筑环境建设社

会监督网络,例如,设立我市环境建设咨询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其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行业和代表性的消费者。该委员会主要的职责在于规范环境建设中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行为,引导社会环境建设的方向,维护社会各界环境建设的成果。该委员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一些环境建设论坛,为环境建设提供及时可行的环境建设的建议,以此促进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二是合理引导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近年来,新闻媒体在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非常明显,很多环境建设事故都是由媒体发现或披露的。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和合理引导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媒体应形成合力,共同为环境建设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三是完善环境建设信息交流和披露机制。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环境建设信息交流和披露机制,在网络、报纸、电视和杂志上定期公布环境建设信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网络有些信息更新不及时,对环境建设事故或责任后续处理的信息披露不够,今后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突出重点。四是建立有奖投诉和举报制度。应高度重视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公布投诉举报受理方式,拓宽违法案件线索获取渠道,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可考虑设立常规性的投诉和举报奖励金制度,对于提供各类与环境建设有关的价值的信息的个人和团体,视其信息价值的重要程度,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可以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的积极性,及时消除环境建设的隐患。五是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环境建设宣传和教育。一方面,坚持通过固定的媒体定时向市民发布环境建设信息;扶持环境建设类电视节目和报刊专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