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7f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docx

097f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docx

097f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docx
097f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docx

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

注:本文档没有描述,但当包括的其它如下,些需配置,

若需使用以太网口,可依次100Base-Tx 1、2、?? 16 的端口(管理配置使

用名称 ethernet 1、 ethernet 2、?? ethernet 16),若需使用以太网光口,依次 1000Base-X 25、26 的端口(管理配置使用名称 gigabitethernet 1、 gigabitethernet 2),以所需数量准。若需使交机不接地,只需接源 +、-端口,源 PE 空,接地端子空;若需使交机接地,需接源 +、-端口,源 PE 接地,接地端子接地,源能适交流和直流 220V ,正极可以互,可靠起,使用直流,正极接源 +端口,极接源-端口。

“6.2 源影响性”“6.3

温度影响”

“6.5.1 交机吞吐量”“6.5.2

速率”

“6.5.5 延”“6.5.6 失”

“6.5.7 背靠背”“以太网

光接口” “6.6 功耗消

耗”“6.7 性能”“6.8

耐湿性能”“6.9 机械

性能”“6.10 磁兼容”

按“ 6.4 功能”要求,本文档包括的目包括“网暴抑制”(准

5.3.4,本文档第 1 章)、“镜像”(测试标准5.3.7,本文档第 2 章)。

按“ 6.5 性能测试”要求,本文档包括的测试项目包括“地址缓存能力”(测试标准6.5.3,本文档第 3 章)、“地址学习能力”(测试标准 6.5.4,本文档第 4 章)、虚拟局域网

(测试标准 6.5.8,本文档第 5 章)、环网恢复时间(测试标准 6.5.9 本文档第 6 章)、队列优先级(测试标准,本文档第7 章)。

第 1 章广播风暴、组播风暴、未知单播风暴抑制测试

(参考 ADESA_PIRL_RateLimit.tcc配置文件)

1.1 测试接线

使用测试仪器的端口为 P1、 P2;使用交换机的端口为 ethernet 1、ethernet 2。测试仪器

的 P1 口接交换机 ethernet 1 端口,测试仪器的 P2 口接交换机 ethernet 2 端口。

1.2 建流

建立主机: P1 口建立 1 个主机为 Host 1。

添加数据流:

建立广播数据流,命名为BC,帧长 64 字节,目标MAC 地址 FF:FF:FF:FF:FF:FF ,源 MAC 地址为 Host 1 的 MAC 地址, Rx Port 设为 P2;

建立组播数据流,命名为 MC ,帧长 64 字节,目标 MAC 地址为任意组播MAC 地址,源 MAC 地址为 Host 1 的 MAC 地址, Rx Port 设为 P2;

建立未知单播数据流,命名为UUC,帧长64字节,目标MAC地址为任意单播MAC 地址,源 MAC 地址为 Host 1 的 MAC 地址, Rx Port 设为 P2。

配置流量发生器: Scheduling Mode 设为 Port Based、Duration Mode 设为 Continuous,Load 为 100%。

1.3 测试

1.3.1测试配置

抑制广播风暴、组播风暴(包括已知组播地址和未知组播地址)、未知单播风暴,使

其最大速率为64kbps。配置命令:

(ethernet 1)# pirl 0 ratelimit-mode packet-based BC Qpri-based none combine or rate 64kbps (ethernet 1)# pirl 1 ratelimit-mode packet-based MC Qpri-based none combine or rate 64kbps (ethernet 1)# pirl 2 ratelimit-mode packet-based UMC Qpri-based none combine or rate 64kbps

(ethernet 1)# pirl 3 ratelimit-mode packet-based UUC Qpri-based none combine or rate 64kbps 1.3.2广播风暴抑制功能测试

发送 P1 的广播数据流,监视P2 的接收比特率,应低于64kbps。

1.3.3组播风暴抑制功能测试

发送 P1 的组播数据流,监视P2 的接收比特率,应低于64kbps。

1.3.4未知单播风暴抑制功能测试

发送 P1 的未知单播数据流,监视P2 的接收比特率,应低于64kbps。

第 2 章端口镜像测试

(参考 ADESA_PM.tcc 配置文件)

2.1 测试接线

使用测试仪器的端口为P1、P2、P3、P4、P5、P6;使用交换机的端口为ethernet 1-6。测试仪器端口连接交换机端口例:P1 至 P6 口分别连接ethernet 1-ethernet 6口。

2.2 建流

建立主机: P1、P2、 P3、 P4 和 P6 口分别建立1 个主机,为 Host 1、Host 2、 Host 3、Host 4、 Host 6,P5 口建立 4 个主机,为 Host 5-1、Host 5-2、 Host 5-3、 Host 5-4。

添加数据流:建立Host 1 到 Host 5-1、 Host 2 到 Host 5-2、Host 3 到 Host 5-3、Host 4到 Host 5-4 的双向数据流。

配置流量发生器:Scheduling Mode 设为 Port Based、 Duration Mode 设为 Seconds、

Duration 设为 10, P1、P2、P3、P4 口 Load 设为 12.5%,P5 口 Load 设为 50%。

2.3 测试

每轮测试时间10s。

镜像从 ethernet 1 口流入的数据到ethernet 6 口。

配置命令:

(ethernet 1)#pm ms rx

#pm imd ethernet 6

测试:

发送 P1 到 P5 的数据流,监视P6 收到的数据包与P5 收到的数据包数量是否相同。

2.3.2单端口输出镜像测试

镜像从 ethernet 5 口流出的数据到ethernet 6 口。

配置命令:

(ethernet 1)#pm ms none(取消测试 3.1 的配置)

(ethernet 5)#pm ms tx

#pm emd ethernet 6

测试:

发送 P1、 P2、P3、P4 到 P5 的数据流,监视 P6 收到的数据包与P5 收到的数据包数

量是否相同。

2.3.3多端口输入镜像测试

同时镜像从ethernet 1、ethernet 2、ethernet 3、ethernet 4 口流入的数据到ethernet 6 口。

配置命令:

(ethernet 1)#pm ms rx

(ethernet 2)#pm ms rx

(ethernet 3)#pm ms rx

(ethernet 4)#pm ms rx

#pm imd ethernet 6

测试:

发送 P1、 P2、 P3、 P4 到 P5 的数据流,监视P6 收到的数据包与P1、P2、 P3、P4 发送数据包的总量是否相同。

2.3.4多端口输出镜像测试

同时镜像从 ethernet 1、ethernet 2、ethernet 3、ethernet 4 口流出的数据到e thernet 6 口。

配置命令:

(ethernet 1)#pm ms tx

(ethernet 2)#pm ms tx

(ethernet 3)#pm ms tx

(ethernet 4)#pm ms tx

#pm emd ethernet 6

测试:

发送 P5 到 P1、 P2、 P3、 P4 的数据流,监视P6 收到的数据包与P1、 P2、 P3、 P4 收到数据包的总量是否相同。

第 3 章地址缓存能力测试

(参考 ADESA_ATU.tcc 配置文件)

3.1 测试接线

测试口 P1 和测试口P2 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1 和 ethernet 2,用于测试,另使用

P3 和 P4 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3 和 ethernet 4,用于监视是否泛洪。

3.2 建流

创建主机 Host 1,源 MAC 地址 00:10:94:00:00:01;

创建主机 Host 2,源 MAC 地址 00:10:95:00:00:01;

流 1:帧长固定 64 字节, Host1 到 Host2 的单向流, Frame 中 Source MAC 的 MAC

流 2:帧长固定 64 字节, Host2 到 Host1 的单向流, Frame 中 Destination MAC 的的MAC Modifier为Count=8191;Step=00:00:00:00:00:01。

初始测试的 MAC 地址数量为 8191(最大理论值 -1,减去 1 是由于学习Host2 源地址所占用的 MAC 地址记录数为1),在实际测试中逐步调整以确定交换机地址缓存能力。

3.3 测试

3.3.1测试方法1

启动交换机,输入:

#fdb flush

清空地址表,发送流1,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 Duration 为 8191,负载为 10%,P3和 P4 口接收包的数量应为8191,而后发送流 2,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Duration 为 8191,负载为 10%,监视P3 和 P4 口是否仍然为 8191,若多于 8191,减少 MAC 地址数量。

3.3.2 测试方法 2 (推荐)

将测试的MAC 地址数量设为 9000(略大于最大理论值),即调整 Host1 和 Host2 的

MAC Modifier为 Count=9000;Step=00:00:00:00:00:01。启动交换机,输入:

#fdb flush

清空地址表,发送流1,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 Duration 为 9000,负载为 10%,而后发送流 2,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 Duration 为 9000,负载为 10%,记录 P3 口或P4 口接收数据包的数量,减去9000,即为泛洪包的数量,用 9000 减去泛洪包的数量加上 1(学习 Host2 源地址所占用的 MAC 地址记录数为 1),即为地址缓存能力。

Total Tx Frame Count Total Rx Frame Count

P190009000

P290009000

P309810

P409810

泛洪包数量9810-9000=810;地址缓存能力9000-810+1=8191。

第 4 章地址学习速率测试

(参考 ADESA_ATU.tcc 配置文件)

4.1 测试接线

测试口 P1 和测试口 P2 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1 和 ethernet 2,用于测试,另使用

P3 和 P4 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3 和 ethernet 4,用于监视是否泛洪。

4.2 建流

创建主机 Host 1,源 MAC 地址 00:10:94:00:00:01;

创建主机 Host 2,源 MAC 地址 00:10:95:00:00:01;

流 1:帧长固定 64 字节, Host1 到 Host2 的单向流, Frame 中 Source MAC 的 MAC

流 2:帧长固定 64 字节, Host2 到 Host1 的单向流, Frame 中 Destination MAC 的的MAC Modifier为Count=4000;Step=00:00:00:00:00:01。

测试的 MAC 地址数量为4000(小于地址缓存能力值的数量,取中间值)。

4.3 测试

启动交换机,输入:

#fdb flush

清空地址表,发送流1,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 Duration 为 4000,负载为 100%,P3 和 P4 口接收包的数量应为4000,而后发送流2, Duration Mode 为 Bursts, Duration 为 4000,负载为 100%,监视 P3 和 P4 口是否仍然为 4000,若多于 4000,逐步降低负载重新测试。

第 5 章 VLAN测试

(参考 ADESA_VlAN.tcc配置文件)

5.1 测试接线

测试口 P1、P2 分别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1、 ethernet 2,用于测试,另使用P3 连接交换机端口ethernet 3,用于监视。

5.2 建流

创建 P1 端口的主机: Host1_1、 Host1_2、Host1_3、 Host1_4。

名称源 MAC 地址Priority VLAN ID

Host1_100:10:94:00:00:010000

Host1_200:10:94:00:00:020001

Host1_300:10:94:00:00:030002

Host1_400:10:94:00:00:040003

创建 P2 端口的主机: Host2_1、 Host2_2、Host2_3、 Host2_4。

名称源 MAC 地址Priority VLAN ID

Host2_100:10:94:00:00:050000

Host2_200:10:94:00:00:060001

Host2_300:10:94:00:00:070002

Host2_400:10:94:00:00:080003

创建数据流:

名称长源和目的帧结构

GOOSE256Host1_1->Host2_1加 VLANID=0的 VLAN头, EtherType=88B8

IP_VLAN1256Host1_2->Host2_2加 VLANID=1的 VLAN头,EtherType=0800,IPv4

IP_VLAN2256Host1_3->Host2_3加 VLANID=2的 VLAN头,EtherType=0800,IPv4

IP_VLAN3256Host1_4->Host2_4加 VLANID=3的 VLAN头,EtherType=0800,IPv4

流量发生器:测试时间每次测试均为10 秒,负载 100%。

5.3 测试

5.3.1 不使用 VLAN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disable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113225) IP(VID=3)P1(113224)-> P2(113224) 5.3.2使用默认 VLAN配置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0)

IP(VID=3)P1(113224)-> P2(0)

5.3.3测试一个 Access VLAN 配置案例 1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vlan 2

(vlan 2)#port ethernet 1 to 2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0)

IP(VID=2)P1(113225)-> P2(113225) IP(VID=3)P1(113224)-> P2(0)

5.3.4测试一个Access VLAN 配置案例2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vlan 3

(vlan 3)#port ethernet 1 to 2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0)

IP(VID=2)P1(113225)-> P2(0)

IP(VID=3)P1(113224)-> P2(113225) 5.3.5测试Trunk VLAN配置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vlan 2

(vlan 2)#exit

#vlan 3

(vlan 3)#exit

#interface ethernet 1

(ethernet 1)#port link-type trunk

(ethernet 1)#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interface ethernet 2

(ethernet 2)#port link-type trunk

(ethernet 2)#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113225) IP(VID=3)P1(113224)-> P2(113224) 5.3.6测试删除Trunk VLAN中的成员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vlan 2

(vlan 2)#exit

#vlan 3

(vlan 3)#exit

#interface ethernet 1

(ethernet 1)#port link-type trunk

#interface ethernet 2

(ethernet 2)#port link-type trunk

(ethernet 2)#port trunk permit vlan delete 2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0)

IP(VID=3)P1(113224)-> P2(113224)继续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2)#port trunk permit vlan delete all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0)

IP(VID=3)P1(113224)-> P2(0)输入配置命令:

#vlan enable

#vlan 2

(vlan 2)#exit

#vlan 3

(vlan 3)#exit

#interface ethernet 1

(ethernet 1)#port link-type trunk

#interface ethernet 2

(ethernet 2)#port link-type trunk

(ethernet 2)#port trunk permit vlan delete all

(ethernet 2)#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113225)

IP(VID=3)P1(113224)-> P2(113224)

5.3.8 基于端口 VLAN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vlan disable

#static-vlan enable

#interface ethernet 1

(ethernet 1)#static-vlan member forbid ethernet 2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0)

IP(VID=1)P1(113225)-> P2(0)

IP(VID=2)P1(113225)-> P2(0)

IP(VID=3)P1(113224)-> P2(0)

继续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1)#static-vlan member permit ethernet 2

参考结果:

GOOSE(VID=0)P1(113225)-> P2(113225)

IP(VID=1)P1(113225)-> P2(113225)

IP(VID=2)P1(113225)-> P2(113225)

IP(VID=3)P1(113224)-> P2(113224)

第 6 章环网恢复时间测试(参考 ADESA_RingResumeTime.tcc 配置文件)

6.1 测试平台搭建

配置 QoS,用于 P1、 P2 口。

#qos port-ethernet-type GOOSE

#qos ethernet-type queue 1

#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31 queue 1

配置 srhp 协议, 4 台交换机上执行:

#srhp enable

交换机 196 上执行:

#srhp config-node main

完成配置后, 4 台交换机的主端口为gigabitethernet 1,副端口为 gigabitethernet 2,默认值。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2阻塞。

连接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1端口和交换机197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

连接交换机197 的 gigabitethernet 1端口和交换机198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

连接交换机198 的 gigabitethernet 1端口和交换机199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

连接交换机199 的 gigabitethernet 1端口和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

将测试仪的P1、P3、P5 口连接交换机196 的 ethernet 1、ethernet 2、和 ethernet 3 端口,将测试仪的P2、P4、P6 口连接交换机199 的 ethernet 1、ethernet 2、和 ethernet 3 端口。

6.2 建流

P1、 P2 口为双向 TCP 流和 GOOSE,重载总负载95%,轻载总负载5%,分别测试。P3、P4 为广播包,速率1Mbps,P5、P6 为双向 GOOSE 数据包,帧速率1000pps。测试帧长 256 字节。

6.3 测试

1.开始发送数据流后约10 秒时,拔出交换机 196 的 gigabitethernet 1 端口光纤。测试完毕后插回,拔插一次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光纤,环网恢复初始状态。

2.开始发送数据流后约10 秒时,拔出交换机 197 的 gigabitethernet 1 端口光纤。测试完毕后插回。拔插一次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光纤,环网恢复初始状态。

3.开始发送数据流后约10 秒时,拔出交换机198 的 gigabitethernet 1 端口光纤。测试

完毕后插回。拔插一次交换机196 的 gigabitethernet 2 端口光纤,环网恢复初始状态。

第 7 章 QoS 配置测试

100 秒,参考测试结果为10(参考 ADESA_QoS.tcc 配置文件,但每次测试时间均为

秒测试结果, 100 秒测试优先级比例应高于所述结果。)

7.1 测试接线与初始化配置

使用测试仪器的端口为 P1、P2、 P3、 P4、 P5;使用交换机的端口为 ethernet 1-5。测试仪

器端口连接交换机端口: P1 口接 ethernet 1,P2 口接 ethernet 2, P3 口接 ethernet 3,

P4 口接 ethernet 4, P5 口接 ethernet 5。

测试之前输入命令:

#qos enable

测试完毕后输入命令:

#qos disable

7.2 测试 untagged 以太网帧 QoS

7.2.1建流

P1、 P2、 P3、 P4 的流为单向进入端口的untagged 以太网数据流,测试从P5 流出的以太网数据流。

7.2.2配置

设置端口默认优先级:

(ethernet 1)#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1(P1 默认优先级为1)

(ethernet 2)#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3(P2 默认优先级为3)

(ethernet 3)#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5(P3 默认优先级为5)

(ethernet 4)#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7(P4 默认优先级为7)

配置映射关系:

优先级 0、 1 映射到队列 0;优先级 2、3 映射到队列 1;优先级 4、5 映射到队列 2;优先

级 6、7 映射到队列 3。

#qos dot1p-map priority 0 queue 0

#qos dot1p-map priority 1 queue 0

#qos dot1p-map priority 2 queue 1

#qos dot1p-map priority 3 queue 1

#qos dot1p-map priority 4 queue 2

#qos dot1p-map priority 5 queue 2

#qos dot1p-map priority 6 queue 3

#qos dot1p-map priority 7 queue 3

设置调度模式与测试:

将 P5 口所连的交换机端口调度模式分别设为8:4:2:1、 4:2:1、2:1、 SP,测试 QoS。

7.2.3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8: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100006)1

100%P2(1488096)P5(203880) 2.0387

100%P3(1488096)P5(401594) 4.0157

100%P4(1488096)P5(798731)7.9868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86918)1

100%P2(1488096)P5(181912) 2.0929

100%P3(1488096)P5(346573) 3.9874

60%P4(892858)P5(892858)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86918)1

100%P2(1488096)P5(181912) 1.9889

30%P3(446429)P5(446429)

30%P4(446429)P5(446429)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sp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603939)

20%P2(297620)P5(297620)

20%P3(297620)P5(297620)

20%P4(297620)P5(297620)

7.3 测试 DSCP以太网帧 QoS

7.3.1建流

P1、P2、P3、P4 的流为单向进入如端口的基于DSCP 网络数据流,测试从 P5 流出的以太网数据流。 P1 口的 DSCP 设为 0x3C,P2 口的 DSCP 设为 0x7C,P3 口的 DSCP 设

为 0xBC , P4 口的 DSCP 设为 0xFC。

7.3.2配置

配置映射关系:

以太网数据包的DSCP 映射到优先级的值,计算公式为priority=dscp/4 ,范围 0-63。0x3C/4=0xF=15 ;0x7C/4=0x1F=31 ; 0xBC/4=0x2F=47 ; 0xFC/4=0x3F=63 。

优先级 15 映射到队列0;优先级 31 映射到队列1;优先级 47 映射到队列2;优先级

63 映射到队列3。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15 queue 0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31 queue 1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47 queue 2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63 queue 3

设置调度模式与测试:

将 P5 口所连的交换机端口调度模式分别设为8:4:2:1、 4:2:1、 2:1、SP,测试 QoS。

7.3.3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8: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99260)1

100%P2(1488096)P5(198467) 1.999

100%P3(1488096)P5(396881) 3.998

100%P4(1488096)P5(793703)7.996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85105)1

100%P2(1488096)P5(170139) 1.999

100%P3(1488096)P5(340204) 3.997

60%P4(892858)P5(892858)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198512)1

100%P2(1488096)P5(396925) 1.9995

30%P3(446429)P5(446429)

30%P4(446429)P5(446429)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sp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595411)

20%P2(297620)P5(297620)

20%P3(297620)P5(297620)

20%P4(297620)P5(297620)

7.4测试 Dot1P 以太网帧 QoS

7.4.1建流

P1、 P2、 P3、 P4 的流为单向进入端口的带802.1P 标签的以太网数据流,测试从 P5流出的以太网数据流。P1 口的 Dot1P 优先级设为1,P2 口的 Dot1P 优先级设为3,P3 口的 Dot1P 优先级设为 5, P5 口的 Dot1P 优先级设为 7。

7.4.2配置

配置映射关系:

优先级 0、 1 映射到队列0;优先级 2、3 映射到队列1;优先级 4、5 映射到队列 2;优先级 6、7 映射到队列3。

#qos dot1p-map priority 0 queue 0

#qos dot1p-map priority 1 queue 0

#qos dot1p-map priority 2 queue 1

#qos dot1p-map priority 3 queue 1

#qos dot1p-map priority 4 queue 2

#qos dot1p-map priority 5 queue 2

#qos dot1p-map priority 6 queue 3

#qos dot1p-map priority 7 queue 3

设置调度模式与测试:

将 P5 口所连的交换机端口调度模式分别设为8:4:2:1、 4:2:1、 2:1、SP,测试 QoS。

7.4.3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8: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100549)1

100%P2(1488096)P5(209850) 2.087

100%P3(1488096)P5(402164) 3.9997

100%P4(1488096)P5(801791)7.9741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88638)1

100%P2(1488096)P5(179864) 2.0292

100%P3(1488096)P5(349082) 3.9383

60%P4(892858)P5(892858)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205578)1

100%P2(1488096)P5(409027) 1.9896

30%P3(446429)P5(446429)

30%P4(446429)P5(446429)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sp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601913)

20%P2(297620)P5(297620)

20%P3(297620)P5(297620)

20%P4(297620)P5(297620)

7.5 配置测试 Frame Type Override以太网帧QoS

7.5.1建流

P1 为 untagged 以太网数据流; P2 为 DSCP,值为 0x7C;P3 为 Dot1P 设置为 5; P4为 Goose 报文(强制优先级映射为3)。

7.5.2配置

设置端口默认优先级:

(ethernet 1)#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0(端口的DefaultPri=0)

配置映射关系:

P1 口映射到队列0;P2 口映射到队列1; P3 口映射到队列2; P4 口映射到队列3。#qos dot1p-map priority 0 queue 0(用于P1口队列优先级)

#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31 queue 1(用于P2 口队列优先级)

#qos dot1p-map priority 5 queue 2(用于P3 口队列优先级)

#qos ethernet-type queue 3(用于P4 口队列优先级3)

(ethernet 4)#qos port-ethernet-type GOOSE

设置调度模式与测试:

将 P5 口所连的交换机端口调度模式分别设为8:4:2:1、 4:2:1、2:1、 SP,测试QoS。

7.5.3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8: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110)1

100%P2(1488096)P5(209850) 2.087

100%P3(1488096)P5(402164) 3.9997

100%P4(1488096)P5(801791)7.9741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88638)1

100%P2(1488096)P5(179864) 2.0292

100%P3(1488096)P5(349082) 3.9383

60%P4(892858)P5(892858)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205578)1

100%P2(1488096)P5(409027) 1.9896

30%P3(446429)P5(446429)

30%P4(446429)P5(446429)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sp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比例

100%P1(1488096)P5(601913)

20%P2(297620)P5(297620)

20%P3(297620)P5(297620)

20%P4(297620)P5(297620)

7.6 配置测试混合模式QoS

注:由于级联端口会将帧的Dot1P 优先级设为EDSA 帧的优先级,而优先级顺序为EDSA>FrameType>Dot1P>DSCP>Default Pri,帧的优先级顺序经过级联口会发生改变,

所以发送 GOOSE 和 Dot1P 混合数据流的P1 口与输出端口P5 应放在同一侧芯片,以确保 GOOSE 优先级高于 Dot1P 优先级。若在不同芯片测试,修改级联口 Egress Mode(19/28

04 077F)

7.6.1建流

P1 为 GOOSE 和 Dot1P 优先级 5 的混合数据流; P2 为 Dot1P 优先级 5 和 DSCP 值为

0x7C 的混合数据流; P3 为 DSCP 值为 0x7C 的数据流; P4 为 untagged 以太网数据流。

7.6.2配置

设置端口默认优先级:

(ethernet 4)# qos dot1p default-priority 0(P4口默认优先级)

配置映射关系:

P1 口映射到队列3;P2 口映射到队列2; P3 口映射到队列1; P4 口映射到队列0。#qos ethernet-type queue 3(P1口队列优先级映射)

(ethernet 1)#qos port-ethernet-type GOOSE

#qos dot1p-map priority 5 queue 2(P2口队列优先级映射)

# qos diffserv-map priority 31 queue 1( P3 口队列优先级映射)

#qos dot1p-map priority 0 queue 0( P4 口队列优先级映射)

设置调度模式与测试:

将 P5 口所连的交换机端口调度模式分别设为8:4:2:1、 4:2:1、2:1、 SP,测试 QoS。

7.6.3测试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8:4:2:1

参考测试结果:

负载输入端口 (数据包数 )输出端口 (数据包数 ) 比例

100%P1(1488096)P5(800493)7.23

100%P2(1488096)P5(403258) 3.64

100%P3(1488096)P5(200535) 1.811

100%P4(1488096)P5(110708)1

输入配置命令:

(ethernet 5)#qos schedule-mode 4:2:1

二层交换机性能,功能测试详细介绍

二层以太网交换机功能、性能指标完全详细解释 一、物理特性 交换机的物理特性是指交换机提供的外观特性、物理连接特性、端口配置、底座类型、扩展能力、堆叠能力以及指示灯设置,反映了交换机的基本情况。 1.端口配置 端口配置指交换机包含的端口数目和支持的端口类型,端口配置情况决定了单台交换机支持的最大连接站点数和连接方式。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端口类型一般包括10Base-T、 100Base-TX、100Base-FX,其中10Base-T和100Base-TX一般是由10M/100M自适应端口提供,有的高性能交换机还提供千兆光纤接口。端口的工作模式分为半双工和全双工两种。自适应是IEEE 802.3工作组发布的标准,为线端的两个设备提供自动协商达到最优互*作模式的机制。通过自动协商,线端的两个设备可以自动从100Base-T4、100Base-TX、10Base-T 中选择端口类型,并选择全双工或半双工工作模式。为了提供方便的级联,有的交换机设置了单独的Uplink(级联)端口或通过MDI/MDI-X按钮切换,对没有Uplink端口或MDI/MDI-X 按钮的交换机则需要使用交叉线互连。 2.模块化 交换机的底座类型有三种: 固定、模块和混合。固定型交换机的端口永久安装在交换机上。模块化交换机有可以插接端口模块和上行模块的插槽。混合型交换机既包含固定端口又有可替换的上行端口。模块化提供改变媒体类型和端口速度的灵活性,并可以扩展交换机的端口数量和类型。模块包括可互换媒体端口、可互换模块和可互换上行端口。 3.堆叠特性 堆叠为交换机提供简单的端口扩展和统一的管理,提供交换机间高速互连。 4.热插拔 热插拔对于减少网络停机时间非常重要,在开机状态下更换元件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中断网络的工作。热插拔元件一般包括连接模块、上行模块、风扇和电源。 5.指示灯 指示灯可以为用户提供直接明了的交换机工作状态指示,一般包括电源指示灯、端口连接状态指示灯、端口工作模式指示灯、链路活动指示灯、碰撞指示灯、插槽指示灯,有的交换机还提供Console指示灯、带宽利用率指示灯。 6.控制 指交换机是否为用户提供简单、方便、直接的*作按钮,包括电源开关、配置按钮、重置按钮。 二、功能特性测试 1. 转发类型 交换机转发类型分为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和快速转发(cut-through)两类。存储转发在本质上和传统的LAN网桥转发方式相同。被转发的帧在输出端口等待,直到交换机完整地收到整个帧才开始转发。快速转发在交换机收到整个帧之前,就已经开始转发,因此可以

使用CHARIOT测交换机吞吐量

使用教程: 小试牛刀测带宽 你想知道自己所使用的网络的带宽吗?你想了解你的网络带宽有多大的损耗吗?今天,我们通过几个实例让大家用好CHARIOT,测出自己想知道的。只有经过测量得出的网络带宽才是我们平日所享用的实际带宽,千万不能盲目相信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承诺的带宽,也不能轻易赞同JS对网络产品的夸夸其谈。 实例1:测量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带宽 任务描述:局域网中经常有人反映网络速度缓慢,那么怎样确定网络中两台计算机的连接速度呢?使用SNIFFER只能抓包不能给出实际带宽,这时候就需要CHARIOT来帮忙了。假设我们要测量网络中A计算机10.91.30.45与B计算机10.91.30.42之间的实际带宽。 针对问题:局域网中的用户经常感到互访速度缓慢,此时我们可使用CHARIOT来查看网络连接情况。 第一步:首先在A、B计算机上运行CHARIOT的客户端软件Endpoint。运行endpoint.exe后,任务管理器中多了一个名为endpoint 的进程。 第二步:被测量的机器已经准备好了,这时需要运行控制端CHARIOT,我们可以选择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也可以在A或B计算机上直接运行CHARIOT。 第三步:在主界面中点击“New”按钮,接着点击“ADD PAIR”。 第四步:在“Add an Endpoint Pair”窗口中输入Pair名称,然后在

Endpoint1处输入A计算机的IP地址10.91.30.45,在Endpoint2处输入B计算机的IP地址10.91.30.42。按“select script”按钮并选择一个脚本,由于我们是在测量带宽,所以可选择软件内置的Throughput.scr 脚本。 提示:CHARIOT可以测量包括TCP、UDP、SPX在内的多种网络传输层协议,我们在测量带宽时选择默认的TCP即可。 第五步:点击主菜单中的“RUN”启动测量工作。 第六步:软件会测试100个数据包从A计算机发送到B计算机的情况。由于软件默认的传输数据包很小所以测量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在结果中点击“THROUGHPUT”可以查看具体测量的带宽大小。如图显示了A与B计算机之间的实际最大带宽为83.6Mbps。 由于交换机和网线的损耗,往往真实带宽达不到100Mbps,所以本例中得到的83.6Mbps基本可以说明A、B计算机之间的最大带宽为100Mbps,去除损耗可以达到80多Mbps的传输速率。 实例2:礼尚往来,一次性测量两个方向 任务描述:实例1中为大家介绍了单向测量的方法,也就是只检测A到B的带宽。然而,实际工作中,网络是单工或双工工作也是影响网络速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用CHARIOT进行测量时应该尽量建立双向PAIR而不是单向的,测量结果会显示出A到B的速度以及B 到A的速度。 针对问题:A到B的传输速度很快,但B到A的速度却很慢,特别是在A、B同时从对方计算机复制文件到本机时最为明显。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装置概述 目前我国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其换热性能差异较大,在合理选用和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中,传热系数是度量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装置通过以应用较为广泛的间壁式换热器(共有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四种)为实验对象,对其传热性能进行测试。。 二、系统特点 1.采用四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分别为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性能测量。 2.实验装置可测定换热器总的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换热器对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装置采用工业现场的真实换热器部件,与实际应用接轨。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三相五线制 AC38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85%(25℃);海拔<4000m 3.装置容量:<4kVA 4.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14m2 5.螺旋板式换换热器:换热面积1m2 6.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5m2 7.钎焊板式换热器:0.144m2 8.电加热器总功率:<3.5kW 9.安全保护:设有电流型漏电保护、接地保护,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四、系统配置 1.被控对象系统:主要由不锈钢钢架、热水箱、热水泵、冷水箱、冷水泵、涡轮流量计、PT100温度传感器、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冷凝器、电加热棒、电磁阀、电动球阀、黄铜闸阀以及管道管件等。 2.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源控制箱、漏电保护器、温度控制仪、流量显示仪、调压模块、开关电源以及开关指示灯等。 第二节换热器的认识 一、换热器的形式 能使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热量,满足工艺要求的装置称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形式有很多,

拖拉机液压输出功率试验台使用详细说明书

拖拉机液压输出功率试验台 使用说明书 中南高科仪电有限公司

▼▼▼在使用本设备前,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使用说明▼▼▼ 一、拖拉机液压输出功率试验台参数 1.1 测量参数 ①液压油温度:(0~150)℃最大允许误差:±2℃ ②液压输出流量: 50L/min (≤73.5kW拖拉机),最大允许误差:±2% 100 L /min (73.5kW~147 kW拖拉机)最大允许误差:±2% ③液压输入口压力:(0~25)MPa 最大允许误差:±2% ④液压输出口压力:(0~25)MPa 最大允许误差:±2% ⑤液压输出功率,通过下面公式(1)计算得到 P=(P1 - P2)×q÷60 (1) 式中: P ——通过一对液压接头对的有效液压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1——液压油输出拖拉机时所在的液压接头附近的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P2——液压油重新进入拖拉机时所在的液压接头附近的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q ——所测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1.2 电源 交流220V,5A。 1.3 特点 采用计算机进行显示、采集、存储,能测定液压油温度,液压输出流量、压力及功率等。 其中,温度测量用Pt100温度传感器,量程:0~150℃; 压力测量用CYB-25SA压力传感器,量程:0~25MPa; 流量测量使用LC-E20L/A GF-I椭圆流量计,量程:100 L /min和50L /min。 二、工作原理 2.1 传感器、数显表和计算机连接说明

温度、压力和流量传感器和对应数显表相连,分别把温度、压力和流量值显示在仪表上。 数显表的通信接口RS485通过RS485转RS232转接口,变成RS232通信口,与计算机相连。 计算机人机界面,可方便的采集、显示和存储,便于对数据进行保存和处理。 2.2 传感器选型 传感器信号选用4~20mA电流信号,在满足其量程范围的前提下,抗干扰性能比较好。 三、软件使用说明 连接好仪器与计算机的通信线。如计算机没有9针COM口,需配RS232转USB线或RS232板卡,并安装相应驱动。 计算机请使用XP系统,并在计算机中安装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和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03,然后安装测试系统软件,如需打印报表还要 安装打印机。 接通试验台的电源插头,应保证三芯电源插座的中点接地良好,打开电源开关,这时试验台的电源指示灯亮,说明试验台有电源接通。 打开计算机,运行测试软件,如弹出图1所示通信端口设置窗体,请设置好仪器与计算机相连的端口号,然后确认。

千兆交换机性能测试方法

千兆交换机还是比较常用的,于是我研究了一下千兆交换机性能测试,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交换机作为企业网络的核心连接设备,它的性能是保障企业网络速度的主要标准。为了帮助读者比较清楚地了解千兆交换机的性能全貌,我们利用业界先进的IXIA1600测试仪器对涉及千兆交换机性能中的9项主要指标进行了测试,当然,测试条件相对于实际工作环境来说是相当严酷的。 我们进行性能测试的主要依据是RFC2544和RFC2285,测试中主要选择了64字节、512字节和1518字节三种常用的以太网帧长度。 1.吞吐量作为用户选择和衡量千兆交换机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吞吐量的高低决定了千兆交换机在没有丢帧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帧的最大速率。在测试时,我们在满负载状态下进行。该测试配置为一对一映射。 2.帧丢失率该测试决定交换机在持续负载状态下应该转发,但由于缺乏资源而无法转发的帧的百分比。帧丢失率可以反映交换机在过载时的性能状况,这对于指示在广播风暴等不正常状态下交换机的运行情况非常有用。 3.Back-to-Back 该测试考量交换机在不丢帧的情况下能够持续转发数据帧的数量。该参数的测试能够反映数据缓冲区的大小。 4.延迟该项指标能够决定数据包通过交换机的时间。延迟如果是FIFO(First in and First Out),即指的是被测设备从收到帧的第一位达到输入端口开始到发出帧的第一位达到输出端口结束的时间间隔。最初将发送速率设定为吞吐量测试中获得的速率,在指定间隔内发送帧,一个特定的帧上设置为时间标记帧。标记帧的时间标签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被记录下来,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得出延迟时间。 5.错误帧过滤该测试项目决定千兆交换机能否正确过滤某些错误类型的

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四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换热器为冷热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本次实验所用的均是间壁式换热器,热量通过 固体壁面由热流体传递给冷流体,包括: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针对上述三种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方式的性能测试。换热器性能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温度等,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传热过程中传递的热量正比于冷、热流体间的温差及传热面积,即Q = KAΔT (1) 式中:A—传热面积,m2 (1)套管式换热器:0.45m2 (2)板式换热器:0.65m2 (3)管壳式换热器:1.05m2 电加热器:6kV ΔT—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 K—换热器的传热系数,W/(m·℃) Q—冷热流体间单位时间交换的热量,W.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ΔT 常采用对数平均温差。对于工业上常用的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计算 除了顺流和逆流按公式(2)计算平均温差以外,其他流动形式的对数平均温差,都可 以由假想的逆流工况对数平均温差乘上一个修正系数得到。修正系数的值可以由各种传热学书上或换热器手册上查得。 换热器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传热系数K。实验时,由恒温热水箱中出来的热水经水泵

和转子流量计后进入实验换热器内管。在热水进出换热器处分别用热电阻测量水温。从换热 器内管出来的已被冷却的热水仍然回到热水箱中,经再加热供循环使用。冷却水由冷水箱经 水泵、转子流量计后进入换热器套管,在套管中被加热后的冷却水排向外界,一般不再循环 使用。套管外包有保温层,以尽量减少向外界的散热损失。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用热电阻测量。 通常希望冷热侧热平衡误差小于3%。 实验中待各项温度达到稳定工况时,测出冷、热流体进出口的温度和冷、热流体的流量, 就可以由下式计算通过换热面的总传热量 根据计算得到的传热量、对数平均温差及已知的换热面积,便可由公式(1)计算出传热系数K 。 换热器类型 方式 热进温度 热出温度 冷进温度 冷出温度 热流体流量 冷流体流量 板式 顺流 57.1 43.5 22.8 31.8 78 72 逆流 56.5 35.9 23.1 33.1 76 72 套管式 顺流 57.6 40.7 22.5 31.6 72 78 逆流 56.8 35.2 22.1 33 72 64 管壳式 顺流 57.1 40.5 22.5 31.3 76 72 逆流 57.2 41.1 22.6 32 74 65 计算传热系数K 和换热器效率 TA Q K ?=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0XX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Energy Efficiency Test and Evaluation Regulation for Heat Exchanger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XX年XX月XX日

前言 2016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委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组织起草《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2016年7月,中国特检院组织成立了起草组,在西安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规则的制定原则、重点内容以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且就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2016年9月,起草组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对规则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规则征求意见稿。2016年XX月,特种设备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后,以质监特函[2016]XX 号文对外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201X年XX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起草组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并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审议,起草组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201X年XX月XX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规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张延丰周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白博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冷浩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管坚刘雪敏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王为国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汤晓英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严勇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张迎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蔡隆展 西安市热力总公司唐涤 上海蓝海科创检测有限公司王纪兵 上海板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张永德

交换机性能参数测试操作手册

交换机性能参数测试操作手册 文档编号: 版本:1.1 日期:2005-8-7

一、目的 为了便于以后用SMB来测试交换机的相关性能的操作,特地撰写了该测试操作手册,给大家提供参考。 二、测试范围 该手册可用于用SMB对二层、三层交换机的性能测试。性能具体分为rfc 2544提及的吞吐量(Throughput)、延迟(Latency)、丢包率(Packet Loss)、背靠背(Back-to-back)四个主要指标和rfc 2889涉及到的转发能力(Forwarding)、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包括线头阻塞(HOLB)和背压(Backpressure)、地址深度(Address Caching)、地址学习(Address Learning)、错误帧处理能力(Error Filting)、广播转发能力(Broadcast forwarding)、广播延迟(Broadcast Latency)以及Forward Pressure 能力的八个性能指标。 Rfc2544性能指标是利用Smartbits Application软件来测试的,rfc2889涉及的性能指标是用AST软件来测试的。 下面将以自研产品S3448型交换机(48口)为例,分别对上面列的性能指标的测试进行操作说明。 三、性能测试 3.1 测试硬件设备 1. S3448交换机一台; 2. SMB6000B一台; 3. PC机一台,并安装Smartbits Application和AST软件。 4. 线缆若干。 3.2 软件设备 Smartbits Application软件; AST软件。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介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介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简称‘一拖技术中心’。是国家首批认定享受优惠政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同属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研发机构。 一拖技术中心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挂靠管理可行使国家授权的机构或组织有: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的‘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国家环保总局指定的车辆排放污染检测机构、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官方拖拉机试验站,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农机学会拖拉机学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拖拉机工业分会、机械工业CAD咨询服务中心拖拉机行业分中心等。 出版发行国家级核心期刊《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一拖技术中心地处洛阳市涧西区繁华地段,周边汇聚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建设占地面积近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设投入使用的1.8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配置了完备的技术研究、开发、设计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各类试验室(场)15个和比较完善的轮式拖拉机、柴油机、履带拖拉机、收获机械、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铲运机、叉车、自走式电站、车辆产品及其测试设备技术开发手段,其中拖拉机、非道路柴油机、小型工程机械产品及拖拉机测试设备研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以及英

国里卡多咨询公司、美国西南研究院、奥地利AVL公司、法国EFS公司等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300多项,专利100多项,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和我国拖拉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拥有近4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9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273人,各类专家、拔尖人才35人。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激励奉献?的管理理念,将为有志之士提供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事业平台。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能力

拖拉机使用性能主要指标评价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5620028.html, 拖拉机使用性能主要指标评价分析 作者:刘凤杰 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年第03期 摘要:怎样评价拖拉机的好坏,减少购机的盲目性,本文从拖拉机的机械性能、动力性能、机动性能、制动性能、通过性能、经济性能等指标出发,为综合评价拖拉机提供指导。 关键词:评价;拖拉机;使用性能 中图分类号:S219.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https://www.doczj.com/doc/915620028.html,ki.njwx.2018.03.019 拖拉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机械,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农用拖拉机的积极性。然而,市场上的拖拉机种类繁多,性能、价格和适宜作业项目有很大不同,让购买者眼花缭乱。为了减少购机的盲目性,了解拖拉机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拖拉机使用性能指标,包括机械性能、动力性能、机动性能、制动性能、通过性能、经济性能等。 1 拖拉机的机械性能 (1)可靠性指标。拖拉机的可靠性越高,其使用时间就越长,故障频度越低,维修时间越少,在农忙季节可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拖拉机的牵引性能。是指拖拉机在不同速度下工作时,所发出的牵引力、牵引功率、牵引效率的变化情况。最大牵引力是指拖拉机受发动机最大转矩或地面附着条件限制所能发出的牵引力。理论速度是按驱动轮或履带无滑转计算的拖拉机行驶速度。实际速度是指在驱动轮或履带有滑转的实际工况下的拖拉机行驶速度。牵引功率是指拖拉机发出的用于牵引机具的功率。牵引效率是指拖拉机的牵引功率与相应的发动机功率的比值。常用拖拉机牵引特性曲线来表示,通常用牵引效率来衡量。 (3)拖拉机的附着性能。是指拖拉机行走装置(驱动轮或履带)对土壤的附着能力。附着性能好拖拉机的牵引效率就高。通常用附着系数、附着质量来衡量。 2 拖拉机的动力性能 (1)动力输出轴性能。一是动力输出轴最大功率;二是动力输出轴转矩储备率;三是动力输出轴最大转矩点与最大功率点转速比。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与计算方法( )

Q/SH1020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 Q/SH1020 ××××-××××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 与计算方法 2005-××-××发布 2005-××-××实施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发布

Q/SH1020××××-×××× 目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1) 4 术语和定义 (1) 5 测试 (1) 6 换热器热负荷和传热性能指标计算 (2) 7 测试报告主要内容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试计算数据综合表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测试数据汇总表 (6) 附录C(提示性附录)符号 (6) I

Q/SH1020××××-××××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提示性附录。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节能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能源监测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涛、宋鑫、王强、王贵生、周长敬、李忠东、邓寿禄、冯国栋、郑召梅。 II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与计算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测试方法、技术要求、测试用仪器仪表、计算方法及测试报告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液-液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 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GB16409-1996 板式换热器 3 总则 3.1 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体系是由被测试换热器、冷热流体循环系统及测试仪表组成。 3.2 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符合GB 151-1999中3.10和GB16409-1996中3.5的规定。 3.3 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分级:一级测试为鉴定新投产换热器的测试,二级测试为换热器运行中的测试。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液-液换热器 指水-水、水-油、油-油等以液体与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4.2 换热器一次侧 指热量的提供侧,即高温介质端。 4.3 换热器二次侧 指热量的接收侧,即低温介质端。 4.4 换热器传热性能指标 4.4.1 对数平均温差 指冷热流体平均温差的表示,表征换热器传热的动力。 4.4.2 传热效率 指实际传热量与最大理论传热量之比值。 4.4.3 传热面积 指从放热介质中吸收热量并传递给受热介质的表面积。 4.4.4 传热系数 指单位传热面积上,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为1℃时,两流体通过换热器所传递的热量。 4.5 额定热负荷 指换热器使用设计的介质流体,在设计参数下运行,即在规定的介质流量、温差和一定的传热效率下连续运行时,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4.6 运行热负荷 指在换热器连续运行工况下,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4.7 热平衡相对误差 指一次侧热负荷与二次侧热负荷之差值与一次侧热负荷之比。 4.8 传热系数误差 指在额定热负荷工况下测试两次所得的传热系数,两值之差与其中较大的传热系数之比。 5 测试 5.1 测试技术要求 1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0XX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Energy Efficiency Test and Evaluation Regulation for Heat Exchanger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XX年XX月XX日

前言 2016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委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组织起草《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2016年7月,中国特检院组织成立了起草组,在西安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规则的制定原则、重点内容以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且就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2016年9月,起草组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对规则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规则征求意见稿。2016年XX月,特种设备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后,以质监特函[2016]XX 号文对外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201X年XX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起草组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并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审议,起草组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201X年XX月XX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规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张延丰周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白博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冷浩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管坚刘雪敏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王为国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汤晓英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严勇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张迎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蔡隆展 西安市热力总公司唐涤 上海蓝海科创检测有限公司王纪兵 上海板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张永德

换热器性能试验大纲

换热能力验证 1、试验目的 验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流体阻力特性。 2、实验依据 JB/T 10379-2002 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通用测定方法。 3、试验单位资质 ISO17025 4、实验条件 4.1试验地点 4.2 试验对象 4.3 实验设备 序号名称数 量型号测试厂家鉴定单位合格证 到期日期 1 涡轮流量传 感器 1 LWGY-40 2 压力传感器 1 DW115DP0-500Kpa 3 水银温度计 2 50-100 4 温度传感器 6 PT100 5 风速仪 1 VT100 6 压力传感器 1 475-0 MARK III 4.4状态要求 乙二醇溶液额定流量15 l/min 冷风额定流量0,475 m3/s 乙二醇溶液配比48/52%(体积比)

4.5环境要求 测试环境温度为20 .....+45 ℃左右 5、试验步骤 5.1 换热量测试—变冷介质流量(在100%通风面积和90%通风面积两种条件下分别测试) 5.1.1 将换热器按照JB/T 10379-2002 图2安装到测试台上。 5.1.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5.1.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1.4 调节热介质在15 l/min 5.1.5 将冷却介质(冷却风)分别调节到0.5m3/s,0.9m3/s,1.3m3/s,1.76m3/s,2.2m3/s, 2.64m3/s, 5.1.6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1.7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误差 5.2 换热量测试-变热介质流量

5.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2.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 5.2.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2.4 按照下表调节冷热测流量 5.2.5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2.6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相对误差 5.3 风侧阻力曲线 5.3.1 换热面积100% 5.3.1.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1.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1.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1.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1.5 冷风变化范围0.15m3/s-0.6 m3/s(0.15,0.25,35,0.475,0.6) 5.3.1.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3.2 换热面积90% 5.3.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2.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2.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2.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2.5 冷风变化范围0.5m3/s-2.64 m3/s(0.5,0.9,01.3,1.76,2.2,2.64) 5.3.2.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4 热侧(乙二醇溶液)阻力曲线 5.4.1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拖拉机试验工安全操作规程

拖拉机试验工安全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拖拉机试验工的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操作方法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拖拉机试验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GBT 3871.9-2006) 3规程要求 3.1 拖拉机试验工必须具备基本的拖拉机实验操作常识,熟悉安全操作方法与和维护方法。 3.2非本工种人员不得随便操作。 3.3熟悉工种危险源(或危害因素)。 3.4危险源(或危害因素)分析 3.4.1物体打击 在发动拖拉机前,周围有障碍物,造成撞伤、摔伤。 3.4.2触电 3.4.2.1人体直接接触到设备带电部位、电源等造成触电。 3.4.2.2设备漏电、设备因过载、短路、绝缘老化等引起电气火灾、触电等。 3.4.3其他伤害 违章作业造成人员伤害等。 4操作方法 4.1作前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无驾驶执照及上岗证的人员严禁启动、开动拖拉机,严禁酒后驾车。4.2整机起步前检查挡位是否在空挡位置,各种操纵手柄是否灵活,转向刹车、离合器等功能是否正常。 4.3整机起步前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注意是否有行人、障碍物等影响试车的不安全因素。 4.4低挡起步,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检验,严格遵守《试验场安全操作规程》,上高架桥试验和转向半径试验时要注意观察周围,安全驾驶。 4.5停车后拉上手制动,整机温度过高时,要怠速一段时间,待温度下降后再熄火。 4.6上、下车时要注意安全,试验过程中要精力集中,禁止试验人员与他人闲谈,以防止发生意外。4.7做提升试验操作时要注意观察,认真操作,不得站在离配重块太近的地方,要保持一定距离。 4.9清洗、修理拖拉机前,一定要停车熄火,并将变速杆和动力输出操纵杆置于空档位置,锁上停车制动器,使所有运动部件处于静止状态。 4.10试验整机制动性能时,应在试验跑道上进行。试验前应先挂低Ⅰ挡检查制动性能,然后方可按工艺进行。严禁对着栏杆、墙壁做制动性能试验,以免发生意外。 4.11整机试验结束后,要把车放到规定位置。 5应急措施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教学内容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 实验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装置概述 目前我国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其换热性能差异较大,在合理选用和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中,传热系数是度量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装置通过以应用较为广泛的间壁式换热器(共有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四种)为实验对象,对其传热性能进行测试。。 二、系统特点 1.采用四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分别为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性能测量。 2.实验装置可测定换热器总的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换热器对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装置采用工业现场的真实换热器部件,与实际应用接轨。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三相五线制 AC38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 85%(25℃);海拔<4000m 3.装置容量:<4kVA 4.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14m2 5.螺旋板式换换热器:换热面积1m2 6.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5m2 7.钎焊板式换热器:0.144m2 8.电加热器总功率:<3.5kW 9.安全保护:设有电流型漏电保护、接地保护,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四、系统配置 1.被控对象系统:主要由不锈钢钢架、热水箱、热水泵、冷水箱、冷水泵、涡轮流量计、PT100温度传感器、板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冷凝器、电加热棒、电磁阀、电动球阀、黄铜闸阀以及管道管件等。 2.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源控制箱、漏电保护器、温度控制仪、流量显示仪、调压模块、开关电源以及开关指示灯等。 第二节换热器的认识 一、换热器的形式 能使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热量,满足工艺要求的装置称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形式有很多,用途也很广泛。诸如为高炉炼铁提供热风的热风炉,就是一座大型蓄热式陶土换热器;热电厂锅炉上的高温过热器是以辐射为主的高温换热器,而省煤器是以对流为主的交叉流换热器;冶金工厂安装在高温烟道中的热回收装置常用片状管式、波纹管式、插件式等型式换热器;制冷系统上的冷凝器、蒸发器属于有相变流体的换热器,这类换热器无所谓顺流或逆流;内燃机的冷却水箱属于交叉流间壁式换热器的一种。 二、几种主要的换热器 1.列管式换热器(图1)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及酒精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列管式换热器可以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进行制作。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道中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 列管式换热器有多种结构形式,常见的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及U型管式换热器。 2.螺旋板式换热器(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拖拉机

拖拉机 拖拉机 拖拉机是与各种作业机械配套的自走式动力机械。在农业中,它主要用以牵引和驱动多种类农机具完成各项田间作业和农业运输。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试图以机械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但直到19世纪欧洲进入蒸汽机时代后,才使动力型农业机械的诞生成为可能。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开始研究用蒸汽车辆牵引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但当时所能造出的蒸汽机牵引车辆(即蒸汽拖拉机的前身)犹如一个小火车头,它即使不陷在田里,也会把土压得很实,根本无法耕种。 1851年,英国的法拉斯和史密斯首次用蒸汽机实现了农田机械耕作。有人把这看作是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但当时他们的办法是把蒸汽机安放在田头,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在田里翻耕的犁体。后来随着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出见了小型化的蒸汽发动机,把它安装在车辆底盘上驱动车轮行驶,使它能够从地头开进田地里直接牵引农机具,这才诞生了拖拉机。法国的阿拉巴尔特和美国伊利诺斯州的R回C?帕尔文分别在1856年和1873年发明了最早的蒸汽动力 拖拉机。当时的拖拉机与早期的蒸汽机汽车很相似,但马力更大,行驶速度较慢。最初的拖拉机苯重而昂贵,使用不便,往往需数人操作,适用于在广阔平坦的原野上耕作,一般个体农民难以负担。1889年,美国芝加哥的查达发动机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内燃 机的农用拖拉机??-“巴加”号拖拉机。由于内燃机比较轻便,易于操作,而且工作效率较高,故它的出现为拖拉机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

础。20世纪初,瑞典、德国、匈牙利和英国等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以柴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用拖拉机的发展。1910-1 920年间,以蒸汽机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者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逐渐淘汰了前者。今天的拖拉机都使用柴油内燃机。 拖拉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最早的拖拉机使用的是铁轮,不仅苯重、容易陷车,而且经常会压伤植物的根。早在蒸汽汽车诞生后不久的 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实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他巴德的发明,设计制造了‘对丁’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 1904年 11月 2 4日,这台拖拉机进行了首次试验,后来投入了批量生产。 1906年,霍尔特创办的拖拉机制造公司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翌年开始批量生产,是当时最为成功的拖拉机,并成为数年后英国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坦克时所参考的样车。 在轮式拖拉机的发展上,最初人们是将钢制的车轮加宽,加大着地面积,减少压强,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又想出了在钢轮外加一层橡胶保护层的办法。汽车轮胎诞生后,人们先后给拖拉机使用了实

697f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

交换机功能性能测试方法 注:本文档没有描述,但应当包括的其它测试如下,这些测试仅需简单配置,测试时若需使用以太网电口,可依次选择标识为100Base-Tx 1、2、……16的端口(管理配置使用名称ethernet 1、ethernet 2、……ethernet 16),若需使用以太网光口,依次选择标识为1000Base-X 25、26的端口(管理配置使用名称gigabitethernet 1、gigabitethernet 2),以实际所需数量为准。测试时若需使交换机不接地,只需连接电源+、-端口,电源PE悬空,接地端子悬空;若需使交换机接地,需连接电源+、-端口,电源PE接地,接地端子接地,电源能适应交流和直流220V电压,正负极可以互换,为可靠起见,使用直流电压测试时,正极接电源+端口,负极接电源-端口。 “6.2电源影响性测试” “6.3温度影响” “6.5.1交换机吞吐量测试” “6.5.2转发速率” “6.5.5时延” “6.5.6帧丢失” “6.5.7背靠背帧” “以太网光接口测试” “6.6功耗消耗测试” “6.7绝缘性能测试” “6.8耐湿热性能测试”

“6.9机械性能测试” “6.10电磁兼容测试” 按“6.4功能检查”要求,本文档包括的测试项目包括“网络风暴抑制”(测试标准5.3.4,本文档第1章)、“镜像”(测试标准5.3.7,本文档第2章)。 按“6.5性能测试”要求,本文档包括的测试项目包括“地址缓存能力”(测试标准6.5.3,本文档第3章)、“地址学习能力”(测试标准6.5.4,本文档第4章)、虚拟局域网(测试标准6.5.8,本文档第5章)、环网恢复时间(测试标准6.5.9本文档第6章)、队列优先级(测试标准,本文档第7章)。 第1章广播风暴、组播风暴、未知单播风暴抑制测试(参考ADESA_PIRL_RateLimit.tcc配置文件) 1.1测试接线 使用测试仪器的端口为P1、P2;使用交换机的端口为ethernet 1、ethernet 2。测试仪器的P1口接交换机ethernet 1 端口,测试仪器的P2口接交换机ethernet 2端口。 1.2 建流 建立主机:P1口建立1个主机为Host 1。 添加数据流: 建立广播数据流,命名为BC,帧长64字节,目标MAC地址FF:FF:FF:FF:FF:FF,源MAC地址为Host 1的MAC地址,Rx Port设为P2; 建立组播数据流,命名为MC,帧长64字节,目标MAC地址为任意组播MAC地址,源MAC地址为Host 1的MAC地址,Rx Port设为P2;

大马力拖拉机的3个重要参数

大马力拖拉机的3个重要参数 发动机功率 首先是额定功率,也称标定功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既反映拖拉机的大小,也决定着享受国家补贴的金额(如果在补贴目录内)。来自不同厂家,但额定功率相同的拖拉机,实际功率不会完全一样,因为发动机功率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厂家“标定”的额定功率有可能接近最大功率,也可能比最大功率小很多。如果你还能跟厂家或经销商了解到最大功率,将有助于判断哪一个拖拉机的实际功率或者说储备功率更大一些。 变速箱型式

拖拉机的技术档次高低,主要看变速箱。目前动力换档比较时髦,很多拖拉机都号称是动力换挡拖拉机。实际上,高低动力换档的拖拉机,和半动力换档(也称区域或区段动力换档)的拖拉机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虽然其比纯机械式变速箱有很大进步,但与半动力换档的差距,要远远大于半动力换档与全动力换档的差距。变速箱的技术档次,由低向高的排列顺序是,纯机械式,高低动力换档,半动力换档,全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等。技术档次越高的变速箱,拖拉机的经济性越好,这也是技术档次较高的变速箱价格较高的根本原因。但需要说明的是,技术档次高的变速箱,在换档时,可能会感觉反应相对慢,感觉比较“肉”,这是正常的。 轴距 轴距,就是前后两个轮子轴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见示意图中的E)。只要向厂家或经销商询问,可以得到准确数值,也可以用一个长度3米以上的卷尺,自己进行测量。轴距这个参数,对有的拖拉机是优势,对有的拖拉机又是劣势。轴距大的好处是,拖拉机架子大,结构重量较重,纵向稳定性好,重负荷作业时可以少加配重。轴距较大带来的问题是,轻负荷作业时,拖拉机的重量减不下来,耗油大,转弯半径过大,不灵活。小轴距、大功率拖拉机,一般不太适合于纯牵引的重负荷作业,如与牵引式深松机、牵引耙配套等;而大轴距、小功率拖拉机,则难以成为适应各种轻、重负荷作业的“万能拖拉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