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目前的学习,还应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从而促进今后的学习.为此,教材就应该把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它们对于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内容的适用性也就越大.如果学生掌握了作为该学科知识结构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其它知识内容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进一步认为,学习的早期教学就应该使用这相差悬殊的教材.

同时,布鲁纳指也,这相样的教材组织呈现只有与儿童的智慧发展相匹配,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顺利进行。儿童的智慧发展有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它们是: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指运用适当的动作反应去体现过去的经验,具有操作性特点;映象式再现表象阶段,指以表象或图解来反映或表示个休的认识;象征式再现表象阶段,指以抽象的符号(最基本的语言)事反映经验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均可分别从动作的,表象的,符号的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出发,加以编撰了组织。年龄不同的儿童,其智慧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他们就应使用不同教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体直观程度逐渐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了教材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使学生一步步地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掌握教学的内容。

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保证记忆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进修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同时,学习基本原理,缩小了“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再现表象与螺旋弄课程

布鲁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的技能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的模式体系,即“再现表象“。人们借助于这种体系贮藏,转换,再现所遇的信息、内插、外推、预言更多的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再现表象”表现为一种从动作式到图象式到符号式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再现模式都依赖于前一种再现模式。因此,教育必须了解当时儿童正在形成的认知阶段,学科的基本结构应适合儿童成长的规律,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注意知识的“阶梯性”,适应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再经过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为他们所接受。这就是布鲁纳的螺旋型号课程论思想。基于这一思路,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不得能够在智育上以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大胆假设.它打破了中小学和大学同一学科的界限,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既适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双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的发展。

(三)强化内部动机

-

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

坚持不懈,孜孜不求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要使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并尽量促使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转变;学生自己也应从教师的表扬这一外部报偿过渡到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内部报偿。同时,布鲁纳还指也,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有多种,利用惊奇、激发疑惑、设计困境、提示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思维。”

(四)采取发现学习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仅仅单纯地传递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布纳主张,在发现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由竟争计划培养出来的狂热活动,可能不容许学生有喘息的时间去思索,去评价,去进行概括;相反,让每一个学生被动地等候着轮到他自己这种过分的秩序性,也会令人讨厌,那就是“首先建立与旁观者的被动性恰好相反的那种注意的自主。”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最佳的动机就是对所材料的兴趣。

二.布鲁纳节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布鲁纳是继杜威之后美国又一著名教育家,他发扬了杜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论,但与杜威不同,他特别重视知识结构本身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价值。其发现模式主要包括:

1.呈现知识问题情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以引起激动,兴奋,愉快的学习心理。

2.在似曾相识的观念和规律性联系之间发现新知识的结构问题,并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以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

3.评价新的知识结构,在问题情景应用中,检验其正确性。

4.巩固新知识,转换成适合自己,适应新任务的知识结构牢不贮存形式。

布鲁纳接受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儿童在教学中是发现问题并改组知识结构的主体。在他看来,发现模式能达到形成学习内在动机发展智慧,培养精神目标,成为学会学习的人;基于,他认为,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是在的知识问题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探索、发现、而不是外在的其它;学生在改组知识结构的同时,就拓宽和加深了自己的知识领域,这和杜威注重思维形式的价值不同。所以布鲁纳寻求教师讲授和学生发现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节省时效,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创新知识从何而来?”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

(一) 紧跟时代发展,提高课和质量

布鲁纳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只能有一个模式.它可以随着学科基本知识观念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的编写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应探索和吸取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映学术领域的发展不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二) 激发发的学习兴趣

“一门学科要值得学习,除了有质的保证(注意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计等)外,还要考虑沉重的兴趣.”因此,课程的编写在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外,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握好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根据布鲁内的思想,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主体性教学

2. 发现学习法

3. 学习和探究的态度布鲁纳说,仅仅单纯地传递教材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生探究的态度.态度是一个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一个人的态度规定着他认知的对易用和对某个对象所持的情感及行为的准备状态.学生态度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基本结构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自身的自信感.

4. 改革课程设置设置由必修课,先修课,活动课三种课程为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课程,突出必修课的基础地位,以体现国家对学科课程的共同要求,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开设多种多样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和特长.

(三) 强化内部动机,改善评估机制

布鲁纳认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宜过分重视各种奖励等外在刺激。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单有基础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学生自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布鲁纳所说,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作用,而且,今后的社会形势将越来越需要人们的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鲁纳节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是多种多样的,但它有其共同的特征,即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问题过和的创造性等;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对象、认知内容、教学任务等层面。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试评杜威教育思想中其主要观点。 (1)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在教育哲学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西方教育哲学源于古希腊,一开始便存在着理性与经验的争论。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的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人们只能从其著作的残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转引来窥见其一二。德谟克里特看重感觉经验,他认为真理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并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唯心主义者则看重理性,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教育的使命是“认识自己”,而不须凭靠经验。柏拉图承认有理性,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承认有经验,它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理性是纯全的,经验则是虚幻的。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摆脱现象世界中假、恶、丑的经验,借回忆使人复归于理念世界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认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价值所在,而经验则是人们谋求理性的障碍。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霸居一统,在经院哲学内部,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也以理性论占居上风而告终。文艺复兴时代,经验论又复抬头。夸美纽斯处于中世与近代之交,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已明显出现经验论的倾向。培根则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的口号。培根之后,洛克提出“白板说”,批判先天观念,提倡感觉论。洛克的教育哲学中埋伏着唯心主义的内部经验论,而与唯物主义的外部经验论并存于统一的哲学体系之中。洛克的后继者各取所需;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而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却利用洛克的唯心主义。 (2)杜威的基本倾向是用“经验”这个概念包揽一切,主体和客体、人和环境、精神和物质、知和行等,统统被收入经验的范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名为“经验”。主要的教育观点是: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带有狭隘的色彩经验主义。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比起旧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来要高明一些,因为杜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杜威强调人不是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变环境,从而取得经验和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是其比机械唯物主义高明之处。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结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种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布鲁纳,他以心理学为基础倡导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在教育学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结构主义也译作“建构主义”,最早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论证,创立了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理论之一——结构主义。【2】结构主义教学思想主要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对教与学作了细致的阐述与归纳。【7】 结构主义学习观,即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以下观点: 1)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 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并且这 一过程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2)对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 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 意义,也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旧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的进入而 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来与环境进行交互的。 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简单的把外部知识搬到记忆中进行翻版,而是在原 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部心理 表征。 4)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仅包括大量的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 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在大量情景下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 本文就是通过对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分析,来阐述它对我过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二、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布鲁纳是二十一世纪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对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7】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他所提出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却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1.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7】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

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可见,杜威所强调的“做”基本上是指基于生物本能需求的一种“活动”,与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心理学也叫“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杜威认为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意识的内容。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应关心的是整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心得启示

摘要:结构主义思想对于现在西方的教育观念以及实践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以及给我国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启示做出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讨论为我国现在的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特点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结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结构主义思想中教师是指导者,倡导“发现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对很多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对于以前的结构主义有着一个新的认识,而且深入的理解结构主义正真的内在,可以为我们国家能够顺利的展开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特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观 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学家的代表布鲁尔则认为,现在的每一门科学都是存在着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并且以此来呼吁用“结构”作为学科的基础来存储很多的知识信息,对于人们来说知识就是对于一个人对于知识的认知深浅,从而有一个总体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能够有效的解释并且符合一些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的最基础的知识结构其主要是指不仅仅是一些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有一些客观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主要包含如何来掌握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及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掌握其主要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式以及对于事物研究的办法。只有通过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对于这种学习能力的变化是不能只通过学习知识而获得的。 (二)结构主义教学观 倡导“发现学习”的结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一般原则,而且要掌握基本的学习主体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因果关系“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概念。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教材中,去“发现”应学习学科的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二)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结构主义专题课程提纲第三节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结构主义专题课程提纲:第三节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亲属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早建立的人际间社会关系,也应该看作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最基本的构成细胞,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初的胚胎。因此,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初起源,探索它的建构奥秘,也应该以亲属关系作为起点。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学界对于亲属关系的研究没有遵循正确的原则,其中,对亲属关系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的,是英国功能论社会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亲属关系是以‘一男一女’所构成的夫妻关系为基础。因此,他们把整个亲属关系网络,简单地归结为夫妻间的‘二人关系’所建立的基本家庭的延伸。所以,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在亲属结构(la structure de la parenté)的研究中,首先应该抛弃传统人类学中由英国人类学家芮克里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 1881-1955)所奠定的的功能论结构分析法。依据这种功能分析法,亲属结构分析必须从生物学意义上所建立起来的单个家庭的最简单结构开始,把家庭看作是由父亲、母亲及孩童所组成的基本单位。芮克里夫.布朗为此加以归纳说:这「是为了将复杂得多种多样的亲属关系,简化成一定类型的秩序,然后,使我们有可能在这样的多样性底下,发现一个有限的一般原则,......」(Radcliffe-Brown, A. R. 1941: 17),芮克里夫.布朗甚至认为,任何亲属关系都是以夫妻间的二元关系所建构的家庭作为基础,所以,「任何社会的亲属结构,都是由一些二元关系所组成的(the kinship of any society consist of a number of dyadic relation)......」(Radcliffe-Brown, A. R. 1940: 6)。 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把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简单地归类为夫妻间的「二人际的关系」,将完全忽视亲属关系中所包含的极其复杂的社会性和生物学血缘性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交错的关系 网络,也会忽视其中隐含的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相互渗透的组成因素;而且,更重要的,它将完全忽视形成和改变亲属关系的内在因素,忽视亲属关系再生产的基本机制,忽略了亲属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存在、并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和更新的根本动力。 在列维·施特劳斯看来,「社会结构的研究的目的是藉助于模式(with the aid of madels)去理解社会关系」(Lévi-Strauss, C. 1977[1958]: 289)。因此,亲属的结构分析应该从亲属关系得以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着手,因为婚姻关系是密切与人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2013-01-12 20:40:33) 转载▼ 分类:学科素材 标签: 杂谈 布鲁纳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科 基本结构理论。他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几个问题,系统阐 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关于教学任务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是教学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他说:“我们也足可以把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 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他强调,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 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教师的任务除了尽 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以 后能够独立地向前迈进。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 性越宽广。” 他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兴趣,而在 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 前进时更容易。” 关于教学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或动作表象阶段,也称“前运算阶段”,年龄在一至五六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依靠 动作对付外部世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调节主要依赖于直观。第二阶段是肖像 再现表象阶段或形象表象阶段,又称“具体运算阶段”,五六岁至10岁左右。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借助经验的意向解决问题,开始产生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 支持,其心理运算还处于低级阶段。第三阶段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或符号表象阶段,又 叫“形式运算阶段”,10岁到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能力对某些具体观念加以形 式化的或公式化的表达,但其心理运算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知识的贫乏束缚住他 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关于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要掌握一门学科,不但要掌握其基本结构,还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因为要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取决于合理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必 须把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倡在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时广泛使用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探究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人是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获得知识的 全过程的,不论是认识一个式样,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 明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使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 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 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 (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马莉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现实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当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 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杜威来中国访问并讲学,随后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大力宣传,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传播。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的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失调所致。而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①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③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教育的社会功能(练习册)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其结构层次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该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跑道,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因此,应重视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以解决现有课程与生活脱离的弊病[2]。 三、典型的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试图从不同视角理解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了风格不同、见解各异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流派,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 (一)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后结构主义基于对结构主义弊端的批判而产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车里霍尔姆斯是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的后结构观"。1988年,他出版《权力与批判:教育的后结构研究》,堪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课程的后结构观"建立在对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结构主义"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车里霍尔姆斯极力反对传统课程研究中存在的"结构主义",将其归结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他也批判这些课程理论中把"非线性结构"化约为"线性结构"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两极对立。他提出,课程并非是一个孤立、自主的领域,没有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普遍的真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 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 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2] (二)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摘要:《教育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早年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该著作六个板块内容解读和评价,提出该著作对教育信息论、教育心理学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不足之处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1 对《教育过程》评介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五个题目分别是: 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提出了学习行为的目的在于:“不但应当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更为容易。” 学习准备——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评介。 2.1 引论 布鲁纳基于结构主义心理学,从学习理论发展史的分析入手,强调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有关“学科的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他看来,由于历史上的教育知识观存在“特殊技能”与“一般技能”的二元观点,使人们忽视了那种能训练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基本结构的研究。 近二十年关于学习与迁移本质的研究说明,普遍迁移的训练可使人“学会如何学习”。这个研究成果,促进心理学家重新重视一般理解的学习与迁移,并再度产生对一般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许多科学家也重新投入到他们各自领域里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法研究工作中来,并注意学科的结构问题。 2.2 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所说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从教学的目的上,他强调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整体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掌握零星的经验或事物或知识的结论。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四点意义: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记忆;领会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基本结构的教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如何编制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布鲁纳提出了几点建议:给予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把教材分成不同水平,与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匹配起来;使各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杜威教育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 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总体说来,杜威实用主义学说本身包含着显而易见的合理因素。“五四”时期的中国正需要利用这一崭新的思想来改造传统教育的痼疾。 其次,从中国当时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来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抨击传统伦理道德,反对迷信,鼓吹个性解放,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成为时代最强音。实用主义的风行一时,恰恰是因为它满足和适应了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需要。当时杜威在中国所宣扬的美国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与“五四”新知识界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企盼追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其重行动、实效的哲学精神,强调假设、怀疑的方法论以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气魄正是当时进步思想界的价值取向。艾思奇在30年代评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时,曾有一段类似的分析。他说:“新的思想方法之出现是在‘五四’的炮声发出后,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传统迷信针锋相对。”他还说“五四”时期“胡适所标榜的实验主义占了时代的上风,其他哲学思潮自然未尝没有介绍,但对于传统的推翻,迷信的打破,科学的提倡是当时的急务,以‘拿证据来’为中心口号的实验主义被当时认作典型的科学精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关于“课程”,有如下说法:①对课程内涵本身的歧见,会导致课程实践重心的摇移;②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③斯考特说“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④课程必须追求精确的定义;⑤在西方,课程最早起源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⑥课程的理解是分层次的;⑦课程定义的产生不受时代背景的影响;⑧课程定义的确定和哲学没有关系。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B 2. 提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的人是 A.斯宾塞 B.杜威 C.斯考特 D.泰勒 答案:C 3.提出“过于注重于完善诸如‘课程’术语的精确定义等理论问题,将会使课程研究毫无生机”的人是 A.斯考特 B.斯宾塞 C.泰勒 D.施瓦布 答案:D 4.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的人是 A.杜威 B.帕克 C.泰勒 D.克伯屈 答案:B 5.“课程”一词在东西方最早出现的标志 A.宋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B.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C.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唐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C 6. 关于课程和课程理论,有如下说法:①经验主义课程也被称为“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提倡“从做中学”;③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④结构主义课程论者提倡发现学习;⑤螺旋式课程就是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组成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