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选 10 名词 4 简答4 论述2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当前世界出现的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状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滞胀”:即停滞和膨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通病,表现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贯穿于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协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基金汇兑本位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另一个是美元及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制。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并预示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表现。

霸权主义: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实力, 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它包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主观内容是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如何行事,反映了国际法的基本要求。客观内容表现了国际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力和利益。

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水门事件”:1972年6月17日夜,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5名成员为了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全国总部水门大厦安装窃听设备,因行踪被发现而遭到逮捕,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而面临弹劾危险后被迫宣布辞职。

里根主义:1986年,所谓的“里根主义”出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

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

欧盟:是由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戴高乐主义:是戴高乐1958年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主张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第三,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德国合作。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新东方政策:1969年10月勃兰特政府上台后,联邦德国政府推行的一条旨在缓和与苏联和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基本内容是:放弃使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德国统一;改善同苏联、东欧各国的关系。

洛美协定:即《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1975年2月28日,非加太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和欧共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主要内容是:1.非加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2.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3.欧共体5年内向这些国家提供42亿美元经济援助。

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已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是日本外交的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若干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对亚洲政策有所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多边自主外交。基本内容是: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英、法、美、日、前联邦德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被称为“广场协议”。

经济外交:是指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尚不能离开美国的情况下,以所谓“和平的经济力量”作为主要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医疗术语被用来称谓一种激进的反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迅速成为匈牙利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主要形式。

1、自由化: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2、私有化: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主体的混合所有制

结构。

3、稳定化: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颜色革命:专指以某种花卉或物品颜色为代表,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治派别利用大选机会夺取政权的政权变更行动。多数国际问题专家给其下的定义是:美欧国家通过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国家进行渗透,培育“政治精英”、扶持“反对派”、支持民众以“街头革命”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疏俄的政权。

“第三世界”:泛指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称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等。

宗教激进主义:(多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斗争手段分为:暴力和

和平两种,前者为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称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常以绑架、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为主。第三版教材136页小框里)

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万隆举行。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个国家出席。到2003年,成员国发展到116个。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截至2008年6月,77国集团有正式成员134个。

“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一种“新中派”的“新中间道路”,指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之间、在凯恩斯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国家与子女自由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其政治意识与政策的核心思想是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传统的左右政治意识的界限,谋求社会公正和竞争的有机结合。

●述试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A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

B美国独霸世界战略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两大阵营的对峙

(3)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

A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B多种力量快速发展

C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⑴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⑵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⑶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⑷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⑸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⑶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⑷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⑸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⑵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⑷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⑸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⑹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试述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缔结了关贸总协定

3.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

5.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归家的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巨大冲击

2.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4.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多极化

三、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四、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

C、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⑵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⑶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⑷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总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1)两极均势格局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

(2)世界政治所计划有助于牵制、削弱霸权国家的冒险行动。

(3)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公众对战争的态度有助于约束战争决策者。

(4)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减少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

(5)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方式促进了相互依赖的加深。

(二)发展是各类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

(1)发展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发达国家也面临再发展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主要国际力量的国际秩序观有何不同?

一.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内容

⒈经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对自身资源开发实行有效控制

⒉政治上: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在联合国的发言权;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

⒊国际关系上:加强南南合作;推动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合作

二.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美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

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

2.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

建立一个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在确立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恢复政治大国地位,分享世界领导权

3.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

建立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英法等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张新秩序应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联合国在未来新格局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本质特征(即霸权战略)是什么?

演变:

⑴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⑵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⑶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⑷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⑸奥巴马的对外战略

特征:

①联盟战略在其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②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③文化战略是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林顿时期美国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内容和主要做法

内容:

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

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

3.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

4.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

5.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

做法:

强化“民主堡垒”;消化“民主成果”;演变“反民主国家”;采取“人道主义行动”。奥巴马调整对外战略的背景和措施?

背景:

1、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

2、世界危机和挑战因素增多

3、布什政府外交失败的教训

4、美国社会思潮和人心的变化

调整内容:

1、以接触示好代替对立对抗2

2、重返多边,以摆脱外交困境

3、为反恐斗争正本,不再搞反恐扩大化和“先发制人”打击

4、大力提升和改善同非西方大国中俄的关系

西方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掌握着巨大国际权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

2.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操控。

3.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限制着各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规范性质,并进而形成了国际机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

●什么是欧洲一体化?试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与作用。

含义:以西欧一体化为发端,逐步向东欧扩展,由经济领域联合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动因:1.国际地位的衰落是西欧选择联合的思想前提;

2.制约德国和消除国家内部矛盾是西欧选择联合的政治基础;

3.外来的压力和威胁是推动西欧联合的直接动力;

4.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相似性,为西欧联合的实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5.经济的国际化是西欧能够联合的内在经济基础。

作用:欧盟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对欧洲还是对世界的经济与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西欧自7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其次,它使西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制约了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再次,在南北关系中采取了明智的立场,与第三世界签订“洛美协定”,有利于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缓和了南北矛盾。

同时,也使西欧国家与美国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依附从属关系演变为六七十年代的伙伴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调整同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北约东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⑴突破了欧洲在冷战时期划分的政治、军事界限,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

⑵牵动着世界政治与安全格局

⑶北约东扩的实现方式,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北约东扩是冷战思维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

⑷北约规模扩大以后,内部关系复杂化。

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

⑴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⑵政府充分发挥干预经济的作用

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教育事业

⑷推行高积累高投资政策

⑸建立起具有日本特色、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简述战后日本对外关系的发展概况

一、战后初期的政治侏儒外交战略

1.“亲美一边倒”的对外战略

2.重返国际经济社会

3.改善对华、对苏核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二、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自主外交战略

1.签订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2.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主要对东南亚和欧洲

三、70年代的全方位多边自主外交战略

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2.强化日殴对话,加强关系

3.恢复中日邦交

四、80年代政治大国外交战略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措施。

框架:

⑴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

⑵积极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作用

⑶坚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 ,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

⑷适度扩充军事力量

⑸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

措施:

⑴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⑵加强日美同盟,努力协调两国矛盾

⑶在美国的战略框架下,推进对华关系

⑷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

⑸积极与欧盟接触和协商,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⑹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

⑺不断提升军事力量,以军事大国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苏联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

背景:苏联东欧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迷失了方向,全盘否定历史,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带来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覆灭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原因:直接原因-错误的“改革”路线和纲领。深层原因-长期累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⑵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⑶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又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⑷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⑸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⑹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战后苏联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何评价?

第一阶段:积极防御的和平外交战略(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评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问题

第二阶段:渗透扩张的外交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评价:赫鲁晓夫时期,在“三和”路线指导下,苏联改变了对西方僵持的态度,避免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对手迎头相撞,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长期战略包围,赢得了和平的国际条件,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就是在此期间,苏联争取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实力地位大大提高,为以后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积极进攻的外交战略(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评价:苏联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对美国战略的主动地位,使双方斗争态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使苏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且加速使苏联经济走向军事化,加重了自身负担,加剧了经济困难,为以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埋下了伏笔。

第四阶段:全球缓和战略(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第一,全球缓和战略的核心是苏美关系的缓和。第二,对第三世界采取收缩政策。第三,放弃对东欧的控制。第四,积极与中国改善关系

●俄罗斯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何评价?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1992年上半年以前是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大西洋主义)。

(二)、1992 年下半年,叶利钦提出了“既注视西方、又重视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三)、1994 –1999年确立了以“维护民族利益和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的阶段

1、着力恢复大国地位,开展双翼外交(从2000年-2001年9月11日);

2、俄罗斯加强与西方国家关系,俄美关系再度进入“蜜月期”(2001年9月11日-2004年末乌克兰“颜色革命”前);

3、外交政策中凸显自主性特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出现恶化(乌克兰颜色革命-卸任)

三、梅德韦杰夫的对外政策

评价: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是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在近期内,俄国不会改变“梅普组合”为实现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务实资助、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更不会改变谋求取得世界大国地位、参与世界管理、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外加目标。

●试析第三世界的兴起。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即蓬勃发展时期。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亚非会议的召开及意义: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1-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的意义

第一,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第二,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和改善了南北关系。

●新中国各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

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

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邓小平思想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分割。

2、“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的统一,我们为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充分考虑台湾能接受的条件,充分为对方着想,不考虑对方是不可能的。

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上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宪法规定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等方面都得到切实保障。

4、“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5、“一国两制”的实行,台湾与香港有所不同,台湾的权利范围比下香港更宽。

6、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体法律保证。

●联合国的成员国有几个

192个

●关贸总协定的时间

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

●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2001年提出,1009年成立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美国谋求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简述)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遏制战略

(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

(2)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进行扶植。

(3)对亚非广大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解放战略”

(1)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146

(2)对亚非拉地区的米诺牌理论、艾森豪威尔主义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

奉行“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1)同苏联既对话又对抗

(2)在亚非拉地区,实行“恩威并施’政策。

4.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

(1)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护美苏之间的均势

(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中华关系的正常化,积极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尼克松访华、乒乓外交)

(4)在第三世界实现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尼克松主义

5.卡特时期(1977—1981)世界秩序战略

(1)“三边主义”战略(美日欧)

(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歧视,削弱苏联的影响。

(3)同苏联实现全面的真正的缓和。

(4)把中美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5)重视人权关系,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繁感,重振美国外交政策。

6.里根时期(1981—1989年)

(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

(2)对苏联实行进攻性强制措施,扭转美苏争霸的不利局面(3)不断增强美中关系,通过借助中国来抗衡苏联

7、布什时期(1989—1992)

(1)布什政府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2)提出了新“大西洋主义”

(3)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二者相结合的基本政策方针

(4)对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形式,相应提高了第三世界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8.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参与扩张战略

克林顿政府提出了经济安全、实力后盾和民主人权三大支柱的外交政策,以“扩张战略”取代“遏制战略”

9.小布什时期(当前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

重视以安全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强调“以实力求和平”、突出加强与盟国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3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3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下面是带来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简介: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大国关系不断调整,人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变革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深入,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两课"课程实际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当今世界实际相结合,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以适应大学生"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严格遵照修订说明,认真贯彻落实xx大精神,对疏漏不妥之处进行了认真修订,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补充了大量新的观点、材料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更加适用于教学实际。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多次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此,第三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加,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和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本国二氧化碳排放,尽管这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毕竟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球变暖,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并未颠覆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一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维护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身利益不是为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项选择题 1.1949年,西方成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组织是(B)。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黎统筹委员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华盛顿统筹委员会 2.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 A.1960年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B.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3.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具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是的(A)。 A.乔治·凯南B.享利·基辛格C.斯坦利·霍夫曼D.莫顿·卡普兰 4.科索沃战争让欧盟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C)。 A.完全脱离北约B.和美国分享领导权C.建立独立防务D.维持现行体制 5.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C)。 A.《罗马条约》B.《布鲁塞尔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6.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C)。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7.万隆会议通过内容广泛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D)。 A.五项原则B.八项主张C.九项声明D.十项原则8.提出"和平共处"、"和平共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的是(B)。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9.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A)。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0.我国首次向海外派出维和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的任务区是(B)。 A.塞拉里昂B.东帝汶C.中东D.埃及边界11.1989年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是(C)。 A.安哥拉B.津巴布韦C.纳米比亚D.莫桑比克12.1971年7月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而秘密访华的美国人是(A)。 A.基辛格B.布热津斯基C.布什D.万斯 13.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是(D)。 A.安全理事会B.国际法院C.秘书处D.联合国大会 1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C)。 A.1958年B.1960年C.1971年D.1973年15."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从解决(A)问题而开始提出的。 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及澳门 16.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1973 17.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B)。 A.莫斯科B.上海C.东京D.墨西哥城 18.在东欧各国中率先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是(C)。 A.匈牙利B.捷克斯洛伐克C.南斯拉夫D.波兰19.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A)。 A.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B.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C.借贷资本的全球化D.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20.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C)。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21.美国最早正式提出"人权外交"的是(C)。 A.杜鲁门政府B.尼克松政府C.卡特政府D.里根政府 2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D)。 A.1989年B.1991年C.1993年D.1995年 23.下列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属于制度机制导向型的是(A)。 A.欧盟B.东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 24.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难,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是指(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南南合作的形式有(ABCE)。 A.建立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B.积极开展货币金融与合作 C.进行技术合作 D.进一步加强政治与外交合作 E.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加强贸易合作 2.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期间就台湾问题发表的观点包括(ABCDE)。 A.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B.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不支持台湾独立 D.不支持"一中一台" E.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3.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日本天皇的规定包括(ABD)。 A.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B.天皇地位以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C.天皇总揽统治权,神圣不可侵犯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依篇也纯粹个人乱写,同老师UP噶也有D出入,唔好当真!!有咩唔岩就发去班群讨论,又或者+我Q348288332。 1、(多)1947年春天美国借口希腊、土耳其的威胁,需要对他们进行援助以填补真空,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多)大西洋联盟政策: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 3、(多)1971年7月,尼克松首次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即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 4、(单)1958年,法、意、荷、比、卢几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开始起飞。 5、(单)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6、(多)以美元为中心(即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1969年10月28日伯兰特正式提出“新东方政策”。 8、(单)戈尔乔夫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核心内容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9、(单)华沙军事条理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同盟。 10、(单)在东欧国家中最早被“清除”出去的国家是南斯拉夫(1948年6月)。 11、(单)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2、(多)发起及讨论不结盟运动噶五条友:A多托、B纳赛尔、C尼赫鲁、D恩克鲁玛、E苏加诺。 13、(单)伊朗是政教合一制。 14、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内向发展战略)是把发展本国制成品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 15、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6、(多)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哪几个特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德国问题是东西方关系的焦点,集团间的对峙是东西方斗争的重要形式,东西方关系有时紧张到了极点。 17、南北关系包括南北经济关系和南北政治关系两个范畴。在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是其核心问题。 18、(单)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核心是北方国家属于垄断和主导地位,控制与剥削南方国家。 29、(单)不结盟国家在其第一次首脑会议上,就进一步发展了亚非会议“经济合作”的原则。 20、(单)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联合宣言》,“77国集团”就此形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普通高等教育) 题目中俄关系 学院工学院 专业名称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张宁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俄关系国际形势中俄军演共同发展 目录 题目中俄关系 (1) (一) 中俄关系 (3) (二) 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3) (三) 中俄关系之路 (4) (四) 中俄两国学者共识 (7) (五) 结论 (8)

(一)中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二)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各个方面。俄罗斯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无需更多介绍。在经济方面,15年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从危机到复苏的过程。2000年以来,由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很好,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到2006年底,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GDP 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照这样发展,俄罗斯国民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在2007年将达到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六年前,俄外债累计高达1584亿美元,约占其GDP的87%,基本上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行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并且也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为中俄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和活跃。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到今天课程结束了,但是我却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本身,很容易上让我们去了解并熟悉的政治知识,这学期中,我们接触了很多跳出条条框框的对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等的评述与考量。将一副真正场景展示给我们。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上有了一个大概而全新的理解。以前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之类的一些东西时,往往觉得是套话空话,很无聊,现在通过这门课,我倒是开始能在这些言语中读到一些弦外之音,让我自己也感觉很欣喜。而上课时,并不是仅仅讲制度,老师也讲了很多制度现状,说实话,真的有很多东西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有些东西,以前并未能联系起来看,现在通过上这门课,打破了这种区隔化,使得我对世界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前那种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状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世界格局》为我开启并引导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学习和更新这方面的内容。在还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就已经充满了很大的好奇心,因为从小跟着爸爸一起看实时政治,所以对政治这方面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我很有信心,能将这门课学好。 这门课程从社会学一样,都是由马惠平老师讲授给我们的老师,两节课的讲课形式都差不多,但是对于讲社会学老师更加温和,讲国际关系,老师更加严肃,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大的兴趣。在家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大都一样用PPT和图片给我们展示,老师能教实时新闻用用得恰当自如,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课本上的执行而且还能给我们讲述很多课外知识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并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老师也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她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提倡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和对待政治上的问题。针对这门课程,我们拥有一个叫做国际关系的演讲,每个同学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时事政治进行演讲,并且每个人准备一个视频来对自己的演讲加以补充。和社会学不同的是,国际关系,并没有社会学那么温和语气平缓,而是更加激愤。大家都基本上是脱稿演讲,每个人都有精彩的内容,听完以后你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会更加激动。有了激动的演讲,再加上令人振奋的视频,你会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2009年12月 一、总体要求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政治类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这门课的考试也在于着重考察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状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要想顺利地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首先要知道如何复习这门课程,其次是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类试题。就复习这门课程来说,首先是要通读教材(刘廷忠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印),其次是要突出重点,(可以参看以下材料相关的绍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就是要有广泛的课外积累,因为书上、课件中教师的讲授并不能包含全部和最新的知识点。复习好本门课程后,还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种题型,考试才能考得更好。学生必须认真复习相关材料,做好教材附带的思考题,完成相关作业。 二、试卷结构及各种题型的评分标准 1、试卷结构 本课程试卷的主要题型、题序、题量及计分如下: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计10分) 这种题目一般有4个选项,要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采用排除法是回答这种问题最佳方法,将一些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最符合题意的,或者有时根本不用这样排除,一眼就可以看出和选中,这要靠平时的积累。 (2)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名词解释最重要的是切中要害,不要罗哩罗嗦。将这个名词最重要的部分答出来就行,不需要拖泥带水,唯恐落下什么。记住,回答名词解释简明扼要。 (3)简答题(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 简答题相对于名词解释肯定要回答得多一些,但相对于论述题又要少一些。最重要的是答对要点,1、2、3、4…地列举出来,没有必要展开。 (4)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 论述题是最复杂的一种题型,学生不仅要答对要点,而且要答全面,要每一个要点都展开详细的论述,将这个题的前因后果都交待清楚。做论述题最重要的是观点明确、段落清晰、条理分明,不要没有条理,叫人摸不清主次 三、每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1、《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观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样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又说:近代以来,每一个民族的生产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马恩全集》卷3,页42)。后来列宁也说:“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卷19,页239) 看来,当下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说法不够完整,经典作家说的是全方位的,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