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 2009年9月2日

摘要: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山城建设符合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本文将主要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融合应遵循的特点及对演绎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建设构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山城文化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我国居民点迎来了其新时代——“城郭沟池以为固”[1]的时代,我国早期城市便逐步产生了。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个土耳其的诗人曾这样形容过“城市”,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怎样的城市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不断积累留存历史文化记忆的城市,还是不断现代化更新的城市。毫无疑问,多数人的回答必是在保有历史记忆中不断更新的城市。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至少对于高速现代化革新的中国城市而言。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拆除“破旧”的房子,修建起钢筋水泥土的模板房,“千城一面”由此得来。而重庆也难免俗,在借三峡开发东风之际,努力打造西南国际大都会,站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你很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街景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大致相同。城市样板化、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用在努力记忆居住城市的模样,因为不管在哪,它都是一样的。当然,造成这一局面是有历史背景的。为尽快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困境,我们的决策者不得不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命题中做出选择,我们以牺牲前者而成全后者。但在重庆直辖10年其GDP年均增速为10.21%[2]、城市地方性文化也快消失殆尽之际,在对旧城改造、打造两江新区之时,不管是地方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得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新理性地思考重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问题,它们是否一定对立?是否已适时在冲突中取得融合?又该如何融合才能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一、城市文化在与城市建设的冲突中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有社会学家指出,其实宜居城市并不只是意味着提供一系列如街道、高楼、照明、市内公共交通、通讯以及学校、医院、法院和警察局等各种市政设施,更确切地说,宜居城市更应该是精神的寄托物,某种习俗与传统的载体,它深入到那些使其得以形成的人们的生命进程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能系留重庆人情感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是一块块磨得圆滑的石头台阶、一棵棵石壁上黄桷树、一段段江滨的鹅卵石滩,更难得的是一段城墙等等,触景可生情的城市情结会带给一个城市无穷的精神活力,会让重庆人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从根本上

应该是融合的。在我们对其对立性建设几十年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已经到了融合回归的历史阶段性时刻。而在中央拨款4万亿刺激经济之际,重庆更应珍惜此重要机会重现山城文化建设风貌。

(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在大家的惯性认识里,普遍发达国家都是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且对此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复苏发展时期,人们顾不上、也认识不到文化历史保护问题。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建筑改善了,环境却恶化了。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欧洲人开始对过去这一阶段所走的道路进行反思[3],日本在直下而上的民意推动下出台了《文化财保存法》促使日本的城市文化保护走上了法制化道路[4],英国成立了“英格兰遗产”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5]。在几十年对历史文化破坏性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进程终于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对立到融合的道路上。可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规律。直辖后的重庆对商业城市的理解与演绎方面是相当纯熟的,曾经万家灯火的长江码头,现在已成功脱胎为霓虹闪烁的西南大都会。但与其他城市一样,重庆的城市发展也是以牺牲山城独有的文化特性为代价的。吊脚楼建筑群、古城墙的所剩无几[6],跳伞塔、巴曼子将军坟等文物遗迹的破败不堪。生态环境破坏了可以人为调节,但历史遗迹破坏了就再也无法复原,正如陈丹青所说“问题已不是如何抉择,而是没有抉择的余地和余裕”,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已经到了我们无法抉择的城市进程发展阶段。

(二)市民对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再认识

历经了抗日外损、内战内耗,中国人民过了太久的贫穷落后日子,大家都渴望从一家几口十平米的房子搬入三室二厅的宽房子。可以说中国快节奏样板化的都市建设是绝大部分民众同意并参与其间的。牺牲历史文化进行城市建设理由虽然是正当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过去熟悉的东西一下子都消失后,人们又为之大惊失色。例如,巴西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了一个全新的首都——巴西利亚,当时的设计及规划在世界上获得很高的评价。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 9 8 0 年代实行双休制度以后,问题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即一到周末,人们就迫不及待纷纷离开这座新城,回到里约热内卢,从而留下一座空城,同时新城还引发一些治安及城市管理问题。当时巴西媒体报道说:巴西利亚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回家去了!这则故事说明人类一种怀

旧的情结,人的天性中,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其中包含着不断与先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欲望与冲突,这就是精神家园的“回家”意念[7]。而且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降低这些住户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在欧洲的这些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当中仍然住着居民,他们的内部设施是完全可以现代化的,只需要保护房屋的外貌和立面。因此,在迁入新居后,城市居民必将重新对城市这个“家”进行定义,必将重新唤起对城市历史的记忆。

当大多数的重庆人民受惠于重庆直辖的快速发展,住进了小区高层阁子间后,一本《失踪的上清寺》引起了重庆市民寻找重庆以及对山城价值的挖掘。保护生态环境,只影响到人的肌体,保护历史环境却涉及人的心灵,所以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在市民已经对“城市”有了再认识时,重庆已经到了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民意需求时刻。

(三)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无形及有形价值

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可以说,城市文化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而如果善加利用,还可转化为巨大的有形价值。如意大利维罗那始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古斗兽场,1913年开始用作露天歌剧院;巴拉比埃宫殿于1980年并始改建为会议中心;奥地利维也纳的老皇宫被用作国家图书馆,晚上举行小规模的音乐会;德国纽伦堡的护城河内,安排为居民休息的绿色下沉空间,与地铁、地下过街道相连,一年一度的啤酒节也在这里举行。更多的古建筑被改建为博物馆,如维罗那的古城堡博物馆、维琴察的建筑博物馆、巴拉蒂奥展览馆等。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往往在古老的建筑内办公[8]。而商业和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又使得这些地方游客如织,巨大的旅游效益由此产生。因此,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并不是我们惯常考虑的对立不可调和,其恰当的融合必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很多人都说重庆是个“文化沙漠”,其实是对重庆的误读,其实重庆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用文化包装自己。3000年前重庆已有人类居住,巴渝文化在此诞生,同时重庆有“开九门闭八门”的古城墙格局、反映重庆人坚毅不拔的吊脚楼建筑群…这些都为重庆的山城独特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唯有此两者的融合,当游客来重庆的时候,他们才会看到一个属于重庆风貌的城市,而不是上海、香港在重庆的翻版,而这同时也能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城市规划中再现城市文化的应遵循的三个特点

(一)旧城保护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旧城保护的完整性即指在旧城改造时尽量保持旧城原貌,同时再修葺配套设施或重建时应保持与周围环境、建筑的颜色、风格、文化的协调一致。重庆集中了历史古迹与历史街区的当属渝中区,现渝中区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来发展,上半城所在的地方以解放碑为中心的重庆最繁华的

地区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重任导致渝中区寸土寸金,而历史文化古迹已经让位于经济要么被拆毁、要么被高楼林立的建筑群所掩埋,旧城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已难再复。庆幸的是,渝中区政府已经注意到此点,其已成立渝中半岛下半城城市更新课题研究小组,准备恢复湖广会馆、白象街、十八梯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形成“三片两线”多点的规划格局[9]。此举甚好,但笔者认为既然是恢复历史街区,居民能在此居住是最主要的,因此将规划方案公布,充分调取民意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仅仅是专家、政府官员的话语表决。同时对旧城的保护,意大利的经验较为可取,其对维罗那将古城内的建筑按其价值分类为:修复、修复和改善、改善、局部改造、改造、拆除后重建、拆除后不建、外观受到限制的新建,采取维修外表、更新内部、改善市政设施的方式进行恢复。

(二)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

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后,旧城保护与城市人口扩张必将成矛盾,因此,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取新城扩张以解决此矛盾。如,维罗那于1890年废除不在城外建设的法律后,城市扩张了4倍。重庆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直辖市,现在有3200万人,1200万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有2000万,重庆目前的城市化率46.7%。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到2020年,全市城市人口会超过2200万,农村人口会下降到1000万,整个城市化率会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将有1000万农村人变城里人[10]。而总面积约为947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将会缓解城市人口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只是在延续和保护城市特色文化时,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还必须建立稳定的经济支撑渠道,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在保护方式上就必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纵观各国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民众参与,发挥私人作用。调动民间和私人的积极性, 是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在法国,直接由国家管理的重点文物古迹不足5 %,近一半由市级部门管理,而半数为私人管理,如巴黎艾菲尔铁塔。意大利文物保护的模式是政府负责保护,私人或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这种模式大大地调动私人和企业的积极性。瑞士巴塞尔具有2000 多年历史,是欧洲最具有吸引力和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这里曾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件,这事件本身充分体现国家与个人保护文物过程中的关系。主人公托米.莫里卡曾买下了一所房子,后在装修时发现地下古建筑物遗迹,立即停工报告了政府。经专家考察后证实,这是古罗马时代城墙遗迹,建于11世纪,后挖掘出土古城墙文物达50多件。政府将所有的老石头完整的保存下来了,但并没有收回主人购买的房子或使她搬迁,而是和她签了一份协议书,即:房子的整个地下古遗迹产权归国家所有,其所购置的地面房子产权所有权不变,国家与她各出资一半,把老城墙地面建筑改建成为酒吧让

她经营(后命名为:魔窟酒吧),地下部分由她维护,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不得有丝毫改变。莫尼卡花费了7 0 0万瑞郎,地下用的2 0 万瑞郎全由国家支付。国家控制规划,对古迹的修缮,包括长、宽、高和展出介绍都作严格的控制,每年3 次检查保护状况。最后,文物得到了保护,私人的利益也没有受到侵害,也尽到了公民应尽的义务。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在欧洲发达国家文物保护过程中还有许多。二是设立保护基金,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如,英国建筑遗产基金(Architectural Heritage Fund)是1976年注册的慈善基金, 专用于促进文物建筑保护的非盈利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关于地区建筑物保护咨询,认定慈善基金支持的文化遗产具体对象,给予保护对象提供适当的低息贷款,为保护、修复古建筑提供资金信息源。澳大利亚布什遗产基金会(the Australianbush heritage fund)于1990年成立,是一个全国性非盈利性组织,其目标是获取并管理适当的土地以保护其自然价值,目前大约有4000名支持者,其中约有300名定期捐赠者,澳大利亚政府可以给予其捐赠者低税。三是与新城开发获利挂钩。因旧城改造主要是历史恢复性的,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因此该项目对开发商并无吸引力。为此,政府可把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捆绑招标,或是给予开发商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来促使其对旧城进行改造。四是争取国际支持。如全球遗产基金(global heritage fund)是私人的非盈利组织,长时期支持着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绽放山城文化特性的宜居城市规划构想

山城文化到底应该怎样的一种文化,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有着爽直、热情、吃苦耐闹的巴渝文化,表现天地合一精神的道家文化以及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红岩文化。这些山城文化如何才能恰如其分的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呢?

(一)旧城的原貌维新——吊脚楼的保护与创新

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而任何一种建筑风格只有加入了生活理念才具备艺术性和生命力。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凌空飞绝壁”的吊脚楼为此具备了独特地理景观。而吊脚楼也是巴渝人在悬崖中求生存的智慧和坚强,是巴渝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重庆吊脚楼下部的悬空部分为“虚”,即为“阴”;上部的实体空间为“实”,即为“阳”。这种阴阳交泰之美,是建筑与自然共同“生机勃勃”的最好写照,也是对道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的最佳注解之一[11]。因此,可以说,吊脚楼是山城文化的集中体现。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吊脚楼已经快淹没消失于经济发展的洪潮之中。但事实上,老房子并非只是残砖破瓦,垃圾一堆。有艺术价值和传统特色的老建筑往往饱含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承载着社区居民的灵魂,延续着一个地方的文脉,它所维系的人文生态

甚至影响和造就着城市(村庄)的气质和性格。因此在重现山城文化的城市建设中,吊脚楼保护与创新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1、非商业中心的吊脚楼原文化的延续。目前,还具有成片的吊脚楼群主要集中在渝中区的下半城。而渝中区也启动了维修计划。但对于旧城区的吊脚楼保护,不仅牵涉到建筑本身的保护改造问题,更多的还要涉及现有居民的搬迁问题,所耗费用甚巨,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正如前所述的保护多样性,在此可通过各项政策鼓励居民参与,做到对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的双重效果。因为现仍居住在旧城区的居民多为下岗、低收入群体,因此在确定维修方案时,可由居民申请展现山城特色文化的经营项目,如酒馆、家庭旅店、茶馆、戏馆等,获得批准后,由政府、专家、居民共同确定维修设计图,并且有政府、居民各出资一半进行修建。这样一来及缓解了就业压力,也减轻了政府旧城维护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使得吊脚楼焕发了新生命。并且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旧城改造和利用是不同于基于商业开发的重建(如,由小天鹅重建的洪崖洞景区),因为旧有的吊脚楼民居群在经过精心整治和优化环境以后,它能够完整地保留原有风貌,而且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闲散中带有历史厚重感。这种旅游风味才是符合现代人旅游理念及国际旅游大趋势的。

2、商业中心的吊脚楼文化与进驻的品牌文化融合。目前,商业中心的吊脚楼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在渝中上半城还能看见的主要是在枇杷山公园一带,每每经过还觉得别有一番韵味。这片吊脚楼是否已成为渝中区经济增长的阻碍,是否只有被拆迁的命运?笔者认为其商业价值是巨大的。曾经,渝中区是重庆的经济中心,而现在江北、沙坪坝的商业崛起,已经使得渝中区倍感压力,但比较各区发展,都有同质竞争的趋势。而渝中区现较有优势的是其更加高档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地位。那么在引进世界顶级品牌时,是否可充分利用所剩无几的吊脚楼。因为顶级品牌自身就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在其入驻世界各地区域时,除了考虑经济承受力外,可能本身也在寻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如果把重庆的吊脚楼文化与入驻的品牌文化相衔接,在外观上保有吊脚楼的外形,而在内部充分展示品牌文化,这不仅能形成的高级商圈,同时还可能会冲撞出的新的文化。

(二)打造独具山城魅力的两江新区

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的江北中心区、江溉片区、唐家沱-寸滩片区与鱼嘴-复胜片区;渝北区的北部新区、龙溪片区、两路地区、木耳-古路片区以及龙兴-石船片区;北碚区的蔡家片区与水土-复兴片区,其究竟应是怎样的一幅图画,是浦东的洋气,是香港的繁华,抑或是巴黎的浪漫?笔者认为,只要注意了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两江新区将有自己的容颜、自己的性格。一是要保护新区中原有的历史建筑。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马路、第一

段铁轨等等,这些都构成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媒介。虽然许多这样的构筑物已不再使用,但它们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中有意义的一部分,以体现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如,纽约南街巷滨水区域开发中,也将“历史保护与复兴”作为开发主题,对遗留下来的码头、旧建筑、桥梁、灯塔等加以修缮或者进行审慎的改造,以图创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场所。纽约甘特里公园甚至将遗弃的工业构筑物略做修饰,作为公园的标志。二是采取整体开发,协调各个地块、不同时期的建筑。如悉尼达令港项目采用整体开发的策略,使新区与临近的中国城、娱乐中心、动力科学馆等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些项目还通过环境设计来加强整体的气氛,例如,用统一设计和制作的建筑来划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格兰威尔岛开发中,利用不用的颜色来标识建筑不同的功能,从而在视觉上将整个岛区整合为一体。三是充分研究和挖掘山城地域文化的特质,如在重庆有着悠久历史的道家文化,其阴阳八卦、天地合一的理念也可引入新区规划及建筑风格。

(三)在时空倒流的巴渝古街中穿行

在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完全保存了原来的风貌。法国巴黎旧城区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布局和历史风貌。美国按照独立战争前的样子,恢复和保护了威廉斯堡18 世纪风光的古城镇。日本在1971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前苏联在1949 年公布了历史名城名单,把这些城市置于建筑纪念物管理总局的特殊监督之下。重庆保存较完整的古镇主要是瓷器口古镇。如果经合理修复,渝中区下半城也可有可圈可点的古街。目前古镇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娱乐、旅游商业贸易,这与全国其他地方古镇没有多大区别。怎样才能让这些古镇焕发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地方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这除了会让外地游人有历史穿越感外,本地人也会因此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此建议有三:

1、在古街古屋中建立巴渝主题历史博物馆。如建盐文化博物馆:盐巴的发展史,不仅铭刻了巴人的光荣与梦想,更是巴人兴衰的见证者;建兵器博物馆:武王伐纣,巴人行军作战以短之剑力挫楚人长剑,龙水刀产生以及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成为中国兵器重要制造地;建巫文化博物馆:《山海经》诞生于“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屈原也与“巫”有着关系,道教和丰都鬼城更是“巫”的衍生品。“巫”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他成了天文、地理、医学、农耕等科学的开端。在古镇上建立专题博物馆不仅克服了目前重庆博物馆的粗线条,也可让人在休闲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对博物馆可采取平时免费开放和周末收费的经营制度。也可由私人获得行政许可后投资经营。

2、建立巴渝生活体验馆。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静的方式展现,还可以通过动态的方式生动体现。就近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成都宽窄巷子的“原真生活体验馆”,其以博物馆的形态再现老成

都的生活,通过方言、小吃、礼仪等对成都原真生活断面进行复原和展示,并通过参与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可以在这里回到老成都生活情景中,体验老成都的生活乐趣。

3、巴渝专题文化节。巴渝文化在五千年的巫溪就已经开始萌芽产生,其具有的悠久历史。因此巴渝文化具有许多可挖掘的题材。如巴渝歌舞,巴渝歌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歌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而巴渝歌舞的外部表现具有很强的征服、冲击力———用力踏地吼唱。汉代还为巴渝舞配了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而在2007年,由14名武术高手组成的重庆市代表队表演的“巴渝武舞”还获得了“2007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赛”“特别金奖”与“最佳创意奖”。因此,如果能在古街上确立专题文化节,不仅赋予古镇更生动的历史意义和商机,同时也起到了普及地方文化知识的的作用。

[1] 《礼记·礼运》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陶卫红张雪峰摘自《决策管理》2008年 04期

[3] 《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2007-11-01 国外城市规划 2002年第4期

[4]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 2003-10-28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5]《国外古建筑保护之历史过程》张芝年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bbs/read.php?tid=5004

[6] 旧时的重庆城门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还保留得较为完好

[7]《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谢友宁盛志伟,载于《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20卷第1期

[8]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 2003-10-28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9]三片是指湖广会馆片区、十八梯片区和储奇门经巴县衙门至白象街片区三个主要风貌片区,两带则是指打造从顺城街经储奇门、白象街到湖广会馆的历史传统风貌保护带,以及沿解放东路至陕西路的重庆开埠文化风貌保护带。

[10]重庆:建中国城乡统筹试验区示范中西部,来源于龙华

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cysc/agriculture/czxz/200703/20/t20070320_10755752.shtml

[11] 《风水美学里的吊脚楼》摘自《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5期,总第220期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建筑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本文对施工流程、保护措施等做了简单分析。 1.掌握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总说明和总分析,是对拟建建设项目或建筑群所作的一个简单扼要、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的特点; (2)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特点; (3)施工条件;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掌握建设项日的概况,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建设项目的概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水、电、气供给,通讯、通风空调,雨、污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置设施位置、规模等公用工程的介绍。除此之外对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也要做到了解,这包括了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对于民用类建筑施工来说,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2.1工程概况 首先对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作简介,找出建设项目施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列出建设项目组成表,为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提出合适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于分期建设项目,则应按不同建设期分别说明建设规模。 2.2施工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想要了解在民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必须先掌握施工顺序。一般来说分部工程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的原则。在组织建设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的同时,会伴随着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噪声振动污染。主要是打桩机、空压机、发电机、振捣棒、电锯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污染。 二、是粉尘污染。水泥、石灰、沙料在搬运、制水泥沙浆、制熟白灰和在石灰堆放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及扬尘污染。 三、是烟尘污染。主要是沥青锅在使用时产生的沥青烟的污染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污染。 四、是废水污染。在制熟白灰、水泥沙浆时排放或跑、冒的废水以及湿水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五、是光污染。在烧电焊时产生光污染。 六、是废气污染。在装饰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木制型材、油漆等粉饰油料、涂料,这些物质挥发出大量的甲醛、甲醇、丙酮等,污染环境。 七、是放射性污染。由装饰材料花岗岩等产生。八是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九是对施工现场周围树木、花草、植被、水源等造成的生态破坏。 2.3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中的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对项目可研报告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的可靠性评价,若所提措施有的不能满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 来源:《城市文化评论》 | 发布日期:2012-11-20 ] 张海燕 【内容提要】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记忆的丧失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市记忆不仅是一种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还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是城市记忆中的一种自我主体意识,文化认同感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的自我同一性。城市记忆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记忆的文化认同面前,城市建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城市记忆文化记忆文化认同 一、城市的“集体失忆”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然而,中国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由“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很多城市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和城市化率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和危房拆迁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采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于是,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北京的四合院不见了,上海的石库门消失了,成都的明城墙倒塌了……这种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方式直接导致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

物、地方民居的破坏乃至消失。城市的楼房越来越高了,马路越来越宽了,广场越来越大了,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惶惑:这还是我们的城市吗?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陌生?原来充满亲切感的城市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城市规划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多城市并不去认真分析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而是一味采用“拿来主义”,不仅城市规划方案完全采用欧美的,就连城市住宅区的命名也跟着开起了“洋荤”,诸如“加州花园”、“东方巴黎”、“迈阿密水岸”、“阳光西班牙”、“新西兰文化花园”、“柏林爱乐”、“路易凯旋宫”、“东方威尼斯花苑”随处可见,置身其中的你一时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身在何处。也难怪有人戏称中国城市是“万国城镇”。此外,由于城市规划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的“麦当劳化”也日见严重:城市建设完全采用现代商业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以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来取代现实生活对城市灵活多变的要求,人类的“造城”运动遂沦落为拙劣的“克隆”伎俩,“千城一面”的现象随之出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① 上述“城市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建设中人为地割裂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的做法导致了城市记忆的丧失,而城市记忆的丧失又导致了城市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 二、城市记忆是一种文化记忆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难题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难题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普通民众的调查中发现,有65.59%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是其所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问题位居调查所提及的五个问题之首;其次是“政府未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有56.99%的受访者选择该问题;再次是“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有52.69%的受访者选择该问题。 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得,民众反映的前三个问题都涉及政府管理层面,选择这些问题的民众都占了半数以上,后两个问题则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选择这些问题的民众占比都在一半以下,这也反映出优化政府管理是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缺乏整体规划,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智慧城市对政府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所以它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都特别强调系统性,这就需要政府首先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然而目前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热情虽然很高,但在没有明确自身智慧城市定位和目标、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不牢、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没有建立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的前提下就开始实施一些项目,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的发生。 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是一个长期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方面面。一些城市虽然希望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是未能建立科学的模式,未能明确各参与方权责利的关系。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参与城市建设,但碍于缺乏合适的合作模式,在与政府合作上持观望态度,担心有变数,投资难以收回等。 目前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未能充分调动市场力量,虽然通过大笔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先进的硬软件系统,但这只是搭起了智慧城市的“壳”,还缺少智慧城市的“核”。智慧城市的“核”是统筹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智慧城市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充分调动市场的热情需要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让各参与方获得可观收益。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不能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不能实现项目自身造血和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在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后,就难以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而政府财政压力巨大难以持续投入,进而致使一些智慧城市项目未能持久进行。 城市运营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智慧城市要解决民众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城市生活变得更便捷、舒适和安全,这不仅需要运用先进技术,还需要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一些城市只是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对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没有意识到要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城市病”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缺少先进技术,而是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例如,目前一些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建设用地开发比较粗放,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土地资源不能做到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脱离城市实际需要去建设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主要是管理上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缺少先进技术。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开始朝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快速高效等方向发展。普通民众对服务水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民众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只有大幅改进管理方式和运营效率,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前,城市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习中对城市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了解,发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的方法。 通过分析后大致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及规划管理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调控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短则10年,长则20年,很难准确把握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多城市都提前完成了规划,以至于规划频繁制定、修改,耗费人力、财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人员以及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把握的不准确。 2、总体规划的制定受高层部门的限制 总体规划的制定不只是规划设计人员的任务,其中会有各个部门的参与,但是最终出来的方案并不是最合理的,而是最合领导口味的。规划人员在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经过专家评论会修改,最后得到的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之后再经过一些会议后,这个方案就被否了,原因是市里领导不喜欢这样做。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弊病,由领导来决定城市的规划、城市的人口、城市的用地,而不是经过规划人员的理性分析得出的。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只能体现政府的业绩,不能真正做到为了城市发展而做规划。 3、总体规划过程中各部门机构不统一 目前,全国各设市城市虽然都设置有规划管理机构,但由于归属部门不同,如有的属建委领导,有的与建委平行;有的设直属分局,有的设非直属分局,导致其行政级别、人员编制、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等差别很大。规划主管部门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规划局、城乡规划管理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局、规划国土局、规划国土房产局、规划建设局等等,以致有些城市出现外商找不到规划主管部门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城市的规划、国土、建设三者难以协调所致,其中既有体制不顺的原因,也有利益界定不清的原因。 在实习的时候曾参与过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画图而已),也熟悉了城市 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因此,以此为例。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是从2011年开始编制的,经过了一年多,按程序经多个业务会审批,最后报国务院审批。但是,却因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改变,不得不对刚做完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有的会议和程序都要重新启动,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专项规划中的问题: 专项规划是伴随着总体规划进行的设计,对城市各个专项进行总体规划,如: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环境保护、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等。 1、各项专项规划之间缺乏协调统一 专项规划虽然是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同时制定的,但是就设计和实施的统一性来讲还存在缺陷。在实习中参与的沈阳市城市结构性绿地规划中就感觉存在这问题,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将总规中的G类用地更详细的标明出来,缺乏与其他专项的联系。 2、专项规划制定时重点不突出 专项规划在制定时不能分明轻重缓急,个人认为专项规划中有关市政和民生的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行的。 4、专项规划实施中困难重重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 得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如配套建设跟不上、环境污染、缺少文化气息等,都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 的措施加以解决,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核心,在国 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我 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建设的同时寻找能够有效协调经济、社会、 人口、环境、资源多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 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 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 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 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很多城市,制定了城市规划,宏观而远大,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在发展建设中,由于城市 现状存在的问题,规划往往执行不下去。一项城市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 物力、精力,比如一个小区的建设,需要配备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创造宜居的 小区环境,可在实施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滞后,不能与住宅同时交付,给居 民生活带来不便;工业区的建设,环保措施滞后,对环境造成污染。 1.2规划执行不彻底、不全面 城市规划需要各个部门相配合、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考虑。现在在很多城 市规划建设中,对新建项目考量的多一些,对旧城改造实施少一些;考虑到高楼 林立,却忽略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3法制观念淡薄 居民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缺少认识,反应在工作生活中,盲目而随从,存 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2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 协调管理,只有经济高效繁荣、社会文明公正、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洁净才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理念,实现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做好 相应的环境、生态保护,本质上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 用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3.1加大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起到龙头作用,可以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一个城市必须 制定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但规划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执行,那么再好的规划也是摆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浅议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策略 前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我们在为取得这样的成就感到欢心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它将有可能给我们的城市留下永久的遗憾和创伤。 1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基本蓝图和首要原则。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在规划建设上体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cbd(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1.2 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些盲目的表面工程使得城市规划多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缺少严肃性。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的“龙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更应突出体现,一旦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经充分论证确定后,就不应该以个别人的更替而改变,但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不好的现象。一换届,一换领导,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以上问题自然引起民众的不满,规划的权威性难免受到置疑。 1.3 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以民为本”的准则,可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规划编制过程来看,民众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第二,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地方官员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左右规划的主体,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领导意志和判别是非好恶的标准成为规划的出发点,规划人员难免受其影响,使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允性被打破,造成规划与现实的脱节,民众的需求也得不到必要的反映。第三,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强,极大降低了民众对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4 城市规划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近期建设规划缺乏指导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城市建设没有依据,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另外,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 1.5 脱离实际的情况依然存在 这里有两种倾向:一是中小城市规划过度超前;二是大城市规划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规划依据问题。城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但是由于规划依据不科学导致城市规划脱离了实际。比如在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问题方面,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统计往往不把流动人口计算在城市人口的范围内,所以也就没有纳入规划视野,这样造成规划基数往往偏小。另外,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不是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思考城市如何定位,而是先搞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碰到问题后,再返过来去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这种程序颠倒的做法,使规划脱离城市发展实际;还有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单纯从行政区域着眼,缺乏区域整体观念,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是没有区域界限的。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374644.html,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傅敏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1期 摘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养及营造社区良好氛围有着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部分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不利于城市发展,本文将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74-01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概念阐述 城市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日常活动及人口特性的体现。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日常交流,有利于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具体表现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群体,在已经满足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为了丰富个人精神世界而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其最初的形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作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群体,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不断自发组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逐渐形成社区的文化。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规范、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本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但在城市社区中。大部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热情度不高,参与度较低。一方面,社区居民大多有自己在社会上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大部分居民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存在相互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重视: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城市,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大,缺乏归属感。 (二)政府重视度低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政府组织机关,在实际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独揽大权,不尊重社区居民的意见,也不注重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17-10-20T14:17:35.6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作者:段巧兰[导读] 生态建设为理念,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自然生态、和谐、舒适的民众居住城市。黔南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者必须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对城市规划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楼一幢接一幢的矗立于城市之中,放眼望去,一座城市几乎要被层层叠叠的高楼填满,这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也造成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而对于人类来说,每天紧张的上班工作,就是为了给自己给家人创造更好地生活环境,能够居住在更好更大更舒适的环境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者来说,这两者又是必须要兼顾的。所以,这就为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城市规划设计内涵及重要性简要来讲,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它指的是在当前的可持续思想指引之下,经由对土地的使用以及空间的划分等多项内容的创新,确保人类需求得以最大化的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先进、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就其自身工作来说,其具有精细化、复杂化的特点,其需要为城市的建设及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从而将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中心的城市能够充分实现其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就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两者来说,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当我们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保证规划的内容合理恰当,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只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合理示范,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与控制之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 2、城市规划设计中当前所存在的问题2.1 城市规划忽视城市所具有的特色,盲目追求外界设计模式,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规划中趋于同性而缺乏特色性。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規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1做好城市规划要从结构、形态上依次布局处理,根据城市特有的特点,从整体到单体、从城市街道到乡村小道、从道路交通到地容地貌,逐一规划,认真落实,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但在规划设计时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2.1.2城市规划重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不单只重视城市内容要素(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更要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1.3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援,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3、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3.1秉承“原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只看重经济效应,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会将城市送入黑暗,最终城市的环境也被破坏的彻彻底底。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城市的经济规划发展不符合科学的城市规划准则,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在千方百计使得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基础上,然而一旦城市的环境受到致命性的破坏,试问,这样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环境受到破坏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呼吁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秉承“原生态”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发展更健康的更理想的效果。 3.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城市的规划要建立在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按照城市的原始环境条件,使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到最大作用。小的城市的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的生态原理,自我修复和清理能力也非常可观,我们通过充分掌握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清理能力的原理,就能研发出净水器之类神奇功能的家电器件,提升了生活品质,也保障了自然环境。水和山是自然环境中最有价值的物体,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中做到不去破坏到山和水的原始状态,水是一切生物的来源,脱离了水,什么都不能谈,所以水分比较潮湿的地点可以调节气候,也不容易发生旱灾,空气也更好,不会有很多灰尘天天飞,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水分潮湿的地区相比去干旱地区的的价值更高。 3.3合理做出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的基础,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才能够达到满意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活动主要是城市的原生态的规划,城市规划时,首先确立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条件为标准,确立城市规划的格局,达到人与环境的平衡。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呼吁群众在不破坏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的条件,如何使城市的人口分布更均匀,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如何使得生活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在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这三项如何做到平衡,是城市规划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统一协调这三个关键要素,才能够促进人和自然更加和睦的相处。 3.4对生态景观设计进行加强

论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谓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城市公益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娱乐文化、演出文化、节庆文化、休闲文化、群体文化、科普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包括城市社会成员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现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城市形象的建设,即城市公益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及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艺术品等产业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包括对城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利用。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包括城市社区文化、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文化的变迁,即城市文化的现代化。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社会成员思想和观念的更新。21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可满足城市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城市社会成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引言 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为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我国财政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开始转向一些公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现阶段,城市建设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投资资金较多、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财务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建设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现阶段城市建设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意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目前各城市采用的决策机制较为传统,主要应用的是主管人员直接决策或管理者通过相关经验进行决策的方式,导致城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城建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决策机制,领导者需要树立新时期的建设思想和财务管理意识,带领建设团队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过低 现阶段城建财务管理局面较为混乱,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够明确,具体表现为承包城建项目的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分配、应用

方面存在缺陷,各个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无法就具体的工作和范围进行定位。长期的混乱局面和低效率的财务管理落实工作,极大程度上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流失,降低了建设资金的应用效率,影响了资金的安全稳定应用,最终导致城市建设的结果不理想。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任何涉及到资金的建设项目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同样,财务管理活动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的城建资金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是影响资金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建筑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在逐渐增加,导致建筑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会应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造成了城建项目承包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局面。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在城建工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合理调控建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严重流失的现象,减少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而这一切建立在专业财务知识和正规资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四)资源浪费问题 城建工程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的政绩性和标志性较强,城市建设和划分的论据不充足。主要存在于领导者换届选举时期,多数领导者在当选后,都急于展示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导致部分城市建筑在建设前缺乏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前期准备工作,盲目开展改造工程,在增加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给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第二,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这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正确认识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

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新趋势,凸显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手段相对缺乏造成了规划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法定的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2-07-11T09:32:01.343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梅[导读]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 ——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 摘要:文章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针对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标和措施。突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必须具有独特的品牌文化标识,才能以其独特的形态在文化交流中脱颖而出,从而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关键词:城市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4-0111-02 一、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内涵及重要性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使城市充满朝气或者使其具有独特性,这就是城市(城区)的文化价值所在。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城区)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城区)文化品牌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地方还来不及对自身已经固有的品质进行思索和认定,往往极易走入“重物质轻文化”的误区。在新城区建设中表现为只重物质构成,缺乏文化构想;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表现为漠视破坏文化,造成文化特色丧失。一个地方一旦失去其文化特色,不仅是历史的中断,也是精神载体的丧失。就城区个体而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必在彼此走向雷同而陷入迷茫,所谓“千城一面”就是其后果。就文化整体而言,各城区的文化不仅是自己一方水土独有的创造,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独特的历史被品牌的文化记载下来,每个地方所独有的历史和文化都是其性格和精神的反映,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品牌和魅力都在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城市(城区)文化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还隐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不论是民族文化品牌,还是宗教文化品牌,还是传统文化品牌,都从多个角度渗透在城区的社会和经济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挖掘和弘扬文化品牌,就是经营文化,就是发展社会经济。一个城区文化品牌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城区)知名度,增强地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有利于本城市的产品的销售。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周庄的水乡文化、大理的民族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都是开展城市公关活动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二)立足于展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各项活动,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文化,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自然山水,二是人文景观。人文也就是文化,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人文环境就是最有魅力的资源。不仅能吸引“表层旅游”,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深度旅游”。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是“深度旅游”,也就是从表面的观光走向深层的了解,从各方面去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表层旅游看的是新鲜,浅尝辄止,深层旅游看的是文化,让旅客在立体斑烂的文化空间穿行,这种旅游具有永久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一个地方居民的自豪感,提高市民素质。中外高品质的城区不仅在于以山水建筑的秀丽多姿去满足人们感官享受的需要,更在于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去启迪、熏陶人的精神世界,使市民对自己的居住地充满自豪感,增强地方的凝聚力。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市民的情操,促使市民对自身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自发地弘扬本地的文化并维护本地的形象。 二、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几年来,尽管柳州市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突出的有两个:一是文化品牌缺乏丰富的内涵支撑。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结构和布局还不够清晰,文化底蕴深厚但研究不够,地方文化特色及其在民族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二是文化品牌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当前仍然只是局限于现有文化景点的利用,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单一,文化景点规模小而分散,大型文化活动特色不够明显,没有形成最佳竞争优势。由此,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树立品牌理念,制定文化规划。 一是要把品牌战略系统理念渗透于城市(城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创建城区文化品牌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城区文化品牌提供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合力打造城区文化品牌。把分散的文化产品、行业组合起来,把各种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文化品牌建设长远规划。选择与打造重点文化品牌,要根据文化的不同门类采取相应措施。应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确定一批重点品牌,集中财力和精力,给予支持。对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或具有重点品牌潜力但未形成品牌优势的一些资源,要重点整合、重点突破,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出版文集、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鱼峰区的文化品位。 (二)把握品牌主调,创新和整合文化资源。 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综合性的,需要一系列产品、服务和形象构成,在城市这个大品牌的建设中,形成主格调,同时注重形成梯级系列。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性,品牌形象才能得到巩固,也才有创新和扩展的空间。对于鱼峰区来说,山水和人文是两个基调,城区文化品牌应该围绕这两点进行规划、进行创新组合。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防止城区品牌危机,避免城区竞争中产业同构、面貌雷同的现象。 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区文化包括城区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要合理地以城区品牌为核心有重点地整合起来,如果这些资源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整体形象、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对有利于塑造城区品牌的文化资源要积极利用,充份发挥资源的价值,甚至要放大和适度夸张。 (三)运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必须运用商业手段。同样,创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也要靠市场机制。当前,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文化渗透、资本、人才和资源等都是品牌竞争的要素。打造城区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用商业手段打造文化品牌,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只有政府制定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引导,才能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成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