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这种焦虑源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以及对自身教育能力的怀疑。
作为一名家长,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焦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家庭教育焦虑的来源1. 对孩子未来的担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社会的精英。
然而,现实往往与期望相去甚远,这使家长们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他们担心孩子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担心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教育资源的争夺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日益紧张。
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名校、名师、名校录取名额等,成为家长们争夺的焦点。
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牺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这种争夺使得家庭教育焦虑加剧。
3. 自身教育能力的怀疑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力不从心。
他们担心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这种自我怀疑使得家长们更加焦虑,甚至产生愧疚感。
二、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方法1. 调整心态,理性对待面对家庭教育焦虑,首先要调整心态,理性对待。
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同时,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相信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方法等。
同时,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工作和生活家庭教育焦虑往往源于家长对工作的忽视。
为了缓解焦虑,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保证孩子得到充足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为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4. 寻求专业指导,科学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如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
中国年轻家长普遍焦虑压力投射孩子身上来源:《中国青年报》尹建莉编者按:今天是国际儿童节。
我们邀请读者诸君换一种角度审视这个节日。
就像把生日理解为“母难日”,是为欢喜增添感恩的内涵;把儿童节理解为“父母日”——尤其针对年轻父母,则意味着为孩子的成长快乐乃至一生幸福寻找根基。
对于儿童,父母、家庭意味着什么,该承担何种责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一直关注中国年轻一代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70后”、“80后”家长。
我们特刊发她的一篇长文,希望如文中所言: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
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请允许我从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19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
他的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老家去。
原因是他们的房子不大,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比较大。
另外,小孩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
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
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
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近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发现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
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
我想,这个困惑的出现其实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年轻一代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
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
摘要家长的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子代教育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家庭的核心问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反映出了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这一问题的解决,是让孩子快乐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育焦虑中国家长教育原因On the Educational Anxiety of Chinese Parents //Yue Ling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parents'educational anxiety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our society,and the issu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re problem of our families."We can't let our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also reflects the parents'anxiety about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Behind the anxiety of Chinese parents'education is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expectation of a diversified education model,and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ring happiness to children.Key words educational anxiety;Chinese parents;causes of anxi-ety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程度也不断增强。
“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导语] 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双减”政策正式实施。
在这一背景下,家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教育焦虑。
本文将讨论这些焦虑的本质和原因,并提出一些消解焦虑的路径。
一、教育焦虑的本质和原因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减负、教师减负的同时,家长的教育焦虑逐渐增加。
这种焦虑的本质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感到不确定和无力。
虽然减负政策这一改革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家长仍然难以摆脱对于分数和竞争的焦虑。
一方面是因为既有的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的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们仍然认为高考成绩是衡量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
二、教育焦虑的表现和影响教育焦虑表现在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表现,给孩子过多的学习任务和附加班的安排,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于成绩的过分重视和焦虑情绪。
这样的关注和要求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身心健康问题的产生。
同时,教育焦虑也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
三、消解教育焦虑的路径1. 调整家庭价值观念:家长应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并超越分数和竞争。
家庭应以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塑造孩子的品格和思维能力为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2.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和社会应推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充分考虑在内。
这样的评价体系将减少对分数的过分追求,使孩子能够更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3. 提升家长素养:家长应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了解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合理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避免过分干预。
家长们也可以参加教育培训班或者与其他家长交流,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活动,邀请专家为家长们进行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教育改革和学校的教育理念。
农村父母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和城市一样,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在与日俱增。
2016年,笔者在山西省的一个农村调研时发现,当地的年轻女性不仅不外出务工,也不在家务农,而是从孩子读小学开始就到县城里租房陪读;2017年笔者在山东省的一个乡镇调研时发现,一个仅有两条街道的小镇居然有七八家教育辅导机构,且门类丰富,既有课业辅导,又有才艺培训,每到节假日,就有大量周边农村的小朋友前来学习;去年笔者在重庆市的一个社区调研时发现,在该社区中买房子的居民中有60%都是刚进城的农村居民,这些农村居民买房后便立刻出门继续打工,将老人和孩子搬进社区,让老人照看小孩读书,这些农村居民进城买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孩在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下,农村家长已经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也越来越舍得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了。
但是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感也在日渐增强。
农村家长的教育心态在过去十几年间发生了显著变迁。
在笔者读小学的2000年前后,很少有农村家长会对子女教育进行额外投资,“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一直都有,但却始终只是停留在嘴上,绝大部分农村小孩接受教育的唯一机会就是在学校上课,当时的农村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心态普遍平和。
当下的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剧烈转变。
课后辅导班、假期培训班同样成为农村学生的标配;一些家长甚至会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市买房,将小孩送到城区上学,或者是将孩子送到一些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教育投资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已成为首要开支。
与教育开支扩张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也日渐增强。
笔者近期在宜昌市的农村调研时发现,子女教育已成为年轻农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当谈到子女教育,农村家长都会极为苦恼,甚至不知所措。
从调研来看,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子女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其二是自己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投资。
两个因素共同形塑着农村家长的焦虑心态。
那么,农村家长的教育忧虑到底从何而来?一农村家长对子女成绩的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结构尚未固化,农村家庭依然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
中国式父母焦虑韩微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有一种爱叫“中国式父母的爱”,这种爱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正转变为“中国式父母的焦虑”,现在焦虑仿佛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通病,而子女是父母焦虑的最主要因素。
本文分为四个方面解读中国式父母焦虑,首先正确解读焦虑、分析父母焦虑原因及内容,最后希望父母能够放手,让孩子能够自己踏上生命的征程。
关键词中国式父母焦虑缓解焦虑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1如何正确解读焦虑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表现出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
焦虑分为两种类型,现实性焦虑,即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程度相一致;病理性焦虑,即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解读了焦虑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切身的感受到中国的父母无形之中处在现实性焦虑的情境中长达十几年,下面我们就找寻一下中国的父母为什么焦虑以及焦虑什么吧。
2中国的父母焦虑原因中国父母焦虑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
曾经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份中国父母为什么焦虑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67%父母攀比心理很重,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两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两句话中国的孩子才学习学的很辛苦,家长们才会那么焦虑。
中国父母最焦虑的阶段莫过于孩子小时候报考兴趣班和孩子高三高考这两个阶段,“隔壁家的孩子数学考试考了100分,听说是报了奥数班”,“儿子,你给妈妈考了一百分,亲一口。
”“同事家孩子学的现在很热门汉语言专业,以后找工作很好找,必须让孩子学汉语言”。
这些对话我们经常听见,父母想的是孩子的未来生活质量,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也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在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没有正确的人才观,人云亦云的中国式父母怎么能不焦虑呢?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认为只有孩子考了高分以后才能有出息,“高分低能”的学生正是这些家长教育出来的,中国的高考政策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是始终改不到中国父母的心理,最终结果是高压下的孩子发现用高分面对现实社会,简直不堪一击,而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重新让孩子学习生存的本领已经为时已晚。
亲爱的家长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家园共育》小课堂。
我是彬彬老师。
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适应陌生环境和集体生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关键飞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依恋和安全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内心需求,所以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焦虑、不安、紧张、排斥等等,而随之引发的就是家长的焦虑。
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焦虑情绪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家长会出现焦虑情绪呢?(一)家长的成熟度不够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现在有很多的年轻家长,长期处于父母的呵护下,具有很强的依恋性和不成熟性,所以对于育儿,他们更是无所适从。
举个例子,之前我负责的班级里,有一个小女孩,她上幼儿园以后哭闹的比较严重,每天就喊着要找妈妈,找妈妈,后来我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些她在家比较依恋的东西。
第二天,妈妈就给孩子书包里带上奶嘴和她很喜欢的小毛毯,哄着就来上幼儿园了。
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这个小女孩不哭了,蹦蹦跳跳的就来幼儿园了,还和妈妈开心的再见。
这时候却引起了妈妈的不安,扭头就问我“老师,他怎么不哭了呀?”显然,家长对孩子有着十分强烈的依恋情绪,当孩子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反而会有一种失落感。
(二)缺乏育儿经验现在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大多数孩子依然是独生子女,父母缺乏育儿经验,对于孩子上幼儿园这个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表现得十分焦虑。
相对而言,家里有两个宝贝的家长就显得淡定和理智的多,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个孩子入园的经验了,对于第二个孩子入园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不恰当的对比现在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都上过早教机构。
那入园初期,家长很容易把孩子在早教机构的表现和上幼儿园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孩子在早教机构完全没有问题,但上幼儿园就哭个不停,那肯定是老师和幼儿园的问题呀。
事实上,孩子在早教机构始终有家人的陪伴,而上幼儿园一天都要离开家人,这就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才造成孩子在两个场所完全不同的情绪和表现,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教育焦虑话题作文《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考刚刚结束,南宁小升初报名考试就开始了。
这几天。
南宁市几所家长们心目中的“名校”(私立学校)都出现了火爆的场面……——《挤爆校门:家长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材料二:焦虑,已经成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
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完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
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
而是更多的焦虑。
面对各种教育资源。
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
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不同的梦想,同一种焦虑一一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读了上述材料。
作为父母的孩子。
你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怎样的体验、感触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的原因为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那么焦虑,深层次因素是社会压力。
焦虑来自于对比——别的学校有,别的孩子在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说白了就是攀比,有时候家长甚至没搞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学校教育过程妖魔化了。
然而,焦虑的家长总能在“对比”中发现落差,千方百计抢先出发;总试图领先于人,而担心屈居人后。
于是,在无休无止的自我较劲和竞争妄想中,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增加重负。
焦虑来自于选择——学和不学,就在一念之间。
选择买房或交择校费,还是选择优录?选择A校的幼小衔接,还是选择B校的俱乐部?选择高中出国,还是选择国内高考?不夸张地说,中国家长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选择时,之所以“举轻若重”,甚至患上选择恐惧症,是因为他选择的不是某一种现实,而是在选择未来。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于所在群体的社会压力——进不了前100名,这辈子就完了。
第一:因为“无知”,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不同敏感期的,比如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总吃手,是因为孩子最开始就是用嘴巴认识世界的,1岁多开始,什么东西都往地上扔,是因为好奇,通过这些方式认识新的事物,而不是家长口中的“坏毛病”,每次看到孩子因为探索世界的天性被大人打骂,就觉得很心疼。
当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行为”,哭闹、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是在6岁以后才发展出来的,当孩子有了情绪,只能用这些负面的行为来表达,这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父母要懂得识别这些信号,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问题来解决。
第二:因为社会评判标准和“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我们的社会要求孩子是活泼大方的、外向的,适应速度快的,如果我们的孩子恰好是胆小慢热的,内向的,适应速度慢的,家长的焦虑就来了。
另外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就产生了攀比心理,别人家的孩子都钢琴几级了,都能跟外教对话了,这些比较带来的就是焦虑,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自己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给了自己的孩子多大的压力。
但你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多好,却不知道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多少。
家长需要了解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这如同你不可能用一颗豆子的种子种出花生一样,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孩子,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要求孩子放弃真实的自己,就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要。
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当你把目光放到孩子85%的优点上时,孩子的优点会得到鼓励和成长,但是当你总是盯着孩子15%的缺点不放,孩子的缺点会被放大,而他的优点也被掩盖了。
第三:将自己童年未满足的期待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很多时候,我们童年的成长经历会给我们养育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小时候就一直没有机会学画画,自己很喜欢,就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学。
从孩子刚出生就提供各种绘画材料,但期待中的涂鸦敏感期并没有出现,甚至有些排斥,慢慢的我才意识到,画画这件事,是我的理想,是我的期待,我想学画画,自己去学就好了,孩子有自己的喜好,我需要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焦虑。
作为家长,我也曾深受教育焦虑的困扰,现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焦虑的来源1. 社会竞争压力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不得不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教育。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产生了焦虑。
2. 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改变命运”,因此对孩子寄予厚望。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焦虑。
3. 教育观念的偏差一些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有让孩子上名校、考高分才能成功。
这种观念导致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当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佳时,家长们就会感到焦虑。
二、应对教育焦虑的策略1. 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教育焦虑。
我们要明白,教育并非唯一出路,孩子的人生道路有很多种可能。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合理规划,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孩子的特点,合理规划孩子的教育。
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又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身心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3. 信任学校,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家长要信任学校,相信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老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遇到问题时,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4. 关注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
你是不是深有体会?
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还没来得及体会下喜悦,就开始有了强烈的焦虑感:
买什么尿布,喂什么奶粉,用什么沐浴露……
孩子一天天长大,会爬了,会走了,焦虑感不仅没有由此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要不要学钢琴,买什么书籍,去哪些培训机构,上什么样的名校等等……
作业多了怕累着孩子,作业少了担心学不扎实,兴趣班上多了孩子烦,上少了又怕耽误孩子……
晚上心疼孩子睡的晚,早上又气恼孩子不起床……
个子长的太高或太矮,吃饭过多或过少,性格开朗或文静……
这一切的一切,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历历在目,感同身受。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家长无比焦虑,无比抓狂。
为什么我们变得如此焦虑,深度本文,解开心结。
一、中国家长为什么焦虑?
首先,别的孩子学了什么,你的孩子并不一定要学。
为什么呢?
每个孩子生来的天赋不同,对某种知识和技能感兴趣的时间不同,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项目和节奏来规划自己孩子的学习。
其次,没有绝对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好的老师。
同样一所舞蹈学校,同一个老师,也会出现有的孩子学的开心,有的学的烦恼。
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施教的对象,是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老师和学生,互相都合适了,才是最佳的效果。
最后的问题,是家长的人生观所引起的焦虑。
很多家长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也就是说,自己家的孩子,一定不能落后,最好比别人强,才能成功,才能幸福。
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焦虑。
在现代社会中,早已经可以是“共赢的幸福”,也就是说,你的幸福完全不需要建立在比别人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话,家长就完全可以很淡定地处理这些事情了。
二、仅仅是想借鉴教育方法吗?
很多家长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性格乖,于是,就很想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实行。
但是: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是家庭,其次才是教育。
在家庭里,父母怀有正向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高品质的生活品质,营造一个和谐恩爱的家庭氛围,比任何的家教方法都有用一万倍。
其实,在西方很多家庭里,是没有所谓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市场上很少而家长也不怎么看家教图书。
为什么呢,很简单,孩子主要依靠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所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教育给孩子的。
所以,只有家庭教育观念,没有家庭教育方法,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家长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要蹲下来听孩子给你讲的每一句话,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能够给孩子送出这份礼物,比任何昂贵的兴趣班学习班、漂亮的礼物以及世界上最好的旅游都有价值。
三、教育依赖心的本质?
家长的焦虑、攀比、生怕落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家长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个项目一样的心态。
家长把在公司里对待员工的方式和态度来针对孩子的教育,恨不得给孩子制定年度计划,每个季度跟踪KPI完成情况。
孩子不是员工,家庭不是公司,生活不是市场,人生不是竞争。
要知道,今天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更迭以年计算。
家长以为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实都是可以很快被替代的“快消品”。
这就是盲目跟随,急功近利的后果。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
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
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四、怎么做独立的父母?
当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领域、人生经历施给孩子教育方法时,就把孩子的未来限定在了自己规划的一个小圈子里。
这是非常局限的方式。
在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
这就意味着,谁也不要为谁牺牲自己的生活。
作为父母,也有追求自己的爱好的权利,而且这个爱好完全可以和孩子没有关系。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
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尊严和幸福,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
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一个热爱阅读的妈妈,胜过整天逼着孩子读书的妈妈,一个积极努力的爸爸,胜过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爸爸。
教育可谓是天下第一难的事业,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其他。
其实,所有的教育思想,最终指向一个哲学命题:存在的价值;父母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就会期许自己的孩子度过怎样的人生;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人生是一个目的还是一个过程?人活着是为了摆脱现实的奴役,还是为了适应现实?
五、你是否明白这些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有的,只有你的孩子,你的家庭。
不要想要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无论哪种教育思想,哪种教育流派,最后都要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结合在一起。
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是不同的,他们各有各的才华、性格;每个家庭,每对父母,也应该是相同的,就是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对孩子的
爱。
在爱的前提下,做独立思考的父母,给孩子营造个性化的发展氛围并非难事。
并且,自己多学习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甚至是社会学、哲学的知识,这并不是要直接去使用的,而是充实自己知识体系的。
最后,孩子创造奇迹的能力,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