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二单元第六课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30分,每小题6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

..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曲终收拨当心

..画当心:小心

C.去来

..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B.当心:对着琵琶的中心。C.去来:走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同是.天涯沦落人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A项,数量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目。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D项,时间名词,暂时/时间副词,忽然,一下子。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

..刀枪鸣

B.凄凄不似向前

..声

C.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

..不得志

解析A项,古义,忽然爆发出。今义,冲出;使超过一般;鼓出来。B项,古义,以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词语。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4.下面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②句正面写琵琶女琴技。④句写琵琶女的身世。有②④句的选项排除掉,故选B。

答案 B

5.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答案 D

二、探究阅读(28分,每小题7分)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解析D项对第五句的理解不正确,“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意。对第六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应是“烘托”,而不是“反衬”。

答案 D

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8.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9.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拓展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邓州路中作①

白居易

萧萧谁家村,秋梨夜半坼。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

【注】①此诗为诗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10.诗人“嗟”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分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故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旅途行役之苦;国事日荒、无力济世的失落。

11.请赏析“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波上萍”喻受人驱使,行役无定,“涧中石”虽被大水冲刷,仍能屹立不倒,象征诗人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傲世精神。(答对偶、对比、托物言志等,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长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合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2.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13.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语言运用

14.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15.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扩展成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霭已散,天空中挂着一钩残月。残月边飘荡着几丝淡淡的云翳,又像层层挥之不去的雾障,跟江面的烟雾连成一片。江边,秋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飘落,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几朵凋零的荻花随风躲躲闪闪地晃着。风过后,树的枝丫光秃秃的,支撑着一岸孤寂。

第二单元课内阅读

6、梅花魂姓名 文段一 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颇负盛名: 能书善画: 2 3、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5、外祖父认为我小,不懂什么? 文段二 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摆弄()唯独()爱惜()分外() 顿时()训斥()清白()慈祥()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2)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3

4、请用△△标出外祖父表情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描写外祖父语言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文中把“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改为“用保险刀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好不好?为什么? 6、短文从哪三个方面写出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7、“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代表的是祖国,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8、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9、从墨梅图这件事,你感受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之情。 10、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请认真抄写下来 文段三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zhèn zhèng)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dǐ dī)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yù yuè)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愈()。她是最有()、最有()、最有()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bǐng pìng)性才好!” 1、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海南省三亚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4、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5、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四、学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

六年级第二单元阅读

华语作文(阅读课) 年级六年级(秋)第二单元课题: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教学目标:怎样读懂演讲稿。 教学重点:如何分层、写层意;如何写段意;如何写文意。 教学难点:怎样读出演讲稿的观点。 教学准备:奖分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工作:15分钟 1.检查作业,发现共性问题。 2.检查背诵好词佳句,并给奖卡。 教学流程: 第一节课:阅读课(50分钟) 第一环节:技巧点拨(25分钟) 一、阅读演讲类文章的技巧讲解。 过渡语:让我们进入本期的阅读专题栏目(ppt3)——演讲类文章。 板书:阅读演讲类文章的技巧(学生记笔记) 师: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怎样的?该怎么阅读?(点击进入ppt4)演讲稿是一种议论文体……

怎样读懂演讲稿? 生: 师:弄清楚演讲稿想传达的思想或感情。 我们从分析一篇文章《爱国是具体的》入手。 1.学生速读教材《爱国是具体的》,思考: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并画出不 懂的词语。什么是以色列和阿拉伯的战争?(ppt6、7) 2.理解文意 (1)学生完成教材的第一题:写出文章各段的段意,然后教师逐段分析。 师:第一段:讲故事:同学们去房中避雨,房子要倒塌,同学们都尽力去扶。教师解析:写出事件的主要情节,“谁做了什么事”,语言要精炼。同时不要忽略大前提——这是一个故事。(ppt8) 板书:怎样概括段意: 1.写出主要情节:谁做了什么事 师:第二段:房子就像祖国,我们要有为祖国牺牲自己的爱国精神。解析: 要能摘取文中的词语概括段意。(ppt9) 板书:2.摘取文中的词语概括段意

师:第三段:在阿以战争期间,以色列姑娘当选世界小姐后,发表了爱国讲话,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解析:概括事件离不开事件背景,阿以战争期间就是背景……(ppt10) 板书:3.要加入事件背景。 师:第四段:爱国是很具体的,热爱祖国就要从一言一举做起。解析:注意首句的总起和尾句的总结。中间部分都是在用具体例子讲爱国是用实际行动表现的。 板书:4.注意首句的总起和尾句的总结句。 (2)学生完成教材第2题,分层 师:第一层:“大家都知道以色列……(ppt12)解析:刚才有的同学之所以分错了层次,是因为不知道这样一个知识:如果小故事是以事情发展顺序展开记叙的,一般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层。 板书:事件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完成教材第3题,找出中心句。 师:答案:爱国是具体的。解析:整理段意看文意……(ppt13) 板书:如何总结文意:整理段意看文意;从题目看文意。 (4)学生完成教材第4题。 师:答案不唯一,但是意思必须对。(ppt14) (5)学生完成教材第5题、6题、7题。(ppt14)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 chū sha jì kònɡ zhì miǎn lì yǐn yǒnɡ()()()()()xuán yá qiào bì kuánɡ fēnɡ nù háo rě r?n jī xiào ()()() 二、区别字组词。 施()挠()艰()毅() 拖()晓()坚()义() 讥()浆()斑()篇() 饥()桨()班()偏() 三、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刚劲.(jìnɡ jìn)哈.达(hā hǎ)相.传(xiānɡ xiànɡ) 塞.外(sài sāi)调.节(tiáo diào)扇.动(shān shàn) 纤.(qiàn xiān)夫瓜蔓.(màn wàn)阻挠.(ráo náo)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寝不()()思潮()()()()如洗()()石出()()不回牙牙()() 五、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怀好意地嘲笑别人。() 2、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3、终身遗恨。() 4、周到而细密。() 六、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2、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七、补充下面的名言,并写出名人。 1、,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 3、唯有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起来,中国才有。() 4、我爱我的,爱我的,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更无法。 八、根据课文填空。(13分) 1、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货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东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①.这件事指 ②.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2分) ③人们为什么为詹天佑立铜像?(3分) 2、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①梦能“捉”吗?醒来再想捉住这梦是什么意思?(3分) ②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3分) 3、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美术课程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

美术鉴赏课程教案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 周翠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20世纪绘画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国现代绘画名家名作,了解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和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及观念,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与情感的体验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了解画面记录的时代变迁以及各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从传统到现代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主要流派和代表艺术家;了解现代美术作品如何借鉴传统形式;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学习画家怎样用技术情感表现画家的爱国热情。 2、难点: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的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互助法、启发式、合作探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对课程题目“传统”与“现代”进行解释并让学生思考实现生活中与这两个词相匹配的事物。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对作出阐述和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出示相应的图片来说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影响),美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出示反应传统绘画的作品)引出主题“从传统到现代”美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二、对课程内容的讲解:(20分钟) 1、由古代人物画作品中对人体的表现手法,引出1914年上海画院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发的一场轰动,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红提出美术革命的要求故事。 2、教师播放幻灯片,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由此得出现代中国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 通过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伴随着音乐展示爱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将学生带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体验。采用小组合作形

五年级总复习第二单元课内阅读

第二单元的课内阅读题 (一)课内阅读。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晴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 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这段话选自古典文学名著《》,它的作者是。 2.课文按喝酒——( )——( )——( )四个部分来写的。 这段话在文中属第部分,是按的顺序来写的。 3.“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句中的“势”指的 是。 4.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 二、阅读理解。 景阳冈(节选) 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海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同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地唤做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些,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融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酒家( ) 筛酒( ) 主人家( ) 2.读句子,完成练习。 (1)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和的描写,表现出他 的性格特点。 (2)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武松的特点,他身体好,酒量大,为下文借着酒劲打死老虎做了铺垫。 3.店家在门前挑着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旗子的目的是什么? 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6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家()家()家,原名()字() 作品: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2、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那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 三、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四、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掳.去()震悚( .. ..)惶.急()疮疤()诘.问() 惧惮.()粗拙.()疏懒 ..()惊骇.()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略写?哪些详写? 略写: 详写: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整理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整理 重点词语: <丑石> 遗憾翘望黑黝黝细腻嫌弃世俗讥讽怨恨误解 寂寞小心翼翼憧憬可耻漫骂沙滩地摊 <做一个做好的你> 擅长灰心丧气一无所知捣乱局促不安 独一无二担忧扭转蓬勃大厦实验 <有些人> 遗忘恒常何妨耸人听闻敬畏驻足扼杀 眩晕盘踞心领神会 <丑公主> 恭维大吃一惊奚落风度翩翩诚挚 题型练习: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黑黝黝 (yòu you ) 錾破(zan zhan ) 翘望 (qiao qiao ) 憧憬(chong tong) 怜悯 (min ming) 榉树(ju ju) 繁衍 (yan yan) 提纲挈领 (qie qi) 比期年 (qi ji) 屏息(bing ping) 恍惚 (huang guang) 吝惜 (wen lin) 热腾腾(tēng téng)潜滋暗长(qián qiǎn)魁梧(wú wǔ) 割舍(shè shě)堆砌(qiè qì)因为(wèi wéi)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 ) ( ) 翘蒙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挑奔 ( ) ( ) ( ) ( ) ( )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惊奇-----( ) 细腻-----( ) 寂寞-----( ) 嫌弃-----( ) 怨恨-----( ) 讥讽 -----( ) 蓬勃 -----( ) 鼓励-----( ) 遗忘 -----( ) 局促不安-----()独一无二-----() 愚笨-( ) 谦虚-( ) 敬畏---( ) 甘洌-----( ) 肃然 -----( ) 善良-----( ) 恭维-----( ) 反义词: 讥讽 -----( ) 可耻 -----( ) 蓬勃 -----( ) 局促不安 -----( )独一无二----( )小心翼翼 -----( ) 恍惚 --( ) 心领神会--( )敬畏 --( )严肃-----( ) 四.同音字组词; Xing ( )状 ( )事题( ) Ji 一触( )发 ( )然 ( ) 时 五.、比一比;组词 .眬()简()署()谭()衰() 胧()俭()置()潭()衷() 黧()劈()拢()谦()冽() 黎()臂()胧()歉()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习题

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主题百花园(48分)) 一、主题达标。(30分) 1.重温革命故事,读拼音写词语。(10分)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翻过xuán yá()峭壁,强渡dà dùhé(),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中,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狼牙山五壮士lūn qǐ()shǒu liú dàn(),朝敌人扔去,敌人纷纷坠落shān jiàn()。解放战争中,郝副营长在qiān jūn yí fà()的时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bào fā()出一阵pái shān dǎo hǎi()的掌声;当毛主席xuān b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中国人民fèi téng()了。 2.了解故事内容,按顺序排列。(3分) (1)翻越五岭爬雪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跳下悬崖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顶峰歼敌痛击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众游行阅兵式宣读公告群众入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赞美革命英雄的成语,先把成语补充完整,再试着写几个。

(7分) 全神()注斩()截铁昂首()() 坚()不屈()天()地气()山河 我还知道的赞美革命英雄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10分) (1)描写战争场面的 ()的围歼战()的炮火 ()的时刻()的爆炸声(2)描写欢庆场面的 ()的红旗()的掌声()的宣告()的声音()的欢呼()的火花二、主题探究。(14.5分) 1.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1.5分) (1)《七律·长征》这首诗是________写的,这首诗围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写,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红军翻越过的众多山中的两座;“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红军渡过的众多河流中的两条。这首诗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国大典》记叙了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首都北京举行开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42°的位置上,那么小强在小红的()位置上. A. 南偏西48° B. 北偏东48° C. 南偏西42° D. 北偏东42° 2.以学校为观测点,贝贝家在学校的南偏西20 o方向,距离学校500米,那么以贝贝家为观测点,学校在贝贝家( )的方向。 A. 东偏北70 o B. 北偏西70 o C. 南偏北70 o 3.小红家在小丽家北偏西35°方向,那么小丽家在小红家() A. 东偏北35° B. 东偏南55° C. 北偏西55° D. 南偏西55° 4.图书馆在剧院的东偏南30°方向500米,那么剧院在图书馆的() A. 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 B. 西偏北30°方向500米处 C. 南偏东60°方向500米处5.观察下图的位置关系,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学校在公园北偏西40°方向400m处 B. 公园在少年宫的东偏北70°方向300m处 C. 公园在学校东偏南50°方向400m处 D. 少年宫在公园北偏东20°方向300m 处 6. 小红看小东在北偏西 45 °方向上,小东看小红在方向上。() A. 东偏南45° B. 西偏南45° C. 南偏西45° 7.如下图,儿童公园在图书馆()

A. 南偏西50°方向上 B. 南偏东50°方向上 C. 北偏东50°方向上 D. 北偏西50°方向上 二、填空题 小明从家向面走米来到书店,又向面走80米来到商店,再向面走米来到学校. 9.潜水艇在雷达站的______方向_____千米处;巡洋舰在雷达站的_____方向_____千米处;护卫舰在雷达站的_____方向______千米处. 10.辨别方向。小红从学校出发,先向________方向走190米到达商店。接着向________方向走 ________米进入树林,再向________方向走________米到达打谷场,最后向________方向走________米就到了家。 11.笑笑在操场上从A点出发向正东走30步,再向正南走40步,然后向正西走30步到达B点,A、B两点相距________步。 12. 我认识方向。 小猴要到小兔子家玩, 有三种不同的走法: (1)小猴从家出发,向________走到小猫家,再向________走到小免家。(2)小猴从家出发,向________走到小猪家,再向________走到小兔家。(3)小猴从家出发,向北走到________家,再向________走到小免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 班别:姓名: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1.选文第1自然段,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中,可以体会到 2. 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表明: 3.第4自然段用来什么描写手法? 4.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赏金而高兴吗? (二)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写两句关于诚信的格言。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一) 我顿时明白了,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1.“我”为什么会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 2.“居然”是什么意思?文中连用两个“居然”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二) 她听完后,微笑着说:“祝贺你找回心爱的手表,很遗憾不能帮你减免罚金,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老人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意识到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公德,他将手表送还给我;也()公德,他又向校方举报我,因为我违背了公德。他用这种迂(yū)回的方式,让我彻底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 1.写反义词。 出色——()迂回——()严格——()违背——()2.“翻然醒悟”是什么意思? 3.联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4.说说结尾三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5.老人的话让我领悟到了什么?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定向: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自学生疑 (一)“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二)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三、学习释疑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1.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2.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四、点难拨疑 1.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2.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五、反思学习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

六年级英语第二单元教案

Unite 2 What’s your hobby? Lesson 7、Lesson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认读所学单词和短语,并能默写重 点单词组,能够掌握重点句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英语询问对方和向别人简单介绍自己的爱 好。 二、章节重难点 1、句子中有hobby,like时,动词在句子中的体现形式。 2、感叹句中what和how的用法。 三、知识梳理 1、单词:open(开;打开),hobby(爱好),map(地图),box(盒 子), colour(颜色) 2、短语:collect toy cars(收集玩具汽车),collect stamps(收 集邮票),collect maps(收集地图),collect picture cards(收集图片),have a look(看一看) 3、句型:(1) 询问对方的爱好是什么及其回答的句型 — What is your hobby? 你的爱好是什么? — My hobby is +动词-ing形式 + 其他. 我的爱 好是…… (2) 描述某人喜欢做某事的句型 主语+ like(s) +动词-ing形式+其他.

(3) 感叹句,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一种称赞 What + a/an + 形容词 + 主语(+ 相应代词 + 谓语)! How + 形容词/副词(+ 主语 + 谓语)! 四、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 ( ) 1. What ______ your hobby? A. be B. is C. are ( ) 2. My hobby is ______ maps. A. collecting B. collect C. collects ( ) 3. Can I ______ a look? A. having B. has C. have ( ) 4. Look! ______ a tall tree! A. How B. How old C. What ( ) 5. I like ______ car pictures. A. collecting B. collect C. collects ( ) 6. ______ cool the car is! A. How B. What C. What's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Do you like toy _______ (car)? 2. I _______ (not) go to school by bike. 3. _______(open) the box and see. 4. They’re so ________ (colour) and ________(beauty). 5. There are a lot of _______(man) teachers in our school.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所以人文性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而工具性方面的目标告诉我们:“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 【单元重、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写一篇演讲稿。 【教学建议】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课时安排】 5、詹天佑 2课时 6 怀念母亲 2课时 7、彩色的翅膀 1课时 8、中华少年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展示二共5课时合计11课时

四年级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练习

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周周清练习题班别:四()班姓名:()学号:()号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wéi chí( )生计生活很jiéjū( ) ①母亲常安慰家里 ....... 人.一个人只要活得 .......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 ........c.á.i f..ù.( )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jīng zhàn ( ),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qìzhòng( )。他mèng mèi yǐqiú( ) 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城里最大的那家百货商店门前挤满了人。原来,一辆崭新的bēn chí( )牌汽车将以抽奖的方式kuìzèng ( ) 给中奖者。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shǐguò( )。只是,他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②.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 ......................... 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 正面临着一个 ......d.à.o d ..é.( .).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吗”我míhuòbùjiě( )地问。”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只见桌子上放着两张彩票存根,号码分别是05102和05103。中奖的那张号码是05102。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母亲告诉我:“K 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③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 ............... 多有趣的事情。 ....... 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④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一、我们当个小小书法家先把词语规范地抄写一遍,再填入文中。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迷惑不解器重维持精湛驶过财富道德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二、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画上横线,抄下来后并说说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 三、“我”的家境是怎样的用横线画出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有答案

第二课时 ●重点: 1.学习运用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从描写人物的方法的角度欣赏文章。 3.品析文章写法的妙处。 1.阿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先前的一个女工是真阿长,大家叫惯了,便叫阿长为“长妈妈”。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低的人不被人重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感激和“新的敬意”。 问题一:找出文中描写阿长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示例:外貌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出了一个普通妇女的打扮。 动作描写:“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出了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神态描写:写为“我”买来了书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问题二:品析下列语句。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 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我”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我”阅读的热情,特别是作为“我”少年时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我”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新区六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_________ A卷 一、填空。(18分) 1、13的20%是(),25的30%是()。 2、甲数是20,乙数是80,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 3、一块地a公顷,其中的18%种土豆,种土豆的面积是()公顷。 4、六成表示(),改写成百分数是()。 5、某商品按六五折出售,就是按照()的()%出售,也就是减价()出售。 6、甲数是16,比乙数少2,乙数比甲数多()%。 7、一班人数是二班的90%,一班人数比二班少()%,二班人数比一班多()%。 8、小明把3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如按年利率3.06%,到期后小明可获税前利息()元。 9、小明的爸爸喜欢集邮,他收集的邮票中有20%是关于戏曲的,有30%是关于书法和绘画的,这两种邮票一共有175张,小明的爸爸共收集了()张邮票。 10、某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先将商品提价200%,再打六折出售,这个商人可赚取()%的利润。 11、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余下的20%,两次一共剪去全长的()%,还剩下全长的()%。 二、判断。(8分) 1、a的35%与b的48%相等,那么a>b。() 2、甲数比乙数大37%,乙数就比甲数小37%。() 3、学校六年级某一天的出勤人数是100人,这天六年级的出勤率一定是100% 。() 4、在25的后面添上百分号,所得的百分数是原数的1%。() 5、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 6、某村去年水稻总产量32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一成五,今年水稻增产48吨。() 7、哥哥存1500元钱,7个月后取出,得到税前利息36.75元,月利率是0.35%。() 8、正方形的边长总是等于它周长的25%。()

部编版5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主题百花园(39分) 一、主题达标。(21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_”。(5分) (1)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guān guàn)军。 (2)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shùshǔ)猎豹了。 (3)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石头。 (4)您要是强.(qiáng qiǎng jiàng)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 柱子上! (5)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dàdài)夫。 2.按要求写一写。(8分)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画线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8分) (1)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去请罪。() (2)赵王得了一件极珍贵的东西,叫和氏璧。()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没法计算数目的地道,横的,竖的,直 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4)廉颇英勇善战,他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只要作战,没有不 取得胜利的。() 二、主题探究。(13分) 1.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1)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 (2)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 度。() (3)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可以回读。() (4)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但并不影响理解文章,我们可以先不管它, 继续往下读。() 2.按要求填空。(9分) (1)《将相和》是根据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中的《廉颇蔺 相如列传》改写的。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从前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人,从最后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人。 (2)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