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第一节ppt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第一节ppt

第三章 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辅料的影响 2.溶解度的影响 3.温度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川乌
马钱子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辅料的影响 2.溶解度的影响 3.酶解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药用大黄饮片
掌叶大黄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槐花原植物及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红花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2.水处理的影响
北苍术
茅苍术 苍术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肉豆蔻
埃塞俄比亚乳香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薄荷原植物及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荆芥原植物及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地榆
虎杖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槟榔原植物、药材及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山楂原植物及饮片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巴豆
千金子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雷丸
苦杏仁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九、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
白茯苓
猪苓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十、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1.物理性质的变化 2.化学性质的变化 3.水处理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磁石
自然铜

中药炮制学(重要资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 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 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资料

中炮复习思考题总结 第一章炮制绪论 ⑴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及中药饮片的释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著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 《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叙述中药炮制的制则与制法。举例。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3、简述中药辅料作用的理论。 1.酒制升提; 2.姜制发散; 3.盐制肾软坚; 4.醋制入肝住痛; 5.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6.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7.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 8.土制补中; 9.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 10.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11.蜜制甘缓增益元阳;12.黑芝麻制润燥益阴; 12.麦麸皮制抑酷性和胃(健胃);13.乌豆汤、甘草汤解毒缓性,14.矾汤制去辛烈减毒、安胃; 15.糯米制润燥而择土。 方法理论: 1.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 2.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 3.炭药止血; 4.煅者去坚性。 4、举例说明饮片生熟异用的理论。 生熟理论是总结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 生品(生药):净制或切制的中药加工品; 熟品(熟药):加热、加辅料、发酵制霜等处理的加工品。 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清(泻)熟补:如地黄、甘草、何首乌; 2.生峻熟缓:如大黄、麻黄、巴豆等; 3.生毒熟减:如乌头、附子; 4.生行熟止:如蒲黄、益智仁、木香。 5.生升熟降(气厚味薄者):如莱服子; 6.生降熟升(味厚气薄者):如苦寒药,大黄、黄连等。 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 (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中药炮制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炮制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 A、张景岳 B、雷敩 C、张仲岩 D、缪希雍 E、李时珍 2、指出下列哪项炮制原则属于“从制”() A、胆汁制天南星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地黄 D、姜炙黄柏 E、酒制黄连 3、对含生物碱的药物,常选择何种辅料炮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A、食醋 B、盐水 C、米泔水 D、蜂蜜 E、姜汁 4、藤黄的炮制方法是() A、姜炙 B、甘草制 C、荷叶制 D、米炒 E、麸炒 5、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是() A、缓和辛燥之性,以免伤中 B、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 C、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D、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E、炒后性偏温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6、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强筋骨、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等 作用的炮制辅料是() A、米泔水 B、甘草汁 C、黑豆汁 D、盐水 E、胆汁 7、一般药物的干燥温度是()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80-90℃ 8、欲发挥黄柏清上焦湿热作用,宜选用的炮制品是() A、生黄柏 B、萸黄柏 C、姜黄柏

D、酒黄柏 E、黄柏炭 9、具有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等作用的辅料是() A、食盐水 B、酒 C、生姜汁 D、甘草汁 E、米醋 10、清除骨碎补表面的绒毛的方法是() A、刷净法 B、刮除法 C、砂烫法 D、挖净法 E、火燎法 11、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A、5 ㎏ B、10㎏ C、10-15㎏ D、15-20㎏ E、10-20㎏ 12、欲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增强活血祛瘀功效,宜选择() A、生大黄 B、大黄炭 C、蜜大黄 D、酒大黄 E、熟大黄 13、能缓和麻黄辛散发汗力,增强宣肺止咳平喘作用的炮制品是 A、生麻黄 B、炙麻黄 C、麻黄绒 D、炙麻黄绒 E、泡麻黄 14、炮制朱砂成细粉的方法与哪项无关() A、水飞水粉 B、碾成粉 C、研磨成粉 D、煅烧成粉 E、以上都不是 15、芒硝的炮制辅料是() A、胆汁 B、白矾 C、甘草 D、萝卜 E、童便 16、石膏煅制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降低毒性 C、减少副作用 D、便于制剂和调剂 E、产生新疗效 17、发酵法的适宜温度是() A、18℃-25℃ B、30℃-37℃ C、5℃-10℃ D、25℃-30℃ E、45℃-50℃

中药炮制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我国古代第三部炮制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省农本草经》 C、《雷公炮炙论》 D、《炮制大法》 E、《修事指南》 2、中国炮制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是(E)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E、清代 3、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B) A、陈嘉谟 B、缪希雍 C、李时珍 D、雷斅 E、张仲言 4、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炮制的专目是(E) A、修事 B、修拣 C、炮炙 D、炮制 E、修治 A、修治 B、制造 C、炮炙 D、修事 1、《本草蒙筌》中指出药物炮制称(B) 2、《本草纲目》药物正文炮制项称(A) 3、《雷公炮炙论》药物正文中炮制称(C) 4、《修事指南》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D) 1、雷公炮炙十七法不含的方法是(BE) A、镑 B、润 C、炙 D 、炮 E、泡 2、《本草纲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ABCDE) A、火制 B、制霜 C、加辅料制 D、制曲 E、水火共制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雷斅,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载药300种。 3、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包括净洗加工、饮片切制、炮制。 4、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药力反失。” 5、中药炮制的起源经过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明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1、“秫米汤”中的制半夏是经修治过的半夏。对 2、《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对 3、“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经集注》。错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对 5、古代炮制十七法就是雷公炮炙十七法。对 1、简述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科学。 2、中药炮制的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 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第二章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1、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C) A、相反为制 B、相资为制 C、相畏为制 D、相恶为制 E、相从为制 2、“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记载于(A) A、《修事指南》 B、《金匱玉函经》 C、《本草蒙筌》 D、《医学入门》 E、《炮炙大法》 3、姜汁制栀子可称为(B) A、从制 B、反制 C、相恶制 D、相杀制 E、相资制 A、制其形 B、制其性 C、制其质 D、制其味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解析版)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2.反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3.抢水洗:对药材进行快速洗涤,缩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 4.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5.毒性: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 6.上水:是指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7.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8.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9.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10.圆气:是指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二、填空题 1.中药材必须进行炮制才能入药。 2.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为宜。 3.山楂经炒制后破坏了部分有机酸,减弱酸味,又增加苦味_,对胃的刺激性降低,增加其消食导滞的功能。 4.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砂烫,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5.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作用增强。 6.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炙药多用药酒,浸泡药多用白酒。 7.含鞣质类的药物在炮制时不能用铁器工具进行处理。 8.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 为宜。 9.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等 10.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根茎类药材的切制,不适宜于团块、颗粒状药材的切制。

11.饮片切制一般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 12.药材软化的要“软硬湿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 13.全草类药材宜切成段。14.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15.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全草类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以免引起燃烧。 三、简答题 1.中药炮制的目的 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疗效;③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⑧矫嗅矫味,利于服用。 2.一般中药饮片贮藏保管方法有哪些? ①充分干燥,防止虫卵繁殖;②控制温度、湿度,防止发霉变质;③选择密闭容器,防止氧化变色;④避免高温,克服走油现象;⑤相生相克,对抗同贮。 3.麻黄可分离成哪些药用部位?各部位功效有何不同? 麻黄可分离成根、茎分别入药,麻黄茎发汗解表功能,麻黄根能止汗作用。 4.叙述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称取王不留行: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于预热好的炒制容器,用小火加热迅速翻炒,炒至大多数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王不留行炒爆后质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药性偏温,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5.斑蝥为什么用米炒为宜? ①能使斑蝥受热均匀,使部分斑蝥素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减弱;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指示炮

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 第一节概述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分三种商品形式: │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 ◆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宋代 (B.C.744~A.D.127 9) 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 方》 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 经》 \战国至秦 汉 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 夏” 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3《神农本草 经》\ 汉代 (东汉末 年) 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4《金匮玉函 经》 张仲 景 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 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5《本草经集 注》 陶弘 景 南北朝(梁 代) (502-536 年) 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 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 菜、米食、有名未用 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 内容 6《雷公炮炙 论》 雷敩南北朝(刘 宋) 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载药300种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 料炮制药 《新修本 草》 7《唐本草》 李绩 苏敬 唐代 (公元659 年)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 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全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

引言 甘草、茯苓等常见的重要药材,大都需要经过炮制工艺后才能作为药材使用,这一过程专业且工艺讲究,既能够将药材的原本天然药性保留下来,又要去掉药材本身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且由于临床上的应用普遍,需求量高,因此需要炮制方便,药性保留充分。本文将以甘草这一药材为研究对象,从甘草的基本概述出发,通过对甘草炮制工艺的梳理和研究,以及经过炮制工艺后药效的发挥情况、临床应用普及说明,对该药材以及其炮制工艺发展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整理,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甘草炮制的概述 1.甘草的来源、产地 甘草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以一位中草药,其还有很多好听的别名,如: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甘草的种植常分布于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可以大概得出其喜好干燥环境,适合生长在砂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地带。 2.甘草的炮制方法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中药药材具有解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祛痰等功效,但是其在作抗炎作用中,由于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毒性也巨大,因此在入药使用时,需要进行炮制,以降低其毒性。 甘草的炮制方法主要通过将晾晒好的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搅拌均匀后用热气焖十分钟,随后倒入锅内炒至深黄色,待粘性消失后晾干,便炮制出炙甘草。 此外,甘草在炮制时还可以加入麦冬、阿胶、人参、生姜等热性药物,以中和其凉性。 3.甘草的炮制作用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经过炮制后的炙甘草甘温益脾,且由于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因此味道较之甘草更加甘甜,性温而不燥,具有补气、润肺、止咳的功效。还能顾护中气,养胃调脾 二、甘草炮制的成品性状

中药炮制学试题及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药炮制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山楂经炒后对胃的刺激性降低,主要是破坏了部分_________。 3.炮制辅料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和_______。 4. 茯苓可用_______拌衣。 5.炒炭应掌握的原则____________。 6. 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7.酒炙法中,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_____kg。 二、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分,共15分。 1.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A.汉代B.秦代C.周代D.原始社会 2.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 3. 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 4. 含甙类的中药,一般不用那种辅料处理() A.酒B.醋C.盐D.姜E.蜜 5.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药物毒性B.缓和药物性能C.提高成分浸出D.矫臭矫味 6. 白芍切片后曝晒呈() A.红色B.绿色C.黑褐色D.黄棕色 7.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 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 8. 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 C.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以药用部位来源属性分类法 9. 清沙王不留行应炒至() A. 外表黄白色,稍具斑点B.外表深黄色,具香气 C.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D.爆裂成小白花 10. 蛤粉炒法适用的药物是() A.胶类药材B.动物类药材C.树脂类药材D.矿物类药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中药炮制的专着有() A.雷公炮炙论B.神农本草经C.炮炙大法D.本草蒙荃E.修事指南 2.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A.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研究C.炮制方法研究D.饮片质量标准研究E.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中药炮制学

第一讲讲稿 授课时间:2014-2-24,第1~2节。 教学内容: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点:掌握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炮制的特点和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了解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能力培养:提高阅读本草文献的能力;培养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强调学科交叉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为中药炮制的概念和特点;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和任务。难点为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概述 1、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 重点讲解: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 2、中药炮制的特点 先讲中药使用的特点,再讲中药炮制的特点。 中药使用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一药多用;需要调剂、制剂;需要炮制。 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起源、理论体系和生产方式都具古老性;合理性。 3、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紧紧抓住中药炮制学的概念来逐项讲解。 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发展方向。 二、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1、中药炮制的起源: ①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 ②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 ③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 ④酒的发明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 2、中药炮制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发展和积累阶段,技术出现—随方注脚—专章论述—专著出现—法定技术。(《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雷公炮炙论》)。 ②金元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阶段,伴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中药炮制理论迅速发展。(《药类法象》、《汤液本草》)。生升熟降、生泻熟补等。 ③明清时期: 炮制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总结阶段。(《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炮炙大法》、《修事指南》)。 ④现代时期: 振兴和发展时期。管理-生产-教育-科研-著作。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①探讨炮制机理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标准 3.举例说明什么是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 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如: 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等。历史上对炮制原理的解释: 如炒炭止血——红见黑止。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等现代部分已研究清楚药物炮制的原理: 如醋制xx、煮xx、草乌、附子等。 4.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①xx至宋代代: 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 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

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第二章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②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①生升熟降,例: 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②酒炙升提,例: 黄柏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炙之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③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沉浮,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①醋制入肝经,例: 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②蜜制入脾经,例: 甘草入、心、肺胃经,蜜炙后补脾和胃③盐制入肾经,例: 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血、泻相火的作用,盐灸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第三章 1.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学考卷

中药炮制学考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 B ) A、张景岳 B、雷敩 C、张仲岩 D、缪希雍 E、李时珍 2、指出下列哪项炮制原则属于“从制”(B) A、胆汁制天南星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地黄 D、姜炙黄 E、酒制黄连 3、对含生物碱的药物,常选择何种辅料炮制以提高其溶出率(A) A、食醋 B、盐水 C、米泔水 D、蜂蜜 E、姜汁 4、藤黄的炮制方法是(无答案(荷叶、豆腐、山羊血都可以)) A、姜炙 B、甘草制 C、黑豆汁制 D、米炒 E、麸炒 5、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是( C ) A、缓和辛燥之性,以免伤中 B、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 C、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D、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E、炒后性偏温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6、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强筋骨、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 D ) A、米泔水 B、甘草汁 C、黑豆汁 D、盐水 E、胆汁 7、一般药物的干燥温度是( D )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80-90℃ 8、欲发挥黄柏清上焦湿热作用,宜选用的炮制品是( D ) A、生黄柏 B、萸黄柏 C、姜黄柏 D、酒黄柏 E、黄柏炭 9、具有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等作用的辅料是( D E) A、食盐水 B、酒 C、生姜汁 D、甘草汁 E、米醋 10、清除骨碎补表面的绒毛的方法是( C) A、刷净法 B、刮除法 C、砂烫法 D、挖净法 E、火燎法 11、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B(10%)) A、5 ㎏ B、10㎏ C、10-15㎏ D、15-20㎏ E、10-20㎏ 12、欲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增强活血祛瘀功效,宜选择( D E ) A、生大黄 B、大黄炭 C、蜜大黄 D、酒大黄 E、熟大黄 13、能缓和麻黄辛散发汗力,增强宣肺止咳平喘作用的炮制品是 (B) A、生麻黄 B、炙麻黄 C、麻黄绒 D、炙麻黄绒 E、泡麻黄 14、炮制朱砂成细粉的方法与哪项无关( D ) A、水飞水粉 B、碾成粉 C、研磨成粉 D、煅烧成粉 E、以上都不是 15、芒硝的炮制辅料是( D ) A、胆汁 B、白矾 C、甘草 D、萝卜 E、童便 16、石膏煅制的主要目的是( A E ) A、增强疗效 B、降低毒性 C、减少副作用 D、便于制剂和调剂 E、产生新疗效 17、发酵法的适宜温度是( B ) A、-37℃C、5℃-10℃D、25℃-30℃E、45℃-50℃ 18、炮制法半夏的辅料是( D E ) A C、生姜、白矾 D、生姜、甘草E、生石灰、甘草 19、黄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E C ) A、水浸软后切薄片 B、温水浸软后切薄片 C、水沸后,蒸30分钟 D、水浸煮30分钟 E、水沸后,蒸2至4小时

中药炮制学课程标准

中药炮制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中药学 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蔡纪平审定负责人: 编写日期:2013/2/24 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中药炮制学》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是中药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应在学习中医药基础概要、中药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在中药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有必需的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熟练进行中药炮制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在饮片生产企业从事中药材炮制加工、质量检测、储藏保管的职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成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技能。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炮制技术概述、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等14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现行版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中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中药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照中药炮制工艺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炮制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技术;熟悉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一、基本概念 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中药炮制具有传统性、地域性、经验性的特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为地方标准。 传统制药的原则概念及举例,具体方法为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举例 四、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重点内容

考试题型:单选(20*2)、多选(20*2)、填空(10*1)、 名解(5*2)、简答(4*5)、论述(10*2) 第一章炮制绪论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1.探讨炮制机理 2.改进炮制工艺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 中药炮制的分类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 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 3.药用部位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 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制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净洁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 炮制是对哪些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鞣质类、有机酸类、、油脂类、树脂类、蛋白质、氨基酸类、糖类、无机化合物类,重点掌握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液体辅料: (一)酒性味功效: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炮制作用: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起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黄连,大黄,当归等。 (二)醋性味功效:酸、苦、温,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炮制作用: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散瘀、疏肝止痛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杀菌防腐,应用:柴胡、延胡索、莪术等。(三)蜂蜜性味功效:甘平,生则偏凉,熟则偏温,能补中润燥、解毒、缓急止痛,矫味矫臭。炮制作用:起协同作用,增强润肺止咳(蜜冬花)、补脾益气作用(蜜黄芪)、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应用:甘草、麻黄、百部等。(四)食盐水性味功效:咸寒,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引药入肾,增强疗效。应用:杜仲、巴戟天、砂仁等 (五)生姜汁性咬功效: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中药炮制学 3.英文名称: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ateria 4.课程学时: 32学时 5.课程学分:2学分 6.开课学期:第5学期 7.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8.课程性质:必修 9.课程简介: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主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品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 二、课程地位与教学目标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任务是在继承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典型炮制品的质量规格; 2. 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 3. 掌握炮制对药物药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 4.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能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事中药炮制学研究工作。 三、教学安排与方式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2.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并通动画视频参观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制药工程专业必修课,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并重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 2006.3.2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类专业用) 一、前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品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论述和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等,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教学见习。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并通过CAI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示教、参观和实习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54,实验54,另外有教学见习1周。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概况。了解中药炮制学的有关法规。 【教学内容】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炮制形成的关系,着重讲解各历史时期炮制的发展概况与展望,以及有关的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 【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教学内容】从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讲明中医临床用药法则,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讲明药物自身属性多偏,通过炮制以调整其性,使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要求;并讲明成药和汤剂饮片对炮制要求有所不同,均能影响临床疗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