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区域地质构造试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 张节理剪节理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doc

摘要 : 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 , 其中 , 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 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人才浪费 ?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 ; 功能定位 ; 发展理论 按照大经济圈理论 , 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 先在沿海地区发展 , 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 , 向内地扩大 , 形成一个经济腹地 , 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 , 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 ?按照这个理论 , 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 , 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 , 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 , 形成以点带线 , 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 ?但是 , 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 , 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 , 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 ( 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 , 以及石家庄 ?唐山等少数城市 ), 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 , 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 , 更加缺乏竞争力 , 更加的落后 , 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 ?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 做一些阐述和说明 ?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 区 ?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 ?共同发展 , 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 证 ?否则 , 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生产同类的产品 , 提供同类的服 务 , 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 导致资源的浪费 , 限制经济的发展 ?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 ?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 根据经济学规律 , 如果自由发展的话 , 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 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 ,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 , 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 , 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 ?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 , 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 ? 而北京作为非沿海 ? 非沿主要 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 ?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 , 就造成功能定位不 协调 ,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抢夺人才等问题 , 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 ? 因此 , 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 , 一方面 , 要有层次 , 要有区别 ?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 ?重要的区域中心 ?现代化等空泛的话 , 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 ?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 , 弥补自己的劣势 , 扬长避短 , 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 ?按照这个原则 , 来审视京津冀 , 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 教育发达 , 人才汇聚 , 科技水平高 , 旅 游资源丰富 , 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 ?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 , 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 , 港口条件优良 , 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 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 , 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 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 资源丰富 , 劳动力密集 , 人才丰富 , 拥有如石家庄 ?唐山 ?保 定 ?邯郸 ?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 , 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 , 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 , 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 , 重复建设 , 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 在优势上下功夫 , 达到互惠互利 ?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①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 1引言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 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京津冀的相互经济联系及发展特点,分析主要核心城市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与任务。 2京津冀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发展特点 京、津两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围之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大直辖市之间及其与直接腹地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和利益矛盾,两市一省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和优势。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规划。2.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发展中的问题 2.1.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及影响 河北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和国土 收稿日期:2015-02;修订日期:2015-03。 作者简介: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ludd@https://www.doczj.com/doc/9115280133.html, 。 ①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陆大道、叶大年、黄荣辉、 郑度、傅伯杰、郭华东、周成虎、樊杰、刘彦随、刘卫东、刘慧、陈明星、 周侃。本文由陆大道执笔。 265-270页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3Mar.2015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

还高 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但也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重污染过程较为多发,是我国灰霾发生的“重灾区”。在环境保护部每月公布的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十个城市名单中,位于京津冀的城市十之七八。其中以河北省居多。 2013年9月颁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确定,到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东省下降20%,内蒙古自治区下降1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环保部此前一份报告称,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一体化特征尤其突出。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环保部调查还发现,我国的燃煤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亿吨的速度增长,目前燃煤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48%;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

长,“十一五”期间从1.2亿辆激增到1.9亿辆。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造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空气质量恶化。 环保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曾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国务院2013年9月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五年努力,京津冀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5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采取综合措施优化经济发展”,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 环境保护部2015年10月27日在京召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会暨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立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出席会议并强调,环评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规划环评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潘岳介绍,目前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国土整治,二

京津冀区域规划

1. 情定“两环开放”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河北向海的已知和未知 刘玉海 本报记者刘玉海 石家庄、唐山、北京、天津报道 在一群记者的包围下,赵勇艰难挪下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的主席台,随后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突围而出。 他刚刚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共同主持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的新闻发布会。自此,拥有近秦皇岛、唐山、沧州500公里海岸线却错失中国改革开放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机遇的河北,终于得以将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时,长期以来被寄予厚望的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正陷入困境和更广泛的争议,来自学界和河北省官方的质疑之声开始半公开化和公开化被表达出来,甚至直接提出“河北正因为靠近京津才发展落后”这样的观点。 于是,该规划的获批,被认为代表了最近几年河北决策者对该省省域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反思的努力,是河北省向海发展战略新思维的一个新开始。 而一个引发广为关注的“巧合”是:今年8月27日、28日,张庆伟、张庆黎先后空降河北,分任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委书记。10月27日,久拖两年不决的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复。 这样的巧合,遂被解读为河北省在“二张”主政的新时代,该省或将正式走出“自主发展还是借力京津、环渤海还是环京津”的战略困扰,更加旗帜鲜明地在“自主发展”和“环渤海”的战略方向上寻求突破。自此,这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内陆型经济省份毅然转身,重心向海。 “打个比方,《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就像2001年中国加入‘WTO’!”河北省发改委系统一位官员兴奋地说,“河北拿到了中央的‘路条’”。 这种兴奋的背后,是河北在稳定与发展、均衡发展与发挥比较优势、环渤海与环首都、借力京津与自主发展之间,在京津冀与中央三地四方之间长达30年的纠结与坎坷探索。其间,河北方面曾多次寄望于京津冀合作,然终沦为漫长的等待、冷遇和失落,曾为此委屈,继而愤怒,却又无助。 面朝大海,能否春暖花开。对于河北省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真的可以撇开纠缠不清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困扰,在自我为主、独立发展、面向大海的道路上赢得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吗?何况,在河北省的历史上,面向大海、自主发展的战略方向并非是第一次被提出、被实践。 1. 畿辅河北的宿命 在发布会现场,赵勇侃侃而谈,在其看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毗邻京津。 而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毗邻京津,亦被大多数河北人视为其最大的发展优势。 自辽代以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以来,河北一直是拱卫京师的要地。即便到晚清,也环绕京师,领有天津卫。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将总督衙署由保定迁往天津,使天津成为河北首府。新中国成立后,京津直辖,不断的将河北的地盘吞入日渐膨胀的北京。 1949年,河北省设立通县专区,辖通县、蓟县、三河、香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昌平、大兴、宛平、良乡、房山13县。到1958年,不足十年的时间里,通县专区下辖的县不断并入北京,最终撤销建制,只有蓟县、三河、香河和后来成立的大厂县以及并入的固安县重新被划归河北。 “北京、天津从河北区域内挖出去成为两个特大城市后,把河北割裂得支离破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说,从石家庄到承德、张家口还得路过北京! 但这丝毫不影响河北对北京的期待。主流的观点是:北京作为首都,云集着中央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众多科研院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河北只需承接好来自北京的产业升级及外迁,就能轻松赚个盆满钵满,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实际上,环首都带给河北的首要任务是做首都的“护城河”,而不是经济发展。 每逢“两会”及“非典”等“特殊”时期,河北需全力投入以保持首都稳定:河北境内进入北京的铁路、公路沿线,得派人24小时轮流值班,值班任务分解到各机关单位,不出人就出钱。 维护首都稳定之外,越来越多的任务也开始落在河北头上:保障首都供水、空气质量、环境等,这迫使官厅、密云水库上游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农民只能放弃打井取水,放弃种植水稻;迫使河北不得不下马一些工业项目。而这一切在相当长时间里并未获得补偿或者补偿很少。 河北的这一首都“护城河”角色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进京交通线24小时派人值班,电线铁塔派人值守;严控人员进京,以免给北京增加人口交通压力;首都周边一些工业企业停产6个月,造纸厂、化肥厂等地方支柱工厂纷纷下马;卡车不准进北京,前往宣化、张家口需绕行山西…… 从历史上来看,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畿辅河北,首先需要直面“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这并非偶然,甚至可谓其宿命。发展终究是绕不过去的课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

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虽然从总体的经济规模来看,三个地区对京津冀地区的GDP 贡献率中河北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最低,但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却刚好相反。从整体趋势来看,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呈增长趋势,但经济规模大小却有所不同。其中,北京最大,天津次之,河北最小。2019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6.4万元,天津市人均GDP达到9万元,而河北省的人均GDP仅为4.6万元,与北京、天津相比较多。同样,这也显示了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依旧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经济圈中的生产效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天津市则展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人均产出逐渐超过北京地区。而河北省虽然是经济圈中地理面积最大、资源最富饶的区域,但人均生产的效率可谓也是最低的,并且相差极为悬殊,成为巨大的经济断带。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对河北地区的调整和规划,将闲置的、不合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逐渐缩小地区之间较为悬殊的经济差距。 二、产业结构对比 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从三大产业的GDP构成来看,北京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总体比较平稳,并且只占据了极少的份额。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呈现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相反,与前两个产业不同的是,

第三产业显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态势。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构成为0.3︰16.2︰83.5。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0.3%,不到整个城市产值的1%,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6.2%。而第三产业单纯一个产业就提供了整个城市产值的4/5,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在2014年发生了一定的调整,由开始的“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和北京地区类似,天津市的第一产业结构也处于总体平稳,但轻微下降的趋势,在地区GDP的产出份额中只占据着极少的比例。相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则处于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趋势。2019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3%,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35.2%,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占比63.5%。天津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潜力城市。 对比北京、天津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不足。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处于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依旧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在10%以上。作为地域辽阔、资源丰厚、气候适宜的河北省,第一产业依旧是产业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河北省是工业和制造业大省,在全国钢铁和机电等行业的制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第三产业处于向上增长的发展趋势,2019年第三产业的产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 促j钎硒宪考考2007年第8期(总第2064期 ●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 一 ,北京市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条件. l_区位和交通优势.北京市区位和交通优 势突出,具有联结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枢 纽性区位.北京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 交通网络.北京市是东北,西北,华北最大的物 流城市.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轨道交 通运营里程达到l14公里.2004年底,北京市境 内道路总里程达到l9009公里,全市路密度达到 113.1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公路密度 达到1655公里/万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5 平方米/人.北京市有6条呈放射状通往全国各 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 里.北京市有发达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交线路 776条,年客运量47亿人次.北京市是全国最 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北京市与全国大多数大中城 市之间均开通有直达列车,经过几次提速,加之 采取夕发朝至,电脑联网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 施,铁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运输量 31237.4YY人次.北京市是全国航空线的交汇 中.0,2003年民用航空运送1245.5万人,首都机 场已开通200条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主要国

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首都国际机场新 航站楼启用后,已进入亚洲最繁忙机场的行列. 2.资源集聚优势.作为首都,北京市有着 天然的资源集聚优势,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积聚优势明显.同时,北京市又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管理部门,除国务院各部委机关,中央银行和其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商业保险等重大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总部大都设在北京市,此外,北京市还汇集了众多的中外咨询机构,投资机构等.从全国来看,北京市资源集聚 优势明显. 3.产业发展优势.北京市有工业企业近2 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龙头, 形成了包括电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印刷等 行业,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04 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0.2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全市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5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在 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4.7%,8.8%,10.7%和12.6%. 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金融保险业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 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59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6%.商业服务业等较为 发达.200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91.8亿元,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达到152个,实现零

22京津冀区域规划

★★Part22 京津冀区域规划★★ 引言: 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7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 从理论上来说,区域战略、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三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是支撑区域战略的两个支柱,也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因此,确定未来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关键问题,需要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两方面考虑。区域战略是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目标而确定的空间组织计划,或者说是一个重点空间蓝图性谋划。区域规划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利用的空间安排;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发展的具体工具。 1、京津冀区域面临发展问题 (1)缺乏区域观点。多年来北京、天津及其它城市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雷同,生态环境系统缺乏引导和控制,结果导致整个区域资源使用浪费和发展水平落后。(2)城镇体系欠完善。整个地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城际之间是一种线性联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 (3)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表现在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污染、赤潮频现,等等。 (4)现行的城市方针政策缺少联系。在整个区域的城际竞争中,北京处于绝对优势,未能给予其他城市发展的机会,整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北京要大力发展“首都经济金融”,天津有“要努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的提法,两者如何协调? 2、京津冀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1)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依然缓慢。 ①科技创新优势在都市圈内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地质构造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读图甲与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5.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某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单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区域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8.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9. A. 板块张裂 B. 板块碰撞 C. 流水侵蚀 D. 人类活动 10. 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①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 B.②处岩石可能是玄武岩 C.③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④处岩石易受重熔再生作用 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B.沉积岩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 D.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