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豪杰精神解析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豪杰精神解析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豪杰精神解析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豪杰精神解析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豪杰精神解析

宋理学家特别重视内圣之学,以“正心诚意”为一切外在事功的根本和源泉,无可避免地留下不少空谈。到明朝末年,这种内圣之学使整个社会充斥着鄙薄事功、脱离现实、高谈性理的氛围,读书人满足于方寸之间的心灵修养,当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他们经常只能留下类似“我等不能匡救,贻祸至此,惟有一死报国”的壮语,写下诸如“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一般悲壮的诗句,白白捐躯,徒令后人唏嘘。明清之际许多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有感于空谈性理之学的无补于世,竞相主张以追求外在事功为目的,强调对国家民族兴亡抱有强烈责任感的“豪杰”精神,殊途同归地高举“经世致用”大旗,倡导“实学”并形成一股社会思潮。

在儒家经典中,“豪杰”一词较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里的豪杰指才智出众者。到两汉,豪杰又往往与地方上的士族豪强联系在一起。理学兴盛以后,有将儒家圣贤比之于豪杰的说法,孔子、孟子、周敦颐、二程兄弟、朱熹等人都曾被称作过豪杰。到了明清之际,启蒙学者在批评内圣之学的同时,赋予“豪杰”以新的理想人格的意蕴,显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色。

在启蒙思想家们看来,是否有能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

1

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明清之际的思想

1.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A. 突出人性 B. 冲击理学 C. 服务市民 D. 维护专制 2.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3.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推动社会转型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4.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5.明代李贽评《西厢记》等优秀曲本:“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孰谓传奇不可以兴。不可以观以群,不可以怨乎?”近代梁启超也说:“今后言社会改良者,则雅乐俗剧两方面,其不可偏废也。”他们两人 A. 都主张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 B. 都注重京剧丰富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 C. 都强调运用戏曲武器去改造社会 D. 都看到了戏曲艺术反封建的政治意义 6.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这句话从实质上说明 A. 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 B. 其悲剧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 C. 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 D. 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最全版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目标解读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称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紧随其后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在经济上主张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的行动,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也使儒学有了又一次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 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原创)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原创)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原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

园林美学概念详解

园林美概论 第一节园林美 一.古典美学:研究审美规律的科学 1. 1. 中国传统美学:儒、道、禅宗(释) l 儒家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建立“中庸”的美学 代表:孔子 积极“入世”的功力思想,实用价值的特点 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比德说”(君子比德思想),将道德(善)与审美(美)结合在一起 l 道家美学以自然之道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非功利性哲学思想,推进发现纯粹美学形式 l 禅宗美学“神仙思想” 提出“悟”,推进了中国式的“韵”与“意境”的发展。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从求实转向空灵,中国传统美学最核心范畴的“意境”由此而生。 1.外国古典美学观点 l 毕达哥拉斯: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本质是和谐 l 苏格拉底:美与善是一致的 l 亚里士多德:秩序、均衡、准确 1.美的定义: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美的三个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1.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鲁迅、毛泽东、马克思、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园林美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融合 自然美是园林美表现的主题 园林美是三度—五维的范围(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 1.园林美的定义:是以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为主题(山、水、植物)创造而形 成兼具再现、表现特点的三度空间的风景美。游赏者的审美活动必须在这一风景空间中完成。 1.园林是介于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之间的艺术形式 2.园林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 表现艺术: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模纹花坛 再现艺术:再现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美

1.园林美的属性:多元性 2. 3. 园林美的主要内容: 1)山水地形象;2)借用天象美;3)再现生境美;4)建筑艺术美;5)工程设施美 6)文化景观美;7)色彩音响美;8)造型艺术美;9)旅行生活美10)联想意境美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达标 1.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C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为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黄宗羲( ) A.痛恨君主专制 B.反对儒家学说 C.鼓吹君主集权 D.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A 3.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 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 D.独尊儒术 答案:A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答案:A 5.(2014·滨州模拟)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故B、C项错误。 答案:D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晚明——明清鼎革,那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3)说明“晚明——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相关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解析

第42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邹城期中)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C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 2.(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 B )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解析]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于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项;根据“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故选B项;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项;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项。 3.(2019·陕西榆林一模)明末清初儒生对理学的反思,除了集中在朋党之争和清谈误国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作者:————————————————————————————————日期: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教案 马新颖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简历。2.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3.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4.了解并掌握批判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5.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2.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 2.通过学习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3.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首先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哲学家李贽。而明清之末,黄宗羲、颜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则在对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沉痛反思中,奋抉而起,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空谈心性的腐迂学风,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主张复兴儒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又一次发展,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在这场风雷激荡的时代,一批儒学斗士欲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突破科举制度的羁绊,呼出了振聋发奋的最强音。他们的名字就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的思想家。 现在我们一块儿了解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吧。 (二)讲授新课: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幻灯片展示: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课程标准: 学思想的发展。 2011年高考大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具体理解如下) 历史史实: 阅读理解概念:经世致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理解记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 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社会因素,综合评价其思想主张;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形成的社会因素,综合评价其思想主张。 发展性选择: 分析黄宗羲思想中的民主、民本因素,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变迁。 分析经世致用的历史、现实价值。 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多元解读,感悟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日益腐败 (2)、经济上: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肯定人欲,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出现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 2、核心概念 (1)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2)时间概念: ①明朝:1368——1644 ②清朝:1636——1912。 ★:【历史史实阐述】(基础决定高度)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李贽的思想主张 根据材料分析李贽的思想主张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焚书》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1、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李贽的代表作书名叫《焚书》《藏书》? (以这三个问题引出李贽的异端思想) 阅读:李贽语录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1.让各组同学反复诵读,并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2.(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③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2.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3.(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 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四)研究学习 黄宗羲语录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二)顾炎武语录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人主要思想。 展示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著作思想及作用),让各组同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在黑板上展示 (五)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我们如何来评价三大思想家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看法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现在中国园林建筑的靓影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虎、 ,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 “镜借” 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

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 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 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李贽思想 1.原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 气。同时,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一潭死水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明朝万历年间的著名思想家李贽就是其中的重要任务。 2.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 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3.李贽极为痛恨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 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4.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 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2)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由此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3)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思潮的又一重要方面。 (1)黄宗羲在《原君》篇中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无须“杀身以事君”,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3)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黄宗羲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顾炎武针对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3)顾炎武还身体力行考察山川关隘、民间风俗和民生疾苦,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

2015-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点】明清思想观念变迁 【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答案】D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说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一、园林与文人情操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中国诗歌讲究通过诗人的“心悟”对自然进行提炼加工,从而能动地超越自然。中国园林的诗意,表现为诗歌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园林是具体化的诗歌,诗歌则是抽象化的园林,所以中国园林总能给人种“如诗”的感觉,而园林诗则将者极好的达成了统。 从魏晋开始,诗歌开始渗入山水题材,如谢灵运的诗中便有“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岩,绿筱媚清涟”之句,为人们描摹了一个树影山光的美妙世界。尤为妇孺皆知的是山水田园诗人陶潜,陶潜很多诗作既是田园诗,也是园林诗,如名篇归去来兮辞中便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脸炙人口之句。陶渊明于门前栽种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又因为爱菊,宅边篱下遍植菊花。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始终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一如他园中的柳菊,冰寒自守,清逸不阿。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内含丘壑,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舍着炽热的感情。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使最普通的农家园林小景和最普通的生活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及高尚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白居易曾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遗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后又专程拜谒陶渊明故居,写下《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用“尘垢不朽玉,灵风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洁人格,最后还写道:“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极尽崇慕之情。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园林的影响很大,直至明清还有不少江南园林取他的诗文之意来命名,如“归田园居”、“觉园”、“耕隐草堂”等。诗是一种文化的不断沉淀,渗入了某种深刻的意义,它所包括的情思内涵,增添了园林风景的意境之美,也洗灌了欣赏者的心灵。 从此点来说,陶渊明的园林美学思想其渗透性和延展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农家园林小景的本身,亦超越了诗歌字面的含义,他使得园林风景与诗歌意象融为一境,二者不为一体,却又浑然一体,园林美学和诗歌的意境由此都得到了一个提跃,划出了一个园林诗意的范畴流派。 清代学者袁校在世时也曾修一园林,名曰随园,就在这个园中,他隐居大半生创作了《随园诗话》。袁枚努力将随园变成他可以优游于诗书世界的一个载体,他可以从中得到从其他地方不能获得的快乐。从《随园诗话》中也正可以看出园主袁枚的艺术个性、人格倾向与人生追求。 袁枚重视自然,但也不主张废除人功。诗论中如是,造园亦是。从其建园时就势取景的构造方法,即可知道他的因子既有人功,但亦没有过分的人为雕饰,很好地结合了自然美与人工美,使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相融为一,使人从有限的地域空间走向无限的宇宙空间,引导身处其中的人真切地感受到宇宙自然,并从中感悟历史体味人生,让单纯的景色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韵味,园林和诗歌由此达到了一个更为和谐自然、深远的高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A、导入新课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B、课文讲授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知道其主要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 进入新课 】 探究2:“异端”思想家李贽 问题1: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风尚变化,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一些士人试图冲破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重重波澜。 问题2: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事之至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痛恨维护仁义道德、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而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从而否定了“天理”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 ☆★ 过程与方法 讲解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学生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讲解李贽思想的评价;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学生归纳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分析讲解其历史意义。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贽思想,学习其敢于抗争的品质;学习三大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政治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决定作用。 ………………………………………… 【 教学重点 】 李贽思想产生背景及主张;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 【 教学难点 】 李贽思想产生背景,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园林美学 全部

园林美学 1、单项选择题 1.“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此论述对美的理解主要强调() A..美在理念 B.美在关系 C.美在功利 D.没在物质 2.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殇的是() A.台、榭 B.园、圃 C.宫、殿 D.菀、囿 3.下列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生态美学意向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子敬 4.山水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一代文化风尚的时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 C.明清 D.唐宋 5.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意的“文人写意园”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 ) A.唐 B.宋 C.明 D.清 6.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被日本称为《夺天工》的是() A.《群芳谱》 B.《长物志》 C.《素园石谱》 D.《园冶》 7.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真”主要体现在() A.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B.艺术与数比、人工的关系上 C.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D.艺术对天国仙境的理想追寻关系上 8.“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的诗句体现了北方大型园林在创造上更加强调() A.自然原型的因凭 B.名胜名园的拟仿 C.胸有丘壑的意构 D.随意洒脱的创建 9.中国古典园林的“善”在伦理的功利关系上表现为 A.天国仙境的追寻 B.城市山林的实现 C.感性实践的要求 D.物质经济的创造 10.从中西园林比较来看,中国园林所显示的是 A.人工之美 B.技能之美 C.数比之美 D.气韵之美 11.北方宫苑从总体上来看所呈现色调风格为( ) A.小巧玲珑 B.清水芙蓉 C.浓丽绚烂 D.自然淡雅 12.在园林美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起着领奏作用,且为园林美的起始与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即墨五中高三历史导学案 编写人:高三历史组审核人:迟永时间:2011年11月课题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班级: 授课 2011年11月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 时间 课程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标准 【学习重难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试大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 一、背景 1、政治:明清时期,封建制走向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倡导的封建礼教严重束 缚人们的思想。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①明代晚期, 习气。 ②在商品经济的浸润下社会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 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③不少士人试图摆脱“”的束缚。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 束缚,发展。 2. 主张 ①批判孔孟权威:大力鞭挞,否认孔子学说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儒家理论:肯定人们;倡导发展; 提出的观点。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提出,源于阴阳二气,摇撼了“ ”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㈠、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专制社会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一些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 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开创了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 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㈡、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一>王夫之 1.思想特色: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思 想体系。 2.主张 ①强调“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宣扬“形、神、物三相遇知觉乃发”,即通过可以 得到正确认识;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