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一)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一)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一)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一)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一)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背景介绍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 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J.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由IPCC(气候变化政

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分析 团结小学陶耀婉 一、相关数据分析 三(2)、三(3)、三(4)班共有人数122人,及格人数119 人,平均分79、3 。三(2)班平均分77、49 人,优秀率41、03% ,及格率84、62% 三(3)平均分79、35 人,优秀率37、50% ,及格率95% ;三(4)班平均分81、16 人,优秀率42% ,及格率97、67% 。最高分95 分,最低25分。从分析的数据来看,成绩是不是很理想的。特别有有一题选择题,因为自己粗心,而把题目做错,造成学生大面积失分,实在太不应该。下面是我任教三个班中,抽出中间一个三(3)班40人进行分析。 二、试卷分析 1、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科学期末考试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测试。试卷共分为五部分,填空、判断、选择、连线、探究。总的来说试卷并不是很难。 2、典型错题分析 (一)填空:15分 数据分析:此题得满分13人,占32、5%;扣1——3分的15人,占37、5%;扣4——6分,10人,占25%;扣10分以上的2人,占5%。其中第2小题,错的人最多14人,占35%。 典型错题:物体可分为()、()、()三大类。 学生都明白什么叫液体,固体、气体。我曾经提示学生物体可分为液体,固体、气体三大类,就是没有反复强调,可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基础题不但反复讲,还要学生读会背。 (二)、判断题:25分,共10题。 数据分析:此题满分12人,占30%;扣2、5分,14人,占35%;寇5分的有12人,30%;5分以上的2人5%。 典型错题:用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 这可能是学生把放大镜、软尺、量筒各测量什么混为一谈,区分不清。今后,要给每个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并培养认真读题习惯,学会分析能力。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9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 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9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9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 4.3℃。2019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未来温度继续上升,降水可能趋于增加。在高和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预估21世纪华北区域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3~0.44℃/10年,与1980—1999年平均值相比,21世纪20年代华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可能增暖0.99~1.11℃,30年代可能增暖1.17~1.61℃,50年代可能增暖1.80~2.54℃,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大,春季最小;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8%~1.8%/10年,21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分别可能增加0.95%~1.11%、1.17%~1.61%、 1.8%~6.29%,其中,冬季降水量增加速度最快。 华东地区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完整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韩庄完小陈士庆 一、试题情况与分析 三年级科学试题从整体上看,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过程与方法;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次检测卷用各种的形式和方法去涵盖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符合课改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各种题型当中,检测的内容比较全面,到位。 总之,这份题出的难易适中,全面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考察了学生的全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考试水平要求。 二、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该题出现错误较少,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答案填写正确。 第二题判断题,该题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均对题目做出准确判断,部分学生对题目模糊不清。判断失误。 第三题填空题,多数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较准确,部分学生对天气谚语掌握不牢,填写不正确。 第四题列举、简答题,多数学生简答较好,但对于列举,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列举,或列举不全面,造成本题失分较多。 第五题实验题,本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对于题目要求无处下手,实验内容填写较多,没有提醒内容,学生填写较少,此题得分率较低。 三、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 在以后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训练学生对物体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协同配合应用于

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下学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1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4.3℃。2011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 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美国人经常被错当成具有天真的独创性和乐观主义,在当前也许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有帮助。 改革清洁发展机制(参看本书第八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敛合度。这两个过程并不十分相同,因为技术转让并不一定能够会提高受让国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转让,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情景,即这类转让有旨在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投资相伴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或者提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助研发能力。放松正常的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将是极端重要的。只要有可能,就不应仅仅致力于引进高技术机器或产品,而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技术知识和低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形成地方的知识。在第七章,我给出了一些适应领域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同样可用于说明减缓政策。 只要涉及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采用一种与清洁发展机制不同的路径就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寻找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同时具有削减排放效应的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 本次试题主要分三部分考查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运用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填图题、实践探究题。所出题型含概了本学期所学内容,范围广泛,知识全面,无偏题怪题。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参加考试人数( 152 )人,实际考试( 151 )人,以三(3)班为例,全班共49人,参加考试人数为48人,合格率( 81。 3 )%;,优秀率0。最高分( 89 )分。 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题:本题共13分,每空1分。 该班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一般,有许多题失分严重,第 2、3小题有失分现象,错误原因是小数学生对该知识可掌握摸糊,记忆方法有误,有同学因为上课不认真听,对生活中缺乏观察所至使常识性的题对错,导致失分。 比如:从茧里出来的是蚕的成虫。学生很多都填写“蛹”了 (2)判断题:本题共24分,每题2分: 判断题情况良好,失分较低。 (3)填图题:本题共4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物卵生胎生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填错位子,说明对这块知识点掌握较差。 (4)实践探究题:本题共33分。 实践题中共有4小题,其中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在第1、3小题。这题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点最大的地方,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恰恰这题造成本次期末考试总体不理想,高分少,优秀率低。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概念、道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减少机械、单调地重复训练,而应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变式训练,以提高学生对于概念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减少学生因片面理解基本概念和思维定势造成的失分。 2、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提供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真实而完整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1 地质时期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总述: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圈、岩石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 系统的综合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地质学、地 球化学、古地理等研究方法。 2、生物学方法 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3、地质学方法 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4、冰川学方法 (1)气温序列的建立:冰盖是降水积压形成的,其本质上是水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氧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 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 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 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 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 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 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 算。 5、矿物分析法 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6.2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总述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历史文献、树木年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迹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和树木年轮的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由于经常是一些间断的证据,难以利用它们建立连续的序列,因此主要用于对前两种方法建立的序列零星检验,或只能给某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因此,这里不作祥熙介绍。 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言论。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栏目]言论 [页码]4P [标题]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导语]2011年7月21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大臣Chris Huhne发表演讲。这是Chris Huhne 关于气候变化的三大演讲之一。他分别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各个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全球进行政治协议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争取共同商议一个公平、坚定、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 [作者简介] Chris Huhne 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于2010年英国大选后担任卡梅伦内阁大臣,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他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度竞选英国自由民主党领导人,但是均未获得成功,分别被Sir Menzies Campbell和Nick Clegg以微弱的优势险胜。 [配图]同8月刊 [正文] 我很高兴站在这里,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三周之前,我讲述了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绿地增长情况;两周之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以及它们如何威胁人类安全而我们束手无策,是我的论题。今天,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全球谈判和如何争取协议,我将进行讨论。而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二是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何来到这里。 一、自然之源 约两世纪前,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Joseph Fourier就曾探究过地球具有支撑生命所需的足够热量的原因。 我们身处距离太阳1亿英里以外的最佳位置,故此地球本应该是更冷的——傅里叶考虑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所呼吸的大气也具有阻挡热量的作用。1827年,他对温室效应进行了描述。 我在这里要作出指正。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其实要早于元素周期表,也早于遗传学研究和进化论。 毋庸置疑的是,温室效应对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太阳的能量穿过大气层,使得地球变暖。地球辐射热量,而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再吸收这些热量,加温则被反馈和放大。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将降低约33度。 数千年来,全球气温和气候模式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均衡法则使得一切处于平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自我调整。 急转直下 自傅里叶发现温室效应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地球上很多地方历经了工业文明、人口激增。我们已经从小规模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了大规模的工业社会;我们已经使用动力代替了马匹。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也排放出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自前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40%。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三分之二。 这些在大气中浮动的多余温室气体,可以使我们预料,地球表面会变得更加温暖。仅在上个世纪,温度就上升了大约0.8度。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过去50年。自1960年开始,每隔十年,温度平均就会上升0.13度。1998年以后,温度时常再创新高。 因此,明确地得出以下结论:温室气体使得地球变暖。全球排放量继续攀升。世界正在升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形势已变得很紧迫。北冰洋正在融化。1900年以来,全球海平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应参加95人,实考93人;学生最高分90分,最低分56分。 二、试题情况 本次试题主要有这些类型的题目:我会判断、我会选择。我会实验回答。所出题覆盖了本学期所学内容,知识的覆盖面较广,难易适中,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学生得分分析 1、我会判断共20小题,说明学生相关知识掌握运比较好。出错最多的是5小题,对同一张纸的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掌握不好。 2、我会填空10小题,学生全对17人,错误主要是对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及露珠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理解错误学生选的不对,这与教师在授课时强调不到位有关。 3、我会实验回答,共2小题,其中第一小题考查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有3人审题错误,第二小题考查开放题.比较灵活,多数学生回答不完整。说明学生在平时实观察时不认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 反思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尤其是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游刃有余。 3、加强和重视差生的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求家长配合,对学困生适量加强练习,使之不断巩固。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正如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无法预测到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他们也没能预测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新世纪继反恐后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个在西方折腾了接近20年的话题借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空前规格和政治学者的深度参与已完全政治化了。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或国内法的通过从而获得国际法的地位后,气候变化问题就已初步政治化。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后,国际关系学者纷纷从跨国性的政治议题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措施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各国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继反恐之后的又一面国际道义的旗子,谁掌握了气候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并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议题,突破了现有理论的外延。这里,仅对几个问题做出思考。 民主、人权、减排? 发轫于欧洲大陆的民主、人权观念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排斥。美国单边主义下的民主输出和人权干涉成为新世纪紧张的国际格局的诱因。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和颠覆一些国家政权成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常态并在冷战后时期发展到极致。 而同样发轫于欧陆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观念是否会成为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革命下价值观输出的一种形式,这种疑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深受西方民主和人权指责的国家中大量存在。“气候阴谋论”的提出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地方。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存在怀疑,由于数次遭受很多国家科学家的质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的公信力也逐渐丧失。在尚未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真伪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疑,欧盟异常热心的推动也似乎暗藏玄机。1988年,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有了IPCC;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张,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1995年IPCC 报告的出台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出炉;2007年IPCC的第四份报告推出了“巴厘岛路线图”。欧洲人骨子里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的敏感性如同对民主和人权的敏感性一样耐人寻味,太平洋岛国比欧洲各国更直面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小岛国集团背后有欧盟指使的传言,更增加了对欧盟在气候问题上迫切性的怀疑。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涵盖了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试卷分为五种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和问答题,符合三年级的学生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中,检测内容比较全面、到位,突出了以教材教辅为主. 二、学生得分分析 1、填空题共20分,每个空1分。学生在做填空题时,能够写出正确的答案,但写较多的错别字. 2、判断题共8分。这个题学生普遍做得比较差,失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马虎造成的。如第4小题:“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大部分学生失分。 3、选择题6分,学生在做题时,有的存在不理解题意的情况,有的是由于学生马虎造成的。 4、连线题5分。本道题是请同学把下列工具和它的作用用线连接起来。大部分学生只得一半分。原因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5、简答题11分,计二个小题。学生基本能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体。失分情况不严重。 三、反思及建议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 3、学生书写较差,错别字太多。 4、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纵观《科学》试卷,我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题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科学思维及科学观察在考试中体现不充分。 2、只考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却没有考出对知识的应用。 2015--2016四年级上科学期末试卷分析一、本套试题涉及面广,对课本四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可以说面面俱到。既考查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本人认为,试题紧紧围绕《科学课程标准》,不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紧随最新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的特点,另外,从试卷本身来看,题量适中,灵活多样,紧紧围绕本册的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二、答题整体情况分析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候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直接温度观测。气温观测资料证明20世纪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摄氏度到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专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许多专家预测,如果人类能源消费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预计到2010年,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1.4~5.8℃,较1995年预测的1~3.5℃高出40%,海平面将明显上升,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另有其他证据表明气候确实变暖: 海洋温度: 据测量和估算,自1955年到1996年世界海洋的混合层有0.15℃的绝热增温。 大气温度:对流层及平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观测序列较短。探空资料显示对流层低层自1958年以来有0.1℃/10a增温趋势。而1979年以来的卫星微波探测则显示增温趋势为0.05℃/10a。但是,1976~1999年全球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为0.19℃/10a,可见对流层低层气温上升幅度不如地表面温度大。而平流层温度则下降趋势明显,而且高度愈高温度下降幅度愈大。 钻孔温度: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616个钻孔温度剖面,200-1000m深的地下温度在20世纪上升了0.5℃。大约80%钻孔的温度是上升的。 陆地雪盖: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但是下降是不均匀的,在下降趋势上迭加有7~8a振荡。前期下降明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约减少10%雪盖面积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这可能是气温上升的结果。雪盖面积与积雪区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0。重建的雪盖序列表明最近10a春夏雪盖可能是20世纪的最低值。但是北美冬季的雪盖可能有增加的趋势,前苏联雪盖也有类似的变化。这可能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中纬度冬季降水增加。 海冰: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同时有5-6年的振荡。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 山岳冰川:冰川的前进后退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冰川所在高度较高,一般那里缺少气温观测。因此是研究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资料。但是无论冰碛石还是过去的绘画、照片大多只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冰川状况。因此很少可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序列。不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世界范围冰川资料,20世纪之前只有缓慢的后退,20世纪初后退加速,到20世纪末不少冰川后退了1-3km。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有10-70a的滞后,从冰川后退来判断,气候变暖的开始应不迟于19世纪中。但是实际温度观测说明变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近20-30年热带的冰川后退迅速。有报告说近20年热带雪线上升约100m,大约相当温度上升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颜学生杨双莲陆根娣 (马鞍山市气象局 243000) 提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市44年来年平均气温0.175℃/10年的趋势变暖,一年之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年平均降水量总趋势以每年3.489mm的变化率增加,这种增加是由夏季、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的,春季变化不显著,秋季以每年0.861mm的变化率减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累积距平曲线一元线性回归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2.90℃,比1951~1960年的12.22℃升高了0.68℃。全国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是逐年渐少的,1951~2000年线性倾向率为-0.4655mm/a,50年内减少了23.3mm[1]。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如何呢?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046'42''~31017'26''与东经 118021'38''~1180 52'44''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处理,形成1~12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全年等气候序列(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对其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趋势分析。 2 气温分析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作者:孟蕾, MENG Lei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11,31(7) 参考文献(11条) 1.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2009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2006 3.希尔曼;史密斯气候变化挑战与民主的失灵 2009 4.ANTHONY;ELLIOTT Chancing our arm 2010(02) 5.CASTREE;NOEL Review of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外文期刊] 2010(01) 6.GIDDENS;ANTHONY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 7.HERZOG,HOWAR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9 8.HELM D;HEPBURN C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 9.HULME;MIKE Review of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05) 10.STERN,NICHOLAS Key elements of a Global Deal on Climate Change 2008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the Climate change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孙伟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2.近来若干重要国际问题的分析[期刊论文]-红旗文稿2010(6) 3.朱博.高冠新.ZHU Bo.GAO Guan-xin简论国际"碳政治"困局[期刊论文]-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07(3) 4.刘蓓.Liu Bei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新手段——气候科学政治化[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 5.朱留财.王爱华.ZHU Liu-cai.WANG Ai-hua关于低碳经济的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环保产业2011(4) 6.李建勋.钟革资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概论[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7.刘德顺.马玉清.段茂盛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政策研究——CDM的基本政策性问题[会议论文]-2003 8.孔凡立.罗月娥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对策思考[期刊论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3) 9.任美锷气候变化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2004,19(5) 10.郭忠华.Zhonghua Guo求解"吉登斯悖论":评《气候变化的政治》[期刊论文]-公共行政评论2010,3(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112475580.html,/Periodical_kjglyj201107011.aspx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三年级科学共100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次期中考试参加考试学生42人;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10分。总的来看;答题情况较好;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本次试题侧重双基、结构合理、题型全面、题量适中;同时;本次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联系的新课标要求。 本套试题考试时限为60分钟;满分100分;共分为六大题。 第一部分:科学知识。(70分) 1.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共20分;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动植物基本知识的延伸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共20分; 3.判断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判断能力;共20分; 4.连线题;要求学生将科学探索的方法与观察方面连接;分值为10分;

第二部分:科学探究。(30分) 1.填图题:考查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是否到位;共20分; 2.问答题:考查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解决;共10分; 三、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良好;失分率不高;出现问题较多的是第一大题第5小题“白菜属于_______植物”,学生就答出了错误答案;老师对这方面有待加强。第三大题第7小题“晴天下午大树下可以看到很多蜗牛”;学生答的对的;说明对蜗牛生存环境没有深刻的了解;第六大题第2小题;学生们答问题时;有的只回答了一半;有的同学答得不规范;因而没能得满分。 四、主要存在问题 1、语言表述不过关;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答非所问; 2、有的学生字迹模糊;不工整;没有规范的答题格式; 3、审不清题目;以点概面。 特别强调:1、在评卷时;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应该允许;2、有些答案并非一字不差才能得分;只要学生所答的内容基本符合标准即可。总之;要灵活掌握;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判。 五、今后改进措施 1、夯实基础;加大平时的检查、指导力度;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