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胡志鹏崔玲玲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单位邮编:河北07502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而后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地理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从村落的选址、水系、入口、道路和建筑几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为更好的保护和研究传统村落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为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村落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借鉴思路。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风水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t in Huizhou,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village location,water system,entrance,roads and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and cultu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feng shui space layou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一、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

徽州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先秦时期的徽州处于山越时代,这时期形成的村落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在历经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之后,徽州村落从定居型村落转变为迁徙型村落。从南宋到明中叶的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时期,也是徽州古村落稳定发展时期,农耕社会、习尚知书是这一时期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达到勃兴鼎盛的时期。清康熙年间歙人程且硕《春帆纪程》描述了歙县村落盛况,“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据此可见当时徽州村落的辉煌。清中叶以后,徽州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一些昔日辉煌的古村落历经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破坏便一蹶不振[1]。

二、中国古代村落的传统地理文化特征

2.1古代村落建设的文化观

人类自出现以来,选择居住环境时的趋利避害之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兴起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即“风水学”理论的诞生。谈到“风水”,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风水”就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某些技术的运用

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2]。“风水”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风水”甚至被誉为“环境科学”,渗透到风俗习尚与民俗之中。因此应该客观的看待“风水学”,发扬其积极的成分来指导城镇的规划建设。

2.2古代村落选址原则的风水观

古代村落的选址建设是传统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土高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以及发展至今的宜宾古城就是这种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实例(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风水学”中所谓的“合口”形局。

图1古代‘合口’形局模式图2宜宾古城位置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山水元素的具备为最佳,所强调的就是“关巧相通”之理。所谓“关”指穴位,“巧”指水口,择居之时就是要检查山势与水口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其实质就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通常称为“枕山环水面屏或背水面街”。古人讲究居住环境的封闭,“顺局宽旷,则取塘以聚气”,“引沟渠环绕村落而取吉气”[3]。

古人择址以水口为上等之地。水口一般多选择在山脉的转折处或者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的地方,并修建一些公共性的建筑物,常见的有桥台、楼塔等,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在文化性要求比较高的聚居点处常建有“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祠堂”、“风水塔”、“观音庙”等建筑(图3)。如泉州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构成了城市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三塔构成泉州市的门户(图4)。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洲或土墩,在其上建阁或庙,由于中国历来有敬祖先的习惯,因而宗祠一般都建在村中此类最佳地段。

图3水口及附带建筑的景观示意图图4泉州三大水口位置示意图

三、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点

徽州古村落处处透出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这种观念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珍惜。村民通过改造水道和借助山势的手段,把建筑、水系、山体、道路等各种造景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塑造出徽州特有的古民居建筑群。

3.1总体环境

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大多依山傍水、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总结出了“藏风聚气”、“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现代景观学中对此类模式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图5),图中显示村落位于山坡南向,首先能够得到充分的日照,迎接夏季东南向的凉风,同时背面的山体不仅可以阻挡西北的冬季寒风,而且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南向的水环境可以提供方便的用水条件,还可以为人的生活、动植物的驯养、农田灌溉以及消防用水提供充足水源。

图5徽州村落选址的生态条件

徽州传统乡村聚落还具有仿生学的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宏村的“牛”型结构,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形似“牛肠”,月沼状如“牛胃”。溪水经过滤后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南有“牛肚”之称的南湖。围绕水系而建的140余幢水榭民居,鳞次栉比,构成了村落的重点——“牛身”。村中的雷冈山构成“牛头”,村前两棵大树为“牛角”,村西跨溪而过的四座桥为“牛腿”,完整的体现了“牛”形村落的结构形态。

3.2水系的分类

1.水口

徽州村落将水口视为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象征。为了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水口的建造成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村落水口往往是依山势、水势自然建成。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庄的界限,二是起到隐蔽防御的作用。村落水口一般建在离村1~2公里处,为村中流水的出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村内的拦水坝使留出村的水蓄积在村口然后缓缓流走,这无形就抬高了村内的地下水位,使村中井水丰沛、植物茂盛。由于水口出口与村落的通行路口方向一致,水口就成为了村落的门户,于是人们对水口刻意营造,在这里建筑桥、台、楼、阁、塔、庙,种植大量树木,留住财气、扼住关口,使村内中的居民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安全感中。

2.水塘与水圳

水塘和水圳也是徽州古村落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塘多位于村庄核心地点,靠近祠堂等公共建筑,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基本是活水,是村庄重要的景观节点。水塘具有消防、排洪、调节气温、净化水体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村民共享的交流空间。水圳是村落引水的基本手段,一般宽10~30厘米,由地势略高处沿着街道或者巷道顺流而下。它既是引水水道又是路边明沟,穿村而过形成“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村落特色。村民利用水圳进行日常的洗衣淘米,夏季还成为村民纳凉的天然空调。

3.3入口处理

徽州村落的入口除了设置水口以外,还通常设有牌坊、古树等标志性元素,通过水系、构筑物、植物共同界定村庄的入口边界。入口通常设置在交通便捷和景观特色突出的地段,并借牌坊、亭子等特殊元素塑造村庄肃穆、淡雅之色。村口空间由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及构筑物构成,空间尺度适宜。村落的风水轴线也是贯穿入口广场和村庄的功能轴线,它控制着入口空间以及村内公共设施整体布局的秩序。通常沿着主轴线布局一系列吸引游客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沿与主轴线相交的其他辅轴线方向设置方便村民进出村落的道路。两类空间轴线共同构筑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图6)。

图6黟县屏山村布局模式图

3.4道路系统

徽州古村落道路的走向和尺度一般顺应地形,随地形变换,形态各异。村落路网走向基本结合水圳形成系统,路网密度较高,这不仅为村民步行提供了多方向的选择,而且也体现了村庄内部空间的多样化。村落街道尺度宜人,道路宽度以0.6~2米为主,有的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过。村落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道路与水流走向和建筑的布局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道路与水圳始终保持并列走向,二者结合展示了村庄内部线型空间的结构特点。街道宽度、坡度的差异以及与周边不同高度建筑的配合,从视觉上展现了村庄内部多变的空间形态。

3.5建筑布局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思想,受楚、吴越、两淮、建安、桐城、徽商几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的黑白、明暗对比使村庄整体与背景山体和水体相互融合,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原生态景观。

古代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且一屋多进,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图7)。天井的数量不等,少则2~3个,多则达到36个。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围绕天井构成的普通民居大多为三开间,较大点的住宅亦有五开间,这类结构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院内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图7徽州古民居建筑平面示意图

四、结语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构思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思想。从总体布局到住宅单体,“风水”思想成为主导建设的核心指南。挖掘中国传统地理文化中的科学部分对当代中国建筑规划强调充分结合传统特色文化的手法能够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是中国古村落建设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对现代村镇的规划建设依然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解析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地理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各种类型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参考。

注释

1)吴丽霞.风雅徽州[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建军.藏风得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于稀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陆林,凌善金,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5).

2.张倩.徽州民居空间艺术初探.室内设计[J].2004(2).

3.刘彦顺.水口: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J].文史知识,2000(6).

4.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阮仪三,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

6.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何晓昕.风水探源[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 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 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 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 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 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 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 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 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 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民居建筑的色 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 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 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 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 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 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 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 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 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徽州建筑文化

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 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臵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 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 其四,文化审美特征 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4:徽州祠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 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徽州村落面积不大,往往以牌坊或水口为开端沿一条串联严整的轴线展开,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民居以街巷、河道为骨架和依托,采取不对称布局,大小、景观要素各不相同、富于变化。徽派祠堂则多位于村落的出入要地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建在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逐渐高起。在村落中,祠堂和书院作为公共场所,与普通民居有适度的距离。这种设臵,既保持了祠堂的威严,又与村民的生活空间有充分的互动。在祠堂朝向上,男祠一般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女祠则往往坐南朝北或座东朝西。同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 指导教师:朱小龙老师 系别:旅游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旅游管理1班 姓名:姚玉凤组

毕业设计—— “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三日游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指导老师:朱小龙老师 11旅游管理(1)班 姚玉凤盛万友李惠妹余美丽 伍琴鲍玉孙晓龙张琪王慧 目录

摘要-------------------------------------------4 绪论-------------------------------------------5 第一章背景分析---------------------------------------6 第二章线路的价值及需求分析---------------------------7 2.1线路的市场占有率 2.2旅游线路的价值 第三章线路内容--------------------------------------9 3.1线路设计 3.2成本核算 第四章线路的市场营销及宣传-------------------------12 第五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15 附录问卷调查-------------------------------------17 总结语---------------------------------------19 成员安排及参考文献---------------------------20 摘要

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而安徽作为文房四宝的主要生产基地,更是体现了徽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制作工艺的巧夺天工。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州被授予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荣誉称号。这项光荣称号更是奠定了徽州在文房四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徽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而文房四宝集中体现了徽州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房四宝早已不作为书写工具供人使用,更多的是作为人们的爱好和兴趣继续流传。青少年把学习书法和国画当做一项才艺或用来陶冶情操,而老人们则更多的是因为兴趣爱好,为单调的老年生活寻找乐趣。正因如此,我国的这项传统文化才能源源不断的流传下去,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屹立不倒。本条路线的设计,将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独特的方式表现徽州文化,引领游客一同感受徽文化的内涵与奥秘,为游客呈现一个多姿多彩、触手可及的徽文化。 关键字:徽文化、亲身体验、精神享受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徽州文化有哪些特色

徽州文化勃兴于南宋以后,繁荣于明清时期,这种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为大批的徽州商人,他们由于远游四方的经历,对各地的文化结晶相容并蓄,从而丰富和促进了徽州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菜等,都成了徽州别树一帜的本土文化。这些都可以从皖南的徽商社会和人事生活中一一体现出来。 徽州历史上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徽人大多是因避乱而从中原地区迁居的士族,他们以耕种经商为业,却视读书作官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像明代歙商汪海要儿子学经,希望他像叔父一样入太学,为的是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是先读书后经商,并把儒学倡导的行为规范作为经商理念,所以被称为儒商。由于对文化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结,使得他们在经商发财后,以强大的经济支援家乡的文化事业,由此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后人也称之为儒商文化。 中国近代文学家、徽人胡适,曾以“徽骆驼”来形容徽州商人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因缺少资本,往往是小商小贩,从事长途贩运。清代歙县商人江遂志,两次外出经商,虽历尽艰难,却亏本而归,第三次外出经商时,已年逾五十,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徽骆驼”精神还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们自奉非常节俭,许多富商始终保持创业时的朴素,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却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兴办学校是很多徽商的善举。 徽州人因生存环境所迫,突破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从经营“文房四宝”,以及木、竹、茶等土特产入手,走出深山,求利天下。这种思变的精神,使得他们勇于开拓,加上他们以儒学中的义、诚、信作为经商理念,终获得极大成功,明代一些徽商拥有百万巨资。徽商经营成功后,把巨额资产带回家乡建造精美豪华的住宅,甚至兴建学校、祠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轻商贱商的传统观念的反抗,同时也是他们要光宗耀祖,思恋家乡的一种情感宣泄。 徽州商人大多有着先读书后从商的经历,而且对儒学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情感使得他们与那些先读书后作官的人,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相互支援的感情基础。西递商人胡贯三与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结为儿女亲家;大盐商江春以布衣结交乾隆皇帝;徽商胡雪岩积极为清廷采办军火粮食,成为名扬海内的“红顶商人”。这种官商互济为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明清时期,徽州教育昌盛,书院、社学和私塾,共计超过五百所。除必修课外,他们亦重视修身养性,延请道德高尚者授道德课。西递“桃李园”曾邀请一位忠君爱民的廉吏黄元治长期任教,这位被百姓称为“青菜太守”的老师,把俸禄大部分捐赠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告老回乡,田无一丘,房无一幢,只得在宗族祠堂里借住。由于重视道德教育,使明、清两朝在西递村便有数百人进入仕途,更没出现一个贪官污吏。 1268年前后,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第三十代孙陶庚四,举家由江西九江迁居黟县,据《陶氏宗谱》记载,陶氏后裔迁居黟县的原因是,“认定黟县是其先祖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境界”。陶氏后裔迁居黟县,在宗族祠堂里悬挂大幅楹联:“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向后人昭示,要把先祖淡泊功名、关心民众疾苦的崇高品德代代相传。这种清廉文化的传播为古徽州培育了大批忠君爱民的廉

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猜猜这是谁?----诸葛亮。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 【陇西】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 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含义随时代而变。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③指沙漠。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④唐都护府名。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成。”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走泥丸。” 【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的关中之地分封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为生,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史记·曹相国世家》:“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泛指陕西关中一带。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楚】地名。战国楚地为“三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后用以泛指湘、鄂一代。西楚约为今准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地区;南楚北起淮水、汉水,南包江南;东楚跨长江逾准河,东至于海。项羽灭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三关】古人对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但各朝代所指不同。①东汉指上党关、笑、石陉(xng)关。②三国时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③南朝时,义阳(今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xian)关总称为“三关”。④五代日时,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总称为“三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人的贫与富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本土的徽州文化。她的内容广博,深邃,包括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研究徽文化的学者以及沉醉于徽州美景的游客对徽文化的璀璨总是赞叹不绝。然而,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徽州大地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里,可利用的生活资源极其贫乏。徽州处于丘陵地带,在徽杭高速歙县段路两旁,透过车窗,你总能看到在高高的深山上几至山顶,是被人们开垦的大片大片的耕作地。地里的植作并不茂盛,即便隔着那样宽的山沟依然可见泛黄的土地。而你也总能时不时见到一个老妇,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跟在身后田间地头转悠。而生活在“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人,则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如黄山松一般艰难生存,千百年来孕育出勤劳,踏实,敢于开拓和坚韧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给她的子子孙孙。 当走进他们的住宅,和贫瘠的土地资源相契合的是白墙灰瓦,矮窄门楼的古朴建筑风格。然而,不同的是,随处可见的是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应景。且不说那些达官贵族与经商致富的大户人家,即便是只有两间厢房的小门小户,院子里也一定会用花花草草和几个雕刻着花纹的石凳布置一个简单的园林小景,供主人闲暇时玩赏。央视的一个纪录片曾就徽州人的园艺做过一个专访。在歙县,即便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观赏的花草。一个几近倒闭的盆景小店,哪怕已无人问顾,老板依然坚持,不为挣钱,只为自己喜爱。 人们为徽州文化的璀璨而倾倒,我也同样为之倾倒,但不仅仅是因其璀璨,而是为其不易。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古时难有与外界通达的山区,古徽州人不是为满足于裹足口腹之饥而蝇营狗苟,而是在这样艰苦,贫乏的环境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那份超然和豁达,赋予这里的一山一水于之世外桃源之恬淡。而他们自己,比之陶公而无愧。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安徽黄山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导游词(概况版)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导游词 【欢迎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各位前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参观游览。我们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她以山水之秀、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人杰地灵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和“文物之海”,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的发祥地、驰骋中国商界三四百年的徽商的故里,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曾叹息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陪同大家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开始,亲手推开古徽州一道道古老厚重的大门,一起去追寻古徽州大门背后那岁月的痕迹、历史的荣光、文明的光晕。但愿此次古徽州文化游,不仅仅是一次理想的风光之旅、文化之旅,还将是一次圆梦之旅。 【讲解词】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面积约9.5平方公里,是由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等5处国家4A级景区组合而成。核心区旅游线路:东起歙县徽州古城,西讫徽州区呈坎村,途经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村、潜口民宅博物馆,东西长约20公里,各景区之间的间隔一般在五、六公里左右,由一条美丽的乡村公路将这5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而成。如果夸张一点说,那就是古有丝绸之路,今有徽文化之旅。 也许有的朋友们可能会问,黄山市古村落众多,其中不乏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什么这5个景区会如此组合?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就是因为这5个景区特色鲜明,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古徽州.新黄山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精髓,今天我们选择游览的线路是由东向西游览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由于这5个景区内都配有专职的景区讲解员,届时他们将为大家做详细的景点讲解,所以在行车途中,我就把这5个景区的主要特色、重点景观和文化内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首先介绍的是徽州古城景区。 (一)徽州古城景区 徽州古城也称歙县古城,自秦代始置古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说到歙县啊,它是我们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隋617年始,新安郡治迁歙,直至清末,徽州古城均为郡、州、路、府的治所地,是古徽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徽州府”。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

“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泗洪县实验中学尹修会 课题的来源: 自2009年起五一长假取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加之平日与学生闲聊,发现学生对韩国歌星津津乐道、信手拈来,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更是热情高涨、情有独钟,而对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则没有多少感觉,充斥学生口中的是服饰潮流,金钱美女,似乎早已把我们的老祖宗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传统的思想文化了。这些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免学生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自己。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及内容,既能在当今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能增加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并能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历史等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教育都不遗余力,很多国家都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发扬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对于在课程中尤其是地理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当前哈韩、哈日等国内外大环境下,利用自己的课堂有的放矢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教学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民族的负责。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最近几年才提上议事日程,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古诗文诵读、传统文化讲座等,而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是得到了一小部分语文老师的重视,广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 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 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 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 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 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 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当 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 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 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 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 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 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提供了物质依托。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 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 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 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 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 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 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 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 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