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CDIO到EIP_CDIO_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顾佩华

从CDIO到EIP_CDIO_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顾佩华

从CDIO到EIP_CDIO_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顾佩华
从CDIO到EIP_CDIO_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顾佩华

从CDIO到EIP2CDIO3

———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庄哲民 陆小华 熊光晶

【摘 要】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一个主要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人才,特别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其他专业性及技术服务行业人才形成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因此,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的工程教育无法完全孤立地发展,必须融入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循环中去。本文在回顾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的基础上,从汕头大学工学院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提出了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EIP2C DI O(E thics、Integrity、Profession2 alism2C onceive、Design、Im 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并根据本校实际,提出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设计项目为载体,以科学的课程安排(进度)促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对EIP2C DI O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体系等诸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阐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与思考。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改革思路,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 EIP2C DI O 全球经济一体化 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 年12月

【作者简介】 顾佩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汕头大学副校长、教授;沈民奋,汕头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李升平、庄哲民,汕头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小华,汕头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熊光晶,汕头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教授。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正在逐步把世界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则体系中去。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 O),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并开始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之中,这一历史变革,也对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知识结构和教学的方法手段上,而且表现在工程教育必须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交流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的趋势上。实现人才和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不少积极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 insey G lobal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以适应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 M D)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我国整体实力排名由2005年的第31位大幅上升到了2006年的第19位,但在同一排名榜上,我国培养的可获得资格的工程师数量却连年忝居末座。笔者认为,在当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我国目前还只能称为“生产大国”,要成为“生产强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中之重是培养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我国现有的工程教育模式应当进一步改革。

第二,快速发展的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诚信、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且还必须具备相

3本课题受到“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资助。

应的社会意识、人文精神、诚信和职业道德,以及企业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反应。凡此种种,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多,使得各国的产品在技术、标准,甚至在法律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在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工程技术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继续学习能力以及敏锐洞察力的工程师就显得更加迫切。

最后,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如果仅限于跟踪和模仿外国模式,是无法实现超越与突破,也无法培养出符合未来中国发展与国际化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因此,必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开展全面的、深层次的工程教育改革,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工程教育新路。

一、国际工程教育大潮中的CDIO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系统和综合的视野下,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也对工程师、并进而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北美的工程教育改革。

从1986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逐年加大对工程教育和研究的资助;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国家工程院(NAE)和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也纷纷展开调查和制定战略计划,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MIT、斯坦福等名校的工程教育都进行了整体改革。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三大工程教育机构在三份文件———1994年ASEE的《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1995年NSF 的《重建工程教育:重在变革》、1996年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 BET)的《工程标准2000》(Engineering Criteria2000)———中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与措施。这三份重要文件中关于工程教育的标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曾载文详细评介,其中,ASEE1994年报告指出,工程教育的目的,除技术知识之外,还必须包括团队精神、交流能力、领导才能和系统视野等12条能力要求。

NSF1995年报告则指出,工程教育要在学生、教师、学习经验、课程计划四个方面进行重建。NSF还资助了一系列大学组(C ons ortia of C olleges)加入工程教育合作计划(National Science F ounda2 tion′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 oalitions Pr ogram),每个大学组根据不同的战略思维重新设计课程计划和改善教学方法。美国总统竞争力计划ACI (President′s American C om petitiveness Initiative)要求以创新、探索和卓越(Inn ovation,E x ploration and In2 genuity)来保证美国的领先地位,NSF还发表《投资美国未来2006~2011战略计划》予以回应。NSF 计划指出,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极大地加速了科学和工程在所有领域的急速扩展,开拓了全新的探索领域,同时带来巨大的冲击。因应这一挑战的两大方面是支持转换研究(T rans formational Re2 search)、促进卓越的科学和工程教育,以激励创新、刺激经济、改善生活质量。在该计划支持下,探索性学习(Discovery2Based Learning)正成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特点。

A BET1996年的《Engineering Criteria2000》已从传统的”规定工程专业应是什么样”,转变成”评估工程教育的结果”。迄今为止,A BET已为全美包括MIT、康奈尔等350所院校的2000个工程学位计划(pr ogram)提供了认证。美国工程院(NAE)也非常关注工程教育变革,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报告,而且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举措。NAE院长办公室的常设委员会T he C ommitte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CEE)正在进行一个名为T he Engineer of 2020的项目,2004年发表第一阶段报告描绘了未来关于政府、雇主和工程师的愿景。

加拿大在90年代也进行了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国家的“创新战略”;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NSERC)设立了一系列的工程设计讲座教授(NSERC Chair Pr ofess ors)职位,旨在改变大学中重工程科学、轻工程设计现象;建立了所有工学院都参加的“Canadian Design Engineering Net2 w ork(加拿大设计工程网络)”,旨在提升加拿大的工程设计教育。

2.欧洲的工程教育改革。

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FE ANI(Eur 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Ass ociations)启动了名为E UR2ACE(Accreditation of Eur opean Engi2 neering Pr ogrammes and G raduates)的计划,旨在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参加成员包括FE ANI在内的8个欧洲教育认证组织,提出了著名的“FE ANI公式”,以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

从C DI O到EIP2C DI O

改革。1999年欧洲29国政府签署了Bologna宣言,制定并承诺执行“Bologna Pr ocess”,以改革各国教育系统,促进各国学位、学制的统一和互认,加强欧洲大陆的竞争力。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教育部长卑尔根会议制定了T he standard guideline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 opean H igher Education Area(EHE A)。同年,包括FE ANI在内的14个欧洲教育认证组织成立了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网(Eur opean Netw ork for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2 ducation,E NAEE)。欧洲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与美国一样: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与集成。

在此,本文要重点介绍C DI O模式。

C DI 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 nut and Alice W 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 DI 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 DI 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 DI O代表构思(C 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 m 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 DI 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 DI 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瑞典国家高教署(S 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 igher Educa2 tion)2005年采用这12条标准对本国100个工程学位计划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标准比原标准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新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 DI 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 DI 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 DI 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二、渗透EIP精神的CDIO理念

汕头大学工学院从2005年开始研究C DI O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以设计为导向、将素质教育与C DI O四大能力相结合的EIP2C DI O培养方案。2006年初,汕头大学工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C DI O国际合作组织成员;2007年11月,C DI O 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在汕头大学举行,显示了国际工程教育界对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关注。

2005年底,汕头大学工学院引入C DI O理念,这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国内和本校多年改革经验而作出的选择,我们认识到,在重视加强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更应强调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调控能力。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手段,就是参照C DI O理念进行改革。

鉴于我国现在的工程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缺乏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教育,加上其他种种原因,诚信、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普遍缺失,个人利益至上,团队意识匮乏,使得许多工科毕业生的现状与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差距甚大。针对上述问题,汕头大学工学院在C DI O 的基础上,提出了EIP2C DI O培养模式:即注重职业道德(E 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 o2 fessionalism),并与C DI O有机结合。这一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做人与做事结合,做人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依靠做人来保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富有责任感(EIP2C DI O的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EIP2CDIO的培养框架

EIP2C DI O将“工程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工学院全体学生的重要必修课,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规范,并要求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环节中始终以工程师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教学大纲对每一个项目和课程都会有EIP方面的要求和具体考核规范;学院通过“世界工程师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

坛”、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开展有关工程师职业道德和操守方面的教育与实践。

另外,应用C DI O 理念所提出的以设计为导向的EIP 2C DI O 工程教育模式,在专业培养上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调控能力。该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已在2006级本科生中全面实施。

总之,汕大工学院EIP 2C DI O 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三、EIP 2CDIO 的培养模式

EIP 2C DI O 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

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工程项目设计是工程实践的精髓所在。功能、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要求及其限制都要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反映,EIP 2C DI O 培养模式就是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的。其特点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图2所示)

图2 以设计为导向的EIP 2CDIO 培养模式

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 DI O ,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EIP 2C DI O 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主要不同之处是:①通过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之美;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③通过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的C DI O 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高级设计过程,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C DI O 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项

目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2级项目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3级项目是为单门课程而设的项目,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3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及采用何种形式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

1级项目要求完整地、前后衔接地贯穿于整

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每专业至少有二次1级项目训练。首次1级项目训练一般在一二年级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一个实例产品的解剖,了解其构成与设计,从而提前了解本专业核心内容与实际产品的关系,以工程师的角度去面对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同时,通过早期项目的构思与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初步的创新思维与产品构思训练,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与专业相关的的整体概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第二次1级项目训练。两次项目训练相互衔接。经过相关课程与项目的训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产品项目完整地展开构思、设计、实现、运用,系统地完成一个工程实践经历,目的是让学生从解决工程问题的角度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形成对工程的兴趣,并初步掌握工程思维方法。

2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

为基础。作为1级项目的支撑,2级项目既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与终生学习能力。训练一般以3~

6个2级项目为载体,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

习与应用。

3级项目是单门课程内的项目。在为学生提

供强大基础知识背景和数学、科学方法训练的基

础上,3级项目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基于C DI O 框架的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整个培养计划是以1级项目为主线,以2级项目为支撑,以3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教育与对专业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并结合项目训练对学生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以及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整体培养。

四、EIP 2CDIO 的课程体系

在整体确立EIP 2C DI O 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汕大工学院开展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 2C DI O 课程

从C DI O 到EIP 2C DI O

图3 专业的CDIO培养鱼骨架图

体系建设,修订了培养计划与课程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并在全院五个专业全面实施。

1.EIP2C DI O专业培养计划。

按照EIP2C DI O培养计划,汕大工学院规划了公共基础课程和包括工程师职业道德在内的通识课程,并编制了相关文件。与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相比,各专业的EIP2C DI O培养计划除了合理安排涵盖本专业基本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师职业道德和操守的课程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独具特色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C DI O项目)。C DI O所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调控能力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学习而逐步提高的,因此,各门课程大纲对C DI O能力应有明确的接触、训练和应用要求并反映在课程考核中。各专业至少要有一门鼓励跨学科、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基于产品设计、制造的选修课。所有实验课全部并入相关课程内,任课教师自然成为相关实验课教师之一,主导并统筹课程实验。重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也可以考虑单设课。

在教学方法上,EIP2C DI O培养计划要求教师预先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特别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有机联系;应从实际或已有知识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用所学知识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教学中要安排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增强概念学习,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建立和加强学习反馈机制。

学习效果评估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鼓励多学科综合、创造性和创业精神培养,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逐步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能力考核对号入座,专业知识用口试或笔试,而C DI O相关能力则以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形式进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评价系统。在学习构架上,建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之间的互相支持、良性互动的构架,并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和设施。

最后,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有章可循,接受合理的制度约束,包括:院系领导、同行教师及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教学质量学生联系小组工作制度等监督机制;各种教学奖励、年度考核、岗位聘任、学生综合测评等激励机制,确保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EIP2C DI O专业课程设置。

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工学院各专业明确了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以EIP2C DI O培养计划和培养三大能力的理念为指导,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和C DI O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工程师职业道德”课程,以及“世界工程师论坛”、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与环节,开展EIP方面的学习与训练。

(2)通过导师制,加强教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并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予以指导。

(3)加强基础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特别注重数学分析能力的培养。

(4)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使教师能以相关知识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学生能以多元因素合理联想的方式掌握专业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5)加强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增加实验课时,将原计划外的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使实验和其他实践环节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

(6)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设计,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拓宽工程科学知识。项目实施的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

(7)鼓励互动和探究式学习。

3.EIP2C DI O课程大纲。

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参照C DI O大纲并结合我国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汕大工学院系统制定了EIP2C DI O课程大纲。大纲包括:工程师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知识;个人能力和职业技能;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执行和使用各种系统的能力。与过去相比,新大纲突出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师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理论知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课程大纲指导学生的选课,也规范教师的教学及考核。大纲服务于专业课程计划(Curriculum),在课程涵盖范围、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安排上接受课程计划的界定。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门课程的学科知识、技能范围、深度、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课程大纲由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或课程教学小组制定,由各系教学委员会审批。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则由院教学委员会制定,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和总学时;课程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教科书及参考文献等,课程中包含附属型实验的,要列明实验名称;课程描述:以不少于150字的篇幅简要介绍;课程目的:列举3~6条主要目的;学到的知识:列举本课程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学到的技能:列举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主要技能或应用能力;授课安排:列表分配每一学习单元的学时(具体到各部分的学习内容);考核:介绍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如先修课的要求等;最终评分标准:列表给出总分和各部分的权重以及成绩合格的特别要求;教科书及参考文献: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与本课程相关能力的培养。

五、EIP2CDIO的实施过程

1.以EIP2C DI O理念为指导,确立改革方向,明确未来任务。

2005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顾佩华加盟汕头大学,引入C DI O教学改革理念,在工学院首次提出了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本科生这一全新的改革目标。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工学院成立了C DI O 工程教育改革委员会,组织全院教师多次集体学习和研讨C DI O理念,C DI O培养大纲、教育框架和标准。对照大纲,找出差距,针对实际,明确目标,提出了7个方面的任务:

(1)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改变偏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偏重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经济、环保作用的传统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增加团队设计项目。

(2)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制定以设计为导向的培养计划。

(3)改革学科专业。不仅在本专业拓宽知识面,还将推进更大的“学科交叉”。

(4)改革评价教师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制定评估教师工作质量的新标准与分配制度;聘用有国外受教育背景的教师,注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聘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和指导。

(5)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并逐步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

(6)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加大对教学实践环境和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7)提高工科学生入学水平。加强与本地区中学的合作,激发中学生投身工程职业的志趣。如设立“工学院开放日”,帮助中学师生和社会公众了解工程技术的魅力。

在明确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工学院开展了EIP2C DI O框架与内涵的全面研讨。2006年7月各专业均按EIP2C DI O理念、大纲、标准制定了以设计为导向的新培养计划,为每门课程制定了EIP2C DI O教学大纲;并在2006级5个专业全面执行EIP2C DI O培养计划。与2005年以前的教学计划相比,压缩授课学时15%左右用于研讨课,增加了4~6个团队设计项目,每个专业还安排了一个与外系交叉的团队设计项目。

2.进行C DI O课程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为使改革稳妥进行,也为今后全面推广C DI O 模式提供经验,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新生一入学,就进行EIP2C DI O理念培训,并通过“世界工程师论坛”、

“成长沙龙”等不同形式,介绍EIP2C DI O 的意义和内容,以配合教学改革。在2006级正式执行EIP2C DI O教学计划之前,在各专业03、04级选择8门试点课程进行初步探索,之后又在04、05

从C DI O到EIP2C DI O

级选择16门课程深化EIP2C DI O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面实施探究式学习(Inquiring2Based Learning)和主动实践学习(E x perimental Learning),主要体现对”构想”环节的需求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建立和优化自身知识框架的方向和途径,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氛围也更轻松活跃。

实验课主要强调对“实现”(I m plement)环节的验证。事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重点训练工程推理能力,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实验过程中,促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意义,若实验受挫,则启发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总结中,强调实验报告的规范,不仅训练文字表述能力,而且培养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

为了评估试点课程的实施效果,我们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做了调查,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C DI O教学改革是拥护的,对C DI O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工学院C DI O工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教学委员会和试点课程任课教师还就试点课程的授课方式、效果、学生的反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总结。

3.加强硬、软件环境建设,为EIP2C DI O的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按照C DI O教学计划的要求,2006年各系对教学实验室进行全面修缮,购置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新建若干专业教学实验室,总投入经费达800万元。工学院于2006年9月建成C DI O创新实践中心,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拥有结构与金工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应用实验室和电子设计综合实验室三大功能区,并且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高精度自动数控钻机、贴片焊接机、精密型LCR数字电桥、数字示波器及信号发生器、钻床、能力风暴机器人、多功能嵌入式开发套件等,具备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条件。创新中心建成后实行团队项目负责制,师生共同管理,培育了一批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项目。

工学院还特别注重各种软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才引进、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建立。两年来共引进10余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为使规章制度能规范化、系统化,院系两级都建立了教学委员会,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和研讨与EIP2C DI O相关的各种文件,考核各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目前正在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与方法,鼓励“卓越教学”。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教学改革研究,如以EIP2C DI O为主题,工学院于2006年申请承担了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教改项目,都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

4.积极参与C DI O国际组织活动。

汕头大学工学院的部分改革经验与成果,已整理成若干篇论文发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W orld T 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and T echn ology Education”杂志上。2006年1月下旬,C DI O委员会经过严格的审核后一致同意接受汕头大学成为中国高校中首个C DI O成员。2006年6月12~15日第二届C DI O研讨会暨合作组织会议在瑞典林雪平大学(Link oping University)召开。我校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作了题为“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 ovation based on C DI O”的专题报告,向大会介绍了汕头大学工学院的C DI O改革。鉴于上述工作与成绩,大会授权汕头大学组织做好以下工作:组织2007年11月的C DI 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筹备成立东亚区域中心并成为该中心的总部(现有北美、北欧、西欧和澳洲、新西兰四个区域中心);编写C DI O I m plementation Manual。国际C DI O同行的肯定,为我们走向国际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汕头大学的改革实践证明,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培养方式和课程改革缩短与国内外核心工程技术发展的差距。例如,国外开展C DI O改革的学校几乎都调整了自己的课程,以达到A BET工程认证条件的要求,实际上,教学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只是各校改革都融入了自己的“特色”。这也证明,各校对工程技术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清楚的,但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就不那么直观了。笔者认为,目前的改革与过去的区别体现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学习的经验获取方式上;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能力、知识、态度、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工程师职业技能训练方法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自身理论、实践和教育水平的差别上,甚至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与道德标准上。

在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认真关注与思考:一是由于知识迅速增加,国际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公司很难有充分时间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

毕业生提供在岗培训,现在的教育模式包括4年学制能否满足将来的发展要求?二是工程教育认证方法是否应更加深入和具体,从而能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如何建立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保障系统?四是现在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对优质教育是否给予了充分重视?五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学校及其领导层有何作为?六是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靠竞争,更要加强合作,怎样才能处理好良性竞争和诚信合作的关系?七是如何走出一条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道路。

总之,我们将继续积极进行改革,密切观察实施进程,冷静分析成绩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做些实事,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致谢:本文所介绍的汕头大学工学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得到汕头大学工学院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本文还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C DI O培养模式应用研究”;②2007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建设重点项目“EIP2C DI 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③2007年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1.麦肯锡,“Addressing China’s Loom ing T alent Shortage”,M cK insey

G lobal Institute,October2005.

2.波音公司网站,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9111238862.html,/com pany offices/pwu/at2

tributes/attributes.htm l.

3.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 M D),http:∥w w w.imd.ch/in2

dex.cfm?bhcp=1

4.李培根:《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中国高等教育》2006

年4期。

5.W illiam A.Wulf,“The Urgenc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The Bridge,S pring,1998,V ol28N o.1,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6.钟秉林:《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机械

工程(CHINA MECHANICA L E NGINEERING)》2000,V ol.11,N o.1 -2,P.15~17。

7.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报》2001

年9月28日。

8.雷庆:《工程教育改革要有紧迫感》,《光明日报》2003年7月11

日。

9.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中国大学教育》

200年第10期。

10.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高等

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1.翁史烈:《工程教育改革路在何方》,《解放日报》2004年11月

5日。

12.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

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NRC1985,“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 tates”,F oundations of our T echno2econom ic Future,C omm ittee on the Edu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ngineer,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W ashington,DC1985.

14.NRC1986(1),“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 omm ittee

on the Edu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ngineer,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W ashington,DC1986.

15.NRC1986(2),“Engineering T echnology Education”,C omm ittee on

the Edu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ngineer,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W ashington,DC1986.

16.NRC1993,“M ajor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A w orking pa2

per of the Boar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National Research C oun2 cil,W ashington,DC,August,1993.

17.NAE美国国家工程院网站: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9111238862.html,/nae/naehome.

ns f

18.NAE1985,“Education for the M anu facturing W orld of the Futur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tional Academy Press,W ash2 ington,DC1985.

19.NAE1988,“F ocus on the Future:A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Ca2

reer2Long Education for Engineers”,Report of the C omm ittee on Ca2 reer2Long Education for Engineer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2 ing,W ashington,DC1988.

20.ASEE,“The G reen Report-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a Changing

W orld”ASEE1994.

21.NSF,1995,NSF95265“Restructu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 F o2

cus on Change”,http:∥w w w.ns f.g ov/

22.NSF,2006,“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S trategic Plan2006-

2011”http:∥w w w.ns f.g ov/

23.CEE美国国家工程院网站: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9111238862.html,/nae/enge2

ducom.ns f/weblinks/MCAA-5L3M NK?OpenD ocument24.

Bologna Declaration:“The Bologna Declaration of19June1999”,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European M inisters of Education

25.FE ANI网站: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9111238862.html,/

26.John M almqvist,K ristina Edstr?m,Svante G unnarss on,S?ren?

stlund,“The application of CDIO S tandards in the evaluation of S wedish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mes”,W orld T ransaction on En2

从C DI O到EIP2C DI O

gineering and T echnology Education ,V ol.5,N o.2,2006,pp361~364.

27.Peihua G u ,X iaohua Lu ,G uangjin X iong ,Shengping Li and M in fen

Shen ,:“Development of design directe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CDIO Framew ork ”,W orld T 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and T ech 2nology Education ,V ol.5,N o.2,2006,pp.

28.Y ellowley I .and G u ,P.,Design Directed Educa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nnovation ,V ol1,Paper 01E6,2005.

From CDIO to EIP 2CDIO :A Probe into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hantou University

Gu Peihua ,Shen Minfen ,Li Shengping ,Zhuang Zhemin ,Lu Xiaohua ,Xiong Guangjing

Economy glob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m petition of current w orld e 2conomy.In 2001,China entered WT O ,and gradually g ot inv olved 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has formed a general standard for talents ,especially professionals.As a result ,it has a deep im pact on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Under such a circusta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ach country is by no means is olated from the mainstream ,in fact ,it should be merged into the cycle of global economy.On the basis of recalling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Shantou Univers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ch a concep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EIP 2C DT O (E thics ,Integrity ,Pro 2fessionalism 2C onceive ,Design ,Im plement ,Operate ,which focuses on taking engineering design as its dir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rs onal com petence ,team spirit ,and system adapability as its main target.Based on different situation in each university ,it als o suggested the m 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takes the practical project of de 2sign as its carrier with the help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arrangement.The paper has als o illustrated the m ode of cul 2tivation ,curriculum design ,m ode of teaching ,system of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 well as the author ′s own experiences.A fer a year ′s reform and practice ,a new way to reform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 ode of cultivation in China is

expected.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 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OBE概述 1、概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OBE在美国教育界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美国学者斯派帝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他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因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把OBE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作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特克认为:Outcomes-based Education与Outcomes Focused Education (OFE)是同义词。无论是OBE还是OFE,都是一个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与系统。 虽然定义繁多,但其共性较为明显。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

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2、框架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阿查亚 指出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i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这涵盖了戴明环(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各要素。 定义毕业生预期学习产出是首要的关键环节。学习产出定义要可操作化和具体化。参照欧美经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是被广泛使用的指南,它提供了描述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掌握程度水平的词汇。为了实现预期学习产出,所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都是遵循“回溯式设计”原则,实现完整的匹配矩阵。CDIO工程教育改革主要成果之一—《CDIO能力大纲》就提供了关于工科毕业生学习产出的四层次分解方案,不同工科院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方向从中选择不同的组合与掌握程度。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国内高校做的较为薄弱的一环。按照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实践的理论和经验,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2021汕头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政治报不报班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报班,我跟的李凡学习的。我是理科生,没什么政治的底子,政治打了75分,也没什么秘诀可言,就是背,多背多做真题。李凡挺厉害的,李凡《政治新时器》的书,我都跟了下来。他的考前压题也挺好的,毕竟是政治大神级人物。我是自己买的政治视频看的,没花多少钱,然后暑假每天留出一个小时看这些视频。尤其理科生,如果不是觉悟特别高的,得听听老师的课,尤其马哲和史纲。 看完视频就开始做真题模拟题之类的,我是以李凡的资料的资料为主线,然后到了冲刺就买他的压题,使劲背,使劲背就可以啦。 英语:每个人基础不一样!每个人基础不一样!每个人基础不一样!重要的话说三遍,因为英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我建议在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天就开始天天看英语,背单词+看视频+做题,单词书我用的《一本单词》,视频我用的蛋核英语,真题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大概给大家一个建议,拿四级做一个参考,没有过四级的同学我建议单词+语法基本的要学,我具体还是建议报班,对基础比较差的宝宝提高会比较快。过了四级没有过六级的孩子底子还是可以的,而且英语是分英语一和英语二,英语一英语二的真题我都做完了,英语一也研究了套路,题目基本是顺序出的,先画出关键词再在原文找对应,一定是有同义替换,所以平时积累同义替换非常重要。英语二的话找到基本上就是答案了。以上大家可以搜索并关注木糖英语公众号与蛋核英语公众号。 专业课: 选准了专业就不要再怀疑当初的决定是不是正确,你的任务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考虑我怎么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专业课确实挺难的,但是你又怎么知道考别的专业不难呢,人总是会夸大自己所受的苦难,在失败时聊以自慰。如果一步一步走,其实也没有很难。一个舍友原来和我们一样想要考,在寒假和暑假时就已经上过两次的辅导班了,而且专业知识掌握的都比我们好,但是中途放弃了,当时我们特别慌,其实也有点动摇,但最终坚持下来了,效果也没有很差。所以呢,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步伐,为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计划,不要被周边消极的一些事情所打扰。 专业课复习最大的体会:学的都不会白学,原来欠下的终究会补回来。考研科目中的专业课,若是原来的本科的基础好,这些都是你复习时很好的优势。其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汕大本科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汕头大学本科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优秀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奖学金评定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突出精神奖励的原则,评审过程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所述学生是指在本校正式注册并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四条学校设立新生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按学年进行评选;新生奖学金在新生入学时评选。 第五条政府出资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的奖励名额、奖励标准、申请条件、评审程序按当年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并参照本办法执行。各学院(书院)设立的奖学金,由学院(书院)制定评审办法,报学生处备案。 第六条社会捐赠奖学金的奖励范围、等级、比例或名额、金额、评审程序和颁奖形式等,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专项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须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虽具备条件、但学生本人不提出申请的,视为弃权。 第八条奖学金的评定按照标准严格执行,评定人数须控制在指标范围内,不够条件不予审批。评奖指标按百分比换算大于或等于0.5的,按1名记;小于0.5的,不记。各奖项一、二、三等奖给出的名额比例,只能在相应等级中计算,不能将三个等级的比例数相加来计算获奖总人数。 第九条有以下情况者,不能参加当学年各类奖学金的评定: 1. 受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或考试作弊; 2. 受校、院通报批评二次以上(含二次); 3.评选学年体育课不及格或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达标; 4. 一学期请假累计超过四周(因公请假除外); 5. 未经学院和学校同意暂缓注册,不按时缴费注册;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 ——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OBE概述 1、概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OBE在美国教育界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美国学者斯派帝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他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因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把OBE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作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特克认为:Outcomes-based Education与Outcomes Focused Education (OFE)是同义词。无论是OBE还是OFE,都是一个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与系统。 虽然定义繁多,但其共性较为明显。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2、框架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阿查亚 指出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i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这涵盖了戴明环(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各要素。 定义毕业生预期学习产出是首要的关键环节。学习产出定义要可操作化和具体化。参照欧美经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是被广泛使用的指南,它提供了描述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掌握程度水平的词汇。为了实现预期学习产出,所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都是遵循“回溯式设计”原则,实现完整的匹配矩阵。CDIO工程教育改革主要成果之一—《CDIO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式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课程的一般结构应该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吧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_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回顾 三年来,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抓住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兢兢业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 断提高。2007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 通过迎评促建,学校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牢固地树立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胆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佛山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立足佛山,服务地方,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和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7年学校争取到市政府1000万元拨款及政府贴息贷款4127万元,启动了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双语教学和校园环境改造等十大建设项目,2007 2009年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08年,学校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差距、明确整改责任和任务,分解指标,专项推进,层层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4707平方米,生均面积2.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69万元,学生总座位数18455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数分别达到1052个和12096个,基础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近千台,图书馆藏书154.65万册,期刊2669种,中外文报纸170种,电子图书1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2个,覆盖了中文全文学术期刊9000多种,外文全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改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为巩固和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

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反思及创新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反思及创新探索 摘要:随着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电力企业逐步完善了人才选拔、培养、管理、考核等办法,培养选拔了一大批电力优秀人才。但是在人才如何使用方面措施较少,更多的是依靠各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基于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人才作用 一、引言 知识经济以来,人才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改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四级四类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在如何实用人才,如何更好的发挥人才效用方面措施较少,更多的是依靠各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司针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电力企业采取四级四类优秀专家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四级:国家级、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四类: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从履职绩效、成果获奖、技艺革新、编写规章制度、发表著作论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量,选拔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同时,以月度考核、年度考核、届满考核三种方式强化对优秀人才履职尽责的评价。但在人才选拔与人才考核之间,在如何切实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如何促进人才自我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自身方面:工作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人才效应不明显。当选的优秀专家人才,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缺乏优秀专家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担当精神,不能把自己摆在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工作中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动力不足,往往只满足按照公司要求完成相应的年度考核任务,无更大作为和发展。 2.企业管理方面:重评轻用,重两端轻中间,在人才作用发挥方面措施不足,对人才发展过程引导不够。通用制度对优秀人才的评选、考核、激励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当选优秀人才之后如何发挥作用规定不明确;优秀人才考核采取结果式评价方式,过程考量不明显;评价结果从60分到100分,考核范围较宽,考核力度较软。 3.管理机制方面: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没有做到很好的结合。对人才发展的过程管控较少,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平台与机会因企业不同而不同;人才工作未能很好的融入企业中心工作,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未能实现共赢。 三、电力人才培养解决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