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上《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教案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上《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教案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上《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教案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上《第五章第二节 产业转移》教案

C.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D.在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3.关于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企业家总是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高的区投资建厂

B.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低

C.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D.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降低企业内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

11.某跨国服装公司欲建立新的海外加工基地,甲、乙、丙、丁四国中较为合适的是()

A.甲.丙B.甲、乙C.丙、丁D.甲、丁

12.根据世界钢铁市场形势,c、d所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

A.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人才提高产量B.提高能源和铁矿石的利用率

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泛珠三角”地区陆地面积为199.45平方千米,人口 4.46

,人口的34.76%。

“泛珠三角”范围图。

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可以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有

。这对于产业转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产生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法的意义和常见分类法。 2、掌握交替的性质和应用。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 (1). 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因此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 ①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②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③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 盐,又属于盐。 (2).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反馈练习: 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1)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 (2)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2、简单分类法的应用 ⑴物质分类的方法

⑵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②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把(或多种)物质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 系,叫做。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 2、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3、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成类。 讨论:将下列分散系填入下表:汽水、自来水、白酒、牛奶,豆浆、食盐水、糖水、泡沫塑料、湿砖块、珍珠、云、雾、烟、尘。 分散质分散剂实例 气液 液液 固液 气固 液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数学下册《简单的线性规划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数学下册《简单的线性规 划》学案沪教版 杨宽 一、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有关线性规划的重要概念. (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掌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的基本方法. (3)通过解题过程中的分析,作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严格准确的科学精神. (4)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领悟统筹安排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深刻理解和区分.对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掌握. 难点:线性规划有关概念的掌握,目标函数最优解的理解. 三、课堂学习 (一)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设Z=2x+y,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关系.

同学们已明白给出的不等式组是一个平面区域,我们把它画出来,变量x,y 将在这个范围取值,即由变量x,y为坐标,组成的点,在这个平面区域内. 由图可知,原点(0,0)不在给出的平面区域内.原点(0,0)在直线l0:2x+y =0上,作一组与直线l0平行的直线,l:2x+y=l,(l∈R) 当l在l0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x,y)满足2x+y>0,即l>0,而且,直线l往右平移时,l随之增大,在经过这个平面区域内的点且与l平行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2所对应的l最大.以经过点B(1,1)的直线l1所对应的l 最小. ∴Z最大值=2×5+2=12. Z最小值=2×1+1=3. (二)学生阅读课文(P722.线性规划到P74例3前) 阅读思考题: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英语 Module1 Unit2 Liste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英语学案:Module1 Unit2 Listen to the radio programme(外研版必修1) Learning aims: This sec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activities which provid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practice the language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all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how to ask for and give advice in English, how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while reading and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Preview: 1. Prepare a daily report. 2. Find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your textbook. 1. make sb upset ____________ 2. the rest of +n (可数/不可数) ____________ 3. make an error ____________ 4. handle problems____________ 5. stay up late ____________ 6. for nothing ____________ 7. at all____________ 8. mix up…with____________ 9. as if ____________ 10. insist on ____________ 11. find fault with ____________ 12. as for____________ 13. depend on / upon____________ 14. keep up with____________ 15. be prepared to____________ 16. get on well with____________ 17. forbid …from…____________ 注意句子结构,翻译下列句子 1. When asking for advice, you should keep these points in mind. 2. I hate it when that happens. 3. He refuses to spend time with us or do as we tell him 4. You should insist that he do his homework. 3. Read the advice letters on Page 34 —37 and tr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one.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 in Question and answers: What happened to the family in the play Home alone that we just learned? Step2. Skills building 1 ---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on Page 32 with words from the recording.

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3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 ?? 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 .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2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交错,在交错区内,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 1.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学习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整体学习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 并在观 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 《石榴》1课时 《马说》2课时 《紫藤箩瀑布》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鸟》专题2课时 单元总体分析 单元主题定位: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 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海燕》和 《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

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 “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无疑,作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要 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服务。 单元课文简析: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 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井必将取得胜 利的前景。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这篇散文诗的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要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 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和腐朽势力的 革命浪潮风暴,而狂风、乌云、闪电、响雷则是暴风雨的前奏,为什么却说它们象征反动势 力呢?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对 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外形上的特点一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 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3.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7.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8.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 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 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第6课时 实验复习学案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 一、考纲要求 *经历“研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用列表法、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运动特点等。 *体验在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过程、误差分析等见“世纪金榜”P11-12(课前预习) 三、例题分析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____ V 。当电源频率是50Hz 时,它每隔_______s 打一次点。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________,复写纸应放在纸 带的 ______面,应把_________电源用导线接在________上,打点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再让 纸带 运动。 根据打点计数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______ A 、时间间隔 B 、位移 C 、加速度 D 、平均速度 2、某学生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其开始时的装配图如图所示,其中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请把它找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其主要步骤是: ①安装好带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小车、细线、钩码和纸带; ②从三条纸带中选出一条较为理想的,并定好记数点; ③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给纸带编号,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④根据公式233)(T s s a n n -=+求出a 1、a 2、a 3,再求平均值; ⑤测量各相邻记数点之间的距离s l 、s 2、s 3……,把测量结果填人表中。 上述各步骤的正确顺序应该是__ __。 4、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

北师大版数学高二-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数学 复数的四则运算(1)教案 选修2-2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数学 复数的四则运算(1)教案 选修2-2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的加减法及乘法运算法则及意义;理解共轭复数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实数进行四则运算的规律. 教学重点 : 复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复数运算法则在计算中的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 类比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复数的定义,复数的分类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等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问题情境 问题1 化简:(23)(1)x x ++-+ ,类比你能计算(23i)(1i)++-+吗? 问题2 化简:多项式(23)(1)x x +-+ ,类比你能计算(23i)(1i)+-+吗? 问题3 两个复数a +b i ,a -b i 有什么联系? 二、学生活动 1.由多项式的加法类比猜想(23)(1)x x ++-+ =1+4i ,进而猜想(i)(i)()()i a b c d a c b d +++=+++. 若()i (i)i x y c d a b +++=+,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i ()()i x y a c b d +=-+-. 2.由多项式的乘法类比猜想(2+3i)(-1+i)=-5-i ,进而猜想(a +b i)(c +d i)=(ac -bd )+(bc +ad )i . 3.两个复数a +b i ,a -b i 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 三、建构数学 复数z 1=a +b i ,z 2=c +d i . 复数和的定义:z 1+z 2=(a +c )+(b +d )i .

复数差的定义:z 1-z 2=(a -c )+(b -d )i . 复数积的定义:z 1z 2=(ac -bd )+(bc +ad )i . 性质:z 2z 1=z 1z 2; (z 1z 2)z 3=z 1(z 2z 3); z 1(z 2+z 3)=z 1z 2+z 1z 3. 共轭复数:i z a b =+与i z a b =-互为共轭复数;实数的共轭复数是它本身. 共轭复数的简单性质:2z z a -+=;2i z z b --=;22z z a b - ?=+. 四、数学应用 解 a 2+b 2. 思考1 当a >0时,方程x 2+a =0的根是什么? 解 x =±a i . 思考2 设x ,y ∈R ,在复数集内,能将x 2+y 2分解因式吗? 解 x 2+y 2=(x +y i) (x -y i). 五、巩固练习 课本P115练习第3,4,5题. 六、拓展训练 例4 已知复数z 满足:2i 42i z z z -??+=+ ,求复数z . 七、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 2.复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 3.共轭复数的有关概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语文 拿来主义学案 苏科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语文拿来主义学案苏科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 【学习难点】 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 【课前预习】 一、文体及背景简介 1、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2、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3、《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注音 自诩()磕()头残羹()冷炙()冠冕() 犀()利吝啬()()脑髓()孱()头 蹩()进国粹() 【学习过程】: (一)认识“拿来主义” 1.文章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原则的是哪一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

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地理》(必修二)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农业、工业与交通、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学校教学思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

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鲁教版

构教案鲁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数学《向量数量积》学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三数学《向量数量积》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二、知识回顾: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2、两个向量的夹角: 3、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性质: 三、课前热身: 1.若|a|=4,|b|=3,a·b=-6,则a与b的夹角等于() A.150°B. 120°C.60°D.30° 2.若a=(-2,1),b=(1,3),则2a2-a·b=() A.15 B.11 C.9 D.6 3.在△ABC中,若·<0,则△ABC的形状一定是_________三角形。 4.已知a=(1,2),b=(1,1),c=b-ka,且c⊥a,则C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 5.已知e1和e2是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且a=3e1+2e2,b=-3e1+4e2,求a·b。 四、范例透析: 例1已知平面内a,b,c三向量两两所成的角相等,并且|a|=1,|b|=2,|c|=3,试求a+b+c 的长度以及与已知向量的夹角。

例2已知a =1-),b =1(, 22 (1)求证:a ⊥b 。 (2)如果存在不等于0的实数k 和t ,使x=a +(t 2-3)b ,y=-k a +t b 且x ⊥y ,试确定k 与t 的关系。 (3)根据(2),确定k=f(t)的单调区间。 例3已知a =(cos 32x ,sin 32x ),b =(cos 2x ,—sin 2x ),且x ∈[0,2 π], (1)求a ·b 及|a +b |; (2)若f(x)=a ·b -2λ|a +b |的最小值是- 32,求λ的值。 五、练习反馈 1、a =(4,3),b =(3,-4),则a 在b 方向上的投影为______________ 2、正三角形ABC ,边长为1,则AB BC BC CA CA AB ?+?+?=_________ 3、a =(x ,3),b =(2,-1),若a 与b 的夹角为锐角,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4、平面内|a |=1,|b |a +b |=2,则|a -b |=__________ 5、平面内a 与b 为两个非零向量,如果(a +3b )⊥(7a -5b )且(a -4b )⊥(7a -2b),a 与b 的夹角为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具体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具体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斜穿等压线,

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 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 北半球7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季风环流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

江苏常州市西夏墅中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2006.09—2009.08) 一、学校背景与现状分析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始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具48个教学班(初中18个班、高中30个班),2500余名师生的较大规模的完全中学。2001年顺利通过省标市重点中学评估验收,2004年转评为省二星级中学。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使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优秀的教师群体,向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近年来,学校依靠“校风纯、教风正、学风浓、管理实”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九十年代中分别出现了原武进市高考文科类、理科类、外语类状元,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获原武进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2002年、2003年本科录取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预定指标,2004年、2005年连续两次获常州市新北区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超指标率列新北区首位。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先进单位、常州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常州市新北区特色项目先进学校、常州市新北区平安校园、常州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整合、调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际竞争的复杂性,还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变革,还是当前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办学规划。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教师中尚存在面对改革,踌躇彷徨的情况,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研水准、教学管理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在学校管理方面,我们从“体制、机制”入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制。但对逐渐建立的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如何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