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目标与战略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目标与战略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目标与战略需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从经济规模来看,2012年中国GDP达到51.9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从对外开放水平来看,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3.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工业制造能力来看,2012年,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名。从基础设施条件看,截至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9.7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经济增速的区域差异逐渐显现,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成本上升,2012年中国的劳动人口第一次出现下降;环境成本压力上升,人民群众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的期待值升高;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攀升,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加大。中国经济机遇与风险并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从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化、从投资拉动型向全面拉动型转化、从工业引领向四化并举转化、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化是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呈现的五大特点。
——从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化
前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呈现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能源,统计表明,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几乎与美国相当。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消耗和高昂的环境成本。 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中国经济转型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转型效果差强人意,根源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并没有与时俱进,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将倒逼发展模式的转换。
——从投资拉动型向全面拉动型转化
新的发展阶段将出现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并重的发展格局。 1978—2012年中国的年均投资增长率达到22%;消费平均水平为16%;出口导向和投资增加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来临,中国经济逐渐向投资依赖向消费增长转化,从外需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化。
——从工业引领向四化并举转化
工业发展在前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中扮

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工业在GDP中的
比重不断降低,目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是:10∶45∶45。中央政府提出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信息化引领城镇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等发展思路。新四化的发展将极大改变中国发展面貌,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快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过程。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制造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1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4。新时期的中国创新能力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持久增长动力。
——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00亿美元,利用贷款3400亿美元。居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先厂商。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突出表现在:全球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快和全球中产阶级规模的迅速增长影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过程曲折,失业率居高不下,凭借页岩气革命和信息化优势提出重新振兴制造业,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恢复;欧盟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难以自拔,2012年的总体经济增速为负值,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经历了危机后的快速反弹后,受经济刺激政策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经过大力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突出表现在:
全球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快。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新能源的开发相结合催生第三次产业革命。 3D打印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展现出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的初步面貌,新一轮技术革命初露端倪。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纷纷出台新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占领产业链高端。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全球中产阶级规模的迅速增长影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到2030年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将达到50亿人,其中2/3的人生活在亚洲,他们对汽车
、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和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将极大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影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满足新一轮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成为新阶段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
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更加清晰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三步走”到两个百年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使新时期发展战略更加清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到2000年,我国GDP达到8.8万亿元人民币,超额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中共十五大对原有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个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这十年间保持7%左右的平均发展速度。到2020年时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赶上或者超过美国,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历经高速发展却在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前止步,因为经济社会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停滞,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收入差距鸿沟、制度缺失、社会腐败和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是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000国际元,到2013年将达到10000国际元左右,处于向高收入国家门槛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依赖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将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
第二个百年目标,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现代化,而是实现全
面现代化的重大进程。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将使中国重新恢复其历史地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2020年到2049年拥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其中还将见证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
到2030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近代社会之前,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先者,1820年时的中国经济总量高出欧洲20%,此后发生的内忧外患导致中国经济陷入百年灾难。2010年,中国经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重新回到世界最重要经济体的行列。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在人均经济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恢复其历史上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资源环境的束缚、外部经济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达到这一目标,需付出艰苦努力。在多情景测算情况下,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大概需要4%—7%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从经济增长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国梦。中国历史上的领先地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成就和影响力。中国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强调均衡和包容性发展,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把市场、制度、法治、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新的国家竞争能力。力争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昌明、社会和谐、制度完备、科技领先、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的先进国家,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战略性需求
新的增长动力转换需求、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需求、持续的民生投入需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需求和资源环境保持可持续性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战略性需求。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同时,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制度的保障,因此要继续发挥改革红利,就要深化经济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百年目标,需要均衡的经济发展和包容性社会建设,因此需要持续的民生投入;需要良好的制度法律社会条件,因此需要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的可持续性。
——新的增长动力转换需求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和各国实践来看,发展中的经济差距同样将是经济潜力。截至目前,中国经济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几项重要经济指标方面存

在着较大差距。首先是城镇化率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普遍在80%左右,中国与之存在着20%—40%的落差;其次是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普遍
占GDP比重70%左右,中国与之存在着20%的落差;再次是消费占比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普遍占GDP比重70%,中国与之存在30%以上的落差。再有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在30%以上,中国与之存在10%以上的差距。不出意外的话,城镇化进程、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和产业升级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创新将是引领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根本性动力,为未来增长创造无限可能。
——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需求
包括财政金融领域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首先要完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建立完善现代财政税收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探索金融创新,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制,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格局。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与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步,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创新战略,以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引领中国经济。创新是中国经济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推动和关键抓手。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的民生投入需求
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文盲率为4.08%,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0.9万人;从医疗保障方面来看,2012年我国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但是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从就业保障来看,2012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新增就业压力较大;从住房保障来看,根据国务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13—2020年期间,中国将有115亿平方米的城镇住房需求,当前的房价虚高困扰民生。更重要的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达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必须加大民生投入的力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社会安全网的建设。
——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需求
互联网及其衍生出的社交网络模式,大大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催生新一轮的沟通革命,民众参与社会议题的方便程度

大大提升;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高效透明的政府治理将是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开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必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法律的权威,化解各种社会矛
盾,建立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必须从基础民主建设起步,逐步提升民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扩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尊重群众创造精神,必须加强基层政府和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
——资源环境保持可持续性的需求
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较低。 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速度增长。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目标,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大对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清洁发展的投入。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资源相对短缺,2012年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量仍占60%,精铜矿原料60%以上需要进口。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能源资源供应成为重要战略需求。近年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萌发,但城乡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事件多发。严峻的环境状况和达到两个百年目标提出的较高要求形成明显冲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满足群众的良好环境治理的需求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