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

一、世界人口特点

(1)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少年儿童系数偏低。总的来说,世界人口正在老龄化。

(3)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化加剧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城市化必将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的结果将给资源开发及分配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大规模改变土地、大气、水、能源与人口的重要“生态推动力”。城市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形态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

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

(4)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

三、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分类:

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它的储备是有限的,在开发利用中,只能消耗而无法持续地利用,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可更新的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在理论上可以永续利用,即用了一次之后又可恢复再度利用。这类资源是指生物及水。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和太阳辐射能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在某地区贮藏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资源的迅速枯竭。这类资源有明显的地区性,只有掌握其规律,运用肩带科学技术,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四、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各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规律,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水热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这种相互关系更为显著。例如,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温带草原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自然界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引起整个环境发生变化,以致破坏某种自然资源存在的条件。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改变当地气候和水文条件,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使森林资源丧失;草地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沙化,使草场资源退化等等。

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生物区系发生迁移的历史因素和人类经营利用的强度与方式不同,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保护管理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具有地带性规律的可再生资源,还是具有非地带性规律的非再生资源,它们的地区分布都是不平衡的。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有色金属;

北方平地多,热量低,水分少;南方平地少,热量高,水分多。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通常讲,自然资源的

数量有限,但只要依靠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其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率都

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供需的剧增,再加上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已造成目前世界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破坏与生态平衡的失调,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从概念上说,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而自然环境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的生物圈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又密不可分。需要强调的是,自然资源不但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在组成环境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特定的生态效能。因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类是在自然综合体整体关系动态平衡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脱离不了这个整体。整体的失调与瓦解,必将危及人类自己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开发利用任何一类自然资源都不可采用掠夺的方式,而必须从保护和合理的角度、从整个自然综合体来加以考虑。

五、环境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1.环境及其组成

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人工环境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外围空间环境中,太阳对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它是地球能量,特别是生命能量的主要来源。

2.环境的分类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聚落环境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对于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

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纯粹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

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首先,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那种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实力雄厚,人类环境问题就不存在了”的观点,显然是幼稚的想法。其二,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六、人类文明的三次转折

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转折是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文明的转折。农业文明又称黄色文明,开启了人类灿烂文明史的重要一页,并成为当代文明的珍贵历史渊源。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文明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初级甚至是野蛮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反复的毁林弃耕,使得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力被耗尽时,千里沃野变成了贫瘠荒漠的生态灾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历史上黄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东两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代表,而这些流域文明的衰落,大多与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大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又称黑色文明,以动力的广泛运用为特点,使得人类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能,开始了一个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将地球作为天赐的征服对象,满无止境地追求人类欲望的地满足,精心设计一个高度有序化发展的人文和物质世界。人类不停地从自然界吸取有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又不断地产生废弃物,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危机,使得人类文明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

可持续发展理论掀开了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大转折的序幕。这第三次转折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员,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人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利益。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应该将亿万年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真正作为人类的生存之本加以善待,以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人类的发展,应该考虑自然的成本,真正做到人类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的积累,自然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的正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与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分为宏观层次的一般性原则和微观层次的具体可操作性原则。

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的机会及带来的福利增加应该公平地惠及全体人类社会。不仅当代人公平合理地受益,后代也应该受益或其利益不被提前预支,这就是所谓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问题。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于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机会上的横向公平。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是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和价值

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

可操作性原则有: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污

染排放原则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使

用原则要求将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

入到对这种非再生性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性资源之中,这样就能够保持资源的动

态平衡。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它没有考虑或无法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资源和环境因素通过货币化度量的方式纳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建立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的评价体系,二者结合起来,全面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情况。

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选择必须是调控自身的再生产水平和方式,在人口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与资源环境保持和谐。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具体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应该采取以资源集约利用型为主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替代原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要充分利用较为丰裕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最大经济福利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最小利用和破坏的基础上。

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可持续发展从思想理念转化为人们现实的行动,其实质就是使得人们普遍树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绿色的生产模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所谓有利型生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们正当而健康的需求,即对人的发展有利;二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利,即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型生产是指生产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类资源,依靠科学技术,集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清洁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具体说来就是要变生产有害物排放的末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者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绿色消费则意味着: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

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现实世界中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使得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发展问题认识角度的差异,造成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重点的看法存在着巨大差异。其次,人们对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国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等,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负有重大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是人类面临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表面上看,似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滥用、环境恶化的现象确实十分突

出,但归根到底这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分工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损人利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生产过

八、水资源

1.1 概念

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量。

1.2 特性

水资源具有如下特性:动态循环性水资源是在自然环境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是不均匀的,相应的径流量便和很大,与用水部门的需要不适应。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水资源除了具有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功能外,还具有作为生命支持能力的众多生态功能。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无疑导致了它的多价值性。经济上的两重性与一般资源不同,水资源具有水利和水害的双重性质。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带来洪水、内涝等灾害。

1.3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困境

主要表现在:第一,水资源总量有限第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第四,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九、土地资源

2.1 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是由地球上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分、矿藏、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最基本的可循环再用的生态经济资源。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

2.2 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

支撑人类生产与生活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生活在陆地上,人类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的只能采用此种生活方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所有活动,仍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脚下的土地。

初级、次级生产功能

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以及依赖其生活的次级生产者-动物,它们构成了人类食物链的始端和能量塔的底层及下层。迄今为止,人类的食物结构中,陆生生物占了绝大部分,人类基本食物-粮食的生产,更离不开土壤。人类正是在土地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容纳、转化排入物

土地是陆生生物生长和活动的场所,同样也是陆生生物活动产生物的容纳处,以及陆生生物死亡后的分解和转化处。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废水中的绝大部分,也都发生在土地上。人类若对这些废物与废水处置不当,最终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全。因此,土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

2.3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面积有限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全球土地总面积约1.318亿平方千米。由于不同类型地质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陆地面积基本上是一个稳定值。在陆地上,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土地面积又是有限的。

不可替代性

从土地的基本功能中我们可以得知,土地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

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一类资源。

不可再生性

土地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在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壤的形成也是一个漫长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协调作用的过程

2.4 人类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

目前人类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和开发成本加大,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在一些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人均耕地提供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承载其人口容量了。

第二,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由于比较利益的落差而被转化为工业和商业用地,加剧了人地之间业已紧张的关系。

第三,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二是土壤荒漠化态势逼人。联合国估计,现在每年沙化得耕地仍多达600万公顷;三是土地盐渍化危害巨大。每年有150万公顷农田因盐渍化降低了生产力;四是土壤退化现象广泛发生。“三废”引起的土地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日益普遍。全球土地退化和破坏的速度在每年1000-1500万公顷之间。

十、森林资源

3.1 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多种类植物和动物、微生物群集的共生相结合的,与其相应的水、土、气资源供处于同一空间范围的自然资源综合体。

3.2 森林资源的基本功能

多样性经济功能

来源于森林的木材、干果、鲜果、香料、饲料、薪材等可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

生态防护功能

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以净化空气、并且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森林是结构复杂的物种基因库,世界90%以上的陆生植物生存在森林中,森林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非常丰富

社会功能

森林中大量的绿色植物能美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净化空气,并具有卫生保健、美学、休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益功能

3.3 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

毁林垦荒

天然植被消失的重要原因是人口增多。为了满足粮食需要而必然加速农业垦殖,同时还要大量木材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砍伐森林的速度加快,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我国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是草地广布,林区茂密;自西周开始,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伐林垦荒,植被开始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后由于战事频繁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本世纪初,终于发展成了我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

据最新的评价认为,毁林垦荒和游耕农业是现代破坏森林的普遍原因。过去,游耕农业有足够长的休耕期,因而小块林地经砍伐、焚烧、种植、遗弃后还可以复原。但现在,通常当生产率较高的耕地减少时,人们便迁往他处,再行开垦新的耕地。由于产量下降,不得不缩短休耕期,于是森林便不再能恢复。

薪柴及木材消耗

薪柴砍伐也是导致森林、主要是疏林毁环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所生产的木材主要用作燃料。在全世界范围内薪柴砍伐导致森林消耗的一半以上。

此外,一些国家或地区政策导向失误,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大量砍伐森林的例子也颇常见。

十一、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

资源分布的空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

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合理。中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差异。水资源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盆地多,丘陵、山区少,东部多西不少。区域水土资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渐减少,而中国重工业却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部、北部沿海地带。

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

中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中国矿产大多数贫矿,而且共生、伴生资源多,这种矿存在难分选、难冶炼、难分离等技术难题。由于开发

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

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中国宜农荒地0.35亿公顷中,有多达0.23亿公顷处在边远、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渔业和石油勘探难于进行;水能富集区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区。矿产资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些资源要开发,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

2. 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强度大

资源开发利用进入高潮

有效利用率不高

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明显超载

资源供给由自给足向利用国内外资源转变

3. 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必须按照如下方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

生物圈是由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部分及光、热、水、土、气等非生物部分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系。每一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总体。人类开发利用其中任一资源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它资源,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其中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急剧增加,就更需要针对子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适时适量,合理地开发利用,以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对稳定。

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再生增殖和换代补给相适应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增殖,利用和补给,在客观上有一个平衡关系,亦即有一个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对资源要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

对资源的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是现代化生产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必然途径。这不仅是自愿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且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需要,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能。例如,许多河流的开发利用,涉及到灌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渔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到现代化生产高度发展以后,才提出了对河流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迫切需要,也只有到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后,才能够使这些需要与可能逐步变成现实。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需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安排自然资源的多目标开发

和综合利用,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要注意开源和节流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不是无限的,尽管有些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无限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能够利用的部分也是有限的。目前已有不少资源短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开源和节流同时并举、互相结合。一方面提倡节约,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生产,进一步提高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产量,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开发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需要保护、发展自然资源。对已经开发利用或待开发利用的资源,要采取保护性的措施,即在开发利用时要考虑保护,在保护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自然资源的存在和再生,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护资源,又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耕地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后备资源不足,整体质量恶化

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

土地荒漠化有扩大趋势

2.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切实保护耕地

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近50万公顷。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少部分人保护意识弱、为发展经济而采取急功近利做法有关。严

格控制城市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刻不容缓!另外,必须走农业集约经营的道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适当提高复种指数,以提高粮食产量等,都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为主,全面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实施加强预防监督,全面管理,依法保护水土资源;以点带面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提高水土保持水平和治沙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经济与技术援助战略。

认真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

防治土地污染必须针对土地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首先是必须严格控制和积极治理工业及城市的三废,解决污染源的问题;进行污水灌溉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行科学的污水灌溉。二是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量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科学施肥。三是有关行业要做好用地规划,对生产中破坏的土地要及时复垦整治,恢复利用。

强化土地管理

强化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土地职能和国有土地产权代表的主体地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有效控制

土地供应量,充分体现全局性、统一性相一致的土地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保护土地的法律,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法制保障。加强土地管理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要建立起保护耕地的经济契约机制。必须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以有效地解决县、市政府为获取土地收益而不惜大量处置耕地的问题,才有可能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杜绝滥用土地,真正做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 陈海宁 S200800120006

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 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 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 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 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 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 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就是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得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最为复杂得生态系统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得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得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就是生态学领域得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得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得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不同种类得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所构成得生态系统得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得多样性、基因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得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得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得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与家具材料、药物及其她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得植物与神态各异得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得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得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就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得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就是不可缺少得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她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得只就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得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得潜在得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得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实际上,您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之间得关系就是密不可分得。 当我们生病得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得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得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得成分。顺势疗法得医药也就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得.从金钱得角度瞧,入药得植物得价值就是无法算清得。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得药物得总价值大约就是6千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本节主要介绍21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未来的理想能源。其中重点内容是世界各国和我国的能源状况。也介绍本地区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实例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能源资源及日常诸多现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可行性的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人事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 高节能意识,环境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难点:收集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能源的利用和环境) 六、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石油、核能、水能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及世界和我国能源的消耗情况介绍 七、教学流程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21 趋势 影响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1、大量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一些欠发达国家过分依赖柴薪能源,加剧了水土流失 和土地沙漠化。 想能源 八、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不多,也较简单,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热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学生身边的事件、实例结合知识的重点进行点拨。最好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看法、措施及人类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对自然,能源的情感。 樟树市经楼中学:杨钦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姓名:学号: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协调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能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引言 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短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 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引起世界性关注,在能源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3

1、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 答:从工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工业污染控制有三种模式,代表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①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下图)。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认识,工业生产的唯一动力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过程中,在原料的开发利用上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取舍的,凡是对产品无使用价值的东西,均被视作废物,废弃与自然环境中,且大部分是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环境中,依靠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进行消纳,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这种方式在工业总的规模不大、密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的自净作用,工业废料可以为自然所分解、消化和吸收,不至于造成大范围的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就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这种生产运行方式,实际上造就了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工业系统的运作示意图 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初,针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排入环境的工业废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控制。这种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污染末端控制”的模式,也称为“排放管理”(下图)。这种模式,是企业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标志着企业环境管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这种突破是被动的,对企业来说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班级):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1班作者(学号):张瀚中(51002011010) 家庭地址: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张楼村邮编:235300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0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

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 一、引言 自从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工业时期,特别就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环境与能源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能源短缺,这些问题已经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现在,许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现在解决这些问题已就是刻不容缓,化石能源的环境危害性与储备不足性已经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 说起新能源,每个人都会想到很多,可事实上,人们在探索新能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并不就是所有的新能源都可大力开发并使用,每一种新能源都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下面我将介绍几种新能源: 二、新能源概况 1、风能 风能的形成,顾名思义就就是空气在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目前,风能主要利用形式就就是风能发电。风能相比于其她不可再生能源,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说,它分布特别广泛,就是可再生资源,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风能发电方面的技术也不断在革新,同时,风能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其成本也在下降,使得更大规模发展风能成为可能。 但就是,在了解风能利用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它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都知道空气的密度非常小,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以想到风因

其密度小而使得能量密度非常小,根据有关记载,其能量密度只有水的1/1000。其次,它不稳定性与地区差异大的特点也就是风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由于科技在风能发电这个领域还初期阶段,技术的不成熟导致风能发电的转换率不就是很高。 2、太阳能 对于太阳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很熟悉,可以说太阳能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谈到太阳能与传统化石能源或者其它新能源对比,我们往往会发现太阳能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可到底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呢?下面我们来瞧瞧: 太阳能与风能一样,都就是可再生能源,非常清洁,但它优于风能最显著的一点就就是太阳能能量巨大。除此之外,太阳能还分布广,可长期可持续使用。从太阳能能量的三个转换方式(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着手,我们可以瞧到太阳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光热方面,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大棚,太阳灶等等,在光电方面,我们瞧到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电池板,而光化学方面,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也不就是很多。可以说,人类现在对太阳能的开发已经很广泛,太阳能的利用也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从地球转向太空。 太阳能发展前景十分好,但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很低,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提高了不少,但现在仍然不就是很高。总之,在发展太阳能的过程中,转换效率的提高依然很具有挑战性。 3、核能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1.【单选题】可通过下面()方法,判定出现了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质量标准 C大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负荷小于环境承载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网上学员该课程成绩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观看视频 B单元测试 C作业 D期末测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A 3.【单选题】人类总环境负荷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产业分布 B人口规模 C社会关系 D资源储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单选题】 IPAT 方程中的 A 可以表示成以下哪个方式()。 A GDP B C O2 排放量 C室内温度

D人均住房面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5.【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出现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生态效率增长速度 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福利增长速度 D生态效率增长速度低于服务总量增长速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6.【单选题】人类与环境间存在着以下关系()的辩证关系 A既对立又统一 B既独立又相互制约 C既矛盾又相互联系 D既破坏又保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7.【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能反映IPAT 中的 T A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B能源消耗量 C能源储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8.【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用作某系统的环境负荷

A单位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温室气体排放量 C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9.【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高于自然循环速率 B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低于自然循环速率 C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资源储量 D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生态效率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10.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B环境负荷类型较多的地区 C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D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11.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快的地区 B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慢的地区 C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D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要内容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产、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3、环境污染带来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4、人们常提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仅加利福尼亚州,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冬,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4)日本的水俣病事件;5)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6)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7)日本米糠油事件;8)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5、我国森林的长年砍伐,造成近年两大灾害:水灾频发 2、沙尘暴增多 6、工业“三废”指(废气、废水、废渣);生活”三废”指(粪便、垃圾、污水) 7、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水资源危机5)资源、能源短缺;6)森林锐减;7)土地荒漠化;8)物种加速灭绝;9)垃圾成灾;10)有害化学品 污染 8、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各种资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等) 9、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10、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可归结为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污染问题。 11、破坏森林带来恶果: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物种减少 12、水污染中常说的“五毒”物质是:酚、氰、汞、铬、砷。 13、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14、水体被污染的途径有: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有机物的农田,大气沉降 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15、环境污染主要有:(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5)放射性 污染(6)噪音污染 16、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 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17、臭氧层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布着一层臭氧层,尽管它在空气中 的含量很少,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8、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自然资源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门类全、数量丰富。是世界第三资源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 (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3)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匹配; (4)低劣资源比例较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上对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4、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5、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差异分 人类环境,生物环境;按规模来分聚落环境,地理或地球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按性质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社会环境 6、环境的经济特征(稀缺性,公共性,外部性)环境的功能(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美学价值生命支持系统) 7、环境要素的特征4点,掌握(最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大于个体和,演化秩序性)8、环境结构的定义(环境结构就是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特征(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9、环境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环境是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五大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 ) 11、什么是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基本规律有哪些(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五律协同,规律与规则) 12、几个重大问题的辨析 环境问题是否违背自然规律?(是。人类活动会改变环境的自然状况,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又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但自然状态的改变并不违背自然规律。) 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是一回事?(不是。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涉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两者的主体不同——生态规律的主体是生物,而环境规律的主体是智慧人。) 生态学原理是环境科学唯一的理论基础吗?(不是。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环境学和生态学。生态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态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环境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吗?(是。环境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有多重表现。 研究对象(“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综合性; 其次,环境科学所揭示的环境规律具有综合性; 最后,它的学科结构也具有综合性,“2+4+X”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环境科学的这种高度综合性决定了它的独立性,使它区别于自然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