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上栗镇中学梁松灵

【教学内容】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最后一个内容《气候与人类活动》。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二章《世界气候》的最后一部分,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

【设计思想】

根据《中图版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课题的内容标准是:“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实例,说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本节设计时,本节课力求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全面地深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认识,让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协调人与气候关系的重要性,给合当地气候实例开展教学,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准备】

1.学生开展与气候有关的调查,收集素材和处理信息;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

2.通过探究式学习,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导入:(引导探究)我们一起看看: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了解一下这些城市所在地区的特点。

思考:这些城市所在地的纬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从气候特征考虑)

学生活动:读图(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思考。

师:(引导分析)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常有降雪发生。

师:你认为这些城市除了纬度较高,还有其他适合举办冬奥会的因素吗?推测一下?

引导分析:海拔高的地形气温低;滑雪等冬奥会运动项目一般在山地进行。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活动告诉我们,冬奥会选址要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生:气候影响;滑雪等运动项目还必须考虑地形因素。

师:(转入主题)是呀,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的活动注意到了当地的气侯特征,气候与人类的活动有哪些关系呢?可以利用吗?如果气候发生了异常,对人类的活动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活动两个方面。哪些活动属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呢?(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不同的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差别吗?(从它们的劳动对象看,工业、交通运输的劳动对象主要是机器,而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却是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虽然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会受到气候影响,但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

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

分两人小组讨论农业生产的几个方面与气候的关系

问题设置:

1.种什么(农作物的种类)?

温度、水分不一样,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有些地区不能生长。

图片资料:苹果、火龙果、柑橘、葡萄等。

2.收获次数(熟制的差别)?

教师巡视、小结: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有差别。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不一样,有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些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如内蒙古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地区农作物种类不一样,如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此线以北的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不同地区的作物收获次数不一样,低纬度地区一年收获3~4次,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差,一般一年一次或二年三次。

师:从上述同学们丰富的阅历可见,气候对人们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它对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话影响)……

师:看来,不少的同学都有切身体会哟!请你选择一项进行介绍(衣、食、住、行任选其一)

学生:反映了不同地区……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地区受气候特点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随着各地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差别已经不太明显了,但我们通过各地有生活特色的几个镜头,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差异。

图片资料:高架屋分布的热带地区高温潮湿,窑洞分布在冬冷夏热的黄土高原。

师:这些都说明气候对一个地区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气候影响着人类,反过来人类也影响着气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气侯,你能从平常所见所闻中举些例子吗?现在全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降低?有什么危害?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生:……

师:全球升温使海平面上升,生活在沿海低地的居民面临家园被毁的危险。人类应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广,有兴趣的同学下课以后可以继续研究。让我们看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我们了解到气候对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地区气候不一样所以人类活动也有差异。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气候状况。身为地球家族一员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顺应大自然的发展,不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才能更好地生活!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

题号:1 总和生育率为3.2属于人口再生产演变的哪个阶段() 选项:c、过渡型的后期转变阶段 题号:2 构成社会问题的前提条件是()选项: a、客观存在 题号:3 认为全球化的观念被高估的学者认为中央政府的权力会()c、上升 题号:4以渐进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是()a、中国 题号:5 哪一个不是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b、家族扩大化 题号:6 城市同心圆模型的提出者是()a、伯吉斯 题号:7 富勒斯和迈尔斯提出的社会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包括(d、问题渐渐失去进一步关注的兴趣 题号:8 按时马尔萨斯的观点,人类没有急剧繁殖的根本阻碍是()c、粮食 题号:9 城市化滞后的制度基础不包括()b、计划生育制度 题号:11 以下属于全球化向度的有() a、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b、国际劳动分工 c、全球军事秩序 d、民族国家体系 题号:12 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 b、郊区化 c、缙绅化 d、全球城市 题号:13 工业化的特点是()a、无生命物质能量的运用b、生产和其他经济过程的机械化c、制造业的普遍推广d、集中化工作地点 题号:14 社会学“三圣”是()选项: a、马克思c、涂尔干d、韦伯 题号:15 全球化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化正带来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选项: 1、错 题号:16 资本不属于社会—空间视角的三个维度之一()2、对 题号:17 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兴起的主要动力,也是现长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力()2、对题号:18 市场社会的三个元素不包括商品化()1、错 题号:19 目前我国城市化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选项: 2、对 题号:20 人口数在100万—200万的属于特大城市()选项: 2、对 题号:1 哪个不属于《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提出腐败的三个层次() 选项:b、组织腐败 题号: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属于犯罪社会学的哪一个视角() d、差异交往论 题号:3 纽约市“破窗理论”或者说“零的容忍”是从哪一方面来减少犯罪的() 选项: a、控制 题号:4 以下哪一项不利于教育平等()b、提高学费 题号:5 主张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是哪种环境主义理论()d、本质主义 题号:6 青少年亚文化论的提出者是()a、科恩 题号:7 帮助穷人带入社会的最主要手段是()c、就业和培训 题号:8 互动论研究的是社会()层面的问题a、微观层面 题号:9 性的产业化体现在哪几个层面()a、公开化b、组织化c、全球化 题号:10 目前犯罪问题呈现的重要趋势有() 选项: a、侵财型犯罪发案率上升b、犯罪组织化程度加强c、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d、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 题号:11 三种最能体现符号暴力运动过程的教育方式为() 选项: a、传播式教育c、家庭教育d、制度化教育 题号:12 学校改革者的目标是(选项: a、效率b、优质c、提高d、平等

高中地理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课标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五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实践与应用要求:搜集有关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水平】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程度:实践与应用程度,为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地理所学内容的层次 课堂开展形式:课前搜集资料,可以由教师课前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在课前搜集完成;课上讨论分析,针对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具体影响和体现。 具体课堂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体气候尺度可以是区域性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全球变暖。 课堂上课形式分析:之所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原因之一是本专题的许多内容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不同的人对气候与环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就需要根据搜集到对的资料展开讨论,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关键在于“影响”上,影响有利也有弊,所以就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分析看待,这也是以讨论形式进行本节课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海制定出的教学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学生学完本专题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识记:主要的温室气体,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过程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球变暖形成过程; 简单应用:根据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综合应用:以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寻找环境问题的证据,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要指明的一点是气候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可以引起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通过环境改变来体现,而现代环境污染主要又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引起,从而间接体现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度解读: 不管是课标要求还是地理学习水平的要求,都只是将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局限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上,而忽略了自然作用的影响。为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科学的角度看待气候变化,不仅要从不从的空间尺度来理解,也应该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作用角度来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形成、发展。所以课堂上在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补充教材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列举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6.人类活动对气 候的影响 ◆主要温室气体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运用各类图表资料列举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 证据,分析原因, 提出合理建议

2019版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气候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2.3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15年3月4日部分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其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 北京 B. 秦皇岛 C. 上海 D. 大连 2.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更加引起人们的关 注.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B. 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C. 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D.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3.下列措施对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正确的是() ①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城市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影响 B. 地形因素影响 C. 海陆因素影响 D. 人类活动影响 5.下列现象中属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是()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小,可减少房间温度变化 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是气温高 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坐在炕上聊天 ④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农田干裂,无法耕种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6.下列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最相符的是() A. 冲浪——内陆地区 B. 自然条件下冰灯游园会——深圳 C. 滑雪运动——东北山地(冬季) D. 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7.我们的衣柜里都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A. 热带地区 B. 温带地区 C. 寒带地区 D. 北极地区 8.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主要是 为了适应下列哪种自然条件?() A. 严寒 B. 多雨 C. 炎热、多风沙 D. 地势平坦 9.裹着红棉袄的圣诞老人驾着雪橇送礼物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当圣诞老人穿着 “酷酷”的衬衫短裤,滑着冲浪板向你迎面奔来时……滑着冲浪板的圣诞老人应该在 A. 澳大利亚 B. 英国 C. 美国 D. 加拿大 10.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海啸 B. 气候变暖 C. 板块的运动 D. 注入的海水增多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 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创立积极思考的课堂情景,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

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④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能力目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二)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gzdili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6-8-15 文章属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 引入:影片片断《后天》感受气 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 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 (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 导楼兰的气候特点) 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 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 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 兰消失的年代) 问题: 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 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 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 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 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 “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 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 观看影片 学生继续阅读有关 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消失的原因进行 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利用表格 提高学生学习该节 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独 立思考总结的能 力,了解科学研究 的方法,尝试做一 次探究。

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 提问: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入:唐代的兴衰史: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见背景资料十七) 也就说气候得便华会制约古代文概括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使用表 格,比较记忆,加 深印象 理论运用于实践 由例子引入,增加 学生兴趣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期末复习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有关考试形式:半开卷 1.操作方式:一张A4纸,手写上你考试需要的内容。不能复印,不能打印。进入考场只能带上这张自己整理好需要内容的A4纸。 2.这种考核形式要达到的目的: (1)使同学们能自己学会整理所学内容,下面的期末复习指导是在做引领。自考学生的启示。 (2)引导同学们制作(这张A4纸)学习卡片。在读以后书籍的过程中,能把主要内容摘录下来。 3.请老师不要做标准答案(这是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权利的剥夺),同学们应该自己动手。若发现某考点的答卷雷同,学校将以作弊论。 (二)期末复习指导的解读: 1.试卷设计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囿于考试形式的限制,一门学科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时难以全部设置在试题中。《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线,适度考核学生对该学科知识和理论的应用能力。试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期末考试形式为半开卷,卷面100分,以70%记入总成绩。希望同学们认真、全面复习。 2.题型如下: 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辨析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 论述题:2题,每题16分,共32分; 案例分析题:1题,共18分。

3.针对性应试策略及答题方法解析: 基本解读是,通过容易得高分难。好在练习题都在网上了,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期末考核不会陌生。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础知识。网络课程的每章后面,都有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时看题目要仔细,练习题中出现的题目,在试卷上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备选答案ABCD的顺序可能会换一下。 辨析题:考核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基本思路是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说明理由。基本上每套试卷从判断这一个环节,以错误居多,每套试卷中也都有正确的。无论正确错误,都要说明理由。由于采用的是半开卷,没有专门设置名词解释题,而任何课程的基本名词都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因此此题型设计时考虑到把一些基本名词置于其中;能够进入这类题型中的问题还有对本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比如: 1.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考核的就是基本名词) 判断:(ⅹ)(2分) 说明理由: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2分) 2.人到中年,女性会进入更年期,而男性没有更年期。(基本思路) 判断:(ⅹ)(2分) 说明理由:人到中年,男性和女性一样都会进入更年期,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别。(2分)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本理念) 判断:(√)(2分) 说明理由:人类行为能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同样地,社会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类行为。(2分) 论述题:(重点掌握的论述题用**表示)论述题答题要求要把原理解释透彻,并且要联系实际分析这一原理。(见考试说明)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B )。 A.自我 B.自我实现 C.生理需要 D.超我 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A )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单亲家庭 D.丁克家庭 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 B.规范 C.逻辑 D.规律 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 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 D.案主的无意识 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 A.生理性差别 B.心理性差别 C.社会性差别 D.环境差别 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中国 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A.《社区与社会》 B.《小城镇研究》 C.《人文区位学》

D.《中镇》 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C )。 A.机遇 B.赋权 C.优势 D.生态 10.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 A )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 B.公司制 C.首长负责制 D.非政府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B )。 A.晏阳初 B.梁漱溟 C.费孝通 D.吴文藻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目标可以解析为:( ABCD )。 A.强化性别意识 B.注重性别分析 C.维护性别公正 D.推动性别发展 3.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将学校的主要功能归纳如下:( ABCD )。 A.传播文化 B.凝聚社会力量 C.发展自我 D.筛选人才以及发明创造 4.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 ABD )。 A.愚公移山 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 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 D.精卫填海 5.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 ABC )。 A.成功的压力 B.责任的重负 C.情感的压抑 D.语言歧视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使得社区的地位越发重要。 判断:(√) 说明理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社区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表述当代中国社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2.下图漫画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资源浪费 C.环境破坏D.全球变暖 3.下列做法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相符的是 A.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B.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C.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人走灯灭 D.买了好多张纸质贺卡,节日时给朋友们送去祝福 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温度高。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模拟的是 A.全球变暖B.空气质量变化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5.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6.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B.多种粮食作物

C.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D.人口大增 7.为了提高空气的质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是 ①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②出门尽量开私家车③多植树造林④尽量乘坐公交车外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下列哪些措施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①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④倡导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的减排意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人类自身的行为对大气的影响较大,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的做法是()A.秋收后,大量焚烧秸秆肥田 B.购买大排量的汽车,加速性能较好 C.液化气价格节节攀升,改烧燃煤降低生活费用 D.热电厂将燃煤排放的气体加以回收利用 读漫画,完成10~11题。 10.该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城市热岛效应 C.土地荒漠化D.全球气候变暖 11.解决该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控制温室气体排放B.增加制冷设备使用 C.减少酸性气体排放D.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二、解答题 12.北京动物园迎来了图示地区的四位新成员。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汇总情况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课程期末复习汇总一、判断题 1.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考核的就是基本名词)(ⅹ)说明理由: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2.人到中年,女性会进入更年期,而男性没有更年期。(基本思路)(ⅹ)说明理由:人到中年,男性和女性一样都会进入更年期,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别。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本理念)(√)说明理由:人类行为能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同样地,社会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类行为。 4. 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使得社区的地位越发重要。(√) 说明理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社区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表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时,人们常常用一句话来表达: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但事实上,社会人只是一个抽象概念,社区人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具体象征。所以,归纳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最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是: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根本转变。传统时代,单位人代表了一切,当今时代,社区人则是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最简洁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恰恰代表了社区对于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所在。 5. 政策是客观的,没有价值取向。(ⅹ) 说明理由:社会政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社会政策涉及到了差异性或多元化的个人和群体,因此,价值的偏好就无法绝对避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实之中,决定社会政策满意度的往往不是政策技术,而是更加深层的价值导向。 6. 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是内隐的心理,心理是外显的行为(ⅹ) 说明理由:行为是外显的心理,心理是内隐的行为 7. 人类能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不能影响人类(ⅹ) 说明理由:人类既能影响社会环境,同时,社会环境又能影响人类。,比如,人类既可以创造化,文化同时又可以塑造人类。 8.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ⅹ) 说明理由:该理论强调深层无意识、早期儿童生活经验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9. 进入青春期,女孩都早熟,男孩都晚熟。(ⅹ) 说明理由:总体上看来,大部分青少年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水平。一般来说,女孩要比男孩提前进入青春期,女孩要比男孩早熟两年左右,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但是,从个体意义上看,在男孩和女孩中,个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差异表现是很明显的。 10. 青年期标志着成年,生活的中心就是恋爱和婚姻。(ⅹ) 说明理由:对于青年人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奋斗场所:家庭和社会。具体到现实的生活形式来说,就是婚姻和工作。青年期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而展开的。 11. 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ⅹ) 说明理由:好死意味着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去死,这种好死、这种有尊严地死我们

人类成长和发展

单元二人类成长和发展 导言 家庭的圈子就是一所学校 其它一切都属次要 关于个人发展的知识 何谓“发展”? 怎样才是正常发展? 了解发展的范围 管教与惩罚相抗衡 关于家庭发展的知识 新婚夫妇 有幼小子女的家庭 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 成家立室 空巢、退休 人类心理发展阶段一览表

导言 有一项挑战是可以使任何从事家庭事工的人踌躇而不敢向前的﹗那就是分享一些有关人类生命循环的数据。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人类不是一种静态事物,只要在有生之日,他们都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能力是每一个赋有上帝形像的受造物所拥有,因它是上帝形象的一部分。不过,它也是家庭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特质。 家庭事工教育工作者一般在讨论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时候,均集中在幼年的成型时期,很少谈及青少年期之后的发展时期。事实上,人在一生中是不断变化。虽然青少年期之后的成长和发展,肯定没有幼年时期的变化差异那么大,但当中的差异仍存在。一个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设立的教会事工部,必须察觉人生命循环每阶段的发展。这些素材可提供家庭事工部足够数据来定立一些有实际用途的属灵、心理和生活文化原则,使各个家庭在实行这些原则之后,都能得着能力,尽忠职守。 在人本身经历成长和发展期的同时,家庭也要经历其本身的发展阶段。一个家庭单位的整体发展要视乎家庭成员的数目,但一般来说,达到这样发展的能量通常都是不够的。当家庭忽略了这个发展过程时,便会遇上危机。家庭事工部在协助家庭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处境过程中,一定会承认健全的家庭成员是出自健全的家庭单位。 家庭事工部必须知道人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也要知道成人的学习技巧是有别于幼童的。当家庭事工促进员跟参加者讨论人类成长和发展这个范畴时,他们必须知道参加者所希望得到的,乃是一些实际而不断增多的数据,和他们不是用一种论断人或可怜人的态度传达出来。 有子女的家庭所面对的一项特别的挑战,就是在子女年幼的时期便提供给他们一个坚固的属灵根基,一直到他们到达成家立室的阶段为止。如果父母预先了解子女成长的必经阶段,便能帮助子女在成长和成熟过程中,培养一种个人的信仰经验。 当父母明白到圣经——这本最先的父母之道手册——允许他们把自己的基督徒成长故事分享给下 一代时,他们便会愈来愈有信心和精通当中的技巧。 “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懃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申6:4-7,9和合本上帝版) 并且,父母都要明白预言之灵的教导,和把它们应用在家庭上,因为家庭就是教会和社会的基础。 家庭的圈子就是一所学校 我们的主凭着祂的智慧,早就命定了家庭是世上最大的教育机构。年幼儿童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探讨这个课题之前,先对人类活动这个名词做出解释。人类活动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而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现已演变成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气候与人类密切相关。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工业革命近两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等原因,现在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渐渐超过了自然因素。 IPCC报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间气候谈判的主要依据,也是大多数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它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更加确定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人为改变下垫面的性质,第二是人为改变某些大气的成分,第三是人为热能的释放。虽然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是弊大于利的,这个可以通过以下的实例来说明。 从近十几年的彩色编码地图上反映出全球的森林的砍伐率在不断上升,以巴西亚马逊雨林植被为例。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有所减缓,但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间却上升了8%。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的砍伐速度仍是巴西史上第二低。我们都知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存库及碳吸收汇,是人类可以在温室问题上有所为的最大着力点,其中雨林尤其显得特殊与重要。热带雨林是一个重要的碳吸收汇,它自己本身的土壤里贮存着大量的碳素。根据很多相关研究表明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土壤的碳素将很快消失,影响碳循环。观察整个地球的森林面积,热带森林面积虽然为温寒带面积的64%,但是前者对气候调节的能力确是后者的两倍。虽然雨林成熟林的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一个碳吸收汇,但他的作用却极其重要。一旦热带雨林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不仅热带地区水土流失和当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全球气候也将失去现有平衡,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来,全球变暖趋势逐渐明显。人类通过几个途径造成了大气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等;二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如O3;三是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四是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利昂。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通过定量研究证实20世纪后20年中,地球大气最低层的对流层的顶端高度出现了上升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对流层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公里到16公里之间。通过科学分析,1979年至1999年期间,对流层的高度平均上升了约200米,其中80%的上升是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臭氧损耗和温室气体积聚直接相关。他们之所以会给对流层顶高度造成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因为臭氧损耗会使平流层冷却并收缩,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对流层因温度升高而膨胀。那么这些大气成分的改变是由哪些人类活动引起的呢?例如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空调等的广泛利用。 现在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能,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引起了所谓的“热岛效应”。这种局部区域人为释放效应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微妙变化。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就没办法了吗?其实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买当季的水果蔬菜,出门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换一盏节能灯,植一次树等等。不要小瞧这些措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切实执行,积少成多,个人的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

Dr. Montessori 认为,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必须先从大局着手。先对整体全貌有一个了解,再深入其中的细节。就像建房子,整体的构架建好了,不仅对枝节构建是一个指引,更重要的是知道最后结果的方向。带有目的性地学习,才会让结果事半功倍(怎么越写越像毛概了——。。。)。所以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人类成长的四阶段吧!人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人类的发展是一系列的重生”暗示着在四个阶段中,人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六岁,称为幼儿期(Infancy) ;第二阶段从六岁到12岁,称为孩童期(Childhood);第三阶段从12 岁到18 岁,称为青春期(Adolescence);第四阶段从18 岁到24 岁,称为成年期(Manturity) 。 人类发展的第一时期,也就是从出生到六岁这六年,处于此阶段的幼儿被蒙台梭利教授喻为“精神胚胎”。处于零到六岁的孩子处于敏感性时期( sensitive period ),对“秩序”语“言”感“官觉知”“数学”及“礼貌”会产生特殊的反应与接纳能力。比如语言,一个六岁之前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三门甚至三门以上的语言。第一阶段又可分两个时期,从出生到三岁以及从三岁到六岁。从出生到三岁的婴孩拥有成人截然不同的,或无法匹及的大脑。并且此时,婴儿对成人给予的刺激物较不为敏感,因此成人无法对这种大脑进行直接的影响。蒙台梭利教授认为,“没有一所学校是为处于此阶段的儿童而建立的”。第一时期的第二小阶段是从三岁到六岁,此阶段的幼儿心理状态比较稳定,但是“personality 经”历着巨大变化。试着比较 一个人出生时的状态和六岁时的状态,也就是在零岁,孩子的大脑处于一无所知的“零的起点”,到了拥有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各类知识的智力。不难看出,在这六年间,一个孩子其实已经悄悄地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此时此刻,你是否疑问,这些转变( transformation )是如何 产生的呢?后章节将详细探讨造物主赐予婴孩的神秘礼物---“吸收性心智”。 第二阶段,从六岁到12 岁。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较为稳定是处于第二时期的儿童较为显著的特征。此阶段的孩子身体开始强壮,不像第一阶段是那么柔弱。在生理方面,换乳牙,身高长高是较为明显的生理变化。(特别提醒妈妈们在孩子换牙时要多多用心,因为家弟就因为一不留神,最后一颗小牙歪掉了~~)在心理方面,道德与社会公正( moral and social justice ) 开始建树。喜欢抽象与推理事物,想象力强。好奇心强,h ow?Why? (温馨提示:带孩 子一起探索,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答案会让孩子更加有求知欲哦~)开始 走出家庭与班级的活动圈,喜欢去更多未知的地方探索。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动物园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出于6 到12 岁的孩子吧~)多带孩子走出去,好好喂饱他们的好奇心吧!第三阶段,从12 岁到18岁。众所周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在生理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 期末复习(选择题篇)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选择题篇) 一、单选题 1、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是否合乎(B.规范),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2、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 3、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4、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是(D.约翰?华生)。 5、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优势)。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A.无意识)。 7、镜中自我是(A.库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8、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自我实现)。 9、性别歧视的中心是主张(D.男性优越于女性)。 10、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生理性差别)。 11、性别问题有很多,最大的性别问题莫过于(A.性别歧视)。 12、(D.性别角色)指的是与作为男人或作为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也就是与作为一个男人或作为一个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13、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的家庭形式是(B.一夫一妻制)。 14、在家庭关系中,(B.夫妻关系)是核心。 15、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核心家庭)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16、(D.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 17、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A.核心家庭)。 18、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科层制)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19、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夏朝)。 20、(B.单位)是最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一个研究现象。 21、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D.《中镇》)。 22、在社区变迁研究中,非常有影响的是(A.芝加哥学派)。 23、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A.社会变迁)指的是长时间、大规模的变化。 24、(D.社区)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和内在组织,居住在特定地区,在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25、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B.德国)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26、(D.性别平等)是女权主义的理想奋斗目标。 27、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定义,(A.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男女两性平等的目标。 28、“十月怀胎”,是从母亲最后一次经期来计算的,这个时间约有(B.280天)。 29、(A.胎儿期)指的是从受孕开始直到出生这段成长时期。 30、婴儿期指的是(B.从0岁到2岁)这段发育和生长时期。 31、自我意识的产生在(B.婴儿期)。 32、(B.新生儿)指的是胎儿从母体分娩出直到第四周这段时期。 33、(D.语言)的出现,是婴儿期发展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前两章所论述的现代气候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探讨现代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学界所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有: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1)。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碛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到了石炭纪后期出现三个气候带,自北而南分布着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热带。 3、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从所发现的冰川迹象表明,受到这次冰期气候影

第6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第6课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按板中学杨松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认识到气候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生活实例,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讨人类活动与气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内容简单,但专门用一节课讲述,目的在于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本节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从天气与生活人手,最后又回归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可以看出教材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十分明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安排了两大内容:一是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五课内容的学习,特别是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提示、指导。尤其是我们乡下学生,见识少,让其探讨会白白浪费时间,没有效果,还不如干脆告诉他们,让其知道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等等…… 【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放映片导入新课: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节内

容。 板书:一、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 *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饰和几款少数民族服饰 * 各种各地方饮食 * 各种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 各种各地方交通运输工具 * 各种各地方少数民族节日 * 各种各地方农作物(粮食、水果等等) 指导学生欣赏幻灯片和阅读课本活动,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统计各小组的发言,说的好的给予掌声鼓励。引入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不再是睡炕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不再是南船北马等等。 组织学生阅读P69页的气候灾害,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最近(我国或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蔬菜大棚和人工降雨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怎样改变气候的,这种改变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人类现在能够通过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来为人类服务。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姓名:黄鑫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0级一班 学号:22201019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全球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类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自私的破坏行为导致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破坏和谐 正文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等。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进入20世纪,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更广。就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其中,“全球性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将作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候,因而,全球的气候问题也不容乐观。下面列举三大气候问题及其危害。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