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 晚古生代

第13章 晚古生代

第13章  晚古生代
第13章  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地史Pz1

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Pz1 一.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2 构造特征: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二.生物界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浮游相,底栖相,礁相)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四.古地理 1.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梅树村剖面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中寒武世陡坡寺组\双龙潭组: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早寒武世龙王庙组:白云岩。咸化海沉积;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滨岸沉积;筇竹寺组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炭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为潮下低能海湾;梅树村组: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宜昌山峡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局限台地。中统覃家庙群由薄—中层白云岩组成,波痕、交错层理、泥裂、食盐假晶发育。上统三游洞群——厚层白云岩,其顶部归属奥陶系;从石龙洞组至中上统均为干旱的咸化海-局限台地环境。 2.扬子板块奥陶纪①特征 1.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2.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地,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 3.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 4.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②宜昌黄花场剖面O1:南津关组:下部灰岩,中部白云岩,中上部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为主。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分乡组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的小型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红花园组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反映了水体能呈较弱的开阔台地环境。大湾组下部:亮晶生屑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上部:瘤状灰岩夹页岩,属台地前缘斜坡相(争议)。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一、.华南板块 1、地层发育特征 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 1、地层发育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无沉积记录。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地史学概念1

1.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前寒武纪生物界 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 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广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高峰。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 晚古生代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生的古地理景观、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1、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尤其是淡水鱼的大量出现,它们生活于内陆河流、湖泊或河口体现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进化过程。晚泥盆世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代表动物界进一步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爬行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类型更加多样。2、陆生植物: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已开始出现,至早泥盆世有进一步发展。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3、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晚古生代末发生了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腕足类在晚古生代繁盛,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的繁盛期。 中生代古生物特征:(1)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的繁盛,代表植物界的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白垩纪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占统治地位,具新生代植物面貌,高等植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繁盛三叠纪晚期起,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类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新的演化阶段。侏罗纪陆生恐龙类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爬行类中的一部分自三叠纪后期返回海洋生活的鱼龙类,在侏罗纪占据海洋领域。空中则有飞龙类。白垩纪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类突出演变。侏罗纪、白垩纪,真骨鱼和全骨鱼繁盛。(3)无脊椎动画无的发展:a.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在三叠纪迅速发展,成为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海相双壳类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常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分阶组合。b.淡水湖生生物组合: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对地层划分具重要意义。

《普通地质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

《普通地质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考研)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1.地球的形状分为几级近似? 2.何为地球重力异常?对地质研究有何意义? 3.地磁三要素是什么? 4.何为地热增温级?其与地温梯度有何关系? 5.全球地热流值分布有哪些规律? 6.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如何? 第二节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2.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状态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硅铝层?什么叫硅镁层?什么叫软流圈?什么叫岩石图? 4.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是哪些?说明它们在地壳中的克拉克值。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化学组成有何不同? 5.地壳由哪些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组成有什么差异? 6.简述地壳的结构持点。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结构有何不同? 第三节 1.在地球内部结构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2.何为硅镁层?何为硅铝层?何为软流圈?何为岩石圈? 3.地壳由哪些岩层组成?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组成有何区别?

4.地壳的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克拉克值大于1的元素有哪几种? 5.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一级不连续面? 6.地壳的组成和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7.什么叫地质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辨证关系? 8.熟记地质年代表 第二章矿物 1.解释下列概念: 矿物晶质体非晶质体晶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 2.矿物的双晶有哪几种? 3.按化学成分的矿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4.简述肉眼鉴定矿物的步骤和方法。 5.如何区别下列矿物: 黄铁矿与黄铜矿 石英与方解石 普通辉石与普通角闪石 正长石与斜长石 第三章火成岩 第一节 1.何为岩石?其可以分为哪几类? 2.何为岩浆?其由哪两部分组成?

云开地区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的划分

云开地区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的划分 摘要:依据“广西岩石地层”划分方案,通过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建立云开地区上古生界统一的生物组合带。确立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等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其中笔石生物(组合)带4个、竹节石生物(组合)带4个,腕足类生物组合5个,珊瑚生物(组合)带3个,类生物(组合)带5个。为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上古生界;年代地层;云开地区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Guangxi rock” partition scheme, through multipl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establish unified assemblage zo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ptolite, tabasheer, corals, brachiopods, dragonfly five categories a total of 21 home and eve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biological (combination) belt, where graptolite Biology (combined) with 4, TENTACULITES biological (combined) with 4, brachiopod assemblage 5, coral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3, from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5.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area in the late Paleozoic strata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Keywords: Upper Paleozoic; chronostratigraphy; South China P736.22+4 云开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包括梧州、苍梧、藤县、岑溪、容县、北流、玉林、兴业、博白、陆川、合浦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辖区,地理坐标东经109°30′~111°30′,北纬21°40′~23°40′。涉及4个1∶25万图幅中的33个1∶5万图幅(其中与广东省交界的5幅及广西境内的旺茂幅,仅限于广西境内),总面积约14235km2。 文章主要参考“1∶5万云开片区总结”,依据“广西岩石地层”划分方案,通过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建立云开地区上古生界统一的生物组合带,建立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表1-1)。分述如下: 区内晚古生代生物群较发育,主要有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有孔虫、三叶虫、瓣鳃类、海百合茎、植物及鱼碎片等。其中以海相生物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等5个门类生物最为发育,可建立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见表1-1)。为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 笔石生物地层

最新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 古生物学部分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古生物学 第三章?什么叫化石 第四章?化学(分子)化石 第五章?生物层序律 第六章?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第七章?石化作用 第八章?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第九章?矿质充填作用 第十章?置换作用 第十一章?碳化作用 第十二章?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 第十三章?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 ?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印痕化石 ?印模化石 ?外模

?内模 ?核化石 ?内核 ?外核 ?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 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 ?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古生物的分类系统 ?双命名法 ?优先律 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 一 . 珊瑚动物 ?珊瑚的隔壁 ?鳞板 ?横板 ?泡沫板 ?中轴 ?联接孔 ?联接管 ?联接板 ?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

?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 ?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 二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 ?双壳类的新月面 ?双壳类的盾纹面 ?外套湾 ?外套线 ?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 ?头足类的住室 ?头足类的缝合线 ?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 ?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 三 . 三叶虫动物 ?三叶虫的头鞍 ?三叶虫的头盖 ?三叶虫的固定颊 ?三叶虫的活动颊 ?三叶虫的面线 ?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

四 .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 ?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 五 . 笔石动物 ?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 ?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古植物 ?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 ?叶序 ?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 ?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 ?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 ?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 ?牙形石的主要类型 ?牙形石的地史分布 地史学部分 1.鲍马序列 2.地史学 3.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4.地层层序律 5.复理石 6.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 7.垂向加积作用 8.标准化石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 一、教学思想 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 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 *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实习指导书 实验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论(第一编)部分的实习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分论(第二至四编)各章实习以中国资料为主,

分析地质历史的演变,并按断代介绍全球构造发展。 实习一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 一、预习内容 预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章,明确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二、实习要求 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并确定地层单位,深入理解地层划分的概念,掌握地层划分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掌握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地层划分的概念及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组的划分依据。 三、实习内容 1.仔细阅读所给剖面资料,包括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厚度及接触关系等。根据地层划分的原则,确定地层单位界线,将界、系、统的界线、名称,以及组的界线注在图的左侧,并自下而上编号。 2.对所给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要求对比到统。 四、课堂讨论 1.谈谈你对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划分的意见及根据。 2.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上有无上寒武统?为什么? 五、作业 1.对山西、贵州地区石炭系剖面进行地层对比。 2.恢复所给图中各套地层的形成顺序,判断剖面中的各种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②沉积接触;③角度不整合;④平行不整合;⑤地层的超覆现象等。 实习二主要沉积环境及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 一、预习内容 预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有关章节,明确各种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二、实习要求 1.观察了解一些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2.学习岩相分析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 1.岩相的识别标志或依据 生物化石,特殊的新生矿物,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 2.观察和掌握一些典型的岩相标志,并了解其指相意义。 3.课堂示范练习及课外作业。 实习三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一、预习内容 预习古地理图及其意义一节,明确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与类别。 二、实习要求 学习并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晚古生代时限距今410—250Ma,延续时间160 Ma。包括泥盆纪(410--354)、石炭纪(354--295)和二叠纪(295-250)。 晚古生代是一个地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有机界和无机界均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有机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脊椎动物爬行类开始征服大陆,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泥盆纪是鱼类的全盛时代,又被称为“鱼类时代”。早泥盆世鱼类以无颌类为主,属于低等鱼类,中、晚泥盆世以盾皮鱼类为主,晚泥盆世生物征服大陆,鱼类向两栖类转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卡是出现根茎叶分化明显的原始松类,晚泥盆世裸蕨类灭绝,乔木状植物占优势,并出现小规模森林,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晚石炭世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 无机界,在中国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形成华南板块,全球范围内形成联合古大陆。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向海西—印支转折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东南钦—防地区残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沉积外,华南其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早泥盆世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中晚泥盆世由于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滇黔桂地区以南丹型和象州型为主,湘粤地区为超覆区,上统上部锡矿山组下部为灰岩、泥灰岩及泥质岩为主,含著名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锡矿山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反映泥盆纪末期形成的海退沉积。湘赣交界、鄂西以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内夹灰岩、泥质灰岩和泥灰岩。闽中为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近海河湖盆地沉积。华北板块为发现泥盆系沉积,因此可推断华北板块在泥盆系处于剥蚀古陆。 石炭纪古地理面貌是泥盆纪的继续和发展,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极地大冰盖几乎覆盖整个冈瓦纳大陆,随着极地冰盖的增长消融变化,海平面升降频繁。早泥盆世早期南华海盆范围与泥盆纪相似,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生物发育。湘赣交境至广东陆峰一带为滨海碎屑沉积,更东的赣东和闽浙一带为陆相沉积。早石碳世晚期海侵范围扩大,造成地层超覆。南华还内主要为碳酸盐沉积,生物以大型长身贝类和少量浮游的菊石为特征。台间海槽仍然存在。下样子地区,下部为滨浅海砂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总厚度仅数十米。晚石炭世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浙西、闽西和中扬子地区均被海水所覆,岩相相对稳定,均为碳酸盐沉积,一般厚度200—400米。华北板块主要发育上石炭统,本溪组为滨海沼泽至浅海环境的产物,太原组内分为三段,每段底部均以粗碎屑沉积开始,发育大型板状、槽状或楔状交错层理,局部发育朗成交错层理,为平原三角洲沉积相组合,中部变细,出现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含海相底栖生物,旋回现象身份清楚,反映陆相和海相交替出现的环境。晚石炭世晚期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加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的超覆。 二叠纪是古生代末期,地壳活动又趋于活跃,全球范围内一系列板块碰撞拼合想成著名的联合古大陆。华南地区二叠纪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早石碳世

地史复习题

一.总论及寒武系 1.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的年龄值是。 2.扬子板块的形成是由于:a阜平运动b吕梁运动c晋宁运动d燕山运动 3.名词解释:组 4.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有什么区别? 二.早古生代 1.扬子区中上寒武统的沉积主要是。 2.华北板块不是古陆的时期是a震旦纪b寒武纪c志留纪d 石炭纪 3.名词解释:小壳动物群 4.加里东运动对我国南方有何影响? 三.晚古生代 1.华北区最终脱离海洋的时间是。 2.二叠纪中国古亚洲洋以南的植物群是a冈瓦拉植物群b安加拉植物群c欧美植物群d 华夏植物群 3.名词解释:海西运动 4.华北板块石炭纪的古地理特征如何? 5.试论述华南板块的二叠系 四.中生代 1.中国东部大面积火山喷发的时间是。 2.侏罗纪中国东部的古地理特征是a南海北陆b北海南陆c西高东低d 东西分异 3.名词解释:D-B植物群 4.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沉积特征如何? 5.试论述中国东部的白垩系 五.新生代 1.古近纪早期发展起来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是。 2.渤海湾盆地的产油层位是a侏罗系b白垩系c古近系d新近系 3.名词解释:喜山运动 4.中国东部新近系的古地理特征如何? 5.试论述中国东部的古近系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 3.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 4.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 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1.地层和岩层如何区别? 2.化石层序律和地层层序律定义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4.什么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5.如何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多重地层划分?列举你所知道的地层划分。 7.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8.年代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9.地质年代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10.生物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11.群、组、段、层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2.为什么说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 13.组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14.为什么说岩石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局域性地层系统? 15.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年代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地层系统?其中哪几个不是全球性的单位? 17.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的含义是什么? 18.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的含义是什么? 19.延限带、组合带、谱系带、顶峰带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说什么关系? 20.什么是层型?什么是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21.年代地层单位适合用什么样的层型?岩石地层单位适合用什么样的层型? 22.什么是标准剖面?它与层型剖面有什么关系? 23.什么是穿时?什么是跨时代? 第三章历史大地构造分析 1.什么叫沉积建造? 2.哪些是稳定类型的沉积? 3.哪些是过渡类型的沉积? 4.哪些是活动类型的沉积? 5.什么叫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6.现代的六大板块是哪些? 7. 什么叫板块?有哪些板块边界? 8.什么是地缝合线?寻找地缝合线有哪些标志? 9.什么叫蛇绿岩? 10.什么叫混杂堆积? 11.什么叫双变质带? 12.大陆边缘有哪两种? 13.地史上中国有哪几大板块? 14.什么叫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15.什么是威尔逊旋回? 第四章前寒武纪 1.地史时期的地层共分为几个宇?这几个宇各有几个界? 2.太古宇有哪些界?其年龄各是多少? 3.元古宇有哪些界?其年龄各是多少?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 考研---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地史 一、早古生代概况 1、早古生代划分 志留纪S(Silurian) 440-400Ma,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 奥陶纪O(Ordovician) 500-440Ma,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 寒武纪∈(Cambrian) 570-500Ma,Sedgwick, 1835, Cambria山2、早古生代主要特征 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二、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虫、笔石、头足类(鹦鹉螺类)、腕足类、珊瑚、牙形刺等 次要的生物门类:腹足、棘皮类、古杯、海绵 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Astraspis(星甲鱼)最早在北美西部中奥陶世发现。 晚志留世原始的陆生植物裸蕨类开始出现。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臵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 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以达较高级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早期小壳动物群与伊迪卡拉动物群共生 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 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臵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对于早期生物演化史均具有重大意义。 2. 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 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胸节多)

地史

1. 地史学研究的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2地层叠覆律: 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3.化石层序律: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有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同一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 4. 相(沉积相):是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5.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古生物的“物质表现”与环境的相应联系来分析和恢复古沉积环境,称为相分析或岩相分析。 6.相对比定律(相律或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地彼此毗邻的相和想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7. 主要以床沙方式进行搬运的牵引流沉积作用,常见于陆上和滨浅海环境,在深海洋流中也存在;表现为随水流速度降低和波浪能量减弱而出现由粗到细的“沉积分异作用”,导致沉积物呈规律分布。另一类水中含有大量弥散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沉积作用,常见于陆上和海洋坡折带,往往形成粗细混杂、分选较差的特殊沉积类型。 8层理:是两个层面之间由于岩石的性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而变化所显示的层状构造。 9. 水平纹理:在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有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彼此平行的极细的水平纹层组成,纹层厚度通常为<1mm至1-2mm,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中。 10、平行层理:在急流的条件下,细砂、中砂、粗砂甚至细砾也可形成相互平行的层理,它是由于高速流水形成的平坦沙床造成的,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的环境中,在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出现。 11、交错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的沉积单位,反映介质能量较强的环境,主要出现在碎屑岩中,碳酸盐岩内也可见到。 12、递变层理:由重力流形成。以突发性高速流动的浊流为例,首先沉积的浊流头部富集大而重的颗粒,流速也大,然后浊流的本体部和尾部相继沉积,导致形成一个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的单一岩层,也称粒序层。 13、层面构造:指出现在沉积岩层上面的构造,有的与沉积物同时形成。 14暴露标志:有些层面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都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之后,并且多数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故称暴露标志。 15、滑塌构造:是一种准同生变形构造,指沉积物处于塑性状态时,在地震、风暴因素触发下通过重力作用沿斜坡发生移动而产生的变形构造。 16、自生矿物:指原生沉积时期或骨节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17、湖生生物组合:在钱湖地区,以粉砂沉积为主,底栖生物繁盛,有淡水双壳、腹足类、浮游的介形虫、叶肢介和鱼类,以及掉入湖中的植物叶片、昆虫和脊椎动物,它们组成了湖生生物组合。 18、热河动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类蜉蝣-狼鳍鱼为特征,是最著名的代表,简称E-E-L动物群。 19、三角洲环境是过度沉积环境的典型代表,三角洲沉积是在河流与汇合处形成的大型锥状沉积体。有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前缘(前积层)、前三角洲(底积层)。

地史学课件整理

第5章前寒武纪地史 5.1中国前寒武纪生物记录 *原核生物阶段 *真核生物阶段 *无壳后生动物阶段(裸露动物群) *带壳后生生物阶段 1.前寒武纪的大气圈和水圈 Ar: 缺氧还原性大气(广泛出现含金-铀砾岩)Pt1早期:缺氧到含氧过渡(纹带状硅铁组合—早期藻类释放出的O2被Fe2+吸收而沉淀) Pt1晚期:逐渐含氧,叠层石大量发育Pt2:含氧大气圈形成,出现含铁红色砂岩、高价铁沉积层、膏盐沉积和可燃有机岩,但是Pt2-3:海相沉积中原生白云岩大量发育,反映当时大气中CO2比Ar低,但仍比现在高 水圈:在Ar早期已经形成,因为在Ar1中出现玄武岩和砾岩,Pt2由还原——氧化 2.华北陆块形成历史 _1、太古代陆核形成:包括下太古界:麻粒岩、辉石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上太古界:片麻岩夹角闪岩、大理岩等。 _2、原地台形成:由古元古代的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和次绿片岩相。 _3、盖层形成:中、新元古代的海相沉积岩组成。 4

5.扬子板块形成历史 *扬子核部位于四川盆地,最老的基底年龄2600Ma(渔洞子群片麻岩),以及周边古元古代的年龄如:2200Ma(武当群),1700-1900Ma(河口群)等,组成扬子的变质基底。 *中新元古代发育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中元古代末(1000Ma)的四堡运动(晋宁运动Ⅰ幕)和新元古代后期(800Ma)的晋宁运动Ⅱ幕使得它们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侵入。上覆震旦系为盖层沉积。 6.扬子板块震旦系 *扬子西部:Z1裂陷槽沉积,Z2浅海碳酸盐沉积; *上扬子(鄂西):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沉积; *下扬子: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黑色页岩沉积。 [建议大家参照书上峡东震旦纪剖面] 扬子板块西部Z2灯影组: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 陡山沱组: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Z1列古六组:含火山灰、砂的冰川湖泊沉积。 开建桥组:各种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陆相砂、砾岩。 苏雄组:大陆喷发酸性火山岩。 下震旦统厚约5000m,属于大陆裂谷沉积。 7皖南地区Z2:皮园村组:中厚层黑白条纹状硅质岩,厚200m。 蓝田组:含锰灰岩、黑色页岩、条带状泥灰岩和灰岩、含炭质泥岩,200m。 Z1:雷公坞组:“蓝田冰碛层”,为砾岩-角砾岩,厚度变化大,300-1000m。 休宁组:休宁砂岩,含火山凝灰质,厚1400m。 8华北板块震旦纪古地理 *大部分处于隆起状态,只有在东缘和南缘有地层出露。 *东缘以安徽北部为例:Z1海相碎屑岩,Z2浅海碳酸盐。 *南缘发育Z2,包括董家组和罗圈组,后者为冰碛层沉积,厚几十米到300m。 9 震旦纪古气候 *古地磁资料表明,850-600Ma,全球形成了分散的古大陆,各大陆相继形成稳定地台,在地台内部、边缘或地块间坳陷带内沉积广泛发育;

地史学笔记长安大学考研复试

第三章晚古生代地史 一、晚古生代的划分 ?泥盆纪D (Devonian) (400-350Ma),三分 ?石炭纪C (Carboniferous)(350-285Ma)我国以往将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近年也采用二分方案,即三分方案的中和上统合并为上统。 ?二叠纪P (Permian) (285-250Ma)二叠即为二分之意,但目前也有不少学者主张采用三分方案,即原下统不变,原上二叠统一分为二,划分为中和上二叠统。 晚古生代的特征: ?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全球构造:联合大陆(Pangea)的形成 ?沉积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4. 二叠经末期生物灭绝事件 晚古生代生物演化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二叠纪末海生生物出现大规模的群集灭绝。 有人统计,二叠世未绝灭的生物科数占60%,种数减少了96%,被认为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灾变。绝灭的主要生物是蜓类、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笔石、长身贝等。有些生物数量骤减,如具铰合构造的腕足类及海百合等。 有人主张: 1、地球本身的因素是主要的,如海平面变化造成的海陆变迁、气候的变化、微球粒火山喷发、Ir异常偏低等; 2、也有人强调地球以外的因素,如中国湖北黄石发现地外溅射物、南非新发现陨击坑等。 二、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 (一)中国东部泥盆纪古地理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象州型和南丹型 象州型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巨大 ?生物化石: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大;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沉积环境 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二)中国东部石炭纪古地理 中国石炭纪的古地理面貌是泥盆纪的继续和发展。其主要地史特征可概括为3点: 1、构造古地理的变革 ●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的相互对峙以及其间的秦岭海槽(小洋盆)继续存在。 ●华南板块东、南缘发生了新的分裂,西缘的古特提斯多岛洋进一步扩张发展。 ●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间的古亚洲洋内部发生了重要造山运动,导致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革。 2、古气候发生巨变 ●石炭纪是地史上出现冰期、间冰期交替的时代,海平面升降相对频繁。 3、为一个重要成煤期 ●随着海陆变迁和陆地森林的首次大规模出现,石炭纪是中国地史上第一个重要成煤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