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构成 第二章 半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第二章 半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第二章 半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 第二章 半立体构成

第二课《半立体构成——2.5维练习》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让学生拿出练习纸,随便折一造型,看谁的纸张能承托最多的书本。

讲授新课:

一、定义:

半立体构成是从平面走向立体,即二维走向三维的最基本练习。是在平面材料上对某部位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方法,使加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美感、一定的完整性和立体感。

选用纸材料创作练习,通过折、曲、切、编等方法,是创造立体

形态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单一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形象。单形半立体的训练,可以使构思精密、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小练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将其裁成正方形小方块。

①在它中间画四条虚线和画一条实线

②用剪刀背尖或刀背尖用力在虚线上画印痕。

③在实线的位置上用刀切口

④用手指对虚线的地方进行折叠

一张平面的纸(材料)通过加工,使部分立体化,而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这就是半立体构成。

三、步骤:(老师示范)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四、分类:

1、一切多折

2、不切多折

3、多切多折

五、一切多折:在100x100mm的卡纸上,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

六、不切多折: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一张100x100mm的卡纸上,用铅笔将设计图画在上面,再用美工刀划线(不划透纸背),再依线痕折纸,使之显现半立体效果。

七、多切多折:手绘设计图: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100x100mm的卡纸上,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此练习可根据平构的渐变、发射、对比、特异等手法组织画面,同时切折后应体现出进深感。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

八、复习

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九、作业

用卡纸制作一切多折、不切多折、多切多折的半立体构成8张。(尺寸:100x100mm/张,装裱尺寸:8开黑卡)

要求:1.草图构思多张,选出8张制作正稿;

2.正稿需色彩统一,装裱时排列有序;

3.做工精细,整体美观;

4.背面用小卡片贴上姓名、班别、作业名称、指导老师、成绩

《2.5维练习——纸雕》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纸雕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复习

半立体浮雕的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讲授新课:

一、纸雕

1、概念:

纸雕是一种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艺。

制作纸雕作品选择合适的纸张很重要,因为纸雕作品要用剪、折等动作,所以要选用硬度和耐折度都比较好的纸张。

2、纸雕的类型

①自然型——风景、树木、花草

②静物型

③动物型

④人物——人物头像设计、人物造型设计

3、制作的技巧

折、卷、刻、插、粘、剪

4、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①创造造型

②运用制作的技巧,将各部分设计出来

③依照从内到外的顺序粘贴成具有层次感的立体艺术品

二、欣赏

三、作业

制作一幅纸雕。

题材:人物、动物、景物、静物等不限

尺寸:不限

PS:下周准备一次性筷子或牙签,小刀,白乳胶等工具回校上课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无

1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

潍坊科技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美术基础4(1)授课人: 课题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课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求目的:了解构成的基础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形式美法则。要求: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和规律。 教学重点 与 难点重点:立体构成在手工制作中的体现。 难点:利用构成法则,提高手工制作的创新力。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新授课程 1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状材料的构成 (2)线材的构成 (3)面材的构成 (4)块材的构成 2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美 (1)变化与统一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比例与分割 三、立体构成作品赏析 通过看图片,了解立体构成要素及形式法则美。四、教师小结本次学习内容,对重点和学习要求作强调 授课效果分析总结

构成基础 一组织教学 查看学生人数,及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介绍。以图片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导入构成。

二、新授课程 1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状材料的构成 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小、最简洁、最基本的形态,它具有形状、大小、位置、虚实、方向、具象、抽象等形式元素。 (2)线材的构成 线的构成可以分为硬线材和软线材两类。线材在制作中的形态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既可以拉直,又可以绕弯、盘旋、编织。

(3)面材的构成 ①半立体构成 ②半立体重复构成 ③面体插接 ④层面排列 ⑤透空柱式构成 (5)块材的构成 ①多面体构成 ②块体构成

2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美(1)变化与统一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比例与分割

三、立体构成作品赏析 通过看图片,进一步了解立体构成要素及形式法则美。 四、小结本次学习内容,对重点和学习要求作强调

立体构成教案 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 3)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4) 5)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 教案 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和手 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 求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 了解构成的含义 4. 熟悉构成的源流 5. 形态构成的基础 6.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 教学基本内 容 纲要1) 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 变迁 2)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构成2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起源: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现代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霍利·纳克、阿尔巴斯任教。他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与传统派代表人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立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其思想内涵诠释出划时代的意义,折射出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光彩,体现出教育思想的经典。 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

纸的半立体构成

纸的半立体构成 《纸的半立体构成》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叶慧琳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知道纸的半立体构成就是平面的材料通过制作 ,改变原来的平面形态,使其部分立体化,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初步掌握用画、划、割、折等基本技法创作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欣赏了解和练习创作等方法,逐步掌握制作技能,并且在课堂中运用这些方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实践,增强立体造型能力,提高感受美的能 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用画、划、割、折等基本技法创作纸的半立体构成作品。 三、教学难点:纸的半立体构成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半立体构成作品实物、制作工具、小幅KT板1 、大头针等。 2(学具:直尺、圆规、铅笔、美工刀、垫板、方形铅画纸等制作工具。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与发现: 1、出示平面构成、半立体构成和立体构成作品,学生观察比较:这些作品都是 用纸做的,他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2、揭示课题:用平面的材料通过制作,改变原来的平面形态,使其部分立体 化,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半立体构成。 (二)学习与创造:

1、通过图片,了解半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建筑、包装盒、贺卡等) 2、出示几幅纸半立体构成作品,学生欣赏分析: 1)这些作品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2)你知道可以运用哪些制作方法,(构图、切割、划痕、折叠等) 3)媒体展示基本制作方法。(用虚实线构图、在实线上切割、用尺尖划痕、平整地折叠) 3、学生尝试练习: 1)出示数幅半立体构成制作步骤图。 2)学生挑选一幅尝试练习制作。 3)反馈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4、启发演示: 1)随机在学生作品上进一步深入制作。(例如:多次切挖折叠表现空间感、折卷变化丰富表现手法、) 2)启发学生加一加、变一变,进一步创作自己的作品。 5、学生继续创作: 1)创作一幅半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表现形式——半立体、造型手法——有创意 2)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议与总结: 1、学生自评、互评。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半立体构成的, 3、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对纸的半立体构成的学习,我们知道和掌握了用构图——划痕——切割——折叠等制作方法表现半立体构成。同时也领略了生活中半立体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

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立体构成 第二章 半立体构成

第二课《半立体构成——2.5维练习》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让学生拿出练习纸,随便折一造型,看谁的纸张能承托最多的书本。 讲授新课: 一、定义: 半立体构成是从平面走向立体,即二维走向三维的最基本练习。是在平面材料上对某部位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方法,使加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美感、一定的完整性和立体感。 选用纸材料创作练习,通过折、曲、切、编等方法,是创造立体

形态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单一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形象。单形半立体的训练,可以使构思精密、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小练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将其裁成正方形小方块。 ①在它中间画四条虚线和画一条实线 ②用剪刀背尖或刀背尖用力在虚线上画印痕。 ③在实线的位置上用刀切口 ④用手指对虚线的地方进行折叠 一张平面的纸(材料)通过加工,使部分立体化,而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这就是半立体构成。 三、步骤:(老师示范)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四、分类: 1、一切多折 2、不切多折

3、多切多折 五、一切多折:在100x100mm的卡纸上,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 六、不切多折: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一张100x100mm的卡纸上,用铅笔将设计图画在上面,再用美工刀划线(不划透纸背),再依线痕折纸,使之显现半立体效果。 七、多切多折:手绘设计图: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100x100mm的卡纸上,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此练习可根据平构的渐变、发射、对比、特异等手法组织画面,同时切折后应体现出进深感。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 八、复习 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纸的半立体构成

《纸的半立体构成》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叶慧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知道纸的半立体构成就是平面的材料通过制作, 改变原来的平面形态,使其部分立体化,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初步掌握用画、划、割、折等基本技法创作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欣赏了解和练习创作等方法,逐步掌握制作技 能,并且在课堂中运用这些方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实践,增强立体造型能力,提高感受美的能 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用画、划、割、折等基本技法创作纸的半立体构成作品。 三、教学难点:纸的半立体构成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半立体构成作品实物、制作工具、小幅KT 板、大头针等。 2.学具:直尺、圆规、铅笔、美工刀、垫板、方形铅画纸等制作工具。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与发现: 1、出示平面构成、半立体构成和立体构成作品,学生观察比较:这些作品都是 用纸做的,他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2、揭示课题:用平面的材料通过制作,改变原来的平面形态,使其部分立体化, 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半立体构成。(二)学习与创造: 1、通过图片,了解半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建筑、包装盒、贺卡等) 2、出示几幅纸半立体构成作品,学生欣赏分析: 1)这些作品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2)你知道可以运用哪些制作方法?(构图、切割、划痕、折叠等)

3)媒体展示基本制作方法。(用虚实线构图、在实线上切割、用尺尖划痕、平整地折叠) 3、学生尝试练习: 1)出示数幅半立体构成制作步骤图。 2)学生挑选一幅尝试练习制作。 3)反馈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4、启发演示: 1)随机在学生作品上进一步深入制作。(例如:多次切挖折叠表现空间感、折卷变化丰富表现手法、) 2)启发学生加一加、变一变,进一步创作自己的作品。 5、学生继续创作: 1)创作一幅半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表现形式——半立体、造型手法——有创意 2)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议与总结: 1、学生自评、互评。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半立体构成的? 3、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对纸的半立体构成的学习,我们知道和掌握了用构图——划痕——切割——折叠等制作方法表现半立体构成。同时也领略了生活中半立体构成作品的风采,感受到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产生不同美的效果。希望大家今后继续保持构成设计的兴趣,为我们下节课做立体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