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兽医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兽医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兽医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07级《兽医微生物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凡是能够引起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等。

3.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或其他媒介(寄生虫、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病原菌: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4.细菌: 是一类个体微小、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

5.L型细菌:将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称为L型细菌。革兰氏阳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体,必须生存于高渗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6.菌落:即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多数为18-24h,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数量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又称克隆。

7.间体:是胞膜凹入胞质内形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8.质粒:是指细菌、酵母菌等生物游离在核体以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是一种独立于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物质。R因子:与抗药性有关;F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

9.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一种特有的酸性小颗粒。它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特别强。

10.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未形成芽孢的菌体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12.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动功能。

13.细菌生长曲线:将细菌培养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其细菌总数和活菌数,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可描绘出一条细菌生长的典型曲线,该曲线称为细菌生长曲线。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时期。细菌的这种生长曲线是在体外人工培养条件下观察到的,对细菌生长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4.SPF动物 :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的动物。

15.无菌法:为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人和动物机体以及其他物品而采取方法均叫无菌法,其操作方法叫无菌操作。

16.巴氏消毒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17.滤过除菌法:是通过机械、物理阻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小颗粒。

18.细菌素:是某种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只能作用于与它不同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来源关系相近的细菌。例如大肠杆菌所产生的大肠杆菌素,除作用于某些型别的大肠杆菌外,还能作用于亲缘关系相近的沙门菌、巴氏杆菌等,根据其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多肽细菌素,蛋白质细菌素和颗粒细菌素三类。

19.毒力: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性病原体来说,毒力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同一细菌的不同毒株,其毒力不一样。

20.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21.基因转移:供体细菌间接或直接地将部分遗传物质单向传递给受体细菌,从而导致受体细菌发生基因重组的现象,称为基因转移。

22.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有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病毒成分组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的团块,称为包涵体。可通过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可单个或多个,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或圆形或无

规律形。可嗜酸(伊红染成粉红色)或嗜碱(苏木精染成蓝色)。

23.串珠试验:在含青霉素0.5IU/mL的培养基中,幼龄炭疽杆菌因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原生质体相互连接成串,称为“串珠反应”。

24.卡介苗:卡氏和介氏二人将牛分支杆菌在培养基上经13年230次传代,使有毒菌株变为毒力减弱的菌株,培育出无毒的结核分支杆菌,对人、牛无致病性,用来制造疫苗,预防人的结核病,此种疫苗称卡介苗(BCG)。它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力。

25.病毒: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只能在活的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微型生物。

26.病毒颗粒(病毒子) :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可感染性的单个病毒,等同于病毒粒或病毒子。病毒颗粒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及传染性,病毒颗粒极其微小,测定其大小的单位通常用纳米,完整的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7.朊病毒:是动物与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没有核酸,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颗粒。

28.病毒复制:病毒增殖只在活细胞内进行,是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其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这种方式称为复制。

29.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获得的细胞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的二倍体,又称继代细胞。此种细胞数目可扩大,对病毒的易感性则基本无变化。

30.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以及蓝细菌等的一类病毒,亦称细菌病毒。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凡是有上述微生物生长的地方,都有相应种类噬菌体存在,大多数为蝌蚪状。

二、问答题

1、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有哪些?

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有: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2、微生物学的先驱有那些?他们的主要成绩是什么?

先驱有吕文虎克、巴斯德、科赫、贝杰林可等

吕文虎克:十七世纪,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160~200倍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

巴斯德是微生物的奠基人。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的另一位奠基人是一位德国医生柯赫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①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②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①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③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Lister 建立消毒技术

贝杰林可用病毒命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史无前例的病原体。

3、微生物有哪些特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小通常用μm(微米)或nm(纳米)表示;大多数是单细胞结构

2、吸收多、转化快胃口大: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大肠杆菌:1小时食谱广:纤维素、木质素、几丁质、角蛋白、石油、甲醇、甲烷、天然气、塑料、酚类、氰化物、各种有机物均可被微生物作为粮食

3、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已发现的微生物达20万种以上,新种不断发现,极端环境、土壤、空气、水、动植物体表及某些器官。

4、群居混杂、相生相克,共生、协同、竞争,维持着生态平衡

5、生长繁殖快:大肠杆菌,20min/代,24h可繁殖72代

6、适应能力强、易变异:抗(逆)性强:抗热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 ~ ―30℃的低温生长;抗酸碱: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pH范围:pH 0.5 ~ 13;耐渗透压:蜜饯、腌制品,饱和盐水(NaCl, 32%)中都有微生物生长;抗压力:有些细菌可在1400个大气压下生长;当环境不良时,它们出现形态、生理、毒力的变异,如芽孢菌产生芽孢、

霉菌形成孢子,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7、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4、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

细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等基本结构。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特殊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等。

5、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有何作用?

①细菌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而具明显特征性的,可作为鉴定细菌的一个依据。

②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并因此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状菌三大类。在自然界所存在的细菌中,以杆菌为最常见,球菌次之,而螺旋状的细菌则最少。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方式是相对稳定而有特征性的,可作为分类和鉴定细菌的一个依据。

③菌落:各种细菌菌落的大小、颜色、质地、表面性状、边缘、结构等均有各自的特征,以此来分离、纯化、计数、鉴定细菌。因此,在进行细菌分离时常需获得单个菌落。

④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孢等,这些特殊结构,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也有助于细菌的鉴定。如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部位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指标

⑤细菌的内含物,如异染颗粒,伴孢晶体等也有助于细菌的鉴定。

6、绘出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图。

7、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何特点?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分4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迟缓期:是细菌初到新环境的适应期。此时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合成所需酶系统。RNA含量明显增多,DNA无变化,此时细菌数并不增加。这一过程一般需1~4h

对数期:细菌迅速分裂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直线。该期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型,对抗菌药物等的作用较为敏感。大肠杆菌对数期可持续6-10h。

稳定期:因营养消耗、代谢产物蓄积等,此时新繁殖的活菌与死菌平衡,活菌数最多。该期形态染色不特异。产生毒素等代谢产物。一般持续时间8h。

衰亡期:细菌死亡速度加大,繁殖速度变小。如不移植到新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此期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鉴定。

8、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很多诸如营养、温度、pH、氧及其他气体等等。

1)营养物质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根据各种细菌不同的营养要求,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

2)温度不同细菌适应的温度范围不同,细菌有各自的可适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根据细菌适应的温度范围,可将细菌分为3类:

嗜冷菌,范围 5-30℃,最适10-20℃;嗜温菌,范围10-45℃,最适20-40℃;

嗜热菌,范围25-95℃,最适50-60℃。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

3)pH 毎种细菌均有可适pH范围及最适pH。大多数细菌可以在pH 6-8之间生长,但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 为7.2-7.6。4)气体微生物对气体的需求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5)渗透压

9、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高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但不同微生物对热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细菌的繁殖体最为敏感,其次是真菌和病毒,细菌芽孢对热有很强的抵抗力。用高温处理微生物时,可对菌体蛋白质、核酸酶系统等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热力可使蛋白质中的氢键破坏,使之变性或凝固,使双股DNA分开为单股,受热而活化的核酸酶使单股DNA断裂,导致菌体死亡。

1、利用沸水或水蒸汽消毒灭菌,水分容易穿透物品,热传导快,能迅速提高物品内部的温度;

2、蛋白质凝固是高温杀菌的主要环节,湿热灭菌时蛋白质易于吸收水分,凝固变性;

3、蒸汽与物品接触凝结成水,放出潜热,提高温度,加速微生物的死亡。

种类:①煮沸法②巴氏消毒法(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③流通蒸汽消毒法④流通蒸汽灭菌法⑤高压蒸汽灭菌法

10、试述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①应在制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

②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③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④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11、试述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12、试述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病原菌在体外人工培养基上连续多次传代后,毒力一般都能逐渐减弱乃至失去毒力。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例如炭疽Ⅰ号和Ⅱ号疫苗,均是将炭疽杆菌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广为采用的结核病卡介苗(BCG),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面.15天传1代,持续传代13年后育成。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上,在50%C0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如猪丹毒弱毒苗(GC42)是将强致病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去除毒力基因或用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较难奏效。

13、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1)形态和结构变异:细菌外形由杆状→圆球形,有荚膜的变为不产生荚膜,有鞭毛的变为无鞭毛的而不能运动,有芽孢的变为失去芽孢的能力等。

(2)菌落形态变异:a.S→R变异正常的光滑型菌落可能变成粗糙型称为S→R变异,它往往伴随着其他重要特性

的改变,包括毒力的丧失和抗原结构的改变

b.粗糙型转变为光滑性称为R→S回归变异

(3)毒力变异:病原菌的毒力可以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在自然情况下和人工诱变都可以发生

(4)耐药性变异:临床上选用敏感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

(5)代谢变异: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原来能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的特性,会变异失去这种能力,成为所谓营养缺陷型,有利于人为提供该种营养成分

(6)抗原性变异: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些细菌失去某种抗原或增添某种抗原

14、何谓基因重组?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有几种方式?

两个不同性状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转移到一起,经过重新组合形成遗传型个体的方式叫基因重组。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形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和转染。

①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②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菌细胞称为转导子。细菌的转导分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③接合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细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接合性质粒有F 质粒、R质粒等。

④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两个菌株细胞作为亲本,用人工方法去除其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使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带有双亲本菌株优良性状、遗传稳定的融合子,这种技术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⑤转染:受体菌获得从噬菌体而非从其他供体菌提取的DNA的过程,称为转染。另一方面,转染一词更广泛地用于真核细胞,其含义有差别,指真核细胞通过病毒感染,获得某一段DNA或RNA的过程。转染通常多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往往为了获得重组病毒而设计。

15、试述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及其意义。

用人工的方法提供细菌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及进一步利用的目的。因此,细菌的人工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实践的十分重要的手段。表现在医学中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在医学中的应用

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取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是诊断传染性疾病最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可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②细菌学研究研究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免疫性和耐药性等,均需人工培养细菌。人工培养细菌还是人类发现尚不知道的新病原菌的先决条件之一。

③生物制品的制备将分离培养出来的纯种细菌,制成诊断菌液,供传染病诊断使用。制备疫苗、类毒素以供预防传染病使用。将制备的疫苗或类毒素注入动物体内,获取免疫血清或抗毒素,用于传染病治疗。上述制备的制剂统称生物制品,在医学上有广泛用途。

2)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细菌在培养过程产生多种代谢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溶剂、酒、酱油、味精等产品。细菌培养物还可用于处理废水和垃圾、制造菌肥和农药,以及生产酶制剂等。

3)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细菌具有繁殖快、易培养的特点,所以大多数基因工程的实验和生产先在细菌中进行。如将带有外源性基因的重组DNA转化给受体菌,使其在菌体内获得表达,现在用此方法已成功制备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生物制剂。

16、试述正常菌群对机体的作用。

广义而言,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个共生关系,具体表现在营养,免疫和生物拮抗三个方面。

①营养作用:消化道正常菌群不仅从宿主消化道获取营养,同时通过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对宿主起营养作用,胃肠道的消化菌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如纤维素只能在微生物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等,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受微生物消化酶的作用而降解,以利于机体吸收,肠道细菌能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蛋白质,有的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并参与脂肪的代谢,另外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有助于破坏某些有害物质并阻止其吸收。

②免疫作用:正常菌群对宿主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均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局部免疫影响更大。

③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对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外籍菌入侵动物体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生物拮抗作用的原因是由于厌氧菌、细菌素、及免疫结合的复杂作用以及特殊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环境。

菌群失调:如果宿主患病、外科手术、环境改变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宿主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栖居处将会发生改变,即成为菌群失调。

17、细菌性病料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

1)病料采集原则

①无菌概念②采取有病变部位③采取时间,濒临死亡,一般不超过6小时④适当保存⑤及时送检

2)微生物诊断步骤

①形态观察病料触片、涂片,瑞氏染色、姬姆萨染色,镜检

②分离培养适宜培养基培养与分离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观测形态

③生化鉴定

④血清学鉴定(凝集反应、琼扩试验、标记抗体技术等)

⑤动物试验:选择敏感动物接种。

1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

葡萄球菌的某些细胞壁结构具有毒力因子的作用,如葡萄球菌蛋白A、荚膜、纤连素结合蛋白等,后者属于微生物表层成分识别黏附基质,包括其他至少12种蛋白,最主要的毒力因子是毒素及酶。

毒力因子: 毒素(α毒素、肠毒素) 酶(凝固酶、耐热核酸酶)

①α毒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其原理是毒素分子插入红细胞膜疏水区,形成微孔,红细胞溶解。引起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②肠毒素:引起人类中毒,大多数动物对此毒素又很强的抵抗力,外毒素,耐热100℃ 30min,抵抗消化道蛋白酶的水解作用,血清型A.B.C1.C2.C3.D.E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常污染食物有牛奶、肉类等

③凝固酶: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兔血浆发生凝集。特点: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分类:1.游离凝固酶—类似凝血酶原样物质,经激活后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保护病菌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同时可使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2.结合凝固酶—结合在菌体表面,与血浆中纤维蛋白结合后使血浆凝固在菌体表面,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也不易被杀灭

④耐热核酸酶:1.此酶能迅速分解核酸,利于病原菌扩散 2.目前也将该酶的检测作为鉴定致病菌株的重要指标之一。

⑤其他毒素及酶:细胞毒素(α、β、γ、δ、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纤维蛋白溶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

常引起两类疾病:

①化脓性疾病例如创伤感染、脓肿、蜂窝织炎、乳腺炎、关节炎、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②毒素性疾病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引起人或动物的中毒性呕吐、肠炎及人的毒素休克综合征等。

19、试述肠杆菌科细菌的特性。

肠杆菌科细菌的特性:

①形态与结构:中等大小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数有鞭毛、菌毛,少数有荚膜,无芽孢

②培养特性: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C,最适生长PH为7.2-7.4,麦康凯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上呈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在SS琼脂上一般不生长或生长较差,生长者呈红色。一些致病菌在绵阳血平板上呈β溶血

③发酵葡萄糖产酸或兼产气,接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氧化酶阴性。

④除欧文菌,均有本科细菌的共同抗原O抗原、H抗原和K抗原

⑤抵抗力:非抗酸性等

20、猪丹毒杆菌的微生物学诊断要点有哪些?

1显微镜检查:可采取高热期病猪耳静脉血作涂片,染色、镜检。死后可采取心血及新鲜肝、脾、肾、淋巴结等制成涂片,可革兰氏染色镜检,革兰氏阳性,蓝色。如发现少量典型杆菌,可初步确诊。如为慢性心内膜炎病例,可用心脏瓣膜增生物涂片,镜检。羔羊患关节炎病时,可检查关节滑膜囊液。

2.分离培养分离培养时可用含有0.2%(W/V)的葡萄糖或5%~10%无菌马血清(W/V)的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在血琼脂平皿经37℃,24h培养可形成透明、灰白色、露珠样小菌落,并形成α溶血环。在麦糠凯上不生长,明胶穿刺生长特殊,沿着穿刺线向四周生长,如试管刷状,不液化明胶。

3细菌鉴定:主要考虑与李氏杆菌鉴别诊断。

4.血清型鉴定:将待鉴定菌株的纯培养物加入1%甲醛灭活,经洗涤、高压、离心处理后制成沉淀原,与模式菌株的高免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

21、试述炭疽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⑴形态及染色特性

①本菌为G+大型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芽胞椭圆形。

②动物组织内,此菌单在或连成2—5个的短链,相连的菌端平截而呈竹节状。炭疽杆菌在组织内可形成荚膜。

后,方能形成芽胞。在人工培养基中,本菌常形成长链。

③炭疽杆菌只有当暴露空气中的O

2

⑵培养特性:

①需氧,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中即能生长良好。

②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强毒菌株的菌落表现为粗糙型,菌落大而扁平,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较干而粗糙,边缘呈卷发状。在血琼脂上一般不溶血

③在普通肉汤中培养24h后,培养液仍然透明,管底有白色絮状沉淀。液面无菌膜或菌环形成。

⑶生化特性:发酵葡萄糖,产酸而不产气,不发酵阿拉伯糖、甘露糖、木糖、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⑷抵抗力:

①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大,60℃经30 —60分钟,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剂,能于短时内将其杀死。在未解剖的尸体中,细菌可随腐败而迅速死亡。

②芽胞的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炭疽芽胞需经煮沸1 — 2 h,121 ℃高压灭菌 5 — 10 min,或 160 ℃干热灭菌2 h方被杀死。

③常用的有效消毒剂是新配的20%石灰乳或20%漂白粉作用48 h。

⑸抗原结构:炭疽杆菌有下列四种主要抗原成分。

①菌体多糖抗原:这是细胞壁内存在的一种半抗原,与细菌毒力无关,性质稳定,经高温高压后,抗原性不被破坏,用于此菌鉴定和诊断。

②荚膜多肽抗原:仅见于有毒菌株,与毒力有关。

③保护性蛋白质抗原:这是炭疽杆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外蛋白质之一,具有免疫原性,能使机体产生抗炭疽感染的保护力。

④芽孢抗原:是芽孢的外膜层含有的抗原决定簇,构成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⑹致病性:炭疽杆菌可引起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疽,牛、绵羊、鹿等易感性最强,引起败血症。犬猫食肉动物等有相当大的抵抗力,禽类一般不感染。

毒力主要与荚膜和毒素有关。毒素由水肿因子、致死因子、以及保护性抗原3种亚单位构成。

22、病毒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病毒的基本特征:

①病毒一般以病毒颗粒或病毒子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以及传染性。病毒粒子极其微小,测定其大小的单位通常用纳米(nm),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②病毒的形态:多形性。各种病毒颗粒形态不一,但都具有蛋白质的衣壳及其包裹的核酸芯髓,衣壳与芯髓共同构成核衣壳。有的病毒核衣壳外还有嚢膜及纤突。衣壳由壳粒组成,呈20面体对称或螺旋状对称,少数为复合对称。

③结构:完整的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是DNA,或是RNA;每种核酸有双股与单股、线状与环状、分节段与不分节段之分。病毒的蛋白质也有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之分。脂质与糖是构成是嚢膜与纤突的组分,可被氯仿或乙醚等脂溶剂破坏。

④寄生生活没有核糖体和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寄生,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⑤不能进行二等分分裂,通过特有的复制方法进行繁殖。

⑥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能抑制其增殖

⑦病毒无细胞结构

23、试述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24、画出病毒颗粒的基本结构模式图。

25、试述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①实验动物: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方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早期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通过动物接种(小鼠、大鼠、家兔、家禽等。)以培养病毒。目前动物接种仅限于研究病毒或毒株的致病性或为确切诊断某种病毒为病原体。

②鸡胚接种,个别病毒(如流感病毒)必须在鸡胚中进行分离培养。受精鸡胚的羊膜腔和尿囊腔均可用以分离流感病毒。

③组织细胞培养:静置培养和旋转培养。其中细胞培养是培养病毒最常见的技术。

26、何为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即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曲线。感染比(MOI)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感染病毒的细胞数与细胞总数之比。在人工培养的细胞中,接种高MOI的病毒,所有细胞几乎同时受到病毒感染,如分析该培养系统的单个细胞,就可以代表病毒在整个体系中所有细胞的生长情况。应用这一方法,就可获得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结果,观察到病毒具有复制周期。一个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传入与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

27、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哪些步骤?

①吸附:吸附敏感的宿主细胞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此过程包含静电吸附和特异性受体吸附两个阶段。病毒的配

体位点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的结合

②穿入与脱壳:动物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并脱壳的过程可分为:在胞浆膜穿入并脱壳、在内吞小体脱壳、在核膜脱

③生物合成:病毒的生物合成发生在隐蔽期,非常活跃,包括mRNA的转录、蛋白质或RNA的合成等

④组装与释放:无囊膜病毒:简单的20面体病毒产生的壳粒可自我组装形成衣壳,进而包装核酸形成核衣壳。

大多数无囊膜的病毒蓄积在胞浆或核内,当细胞完全裂解时,释放出病毒颗粒。

有囊膜病毒:有嚢膜的病毒以出芽的方式成熟,有细胞膜出芽及胞吐两种形式。

28、试述细胞培养的特点。

①细胞培养中的每个细胞的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的易感性也相等。

②一块很小的组织可以制备多个细胞培养瓶,每瓶代表一个实验动物或鸡胚,而且有标准的一致性,无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对病毒的生长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③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性(如细胞产生病变)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用其他系统来证明病毒的确

实生长。

④细胞培养可以排除特异性抗体或者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的干扰。

⑤细胞培养技术可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⑥在细胞培养中可以进行许多实验项目。

⑦应用细胞培养的空斑技术可以进行病毒的克隆化。

29、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一)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

⑴标本的采集

①采样的时间(发病的初期)②采集标本的容器(无菌)③标本的选择(感染的部位)

⑵标本的运送和处理

尽早送到实验室,并立即处理和接种。较长时间冻存的标本,置于-70℃。研磨法处理细胞以释放病毒

⑶检样接种与感染表现

将处理好的标本以适当途径接种宿主、鸡胚或培养细胞。观察噬菌斑或细胞病变效应(CPE)

经第一次接种未出现病变时,需进行重复接种,即盲传,若盲传多代仍无表现,可判定为阴性。

(二)培养方法

①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离体或组织或分散的活细胞,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在试管或培养瓶加以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称为组织培养。(目前多指单层细胞培养)

传代细胞系:这是能在体外无限期传代的细胞系,来源与肿瘤细胞或细胞株传代过程中变异的细胞系。

②鸡胚接种: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一般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将病毒标本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有:羊膜腔、尿囊腔、绒毛尿囊膜和卵黄囊等。

二、病毒的感染性测定①噬斑计数(用于噬菌体的感染性测定)②蚀斑测定③终点法(TCID50)

三、病毒的纯化与鉴定

⑴形态学鉴定:电镜观察

⑵纯化:超速离心、电泳、免疫学方法对病毒进行纯化

⑶理化特性测定:如病毒的嚢膜可用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溶解使病毒失去活性

⑷免疫学诊断

①补体结合试验②中和试验③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免疫荧光检测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⑸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DNA芯片

30、举例说明痘病毒感染的宿主谱类型。

①天花病毒,主要宿主:人,宿主范围窄,全球已消灭;

②痘苗病毒,主要宿主:人、牛、水牛、猪、兔,宿主范围宽,全世界均有分布;

③牛痘病毒,主要宿主:牛、人、大鼠、猫、沙鼠、大型猫科动物、象、犀牛宿主范围宽。分布于欧洲、亚洲;

④山羊痘病毒,主要宿主:绵羊、山羊,宿主范围窄,分布于亚非洲。

31、试述新城疫病毒的检测手段和预防措施。

①诊断:必须作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或RT-PCR。可取脾、脑或肺匀浆,接种10日龄鸡胚尿囊腔分离病毒。病毒能凝集鸡、人及小鼠等红细胞,再作血吸附及HI试验鉴别。当存在循环抗体时,可以从肠道分离病毒。气管切片或抹片做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快速,但不太敏感。抗体检测只适用于对未进行免疫接种鸡群的诊断,可用HI试验。在慢性新城疫流行的地区,可用HI实验作为监测手段。分离株有必要进一步测定其毒力,如ICPI>0.7,必须向OIE申报疫情。

②预防与控制:新城疫是OIE规定的A类疫病,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立法。控制措施包括良好卫生及免疫。

③免疫通常采用由天然弱毒活毒苗及强毒株的油乳剂灭活苗。弱毒只可采用饮水、气雾、滴眼或滴鼻途径。小鸡7-10d 一免、20-25d二免、50-60d三免,免疫后约3-7d可产生免疫保护,产蛋母鸡应每4个月免一次,实际生产中,弱毒苗与灭活苗配合使用,方能收到较好的免疫效果。由于鸡在免疫接种后15d仍能排除疫苗毒,因此有些国家规定在免疫接种后21d后才可调运。

32、试述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及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致病机理:

①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是否发病取决于咬伤的部位与程度以及带毒动物的种类,病犬唾液具有高度传染性。

②病毒复制:病毒特异结合神经肌肉结合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及神经节苷脂等受体。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复制,而后侵入外周神经系统,沿神经轴索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的边缘系统大量复制,导致脑组织损伤,行为失控出现症状。病毒从脑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唾液腺等器官,在其内复制,并以很高的滴度分泌到唾液中。在出现狂暴症状乱咬时,唾液具有高度感染性。

③免疫原性:病毒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在病毒从咬伤部位向中枢系统扩散的过程中,既不出现体液免疫应答,也不出现细胞免疫应答。

综合性预防措施:采取“管、免、灭”的方针

①管理家犬---登记

②对家养犬、猫进行弱毒疫苗免疫接种。注意监测带毒的野生动物。发达国家投放含弱毒疫苗的食饵控制狐狸和狼

的狂犬病,对臭鼬和浣熊,则计划使用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基因工程重组疫苗。

③应及时扑灭狂犬病患畜。

33、试述流感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主要特性:

①病毒颗粒多形性,多球形,直径80-120nm

②核酸类型为单股负股RNA,分八个节段(丙型为七个节段),每一段RNA为一个基因,复制时发生节段之间的基因重组而导致变异,出现新的亚型。

③病毒结构由内向外分三层,内层是核心,中层为内膜蛋白,外层为脂质双层包膜,其间插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刺突。

④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紫外线、酸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高温易失活,但低温下可生存数周。

⑤病毒分离采取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接种;通过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是否生长及型别。

34、如何检测及控制流感病毒?

诊断:分离病毒非常必要,对鉴定病原及其毒力均不可少。

①病料:一般从泄殖腔内采样,也可采肝、脾、血液、肺等。

②分离:接种8-10日龄鸡胚尿囊腔。

③鉴定:取尿囊液用鸡红细胞作HA-HI或ELISA等。进一步鉴定亚型需送国家级指定实验室完成。

④毒力分析:可将分离株接种鸡,或用分离毒作空斑试验,检测其毒力,有毒株能产生空斑,无毒株则否。

预防与控制:预防措施应包括在国际、国内及局部养禽场3个不同水平。

①高致病力禽流感被OIE列为A类疫病,一旦发生应立即通报。

②国内措施主要为防止病毒传人及蔓延。

③养禽场还应侧重防止由野禽传给家禽,要有隔离设施阻挡野禽。一旦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应采取断然措施防止扩散。灭活疫苗可作预防用。

35、口蹄疫病毒有哪些血清型?解释其易发生抗原性漂移的原因。

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O、A、C、SATl、SAT2、SAT3及亚洲1型,每个型又可划分亚型。由于不断发生抗原漂移,因此并不能严格区分亚型。

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vp1和/或vp2和/或vp3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36、阐述口蹄疫病毒的流行、致病特点及对策。

口蹄疫是全球性最重要的动物疫病,常在牛群、猪群大范围流行。多种偶蹄动物都易感。感染率很高,致死率较低。人类偶能感染,表现发热、食欲差及口、手、脚产生水泡。

致病机理

①症状:病畜口、鼻、蹄等部位出现水泡为主要症状,且可能跛行。怀孕母牛可能流产,而后导致繁殖力降低。猪则以跛蹄为最主要的症状。羊症状通常比牛温和。

②感染:反刍类动物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也可通过采食或接触污染物感染。经呼吸道感染时,最初在咽复制,而后传播到其他组织。

③病毒排出:患畜通过分泌物、奶、飞沫大量排出病毒。某些康复动物的咽部长时间存在。牛在感染后可长达两年,绵羊可达6个月。

④传播:病毒可长距离经气雾传播,吹风(低温、高湿、阴暗)有利于其传播。

⑤免疫:康复牛对同型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可维持1年或稍长。

诊断①申报:被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诊断只能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

②送检:样品包括水泡液、剥落水泡痂、抗凝血或血清等。死亡动物则可采淋巴结、扁桃体。样品应冰冻保存,

或置于pH 7.6的甘油缓冲液中。

③检测方法:OIE推荐使用商品化及标准化的ELISA试剂盒用于诊断,数小时出结果。也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通过LLISA或者中和试验加以鉴定。

预防与控制

①控制:由于病毒高度的传染力,控制措施必须非常周全和严格。无病地区严禁从疫区调运牲畜。

②消灭: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现场,焚毁或深埋病畜。疫区周边的畜群应接种疫苗,建立免疫防护带。

③疫苗:弱毒疫苗可能散毒,不安全。推荐使用浓缩的灭活疫苗

37、比较猪水疱病毒与口蹄疫病毒的异同。

不同:

①猪水疱病在家畜中仅猪感染发病,不感染牛和羊。如果周围牛、羊有发病者,即可诊断为口蹄疫;

②口蹄疫导致的幼畜死亡,剖检时有“虎斑心”样变化,猪水疱病则无;

③患畜,尤其是仔畜的死亡率不一样。

④感染途径不一样:口蹄疫:反刍类动物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也可通过采食或接触污染物感染。经呼吸道感染时,最初在咽复制,而后传播到其他组织。猪水疱病毒:通过皮肤的伤口感染,也可经过消化道感染,但需要较高滴度的病毒。

相同:①都是OIE规定的通报疾病;

②猪水疱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口蹄疫相似,发热,蹄冠部发生水疱。

③均可以用ELISA和采用RT-PCR检测。

38、试述猪瘟病毒的传播特点及检测手段。

猪瘟病毒(CSFV)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猪病病毒。亚洲、非洲、中南定洲仍然不断发生猪瘟。美、加、澳及欧洲若干国家已消灭本病。

①.症状:典型的猪瘟为急性感染,伴有高热、厌食、萎顿及结膜炎。潜伏期2-4d病猪白佃胞严重减少。仔猪可无症状而死亡,成年猪往往因细菌继发感染在1周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亚急性型及慢性型的潜伏期及病程均延长,其病毒毒力减弱。此种毒株感染怀孕母者导致死胎、流产、木乃伊胎或死产,所产仔猪不死者产生免疫耐性,表现为颤抖、矮小并终身非毒,多在数月内死亡。

②.致病机理:感染:病毒的最主要的入侵途径是通过采食,扁桃体是最先定居的器官,而后在内皮细胞、淋巴器官及骨髓增殖,导致出血症及白血细胞与血小板减少。

病变:脾梗塞是特征性病变,常可见脑炎。肠黏膜的坏死性溃疡可见于亚急性或慢性病例。

③.诊断病料: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诊断。病料可取胰、淋巴结、扁桃体、脾及血液。

方法:用荧光抗体法、免疫组化法、ELISA法可快速检出病毒抗原。

39、为什么说朊病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微小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其构成很特别,仅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核酸(DNA或RNA)在病毒的遗传上起着重要作用,而蛋白质外壳只对核酸起保护作用,本身并没有遗传性。这是人们对病毒的基本认识。朊病毒与一般病毒不一样,它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但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朊病毒是动物与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可以从以下得到说明:

①它没有核酸,是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因此有建议将它译为“朊粒”。

②朊病毒是所谓的构象病原,即由正常蛋白变构后而获得致病性,这种正常的细胞蛋白名为PrP c。PrP sc与PrP c 为同源异构,在同一宿主二者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但是PrP sc的构象改变,由以α螺旋为主变成以β折叠为主。

③PrP sc抵抗内切酶的消化,后者导致其凝集,形成直径约为4~6nm的螺旋形杆状纤维,即所谓痒病相关纤维(SAF),SAF 在脑组织形成神经元空斑,亦即PrP斑,引起海绵状损害及神经元功能丧失。

④许多足以杀灭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化学药物及环境、物理因素(紫外线或γ射线)对PrP sc无效。

⑤朊病毒在仓鼠、小鼠脑内的增殖时间为5.2d,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感染引起脑组织空泡变性,淀粉样蛋白斑块、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不引起炎症反应。无包涵体,不诱导干扰素,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应答。

40、试述噬菌体的实际应用

①细菌的鉴定和分型:噬菌体的噬菌作用具有种和型的特异性,即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一种相应的细菌,或仅能作用于该种细菌的某一类菌株,故可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例如,用伤寒沙门菌Vi噬菌体可将有Vi抗体的伤寒沙门菌分为96个噬菌体型,用34株分型噬菌体,可将鼠伤寒沙门菌分为207个噬菌体型。

②检测未知细菌:通过检测噬菌体效价,可检测标本中的相应细菌。即在疑有某些细菌存在的标本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已知相应噬菌体,37℃培养6-8h,再进行该噬菌体的效价测定。若其中有明显增长,则表明标本中有某种细菌的存在。

③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噬菌体的结构简单,其基因数较少,已成为研究核酸复制、转录、重组以及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等的重要对象,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还可作为基因的载体,故噬菌体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

近年来噬菌体的整合酶受到重视,此类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所需的酶被认为可作为基因转移的工具酶得以利用。噬菌体的裂解基因被用于构建菌蜕系统,可望发展为新型疫苗,此外,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已得到应用,其原理是将编码特定外源抗原的基因与丝状噬菌体衣壳蛋白的基因结合,外源蛋白与噬菌体衣壳蛋白被融合表达,展示于噬菌体表面,成为制备基因工程抗体的重要手段。此外,近年来T7、T4及入噬菌体展示系统也得以应用。

用丝状噬菌体构建的肽库已商品化,可用于筛选表位与之互补的目的抗原,为抗原与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手段。

④细菌感染的治疗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 一、填空(24分) 1、测量细菌的大小以为um单位,测量病毒的大小以nm 为单位。 2、球菌的排列方式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3、微生物除细菌、病毒和真菌之外,还包括霉形体、衣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5个中填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4、真菌菌落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酵母型、酵母样型、丝状菌落。 5、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的主要条件是适宜温度、酸碱度、合适的营养、一定的气体环境。 6、细菌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迟缓期、对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在对数期生长期,细菌的生理特性最典型;在稳定期,总菌数最多。 7、葡萄球菌接触酶试验为+ 性反应;链球菌呈—性反应。 8、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芽胞、鞭毛、荚膜、菌毛。 9、吲哚试验又叫靛基质试验,该试验是检查细菌能不能利用色氨酸;过氧化氢酶试验又叫接触酶试验。 10、细菌的肽聚糖是由多糖支架、四肽侧链、五肽桥组成,多糖支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组成。 11、普通固体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是琼脂、蛋白胨、肉水、NaCl 。 12、填写下列细菌的生化特性 菌名乳糖发酵H2S产生试验吲哚产生试验M.R试验 大肠杆菌+ - + + 沙门氏菌- +/- - + 巴氏杆菌- + + - 以上各空,每错一空扣0.5分 二、单项选择题(24分) 1.细菌变异最易出现在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2.细菌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仍可存活 A.鞭毛B.细胞膜C.细胞质D.核质E.以上均可 3.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鞭毛变异D.形态变异E.耐药性变异4.哪种实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 A.糖发酵试验B.鞭毛染色C.VP试验 D. 靛基质生化试验 E. 甲基红试验5.用普通显微镜的油镜头观察细菌的总放大倍数为: A. 100倍B.900-1000倍C.400倍D.10000倍E.40000倍 6.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总菌数计数 A浊度计比浊法B.计数器测定法C.光电比色计测定法D.平板计数法 7.下列哪些物质不是细菌的合成产物 A热原质B.抗毒素C.热D.光 8.在正常机体中下列哪些部位不含任何细菌 A咽喉部B气管C.泌尿生殖道D.肾脏 9..下列各种孢子除哪个孢子外,其余均属真菌的无性孢子 A分生孢子B.孢子节C孢子囊孢子D.子囊孢子 10.下列哪种营养物质属细菌的生长因子 A蛋白胨B.NaCl C.血清D.琼脂E肉水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标准答案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标准答案 一、填空(24分) 1、测量细菌的大小以为um单位,测量病毒的大小以nm 为单位。 2、球菌的排列方式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3、微生物除细菌、病毒和真菌之外,还包括霉形体、衣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 克次氏体。(5个中填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4、真菌菌落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酵母型、酵母样型、丝状菌落。 5、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的主要条件是适宜温度、酸碱度、合适的营养、一定的气体 环境。 6、细菌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迟缓期、对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在对数期生长期,细菌的生理特性最典型;在稳定期,总菌数最多。 7、葡萄球菌接触酶试验为+ 性反应;链球菌呈—性反应。 8、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芽胞、鞭毛、荚膜、菌毛。 9、吲哚试验又叫靛基质试验,该试验是检查细菌能不能利用色氨酸; 过氧化氢酶试验又叫接触酶试验。 10、细菌的肽聚糖是由多糖支架、四肽侧链、五肽桥组成,多糖支架是由 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组成。 11、普通固体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是琼脂、蛋白胨、肉水、NaCl 。 以上各空,每错一空扣0.5分 二、单项选择题(24分) 1.细菌变异最易出现在 A.迟缓期B.对数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2.细菌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仍可存活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D.形态变异 E.耐药性变异4.哪种实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 A.糖发酵试验 C.VP试验 D. 靛基质生化试验 E. 甲基红试验5.用普通显微镜的油镜头观察细菌的总放大倍数为: A.100900-1000倍C.400倍D.10000倍E.40000倍 6.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总菌数计数 B.计数器测定法 C.光电比色计测定法 D.平板计数法 7.下列哪些物质不是细菌的合成产物 A热原质C.热D.光 8.在正常机体中下列哪些部位不含任何细菌 A咽喉部B气管C 9..下列各种孢子除哪个孢子外,其余均属真菌的无性孢子 A分生孢子B.孢子节C孢子囊孢子

微生物学(朱军)中英文版期末考试及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成 2.分类:①原核:细菌,放射菌,蓝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①小(体积微小)微米级:光学镜纳米级:电子镜 ②简(结构)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③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真核,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4.发展史:①史前期(朦胧阶段)②发展期(形态描述阶段)③初创期(生理研究阶段)④奠基期(生化研究阶段)⑤发展期(分子生物学阶段) 5.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医疗保健、工业、农业、生产、环保 ①与工业的关系:a.食物罐藏防腐 b.酿造工作 c.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 d.液体的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 f.代谢调控发酵技术 ②与农业大作用:a.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b.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 c.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d.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与环保的关系:a.促进许多重大问题的突破 b.促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技术之一 c.刺进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d.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快,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细胞的形态可分为三类: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0.5min→番红复染1min 阳性菌(G+)→紫色阴性菌(G-)→红色 4.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肽聚糖单体、网状结构;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6.磷壁酸:占40%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成分七主链由数十个磷壁酸苷油或磷壁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D-Ala和还原糖所组成的侧链 7.磷壁酸的特点: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储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④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⑤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一种酶)的作用 8.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 9.脂多糖(Lps)的功能:①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与磷壁酸相似,吸附二阶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在细胞表面浓度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七单元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A1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支原体C.真菌 D.细菌E.衣原体 3.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衣原体E.细菌 4.只能在细胞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立克次氏体E.细菌 5.度量细菌的单位是 A.毫米B.厘米C.纳米 D.微米E.米 6.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 D.细胞壁E.核体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胞外形C.产生抗生素 D.呼吸作用E.产生能量 8.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 D.脂多糖E.磷脂 9.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 D.脂多糖E.磷脂 10.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B.菌毛C.芽孢 D.荚膜E.质粒 11.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 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 12.荚膜的主要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 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 13.与细菌黏附于黏膜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B.核体C.中介体 D.芽孢E.质粒 14.细菌的“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芽孢B.核蛋白体C.质粒

D.异染颗粒E.中介体 1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E.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16.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E.磷脂 17.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质E.磷脂 18.下列哪种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姬姆萨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19.观察组织病料中细菌常用下列哪种染色法染色 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硝酸银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20.培养病原细菌的常用温度是 A.37~C B.40~CC.20℃ D.10~C E.50℃ 21.培养基常用的pH是 A.7.2~7.6 B.3.2~3.6 C.5.2~5.6 D.8.2~8.6 E.8.6~9.6 22.对动物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专性厌氧菌B.专性需氧菌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E.以上都不是 23.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E.沙门氏菌 24.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细菌合成代产物 A·色素B.热原质C.抗生素 D.抗毒素E.毒素 25.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 A·靛基质试验B.动力试验C.甲基红试验 D.糖发酵试验E.硫化氢试验 26.下列哪种不是培养基的作用 A.培养细菌B.分离细菌C.鉴别细菌 D.杀灭细菌E.制备生物制品 27.下列哪种培养基属于营养培养基 A·普通肉汤B.鲜血琼脂C.麦康凯培养基 D.疱肉培养基E.SS培养基 28.下列哪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A·普通肉汤B.鲜血琼脂培养基C.麦康凯培养基 D.疱肉培养基E.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微生物学 3.兽医微生物学 4.菌苔 5.细胞壁 6.肽聚糖或粘肽 7.脂多糖8.质粒9.荚膜 10.鞭毛11.菌毛12.芽胞 13.细菌L型14.磷壁酸15.细菌素16.水活度17.热原质18.纯培养 19.生长曲线 20.培养基21.菌落 二、填空题: 1. 兽医微生物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和病毒学三大部分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病毒必须在宿主体内才能增殖,为寄生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动物具有免疫、、和等作用. 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核体和质粒两种,其中质粒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定植有关,后者具有作用。 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氏阳菌,被染成红色的是革兰氏阴菌。 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质粒和性菌毛。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类脂 A 、特异多糖和侧链多糖3种成分。 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脂蛋白、多糖构成。1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多糖、壁磷酸和脂蛋白构成。 14.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时,即 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等分裂法。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鞭毛。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菌苔。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的生长,常用于沙门氏菌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和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自养型菌,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 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型菌。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0 ,最适温度为37‘C ,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老期 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对数生长期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普通培养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微生物:指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主要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 发展史:1法国巴斯德,弯颈瓶实验,研究发酵过程证实是微生物的作用结果并发明了加热消毒法命名“巴氏消毒法”2德国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及细菌染色法 第一章 一,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细菌个体微小,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测量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为单位。多数球菌直径在——2微米;杆菌一般长1——5微米,宽——1微米;螺旋菌一般长2——20微米、宽——2微米。细菌的大小是以生长在适宜温度和培养基的壮领培养物为标准衡量的。2基本形态和排列: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将细菌分为3类;球状,杆状和螺旋 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连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棒状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1)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质、核体、核糖体和内涵物等。 L型细菌:某些细菌在遇到黏肽溶解酶或抑制黏肽合成的物质,大多数就会失去其细胞壁而死亡,也有一部分不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 质粒:质粒是核体意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可维持许多代,细菌分裂时质粒可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三、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概念:病毒是目前所知体积最微小、结构中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它是在活细胞内增值、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特点:(1)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则同时具有两种核酸。(2)病毒依靠核酸复制,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其他成分一起参与繁殖过程,并以横二分裂方式增殖。(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单独进行物质代谢,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寄居于一定种类的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4)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5)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6)个体微小,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包涵体:一般认为包涵体是病毒与细胞作用后的斑块,其中有病毒粒子。 结构:包括核心、衣壳、囊膜、刺突。 四、其他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菌落?了解菌落有何实际意义? 2.绘出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图。 3.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差异。 4.试述脂多糖及外膜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5.叙述细菌核体与真核细胞核的异同。 6.解释荚膜的概念及其功能。 7.S层是什么样的结构? 8.试述鞭毛的结构和功用。 9.菌毛的本质、分类及功能如何? 10.叙述芽胞的结构、功能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的原因。 11.根据鞭毛、芽胞为何能鉴别细菌? 12.什么是革兰染色?有何意义?其染色机制如何? 13.试述应用电镜观察细菌有哪些特点和限制? 第二章 1.细菌菌体分裂为什么只需较短时间? 2.细菌的生长曲线如何确定?有何意义? 3.试述细菌生长的各个期的特点。 4.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用途? 6.生物被膜有何特点? 7.何谓密度感应系统调控?举例说明其作用。 8.试述益生菌及益生元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9.何谓菌群失调?保持动物正常菌群有何重要意义? 10.试述悉生生物学和悉生动物的概念、实验动物分类(包括定义)以及培育实验动物的意义。 第三章 1.何谓灭菌、消毒、防腐?举例比较它们的异同。 2.试述影响微生物的主要物理因素及其实用价值。

3.试述各种热力灭菌法的方法原理及其主要用途。 4.根据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可分为哪些类型?列举常用的辐射方法及其杀菌原理和应用。5.试述滤过除菌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四章 1.什么是柯赫法则?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柯赫法则? 2.试述致病菌侵入宿主细胞的主要过程。 3.什么样的细菌能内化入胞?意义何在? 4.什么是细菌外毒素?其基本特性及组成如何? 5.什么是类毒素?有何用途? 6.试述内毒素的来源、组成、致病意义及检测方法。 7.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异同点。 第五章 1.何谓细菌遗传?细菌变异? 2.概述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质粒有哪些主要特点及类型? 4.试述毒力岛的概念及特点。 5.在自然条件下细菌的基因转移重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6.什么叫转化?试述转化的一般过程。 7.何谓转导?转导有哪些类型? 第六章 1.什么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根据什么指标来确定? 2.举例说明细菌的拉丁文名的命名规则及中文译名特点。 3.简述世界公认的细菌分类体系。 4.试述动物致病菌的鉴定程序。 第七章

最新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 何谓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有病毒和亚病毒 细胞型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有真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 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盛,繁殖快 适应强,宜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类 一、名词解释 1. 菌株: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个体的总称。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即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2. 纯培养: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二、简答题 1. 何谓细菌分类的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属名和种名斜体、必要,后面正体,可省略。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 一、简答题 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气泡 2. 简述革蓝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关系。 在革兰氏染色中,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细菌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这种复合物可用乙醇从细胞浸出,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不易浸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脂质含量低,网格紧密,用乙醇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脱水,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外逸,保留初染的深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较薄,

兽医微生物学(详)

兽医微生物学 绪论及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病毒属之。 3、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 ·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 ·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 ·易变异,适应强; ·种类多,分布广。 4、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 ①球菌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根据细胞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的各子细胞的空间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②杆菌 杆菌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类型,因菌种不同,菌体细胞的长短、粗细等都有所差异。 杆菌的形态: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 ③螺旋菌:弧菌、螺菌。 5、科赫法则 ·特殊病原菌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健康者中不存在; ·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6、细菌的衰老型或退化型:指在不良环境或老龄期时,细菌会出现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若将其重新置于正常培养环境时可恢复正常状态。 7、细菌的多形性:指处于衰老型或退化型状态的细菌即使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与正常的不一致,如嗜血杆菌。 8、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9、菌苔:各“菌落”相互连接形成一片。 10、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繁殖,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复苏,并仍具毒性。 11、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 12、磷壁酸的功能 ·形成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成分; ·提高膜结合酶的能力(使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以利于吸附镁离子,维持酶活); ·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与其寄主间的黏连; ·构成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问答题标准答案

兽医微生物学试题问答题标准答案 回答问题(30分) 1、简述炭疽杆菌形态(在病料中和培养物中)及培养特性(5分) 1)形态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1分 病料:排列为短链状,有荚膜,无芽胞。1分 培养物:排列为长链状,无荚膜,有芽胞。1分 2)培养特征:R型菌落,边缘呈卷发状。,明胶穿刺培养呈倒立的松树状2分2、鉴定葡萄球菌的致病性需要做哪些试验?(5) 1)颜色:金黄色多为致病性

2)溶血情况:溶血者多为致病性 3)血浆凝固酶试验:凝血为致病性 4)甘露醇发酵试验:厌氧条件下发酵者为致病性 5)动物试验或核酸酶试验 以上每一条各1分 3、厌氧芽胞梭菌属在形态和致病性上有哪些共同之处(6) 1)形态: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芽胞,芽胞大于菌体,位于菌体的中央、近端或顶端,致使菌体呈梭形。3分 2)致病性: 均能产生外毒素,多数是外伤感染,所以在微生物学诊断上一方面分离细菌,另一方面检测毒素的存在。3分

4、简述丹毒杆菌和李氏杆菌的微生物学在生化特性和培养特征的区别(4分)培养特性:丹毒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为α溶血;李氏杆菌为β溶血1分 生化区别:丹毒杆菌李氏杆菌 过氧化氢酶-+ 蔗糖发酵-+ 甘露糖发酵-+ 麦芽糖发酵-+ 鼠李糖发酵-+ 以上生化特性答出3项即可3分 5、指出下列疾病的病原(5分) (1)鸡白痢(沙门氏菌)(2)仔猪黄痢(大肠杆菌)(3)羊肠毒血症(魏氏梭菌)(4)禽霍乱(巴氏杆菌)(5)恶性水肿(腐败梭菌)各1分

5、简述布氏杆菌微生物学的主要检查方法?(5分) 细菌学诊断2分;血清学诊断(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2分;变态反应性诊断1分 名词解释 1、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化能异养菌:利用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的有机碳化合物,从化学物质的转化中获得能量 3、诱导酶:菌体为了适应环境,由环境中存在的诱导物诱导菌体产生分解该物质的酶类。当诱导物消除,该酶也消失。 4、传染: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并产生病理过程 5、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均可生长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经典题目判断题

2020届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经典题目 题库整理 判断题 1.内毒素是G-菌的外壁物质。( √ ) 2.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效果一般低于消毒剂和防腐剂。( × ) 3.血球计数板可以检测酵母培养液中所有酵母细胞个数,而平板倾注法只能测定活细胞个 数。( √ ) 4.在细菌生长曲线中,稳定期的细胞数目处于稳定,是因为此期细胞不再增殖。( × ) 5.做固体培养基常加2%琼脂作凝固剂,做半固体培养基时,琼脂加入量通常是1%。( × ) 6.稀释平板测数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计数标准是选择每皿中菌落数在10-100个的 稀释度进行计数。( × ) 7.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由于相邻鸟嘌呤分子彼此结合而形成二聚体的突变。( × ) 8.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 物。( × ) 9.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由于加入诱变剂所发生的突变。( × ) 10.内生菌根的真菌可进入根的皮层间隙和细胞内部,在根外较少,不形成菌套。( √ )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在观察标本中观察到了一段线状的细菌。( × ) 12.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氨态氮作为氮源。( × ) 13.发酵是微生物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 ) 14.蓝细菌是好氧细菌,通过糖酵解过程,利用光能产生它们的糖类。( × ) 15.固氮酶只有在严格厌氧条件下才有活性,所以固氮菌均为厌氧菌。( × ) 16.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会使F-菌株转性变为F+菌株。( × ) 17.Parastism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面或体内并对后者产生危害作用的现象。 ( × ) 18.大肠杆菌存在与否常作为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鉴定该菌时V.P (V oges Proskauer)实验和M.R (Methyl Red)实验结果应该是,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 × ) 19.在培养根瘤菌时常加1/200000的结晶紫抑制G+细菌的生长。( √ ) 20.所有的原核微生物都具有鞭毛。( × ) 21.真菌中除环状质粒外还有线状质粒存在。( √ ) 22.在没有高压蒸汽灭菌设备情况下,不可能进行培养基质的彻底灭菌。( × ) 23.烟草花叶病毒的2130个壳粒反向缠绕成杆状病毒粒子。( × ) 24.促进扩散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通过特异性载体蛋白可将营养物质进行逆 浓度梯度运行。( × )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

§1.书本知识点: 一、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 和RNA 同时存在。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 。病毒属之。 二、细菌基本形态与排列状态 三、细菌的特殊状态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 培养不能生长繁,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处于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仍具有毒性.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H7等。 四、物质摄取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五、菌落 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六、细菌培养基及分类 (一)、细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培养基制成后,通常都要经灭菌处理。 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 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 栅状、“八”字状等。 弧菌、螺旋菌 球菌: 杆菌: 螺旋状菌: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等。

(二)、分类 ①、按营养组成的差异 1.基础培养基: 基本营养成分 2.营养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它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生长因 子等 ②、按状态的差异 1.固体培养基: 1.5%~2%琼脂,用于细菌分离纯化。 2.半固体培养基: 0.5%琼脂,作穿刺试验。 3.液体培养: 扩增纯培养的菌体。 ③、按功能的差异 1.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察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底物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2.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 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3.厌氧培养基: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用. 将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 使培养基本身成为无氧的环境 七、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一般情况下,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细菌并非以游离的单个菌体形式存在,而是以群落的形式出现,此种群落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生物被膜。 八、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例如为了排除某些细菌如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的干扰,可通过无菌动物与这些细菌以外的正常菌群相联系培育SPF动物。 九、灭菌 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霉菌孢子的方法。 十、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 1.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 63~65℃30min 2.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 71~72℃15s 3.超高温巴氏消毒法 132℃1~2s 十一、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