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根据有关工作调研、设计实践,对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当前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性能

Abstract:Accordi ng to the status and devel opment of related research, desig n p ractice ,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ubstati on in tegrated automatio n Summarized and an alyzed, and the curre nt in tegrated substati on automati on tech no logy made several recomme ndati ons .

Keywords:substati on in tegrated automati on con figuratio n p erforma nee

引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经过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实施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可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减少基建投资, 并为推广变电站无人值班提供了手段。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电气量测系统(如光电

式互感器或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电气设备以及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

动化系统正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

1.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起步发展虽比国外晚,但我国70年代初期便先后研制成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四合一”装置(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如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制造的DJK型集中控制装置,长沙湘南电气设备厂制造的 WJBX型

四合一”集控台。这些称之为集中式的弱电控制、信号、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投

运为研制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装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电

力自动化研究院率先研制成功以 Motorola芯片为核心的微机RT U用于韶山灌区和郑

州供电网,促进了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1987年,清华大学在山东威海望岛

35kV变电站用3台微型计算机实现了全站的微机继电保护、监测和控制功能。之后,随着1988年由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1代微机保护(01型投入运行,第 2代微机保护(WXB-11 1990年4月投入运行并于同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较远动装置采用微机技术滞后且更为复杂的继电保护全面采用微机技术成为现实。至此随着微机保护、微机远动、微机故障录波、微机监控装置在电网中的全面推广应用

人们日益感到各专业在技术上保持相对独立造成了各行其是,重复硬件投资,互连复杂,甚至影响运

行的可靠性。1990年,清华大学在研制鞍山公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时,首先提出了将监控系统和RT U合而为一的设计思想。1992年5月,电力部组织召开的

全国微机继电保护可靠性研讨会”指出:微机保护与RT U,微机就地监控,微机录波

器的信息传送,时钟、抗干扰接地等问题应统一规划并制定统一标准,微机保护的联

网势在必行。由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第1套适用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套微机保护装置ISA于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以后,各地电网逐步开始大量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994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委会在珠海召开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这标志着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国内有关研制和生产单位推出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产品很多,根据该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系统结构特点,归纳起来可分为3种典型类型。第1种类型为基于

RT U、变送器及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等设备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一般称为增

强型RT U方式,也称集中式,或第1代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类系统实际上是在常规的继电保护及二次接线的基础上增设 RTU装置以实现四遥”结构上仅是站级概念,有关重要信息通过硬接点送给 RT U装置,变电所的监测量一般经变送器变换后送给RT U。开关监测量是直接引至 RT U , RT U的控制输出一般经遥控执行柜发出控制命令。该类系统的特点是:系统功能不强,硬件设备重复,整体性能指标低, 系统联接复杂,可靠性低,但其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老站的改造。实际上该类系统仅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初级形式,尚不能称为综合自动化系统。第 2种类型为从硬件结构上按功能对装置进行了划分,摒弃了集中式单CP U结构而走向分散,系统由数据采集单元,主机单元、遥控执行单元、保护单元组成。各功能单元通过通信网络等手段实现有机结合,构成系统。该类系统可替代常规的保护屏、控制屏、中央

信号屏、远动屏、测量仪表等。它具有较强的在线功能。各种功能比较完善,且人机界面较好。但系统仍然比较复杂,联结电缆较多,系统可靠性不太高。这类系统虽然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但没有从整体上来考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一般仅是监控系统和保护系统简单的相加。由于我国保护和远动分属不同的部门和专业。故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综合自动化系统均属此类结构系统。这类系统一般称为分散式系统或第2代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过渡方案。第3种类型系统是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设计思想,引入了站控级和间隔级概念,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

设备分变电站层设备(站控级和间隔层设备(间隔级。间隔层设备原则上按一次设备组织,例如1条线路、1台主变压器。每一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控制、测

量、通信、录波等所有功能。设计的原则是: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层设备完成的功能,尽量由间隔层设备就地独立处理,不依赖于通信网和变电站层设备。变电

站层设备是通过间隔层设备了解和掌握整个变电站实时运行情况,并通过间隔层设备实现变电站控制,它还负责站内信息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与远方调度中心的联系,这类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保护、监控功能的综合化,大大简化了站内二次回路,它完全消除了设备之间错综复杂的二次电缆。由于间隔层设备可放在开关柜上或放置在一次设备附近,从而可大大缩小主控制室面积,节省控制电缆, 减少CT 负担。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该类系统一般称为分层分布式系统,也称为第3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第1种技术观点认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考虑四遥量”的采集,以点为对象,面向功能设计”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以传统 RTU装置或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据采集装置、主控单元、遥控执行等装置组成的监控为基础组成它与微机保护的联系只要通过装置上的串行口收集信息即可,并且特别强调保护的独立性,即两者不能有任何硬件上的融合。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源于传统的

四遥”并且是在微机远动、微机保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保护和远动分属不同的

部门和专业,故这种技术观点曾一度流行。而第 2种技术观点认为:综合自动化技术

是以先进可靠的微机保护为核心,以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将测量控制与继电保护融为一体,共享数据资源,并十分强调系统的总体结构优化以及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是以对应的一次设备为对象,面向对象设计”当然它也强调保护的相对独立性,主张在决不降低保护可靠性和功能的前提下,目前至少可以在低压上采用保护与测控合一的综合装置。第2种技术观点是在微机保护技术成熟并向网络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第2种技术观点正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它也成为了目前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综观目前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发展趋势:在总体结构上引入国际上成熟的先进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并采用计算机局域网(L AN ,通信规约向国际标准靠拢;通信媒介普遍采用光纤,因为光纤具有抗

电磁干扰的突出优点;C.间隔层设备逐步采用保护与测控合一的综合装置,对于配电线直接安装在开关柜上。

2.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概况

国外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新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其主要特点为:系统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由站控级和元件/间隔级组成,大部分系统在站控级和元件/间隔级的通信采用星形光纤连接,继电保护装置下放到就地,主控制室与各级电压配电装置之间仅有光缆联系,没有强电控制电缆进入主控制室,这样节约了大量控制电缆,大大减少对主控制室内计算机系统及其他电子元件器的干扰,提高了运行水平和安全可靠性。

2.1国外在制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规范方面的进展

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制造厂商颇多,但他们彼此之间一开始就十分

注意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及协调,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的不良后果,

以便于这门新技术能够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国际性组织或权威

机构都在进行这项工作,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德国电力事业联合会(VDEW和电工供货商机构(ZVEI、美国电力科

学研究院(EP RI和IEEE的电力工程学会(IEEE、PES都正在制订或已制订了某些标准。1.2. 1德国电力事业联合会(VDEW和电工供货商机构(Z VEI制定的关于数字式变电站保护控制系统的推荐草案。该草案于 1987年

公布,成为IECT C57在起草保护与控制之间接口标准的参考。德国的 3大电气公司Siemens ABB、AEG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推荐规范设计和开发自己的产品。

该草案把变电站的结构规定为站控级(St atio n L evel和元件/间隔级(BayL ev el。对于系统的硬件、软件、参数化、资料、测试、验收和现场调试等都做出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该推荐草案的公布不仅对德国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欧州地区都起了一定的促进和规范作用。

2.2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关于变电站控制与保护工程的系统规范

该规范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委托西屋电气公司研究起草,于1983年8 月发表,1989年11月对该规范作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增补。该规范定义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范畴,同时列出了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菜单,规定

了每一种功能应具备的内容及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要求,总共逐个规定了 26种功能。普遍认为,任何一种装置的功能都不可能超出上述

功能清单之外。

3.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

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3.2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咼的冋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

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结论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

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强.王津.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张继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内蒙古电力技术,2005,2.

[3]洪良山.变电站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

[4]齐有武.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科学论坛,2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