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简要介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简要介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简要介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简要介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

学编程,学电路,让汽车更智能!

为了适应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开始设置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并于当年实现招生,2018年参与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申报。该专业目标是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培养懂车、识电路、会编程,能适应时代技术发展特点的宽适应型人才。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与行业发展趋势对照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深度合作企业包括: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大客车管控系统)、广州粤峰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客一危”监控设备)、广州巴士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交智能管控系统),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教学设备开发)。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包括:汽车类(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选购与使用等)、电路设计类(Altium Designer、电

子电路技术等)、编程控制类(Arduino单片机控制、Python编程技术等)。

电子电路检测学习

电子电路检测操作实训

Arduino智能循迹小车设计

Arduino智能循迹车调试

汽车技术学习

实训室内资料查阅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016年新增专业申报材料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学院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筹) 二○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1.调研目的与调研对象 (3) 1.1我国汽车智能技术行业发展现状 (3) 1.2调研目的 (3) 1.3 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3) 2. 调研方法与内容 (4) 3.调研结果分析 (4) 3.1汽车智能技术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4) 3.2典型工作岗位及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 (6) 4. 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 (9) 4.1知识结构 (9) 4.2能力结构 (9) 4.3职业素质 (10) 5. 存在的问题 (10) 6. 调研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启示 (10) 6.1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更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10) 6.2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11) 6.3 优化德育工作 (12) 调研总结 (12)

1.调研目的与调研对象 1.1我国汽车智能技术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已逐步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5亿辆,汽车市场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国内相继出现了众多中外合资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厂及零配件企业。并且国内汽车产业正由传统技术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近几年信息技术在车载领域已经广泛应用,涌现出大量车载智能产品,如GPS 导航仪、倒车雷达、车载娱乐系统等,车载核心技术也逐渐国产化,如车载ECU、车载网络系统、车载智能传感器、以及车载智能仪表等。国内现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与新兴的汽车智能技术市场需求脱轨,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汽车智能技术行业快速发展。而且根据市场调研,汽车行业从事智能设备开发的人员多数是原先从事汽车电子或汽车检修等相关专业,因此为适应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提高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高技能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根据工信部《工业制造2025》规划,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2调研目的 本着“立足合美,面向广东”的办学理念,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合美市及珠三角地区汽车智能技术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汽车智能技术产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重点了解汽车智能技术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3 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1)调研时间:2014年7月-2015年8月 (2)调研地点:合美市及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河职院机电工程学院会议室(座谈) (3)调研对象:广州市巴士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美市信息中心、东莞美东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等16家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部门主管、一线技术员,在各大人才招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及发布招聘信息的招聘主管。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材(DOC 226页)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材(DOC 226页)

目录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1) 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 (23) 汽车电器与辅助电子系统技术与检修课程标准 (67)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144) 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 (170) 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 (208) 汽车网络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237) 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标准 (275)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标准 (307)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标准 (348)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 (388) 汽车构造认知实训课程标准 (417) 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实训课程标准 (438) 汽车电控实训课程标准 (457) 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实训课程标准 (474)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实训课程标准 (503) 汽车保养与维护实训课程标准 (540)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标准 (553) 岗前综合技能实训与考证课程标准 (586)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汽车机械基础 0712001 总学时数:6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 一门职业能力必修课程。 (二)课程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汽车中各种典型机构、传动装置及通用零部件进行结构、工作原理分析,并具备基本的设计计算与分析、国家标准的使用与执行等工作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设计思路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维修与技术服务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与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毕业生需要完成典型工作

(完整word版)智能车发展历史

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的运用了计算机、传感器、信息。通信、导航、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一.国外智能车设计竞赛 (1)美国的智能车大赛 美国国防部与院校、企业和发明家联合开展,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竞赛。 2007年11月,美国第三届智能汽车大赛在加州维克托维尔举行。本届智能汽车比赛的目标是对未来科学家的激励。大学、企业和发明家们期望制造出通过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间荒地、行程160km的自主控制汽车。 参赛汽车的车顶上有旋转的激光器,两边有转动的照相机,完全由电脑控制,利用卫星导航、摄像、雷达和激光,人工智能系统可判断出汽车的位置和去向,随后将指令传输到负责驾驶车辆的系统,丝毫不受人的干涉,用传感器策划和选择路线。参赛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沿着附近公路飞奔。 (2)韩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 韩国汉阳大学汽车控制实验室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资助下举办,以HCS12单片机为核心的大学生智能模型汽车竞赛。 组委会提供一个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线的智能车,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自动识别道路行驶,谁最快跑完全程而没有冲出跑道并且技术报告评分较高,谁就是获胜者。 二.国内智能车辆竞赛现状研究 (1)竞赛的起源 2005年11月,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签署了双方长期合作协议书。协议书规定从2006年起,飞思卡尔将至少连续5年协办“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提供参赛队的标准硬、软件技术平台和竞赛优胜者奖金,并为主办单位提供一定的竞赛组织经费,我国智能车竞赛由此开始. (2)智能车竞赛的地位 教育部:与老牌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四大竞赛并列,被认定为国家教育部正式承认的五大大学生竞赛项目. 各高校:清华、交大、科大等名校均参加,最投入为北京科大,每年均举行校内赛(09年规模为79支队伍). 校内:综合类竞赛(A类)仅3种,分别为智能汽车、机器人、挑战杯。 (3)竞赛历史——第一届邀请赛 2006年8月20日至21日在清华大学进行,共有来自全国57所高校的112支参赛队参加。赛道中只有直道和弯道,没有上下坡。从赛车寻迹技术方案来看,赛道检测方式也大体分为红外发射/接受管检测方式和CCD/CMOS摄像头检测方式两类。摄像头方案的成绩普遍好于红外传感器方案。 (4)竞赛历史——第二届,赛区+总决赛 扩大到全国具有以自动化专业为主的理工类高等本科学校约300余所。采取赛区和全国总决赛结合的形式。全国分为5个赛区,总决赛在上海交大举行。总决赛中出现上下坡的限制,比赛变得复杂了。小车的平均速度较比上年有了显著的提高,采用摄像头方案的成绩更加明显(决赛前十名的队伍全为摄像头队伍)。同比韩国的智能车大赛,我们的竞赛成绩已经超过了韩国。 (5)竞赛历史——第三届,赛区+总决赛 第三届智能车大赛在东北大学举行,有551支代表队伍参加了分区赛,104支队伍参加了总

2019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智能控制技术 专业代码:560304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 本专业招收普通初中毕业生,全日制五年,其中中职3年、高职2年。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针对锦州地区对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机电制造、新能源、电力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从事智能化电气元件的设计、制造、调试、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完成智能化设备及其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智能电气元件的自动化设计与改造、故障诊断、管理与售后;智能配电柜的设计制造等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 能力、素质结构如下表:

六、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七、实践教学安排表 八、专业教学计划 1.教学执行计划

填写说明:打*号课时由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 2、教学环节综合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分析 学时与学分分析 (2) 九、教学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配备 (1)“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本专业的专职专业教师为28人,兼职教师16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4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12人、具有中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24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专业能力满足教学要求。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具有本科学历,副高职称,具有双师能力;有较高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与专业发展动态,能够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科研与教研、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骨干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双师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工学结合专业主干课程,能够独立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企业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为锦州地区机电类相关企业和学校的能工巧匠,具有从事5年以上机电专业的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材

目录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1 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9 汽车电器与辅助电子系统技术与检修课程标准27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标准57 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64 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技术及检修课程标准80 汽车网络系统检修课程标准90 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标准103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标准114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标准129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142 汽车构造认知实训课程标准153 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实训课程标准161 汽车电控实训课程标准169 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实训课程标准176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实训课程标准186 汽车保养与维护实训课程标准197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标准202 岗前综合技能实训与考证课程标准213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汽车机械基础 0712001 总学时数:6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必修课程。 (二)课程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汽车中各种典型机构、传动装置及通用零部件进行结构、工作原理分析,并具备基本的设计计算与分析、国家标准的使用与执行等工作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设计思路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维修与技术服务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与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毕业生需要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所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重构,以此进行本课程的设计。突出对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汽车发动机技术检修》等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课程教学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实行在专业教室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目的。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汽车结构实际案例及应用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识机械识图; 1.能够独立分析零件受力; 3.能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能够独立分析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等内容。 (二)职业技能目标 1.绘制及识读简单机构运动简图。 2.学会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传动装置的运动的方法。 3.掌握汽车部分零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对汽车相关行业前景的向往。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保证学生初步具备汽车高级工的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学科(车辆)方向讲座报告 题目: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姓名: 学号: 专业:车辆工程 任课老师: 2014年6月30日

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摘要:智能车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驾驶安全性,大幅改善公路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该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综述世界智能车辆行驶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智能车辆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划,分析智能车辆关键技术当前应用现状并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沿资料。 关键字:智能车辆能源消耗安全技术发展计划 1.绪论 智能车辆(Intelligent vehicles)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辆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辨识车辆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并根据各传感器所得到的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或者给司机发出劝告和报警信息,提请司机注意规避危险;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司机操作车辆(即辅助驾驶系统),防止事故的发生,使车辆进入一个安全的状态;或者代替司机的操作,实现车辆运行的自动化。 智能车辆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目前,在汽车、卡车、公交系统、工业及军用等领域,智能车辆系统都得到了应用,而且应用的多样性和领域还在不断增加。可以预言,随着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深入,智能车辆系统将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下面就对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世界智能汽车的发展概况 各国在发展智能汽车技术时的侧重点并不完全形同。美国更强调系统的观点,过去的十几年,美国将注意力放在道路上,把数千万美元投入到先进的车路系统上。而日本则关注较近期的应用,将安全保障技术逐步添加到汽车上,使汽车逐步智能化,这样,不管智能公路是否如期建成,都可以逐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并且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丰厚的利润。对美国和日本的智能汽车发展框架进入深入研究会深切体会到这种差别。事实上,在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领域,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员进行研究,各国正在实施或已完成的智能车辆研究项目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智能汽车研究项目概况

学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可行性报告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 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一、智能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1.智能制造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产业投入和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正在兴起,各国纷纷出台啦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战略。美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都致力于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工厂”的项目。智能制造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2.人才需求旺盛 与之相适应的智能控制相关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飞行器等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人工成本快速提高促使企业用工业机器人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保证产品质量,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一台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能否投入到生产当中去,以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还有周边设施的配套程度。而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3到5名相关的操作维护和集成应用人才。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六千多家,人才缺口达5000人左右。不仅企业需要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的增速有望达到25%,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 3.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以外的一般工业领域应用需求快速增长,而相应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大量培养掌握机器人系统知识并能与各行业工艺要求相结合的应用工程人才,帮助用户解决机器人的应用的实际问题,取得实效,以此开拓机器人市场。从一些招聘要求不难看出,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是目前企业中最缺的技术工人。企业把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以后,想要把标准的机器人变成一台可以投入生产的专用自动化设备,这就需要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结合生产工艺和工件的类型,通过手动示教编程并结合周边的辅助设施,才能使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尚无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二、我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必要性 1.具备开设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方向)专业的办学基础。 我校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科专业,这些为我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申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首先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机械、电子电气类16位专任教师,具备开设专业的基础,其中2位从企业引进的企业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硕士11人,副高职称以上4人,“双师型”教师16人;其次,实验实训条件良好,目前具备开设此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拖动、电工实训、液压与气动、机械制图、先进制造、CAD机房、单片机实验室等实训室12个,只需补充机器人、传感器检测实训室就能满足专业建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班级:汽车运用技术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汽车运用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智能控制综述

智能控制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控制的发展和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以及与传统控制的关系。然后,综述几种智能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智能控制、自动控制、研究内容 1、智能控制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由当时人们的生产发展需求和知识水平所决定和限制,控制科学也不例外。1948年,美国著名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它的著作《控制论》中首次将动物与机器相联系。1954年钱学森博士在《工程控制论》中系统的阐明了控制论对航空航天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意义及影响,1965年傅京孙(K.S.Fu)教授首先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又于1971论述了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的交集关系,成为国际公认的智能控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1]。 20世纪60年代,随着航海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控制领域面临着人们对其性能要求愈来愈高和被控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被控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被控对象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分散的传感元件与执行元件,复杂的信息网络和庞大的数据量。而传统控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由于传统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以微积分为工具的精确模型上,所以无法对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被控对象进行描述;二、传统控制理论中的自适应控制和Robust控制虽可克服系统中所包含的的不确定性,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但这些方法只适用于缓慢变化的情况。三、传统控制系统输入较单一,而面对海量信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的复杂环境,智能控制应运而生。 智能控制是对传统控制的补充和发展,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传统控制是智能控制产生的基础。 国内对智能控制的研究今年来也十分活跃。从八十年代人工智能与系统科学相结合到863计划的实施,智能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已有稳固的基础。 2、智能控制结构与特点 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工智能、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仿生学、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高度结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不仅包含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科学,而且还涉及到生物学,正在成为自动化领域中最兴旺和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2]。 (1)智能控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多元结构特点。至今,智能控制方面的专家已提出二元结构、三元结构、四元结构等三种结构,它们可分别以交集的形式表示如下: IC=AI∩AC (1) IC=AI∩CT∩OR (2) IC=AI∩CT∩ST∩OR (3) 上式中,各子集的含义为 AI——人工智能;AC——自动控制;CT——控制论; OR——运筹学;ST——系统论;IC——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二元交集结构、三元交集结构和四元交集结构分别由傅京孙、萨克迪斯(G.N.Saridis)和蔡自兴于1971,1977和1986年提出的[3],以上的交集表达式也可表示成如下图1、2、3的形式:

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内涵 1)概念层面的理解 ①汽车是指传统意义的汽车,包含今天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②网联汽车是指在汽车的基础上,彼此能通信的汽车; ③智能网联汽车是指网联汽车基础上,具备智慧(有学习、判断、决策)能力的汽车。 理解: ①汽车还是汽车,这是没有改变的部分; ②智能网联汽车是新时代的汽车,这是变的部分。 ③传统汽车由人驾驶,彼此之间没有“会话”(通信)功能,更没有判断(决策)能力。 2)术语层面的表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注:硬件系统),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注:对外通信系统),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注:软件系统),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注:功能)。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i)硬件细分3个部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 ii)软件: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②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最终目的是: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③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要求:安全、高效、舒适、节能 二、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的位置关系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智能汽车隶属于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图1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是4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智能交通是一个种概念,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2个属概念, ③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彼此之间有交集,这个部分是智能网联汽车。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时代意义 ①智能网联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智能网联汽车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减少30% 左右的交通事故,交通效率提升10%,油耗与排放分别降低5%; ③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阶段,完全避免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30% 以上,并最终能把人从枯燥的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 一句话,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四、智能网联汽车4个发展阶段及技术特点 1)自主式驾驶辅助阶段及技术特点 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是指依靠车载传感系统进行环境感知并对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辅助的系统。 (1)技术特点: 环境感知,运用传感系统技术是主要技术特点。 (2)技术分类: 有预警系统与控制系统两大类。 ①预警系统细分: i)前向碰撞预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FCW);ii)车道偏离预警(Lane Departure Warning,LDW);iii)盲区预警(Blind Spot Detection,BSD);iv)驾驶员疲劳预警(Driver Fatigue Warning,DFW);v)全景环视(Top View System,TVS);vi)胎压监测(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等6大系统; ②控制类系统有: i)车道保持系统(Lane Keeping System,LKS);ii)自动泊车辅助(Auto Parking System,APS);iii)自动紧急刹车(Auto Emergency Braking,AEB);iv)自适应巡航(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等4大系统。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汽车运用与维修(0825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主要面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客货汽车使用、维护、修理、检测、维修接待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2.能吃苦耐劳,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3.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 5.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空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知识; 3.掌握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知识,识读汽车电路图; 4.能够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5.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及检测仪器设备; 6.能进行汽车维护作业; 7.能完成汽车发动机、手动变速器总成大修及部件检修; 8.能完成汽车制动系统、悬架转向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9.能完成汽车车身电器系统、空调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10.能完成汽车发动机电器及控制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11.有制定和实施简单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 12.能对本人完成的维修作业内容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智能控制技术综述

网络高等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需要完整版请点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题目:智能控制技术综述

20世纪20年代,在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智能控制技术逐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理论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比较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方式的特点及优化算法,并举例说明。智能控制技术将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关键词:自动化;智能控制;应用

摘要............................................................. I 1 绪论.. (1) 1.1 智能控制技术简介 (1) 1.2 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的领域及应用 (1) 1.2.1模糊逻辑控制 (1) 1.2.2神经网络控制 (1) 1.3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1)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 2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 (2) 2.1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2) 2.2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 (2) 2.2.1 模糊控制 (2) 2.2.2 专家控制 (2) 2.2.3 神经网络控制 (3) 2.2.4 集成智能控制 (3) 2.3 智能控制技术常用的优化算法 (3) 2.3.1 遗传算法 (3) 2.3.2 蚁群算法 (3) 3 模糊控制及其应用 (4) 3.1 模糊控制理论提出 (4) 3.1.1 模糊控制理论的概念 (4) 3.1.2 模糊控制理论与传统控制相比的优势 (4) 3.2 模糊控制理论在制冷领域的应用情况 (4) 3.3 模糊控制理论在磨煤机控制系统领域的应用情况 (4) 4 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应用 (5) 4.1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提出 (5) 4.1.1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的概念 (5) 4.1.2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传统控制相比的优势 (5)

智能车辆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能车辆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2 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汽车及汽车电子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全国各高校也都很重视该题目的研究,可见其研究意义很大。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专业知识涉及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对高等学校控制及汽车电子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长期的推动作用。智能汽车系统的研究发展,必将推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实现更好的通行能力和更安全的行驶。同时智能汽车的发展将大幅度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大量减少公路交通堵塞、拥挤, 降低汽车油耗, 可使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造成的损失减少25% ~40% 左右, 大大提高了公路交通的安全性。 2 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能车辆也叫无人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在原车辆系统基础上主要由计算机处理系统、摄像机和一些传感器组成。摄像机用来获得道路图像信息,车速传感器用来获得车速,障碍物传感器用来获得前方、侧方、后方障碍物信息等,然后由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对所获图像、信息的预处理、增强与分析识别工作,并对车辆的行驶状况做出控制。智能车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智能车辆的研究,最典型的运用就是在智能运输系统ITS 上的应用。智能车辆在物流、军事等众多领域都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模糊控制理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神经模糊技术等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而开展研究的,同时,现代控制理论,自主导航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智能车辆的研究中也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现阶段智能小车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智能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

摘要:在此我综述智能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首先简述智能控制的性能特点及主要方法;然后介绍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现状;接着论述智能控制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介绍了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犷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智能控制应用自动化 浅谈智能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 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高层控制是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一、智能控制的性能特点及主要方法 1.1根据智能控制的基本控制对象的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一个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如下性能: (1)系统对一个未知环境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并利用 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改善自身性能的能力,即在经历某种变化后,变化后的

《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总学时:40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汽车运用技术》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适用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了解工程热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内燃机原理、汽车理论及汽车运用知识,加强对汽车结构设计的综合理解,为最终创造性的运用相关理论,提高内燃机性能及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及汽车的通过性和平顺性打下基础。熟悉了解汽车运用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使用、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汽车公害及防治、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汽车更新、汽车购置、汽车驾驶与安全行驶。重点认识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理论。了解汽车的稳定性、通过性和行驶平顺性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汽车使用性能 1 、汽车动力性 2、汽车燃油经济性 3、汽车制动性 4、汽车操纵稳定性 5、汽车行驶平顺性 6、汽车通过性本章小结 重点:汽车等速百公里油耗检测 难点:汽车制动性检测 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使用 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2、汽车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3、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4、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重点: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难点: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三、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1、汽车走合期的使用 2、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 3、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 4、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重点:汽车走合期的使用 难点: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四、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

1、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2、汽车润滑剂及其使用 3、汽车特种液及其使用 重点: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难点: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五、汽车公害及防治 1、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2、汽车噪声公害及防治 重点: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难点: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六、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1、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2、汽车状况分级与评定 重点: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难点: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七、汽车更新 八、汽车购置 九、汽车驾驶与安全行驶 1、汽车基础驾驶 2、汽车在一般道路上的驾驶 3、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驾驶 4、汽车在复杂环境下的驾驶 5、汽车安全行驶 重点:汽车在一般道路上的驾驶 难点:汽车安全行驶 三、学时分配表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书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一: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器设计等知识,训练学生设计控制器的能力,培养他们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技能,为今后继续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仿真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个典型环节的传统PID控制器以及模糊控制器,并对他们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主要涉及自控原理、计算机仿真、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等知识。 通常的工业过程可以等效成二阶系统加上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环节,如死区、饱和、纯延迟等。这里,我们假设系统为:H(s)=20e0.02s/(1.6s2+4.4s+1) 控制执行机构具有0.07的死区和0.7的饱和区,取样时间间隔T=0.01。 设计系统的模糊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的性能进行比较。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实验原理: 1)对典型二阶环节,根据传统PID控制,设计PID控制器,选择合适的PID 控制器参数k p、k i、k d; 2)根据模糊控制规则,编写模糊控制器。 2.实验方法和手段:

1)在PID控制仿真中,经过仔细选择,我们取k p=5,k i=0.1,k d=0.001; 2)在模糊控制仿真中,我们取k e=60,k i=0.01,k d=2.5,k u=0.8; 3)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为:u= k u×fuzzy(k e×e, k d×e’)-k i×∫edt 其中积分项用于消除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1所示: 在MATLAB程序中,Nd用于表示系统的纯延迟(Nd=t d/T),umin用于表示控制的死区电平,umax用于表示饱和电平。当Nd=0时,表示系统不存在纯延迟。 5)根据上述给定内容,编写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MATLAB仿真程序,并记录仿真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 表1-1 FC的模糊推理规则表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特点以及要求学生自主设计MATLAB仿真程序的要求以及我们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条件,本实验采用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概况课件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概况 1、前言: 智能车辆(I n t e l z i g e n t V e h i c l e s , IV)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 : Intelligent Tr nasportation System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辆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辨识车辆所处的环境和状态, 并根据各传感器所得到的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或者给司机发出劝告和报警信息, 提醒司机注意躲避危险; 或者在紧急情况下, 帮助司机操作车辆(即辅助驾驶系统) ,防止事故的发生, 使车辆进入一个安全的状态; 或者代替司机的操作, 实现车辆运行的自动化? 智能车辆系统的引入, 可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率?目前, 在汽车?卡车?公交系统?工业及军用等领域, 智能车辆系统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应用的多样性和领域还在不断增加?可以预言, 随着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深入, 智能车辆系统将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2、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研究 智能汽车是一个汇集了众多高新科技的综合系统, 尤其是作为智能汽车关键环节的环境信息获取与智能决策控制, 更是依赖于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如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结构如图1: 2.1 感知技术 人类在驾驶汽车时所接受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视觉, 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图案?道路标志等均可以看作是环境对驾驶员的视觉通讯语言?同时, 人类在驾驶汽车时,通过对周围路面场景的观测来决定采取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美容技术 (专科学制3年)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美容技术)(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汽车美容的技能人才,使学生具有汽车美容领域的较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汽车美容的方法、技巧和思路,能依据汽车的实际外观得到如何对车辆美容和翻新修复。 主要开设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底盘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系统结构与原理、汽车美容与装具、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维护与保养。 就业方向:汽车美容、汽车内饰翻新、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改装及常用电子设备加装等。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营销技术)(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汽车营销方面的技能人才,使学生具有汽车构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汽车营销领域较宽厚的 理论基础、掌握汽车销售的方法、技巧和思路,能依据实际的汽车及汽车相关产品的特色从而进行销售。 主要开设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底盘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系统结构与原理、汽车营销技术、汽车4S店管理与营销服务、汽车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就业方向:汽车的整车销售、汽车配件的销售、汽车4S 店前台接待、汽车售后接待等。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二手车评估技术)(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汽车二手车评估的技能人才,使学生具有汽车构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汽车评估领域较宽厚 的理论基础、掌握汽车外观和汽车整体性能的评估方法、技巧和思路,能依据汽车的实际状态结合当下的汽车市场给出合理的判定评估。

主要开设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底盘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系统结构与原理、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与原理、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结构与原理、二手车评估技术。 就业方向:4S店二手汽车评估师、二手汽车市值鉴定、汽车性能的判断评估等。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电子商务技术)(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汽车电子商务的技能人才,使学生具有汽车构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汽车电子商务领域较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汽车电商销售的方法、技巧和思路,能依据汽车结合当下的汽车市场做出合理的汽车电子商务营销的方法及电商模式。 主要开设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底盘机械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系统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子商务、汽车4S店管理与营销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