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来强调,“仙道”不离“人道”,修道者必须在社会生活中积功累德,成为社会公认的做人楷模,才有长生成仙的希望。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贯彻道教的精神,从而觉悟人生,提高境界。古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就是说要即世间而超世间,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我们认为,立足于生活,圆融于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一、关注现实生活是道教的优良传统

道教创立于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东汉末年,一开始就是以解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面貌出现的。无论是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还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积极地以符水治病解除人们的疾苦。面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张角领导太平道教徒发动黄巾起义,试图推翻汉王朝的黑暗统治。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史称其政策宽惠,人民安居乐业。从道教初创时期的活动就可以看出,道教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济世度人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中国古代宗教 教学重点难点:宗教理论,远古宗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佛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儒学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本义,是指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人类同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这角度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遑论它与各种文化现象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宗教就其起源而言,是人赋予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凡教必本于心。我们在《绪论》中说,电闪雷鸣并非文化,但当原始人将其想象为神灵的显现(意志或命令),则为文化现象。同样,月亮不是文化现象,但当我们过中秋节,赏着月亮,想着亲人的时候,就是文化现象了。宗教也是如此。 从词源学上来说,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为“宗教”。它本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 二、中国远古宗教 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西方一神,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 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 1、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

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 2、鬼魂崇拜。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拜的最高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人为宗教。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崇奉清静无为、延年益寿)。另外可补充的是,还有:1、古代的民间巫术(沟通人神之间感情的人有巫、祝、卜。巫有男有女,男称“觋”xí,女称“巫”;祝是负责宗教祭祀的礼仪者;卜是决疑难断吉凶的人。先人们有了疾病,便请巫觋祈神画符驱鬼;要预知未来,便请卜者钻龟刻甲决断;要祈求丰收,便请巫觋以歌舞取悦鬼神;死了亲人,便请巫觋安抚亡灵,使它重新获得生命。可见,巫术的总类繁多,有祭祀、有歌舞、有诅祝、有占卜、有画符等等,这些神道巫术都被后来的道教承袭下来,成为道教特有的仪式和方法,即斋醮jiao、诅祝和符菉);2、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当时先民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把成双成对的现象归纳为阴阳;因为日暖月寒、昼热夜冷,于是又得出了阳具有热、阴具有寒的性质。然后又把阴阳理论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以阴阳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道教吸收了阴阳思想,在其经典、教义中无处不讲阴阳,甚至道教的标志都是神秘的“阴阳鱼”。五行之说早在西周时就产生了,先民们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构成了世界,战国时齐人邹衍将之与仁义礼智信无常、青赤白黄黑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论,认为五行与五色、五种味道、五种音阶、人的五脏甚至王朝更替都一一对应,自然、社会、人是随着五行的交替而变化,这样,整个世界就被描绘成一幅由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成的循环运转的大图画。道教在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 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 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 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这丰富多彩的养生 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卓异智慧。这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我们今天的发掘和利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是它的基本特征。道教是一种乐生恶死的宗教。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 以及渴望永生,向来是道教最为关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 道教初创时期,《太平经》等典籍中,就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思。《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陆修静《洞玄灵宝 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正因为道教把人的生命看得宝贵,所以主 张人应当竭力爱护生命,目的是要延年益寿,长生不死。道教继承 了这一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和实践之中。 集汉民族不死信仰和养生术大成的道教,确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不死之道。正是在这种积极态度的支持下,二千年来,无数的道教徒在寻求长生成仙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锲而 不舍。道教所行的养生术很多,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食、辟谷、存思、导引、按摩、房中等等。大多数养生方法如行 之得法,确能收到奇效。这些已被海内外医家和养生学家所公认。 所以,如果没有道教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定信仰,没有道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目录: 一、导引行气 二、守静 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四、回光返照 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六、超人的养生法 七、遗精与走 八、睡功修炼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 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 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 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 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 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 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 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 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 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 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 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及建筑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及建筑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文化,受宗教影响久远。其中之一为道教。道教为本国教派,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渗入中国的文化、信仰、道德取向等方面。上可影响封建君主的治国理想,下课可制约引导百姓的生活。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中国建筑通常融文化艺术于一体,道教与中国建筑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道教中国古代科技建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 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阴真君金石五相类》在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 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 卷,《千金翼方》30 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 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三、道教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 一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的内涵: 1.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宗教。 2.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创立于东汉后期,创教人为张道陵天师。 3.教义:老子的《道德经》,倡导尊道贵德、抱朴守真、清静无为 ?“道”的内涵: 1.无形无象,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本源。 2.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宗教的内涵: 1.有特定的宗教教义, 2.有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的对象 3.有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社会组织 (一)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为道教产生提供了土壤。 2.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与谶纬之学 黄老学派 ?“黄”,指的是传说中的黄帝,“老”,指的是春秋末期的老子; ?它是在先秦时期的一个道家派别,尊黄帝、老聃为本学派的创始人,以“黄老之言” 为学派的指导思想。 ?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崇尚无为,又推崇法治,带有很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 谶纬之学 ?“谶”是由巫师、方士编造的,所谓传达天意,预示吉凶的政治预言, ?纬,就是纬书,以附会儒家经典,来预言人事吉凶为内容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二)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1.道家思想 2.原始崇拜,周代形成了一个由天神、人鬼、地祗组合成的神灵系统 3.神仙信仰 如“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又如“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再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方仙道”:把神仙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相融合 ?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燕齐列国的上层社会 此外,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受到易经和墨家学说的影响;佛教比较完备的教理教义、组织形式和修持方法,也为道教提供了一个效法的样板。杂而多端 (三)古代道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中国道教神仙谱之三官大帝

中国道教神仙三官大帝是谁,职务是什么,什么是天官赐福?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三元帝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是指天官、地官和水官,是我国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他们居所是玄都玉京山中云台山妙纬宫,诞辰分别为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下元节。他们掌管人间祸福罪罚、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阴阳救度。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释结。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 三官大帝是元始天尊从天地水处取三炁,合在三焦结成圣胎。结成圣胎后,于三元节而吐出三尊。春一月月望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紫微圣诞;秋一月月望即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清虚圣诞;冬一月月望即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洞阴圣诞。后三神下凡,即为尧、舜、禹三帝。 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十一月冬至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而成乾。乾者,天之用也。正月十五,天炁圆满。天官大帝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录籍十方国土之中。天炁主生,天官大帝校录天人,标提功过,届三阳而赐福,合九炁以流辉,所以正月十五上元校录赐福而泽被众生。 五月夏至一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十五,地炁圆满。地官大帝主管三界十方九地,地炁主成,五岳八纮之类,会校录於庆生;九幽三府之流,愿关宣而赦罪。削愆尤於动植,得遂生成;施善利於飞潜,咸臻宁晏。故而,七月十五中元校录赦罪而泽被众生。 十月建亥,亥属北方,北方属水,水炁主化,天一生水,水至纯而至清,凡迎真请圣,必先用水涤荡坛场,水有荡秽去凶之效。十月十五,水炁圆满。水官掌管江河水帝,万灵之事,水炁主化,水官大帝定川源之品汇,考江海之威灵。会五炁於建生,无幽不烛;遵群伦之解厄,有愿皆从。故而十月十五校录解厄而泽被众生。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导读:对道概念的诠释是原始道家生态哲学体系的起点, 整个哲学体系也是在道这个命题的统率下展开的。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1]。这一 讲话,是对近年社会各界普遍强调的重视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回应和重申,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回顾历史,自产业革命以后,在人类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危机正如同巨浪一般汹涌而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识之士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这种思考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中,企图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理论根据。1967年,林 恩怀特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宣称基督教应当为出现的生态危机负责,因为基督教相信

上帝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主宰万物的特权[2]。该文引起了科学、宗教、哲学等各界的强烈反向,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生态问题相互关系的反思。在中国,讨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态意义的文章及著作亦已有不少。本文主要阐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并说明它对今天保护环境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有益启示。 一、基石:尊崇天道 对道概念的诠释是原始道家生态哲学体系的起点,整个哲学体系也是在道这个命题的统率下展开的。对于道这个命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地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1章,以下凡引自《道德经》的均只列出章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在老子看来,道是可知的,它并不神秘,其中有象,其中有物。但由于道的权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而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称呼它,只好暂且称之为道。庄子也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自然科技常识

第二节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热能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热能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作用缺乏症 维生素 A 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 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食物的通道)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2)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最长; ②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④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小微粒→甘油+脂肪酸

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续昕 【专题名称】美学 【专题号】B7 【复印期号】2012年05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12年2期第160~163页 【英文标题】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Tao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作者简介】续昕,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64 【内容提要】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 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 念以及神仙信仰。道教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返朴归真”,三是“天地为庐”的时空观念,四是重 人贵生,五是重柔。 【关键词】中国道教建筑/自然之美/返朴归真/重人贵生/重柔 EE511UU1979741 [中图分类号]B957;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0-4769(2012)02-0160-04 建筑美学思想是美学中有关研究建筑审美功能问题的思想,而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则是以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的。宗白华在谈到建筑时说:“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或表示民族之精神)”[1]宗教建筑同其它建筑形式一样是实用与美的结合体,具有满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种功能。只是相比其它非宗教类的建筑而言,宗教建筑更加强调象征性与精神方面的功能,尤其是“生命之表现”。因此,宗教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线条、比例、材料以及装饰、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建筑美,表达各宗教独特的建筑美学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以道家思想为主、集采众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以及神仙信仰。 一、自然之美的美学思想 “自然美”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对于自然之道的重要性,《无上秘要》卷100《入自然品》说:“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为者,道之极也。虚无者,德之尊也。惔泊者,德之宫也。寂嘿者,德之渊也。清静者,神之邻。精诚者,神之门。中和者,事之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惔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2]为了体现“以自然之道为美”的“自然之道”,道教建筑十分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道教认为只有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对于道教建筑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营建建筑时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尊重自然,借自然之景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影响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远古时期,随着原始文明的出现,中国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夏商周三代出现了等级化的宗法制民族宗教,并延续至清末。秦汉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出现。道教诞生于中国本土,它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征,但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儒学、道教相互排斥有相互借鉴的过程中,逐渐是实现了中国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基督教在唐代、元代、明代、清代曾传入中国,但直到近代,它才在中国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来,伊斯兰教东渐,伴随着大量的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融会了多民族文化。儒道思想是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文化心理背景,它自信又从容,愿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加以融会,使外来文化带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色彩,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中国社会现在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这表明,中国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具有相当宽容的社会氛围,各个宗教在中国都可以正常存在和发展。 宗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佛教道德通过佛典、书籍、绘画、戏曲等形式传播到民间,渗透到习俗中,对于净化人心、稳定社会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穆斯林是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沟通了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和人文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在内外商贸活动中成绩显著;民族矛盾往往通过宗教问题表现出来,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 中国的传统宗教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民间对神灵的崇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宗教也是看中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1

中国的四大宗教(内部使用,禁止外传)

中国的四大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

道家建筑文化

道家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集“无为”、“有与无”、“大象无形”、“柔与静”、“道法自然”等诸多道家的思想于一体。 在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通过对哲学思维、一般程序、普遍应用和实例分析,可见古代风水之术中所包含的道家建筑文化因子。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对院落、厅、天井、街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玄、静、反、守常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渊源广博,道家的建筑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村落山林文化。 二、空间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奠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丽珍宝。 三、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建筑文化。道家的这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建筑空间特征。 四、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建筑文化。它形成了由近及远、由有限至无限的建筑空间文化。 五、生命节奏与变化的建筑文化。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节奏与变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处世态度。这种思考方式最终演化为人的性格特征。 六、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互为组织,互相穿插,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交错,互为因果。“柔性空间”的出现即具有这种建筑文化的特征。 与儒家建筑文化的“中和”、“中正”之美不同的是,道家建筑文化讲究“自然之美”。道家以“道”为旨归。道本无为,道本自然。山水自然象征“无”、“道”,中国的山水式园林,诸如苏州留园,就是一种体“道”悟“道”的建筑方式。 诸如故宫这样的宫府体现的是儒家的建筑文化,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而园林则体现道家的建筑文化,追求自然、变化与生动。 江南的园林建筑无疑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它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表现出道家无为、自由、逍遥的建筑文化。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是诞生在古老神州大地上的重要的本土思想。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哲学、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等影响深远。 一、道家对中华哲学的影响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由此可见,道家哲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一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老子道家哲学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构架,培育中华民族的智者气象,发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去做,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二、道家对中华文学的影响 在道家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道家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另外道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