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安腾忠雄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安腾忠雄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安腾忠雄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安腾忠雄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安藤忠雄

何为建筑师?建筑师到底是做什么的?说实话,我对这个行业了解的并不深刻。大致来讲,建筑师通过五工程投资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在逐步复杂的建筑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扮演一种在建筑投资方和专业施方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

自建筑师这个名词创建以来,从古至今,拥有自己建筑设计风格的优秀建筑师层出不穷,而有很多的建筑师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一提到他们的名字就让人心生敬佩。从中国的吴良镛到美籍华人贝律铭,从德国的密斯到英国的扎哈·哈迪德,从古代的“样式雷”到近代的梁思成,无一不是有着各自设计风格的优秀建筑师。无人可以评论建筑师的好坏,只可以根据各人喜好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仅仅是赏析而已。在渺渺如星河的建筑师中,我最喜欢的是安藤忠雄老先生。

安藤老先生1941年出生于大阪,成为建筑师前并未接受过专业正统的训练。当过职业拳手,并用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世界各地旅行,观察当地风格独特的建筑。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这也是我较为喜爱的建筑之一。

住吉长屋用清水混凝土、铁玻璃、木材和石条等材料建成,是对当时日本传统民居的改造。在长屋中间开出一个室外中庭,引进阳光和

新鲜空气,将四季的变化引导至生活空间,在没有空调机的作用下,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其实,住吉长屋的形式与古代沿河并置的江南民居较为类似,相似的面宽和进深,室外中庭相当于江南民居的天井,可以改善狭长住宅的采光和通风。虽然这个“清水混凝土盒子”在当时饱受诟病,但却奠定了安藤老先生的“清水混凝土风格”和他在日本乃至全球建筑行业的地位。在那之后,他开始参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谁说有人认为大型建筑失去了安藤老先生早年小型建筑的独特魅力,但他的才气毋庸置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说,安藤老先生早年小型建筑是因为其身处日本岛国的原因,在日本,由于国土面积较小,小型建筑本身就较之其他国家比较发达。当然,长屋确有其弊端所在,他对外不开窗的封闭模式会让住户在内居住时极其压抑。安藤老先生好多的建筑设计都有些过于内敛,可以开窗的地方不开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抗社会。他认为他的建筑时一直在与社会抗争的,但以人民疾苦来与社会抗争似乎很不人道。

安藤老先生的建筑理念和设计风格较为独特清新,他不受传统的束缚,对于他来讲,创新是手段,个人世界是灵感的源泉。他认为,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奇特组合,而形式是要与将要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进行综合的统一。他用混凝土创造的空间富有表现了,金光他长期以来使用的构件都是柱、墙、拱等,但这些元件一经过他不同的组合,又总是充满了活力和动态感。他的设计概念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他成功地完成了强加给自己的使命,即恢复房屋与自然的统一,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他用不断变幻的

光图成功的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除了获得一些抽象的设计概念,他的建筑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意念。老先生的“教堂三部曲”即是如此。

教堂三部曲,分水之教堂、光之教堂、风之教堂。水之教堂以“与自然共生”为主题,教堂面向水池的整块玻璃具有整体开合性,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人们面对着自我,背景的景致随着时间的转逝而无常变幻。光之教堂以“光之十字”而著名,观者无不认为其神圣、清澈、纯净、震撼。光之教堂内部是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但感觉却与之的宁静截然相反,是强烈的震动。风之教堂风格清新格调明快,富人文主义精神。9连廊、影之十字,无一不神圣光洁。用钢结构的分割模拟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闭空间以及地势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落地窗上非黄金分割的十字,投影制造了神迹。三个教堂用清水混凝土、玻璃、钢架材料构成,将绿化、水、风根据认得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趋向了神性。

安藤老先生的建筑风格偏向于小清新的感觉,尊重性的利用自然为建筑提供完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不同于任何一种风格的建筑设计,不流于形式,只注重内心真正的想法。无论古代中国建筑还是近代欧洲风格建筑和洛可可派,都无法不将设计流于形式,厚重的雕梁画栋、复古的繁杂装饰,其可观赏性大大超过了实用性。安藤老先生尤其不看好中国传统建筑,他认为皇宫里那些金碧辉煌的雕梁画栋不够亲切,中国建筑里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人不悦。当然,中国的传统外国

人很难理解。

有时候,我觉得安藤像个诗人,他的作品看上去外表冷峻,内部却显得热情,诗人也当如此。安藤老先生正式以诗意化的空间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他源于内心的谦和与对社会的抗争矛盾的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使他的作品在这二者的高度融合下看起来更加完美和谐,这便是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是我所喜爱的地方。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清水混泥土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教堂三部曲 摘要: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1.安藤的建筑历程 2.安藤的建筑理念(例子) 2.1.建筑三要素 2.2.住吉的长屋 3.安藤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4.结语 5.参考文献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不是参天大楼奢华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筑告诉我们,朴实的房子也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激荡。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篇一:邓稼先读后感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

建筑史读后感

读《安藤忠雄》有感 院系:园艺园林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11 姓名:莫刘杰 学号:20110634108

安藤忠雄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他从事建筑行业的心路历程,有些东西现在的我也许还无法体会,但我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本很励志的书,也帮助我从某些疑惑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实在获益匪浅。 本人本来就对这个专业有着极浓的兴趣,在和朋友聊天时,我就经常谈到我们专业的有关内容,就在去年,我一个同学听着我的聊天,逐渐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转专业转了过来。读这本书时,自己也一直在被他的经历和精神所打动,让我不自觉的在想建筑师是否也必须具备他这样执着、严谨的态度.下面简介一下他的经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 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 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 1969 年在故乡大阪的梅田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 1997年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 1997年- 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2005年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像引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像一首诗歌,一句哲言,它们拥有撼动人的力量,却不是因为它们拥有更高级的语言,而是它们直指人们精神的最本源,带给人们不可想象的变革”,这让我觉得我们设计的建筑应该具有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设计建筑的中心,所有的形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产生的,而设计的每个不同的单体建筑都会有不同的想要表达的中心精神。但是大师可以在他设计的建筑中找到共同的特点,这是他独特的处理“精神与表达”方法,这也是他的特色。像安藤忠雄的特色其实就是源于日本的文化,继承和发展日本的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国建筑好像很多都只是学到国外建筑的皮毛-----形式,而实际上真正的宝藏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认真的感受中国自身的文化,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样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再看看安藤建筑中的日本精神,“他们认为‘光与影’的黑白世界,或者是空间里被称为‘无’及‘间’(物体与物体、事情与事情、空间乃至时间之间的间隔)的日本美学,暗藏在清水混泥土所刻划出来的简朴空间中”,的确,安藤建筑中光影、间隔是他建筑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其实是源于日本的精神的。“在事物之间的空白中发现意涵的‘间’的美学,以及遵守秩序等祖辈传承下来的日本情怀”我想着就是安腾找到的日本文化吧。 他认为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要素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以共同呈现富有诗意的空间境界。安藤忠雄在设计中着意将自然界的多种要素如光、影、风、雨、草、木、水流等引入建筑之中,给建筑物带来生机和诗意。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理念灌输到他的建筑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让人在他的纯粹构成中,通过光影摇曳、风雨变幻就能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和变化。在引入自然要素的建筑设计中,以他的教堂建筑表现最为明显,比较典型的有光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旅行中理解建筑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 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 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指导教授:杨裕富研究生:江涵榛 一、前言: 设计作品分析,在不同的设计领域都是常见的,设计作品分析与式样分析或临摹有最大的重叠,或是我们可以说临摹的进一步就是设计作品分析,广义的设计作品分析就是式样分析。 1998年6、7月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推出「安藤忠雄建筑展-创造的过程」,其中一个主题为「痕迹的过程」,把安藤的手稿及创作的方法来源作一次有系统的整理,安藤不担心别人知道他的作品的出处,反而希望藉由空间的临摹来证明他建筑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要常作案例分析(case study)来体验建筑,如果没办法现场体验空间,他觉得其折衷方式就是透过做剖面模型来体会虚实感,但他仍建议亲身的体验空间是绝对必要的。 二、安藤忠雄简介 图: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有一双胞胎弟弟。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於1962~69年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返国後於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於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由於丹下健三的作品风格师承柯比意,他在自学建筑期间,买了一整套柯比意的作品全集来临摹,开始了「向大师学习」建筑的过程。

氛围读书笔记

氛围之思 该以怎样的方式开始讲述我对《建筑氛围》的理解?卒姆托是一位隐士、哲人、大师,却也似乎是播音员,以安静平和低沉而又亲切的语气将氛围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他的文字中,我好像身处于他建构的世界,全身感受着他传递出来的氛围。 光、声、热、材料,这些是我为读这本书前就知道的建筑的重要组成因素。在读了之后,发现还有密切程度、室内外张力、周围的物品、镇静和诱导之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建筑传达给观赏者的独一无二的氛围。 卒姆托所阐释的是建筑的品质,以下我仅代表我个人谈谈我的理解。 建筑的品质好坏由它创造的氛围感的程度决定。这种氛围不仅是建筑本体的魅力所在,也与该建筑里面的人息息相关。讲讲我的经历吧,我和朋友去餐厅用餐,一个餐厅进门与离开时,服务员会一起喊“欢迎光临”“谢谢光临”,里面放的是当下通俗音乐,服务员不小心将汤汁洒在了座上但并不理会;另一个餐厅,有微笑但却不语的迎客员,只做一个这边请的手势,里面放着轻音乐,楼梯口也有服务员,依旧微笑着,做着请上楼的手势。如何这两家的建筑品质,我想显而易见。而我们感受到的建筑氛围更多程度上是由“人”——卒姆托所说的“周围的物品”的一种——决定。 我最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建筑是可以说话的。 我想起,我在家乡浙江山村一幢民居里踏上咯吱响着又摇晃着的木制楼梯,我感觉它在讲述着它的历史,从前的人怎样生活,木头从哪里来,工匠怎样建造,这样的历史是有多悲怆的,那种氛围通过时空向我诉说。 我想起,在天主教堂里,虔诚的教徒在唱歌。很空荡,声音悠扬沉稳,我似乎看到犹大的嘴脸、耶稣在受难复活、教徒队伍壮大,宗教永远告诉平凡的人们,信仰是一切。 我想起,从前看《Discover》,当一个过百岁的老人眼角溢出泪,她的背后是古老的石屋。有一种感动与忧伤,这个石屋就这样被我深深铭记。它是在说,我老了,虽然我老了,我还是老了,只剩下我一个了……是这样吗? 建筑的氛围就是这样,有很多客观因素也有很多主观因素。氛围、主观、客观,这三者的命题关系,是我很愿意去探究的。里面包含了建筑哲学思想——这也是建筑使我着迷的原因。 光,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东西,和卒姆托以及很多其他建筑大师一样。光,是很神奇的能打动人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或多或少有光,万物之光,只是明暗程度不同,却是如此美好非凡的精神品质。光之教堂最让人着迷的什么,是教堂里人们可以通过那十字交叉的光感受到神圣与静谧。安藤忠雄在上海万人演讲会上说,他和一位艺术家做了一个与建筑与光相关的装置,参观者被带进一个漆黑的屋子,直到十分钟后才可以开始看到蓝光。这是多么美好的设计,它制造了一种氛围,不,多种,不同的人在漆黑的屋子里的感受不会是一样,这种氛围,我也很想去感受一下。路易斯康是用光的大师,所以每次看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系列同根的氛围,这些氛围是由他创造的,如此统一却彼此区别。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如果,就其氛围来讲。是固定的呢?还是可变的?或者这样说,是能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还是,能使不同的人都能感受类似的建筑师所设想的氛围?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还是,即使周围一切都变换,时过境迁,百年后的人参观时却还能强烈的感受到它要传达的氛围?还是,这种建筑的氛围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相应产生制造改变的?氛围的感染力与时间、空间、个体差异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一种建筑的氛围,与参观者的心绪无关,只要参观者一看到它,自己个人的情绪不见了,只剩下它的感染。或许,以后可以进一步探索。

安藤--都市彷徨(读后感)

天空一无所有,但却给我安慰 读《安藤忠雄—都市彷徨》有感 诗人海子说过,天空一无所有,但却给我安慰,心中的荆棘让自然环境帮你抚平,这是一种怎样与自然融合的浪漫情绪。这是我读完这本书联想起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脑内专业知识匮乏的相关专业学生,这本书算是我认真读过的我喜欢的建筑师所写的书的第一本,相比各种总结、归纳、将各种大师的作品堆砌在一起的精选图册来说,我竟以外的觉得安藤的这本书分外的好看,第一点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是安藤自己写的书,大师自主落笔写下的东西,表达的没有杂质的自己主观的思想,能通过文字直接接触这些这对我来说是何等的诱惑力。建筑界的优秀设计师们还在世上的寥寥无几,且基本都已年过半百,尤其在刚刚被扎哈去世的消息深深震荡的我的心脏之后,我深深觉得,如果能见一面就好了,能看清像这样伟大的人脸上拥有怎样的表情就好了,又或是有机会偷偷的让我按一按他们的肩膀,感觉巨人的肩膀到底是因思想的坚挺而无比坚实的呢还是由于常年的疲劳而十分羸弱柔软呢,然而这些却也是我在默默想象而已,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书中安藤就像我一样,年轻的他也曾幻想见到柯布,看看他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他们敬仰的人才会做出的事吧。但总而言之,因此我读起这本书来非常愉悦。这是我的初衷。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我从安藤的文字里看见越来越多我不曾听过的他赞许的大师的名字和震撼他的作品的时候,并且用简易的搜索软件一一泛泛的了解了之后,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感觉,原来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仿佛来到每一个作品跟前是与他并肩站在一起,看见他的表情、他四处环顾的眼睛、他抬起的脖子和他眼圈中的泪水。这种感觉传达到我的身上,不管是精准还是误读,但都深深震撼我脆弱敏感的内心,也刺激着我继续读下去。 安藤的这本书的前言十分有趣,叫做:野性的证明。里面说像安藤,柯布又或是毕加索,莫奈这些用自己的情感做成炮弹,狠狠发射到天上,响彻天际的瞬间也用他们浓烈的情感感人每一个人的这样的天才又或是怪人,身躯里都埋着野性,是这种原始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并且激发他们。该开始读我有些不太懂,或许每一个人都有非要做什么事情的这样的执念,而如果拥有这种野性的人就有潜质成为这样沉甸甸的人物的话,那究竟如何判定这种出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执念是不是一种野性呢。我带着天才可能就是天才,的这样的与他们分好界限的想法继续阅读。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都市彷徨》,写的正是安藤从年纪轻轻离开日本彷徨与各式各样都市中的故事,想想翻译的真是好,安藤彷徨于都市之中,也感受着这个都市的种种彷徨。从这里面感受着人们生存的呐喊和与环境不断抗争,失去自我或是找寻自我的力量,他以一个外乡人的立场,行走其中,吸收承受这些种种,却用简单的手法和思想清楚表达他的挣扎和执念。看着他做这这样的事但想想也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一种坚持和激情。他从东南亚到欧洲又到美洲,行走于都市和村落,贫穷和富饶,寂静与喧嚣,无论他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样的,他说那都是一种力量,来自这个环境和人交融在一起的,生活和生存的力量,而这也是激发他创作的源泉。他来自日本,通过他的不断提及,也让我跟深一层的了解到了日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建筑气氛是怎样的,虽然我们常说日本的绝大不服文化来自于中国,但确实如安藤所说,与奉行中轴对称,用石板和宫墙屹立于自然中中国古代建筑相比,日本的传统建筑则是喜好通过人为手法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追求不对称的美感。这些的不同可能和当初部落逃亡东部与皇家政权完全背离等这些不得而知的历史条件有关吧。但这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通过这些也让我明白了建筑是反映人们生活气氛和状态的有力证据,而建筑他作为拔地而起的多维空间的创作者,震撼你的可能是它优美的线条,它独一无二的造型,它做工精良的材质,但让你驻足和久久不能忘怀的永远是他所创造的空间的氛围。这是我从安藤身上感觉到了。当安藤提到一个震撼他的建筑时,往往他表达的都是每当进入到建筑里面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和冲击,而正是有这样的力量才让这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师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2011 8 15 假期读了安藤忠雄写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感受很多。 双胞胎之一的安藤忠雄,从小被放在外公家长大,学习并不是他的长项,倒是17岁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可最终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拳击手,放弃了拳击梦。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安藤忠雄反复临摹书里的图画和设计图,渴望成为那样的大师。不能正式上大学,他就去旁听、上夜校,尽可能接触参加设计实践。为了体验广阔的建筑世界,1965年,日本海外旅游开禁的第一年,早已游遍本国著名建筑的安藤忠雄,辞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赌注,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从横滨乘船到纳霍德卡(俄罗斯的远东港口城市),又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再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绕到开普敦,又去了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这一行花了七个月,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建筑师的心意越发坚定。1969年,安藤忠雄开设了他自己的事务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有好长时间,他也只是躺在地板上打滚幻想,或是画没有委托方、看似毫无意义的设计图……直到让他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住吉长屋”建成。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只将鸡汤故事草草带过,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安藤忠雄毫无愧色地描述自己对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残暴”,用上了“拳打脚踢”一词,想想看,他以前可是拳击选手啊!连他自己都说,“他们除了恐怖害怕,大概没有别的感受了”。他对待掌握建筑师收支的业主、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也毫不屈服,不惧压力,不顾反对,绝不听取无理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业主入住前完全不让他们看设计图、不透露任何建造的进展。无论哪一个项目,即使没有回报,安藤忠雄都像打仗一样,不惜项目被中止,不在乎耗费几年的时间,拼尽全力去说服去搏斗让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最终像他设计的那样建起来。 世界上有这种“拼了”的人存在,真是非常可怕。难怪安藤忠雄那么喜欢清水混凝土,在自己的项目中反复使用,他简直就是个混凝土块嘛。在这部自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描述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也只有他才能这么严肃地对住在里面的人说出这么“无耻”的话来。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而且,一栋建筑建成并不算完,安藤带着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假日回访居住在他们的建筑中的人们,继续接受维修、改建、扩建的委托,买下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改做工作室,他对待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的态度,恐怕比照顾孩子还更温柔体贴,过分,简直是溺爱。因此,无论是委托他建造住宅、教堂、博物馆,从美学和质量上都会得到靠得住的结果。每一次,他的建筑都证明了“安藤忠雄这个人,虽然强势,却是值得放心托付的”。可是,他啊,简直是个建筑痴,连委托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不止一次对着空地、对着政府都没想好要如何开发的区域设计,主动拿着设计图去找土地的所有者,看,这是我做的计划,按照我的设计来吧。 在安藤的建筑里,是无所谓人的。那些清水混凝土建造的物体有生命,具有了超然的神奇感,建筑是主人,像是活的神。人成了寄宿者。安藤忠雄像是《1Q84》里的领袖,他连接了两个世界,将建筑的“神”的意志表现出来。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唯有接受使命,在严酷的现实里“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一心前进,设计,看着设计变成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安藤信奉直接经验,"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他曾夫子自道:"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读后感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他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却开创出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这本书从住宅,广场,城市,由小到大的讲述了各类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以及各种建筑的发展史。以他自我的独特理解为引,贯穿全文,不仅讲述了他对自身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剖析,更在潜移默化当中把他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具象化的在你脑海里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以建筑设计师为个人职业目标的人,我从这本书上领悟到了很多。我是一个暂时不是以建筑学为专业学习的人。而建筑师却是我的梦想,这一直困扰着我,到底是否应该放弃现在的土木专业,转而学习建筑学呢?然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让我恍然大悟,安藤忠雄大师的传奇生涯让我知道建筑,并不一定需要从正规的科班教育开始,建筑的学习是可以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美学见解,以及日后的生涯的个人学习开始的。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从住宅开始讲起,文章开头以住宅-建筑的原点为题,从日本的住宅建筑讲起,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剖析了日本独特的建筑住宅文化,再从近代的的世界建筑风格的发展和历史转变等多方面讲述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改变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对住宅建筑的见解和对自身住宅建筑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讲完住宅这是个体,安藤忠雄大师在这本书中接着对住宅的集合,即聚落进行分析,从地中海的希腊雅典式的西方聚落,亚洲中国福建的客家土楼等独具特色的聚落形式进行讲解,再就聚落的独特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古典的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就聚落方面的差别,以及各自的影响,再分析当代日本建筑思想和方法在聚落思想上的优缺点,在就自己的六甲集合住宅这一建筑作品进行解读。 简述完各类建筑的个体形式,安藤忠雄大师就从威尼斯这一古典的西方建筑城市讲起,从圣马可广场的独特以及对他的影响讲到城市中广场舞台设置的各种形式和思想变化,再结合到自己的作品和日本现行的建筑分析日本当代建筑的缺失。在这以后安藤忠雄在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自身和当代世界建筑在城市城市,在城市规划上,建筑思想上的一些区别,变化。从方方面面讲述了他个人的建筑风格。 每个文化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这本书也是认识建筑世界的一个窗口。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建筑师这一行业有了新的见解,跟让我我从各种文化的角度对师姐建筑的发展和形式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也让我了解的真正的建筑艺术到底是什么,建筑思想的形成以及他的重要性。建筑不仅仅是由土木建成的一个封闭空间更是一种时代对环境需要的一种体现,一种当时世界或国家就其本身文化和建筑师个人思想的一种凝聚体现,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思想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法抹去的史诗。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水之教堂 Church on the Water

目录 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建筑风格 影响 作品介绍 清水混凝土介绍 水之教堂分析 简介 地形分析与北海道选址 空间构成分析 功能分析 数据分析 交通流线分析 采光分析 水之教堂与基督教文化 模型制作过程 总结

一、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日本著名建 筑师,从未受 过正规科班 教育,开创了 一套独特、崭 新的建筑风 格,是当今最 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于1995年获得普列茨克奖。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安藤忠雄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建筑风格 可靠的材料。即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纯粹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他追

求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影响 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 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 的启迪。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 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 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 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 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在当代引起广泛的赞赏不是偶然的。他的作品简约平正, 冷凝深远,含有诗意哲理,在现代建筑的物质手段中传达出日本古 典美学的情趣与底蕴。 作品介绍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二十岁,二十年 ---读《建筑师的20岁》有感 《建筑师的20岁》是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交流时的访谈录。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提到这六个人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这些经历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20岁左右,正处在大学求学阶段,大学期间的心绪和场景,常常是后来人们追怀反思的有趣话题,也是支持事业前进和学术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方向。 ●兴趣与好奇心是一切的开端和坚持的动力 皮亚诺经常将建筑比喻为冰山,他经常讲“建筑是一座浮在大海里的冰山”。好奇心是一种对社会的好奇,这对于成为建筑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好奇心现阶段首先是对建筑知识的好奇,对建筑相关知识的好奇。虽然建筑设计是一个很主观的一项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必须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建筑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设计才合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观。而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就是要去了解其它与建筑有关的知识,这样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思想领域,让自己的建筑设计更丰富,有更多的可能实现。伦佐?皮亚诺出生在一个建筑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在建筑工地上泡在建筑工人之间,因此他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他对这这些材料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他觉得建筑师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和自由性,所以好奇心使他从小就确立了要成为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他对材料的好奇和专注,以及对于工匠手艺的了解,最终帮助他实现了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而也是这一设计让他名声大噪,确立他在世界建筑界的地位。 ●旅行的意义 学习建筑的另一个老师就是——旅行。旅行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理卡多?雷可瑞塔),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和空间会让我们产生惊奇的感觉,这样的探访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理卡多?雷可瑞塔)。理卡多?雷可瑞塔在访谈中一直在介绍旅行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安藤忠雄是通过旅行自学学习建筑的,还有柯布西耶的旅行对他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做过木工 当过货车司机17岁进入拳坛成了职业拳击手在迷惘的年纪因为一本柯布西耶的作品集爱上了建筑因为作品集里的一 句话:「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拿着打拳打来的奖金游遍世界看建筑1969年,28岁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作为一个非科班的野生建筑师他半路杀进菁英主义的日本 建筑界全靠自学成才开创自己的风格流派获得建筑界的诺 贝尔——普里兹克奖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从本月26号开始 诸多关于安藤忠雄癌症晚期的消息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 在这些报道中作者声称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已经是“癌症晚期” 安藤忠雄是笔者进入建筑领域的领路人而安藤大师的战斗 精神更是鼓励了诸多建筑业的同行者我二十岁出头四处旅 行时,就在想,这个国家真的可以这样吗?对社会或权力的问题也思考了很多。这些现在都成为我做建筑设计的动力,即使有一时的不顺利,在愤怒还没有消失之前,就想“再努力一把也许就……”这也许就是我摆脱不顺利的方法吧。——《安藤忠雄论建筑》

首先从这些文章引用的消息源开始所有言之凿凿的话都来自一篇NHK的报道这篇报道里提到安藤因为癌症被切除了胆囊和十二指肠之后又被切除了胰腺和脾脏但是这篇文章同时也提到安藤的最后一次手术是在“去年夏天”而NHK的这篇报道的时间是2015年6月也就是说安藤的上一次癌症手术是在两年前 NHK2015年的报道却被中国的自媒体们在2016年用来给安藤判了死刑更何况通读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找到“晚期”或者相应的词! 谣言止于智者!下面看看大师最新的一些设计作品!1.杭州中国最美的社区图书馆春天第一批樱花,在硬朗洁净的建筑前开得肆无忌惮,那是清晨6点钟,偶尔的鸟叫声里,第一束阳光慢慢地在玻璃上闪烁,在花瓣上闪烁,在水面的倒影上闪烁;而7.4公里之外,良渚4千多年前的灰墙,被同样的一束阳光轻飘飘地掠过。 如果我说,这不是一张效果图,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你信吗?其实,在安藤之前,这里曾经也有一座图书馆的。这是原来的图书馆“不要破坏自然,建筑应该与自然共生。”安腾先生若有所思地说。安腾先生做的设计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水泥,有着强烈的几何感、空间感…… 如果从上空俯瞰,一万多平米的多边形建筑,就融在森林之中。而大屋顶和整个庭院上是安藤先生微妙的几何切割,艺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之路 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建筑师的20岁》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虽然不能亲临现场感受大师们的风采,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仍能深深地感知到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着热爱。 参加海外建筑大师系列讲座的大师有以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给人们带来无比震撼的伦佐.皮亚诺、由”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在建筑界崭露头角的让.努维尔、墨西哥地域主义的代表之一里卡多.雷可瑞塔、孤高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在“卢浮宫美术馆”中建造了玻璃金字塔而举世闻名的贝聿铭以及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多米尼克.佩罗。六位大师不仅在年龄上,在其成长道路上,其设计思路上几乎都完全不同,但超越年龄的隔阂,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同时。我也意识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素质,他们也不可能设计出“大写的建筑”,而成为“建筑大师”。 在从各方面对这六位建筑大师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深刻的不同与共同。 首先从成长经历看起,伦佐.皮亚诺出身于建筑商的家庭,多米尼克.佩罗生长于工程师家庭,而让.努维尔父母都是教师,里卡多.雷可瑞塔的家庭从事的是金融方面的工作,贝聿铭则是华裔美国留学生,没有丝毫建筑师背景。或许,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成为建筑师而言,不一定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成为他们成为建筑师的道路上的“看不见的手”,将他们带入建筑的世界。伦佐.皮亚诺自小热爱材料及材料摆弄,由此开始学习建筑学;让.努维尔在德维耶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下渐渐地对绘画感兴趣,为了在绘画与父母反对间寻得平衡而去了美术学院学习建筑,由此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里卡多.雷可瑞塔从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游历了墨西哥的许多小村落,并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建筑;弗兰克.盖里的陶艺课老师建议他借鉴建筑,并把他介绍给了建筑师索里亚诺,点亮了建筑师道路的一盏明灯;贝聿铭在不断的旅行与冒险中结识建筑;多米尼克.佩罗则与伦佐.皮亚诺相似,热爱绘画,并因家庭的原因选择了在技术与绘画的结合点上的建筑专业。 我想,他们会最终选择走上建筑师之路并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与兴趣恰好与建筑相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爱好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自己的领域,最终与建筑相遇并”一见钟情”。那么作为仍在建筑学院学习的我们而言,我们的兴趣也同样的多姿多彩。我们中或许有与大师们一样与建筑一见钟情的,或许也有仍在不断探索自我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坚持自己的兴趣的同时敢于尝试新的领域,我们或许就能发现真正适合我们的,注定要由我们去完成的事物的所在。 在讲座中,六位大师中的任何一位都兴趣广泛,重视旅行,“不看杂志”,这些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我想,能够成为一位建筑大师与这有着密切的关系。 兴趣广泛,令我想到包豪斯的宽泛的教育方式,这种广泛性使其能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尤其在早期,学校里有教授绘画的老师,家具设计师。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拥有多种学科门类的学校它们汇聚在一起。对于保持作为建筑师所需要的广泛的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 关于旅行包豪斯学校的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曾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建筑的问题对里卡多.雷可瑞塔说:“那就住在墨西哥,然后尽可能多的去旅行。”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世界敞开着它的大门,我们可以走出自己的国家去工作,因此我们要理解其他文化,也就必须要学习历史,了解了历史,在看到帕特农神庙是,我们才能看到我们该看到的

安藤忠雄.读后感

光与影的战歌 ——《安藤忠雄》读后感 一切都像安藤自嘲那样,他是游击队中的一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战斗。 谈到日本,大凡有民族感的国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腾一团与生俱来的仇恨。但军国主义不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代表不了现在的日本人。通过安藤,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反思,至少在建筑行业内。 安藤的成功,或者说是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性格。拳击手出身的他,在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先天差距时,安藤对未来犹豫了。“钱不是用来存得的,只有把用在自己身上时,钱才有了价值”。于是,他决定旅行求学。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他小时候既不受欢迎的遭遇,塑造了他执拗,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他改造自家住宅“住吉长屋”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这表达了他对抗在高速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的个人意志。同样在他的第一个都市建筑“表参道之丘”中,他在族中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边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是两个层次的建筑作品,相去甚远。但在安藤心中两者间有一条线,“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住吉长屋、表参道之丘……是他同畸形发展的都市战斗的阵地。 在安藤眼中建筑是有责任的,除了为人遮风避雨,还需对其周围环境负责。在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创意的灵感或者限制都来源于环境。建筑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在环境面前表现得如此谦卑,或许又回到了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的这种责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融合,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环境整体面貌未受大的影响,也使相同风格的建筑能大量和谐地存在,这就出现“造镇”的现象,六甲山集合住宅群,安藤十几年、二十几年持续持续改变当地的风貌;到了21世纪,世界开始注目环保,安藤则在材料、采光、通风上寻求环保。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在做一个设计时,设计的想法不是在接到委托时才开始构思的。他常常给一些空地,或者有意思的基地进行设计思考,很多时候在接到当地委托的时候,他已经思考很多遍了。我想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生活需要发现,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安藤虽说是做一个建筑,但他往往是从宏观方面开始思考的,这使他看到的问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最后,想感谢安藤,让我走入了建筑的殿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