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参考答案(改变字体颜色即可显示详细内容)一、单选题1.C 2.A 3.D 4.B 5.B 6.B 7.B 8.A 9.C 10.A 11.B 12.D 13.D 14.A 15.A

16.B 17.A 18.A 19.A 20.B

二、多选题 1.AB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6.ABCD

7.ABCD

8.ABC

9.ABCD 10.ABC 11.ABCD 12.ABCD 13.ABC 14.ABCDEF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

19.ABCDE 20.ABCD 三、6

四、简答题1.简述移动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无线网络、蓝牙、RFID 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3-4。2. 简述数字包容战略及其内容?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五、论述题结合有关事例,论述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P184-188 参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184-188。参考资料以下内容来源于论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仅供参考,禁止直接使用。一、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一)建设智慧城市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面对城市病和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8 年11 月,全国已有600 多个城市计划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加入了建设新

型智慧城市的行列。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市领导的重视。(二)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推广了建设经验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也在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16 年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7 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组织开展2016 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三)智慧城市政策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国家层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 年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 年12 月,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标准(GB/T33356-2016)。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 一) 智慧城市理论方法研究滞后于实践,目前智慧城市理论方法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 二)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和产品储备不足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几乎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并研发的,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技术上落后很多年。我国虽然在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有所突破,但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所需高端、核心产品还掌握在国外IT 厂商手里,这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内虽然有一批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IT 厂商,但产品往往比较单一,难以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三) 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逐渐完善,但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尤其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都在开展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智慧城市建设是区域层面的信息化,更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横向协调机制。三、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 一) 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两层层面的含义: 一是有关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如道路能够根据感知干燥度等参数,自动启动洒水装置; 路灯根据周围明暗程度自动开启或关闭; 燃气管道能够探测压力等参数,异常时自动关闭并组织维修。二是网络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要智慧。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无线城市,推进三网融合。在计算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用户使用计算资源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城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电子证照库和社会信用数据库等。在安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公钥基础设施( PKI) 、统一身份认

证系统和异地灾备中心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畴。( 二) 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进智8 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社会三大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 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实践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当地的信息通信技术( ICT) 产业发达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ICT 产业越发达,该地方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往往越高。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促进当地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数字经济结合起来,以用促业。此外,还要发展智慧城市教育培训、IT 咨询等相关服务业。( 四) 理顺智慧城市体制机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统筹协调部门,统一负责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工作。要着力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构建整体政府。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互联网促进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形成社会共治局面,实现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转变。有序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深化大数据应用,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

基于互联网的政府管理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政府管理创新 作者:郑龙时间:2010-04-23 浏览次数:1800 次 一、技术变革视角下的网络技术及其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处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回顾历次技术变革,其概况如表1所示。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促使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网上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实现政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各国政务发展一大趋势。综合来看,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是经济周期中少数几次具有深远的、全方位影响力的、能够产生持续增长动力的技术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组织等五大方面特征,是一个不断地“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产生这种强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那些具有根本性变革的力量才能推动这个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是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力量,它正在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式,也促使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是由Intel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发明的。该定律预言,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微处理器(CPU)的运算能力每隔约18个月可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同等性能计算机的价格将以相当的速度下降一半。“摩尔定律”被奉为信息工业发展的金科玉律。信息革命是在强大的工业革命之上产生的,工业革命体现

在物质生产领域,主要是组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以及延长迂回生产过程(从设备更新到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市场是联结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如果说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的体力,那么,信息革命无疑是延伸了人的脑力。信息革命是建立在已实现了的工业革命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的,它能够全面地提高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互联网发展对政府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府治理方式的革命,信息化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影响绝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政府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政府需要创新管理,重塑自身形象,以适应速度、便利、效率、选择多样性、弹性、参与和人性化的新时代特征。 (一)机遇 1、政府管理的电子化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Toffler)在其《预测与前提》中指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①]。这里,其实就存在一个网络行政和网络政治的问题。就广义而言,网络政治是在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关系的政治现象;就狭义而言,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在电子政务状态下,由于信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世纪之交的新浪潮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 三.公共治理范式的传播:中国公共管理的新世纪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一)公共管理的崭新范式: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 1.从20世纪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到21世纪的公共治理新浪潮 (1)1887年W·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开始了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其结果,通过“政治和行政二分”,一方面,针对立法权偏重的“国会政府”格局,健全了以总统制和文官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也让现代行政学研究从政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2)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治理危机”报告,开始了21世纪全球性的公共治理新浪潮。其现状,Google英文检索:governance达385,000,000条;百度中文检索:治理有12,700,000条(06/3/5)。表现出全球性的治理热潮和中文世界治理的兴起。 2.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治理的内涵的根本性改变 (1)西文世界governance的简要考察 governance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操舵”,意指控制、操纵、统治,分别以governance 指与其相应的方式,以government指与其相应的机构。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框架下,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排他的,统治的方式是集中的、垄断的。虽然现代政治实现了竞争性和多元化的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依然遵循陈旧的单一、集权和垄断的方式。 美国学者V.Ostrom从1960年代起,批判了单中心、集权化的官僚行政管理,并以复合共和制为基础,论证了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1990年代,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导致遍及世界的从公司、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的治理浪潮。Governance的内涵就此发生了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2)中文世界“治理”的简要考察 上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把治和理分别使用。治,用作统治、整治、秩序化、安定之义。中古后,双音节词渐兴,治与理合用为治理,意即通过统治和管理使社会秩序化而安定。如张居正《答耿楚侗书》:“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可见,中文“治理”和西文governance 的传统含义大致相同。 2000年俞可平等介绍和研究治理问题,“治理”的词义才发生从政府“单一统治”而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的变化。 (3)治道、管制、管治、治理,还是共治:关于governance汉语译名的讨论 目前,governance的中文对译情况有些混乱,前后有“治道”、“管制”、“管治”和“治理”等几种译名。 较早有刘军宁、毛寿龙的“治道”之译,这个对译与governance偏于方法的字面意义相合,但除了在有形上传统的政治学界有人使用外,未能在应用主导的行政学界得到推广。 同期有城市规划管理学界受港台同行的影响,对governance使用“管制”的中译。但“管制”一词在大陆被用作仅比“专政”轻一级的严酷监管之义,与governance的新义截然相反,造成极大的误会。后来又将“管制”调整为“管治”。 governance最普泛使用的对译是“治理”,但由于“治理”往往与政府单方面管理相混,比如常见的“政府治理”就是如此,我们认为“治理”的对译不能从这种含混中区隔出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1.8) 《非政府组织管理》 主讲教师:郭道久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当前,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来,交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就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以前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善。本文理论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CSO)、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V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及免税组织(Tax-exemption organization)等。 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国外政府改革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地方政府学》其中考试参考资料答案

地方政府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校区:姓名:学号: 1、省作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最早出现于( B )。 A、明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2、自然、经济、人文的地理条件制约着( C )。 A.地方政府的能力 B.地方政府职能发展的不同程度 C.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容 D.地方地方政府的辖境 3、研究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A、制约地方政府的过度发展 B、寻求地方政府活动的理论准则 C、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D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建设 4、军人政府执政是独立后,______国家经常出现的特征。( B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非洲D东南亚 5、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 B )。 A、地方政府体制 B、地方行政建制 C、地方政府结构 D、地方政府管理 6、影响一个国家地方政府层级的因素有(ABCD )。

A、地域大小、人口多少 B、历史传统和政治体制 C、现实的政治需要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7、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 )。 A.双重性 B.差异性 C.局部性 D.服务性 8、地方政府职能的规范性是指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行政和公务服务必须(ACD )。 A.法制化 B.民主化 C.标准化 D.规范化 9、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职能呈现的新特点包括(ABCD )。 A.加强区域规划和参与领土整治 B.重视环境保护 C.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 D.突出职业教育和培训 10、推动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因有(ABCD )。 A.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 C. 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D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 1、民族乡因其规模太小,不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利。(√) 2、地方政府层级多少是由国家行政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答:与国家行政效率高低并不构成直接关联。 3、我国的县、乡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 ×) 答:县政府是有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 4、在一般情况下,一切国家活动都是通过完成社会管理,使社会处于统治阶级期望的秩序状态,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 5、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标准化强调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承担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严格按法律规范的要求来进行。(×) 答:标准化改为法制化。

《政府公共关系》形考作业1-4全部答案

《政府公共关系》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2011-03-18 14:07:54)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电大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一些宾馆、酒楼不惜金钱,以苛刻的选美条件来招选几位美女充当“公关小姐”,让她们当“门卫”、迎宾客,这种现象扭曲了公关的真正意义,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 A )。 A. 花瓶公共关系 B. 黑色公共关系 C. 关系公共关系 D. 人情公共关系 2. 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目标是( B )。 A. 发展经济 B. 塑造良好形象 C. 与企业竞争 D. 缓解民愤 3. ( D )是公共关系的手段。 A. 美誉 B. 真诚 C. 互惠 D. 沟通 4. ( D )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任务。 A. 处理和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B. 处理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 处理和协调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 D. 处理和协调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5. 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是(C )。 A. 人际关系 B. 庸俗关系 C. 政府公共关系 D. 行政管理 6. 在西方,公共关系开始于( A )。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古埃及 D. 古印度 7. ( B )首先把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课程推向了纽约大学的讲堂。 A. 艾维?李 B. 爱德华?伯尼斯 C. 杰斐逊 D. 张金马 8. 公共关系的原则是( C )。 A. 美誉 B. 真诚 C. 互惠 D. 沟通 9. 公共关系主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总和,一般通称为( B ) A. 公共关系活动 B. 公共关系状态 C. 公共关系职业 D. 公共关系 10. 20世纪初,新闻界开展了一场( B ),这一运动直接指向政府和大企业,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及大企业的丑恶行径。 A. 静坐运动 B. 扒粪运动 C. 大字报运动 D. 公关职业竞聘运动 11. 权威性公共关系著作( A )提出了著名的“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A. 《有效公共关系》 B. 《公共舆论的形成》 C. 《公共关系教育大纲》 D. 《政府公共关系》 12. (B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引进我国。 A. 20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13.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 A )。 A. 美誉 B. 真诚 C. 互惠 D. 沟通 14. ( B )是公共关系的信条。 A. 美誉 B. 真诚 C. 互惠 D. 沟通 15. ( C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 A. 1989年 B. 1990年 C. 1991年 D. 1992年

2015政府公共关系测试卷和答案四套

《政府公共关系》教学考一体化 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7小题,共21分)(总分21.00) 1.下列不属于政府公共关系收集信息职能的内容是( D )。(3.00分) A. 政策形象、管理水平的信息 B. 领导者形象信息 C. 机构设置和办事效率的信息 D. 产品与服务形象、企业形象的信息 2.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 A )。( 3.00分) A. 与公共关系主体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 B. 以提供商品、劳务为手段,以实现营利为目的的基本经济单位 C. 作为特定的公共关系活动的承担者的社会组织和特定个体 D. 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和工作过程 3.1952年,卡特里普和森特出版了权威的公共关系学著作是( A ) 。(3.00分) A. 《有效的公共关系》 B. 《公共关系学》 C. 《公众舆论的形成》 D. 《原则宣言》 4.( D )年底,新华社两位记者以“政府形象”为题,报道了上海市实行廉政的情况,我国公共关系的热点开始进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3.00分) A. 1986 B. 1998 C. 1989 D. 1988 5.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 C ) 。(3.00分) A. 巴纳姆 B. 卡特里普 C. 艾维.李 D. 伯尼斯 6.20世纪( A )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被引进我国。(3.00分) A. 70 B. 60 C. 90 D. 80

7.1923年,首先把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课程推上了纽约大学的讲堂是( C )。(3.00分) A. 乔治.迈克尔利斯 B. 托马斯.马文 C. 爱德华.伯尼斯 D. 艾维.李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0小题,共40分)(总分40.00) 1.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BCD )。(4.00分) A.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 B. 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具有社会性和非赢利性 C. 政府公共关系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D. 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2.政府公共关系的收集信息职能主要包括( ABCD )。(4.00分) A. 收集机构设置和办事效率信息 B. 收集领导者形象信息 C. 收集有关政府的其他信息 D. 收集政策形象、管理水平的信息 3.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提出的两个原则是( CD ) 。( 4.00分) A. 投公众所好 B. 凡宣传都是好事 C. 公众必须被告知 D. 说真话 4.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显著特征,是( BCD )。(4.00分) A. 理论性、职能性 B. 目的性、服务性 C. 和谐性、发展性 D. 实践性、继承性 5.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是( ABCD )。(4.00分) A. 协调沟通 B. 收集信息 C. 决策咨询 D. 宣传引导、树立形象 6.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ABCD )。(4.00分) A. 以沟通为手段 B. 以互惠为原则 C. 以美誉为目标 D. 以真诚为信条 7.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必须涉及三大基本要素,是( BCD )。(4.00分) A. 塑造良好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治理变革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治理变革的研究 摘要 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的篇章,现代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今互联网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它更是一种变革社会的力量。至2015年7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共新增网民1894万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人数达5.9亿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网民所产生出的政治影响力将随着网民的规模化逐渐强大,并伴随着政府对网络信息基础化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对网络民意高度重视而愈加明显。针对上述状况,政府把握网络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对网络化背景下有关政府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就在于为找出解决互联网时代下背景下我国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治理的对策,使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政府对网络危机的回应速度和回应质量,树立诚信政府形象。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方式;变革

Research Internet era of governance reform Abstract Interne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modern era, profoundly change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lifestyles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society, it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human life, modern people's liv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social life aspects. Today the Internet has not only as a tool exists, it is a force for social change. Until the end of July 2015,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 released a 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Internet Development of the 36th, the report shows the first half of a total of 1894 million new Internet users; As of June 2015, 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of 48.8 %, the total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reached 668 million people, the number of mobile Internet use 5.9 million peopl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age arising out of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scale as users began to grow, along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ttention and more obvious. In response to these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 network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governance reform is urgently needed in the way the Internet era background, this paper concerning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he purpose is to find a solution for the Internet age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network management network platform of our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text that the government'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improv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and quality of response to the network crisis, establish the integrity of the government's image. Keywords: the Internet age;the government;governance;change

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文献综述 一、企业型政府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由于政府角色危机、财政危机、信任危机以及官僚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再造运动。这场政府再造运动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再造力度之深,可谓空前。综合看其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如下:(一)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更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政府的应变能力,取决于政府的效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必须提出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政策,以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显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官僚组织已不再适应,建立政府管理的新范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官僚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受到人们普遍的质疑和批评,引发了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迫使西方国家进行政府再造运动,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二)政府扩张使政府角色膨胀,造成政府失灵,从而使西方政府面临困境和危机 二战后,受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加大了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得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角色不断膨胀,引发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造成了所谓的管理危机。而国家福利主义的推行,使得政府开支增大,这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持续的财政赤字。可财政资源又相对有限,此时提高税收已不大可能,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之中。危机和困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并调整政府的角色问题。 (三)私营企业再造的成功经验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大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一些目光远大的公司对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取得了成功。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技术等方面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益分析、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实行标杆管理、绩效管理,强调组织学习等等。私营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与政府管理的落后、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私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再造之成功经验无疑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并构成了巨大的再造压力。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转移、政府权威的日趋下降、工商企业再造经验的传播、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因素,构成了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政府职能扩张和规模膨胀所导致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则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企业型政府的直接动因。面对这一形势,传统官僚制严格的等级制线性结构、对法律的过度崇拜、过于细致的专业分工显得日益僵化,力不从心,这进一步构成了行政改革的体制原因。作者认为,企业型政府是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是公共行政从传统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换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一主张,既非将政府同化为企业,亦非政府官员都由企业家来取代,而是用企业理论、企业家精神来影响和引导的政府改革,使未来政府更具有回应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企业型政府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又称“企业家政府”、“企业性政府”和“企业家

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行为的监管 姓名郭栋 所在学院行政管理 专业班级 10年秋季行政管理 学号 1014001255042 指导教师 日期2012 年 3 月 14 日

目录 论文提纲 (2) 内容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11)

论文提纲 一、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1、国内及国际对其概念的界定 2、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概念 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程 1、中国古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现代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 3、中国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与挑战 三、解决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的措施和原则 1、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原则 2、加强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方法 3、政府的作用 4、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5、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信用缺失、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政社不分等,政府如何有效地对非政府组织行为进行监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非政府组织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其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与工具性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利用,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中国当代的新生事物,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所发挥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需要重视和引导,保障其健康发展。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较狭隘。在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下,应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现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与挑战监管制度

地方政府学参考答案

1、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答:①这是一场很典型的"中国式"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案例。 案例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以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府。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 ②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纵向上是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传统计划经济下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地方政府基本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分权已成趋势,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分工和合作不断强化,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府进行最宏观和最高层词的决策,主要致力于整体和全局。省级政府进行区域决策、高层管理与执行,主要致力于上下的平衡。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放到改的框架中设计和安排,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完善地方政府的组成和运行方式。 ②通过立法,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各自的行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纠纷的司法裁决制度。 1、从该案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案例中的地方政府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一、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二、根据宪法规定: 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权力机关,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权力来源与本行政区域的全体居民。 2、该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混合体地方政府的优点: 政府的缺点: 1、西城区地方政府改革,体现了地方政府管理的哪些特点? 地方政府的管理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内部管理(实现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相对封闭;管理科学;目的是系统工作效率 外部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开放性;目标提供生活、社会环境;要求系统社会效益,法制化 2、西城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手段”,外部管理是“目的”。外部管理的成效和效率取决于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地方政府自身是国家行政权力地方上的载体和执行者,只有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管理有效,组织运转有序,才能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行使公共管理权限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公共关系学形考任务2答案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在公共关系调查中,随机抽样法是一种准确率高,且又省时、省力、省钱 的好方法。 错 2、开放式问卷的特点是答案比较规范,调查对象回答方便,结果便于定量分析。 选择一项: 错 3、服务型公关模式以提供各种实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选择一项: 对 4、政府关系是社会组织可以回避的一种关系。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5 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6

长期的公共关系活动适宜选用电子媒介,短期公共关系活动适宜选用印刷媒介。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7 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8 公共关系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9 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主要得力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10 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11

根据传播学原理,公众对大众传播中输送的信息,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的。研 究公众,必须研究能够经常影响他们意见的领袖,如专家学者、权力人物、 社会名流、新闻记者等。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12 美国当代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艾瑞克·亚威包姆指出:“任何公共关系活动或战术都应由如下四要素构成:新闻价值、商业信息、媒体目标、预期目标。”他提出的这四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确定公共关系目标时考虑的关键要素。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13 公共关系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注意语言价值色彩的选用。公关宣传 要尽量选用中性的词语,以显得平易近人,慎用最高级的赞语。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14 公共关系人员在对不同地区进行宣传时,不需要考虑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在实施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会存在障碍。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15

当政府遇上互联网——课后习题2018年12月

当政府遇上互联网——课后习题2018年12月

为什么学这门课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按照信息的共享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 ?A、不予共享 ?B、无条件共享 ?C、有条件共享 ?D、给予共享 我的答案:D得分:33.4分 2 【判断题】时下流行的网约车更多的是“互联网+黑车”。()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3 【判断题】 通过支付宝给交通卡充值比在窗口和自助机用现金充值更方便多,所以后续该全面取消线下窗口。()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信息时代的政府怎么破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各项,一般而言变化速度最快的主要体现在()。 ?A、组织 ?B、政策 ?C、技术 ?D、制度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数字时代的信息有哪些特点? ?A、更易采集、传送、复制、共享和保存 ?B、更易转变、分割和合并 ?C、实时互动 ?D、方便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信息在社会中无所不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这门课上什么菜已完成成绩:100.0分

【单选题】 “流程再造”属于()的内容。 ?A、 电子服务 ?B、 电子参与 ?C、 组织转型 ?D、 政策调整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电子治理是指运用()来支持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民主程序、并改善公民、社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A、移动电话 ?B、笔记本电脑 ?C、台式机 ?D、信息与通讯技术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定上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笔者从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出发,分析影响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门槛过高,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法律状况 非政府组织,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中文直译,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对产生公认的概念,但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概念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支援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除了“非政府组织”外,国内还通常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名称称呼此类组织。本文为了行文流畅,上述概念都有所提及,但是所指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从事和涉及的行业也日渐广阔。但是这些社会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缺陷和政府管理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存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上存在缺陷。其二则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一、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 众所周知,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非政府组织被涵盖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下。可是目前,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相当凌乱,这些法律法规分别存在于一般性的法律和一些特别性的法规中。 (一)一般性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1.我国《宪法》第35条是关于公民有自由结社的权利的规定。 2.《民法通则》第50条提及了 社会团体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3.行政法的相关规范,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各种行业的管理条例。4.在地方性法规中,各地均有对社会团体的规定。例如《广州市社会团体管理登记办法》、《湖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等。 (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部门法律 在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中,目前仅《红十字会》和《工会法》。但是相关法律亦有所规定。例如《律师法》、《体育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的部门规章包括《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等。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为主导,以根据各行业、各地方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的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基本涉及了非政府组织从设立、变更到注销的运行过程和日常的人事、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方面的事项。应当说,尽管有些地区尚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立法中的问题 (一)非政府组织设立的门槛过高 1.双重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对于非政府组织,我国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NGO的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权。这一制度在《社会团体

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形考作业一

.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形考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 标记题目 题干 (1)名词解释----政府公益广告: 政府政治类公益广告是指内容以表现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民族文 化为主的公益广告,它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形象类公益广告、 国民号召类公益广告和民族文化类公益广告。 题目2 完成 满分10.00 标记题目 题干 (2)名词解释----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或某个社会组织定期、不定期或临时举办的信息和新 闻发布活动,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政府政策或组织信息,解释政府或组织 的重大政策和事件。新闻发布会通常:有正规的形式,符合一定的规格, 根据发布会所发布的内容精心选择召开的时间和地点;邀请记者、新闻界 (媒体)负责人、行业部门主管、各协作单位代表及政府官员参加;实现了 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媒体集中,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大众 传播手段的集中发布,迅速将信息扩散给公众。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新闻 发言人自己主持,即承担发布会活动中的新闻发布、点请记者提问、回 答问题等所有环节的工作。新闻发布会的基本程序是先由发言人发布新 闻,然后再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是社会组织在发生重大具有积极影

响的事情时,向新闻界公布信息,借助新闻提升该组织或者与该组织密 切相关东西的形象的会议。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1)、一些宾馆、酒楼不惜金钱,以苛刻的选美条件来招选几位 美女充当“公关小姐”,让她们当“门卫”、迎宾客,这种现象扭曲了公关 的真正意义,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 选择一项: A. 花瓶公共关系 B. 人情公共关系 C. 黑色公共关系 D. 关系公共关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花瓶公共关系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2)、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目标是() 选择一项: a. 塑造良好形象 b. 与企业竞争 c. 发展经济 d. 缓解民愤

公共关系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 (PRSA)成立的时间是 ( C ) A.1978 年 B.1955 年 C.1948 年 D.1947 年 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B ) A. 马斯洛时期 B. 巴纳姆时期 C.艾维·李时期 D.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3.从公共关系实际操作的发展历史看,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首先是作为组织的( C ) A. 耳目 B. 修正者 C.发言人 D. 反馈者 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D ) A. 协调意识 B. 调查意识 C.环境意识 D. 信息意识 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D ) A. 分析人员 B. 技术人员 C.传播人员 D. 计划人员 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 C ) A. 关系 B. 舆论 C.形象 D. 观念 7.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都属于( A ) A. 互益性组织 B. 营利性组织 C.服务性组织 D. 公益性组织 8.被筛选出来的能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对象称为 ( A ) A. 目标公众 B. 外部公众

C.组织公众 D. 内部公众 9.“刻板印象”又称为 ( 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作用 C.晕轮效应 D. 定型作用 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 B ) A. 社会事件 B. 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 社会运动 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 D ) A. 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 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D. 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 ( C ) A. 印刷媒介 B. 组织的机构设置 C.公众对象 D. 工作方法选择 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 A ) A. 两级传播论 B. “3S”论 C.把关人理论 D. 议题设置论 l4. 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 C ) A. 社会组织 B. 消费者 C.公众 D. 受众 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 D ) A. 推销产品 B. 提供服务 C.赢得经济利益 D. 确立组织形象 16.视觉识别系统 VIS 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 B ) A. 标准字 B. 标志 C.标准色 D. 象征图案 17. 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 ) A. 广告创意 B. 广告定位 C.广告媒介安排 D. 广告效果测定 18. 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B )

网络时代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时代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危机 事件的挑战和机遇探究 马克思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2级陈炳境 指导老师邵二辉 摘要:网络时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政府部门带来了明显的挑战。相比于过去,网络时代,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促进政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多元化,使危机的影响范围扩大,给政府应对危机带来更大的压力。政府部门要特别重视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关键词:网络时代;突发公共危机;挑战;机遇 Abstract:The network era of emergent public crisis events brought obvious challenge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mpared to the past, the network era, on the one h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to set up good government image,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immediacy, diversified, expand the area of the impact of the crisis, bring more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crisi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crisis emergencies. Key words:network era;Emergent public crisis;challenge;opportunity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新贵的出现,信息传播又呈现出新的特征,也给政府管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掌握网络时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特征,对于政府应对突发公危机事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概述 (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