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淄博师专--张以磊--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淄博师专--张以磊--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淄博师专--张以磊--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淄博师专--张以磊--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张以磊淄博师专初等教育系 255130)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个方面,即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将这五个方面的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具有生活化,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已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语文学习,但学生都知识面狭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化,学的多却收获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是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想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把“应试语文”、“课堂语文”变成“时候语文”,让学生扩大学习语文的时空限制。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小学:指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学生

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课堂教学:就是指在确定时间、地点、场合下所进行的教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文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然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学与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以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教学的价值。

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习惯,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要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进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经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得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实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一要求明确指出要将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使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识字教学生活化的乐趣呢?

1.、合理地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时对教师

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将引导学生自己识字作为研究突破口。

①学生互认姓名,增加识字量。为使学生互相认识,增加学生团结,有效地识字。在开学初,教师应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并且把学生的姓名制作成卡片,将卡片投影到屏幕上,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同学姓名。同时,教师采用这样的做法,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②认识校园里的各种牌子,提高识字量。在开学初,教师可组织本班学生参观校园,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引导学生将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相结合,在校园中学习识字,提高识字量,使学生识字的兴趣大大提高。

③欣赏教室文化,提高识字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课程表、名人名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黑板报等;开展识字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识字的兴趣。

2.采用“生活化模式”展现文本资源

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①把课堂“搬进”生活。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教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认识商品及商品标签,把不认识的字记下来,回到学校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不仅学生认识了许多字,而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班集体更加团结。

②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在来学校的路上,把不认识的字写

下来,来到学校之后,在班上互相交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3.作业生活化

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文打交道。教师可采用创造性地生活作业,使学生大量识字。

①借助书籍识字儿童喜欢看故事书、小漫画等,教师可开展每周一节“我会说”展示课外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识字,多阅读,不仅提高识字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②借助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识字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要求家长让学生看电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屏幕上的字。这样,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大量的字,而且也获得大量有效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③借助生活情境识字教师可要求家长带学生上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广告牌上的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4. 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

开学之初,教师可给每个学生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每周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记录下来,并且在班级中展示,也可让学生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互相交流学习,开展识字比赛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教者认为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加强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品味多彩的人生。

1.借助媒体,感受生活

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的,介绍性的说明文等,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可以使新学内容较快地注入学生原有的认识知识结构,真正达到理解,从而优化学习过程。

2.角色演示,再现生活

通过角色体验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演示、表演,体验

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活动中自然地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了语言的感悟能力。

3.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课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

4. 读思结合,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讲究在“物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学”,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可以把真实感人的生活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认识、体验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与练习,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使作文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乐其于作文。

1. 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

2.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

通常课程安排每周有两节作文课,于是作文教学往往在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在教室里完成指导、拟稿、修改,留下个尾巴回家完成,似乎学生作文所须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写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作文教学时要打破“一篇作文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作文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作文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的作文当然不是“空话”与“真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3.抓住契机,激发作文的兴趣和动机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以实践为契机。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活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等。

4. 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

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时他们在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5.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习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成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6.利用互联网,让写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绘).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多种情境,开拓训练渠道,将口语交

际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后者把生活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面的高年级学生,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结合学生生活,积极创造实践机会---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教师要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开拓口语交际的渠道,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锤炼,从而运用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教会学生口语交际方法

与人交往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说话清楚,还要自如得体,让人听起来顺耳。有说口语交际课上得热热闹闹,教师只重视内容,却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病句、语言颠倒、语意不顺畅等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

4.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口语交际技能

口语表达能力除了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外,还应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各种活动,选择灵活多样的交际形式。利用各种机会,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提供资源,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生活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小学生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及时、适度地组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与语文相沟通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自由地

把书本和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建构起来,探索出更有利于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地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与生活相联系,使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战的机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做到教学生活化,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多彩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教育学[G].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华,叶富贵主编梅.中文教育史[G].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孟建,徐建平主编,发展心理学[B]。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华书店,2001.

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1. 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1.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1.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语文教学;观察生活;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

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项生活性较强的实用学科。 曹雪芹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经历、生活素材对于 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对于学生的学 习也有着科学的指导价值,可见语文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 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运用生活元素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也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加深学生 的学习感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 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1-0118-01 由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 况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语 文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 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概述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语 文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生活事件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学生 能够了解到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进而能够降低学生的 学习难度,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教 学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1]。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在生活化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的不足,教师通过及时的改正,能够确保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高效实施,提高其教学的质量 和水平,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主要与传统沉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相区别的。在 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非常被动,无法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课堂上易紧张和焦躁,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的 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而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主要就 是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运用轻松的话语、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小笑话与学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使学生能 够开怀一笑,进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 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2]。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 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寓言故事内容,创设相应的学生 所熟悉的场景,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按照寓言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1.德育本身的特点使然。德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儿童之所以接受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生活。两者之前是一种存在和目的的关系。一方面,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其萌芽和生长的源泉;另一方面,德育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德育存在的目的。 2.小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7——12岁的儿童因为年纪和阅历有限,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健全,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多是来自于教师的要求,或者对他人行为的效仿。所以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只有让小学生听得见、看得到,才能加深他们对一些行为的认知、理解和感受。而如何才能创设出这种教学情境呢?那就是将德育还原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实现德育本身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1.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架构。传统小学德育中,主要采用了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教材中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与生活的脱节,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现在倡导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也应该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例总结来看,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体现出来。比如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就可以引入“感动?感谢?感恩”这一主题,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进行实施。课前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记录妈妈的日常生活行为,回想她们都曾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课中”阶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母爱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相片中母亲”、“视频中的母亲”、“音乐中的母亲”等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后阶段,则是将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还原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示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比如可以和妈妈一起观看自己成长的照片,在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生日时赠送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等。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德育认知和体验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应用于生活的,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初衷。 2.丰富德育课程资源。首先是回归真实的道德生活。小学德育中之所以

小学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与推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教改中得到越来越鲜明的彰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契 合点,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在他们心灵深处 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下面就选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 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 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要 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 片段一: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让词语扎根学生心间。 1.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渴望,引领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迫不及待”? 学生踊跃参与,迅速跑到讲台。 师(及时总结):刚才这些小老师争先恐后地跑上讲台来,这就是“迫不及待”。 2.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联系实际说一句话。 师:想想,你迫不及待地去做了哪些事?瞧瞧,谁能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 3.带着心情体验课文,将词语体会透彻。 师:能否用“迫不及待”的语气读下面的句子?(屏幕出示:小猴子迫不及待地……) 师:小兔子看到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摘葡萄,怎么说的? 屏幕出示:不能吃,不能吃…… 师生分角色对话表演。 师:你们说得太慢了,等你们说完,葡萄早就进嘴里了。 ……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境。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 亲情、温情。 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 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能使学生明白 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

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只要研究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乐学、善学,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是指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文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认识周围环境的机会,通过接触现实世界,产生对世界、生活的爱,从而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让其他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基础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分析以上概述,我们发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49.78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韩爱霞[导读]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第四小学272100 校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及德行的重要场所。在过往的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将关注点置于传授学生教材知识,而非给予培养学生德育知识的能力。对此,小学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课堂。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德育 教育不仅要从理论教学出发,还要与学科的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如此一来,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故此,各科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中,就是简单地将学生当做容器,将德育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则代替学生的努力程度,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只能是个书呆子,没有什么学习的激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若没有必要的学习激情作为动力,则不可能有坚持学习的信念。德育教育就需要对学生的意志和情感进行探索,以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及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而达成较好的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学生的家庭、民族、国家等情感体验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并传递给学生相应的传统美德、道德及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2018年举办平昌冬奥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翅膀,为冬奥会形象进行设计规划,用自己的力量为运动健儿献上礼物。学生表现得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有人参与搜集资料,有人处理信息,还有人进行图片创意设计。同时,活动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有班会演示,有少先队员活动,以及小组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也都尽己所能,将自己搜集、设计的图案、方案与大家共享,收获了一片好评,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此次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这种封闭性且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对学生只要求学习道德知识,而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过多要求。在此,教师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将道德看作是学生主体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做法的意义就在于,将道德生活的意义与主体生活行为意义相结合,融合在主体的生活里。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体现,而且也会真正成为生活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世界的自主选择者。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实现德育生活化。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学生良好的咨询者,而且要尽力做好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 三、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 教师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需要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而德育教育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形成教育合力,进而形成开放式的德育生活化。为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生活化环境,需要学校及社会、学生家庭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只有社会各界都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关爱、呵护,才能让学生有效抵御不良诱惑、负面新闻的影响。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对一些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采取手段和措施,加以制止。而家庭,则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辅导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德育生活化必须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之中、生活之中,真正达到生活化的目的与原则。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到,除了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生活化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外,学校的育人环境也需要进行特别重视。德育生活化同学生生活、学习、玩耍的校园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洁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标语等,来对学生的精神进行陶冶,情感予以启发。 对此,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地规划、精心地设计,为学生打造出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楼梯长廊、花坛草丛、墙壁版画等,来为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促使着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教师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待形成的小学生们,就要更有耐心,并且寻求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最好能够促进德育的多角度、多层次教育目的的实现。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并直面生活,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心尽力,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为样本,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谈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育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得到完美再现,让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逐渐贴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由作者的生活经验得来,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并没有相似之处。因此,教师要努力将课文内容还原,恢复文章的生活面貌,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将教学要求融入其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一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DOI: 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9e309531.html,ki.issn1673-9132.2016.01.043 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接,进行有效导入 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有效载体。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课文内容分成三类,即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能够再现生活的、与生活相离甚远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主要目的,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促使他

们通过多种方面去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提高。当学到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课文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课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原型,并与文章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对照。学习那些能够再现生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预习时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让他们去熟悉、了解该事物,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在观察中所获得的结论与课文知识相互验证。如果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离颇远,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在学习课文知识时,学生就会对文本产生一种差异化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影像资料等,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回味生活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文章,教师有时忙于指导学生字、词、句的分析,忽略了文章的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也非常枯燥,缺少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回顾,利用他们的记忆来激发学习兴趣。 如进行《猫》的学习时,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学生必定会昏昏欲睡,因为猫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物,他们对于猫的了解已经非常多了,有的学生家里还养着猫。但是,当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一联系,他们就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项生活性较强的实用学科。 曹雪芹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经历、生活素材对于 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对于学生的学 习也有着科学的指导价值,可见语文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 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运用生活元素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也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加深学生 的学习感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 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10-175-01 由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 况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语 文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 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概述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语 文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生活事件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学生 能够了解到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进而能够降低学生的 学习难度,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教 学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1]。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在生活化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的不足,教师通过及时的改正,能够确保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高效实施,提高其教学的质量 和水平,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主要与传统沉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相区别的。在 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非常被动,无法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课堂上易紧张和焦躁,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的 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而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主要就 是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运用轻松的话语、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小笑话与学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使学生能 够开怀一笑,进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 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2]。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 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寓言故事内容,创设相应的学生 所熟悉的场景,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按照寓言故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61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它与个人生活 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让生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才能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与活力。语文来 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 的生活化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 的无穷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 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 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让语文课堂呈现生活的色彩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教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而在现 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又与语文课本中的描述有所偏差,常常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语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 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比如教学《第一 场雪》一文,由于我们南方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下雪,也没亲眼目睹过雪景,很难想象课文 中“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奇观。我 就利用多媒体将雪花飞舞,柳树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松树堆满沉甸甸、蓬松松的雪 球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看,在孩子们惊叹的同时,体会到了瑞雪带给人们的欢喜。又如:在《悯农》一诗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这首诗歌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禾苗、稻谷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可谓随处可见,但认真观察过它栽种过程及父辈辛劳的同学却不多,因此 我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父辈在栽种秧苗过程中辛苦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稻谷 等农作物的来之不易,也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让课堂中充满了学习的热情。我深深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才能精彩纷呈,尊重学生的生 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让生活中充满语文的元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而语文教学活动是 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无效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 也无时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更能入情入境,充分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所学习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在复原现实生 活中的客观事物,才能使学生获得主观意识上的认同,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接受得 也更加迅速,这才是有效的教与学。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挖掘其 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为此,我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引入语文的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在六一文艺演出中,我常会安排学生自己组织一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皇帝的新 装》、《小红帽和狼外婆》等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让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更加浓厚,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在汶川大地震后,同学们自发组 织了捐款,事后我要求他们通过看电视、捐款活动等写一篇日记。学生们都能够写出自己观 看电视后的真情实感,并把自己如何通过拣卖废品积攒零用钱用于捐款都写得感人至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