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2.3 化学实验选择(精讲深剖)(解析版)

专题12.3 化学实验选择(精讲深剖)(解析版)

专题12.3 化学实验选择(精讲深剖)(解析版)
专题12.3 化学实验选择(精讲深剖)(解析版)

专题12.3 化学实验选择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目的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

2.(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A.该操作是分液,A不合题意;

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B不合题意;

C.该操作是过滤,C符合题意;

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D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C。

3.(2019浙江4月选考)针对下列实验现象表述不正确

...的是

A.用同一针筒先后抽取80 mL氯气、20 mL水,振荡,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绿色B.在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3 mL浓硫酸,搅拌,固体由蓝色变白色

C.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双氧水,产生白色沉淀

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剧烈燃烧,有白色、黑色固体生成【答案】A

【解析】A.氯气可溶于水,在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因而20mL水大约能溶解40mL氯气,气体大约剩余40mL未溶解,A项错误;B.胆矾指的是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其显蓝色,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uSO4·5H2O变为CuSO4,CuSO4为白色固体,B项正确;C.双氧水将SO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H2O2+SO2 =SO42-+2H+,氯化钡溶液中Ba2+与SO42-生成BaSO4白色沉淀,C项正确;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为白色固体,C是黑色固体,D项正确。

4.(2019江苏)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B.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答案】D

【解析】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所测为稀释液的pH,不是原溶液的pH,实验操作错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装液,由于容量瓶上有容积、温度和唯一刻度线,若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容量瓶的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实验误差,B项错误;C.在AlCl 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lCl3+3H2O Al (OH)3+3HCl,若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由于HCl的挥发,加热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lCl3完全水解成氢氧化铝固体,不能得到AlCl3固体,C项错误;D.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乙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且乙烯难溶于水,可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中少量的SO2,D项正确。

5.(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NO气体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混合浓硫酸和乙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收集2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6.(2018课标Ⅰ)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

7.(2018课标Ⅱ)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答案】D

【解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氯代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选D。

8.(2018课标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0 mol·L?1的

NaOH溶液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

性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

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MnO4溶液,或者直接通过碱石灰,C错误;D.反应的方程式为HSO3-+H2O2=SO42-+H++H2O,这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9.(2018课标Ⅲ)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 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 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解析】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B错误。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C正确。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D正确。

10.(2018北京)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答案】C

【解析】A项,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产生白色Fe(OH)2沉淀,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时

的反应为4Fe(OH)2+O2+2H2O=4Fe(OH)3,该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B项,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 HCl+HClO,由于氯水呈酸性,石蕊溶液滴入后溶液先变红,红色褪色是HClO 表现强氧化性,与有色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白色沉淀变为黑色时的反应为2AgCl+Na2S=Ag2S+2NaCl,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Cu与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NO气体和H2O,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时的反应为2NO+O2=2NO2,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C项。

11.(2018天津)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酸性: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K sp(CuS)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答案】B

【解析】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2+,但是无法证明是否有Fe3+。A错误。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得到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B正确。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虽然有ZnS 不溶物,但是溶液中还有Na2S,加入硫酸铜溶液以后,Cu2+一定与溶液中的S2-反应得到黑色的CuS沉淀,不能证明发生了沉淀转化,C错误。D.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有很多可能),再加入盐酸时,溶液中就会同时存在硝酸钡电离的硝酸根和盐酸电离的氢离子,溶液具有硝酸的强氧化性。如果上一步得到的是亚硫酸钡沉淀,此步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钡沉淀,依然不溶,则无法证明原溶液有硫酸根离子,D错误。

12.(2017北京)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溶液现象结论

A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2有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混合溶液中SO2被FeCl3氧化生成SO42-,再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A正确;B、SO2与H2S在溶液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B正确;C、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这是SO2在酸性溶液中还原KMnO4生成Mn2+,体现了SO2的还原性,C错误;D、SO2与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根据较强酸制较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O3>H2SiO3,D正确。

13.(2017课标Ⅱ)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A、乙烯与溴发生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属于有机物,四氯化碳是良好的有机溶剂,1,2-二溴乙烷溶于四氯化碳,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A正确;B、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的氢活泼,故B错误;C、根据酸性强的制酸性弱的,得出乙酸酸性大于碳酸,故C错误;D、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出生成氯甲烷外,还产生了HCl,HCl使湿润的石蕊变红故D错误。

考点精讲

每年高考题中都会出现实验选择题,要求考生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一、解题思路及方法

1、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

2、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该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如洗气时“长进短出”,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排水量气时“短进气,长出水”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根据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按气体流动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二、解题时,应全方位思考的问题

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

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选择。若气体产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产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3、冷凝回流的问题。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

设计冷凝回流装置。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4、冷却问题。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5、防止倒吸问题。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1)切断装置: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

(2)设置防护装置

①倒立漏斗式:如图(2)甲所示,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②肚容式:如图(2)乙所示,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

③蓄液式:如图(2)丙所示,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

④平衡压强式:如图(2)丁所示,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

(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①防堵塞安全装置:如图(3)所示,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见防阻式(I、II)。

②液封装置:如图(3)所示,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见液封式)

③防污染安全装置:如图(4)所示,灼烧式可用于除尾气CO;吸收式可用于除Cl2、H2S等;收集式可用于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

(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能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卸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考点精练:

1.(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氯化亚铜(CuCl)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生成金属Cu 和Cu2+,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热分解

CuC12?2H2O 制备CuCl,并进行相关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途径1 中产生的Cl2可以回收循环利用

B.途径2 中2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Δ

2CuO+2HCl↑

C.X 气体是HCl,目的是抑制CuCl2?2H2O 加热过程可能的水解

D.CuCl 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4H++SO42-═2Cu2++SO2↑+2H2O

【答案】D

【解析】A.途径1中产生的Cl2可以转化为HCl,回收循环利用,故A正确;B.Cu2(OH)2Cl2加热到200℃生成CuO,由原子守恒可知,还生成HCl,则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2CuO+2HCl↑,故B正确;C.CuCl2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HCl,X气体是用于抑制CuCl2水解,则X为HCl,故C正确;D.CuCl 微溶于水,不能写成离子,CuCl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4H++SO42-═2Cu2++SO2↑+2Cl-+2H2O,故D错误。

2.(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热装置I中的烧杯分离I2和高锰酸钾固体

B.用装置II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C.用装置III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D.用装置IV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

【答案】D

【解析】A.加热碘升华,高锰酸钾分解,加热法不能分离,故A错误;B.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不能完成实验,故B错误;C.关闭止水夹,NaOH难与硫酸亚铁接触,不能制备氢氧化亚铁,故C错误;D.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HCl,氨气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HCl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可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故D正确。

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在有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欲用试剂丙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甲离子,试剂丙按下表所加顺序能够对甲离子进行成功检验的是(说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加热、过滤、萃取等操作)()

【答案】C

【解析】A.硝酸根和氢离子在一起具有稀硝酸的性质,有强氧化性,可将SO32-氧化为SO42-,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无法确定是否含有SO42-,故A错误;B.KSCN与Fe3+反应,溶液呈红色,不能判断是否含有Fe2+,故B错误;C.SO32-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32-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可确定含有SO32-,故C正确;D.过量氨水与Ag+反应产生银氨溶液,与Al3+反应只生成Al(OH)3沉淀,无法确定是否含有Ag+,故D错误。

4.(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 溶液2~3滴即可

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充分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过滤,得固体物质为Cu(OH)2

【答案】C

【解析】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铁先被硝酸氧化为三价铁,铁能和三价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铁元素最终被氧化为+2价,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会显红色,故A错误;B、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搅拌后,氢氧化亚铁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得不到白色沉淀物质,故B错误;C、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和水,三价铁遇KSCN溶液,会变红色,故C正确;D、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但是氢氧化铜受热容易分解,放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质多为氧化铜,故D错误。

5.(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福州八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答案】D

【解析】A.向一定浓度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因为生成了沉淀,所以不能证明H2S酸性比H2SO4强,A错误;B.向2mL2%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1%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几滴有机物X溶液,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因为碱不足量,所以不能肯定X是否为葡萄糖,B错误;C.常温下,相同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稀、浓硫酸中,前者持续反应,后者发生钝化,反应中止,所以不能得出结论: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错误;D.取5mL0.1mol·L-1KI溶液,加入1mL0.1mol·L-1FeCl3溶液(KI过量),萃取分液后,向水层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含有Fe3+,从而说明Fe3+与I-所发生的反应为可

逆反应,D正确。

6.(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

B.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加入适量的NaOH

C.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该重新配制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答案】C

【解析】A.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故错误;B.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应通入二氧化碳,加入氢氧化钠会使碳酸氢钠反应转化为碳酸钠,故错误;C.配制溶液过程中,加水超过刻度线,应该重新配制,故正确;D.检验硫酸根离子,应先加入盐酸,无沉淀生成,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故错误。

7.(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如图是工业利用菱镁矿(主要含MgCO3,还含有Al2O3、FeCO3杂质)制取氯化镁的工艺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酸浸池中加入的X酸是硝酸

B.氧化池中通入氯气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

C.沉淀混合物为Fe(OH)3和Al(OH)3

D.在工业上常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

【答案】A

【解析】A选项,酸浸池中加入的X酸是盐酸,不能加硝酸,故A错误;B选项,氧化池中通入氯气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以便在调节pH值时除掉铁元素,故B正确;C选项,加氧化镁调节pH值主要是将铁离子和铝离子沉淀变为沉淀,沉淀为Fe(OH)3和Al(OH)3,故C正确;D选项,在工业上常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和氯气,氧化镁的熔点很高,不能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镁得镁,故D正确。

8.(北京十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除杂方案不正确的是()

被提纯的物质[括号内物质是杂质] 除杂试剂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加热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用洗气的方法除杂,故A正确;B.加入氢氧化钠,引入新杂质,应用氨水除杂,故B错误;C.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可用洗气的方法除杂,故C正确;D.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故D正确。

9.(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室验证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确定其产物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PdCl2溶液遇CO能产生黑色的P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①可改用启普发生器

B.装置⑤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点燃酒精灯

C.装置②③中分别盛装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

D.装置⑥中有黑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PdC12+CO+H2O=Pd↓+CO2+2HCl

【答案】C

【解析】A. 装置①为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制备气体的装置,碳酸钙颗粒与稀盐酸也适合用启普发生器,A项正确;B. 装置⑤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可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防止氧气和钠反应,再进行点燃,操作规范合理,B项正确;C. 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除去氯化氢,C项错误;D. 一氧化碳与氯化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PdC12+CO+H2O=Pd↓+CO2+2HCl,D项正确。

10.(上海市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期中测试)海藻中含有丰富的、化合态的碘元素。下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的一部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②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B.步骤①、③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分液

C.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是裂化汽油或乙醇

D.步骤④的操作为过滤

【答案】B

【解析】A选项,步骤②反应生成单质碘,碘离子是否进行完全只能用硝酸银检验,故A错误;B选项,步骤①操作是过滤,步骤③的操作是萃取分液,故B正确;C选项,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不能是裂化汽油或乙醇,因为裂化汽油和单质碘发生加成,乙醇易溶于水,故C错误;D选项,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故D错误。

11.(上海市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期中测试)用图中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和预测不一致的是( )

①中的物质②中的物质预测现象

A 浓氨水FeCl3溶液②中有红褐色沉淀

B 浓氨水浓盐酸③中有白烟

C 饱和氯水Na2S溶液②中生成淡黄色沉淀

D 饱和亚硫酸蓝色石蕊试液②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D

【解析】A选项,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到②中,生成红褐色沉淀,故A正确;B选项,浓氨水、浓盐酸都有挥发性,两者反应有白烟生成,故B正确;C选项,饱和氯水有挥发性,进入到②中与硫化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故C正确;D选项,饱和亚硫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蓝色石蕊变红,但不能褪色,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故D错误。

12.(“超级全能生”福建省2020届高三上11月联考)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硫

B.装置B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装置C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D.实验室用装置D制取少量氨气

【答案】B

【解析】A. 铜与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入,

CO,有可能是木炭被挥发出的浓硝酸氧化产生的,但因为试管是A错误;B. 装置B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2

暴露在空气中的,也有可能是红热的木炭被空气中的氧气或者硝酸分解产生的氧气氧化产生的,B正确;

C.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所以启普发生器不能用于该反应,C错误;

NH的试管不能封闭,D错误。

D.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3

13.(“超级全能生”福建省2020届高三上11月联考)欲进行下列实验,其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试剂NO2

B.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

C.比较N、C、Si非金属性的强弱

D.比较NaHCO3和Na2CO3的溶解度

【答案】B

【解析】A项,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错误;

B项,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可证明碳酸酸性比硅酸强,正确;C项,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硝酸和硅酸钠也可以生成硅酸,无法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无法比较C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错误;D项,触摸外壁,只能判断溶解放出的热量多少,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错误。

14.(浙江省十校联盟2020届高三化学10月联考)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受酸腐蚀致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如果酸液溅入眼内,用大量水冲洗后,立即送医院诊治

B.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准确测得反应前后的温差,应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在隔热的容器中混合测量混合液初始温度,然后迅速搅拌测量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C.用移液管吸取溶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地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体(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答案】B

【解析】A、碳酸氢钠是强碱弱酸酸式盐,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从而降低腐蚀性,所以实验室受酸腐蚀时的处理: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洗,最后再用水冲洗,,故A正确;B、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为准确测得反应前后的温差,应将已分别测得温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在隔热的容器中快速混合,并不断搅拌,用温度计测量混合液的最高温度,故B错误;C、使用移液管量取液体的操作方法为:用移液管吸取溶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故C正确;D、过饱和溶液之所以没有晶体析出,是因为没有形成晶种,采取震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这些手段都会使溶液受到震动,增加溶质粒子碰撞的几率,使晶种形成。当然投入晶体是最直接的方式,故D正确。

15.(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1 分离乙醇和乙酸

B.图2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C.图3 除去溴苯中的溴单质

D.图4 除去工业酒精中的甲醇

【答案】D

【解析】A.乙酸与乙醇是互溶的液体物质,二者不分层,不能利用图中分液装置分离,应选蒸馏法,A 错误;B.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产生CO2气体,使甲烷中又混入了新的杂质气体,不能用于洗气除杂,应该使用溴水洗气,B错误;C.溴和溴苯均可透过滤纸,不能使用过滤分离,应先加NaOH溶液、然后分液分离除杂,C错误;D.酒精、甲醇互溶,但二者沸点不同,则可利用图中蒸馏装置除杂,D正确。

16.(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在实验室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氨气的过程中,下列装置一定不需要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A. 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加热制氨气,A项正确;B.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B项错误;C. 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加热制氨气,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生成的氨气中混有水蒸气,可以用碱石灰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C项正确;D.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管应为短进长出,D项正确。

17.(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向FeCl3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B 向Co2O3中滴入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氧化性:Cl2>Co2O3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

AlO2-与HCO3-发生了水

D 向NaHCO3溶液中滴加NaAlO2溶液有白色沉淀和气体产生

解的相互促进

【答案】C

【解析】A.FeCl3和NaOH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制取氢氧化铁胶体,应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A错误;B.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o2O3,氧化产物是Cl2,所以氧化性Cl2

18.(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联考)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严密的是()

A.检验试液中的SO42-: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B.检验试液中的Fe2+:试液无明显现象红色溶液

C.检验试液中的I-:试液棕黄色溶液蓝色溶液

D.检验试液中的CO32-:试液白色沉淀沉淀溶解

【答案】C

【解析】A.溶液中如含有SO32-,加入硝酸会氧化SO32-为SO42-,也可以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A错误;B.先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没有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Fe3+,再加入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可能生成铁离子,但KMnO4溶液为紫红色溶液,会产生干扰现象,不能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Fe2+,B错误;C.试液加入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为单质碘,遇淀粉变蓝,离子检验实验合理,C正确;

D.若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试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或亚硫酸钙沉淀,加入盐酸沉淀溶解,D错误。

19.(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某溶液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Cl?、SO42—、SO32—、HCO3—、Na+、Mg2+、Fe3+,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100 mL上述溶液,加入过量Ba(OH)2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沉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