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民族关系的处理

明清民族关系的处理

明清民族关系的处理

明清两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明修长城清修庙”

第七课第一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情景引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你能从中知道我国地国情吗? (多媒体播放歌曲,屏幕展示各少数民族图片)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正如歌曲中唱到地一样,个星座枝花,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长期地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亲缘关系,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和解体,而我国却长期保持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地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地正确性是分不开地,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探究我国民族关系地基本原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课讲授】 思考:有人说:“汉族人口占了我国人口地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地祖国是汉族人地祖国.” 探究:利用历史课已学习地知识,结合教材,说明我们伟大地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地.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地民族组成地.我国有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个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地祖国,共同开拓了祖国地疆土,共同发展了祖国地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地独立和尊严,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地国情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在长期地民族融和中形成了什么样地民族关系呢? 思考:关于我国各民族地关系如何,两个同学展开了争论.同学说:我国历史上,多民族长期共存,其民族关系没有变化.同学说:不对吧,历史在发展,现在地民族关系跟以前应该有所不同吧.你怎么看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补充展示图片:旧社会、新社会民族关系对比) 、我国新型地民族关系 教师总结:在不同地历史时期,具体地民族关系是不同地,()旧社会:剥削与被剥削()新社会: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地原因在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地阶级根源,虽然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地民族之间地经济、文化等发展所造成地差距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地呢(得益于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下面请第二小组展示表现各民族平等地实例: (教师补充材料)展示图片:参加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国家领导人接见少数民族代表展示一组数字: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少数民族占,而汉族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各民族都是国家地主人,各民族平等地参加国家和民族事务地管理. 思考: 、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和汉族平等地权利.但由于历史地、地理地、社会地诸多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地状况.基于这种情况,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在事实上地平等,不仅要采取措施,给予少数民族特殊地政策,还给予帮助和照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平等权利得到充分地实现.(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因此国家对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为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推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校园,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X镇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从小学生抓起,使我镇广大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 二、活动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主要内容为:《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政策;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正常的宗教活动提出的要求,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等。 (二)活动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

方式,向学生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具体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堂内容丰富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课、印发一份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小资料、办好一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板报、搞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橱窗展、组织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宗教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 1.目标要明确。 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使我镇广大小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了解掌握相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民族宗教意识。 2.工作要落实。 学校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对照要求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上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3.措施要细化。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对小学生,主要普及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爱国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讲科学、讲纪律、讲道德的好品德。 对学生,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掌握《宪法》中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规定,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 新人教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器、上等茶 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 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国侵略者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5 国力雄厚 2.1433 郑和 7 优质丝绸非洲红海沿岸 3.规模友好往来航海事业 4.东南沿海倭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 有奖知识竞赛答题 一、单选题 1.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包头市现有()个民族。 A:43 ; B:50 ; C:55; D:51。 2. 2016年4月是包头市第()个民族政策宣传月。 A:7; B:3; C:8; D:5。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A:2年;B:4年;C:3年;D:6年。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召开,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A:2015年;B:2009年;C:2014年; D:2016年。 5.全国共命名()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批;B:6批;C:10批;D:4批。 6.包头市有()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家;B:6家;C:1家;D:8家。

7.全国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包头有()家。 A:3家;B:6家;C:1家;D:10家。 8.鼓励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在()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A:边疆地区 B:自治地方;C:发达地区; D:民族地区。 9.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一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政策。 A:优先录取;B:降分录取;C:加分优惠; D:单独划线。 10.()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A:尊重和保障; B:依法保护; C:鼓励支持; D:维护。 11. 2013年国家民委首批确认()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 A:12家; B:16家; C:20家; D:10家。 12. 各地蒙古族祭敖包主要集中在农历()日。 A:4月18; B:6月初5; C:5月13; D:7月15。

民族团结八进 进宗教场所工作细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宗教场所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积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三个离不开”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等思想,增强宗教教职人员“四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 (二)团结稳定,教风端正。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认同”、“五个维护”自觉性,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三)管理规范,服务社会。规范宗教场所日常管理,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生活,鼓励信教群众勤劳致富。 二、具体措施 (一)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讲经讲道、出版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宗教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宗教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使宗教场所成为民族团结的一块宣传教育阵地,使宗教界人士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员和模范践行者,推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发扬宗教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优

良传统,引导和鼓励宗教界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和慈善活动,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要求相关宗教场所明确1-2户困难群众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新的助力。 (三)开展各民族群众心连心活动。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相关宗教场所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走访慰问和联谊活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引导教育各民族群众互助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乡镇(街道)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切实把民族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宣传,做到有活动、有专栏、有窗口、有图书资料等宣传设施(含国家级民族类报刊)。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基层组织建设作用明显。 (2)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热情为各族群众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语文翻译等方面提供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了解各族群众意愿、呼声和利益诉求,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高群众满意度。 (3)依法维权,化解矛盾。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城市管理规章和法律法规,帮助群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排查影响民族关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策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 策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人民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宗教工作的四条重要原则是什么 第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我国宗教坚持实行独立办教的原则。第三,我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第四,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5、任免宗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程序和规定 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如伊斯兰教的伊玛目,一般应按以下程序产生: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举荐,信教群众民主评议,基层党政组织审查,县(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县(市)伊协聘任并颁发任职证书。宗教职人员主要从当地产生,本地确无合适人选需从外地搬请的,要经地、州(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宗教教职人员不能胜任宗教职务或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由当地伊协组织解聘。 6、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有那些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了,民族团结才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优势搞好沿边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措施;实行“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国家从财力上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毕业分配上实行照顾,注重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同时,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制定了计划生育和发展民族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政策。 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一、郑和下西洋 右图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找当时郑和船队到达过什么地方,最远到达了哪里。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概况 (1)人物:__________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3)次数:7次。 4.范围: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红海沿岸。 5.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交通线,为人类的________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观察上图,想一想,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1.倭寇:元末明初,________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3.概况 (1)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2)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________”。 (3)戚继光率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预习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郑和的远航架起了中国同美洲各国友谊的桥梁。( )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 (3)倭寇是指在我国西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 ) (4)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 快学快记 ·数字记忆· 一个目的: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一支军队:戚家军。 一场抗倭斗争:台州九捷。 三个重要人物:明成祖、郑和、戚继光。

高三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高三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序号2课题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课型授新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①我国建立的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建立的原因。 ②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关系。 ③民族平等的含义、表现、民族平等与事实存在的不平等的关系。 ④民族团结的含义、原因;民族团结的意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原因; ⑤各民族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⑥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⑦民族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关系的三原则。通过当今世界上由于民族纷争而导致的国家动荡和经济的滑坡来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民族纷争的危害性。觉悟:树立民族平等的观点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思想观念。维护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搞民族分裂活动,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全局利益高于局部生产单位,利益高于眼前利益。 教材分析 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前面的两个框题

已使学生感受到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不可侵害,从中体会到了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一节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顺序讲述民族关系三原则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三原则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外,三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哪个方面都不能忽视。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维护和加 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共同发 展,才会有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也才会有各民族自 身的发展与进步。难点 正确理解平等原则与事实上存在的民族不平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板书 第一课、1.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步骤教 学内容 教材处理意见时间分配导入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制订的民族政策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着些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将学习这个问题。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学们经常在报刊电视中看到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民族冲突的情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说课稿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民族问题是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学习好这一节课,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并且为后面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宗教政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我做起,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确立依据:这是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要求;且学生只有掌握这三项基本原则,才能深刻认识到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国家的重大问题。突破:通过案例重点讲解。 四、教学难点: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依据:让学生一下子要理解它们之间所有的关系,并不容易。突破:通过图表让三者关系形象的呈现在同学面前,一目了然。 五、教法学法:四环导学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宋祖英《爱我中华》的歌曲,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

接下来,进入综合探究环节,给学生布置两个探究题,让学生分组讨论6—10分钟。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体现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而且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探索的品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巡查,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并给与适当的点拨。(这两个问题是:) ⑴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完毕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就是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即问题答案),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纠正补充、启发讲解、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就第一个问题,历史上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我国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实中,(多媒体播放歌曲,屏幕展示各少数民族图片)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就第二个问题,通过(自第三届起)每届人大都有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参加的事例(多媒体放映)说明各少数民族是平等的,从而引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依据。通过波黑战争这一材料(多媒体放映),讲解民族团结原则的含义、依据,(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材料(多媒体放映)讲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及意义,从而得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原因)。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讲解可以先由学生自主推导出他们三者的关系,然后教师点拨归纳。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2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题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我国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D)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D)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C)A.共同血缘关系B.共同地域C.共同心理素质D.共同经济生活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C)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D)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A共同血缘B共同习俗C共同信仰D共同经济生活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D);混居程度高。A大分散、小聚居B民族多C居住集中D居住地域广7、(D)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8、(D),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A共同团结进步B共同发展提高C共同繁荣进步D共同团结奋斗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A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法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个自治区,(A)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A30B29C40D32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C)个少数民族。A8B9C10D1112、(B)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A1991年B1993年C1992年D1995年13、(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解放思想B.改革开放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C)。A.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联盟16、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保持祖国的统一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7、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A)。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D.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18、成吉思汗的历史业绩是(B)。A.起兵反抗辽的压迫B.建立蒙古政权C.定国号为元D.灭亡南宋19.《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B)。A.坚持“九二共识”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D.坚持两岸互信互利20、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C)。A.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平等团结D.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炎黄两帝被称为汉族和一些民族的祖先,这些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3.最早建立的自治县是1950年5月6日成立的**省天祝藏族自治县。4、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通车。”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知识体系,把握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二、预习内容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组成的。除汉族外,有个少数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铲除了的阶级根,逐步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 ,依法平等地。 ②原因: A、我国宪法规定。 B、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与发展程度之别,绝无;

、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 ①含义:在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友好往、互相合作、,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 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的前提,是的保证,是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原因: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必然要求。 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的。(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前应当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已经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这种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 的责任付诸行动。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2)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3)分析联系当前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加快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分析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1】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x 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1994-2001年,1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x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 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实施西部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 X页).doc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②政治生活模块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领域的体现,是学习民族问题的起点,对学习下一框民族制度有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 (播放歌曲)宋祖英《爱我中华》 教师:正如歌曲中唱到的一样“56个民族,56枝花......”,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么,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框题一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答案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 姓名:单位: 1、我国56 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 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 ) A.共同血缘关系 B.共同地域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经济生活 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 )

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 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 共同血缘 B 共同习俗 C 共同信仰 D 共同经济生活 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 );混居程度高。 A 大分散、小聚居 B 民族多 C 居住集中 D 居住地域广 7、( )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8、(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 共同团结进步 B 共同发展提高 C 共同繁荣进步 D 共同团结奋斗 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民法 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 个自治区,(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A30 B29 C40 D32 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个少数民族。 A8 B9 C10 D11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6: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概述 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教材在第三单元着重介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课则讲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第二框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铺垫本课需要课时1课时,45分钟。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接触过,但缺少系统地理论学习,本课时内容将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加强理论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做为当代青年必须自觉贯彻执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概况,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学生大部分是汉族,生活环境也在汉族聚集区,没有类似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能切实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也无法正确理解各民族相互交往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创设情景,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框教学从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探究活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形成理念---学生践行,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注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