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纵横交贯于全身,将人体的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习惯被称为经络之气,并可进一步分别为经气与络气。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的基本功能

(一)联络沟通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统一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种有机的配合与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经络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沟通联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脏腑之问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属络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脏腑的联系;有的经脉在其循行过程中,还联系到其他多个脏腑,如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中,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等等;更有经别补正经之不足,如胃经、胆经、膀胱经的经别都分别通于心;再加上十二经脉本身的循环流注。如此,就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2.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灵枢·沧海》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十二经脉是沟通、联系脏腑同体表的通路,这是因为十二经脉不但内属于脏腑,也外行于四肢,且与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也有联系。如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在四肢的部分别出,走入体腔深部以及内脏;十二经筋,则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部分;十二皮部,则是十二经脉分布于皮肤的部分。因此,通过经别、经筋和皮部,则使内脏与外周肢节之间密切地沟通而联系。

3.脏腑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都是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多内属于脏腑,如此五官九窍与内脏就通过经脉而沟通和联系起来。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系“目系”,其别络“系舌本”;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绕“阴器”,系“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夹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进人耳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进入肛门等。

4.经脉与经脉之问的联系十二正经的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也系纵横交错的联系;奇经八脉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例如:十二经脉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的大椎穴,所以称督脉为“阳脉之海”;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与奇经八脉的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足三阴经又上通手三阴经,所以称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前与任脉相并,后则与督脉相通,而督、任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容纳了来自十二经的气血,所以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称之为“一源三歧”等。

这样,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出入表里,通达上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协调共济的有机统一体。

(二)运行气血作用

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依赖于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运行到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则依赖于经络的沟通和传注,人体气血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运行到各组织器官.以发挥营养作用。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三)感传作用

感应与传递信息,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受和应答及各种信息的传递作用。当人体的外部受到某种刺激后,人体就会对这种刺激做出反应,并将相关信息通过经络传递至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针刺治疗中的“得气”现象,就是这个功能的一种表现。反之,脏腑受到某种刺激而功能发生变化时,也可以通过经络将信息传递而反映于体表。

(四)调节作用

经络在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从而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以保持其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无论机体的功能活动是处于亢奋状态还是抑制状态,均会使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此时可以用针刺、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激发经气的调节作用,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平衡协调的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 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症候。 经络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2013级小动医二班 胡双双 学号: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 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2.正经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 阴阳五行脏腑 B 内外脏腑五行 C 手足五行阴阳 D 手足阴阳脏腑 E 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8 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

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条经络,润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精和津液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构成并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按其生理特点,分为脏、腑与奇恒之腑。脏,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为六腑,即胆、胃、大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则为脑、髓、骨、脉、胆以及女子胞(子宫)。于此我们暂不提及奇恒之腑。 脏腑大况 心与小肠,心司神智、血脉,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肝居于肋下,起藏血,疏通调气作用。脾与胃同于中焦,脾为阴,主运动及统血;胃为阳,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供给其他器官能量。肺朝百脉,与心类似于君臣,心为君,肺为臣,以肺气辅佐血液运行。肾主藏静,主骨生髓,关系人的生长发育;肾同时主水、纳气,藏有的元阴与元阳为人生长发育的根本。 五脏具体描述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靠左,脊柱之前。样子像朝下的荷花花苞,外面包裹有心包。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即心主神志,心主血脉。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为阳中之阳,主宰人的生命。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指心气调节推动血液于脉中循环,环绕周身流动。心脉直接相连、互通,为 一密闭体系。在心、脉、血这一循环体系中心为主导。若心脏停止,则生命终止。心火旺,则面红舌赤,舌尖深红而起刺;心气虚,则血脉虚,脉象无力;心脉塞,则面舌均较暗,可见紫青。 2.心主神志,指心主神明,即心藏神。广义之神指心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指 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人的所有器官均在心的控制下彼此协调,以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但需明确,心主神志,其实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心主神志正常,则精神十足,反应迅捷;反之则精神萎靡,思维迟缓。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互相影响。 3.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绪中的喜相关。喜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因此喜有益与心。但若喜乐过度则会损伤心神。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前半句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后半句指心的盛衰可由面部观察而得知。 (3)心在窍为舌。指观察舌的表现,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状态。 (4)心在液为汗。指心和汗液有关联。通过主血脉和藏神的基础,司汗液生成与排泄,以调节人内外环境平衡。 个人理解:喜可以理解为激动,血液循环会加速,对心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故欢喜过度易伤心。面部为血脉易体现之处,所以可以观察心的状态。舌为面部血管集中之处,易观察到血的状态进而看心。汗为血液的衍生物,亦可以观察心。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横隔之上,分左二右三两肺五叶,是人体中位置最高的脏腑,因又称华盖。其性娇嫩,易染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

血液的生理功能

1 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①运输物质,营养物质、氧、代谢产物、激素等都要通过血液运送;②缓冲作用,血液中有5对缓冲系统,可对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缓冲,使血液pH 值不发生较大波动;③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各种免疫物质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④生理止血功能,血液中有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当毛细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白行凝固而起止血作用;⑤体液调节功能,通过运输激素,实现体液性调节;⑥血浆构成机体内环境的一部分,借此进行物质交换。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为:①心前区绞痛;②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③胃肠道症状失常,如恶心、呕吐、腹涨④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或阵发性心动过速⑤低血压或休克;⑥心力衰竭 3全身麻醉时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有反流误吸、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及肺部并发症。 4预防早产的要点有:①孕期增加营养,禁止性交,防止感染;②注意身心健康,避免精神创伤;③高危孕妇应多卧床休息,特别是多向左侧卧;④子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 一16周做子宫颈内口环扎术⑤积极治疗合并症。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 ℃,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哆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6 .确诊艾滋病的方法如下:凡属高危人群、伴严重机会感染或机会性肿瘤以及CD4/CD8比例倒置等,应考虑本病可能,并进一步做HIV 抗体检查。主要检查P24 抗体和P120 抗体。一般ELIsA连续2 次阳性,再做蛋白质印迹法(WB )和固相放射免疫深沉试验(SRIP 7 .诊断疾病的步骤如下: (l )搜集资料:包括详尽、完整、真实可靠的病史,全面系统而又重点深人的体格检查,以及含三大常规在内的各项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2 )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印象: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总结患者的主要问题,将可能性较大的问题罗列出来,形成假设、印象,也就是初步诊断。( 3 )验证或修正诊断:初步诊断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分析病情,对初步诊断进行验证或修正,以明确诊断。一时难于确诊的病例,进行实验性治疗也是一项公认可行的准则,但需十分慎重。 8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如下: (l )病历书写必须具备三性:①真实性,如实反映病情。询问病史时,不能有暗示性及想当然的看法;②系统性,主要症状必须按正规要求收集并注意描述有意义的阴性病史及体征;③完整性,各项资料均需按序收集。( 2 )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病历书写:住院病历和完全病历应在人院后24 小时内完成:危重及抢救患者应及时记录首次病志,并随时记录抢救治疗情况。( 3 )符合统一规格。(4 )文笔精练,术语准确,字迹整洁;简化字及外文缩写字母一律按国家规定或国际惯例格式书写,不得自行滥造。( 5 )病历需经上级医师用红笔审阅修改并签名,以明确责任。修改过多,应重新沙写,切忌剪贴或涂擦。 9 .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如下: (l )阴虚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2)阳虚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10.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常比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重,前者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完全丧失(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部皱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一、心脏 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三、脾脏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1)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脾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2、脾主生血和统血 (2)脾主生血: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经心肺的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

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 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经络及作用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 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现 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并纵贯上下、内外。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

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某些经脉除属络特定脏腑外,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不但属肾络膀胱,并且贯肝,入肺,络心,注胸中接心包;足厥阴肝经,除属肝络胆外,又挟胃、注肺中等。也有多条经脉同入一脏的情况,如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经络肺、足厥阴经注肺、足少阴经入肺、手少阴经过肺等。此外,还有经别补正经之不足,如足阳明、足少阳及足太阳的经别都通过心。这样就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四)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多层次的。十二经脉有规律地首尾衔接、流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并有许多交叉和交会,如手、足六条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手少阴经与足厥阴经皆连目系,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在目外眦和耳中交会,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经的支脉在面部相合等。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和六阳经之间阴阳表里相合,在内则属于脏而络于腑、或属于腑而络于脏,在外必在上、下肢端互相交接沟通,又有十二经别、十二别络从内、外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使得表里经脉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充分融洽交流,为脏腑表里相合理论奠定了结构基础。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如足厥阴肝经在头顶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百会穴,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项后,手足太阳经与足阳明经及阴阳跷脉会合于目内眦,足三阴经与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而上行,冲脉与任脉并于胸中,后通于督脉,任、督二脉又通会于十二经等。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中医基础理论之 脏象 六腑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脏象 第二节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 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如《灵枢》说: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 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忧(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与皮毛的相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从而滋润、温养皮毛;二是皮毛与肺配合,协调肺的呼吸作用。皮毛汗孔的开合,具有宣散肺气和调节呼吸的作用,《内经》称汗孔为"气门",即气体出入之门。因为肺与皮毛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方面,也常相互影响。例如,外界邪气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首先影响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若肺气虚弱,宣发功能失职,卫气、精津布散障碍,则肌肤苍白、憔悴,皮毛枯槁;或卫气机能虚弱,则自汗出,易于感受外邪;若肺气闭塞,毛窍闭敛,则可出现无汗而喘等症状。 (四)在窍为鼻,鼻是肺之门户,为气体出入之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气和嗅觉,而鼻的功能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调和,则鼻窍通畅,呼吸通利,嗅觉灵敏。正因为鼻为肺窍,肺与鼻有密切联系,所以若肺或者鼻发生病变时,常相互影响。例如邪气犯肺,肺气失宣,则鼻的功能失常,可见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衄等。另外,外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可直接影响到肺,特别是温热邪气,多首先侵犯肺脏,从而出现发热,口渴,咳嗽,痰黄,鼻翼煽动等症状;而鼻的症状亦多从治肺入手。 肺的生理功能 (一)主气。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