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触却发了诗人的情怀,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感受离别的千种风情。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简介婉约派

四、听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五、整体感知

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多媒体出示)

师: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六、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所爱的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

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师: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多媒体出示)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离别情绪。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七、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生1(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师:很切题,好!

生2(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生3(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师:不错。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八、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诗余”有人截取词中的意象将它改写成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

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六、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济宁一中田利峰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习惯,体味《雨霖铃》所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词句,学习《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学习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阅读一则逸闻趣事。(投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文段中的柳七、柳郎中指的是谁?从这则逸闻趣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两人诗词的题材、风格不一样,一个是豪放派的大家,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通过“我词何如柳七”,还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苏轼,“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前,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柳永的材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柳永。 老师准备了关于柳永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关于柳永,同学们要知道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并且创作了大量慢词。慢词,即词句较多,节奏比较舒缓的词。 简介中提到,柳永原名三变,后来改名为“永”,他为什么要改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进士,不得不改。青年时期的柳永,壮志满怀,和许多文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第一次参加京城科考,结果没考上。杰出青年柳永心想,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才华。于是几年后第二次参加科考,但仍然没考上。此时的柳永心情难以平静,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两句是: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投影)这句话很快流传开来,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他记住了这个叫作柳永的书生。又是几年过去了,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这一次,主考官这一关倒是过去了,但试卷呈到宋仁宗那里,却换来了这

样一句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投影)这伤透了柳永的心,遂厌恶官场,流连于秦楼楚馆,并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参加科举,因为前车之鉴,于是改名为“永”。这一次,终于考上了,但只得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在他离开京都汴京赴任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吟咏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1、“雨霖铃”是这首词的题目吗?(投影)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请同学们评点刚才的范读。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4、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5、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三、体味情感,把握意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一)品评词句,体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寒蝉凄切”三句 解说寒蝉的两种意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柳永和恋人离别的节令、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会考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去看看为大家的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阅读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分)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①烘托渲染。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 ②意象选择。“杨柳”“晓风”“残月”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柳永雨霖铃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

雨霖铃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雨霖铃》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柳永继承和发展了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该词的完整的场景,人物形象,动作细节是前人的诗词中很少能找寻到的。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作的《雨霖铃》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的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预设思路】 将诗歌教学中的涵泳、体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强调学生写,启发学生悟,引领学生真正走入词的意境、词人表达的情感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活状况及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能够读出层次性,一次比一次更能走入词境,更能体现词人表达的情感。 <2>、写作,能够融情入景,将浓缩的写景名句“展开”,展成契合词句意境的画面。 <3>、体悟,能够体悟出柳永独特的离情,即“无话可说”、“无人可说”、“自言自语”的三重境界。 <4>、诗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词的魅力,能够感到一种诗意的召唤,并在心田中萌发追寻“诗意栖居”的嫩芽。 【教学设计过程】: 一、入乎其境,感乎其情: 1、课前播放《长亭送别》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六月是一个别离的季节。高一的文理分科,高三的各奔前程。)请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微笑着伸出你的右手,和你两边的同学握个手,真诚的说一句:高一有你相伴,真好!在众多的离别诗词中,我最喜欢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3、走进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世称柳屯田,是北宋婉妁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词风,《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非常精致,渲染离愁的主题。全诗如下: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

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

雨霖铃1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者授课班级数控中专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地点授课课题雨霖铃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法难点:如何采取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内容变更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外作业拓展题: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动感FLASH,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赏析环节中的抢答比赛,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鉴赏的深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练习,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教学思路说明 教材分析岗位-知识-技能 本班为数控中专班,语文知识和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岗位能力必备的基础,理解感悟更是职业能 力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材地位 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它是一片自选篇目。本词作为婉约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包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全词围 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变更 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确定: 1.根据教法定难点 本班学生是三年制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学会独立 自主的解决问题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定难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熟悉课文,还需要其自主思考、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学生的 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所有的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 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是学生学习的又一 个难点。 学 生分析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为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能力。但是他们也存在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 表现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让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 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注】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大处落笔,指出自古以来多情之人皆因离别而伤,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伤情总起全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在离别的基础上把情感更向前推进了一层,与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景物层层推进,感情层层递增,景与情实不可分。 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其一即词人的宦途失意,不得不离京远行,郁郁而不得志,前途惨淡渺茫;其二,词人与恋人分别,失去了感情上的寄托,惆怅苦闷。两种悲愁融合在一起,又正好遇上这凄凉冷落的秋景,一瞬间愁增百倍,悲添万分,无怪乎词人哀呼“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己的悲苦虽然也是来自“自古多情伤离别”,但与他们比起来,其凄惨之多之大,唯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全词笼罩了一种过度的伤感,令人不忍卒读。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 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 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 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 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 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 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 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 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 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 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多作慢词, 长于铺叙。 雨霖铃这首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 景。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下柳永雨霖铃拼音版吧!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拼音 hán chán qī qiē ,duì zhǎng tíng wǎn ,zhòu yǔ chū xiē 。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 xù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fā 。zhí shǒu xiàng kàn lèi yǎn , jìng wú yǔ níng yē 。niàn qù qù ,qiān lǐ yān bō ,mù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 duō qíng zì gǔ shāng lí bié ,gèng nà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ē ! jīn xiāo jiǔ xǐng hé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cǐ qù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 shè 。biàn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yǔ hé rén shuō ?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 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 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 又称“十里 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雨霖铃 1

《雨霖铃》教学设计 梁茂鲁 教学目的: 了解柳永,探讨离别,能够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理解人物感情。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整体感知,渲染烘托。 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学过《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日常电视中也接触过不少离别场面,因此感情容易共鸣。 课文分析: 一、本词核心即是离别,是失意文人和风尘女子之别,由于双方对命运都缺乏控制能力,以及古时交通通信等条件的限制,别后具有不可知性,而双方都为多情之人,别前均有令人痴狂、令人深忆之生活,是以别中更为痛苦,别后更易相思。

二、诗词用形象说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的一个特点就是离别景色极美,感情、生活多隐于景色之中。此点分析时要多加注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复习 以佛家对人生之定义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众生皆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然后提问学生,用学过的《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等课文来印证以上观点,调动学生情感,铺平鉴赏之路。 二、作者介绍 “众生皆苦”,作者也是众生之一,自然也是苦者,曾经有诗人说“国家不幸诗人幸,句到沧桑自然工”,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作者写出这首至今仍在传唱的绝妙好词呢?转入作者介绍。 三、诗词鉴赏: 1、范读,此处也可用录音。学生齐读。时间若够,也可让学生单读。 2、逐句鉴赏。强调抓住每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意象和感

情。 “寒蝉凄切”要抓住“寒”和“凄切”之原因,然后将物与人联系起来。 “对长亭晚”“长亭”送别之远,“晚”留恋时间之长,两者结合,推出两人感情之深。(扩展练习:试举出两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场面,培养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情趣。)“都门帐饮无绪”抓住“无绪”,联系《长亭送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感情之深,“泪眼”离别之悲,“相看”两心之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语”也是重点。 烟波千里,沉沉暮霭,楚天空阔,别后之渺茫。 小结上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上阙写离别之难 下阙总提:写相思之深: “杨柳岸,晓风残月”,重点分析意象。 “良辰好景虚设”“虚设”点出离别后之空虚。可引证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等句。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 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 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摘要:对此诗词的意象解读,首先要分析何谓意象,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而船,则是令人产生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作者也正是在综合了以上意象的基础下,营造了离愁的感情。 关键词:意象物境情境意境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离愁 1.何谓意象 《易传》的“观物取象”说,主要出自《系辞传》的一段文字: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在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这一段话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象,就是八卦的卦象,如三个阳卦代表天,三个阴卦代表地,所以,《易经》的卦象,是模仿而来的“天地阴阳之象”或者是“万物之象”。象也者像也,关键是用“法像”来解释“像”。从其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法像”,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伏羲氏在八卦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飞鸟走兽,从而画出了八卦图,从《易经》可知,古人立像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所以,这里所说“言”,指抽象的语言,即用来界定、判断、推理的语言,用较为形象的“象”,来阐述、解释较为抽象的语言,这就是立象的目的。 2.王昌龄的“三境”说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最早使用“境”这个范畴,以揭示“意境”的审美内涵。 先作语义学的梳理。《周礼·夏宫·掌周》有“凡国都之竟”句,下释说:

“竟, 界也。”《说文解字·田部》释“界”曰:“界,竟也。”可见,“竟”与“界”同义。《说文·田部》段注有云:“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凡边境之称。”可知“境”与“界”同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用的‘意境’或‘境界’, 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2王昌龄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诗格》) 这一段话中,王昌龄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三个描写对象,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王昌龄所论述的三种“境”,是作为诗人艺术创作时所展现对象,或者是对于具体所见之物的具体描写。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可以有三个层次。○3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物境”意象分析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 , 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物境”中自然有“情”。而“情境”是在“物境”基础上更高一层的境地, 显然“情境”之“情”与“物境”之“情”自有不同。 全文有四处“物境”,此四者,即“寒蝉”、“长亭”、“兰舟”、“暮霭”,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虽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是这些景物无一不与离别之苦相关,也是作者此时离别之际感情最真挚的流露。 3.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不久便呜呼哀哉。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清镇市王庄教育:申开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完整版)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知识整理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 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 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 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 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