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论课程论文 《爱弥儿》读书报告

教学论课程论文 《爱弥儿》读书报告

教学论课程论文   《爱弥儿》读书报告
教学论课程论文   《爱弥儿》读书报告

论卢梭的教师教育原则

——以《爱弥儿》第二卷为例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因其通俗生动的文字内容和独特深刻的教育思想倍受世人推崇,被教育界人士奉为经典。全书共分为五卷,虚构的学生“爱弥儿”的教育成长是本书的逻辑基础,卢梭以教师的身份的想象叙述对爱弥儿的教育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不得不说,这样的行文安排可谓将卢梭的教育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将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对应本书的五卷。第一卷,着重论述对零岁至两岁的婴儿的教育,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对两岁至十二岁的的儿童的教育,强调儿童的感官发展。第三卷,着重论述对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教育,强调少年的智育发展。第四卷,着重论述对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的教育,强调青年的德育发展。第五卷,主要论述了对女子的教育及男女青年的教育。

纵观《爱弥儿》全书,其中第二卷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由于我曾在某培训中心担任该中心暑期班小学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上学期的家教对象又为四年级女生,所以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特点及教育有一定的感触和体会。其他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小至婴儿时期的分析,如父母责任、保姆的选择;大至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我都很难想象并对应到实践中,所以我选择《爱弥儿》第二卷为分析主要内容。

学生的初始条件在本书第一卷中就已设定,卢梭又提倡自然教育,所以对学生在教育时应遵循的原则等的挖掘空间不大。排除对学生的考虑,我们自然会把目光发到教师身上。实际上,卢梭的行文安排,基本是教师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想象教育方法及效果,自述教育思想,因此,本书的主要启发对象还是教师,学界也不乏对《爱弥儿》中体现的教师的角色和要求的探讨,如刘琼的《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①,李贤智、杨汉麟的《浅析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②,《爱弥儿》独特的构思决定了本书并不能明确的、条理清晰的罗列教育原则的状况。然而,仔细阅读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书中某些思想反复出现甚至一以贯之,亦即我们能够在散乱、随意的形式内容中概括出几条针对教师教育

*本文所引《爱弥儿》之原文,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版《爱弥儿》。

①刘琼,《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②李贤智、杨汉麟,《浅析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教育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原则,以下,我将罗列我在《爱弥儿》中读出的教师教育原则,并就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对卢梭的教育见解的看法及阅读本书的收获。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进行引导,对症下药

卢梭对教育的独特态度并不是随性阐发的,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首先简要分析该时期的儿童的身心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提出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对儿童的哭声的引导为例,卢梭首先分析儿童对“哭”的认识及“哭”对儿童的意义:“当小孩开始说话后,他们哭的时候就要少一些。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当一种语言代替了另外一种语言,一到他们能够用语言说出他们所受的痛苦,只要不是痛得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时候,他们为什么的要用哭去表示呢?”

“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

也就是说从生理角度来看,儿童比起婴儿,已经能够逐步掌握语言,哭声不再是他们表达自身感受的唯一方式,因此,哭在生理上不是必须的;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独处之时是不会哭的,哭只是为了让别人听到。我们知道,儿童经常哭并不是什么好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又了解,儿童对哭声的需求并不是必要的,而他们却在实际中将“哭”作为一种手段,因此,如何引导他们是值得探讨的。卢梭如是论述:

“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跑到他的身边”。

“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也就是说从“条件反射”这一心理学基础对症下药,儿童哭时给予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哭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那么久而久之,儿童便会领悟不哭的效用。当然,这只是理论,那么,在实践领域这一原则的效果又如何呢?我在浏览某网页时刚巧看到了相关的帖子,内容是一位在美国加州养育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国外的家庭医生及培训班的帮助下收获的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跟广大妈妈分享她的教育经验,其中第一条就与卢梭的论述如出一辙:

绝招一:如何让小宝宝不哭

爱哭的宝宝都是爸妈教出来的。宝宝听不懂话,他们靠条件反射来做判断。中国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抱起来。医生反复告诫我: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正好反过来。这样一来,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才有得抱,这招极灵。放下爱哭的孩子开始训练,看着时钟,不要抱,让她哭,准备等10

分钟再抱。第一次可以设定5分钟,以后一次比一次时间拉长,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没有熬到5分钟,大约3分半的时候就停了,我已经心疼得肝肠寸断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让孩子知道哭声是叫不来妈妈的。训练“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个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饿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两个孩子都不会无理由哭,偶尔哭一下当作运动也是极少数,妞妞和妙妙100%是快乐的宝宝,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声的孩子。①

也就是说,卢梭以身心特点为基点,想象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至此,我不禁惊讶于卢梭对儿童的身心情况的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教育理论的发展进步有时需要强大的心理学基础作支撑。

除了“哭声”方面的引导外,在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方面,卢梭同样遵循了从孩子的身心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卢梭首先阐述了人的天性:

“把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因此,儿童总是习惯自己索要自己能够要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该得到的或者他必须得到的,所以,对儿童的欲望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也是教师的责任。如何实践?卢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的时候才给他。给的时候要高高兴兴的,而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你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尽管他再三纠缠,你也不要动摇,一个“不”字说出去,就要像一睹铁打的墙,他碰五次、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这样,即使在他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时,你也可以使他心平气和,觉得没有关系,得不到也就算了,因为人在天性上可以安心忍受物品的缺乏,但不能忍受别人的恶意。”

也就是说,对儿童的引导从一开始就该立场坚定——不打算给他们东西,无论他们怎么乞求(这是人的本性)都不应该动摇。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启发是初始的、深刻的,教育的方式很多,所得效果也就有好有差,效率有高有低。我们花心思去思考该交给孩子什么,怎样让他学到他应该学到的同时,也要思考怎样引导才是合理的,有效率的,能容易为孩子接受的,我们的某些考虑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现实,盲目灌输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学到的,却忽略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心悦诚服。对此,卢梭有精辟的论述:“我们所有一切本能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和幸福。所以,第一个

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019120166.html,/resaveArt.aspx?articleid=167455175&isreg=1,2013年5月4日浏览

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的方法还有一个错误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

在儿童面前,强调责任的同时也强调权利,在中国教学是很少见的。当每次春游都带有一份强制的“游记”任务,学生的放开心扉享受自然风景权利不复存在。他们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并不是他们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权利的外显,而是他们对学习成绩对社会竞争负责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稍微放大儿童的自主权利,比如让他们以自由的形式呈现郊游后的感受,可以是作文,也可以是绘画,甚至可以是一首歌,一个自己创造的词语,放开便是一种变相的给予,给他们权利让他们尽情感受自然,而不是一味以责任压制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和该有的遐想。当然,这样儿童便不可避免地犯错,错误的更正也是一种学习途径,我们对于儿童的错误的传统处理方法是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卢梭则提出了另一种方法:

“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

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感觉打破窗子之后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从而唤醒他对事物认知的自我意识,感受过寒风的洗礼他便知道随意打破窗子是会给生活带来一定麻烦的,那么下次他玩心再起,意欲破坏窗子之时,之前的经验便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他便会慎重考虑。这样的教育方式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投入,但是一旦儿童掌握其中要义,便是深刻的,受益终生的。

卢梭对儿童的身心特点的论述异常丰富,《爱弥儿》并非仅仅是一部教育学书籍,也蕴含丰盛的心理学内容。

“他把大人的言语和行为都记在心里,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力。”

由古天乐和刘若英主演的电影《一个好爸爸》中的一个片段证实了这个观点。林天恩为黑帮老大,其女儿李喜儿在儿童时期就经常与黑社会的人接触,直到有一天纯真的李喜儿在生活中也说了句“我靠,一刀切掉他的小弟弟”,林天恩才知道大人的言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儿童尚未形成明确的甄别能力,大人的言语他们会不自觉的模仿——尽管实际上不仅正确恰当。片中活泼可爱纯真的李喜儿学着黑社会一般人说话的语气,并且这语气与她的年龄气质完全不相称,充分显示了周围的言语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还有一个例子,转述自我的朋友,她说一个亲戚的孩子交由他外婆代养,老

人家很喜欢搓麻将,一般都边带孩子边搓麻将,据说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之云,而是一个“碰”字。

所以,儿童时期的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做好作为榜样的教师。

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不仅能我让我学会如何正确引导,更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判断。

“现在,请你试一试,能不能叫这个豪爽的布施者把他的心爱的东西、玩具、糖果和点心拿给别人,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出你是不是使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大方的人。”

卢梭此意,我们看问题要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从最广泛的成人标准去衡量儿童的行为,比如对于儿童是否大方的判定,不能认为他愿意拿出一大笔金钱(如果他有的话)就是大方,而应该考虑他是否愿意割舍心爱的东西。

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从而对症下药,对教师的引导和判断的帮助都是巨大的,卢梭的一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意义非凡,在实践上也是被证实有效的。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适时引导,而不是拿成人的心态和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应当被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套合理的引导和判断机制,而不是一直思考如何让他们多学些知识。

二、注重体育、艺术教育

以高考考核项目为衡量标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弱化体育、艺术教育。暑期我所在的培训中心面向小学,就只开设“语数英”三门功课,体育艺术之类不见踪影。记得家长询问教学安排之时,我们提到,培训一个月,最后一天主要以小型运动会的形式进行娱乐,让孩子有个美好回忆。有位家长当即回答:“玩什么玩,学习都上不去了还组织什么娱乐活动?”我们当时一致觉得家长逼得太紧。其中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你不要布置作业了,我除了上这个班,还要上写作班、奥数班,都没得休息。”体育、艺术的教育实际上能够开拓人的性格深度,让人身心愉悦。西方确尤为重视这两方面的教育,从西方文明的发源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我们即可窥得一二,他们的遗留的雕像等都呈现了他们对身体健康强壮的追求。卢梭在爱弥儿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另外一种进步使孩子们觉得哭泣是那么没有必要的……有了体力,他们运用体力的智慧也跟着发展起来。”

“你想,除了体格以外,谁还能找到什么真正的幸福呢?如果要他免除人类的种种痛苦,这岂不是等于叫他舍弃他的身体?”

“有些人以为身体的锻炼有害于思想的运用,好像这两个活动不应该同时进行,好像这个活动不能老是去指导那个活动,这种错误的看法真是叫人又好气又好笑。”

“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维敏锐和正确。”

以上四条都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身体的发育奠定着智力的发展,良好的体格之上才能塑造出敏锐的思维。我们标榜着三好生的评定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真正落实“三好学生”这一头衔之时基本只考虑智育成绩,在校园里受教育的孩子一开始难免需要肯定,这样的荣誉对他们来说意义是巨大的,教师仅以成绩评定各项荣誉,将会引导学生忽视体育,仅仅以成绩为救命稻草——此前我们已经论述,儿童时期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评判体系,因为成人的表现就是他们唯一的参考依据,成人在他们面前呈现一种对智育的关注及对体育的忽视,相应地,儿童也会形成同样的价值观,这样的渲染显然是片面的。

在艺术方面,卢梭提倡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视觉训练,让他们学习画画,对于唱歌的论述,卢梭可谓不惜笔墨:

“同样,在唱歌的时候,声音也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即使不认识乐谱,我们也可以听出了……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仅仅会唱,是不够的,还必须能自己作曲。”

卢梭对于音乐学习的细节目标要求甚是缜密。不仅要会唱,还要能自己作曲。

对体育艺术的学习是我们的教育中一直忽略的,卢梭的重视和阐述对我们而言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

我们的教育一般呈现为学校的课堂学习,对于学生的生活关注甚少。实际上,学习效率并不仅仅取决于课堂的呈现效果,也受生活细节影响。衣食住行的恰当与否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卢梭对此多有强调:

如在着装方面:

“在发育中的身体各部分,所穿的衣服应当宽大;绝不能让衣服妨碍他们的活动和成长,衣服不能太小,不能穿得紧贴着身子或捆什么带子……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穿袍子,能穿到几岁就穿到几岁,然后再给他们穿非常肥大的衣服,千万不要用衣服去显示他们的身材,因为这样做,反而会使他们变成畸形的

人。……我奉劝这两种人都不要按季节去边换衣服,我的爱弥儿将来也是坚持这种做法的……不论什么季节,孩子头上戴的东西太要,甚至不戴任何东西。”

在饮食方面:

“每当爱弥儿渴了的时候,我就叫人给他水喝;我希望给他喝的是清水,水里不加任何东西。”

在住宿方面:

“重要的是,开头就要习惯在不好的地方也能睡觉,这是以后不怕遇到坏床的麻烦。一般地说,艰苦的生活一经变成了习惯,就会使愉快的感觉大为增加,而舒适的生活将来是会带来无限的烦恼的。太娇弱的人只有在软床上才睡得着,而在木板上睡惯了的人,是哪里都能入睡的:一躺下就入睡的人,是不怕硬床的。”

在学生的行为方面卢梭则主张让孩子在夜间游戏,克服恐惧。

且不论卢梭的建议科学与否,他的关注点便值得我们学习,卢梭理想中的教师的教育应该关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而并不仅仅承担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我们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是脱节的,而二者的实际联系是紧密的,因而,无论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教学安排都是单薄的。如果现行教育中,教师能够同样承担哪怕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自然是另一番面貌。自然,这对教学规模的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上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卢梭自己也曾表述,我们不能因为它实行起来有难度就否决这个建议,或者不把这个建议表达出来。

四、明白我们的教育目的——让儿童成为儿童

“人本是一个依照目的而活动的东西;他没有一个目的,他什么事都做不出来。”①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项特殊活动,目的在教育中起纲领性作用,统筹并一以贯之,教育目的的正确裁剪和定位是每一教育者应该首先考虑的。

我们要知道自己培养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可以适应怎样的生活要求,只有目标恒定,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行之有据,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质疑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我可以很确切地告诉他“您要求的品质并不在我的教育设定目标之内,我的学生并不是为了您要求的生活而活,他有自己的目标,自己要追求的品质。”

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该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尽量保证一切的活动的开展都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卢梭对他的教育目的便做了较

①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2.627.

为明确的论述。

“你要特别注意,切勿教孩子学会一套虚假的客气话,因为这种话可以让他在需要的时候当做咒语,使他周围的一切都听从他的意志的指挥,使他可以立刻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这一目的卢梭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孩子的教育论述的,亦即,我们在培养富人家的孩子之时,总是习惯于教会他们繁琐复杂高贵的各种礼仪,让他们学会各种各样的委婉和客气,因此隐藏了儿童的真性情。那么,我们便会有疑问,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将他们培养成真真切切的人,还是为了将他们培养成家族面子的维护者和家族礼仪的继承者?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是为了让他作为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接下来的“我”而存在,完成我们未完成的心愿;还是为了让这个天赐的生命经历一番人世,过得开心快乐有价值?如果是我,我选择后者。或许就该如同卢梭在前文中对生命的考虑一般,我们对孩子的未来一向缺乏适当的考虑,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这样的想法“出生的孩子当中,至多有一半能够长成青年”,而不是一直强调那些充满未知,甚至是完全没有机会到达的未来,那么,我们的确会去思考生命的本真意义,我们总是拿诸如“这个对你以后有帮助的,现在就要好好学”这样的话语蛊惑孩子,于是造就了那么多人为了未来而活,这个习惯或许会伴随他们到成年,到老。我家教的孩子周末要上各种培训班——钢琴、围棋、乒乓、作文,我劝她“这是为了你以后好,你以后就会发现这些有用的。”我在想大人几近一致的说辞究竟会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成为动力也是麻木的外在动力,他们并不这么认为——至少他们目前感受不到所谓为了以后好这样的说辞的吸引力,仅仅只是追求当下的幸福自然过于消极,但是为了那些可能到不了的未来而牺牲几乎所有的青春年华是不明智的。我们只会考虑哪些应该教给孩子,怎样让他们为未来多学点,而没有考虑哪些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真正需要的,没有考虑如果孩子的生命仅在今天,仅在这一刻,我们这样为了他所谓的不可到达的未来的规划是否有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明白开心才是目的,才是孩子们——这些人间天使应该经历的: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

“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紧紧的占据着大

自然在万物的秩序中给你安排的位置,没有任何力量使你脱离那个位置”

“我们还有一个错误是,要他们去注意那些同他们没有一点儿关系的问题,例如他们将来的利益啦,成年人是多么幸福啦,长大时别人将对他们多么尊敬啦。”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早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卢梭对此的论述不断,正如很多天才少年失去绚烂的童年,最终的人生也并不璀璨。湖南某县出了位天才少年,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岁肄业回家,在教育中被剥夺了童年,他母亲这样认为,“学生就得读教材,就得围绕教学计划、高考提纲这根指挥棒来转”,因而其教育生活中没有童年,20岁肄业回家,但是其生活智力比不上10岁儿童。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将儿童置于他本有的位置,并没有用生活的价值去贴近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开始的偏离让学生的成长陷入难以预料的结局。儿童就该成为儿童,不能剥夺他在这个年龄该有的经历和快乐。

卢梭的教育原则真诚、细腻、个性化,尽管就目前的教育条件而言其想法在实践上并不一定能付诸实施,但是其理念的魅力还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对于名著的解读,一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几点为我体悟比较明显的几个原则。总而言之,我们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现实,对症下药;关注学生的体育、艺术发展;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路人;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明确自身的教育目的,正确定位,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所皈依。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的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的读书报告《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 本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下面的小编给大家整理几篇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的参考范文!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

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就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她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与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她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与“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她就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她在新生一代的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她就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就是她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就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就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她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与灌溉,把她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她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

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 1

读《爱弥儿》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后教育心得 在翻开《爱弥儿》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24章

《教学论》读书笔记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 24章 .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

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 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 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 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_心得体会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那么橙子就为大家带来几篇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的范文!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篇一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1 / 18

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篇二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2 / 18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论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可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 1.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 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供大家利用”。由此看来,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这说明,对于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多读书,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由此,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很少被用来查资料,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才不得已而查之…… 2.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学习。”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这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那么恐怕会有相当一批人不符合要求。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夸美纽斯所形容的那么严重,但轻视学习的确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很多人进大学后都觉得自己终于得到解放了,终于没人管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当他们即将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再想好好学习却已为时已晚。 他还指出:“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奢侈中浪费他们的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夸美纽斯把这种学生比作“病毒”,认为“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其实,坏的风气与好的风气都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宿舍有一个人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泡图书馆,弄的同宿舍的人都感到很有压力,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同宿舍的其他人也开始用功学习,结果全宿舍都拿到了奖学金。而另一个宿舍则恰恰相反,有一个人特别爱玩儿,弄的其他人也跟他一起荒废时间,结果是整个宿舍没一个人得奖学金。 3. 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