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鲁迅自传

[幻灯片2: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教学重点]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1、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幻灯片3)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身材矮小却形象高大的人,广大人民称他为“民族魂”。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般的文字令那些反动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教师板书《鲁迅自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5、6)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传的知识简介(幻灯片7、8)

1、解释经文的著作。如:经传/《左传》《经传释词》

2、传记:列传/别传/外传/自传。如:《史记?屈原列传》

3、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为小说)。如:《水浒传》《阿Q正传》

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好,大家已经对传记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接下来就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来继续探寻传记类文章的具体特点。

五、自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查字典并注音。

2、检测字词。(幻灯片9、10)

掌握划线字的读音。

浙江(zhè)亲戚(qī)乞食(qǐ)

学籍(jí)厦门(xià)筹办(chóu)

彷徨(páng)祺(qí)皖(wǎn)

词语积累。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筹办:筹划举办。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六、朗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追寻伟人足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幻灯片11、12)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明确: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2、从先生的生平经历来看,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标出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并标出先生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词句,说说你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介绍? (幻灯片1

3、14)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有短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鲁迅作品: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坟》

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一本散文诗:《野草》

四本短评:《热风》、《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文中说留学时候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十分简单,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世人所推崇。先生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然后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幻灯片15-18)

(1)、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2)、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

认识鲁迅先生的人生,请同学们看视频资料。(幻灯片19-20)

七、研读课文,赏析关键词句,感受伟人心灵。(幻灯片21-29)

先生谦逊质朴的品格蕴藏在简洁凝练的文字中,先生深沉丰富的情感更蕴藏在高度概括的语言里。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并拿出笔来,圈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思想的词语或句子。

活动:重点语句赏析。

赏析一: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赏析二: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鲁迅用高度概括而简练的文字,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大选择很朴实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丰,蕴藉深刻。

赏析三: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在这看似平缓的文字叙述中,却浸透着一个革命斗士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

赏析四: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句中的“不好的文章”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他1909年回国后,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精神上的兴奋、失望、痛心、苦闷使鲁迅在沉默之后,又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但作者却用平常的一句话交待了,更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八、通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归纳自传特点。(幻灯片30、31)

通读全文,请同学们分析这篇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出赏析?

讨论明确:

(1)作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按时间顺序,从出生写到五十岁。

(2)作者给自己写传,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且语言高度凝练,仅千余字就写出了作者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写出来的内容真实自然。

(3)文章写自己的经历,有详有略。弃医从文是详写,其他事略写。为什么要详写弃医从文呢?因为这是鲁迅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自传中为什么有些事要详写有些事要略写呢?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内容要详写,这也是自传写作的又一个特点:详略得当。

总结明确:自传的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

(2)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3)用第一人称。

(4)有详有略,选择能反映自己性格和思想倾向的内容详写。

九、拓展延伸,以诗歌析人物,重温高大形象。(幻灯片32-40)

鲁迅所作的旧体诗,现存六十三首。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鲁迅的诗广泛吸收前人的成就,融政治、诗歌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重读鲁迅的诗歌,不仅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来鉴赏先生著名的两首诗歌《自题小像》和《自嘲》。

活动一: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

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活动二: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十、总结全文。(幻灯片41)

鲁迅先生逝世后,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孔乙己》

《孔乙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概括小说内容。 自主预习 篇小说的相关背景知识。 关于写作背景: 3.查找并写出作者鲁迅的有关文学知识。 鲁迅: 4.字词清单 茴香豆()阔绰()踱() 羼水()荐头()绰号() 哄笑()笔砚()舀出() 颓唐()附和()蘸酒() 5.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 颓唐: 附和: 间或: 之乎者也: 服辩: 哄笑: 情景导入 基础闯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阔绰()侍候()青筋绽出() 蒲包()门槛()不屑置辩() 恳切()羼水()脸色涨红()

2.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和散文集___________等。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⑵.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 ⑶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分别找出所在的段落。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特点?“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词语反映了什么? 2.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及小伙计的态度有何不同?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掌柜的用意何在? 3.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的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考点链接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4.前三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_课外书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教学设计 天山初中徐照丽 课题: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2、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1、讲座式教学法。 2、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1、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2、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教学设想: 1、以《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2、课余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教师解读。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二、设计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发现问题,自主的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表现。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合作或与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初中第四册第十三课《鲁迅自传》,在这篇千字左右

的自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因为是自我介绍性的文字,因此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一点夸饰,即便是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平大事,或是遭遇到的童年挫折,反动政府迫害,也着笔轻淡力避主观情绪的流露。这也体现出鲁迅谦逊求实的人格精神,学习时应细心领会。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传的特征,掌握自传的写法。 ⑵了解人物的经历,再现活的鲁迅形象。 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和乐于求知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1、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觉悟: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爱国,坚强的精神和谦逊的品质。 2、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3、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1、了解鲁迅成长的主要经历。 2、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感悟鲁迅坚定执着的思想个性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品味文章简洁平实的语言,体会文章隐含的思想情感,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 2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传记文学的解读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传记的基本知识材料及阅读材料《传奇女子——林徽因》并打印 后分发给学生 传记的基本知识 传记──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文体特征:真实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文学性──倾注爱憎情感,选择剪接材料,【传记有关知识】(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传记文本教案

传记文本教案 【篇一:传记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教学设想及教学步骤 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 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第二步:实战练习——精选题目,做训练题 第三步:学生反思总结 一、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 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 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 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 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 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 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 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指津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

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故

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3。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时代看,古代作品一篇,现代四篇;从类别看,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节选一篇,短篇小说四篇;从作者看,中国小说四篇,外国小说一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学生都不熟悉,但学生对小说容易产生兴趣,且通过课内外阅读小说已有一定的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201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专题复习教学案 ——人物传记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的要求。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3.洞悉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复习重点】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方法。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点击考纲】 【考点阐释】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解读体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李清照传(节选)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

初中课外阅读教案

初中课外阅读教案 【篇一: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 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教法学法: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 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 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 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 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 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 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 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 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1、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1、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感情含蓄,深沉爱国2、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引用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 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多写多记, 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陈垣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学习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篇二: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向学生推荐《西游记》,激发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通过向学生介绍课文阅读书目的选择原则,及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阅读书目的选择原则,及阅读应采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莎士比亚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 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书籍 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书的名言 警句,请踊跃发言。(5分钟)

鲁迅小传作文800字初二

鲁迅小传作文800字初二 他是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一生当中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儿,他如同草原上一匹孤寂的狼,他厌恶腐朽萧寂的黑夜,他向往着光明,他迎着空中最后一缕暗色,他用尽毕生精力将腐朽的黑夜撕开一条释放希望的天堑,他仰望着,怒吼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响彻大江南北,他引领着人们一步一步走向光明!他就是鲁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初二年级写鲁迅的作文,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 写鲁迅的作文1 在我的眼中,鲁迅就像一个旧时的热水器——外具一对冷眼。内涵一腔热血。 记得,年少的我曾经迷恋巴金那样国人的真挚,屠格涅夫的那精致的忧伤,冰心那欲语又停留的柔婉,三毛那浪迹天涯的寂寞,席慕蓉那样的又没,普希金那夺人心魂的热烈,然而现在,我却迷上了以前并不喜欢的鲁迅先生,以前总觉得鲁迅先生太过尖利,一点也不要宽容,又冷又硬,现在随着阅读的深入,年事日长,我这才发觉:那一副冷峻表面内聚着何等的热肚肠!

没错,鲁迅先生对于他的论敌一个也不宽容的态度的确是又冷又硬,对于国民劣根性的问题的确又冷又硬,对于千夫指的态度的确又冷又硬,可这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的立场之坚定,爱憎分明吗?更何况是哪颠倒黑白,混稽是非的有恶意的闲言,他凭什么要宽恕呢?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痛恨之余,甚至在绝望之至时任然热切地希望能改变现状,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将中国引进打光明境地,“改良这人生”因此才说的取材“多余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的人们中意思是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为革命的前驱摇旗呐喊助威,让他们不至于那么孤立无助,更不用说那些“如匕首,如投枪”似的刺向敌人的心脏的杂文了,由此可见,大的大憎正是****于他的大爱。对于陷入水深火热的人明的爱,对于病入膏肓的祖国的爱,对于濒临绝境的中华民族的爱! 有了这一番,在我心中,鲁迅不再是尖酸刻薄的,而是深刻,唯其深刻,才显其犀利凝重嬉笑皆成*的文采;唯其深刻,才见其揭露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时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唯其深刻,才能挟持u“如匕首,如枪投”式的*,直刺入敌人的心脏;唯其深刻,才会使他拥有在血荐轩辕的满腔热血,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因其深刻,才会在其文中显现金刚式的大爱大憎! 在我眼中,鲁迅又是轩昂不屈的,唯其不屈,才会招来更多的猜忌与敌视,遭遇更多的明枪暗箭,成为众失之的;唯其不屈,才难以从他那里找到四号奴颜以媚骨;唯其不屈,才能在万马齐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 篇一:鲁迅自传>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听完了《鲁迅传》这本书,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他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他去过日本留学,开始是做医生,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传》一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虽然他家很穷,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着名的小说,真是太顽强了!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篇二:鲁迅自传读后感 课文里常常写到鲁迅,或许是一种好奇和迫于理解的心理,我阅读了《鲁迅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年幼丧父,生活寒苦,靠姐姐和母亲帮别人干活维持生计。1918年5月,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的小说还被译为很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中华革命的主将”。 这本书讲了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作为、所做的作品等等。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我了解了鲁迅的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到处“碰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虽然他晚年却因病而死,但是鲁迅先生当年用文章喷击当时的社会,为了革命为了国民思想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那个时候社会对人们的生命是那么的不负责任,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但我们中华同胞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热血同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向伟大

(新)高考语文:人物传记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复习学案:传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 2、把握传记的解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传记的解读方法.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的探究。 三、【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传记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教学设想及教学步骤 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第二步:实战练习——精选题目,做训练题 第三步:学生反思总结 一、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鲁迅自传》阅读附答案

鲁迅自传(13分)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2〕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3〕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小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4分)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小题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小题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2分)小题4: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3分)小题5: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参考答案:小题1: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小题1: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小题1: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小题1: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小题1: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小题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事件的能力;从学过的文章来了解历史史实。小题1:感知文章内容及主题,体现“我”情感的词语如:无奈、失落、孤独、惆怅。小题1:了解鲁迅的生平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总结鲁迅精神。小题1:了解鲁迅生平简介。小题1:理解文句的具体含义,有利于对文章主题与情感的把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