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悬吊康复及悬吊运动训练

(整理)悬吊康复及悬吊运动训练

(整理)悬吊康复及悬吊运动训练
(整理)悬吊康复及悬吊运动训练

Janlen悬吊康复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以及悬吊康复是以持久改善弱链肌肉神经状态从而康复骨骼疾病为目的,集评估主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一体的概念集合。主要是利用绳索把人体某些部位悬吊起来,或用平衡软垫、软球等,使人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体能训练来促进人体躯干核心平衡肌肉群运动而产生训练效果的方法。

悬吊运动训练源于二战康复治疗,由德国巴德洪堡的教授发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吊带桌样的装置用来治疗受伤的战士。战后,脊髓灰质炎在欧洲爆发,英格兰的格思里史密斯用吊带桌来治疗肌肉瘫痪的患者,进一步推动了悬吊运动训练的发展进程。近年来由北欧一些国家正式提出悬吊运动训练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之后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

肌肉骨骼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由于其会带来疼痛使很多人在其一生中均会被该病所累及,以往能够有效治疗该症的方法不多,而悬吊运动训练就是在目前治疗该类疾患的最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实验证实,运动器官的慢性疾患往往与机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失调及肌力下降等,其中患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包括:

1.对感觉及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2.躯干或脊柱肌肉等稳定肌群的肌力及耐力降低;

3.其它活动肌肉的肌力及耐力降低;

4.肌肉的萎缩;

5.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减退等。

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这些改变与慢性化进程间的关联性,但是有理由相信,它们在疾病的迁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悬吊运动训练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前者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特定动作让患者来逐一完成,检查患者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被解释为某些肌肉出现异常而不能正确完成整个动作,可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者包括肌肉的放松训练、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脊柱的牵引、脊柱部位的稳定肌肉训练、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其它肌肉的肌力训练、健身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需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悬吊运动训练也已成功用于脑卒中及其它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还可用于工伤康复训练以及健体运动等项目。其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风患者悬吊训练

运动功能的诊断系统

根据悬吊运动训练概念开发出一个独立的诊断系统,用来诊断肌肉链中出现的“薄弱环节”(weak link)。所谓薄弱环节,是指患者在完成设定的某一个动作中,当某块肌肉和其它肌肉一起工作时,由于该肌肉力量太弱而不能发挥它应有的那部分作用而使动作出现不协调或异常。具体方法是按照悬吊运动训练设定的某些动作要求将患者悬吊起

来,比如仰卧位抬臀动作,先将一侧下肢和骨盆部位用悬吊带悬吊起来,在运动中逐渐

增大负荷至患者不能正确作出该运动或者感到疼痛为止。如果在负荷较低时就发生上述情况或者左、右两侧的运动有明显差别时,就表明被检者存在一处或多处“薄弱环节”,接着可以用其它方法检测各肌肉以确定具体薄弱处。当进行悬吊时,要求物理治疗师密切观察,因为机体会尽量让其它肌肉去代偿“薄弱环节”。

肌肉的放松训练

在悬吊运动训练中,使肌肉放松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悬吊装置将需要放松的身体部位置于所希望的姿势,然后缓慢、轻柔地移动该部分机体。这通常会使患者感到非常舒适,该项操作在治疗前、后都可以应用以放松患者紧张的部位。

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慢性疾病常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和关节活动范围的降低。除了使用康复训练中常用的手法如关节松动术和肌肉牵拉等物理治疗外,还可通过悬吊系统将需要牵伸的肌肉或肢体悬吊起来,让患者自己主动进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此时由于重力的影响已基本消除,患者感到他们能有效控制运动且受到全面保护,就能够使肌肉和关节逐渐活动到最大范围,甚至能再进一步稍作牵伸。

脊柱的牵引

对于背部牵引,可以通过悬吊装置将患者的双臂悬挂起来,将双脚放在地上,慢慢屈膝并以手臂承受体重,由此产生牵引的效果。对于仰卧姿势的牵引,则可以用吊带包绕脚踝,将双下肢悬吊在空中,由此即可将臀部从支撑面上或床面上抬起来。牵引同样可以在颈部、肩部和髋关节处实施,但是在这些情况下,物理治疗师应发挥重要作用。

脊柱部位的稳定肌肉训练

脊柱的稳定肌肉主要是维持躯体的稳定作用。人体就好比一棵树,树干相当于人体的脊柱或躯干,树枝相当于人体的手和脚,一棵树要不倒,树干就要相当的强大,树枝才能抵抗风雨并摆动,要不然树枝再好,没有树干的稳定,最后结局也只能是轰然倒下。同样道理,人体也是这样,脊柱或躯干的肌肉也非常的重要,人体的四肢在运动前首先要保证脊柱或躯干有足够稳定,人体才能做出各种难易不同的动作。悬吊运动训练通过悬吊将需要吊起的部位悬吊起来,给身体提供一种不稳定的支撑面并将这种不稳定的感觉输入大脑,大脑根据这种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身体的动作,激活或调集躯干尽可能多地稳定肌肉参与收缩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已有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具有显著疗效。

感觉运动功能的训练

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感觉的不断输入来调整动作,也会根据感觉的不断变化来及时调整人体的运动。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在经过坑洼不平的路面时,各种感觉包括视觉、触压觉、关节觉等会输入大脑,大脑及时发出指令,运动员会及时调整动作和步伐,跑步时也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因此,感觉运动的控制能力对维持正常水平的运动功能非常重要。悬吊运动训练强调在不稳定的床面或支撑面进行运动就是为了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通过采用悬吊装置和使用海绵橡胶软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软球来强化感觉运动刺激,非常容易达到治疗目的。

其它肌肉的肌力和耐力训练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设定一些特定的动作来增加四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比如练习俯卧位屈髋的动作,这时候物理治疗师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屈髋肌肉,双肘支撑并通过悬吊带将患者膝关节部位悬吊起来,然后让患者做屈髋屈膝的动作。如果想逐级增加运动负荷,可以通过改变吊带相对于身体的位置或改变绳子的长度或移动与悬挂点垂直线相连的身体部位做到。对于肌肉的力量训练,主要通过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来达到,如运动员每天作3组强力收缩,重复5?6次,组间休息1?2 min,并逐渐调整负荷量。对于肌肉的耐力训练,主要通过小负荷的运动训练,每组重复30?50次,共3?4组。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锻炼

一般说来,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锻炼,是采用骑自行车、跑步、划船、快速步行、游泳或其它可使大肌群长时间兴奋的训练活动。因悬吊运动训练在家里简单易用,可以提供给部分不能参与上述活动的人在家中进行运动训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使用者同样需遵循间歇训练的原则,即选择一种相对简单的运动,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作高速运动,各时段之间应有适当的休息。

小组训练

小组训练指将进行相同运动、但负荷量根据各自水平调整的人员组织起来,或是将作不同运动的各个级别的人员组织起来一同训练的模式。小组训练可用于患者治疗,也可用于健体训练,它能将正面因素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比如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积极性、应对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

家庭运动

在悬吊运动训练观念中,非常强调家庭运动以及物理治疗师长期随访观察的重要性。许多患者有肌力下降、肌肉耐力降低、心血管功能减退,部分患者还有感觉运动功能的控制失调等。临床经验表明,恢复这些功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通常比完成治疗处方开出的治疗次数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这时候家庭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治疗师可通过口头运动指导或动作示范或图片说明的方式教会患者相应的动作,鼓励患者自己进行运动并逐渐过渡到让患者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以达到持久提高疗效的目的。

近年来,悬吊训练在我国康复界正掀起一股热潮,逐步被大家认识和接受并引用至运动治疗领域,引起了康复医学界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大家都希望通过悬吊训练解决一

直被忽视的躯干肌群尤其是小肌群、小肌肉的训练问题。悬吊运动训练作为一个新的治疗概念,在治疗骨关节疾病、运动损伤、神经损伤等疾患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稳定肌肉以及使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达到正常化,同时也关注肌力、肌耐力和心血管功能的训练。正确的治疗和训练有赖于患者的适应情况,如哪种运动及何种负荷水平对患者最为适合等。治疗过程中所用器具占用空间不大,费用也不昂贵,简单易用,并且由于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治疗多样性,可以预见,该疗法在肌肉骨骼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患康复中具有广阔的的应用前景。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1)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贵德县人民医

运动疗法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 1?上肢功能训练 (1 )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 ° ,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 ° ,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 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2.口面部功能训练 (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 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作。) 等。也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坐位是吞咽和进食最有效的姿势。 (2 )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与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以提供有用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技巧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技巧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1、走路康复训练方法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训练时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 如果病人功能情况较差,如持续肌张力低下、持续比较严重的痉挛、持续平衡功能障碍等,应该先让病人先能够走起来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步态的问题可能更符合实际。 任何病人都要先进行仔细的评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病人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康复师和患者一起围绕康复目标制定佩戴欣奇迹助行仪康复计划。 平衡训练:静态,自动;训练站立位屈伸髋,膝,踝,以及髋外展;骨盆控制;简单步行训练;日常生活中的步行。 初练行走时间宜短5-10分钟/次,治疗以外的时间应多做躯干、骨盆、及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2、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患者独立站立1min以上,患侧膝能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嘱其将双手放于平衡杠外侧(健侧手不能抓握把杆)开始步行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进行保护。 行走过程中,治疗师始终站在患者前方,用手抵住患者患肩进行保护,不允许患者用健侧手抓扶任何物件,嘱咐家属在非训练时间也不让患者使用拐杖。 3、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健侧手使用四脚拐维持

平衡,患者健侧手持四脚拐进行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 患者能手持拐杖站立1min以上,并且患侧膝能够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让期柱拐站在矫姿镜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通过勾脚可以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栓的形成。 2、定时的给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在术后第一天应该扶患者起身,尽量让患者把肺部堆积的痰液吐出,避免因为排出不及时,造成肺部感染。 3、下床后能够刺激腿部的血液循环,更加能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但是第一次下床走动一定要有家属陪同,避免摔伤。 建议先坐一段时间,然后试着走路,如果没有出现不适感,头昏感就可以再多走一点路。 4、手术后早期患者没有办法进行举腿锻炼,所以可以先做勾脚锻炼。 随着锻炼重度增加,可以进行勾脚抬小腿的锻炼。 也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抬腿训练。 5、要按时按摩关节,防止出现僵硬,让纤维松懈软化,这个锻炼可以作为锻炼的第一个动作,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这个锻炼要从术后一周开始一直到完成康复训练。 走路康复训练的误区1、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这种自以为是的后果很严重。 康复训练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

常用康复护技术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基础护理技术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带有普遍性的操作技术,如测量生命体征、给药、标本采集、无菌技术等。专科护理技术是指应用于病人的康复护理中的操作技术,包括体味的摆放、呼吸训练与排痰、吞咽训练、肠道训练、皮肤护理、心里护理等。随着康复护理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技术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本章主要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护理专科技术。 第一节体位摆放 一、概述 1.定义体位是指人的身体所保持的姿势或某种位置。在临床上通常是指病人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在康复护理中,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协助并指导病人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良肢位、功能位、烧伤病人抗挛缩体位的摆放等。 (1)良肢位:指躯体、四肢的良好体位、具有防畸形,减轻症状,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在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2)功能位:指当肌肉、关节功能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 (3)烧伤病人的抗挛缩体位:指烧伤病人应保持的正确体位,即应与烧伤部位软组织收缩方向相反的体位,这种体位有助于预防挛缩。 2.目的正确的体位摆放具有预防或减轻痉挛或畸形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定时地更换体位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体位的摆放时康复护理工作中重要部分,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协助并指导病人采取正确的体位。 二、常用体位 1.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在急性期时,大部分脑损伤病人的患侧肢体呈迟缓状态。急性期过后,病人逐渐进入痉挛阶段。大部分病人的患肢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患侧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长时间的痉挛会造成关节痉挛、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早期实施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 康复训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①早期(earlystance)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contact)和承重反应 (loading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

基于康复训练过程的人体步态分析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16, 5(2), 41-5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017139510.html,/journal/airr https://www.doczj.com/doc/9017139510.html,/10.12677/airr.2016.52005 Human Gait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Zehao Jia, Weihai Chen, Jianhua Wang, Xingming Wu, Qiang Peng 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y 7th, 2016; accepted: May 27th, 2016; published: May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01713951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China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and other disease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future, the medical needs for rehabil-itation will be very urgent,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rehabilitation robot is a relief.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otion gait for patients in the course of rehabilit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use Kinect-II tracking and gather the gait motion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then we achieve the global classification of gait by using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based on slope constraint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cal anal-ysis of the gait motion, we provide a gait analysis method which separates the gait information based on semantic feature. Keywords Kinect, Gait Analysis 基于康复训练过程的人体步态分析 贾泽皓,陈伟海,王建华,吴星明,彭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5月7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7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30日

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2.动态平衡3级以上;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2、床上的每一个下肢训练动作如俯卧位屈膝等,本身就是步行训练的基础动作,因为人体下肢的功能就是步行、站立。所以每一个治疗师从最开始就在进行步行的基本训练。只是没有让患者走起来而已。 3、大家应该清除pt不等于下肢。真正让患者什么时候走起来,还要看一下上肢和下肢分离如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公式。对于偏瘫患者什么时候开始练习步行的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并且对康复治疗的反应也很好(进步比较快)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本人不鼓励他们过早行走,至少是要达到患侧能负重3/4,有一定的动态平衡能力(患侧负重时健腿能比较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 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

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常用康复技术介绍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小儿脑瘫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位基础,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促通神经肌肉功能,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使患者受损功能最大可能恢复。主要通过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和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运动能力,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主要采用以下两大类技巧。 一、根据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原理,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 1.被动运动:是指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即由治疗师、患儿健肢或器械力量协助完成的动作,被动运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可松弛肌肉痉挛、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防治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可增强本体感觉,诱发肢体屈伸反射,为主动运动作好准备。 2.助力运动:即凭借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装置(如滑轮、回旋器)、气垫气球、水浴等方法的辅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帮助患儿主动完成的运动。 3.主动运动:即在没有辅助情况下患儿自己完成的运动。主动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局部和全身机能。 4.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主动运动,

如利用沙袋负重训练等。此法可易化更多肌梭,促进和恢复肌力与耐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5.放松运动: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分为主动放松运动和被动放松运动。 二、根据神经心理学的原理和神经发育的规律,采用促进和强化的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或其他感觉器,经感觉中枢整合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或降低的过程,以改善肌张力,促使主动运动困难或不协调的肌群容易完成某项活动。例如,利用牵张反射,用力牵拉要收缩的肌肉,促使肢体进行主动屈伸动作;利用姿势反射,如利用ATNR的反射活动,使某些肢体屈曲或伸展;利用兴奋拮抗肌的作用达到使对抗肌的抑制,即交互抑制作用;利用一些多肌群的共同运动模式诱发对角斜线运动和螺旋形运动;利用联合反应以诱发相应肌群的活动等。 以上两大类技巧实际上是互相渗透、互含内涵的,可根据各人情况选用。对痉挛型者行抗痉措施,对徐动型和软瘫者调节肌张力,宜关节加压固定和增强稳定性,总之,均需控制关键点,抑制异常模式,诱发主动运动。 。

医院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