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业发展趋势

报业发展趋势

报业发展趋势
报业发展趋势

报业商业发展趋势探讨

大众化传媒发展趋势

6.6%,至2012年,市场总规模预计将达到

2.2万亿美元。其中,互联网广告将于2012年达到1200亿美元的规模,之后,将有望在短期内超越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经过调查和思考,个人认为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归纳为四个主要特点:

1、媒体边界模糊化、传播途径多样化

以往报社、电视、广播作为三大主要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传播途径和经营领域,保持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形式。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通讯行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概念的逐步完善,这种边界将逐步模糊。视频、平面、广播以及更多新兴传播形式将融合成立体化多媒体形式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全方位传播,给广大受众更加丰富和形象的体验。这种更为优质的体验将大幅提高受众的品味和要求,使仅靠一种单一形式和途径来传播媒体越来越难被受众所接受。目前广播已经日趋式微,报纸正面对强大的冲击,而电视传媒也在不断的寻求改革,力争表达形式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2、受众免费化

3、广告核心化

新媒体的营销价值正得到广告主以及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营销机构的认同,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际品牌,正逐渐减少对传统媒体广告的投放,对基于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卖场视频等媒体的投放将增加。从现状上来看,三大传统传媒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也都是以广告收入为其主要经济收入。所以,随着在信息传播上的收入减低,广告收入增加,可以预见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广告将成为大众化传媒机构的主要经营业务。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博客、社区、即时通讯、邮箱、电子地图等产品和服务已经在互联网行业中获得了成功,视频服务,视频会议、各种信息化交流团体,导购、娱乐交流等产品和服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通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原来很多无法实现的想法和创意变得可行。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也很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消费意识和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众所周知,报业是大众化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报社的积累和资源主要都集中在为大众化提供信息传媒服务这个领域,报社也必将坚持和维护其在大众化平面传媒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报社的未来还将肯定停留在大众化信息传媒这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行业重新进入一个飞速创新和发展的阶段,报社作为传统优势信息媒体,必将抛开传统勇于创新,发挥自身积累的庞大资源,遵循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构建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先进的发展道路。报社应发挥地域性传媒优势

的确,互联网带动的新传媒具有非常广阔的优势,也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在他们快速、灵活、更具现代气息的冲击面前报社显得有点步伐沉重。虽然积累和沉淀在某些层面上让报社的转变变得相对艰难,可是我同样认为,这些积累和沉淀同样为报社带来了非常庞大的财富和优势,尤其是在报社所经营的地域之内。

其次,报社在所在地区依然拥有很好的传媒公信力。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大多市民对报社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也愿意相信并接受报社的传播信息。使报社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再次,报社是最熟悉和综合理解所在区域与城市的政策、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变迁、趋势、各种社会元素与需求的机构之一。通过长期持续不断的,与社会、商业乃至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孔不入的媒体运作,不仅熟悉各个区域与城市的文化、社会变迁、消费导向与需求,还拥有最广泛的政府与商家合作基础,掌握着各种快速变化的政策与商机信息。

第四,报社已经开始重视广告的运作和管理,并且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在媒体运营、广告、宣传等过程中已经和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报社是得到当地大多数居民认可和信赖的大型传媒,而且一直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品牌形象。报社品牌正好能够弥补信息化商业服务提供商在本地化商业中品牌效应上的不足。

第五,报社还具有一定政策优势。能够的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掌握着各种快速变化的政策与商机信息,在某些领域还持有普通商业机构无法涉足的政策资源

最后,报社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目前许多报社的广告年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10亿人民币,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光旗下的《广州日报》一张报纸的年广告收入就超过17亿,中小型报社也都有不菲的广告利润,再加上国家的支持,报社可以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承担大型的商业运作项目。

当然,报社在具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使报社在商业发展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虽然我们可喜的看到,在祖国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报社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报社已经独立为一个企业集团,经营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报社一直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种延伸,拥有很深的政治机构背景和意识,这种意思已经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报社的发展仍然需要照顾和面对种种因素,不具备当前互联网企业的灵活和商业性。

其次,由于报社长期以来都在经营报纸传媒业务,虽然在这项业务上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可是报社的资源也集中在了这项业务上。在互联网冲击下,传媒经济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极大地增加了对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广告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虽然报社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可是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仍然非常明显。这种短缺,已经在报社商业化发展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很大的制约了报社的发展。

再次,我想谈谈我认为的报社发展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发展实业,曾经或者现在很多报社都通过发行公司经营过水、奶、快递、第三方物流等业务,甚至有一些报社还在经营自己品牌的商品。不过经过几年的发展,除了极少数报社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艰难维持或者干脆放弃该项业务。分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的缺乏,二是运营积累的缺乏,三是人才的缺乏,四是商业价值的缺乏。从管理上来看,报社一直在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无论是管理架构,还是经营意识在具体商品市场运作和具体运营商等方面都非常匮乏,管理和意识的落后必然导致成本大量增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大量内部的抵触和消耗,这些问题导致发行公司在面对已经在在市场环境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竞争时非常艰难甚至处于很大的劣势。从运营积累上来看,无论是品牌积累,资源积累还是消费者认同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差距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弥补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超市中报社品牌的水想和乐百氏、娃哈哈等竞争是不可能的。反而如果报社大投入宣传自己的实业品牌会得罪相关广告客户,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从人才上来看,报社具体的商业运作和管理人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现在这类的高等人才成本也非常高,没有人才就没有经营赖以生存的血液,导致报社无法和其他企业竞争。最后从商业价值上看,报社的优势资源是投递队伍和投递站,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这个处于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末端,必然会导致竞争力的下降。所以,笔者认为经营实业是报社商业拓展的第一大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对读者资料的认识和利用。在和全国各个报社的就商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交流过程中,无一例外提到了读者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大多报社认为庞大的读者群体是非常好的客户资源,是在这个强调客户资源的时代报社拥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于是报社的目光都集中在如何获取、加工、利用客户数据上。

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营销等概念不断的提出成为报社和软件提供商追逐的对象。可是笔者认为这中间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什么是优质客户资源。优质客户是对商家和品牌具有很高认同度和忠诚度的客户群体,他们才更加愿意相信与接受该品牌该商家的信息和产品。这个过程是通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和互动来性成的,是建立在双方的不断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和单纯的客户信息和数据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手机或者邮箱中出

现一条不知名的广告信息,也许你看都不看就会把它删掉或者直接拒收。但如果这条信息是一个你非常喜欢和认同的单位或者个人发过来,大多数情况下你至少会认真阅读它。这就是优质客户与简单客户信息的差别。客户数据的确非常重要,可是只有优质客户的数据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报社拥有很好的读者和传媒品牌基础,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优质的客户群体,而不是关注在如何整理、收集和归集客户数据上。

第三是过于专注发行量,提起这个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因为发行量是衡量报社影响力的关键数据,是报社实力的关键参考值。的确,在过去或者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标准不会改变。笔者也从来不否认发行量的重要性。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今的体系中的确发行量=读者数量=客户数量=报社影响力,发行量从商业角度上来讲就是报社的客户数量,所以它非常关键。但不可忽略两个问题:

1、中国由大众化消费时代逐步进入小众化消费,在小众化消费时代客户数量已经不是唯一标准了,客户忠诚度等数据也同等重要;

第四是过于重视版面广告。在与发行公司研讨DM广告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一个话题,那就是和版面广告的关系如何处理。在这点,很多发行公司总是充满了无奈。因为版面广告是目前报社的主要经济来源,发展其他广告业务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版面广告的风险。可是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报纸的影响力无疑将逐步减弱,版面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肯定存在如传播效率低,传播方式单一等种种弱点,未来的广告肯定是向多媒体,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每一种广告形式都将发挥它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前面已经提到广告将会是大众化传媒的主要经营方式。相信报社肯定不会也不应该在一种广告形式上绑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未来十年将会是媒体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传统一代将逐渐老去,接受信息化熏陶而长大的年轻一代将逐渐成长,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为中国未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将会从数量与价格向品质与服务转变,更加强调品牌的建设和信息的传播。因为信息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和普及,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迅速增长。

本地化立体传媒发展方案是将报社的优势资源以及传统的运营理念与互联网营销理念相结合的发展方案。核心竞争力是通过融入互联网营销理念发挥优势传统传媒资源,拓展产品与服务,大力度加强与地域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发展优质客户群体,构建本地化经济、文化、信息的一体化平台,造就强势传媒品牌。它的经营思路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扩展服务链和产品链,经营传媒品牌,发展优质客户

构建以客户信息为中心的互联网信息营销管理体系

构建立体化信息传播、营销平台

扩展服务链和产品链,经营传媒品牌,发展优质客户

1、扩展服务链和产品链,经营商业传媒品牌

在与许多报社探讨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提到一个共同的话题:

报社与读者之间的商业交互太少。这成为了阻碍报社发展优质客户群体,创造商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许多报社在报业外发展各项业务的原因之一。的确,虽然读者也许每天都在看报,可是与报社真正的交往也就每年一次的订报过程。一个方向信息传播的效果远远不如双方都参与,也无法通过不断的往来提高客户的认知和真诚。所以个人认为加强与读者之间的商业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所以报社以经营品牌为核心,拓展产品链和服务链既能够加强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将读者逐步转化为忠诚的客户,还可以通过各种产品和服务挖掘更多更广阔的商机,为商业广告和宣传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对于报社如何结合信息化技术和商业理念展开产品和服务,归纳为以下几点:

a、体现报社在地域的传媒优势。从现在互联网行业的现状上来看,新浪、搜狐等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和运作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也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在大量的网民中拥有很多忠实的用户。而报社的资源优势能够让报社在一个地域的商业开展比互联网媒体企业更加精深、更加全面、更加丰富,从而确定报社在所在地区的传媒运作领先地位。

b、发展报社传媒品牌。结合本地区的文化与资源确定核心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并且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展开各项产品和服务。明确的核心价值不但能够表达品牌的承诺,塑造品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体现产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还能使品牌下所有产品产生“共鸣”,互相形成有益的“共进力”。而没有品牌核心价值的产品和企业将很难再消费者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和长期的记忆。

c、结合多种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产品服务。毕竟我们应该承认时代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可替代的将成为未来传媒行业的主流。互联网、3G将是未来传播的明星,而报社的主要资源又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进行宣传,加上开展各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服务和活动,是将报社优势资源和行业优势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有效方式。

d、强调在活动中的商业互动。客户的积极参与既能够增加客户的参与精神与体验。又能够收集更多的客户信息为将来的商业宣传打下基础。

e、建议的几类产品:

1、信息查询类产品。据研究表明:

信息搜索类广告将会是未来信息广告增长最快的一种形式。如现在电信114正在尝试的信息查询业务。可114做得并不出色,因为既没有对客户免费,又只提供电话没有直接的信息传达,信息积累也非常有限。但是报社经营本地化这种查询业务却有一定优势,它既有一直以来的广告客户积累,通过版面广告业在读者心中信成了一个主要信息来源的形象,而且距离读者更近,可以直接提供各种信息甚至直接预定和消费。

2、信息交流类产品,如针对文化、经济、金融、体育等等各种论坛和俱乐部等等,他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交流形成一大批高精确忠实客户,很大的扩展了广告的渠道和精确性。

3、信息传播、活动类产品。如各种展销会,展览活动等等。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中商业信息传播方式,但必须重视活动的连贯性以及对参与客户的信息获取。还有很多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挖掘的想法和形式就不一一列举了,相信报社的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

2、以现有报刊发行为起点,引入客户认证机制

发展优质客户首要的是客户能认同品牌或者商家赋予自己的身份,由客户主动进行身份注册和认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它首先代表了客户对品牌的认同,其次通过注册能够加强客户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彼此之间联系,第三、注册能够让客户在以后的商业行为中明确身份,有利于信息收集和沟通管理。最后,可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系列持续性的商业活动,逐步累积客户认同度和忠诚度。

报社的主要业务目前还是报纸本身的发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建议可以以报纸的发行为起点来鼓励读者认证自己的身份,更多的参与到与报社的商业互动中,从而成为报社的优质客户群体。首先可以通过各种积分和优惠策略来吸引读者认真自己的身份。如认真可以获得多少积分,以及在后续的商业活动或者报纸订阅中得到一些优惠等等。其次,可以功过很多认证用户才能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读者的参与。如自助订阅、自助查询、修改订阅信息,自助改址延期等等,还有就是可以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信息。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的一些经营策略可以借鉴和参考。再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客户认真机制,如手机认证,电子邮箱认证甚至QQ号认真等等。这样既可以通过商业联合获得更多资源,也解决了怎样让客户记住自己会员身份标志的难题。

3、构建不同客户群体

报社所面对的读者群体非常庞大,通过不同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将其划分为各类客户群体首先将有利于客户关系的管理和发展,并可以通过不同的核心客户来发展更多的相关客户;其次有利于对不同客户资料的精确掌握,降低活动运营成本,提高广告投放效率;再次将相近的客户聚集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报社的凝聚力和客户的忠诚度。最后将有利于构建不同的子品牌,加大商业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

不同客户群体应该以产品为核心来自发形成。如商业论坛可以凝聚一些企业的高官,文化论坛可以凝聚文学爱好者和文人等等。

4、与本地商家的资源共享

报社发展客户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参考,就是在商业活动或者广告传播过程中,可以考虑开展和商家的商务合作,通过合作共享彼此的资源,把商家的客户通过活动变成自己的客户,达到双赢的目的。构建以客户信息为中心的信息营销管理体系

建设品牌,发展忠诚客户,开拓产品服务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积累客户信息资源,为以广告为中心的商业运营奠定基础。其中以客户信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网上、手机还是线下的商业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将会是报社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构造以客户信息管理为中心的信息化营销管理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1、构建优质、灵活的集团客户信息中心集中存储和处理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

2、改进现有的软件体系,除了采编、图片的工具类软件之外,构建营销和管理的软件的以客户数据为核心的集团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营销、管理软件和客户信息中心的无缝数据连结,可以随时的输入和获取相关的客户数据。

3、加强互联网和其他商业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在开展产品和业务的同时做好信息化建设,加强商业信息的流通性和管理。

4、加强数字产品的研发和发行,并改善发行、广告等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相互独立的问题,加强信息的流通性,并突出发行系统在用户认证、网络服务等技术上的改进。

5、加强信息窗口的建设,构建可以支持互联网、手机等多渠道多媒体信息交互和管理平台。构建立体化信息传播、营销平台

文化带中商业的发展,有了各种客户资源和传媒产品作为基础,广告途径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如各种商业活动、交流会、俱乐部等都可以作为活动营销的载体。精确优质的客户群体加上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完全可以支持真正意义上DM广告的投放,电子邮件广告,商业信息收集,商业导购等业务也都有了发展的土壤和空间。本地化信息查询本身就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流行的互联网商务广告模式,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还可以开展搜索引擎广告,电子商务等多元化业务。在版面广告日渐消退,互联网广告绝大部分市场被门户网站

垄断的时期,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本地强势商业传媒品牌,构建优质的客户结构,加强信息的积累、流通和利用。将会为报业开辟一条广阔的商业传媒发展之路。在所积累的强大本地资源的支持下,报社完全有能力构建一个本地化的立体化商业信息流通网络,从而掌控庞大的商业信息资源、传播渠道和客户资源。不仅能够构造强大的广告传播体系,还能开展各种与信息流通相关的业务,甚至在信息支持下,挖掘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优质商机。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

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二、改革开放后报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逐步提出了报业产业化问题,报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产业化经营也将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报纸媒

报刊集团全媒体布局的四大模式

报刊集团全媒体布局的四大模式 在一个成功无法复制的时代,报刊集团的全媒体布局沿着各自的步伐,正在推进中,从中央到地方,提及“全媒体布局”,各大报业集团给出了自己的路线图和计划表。但是由于内容、影响力、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各自的“起点”不尽相同,“全媒体布局”的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 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报刊媒体集团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一些规律性的思路仍然依稀可辨。不论是中央级报社凭借影响力抢占舆论阵地,还是省域报业集团发挥强势内容优势做强媒体主业,抑或是地市级报业集团认清环境,选择重点突破。报刊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布局之道,在于顺应潮流,结合自身的集团实际,选择适合的全媒体模式。 网站主导模式:发挥主流影响力,拓展全媒体运作空间 从近年来的报刊集团的实践来看,新闻网站往往成为报刊集团布局全媒体的第一阵地。基于强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盈利能力,报业集团能够支撑网站建设的大量先期投入,而其强大的影响力则可以有效迁移给所属网站,让报纸网站从一开始就“一鸣惊人”,直接跳过漫长的“默默无闻”的培育期。 目前,众多的报刊集团已由单纯的报社联合体转变为“N报N刊一网站”媒体结构。在这些报业集团所属的网站中,一些获得市场认可的网站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母报集团在全媒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基点。在网站主导的全媒体运作模式上,报业集团往往也经历了以下的三个层次,报纸自办网站、报网互动、全媒体主轴。 第一层次:报纸自办网站 传统报业亲眼见证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经过了最初的漠视无视、对立对抗之后,唤醒了“融合”意识,并立即付诸行动,纷纷兴建网站,以“无形之报”延续“有形之报”,一大批带有报纸色彩的地方新闻网站纷纷面世。 不少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网站更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站、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网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批报业集团的网站成为省、区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重点新闻网站。这些网站在占领网上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阵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网站在当地已取得与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同等的地位。 第二层次:报网互动,信息共通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竞争,许多报纸开始战略转型,通过“报网互动”的方式维持报社品牌,扩大影响。让网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能为自己的新建网站争取到受众的注意力。以人民网为例,网站以人民日报强大新闻资源为依托,先后创办“人民时评”、“人民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 商业性:外文-中文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4.《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纪德。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宗教性刊物。1829年停刊。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郭士立,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浅析《澎湃新闻》的发展与困境

摘要 在全媒体发展时代,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在逆流前进行改革,推出《澎湃新闻》新媒体门户网站。此举一出,给悲观的传统纸媒体注入了一缕清风,其注重时政新闻原创性与质量、新闻报道的典型性与针对性、用户的体验和视觉感受等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但是在受众的互动性、粘性,传统思维禁锢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仍急需提高和改进。 关键词:澎湃新闻;受众;大数据;互动性;人文关怀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received a serious blow. In July 22, 2014, Shanghai press group carried out a reform in the face of the grim reality, launched the "surge" of new media news portal. This one out, into a breeze to the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pessimistic,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news of originality and quality, news reports of the typical and pertinence, user experience and visual feeling to win a good reputation, but in the viscous interaction, the audience,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dur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etc. still need to improve and improvement. Keywords:Surging news ;Audience;Large data;Interaction of humanistic care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摘要:新媒体时代,纸媒遭遇一些困境,有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一些纸媒逆流而上,伴随唱衰纸媒的声音重整旗鼓,展现新的生机。在转型的“米”字路口,纸媒各显神通,使尽浑身解数,尽显千姿百态。 关键词:纸媒;困境;新媒体;转型;未来 1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现状 1.1简述2015年纸媒停刊潮 2015年伊始,饱经风霜的纸媒伴随着新年钟声发出一片告别声。 1月《杂文报》的停刊,掀起了2015年纸媒停刊的浪潮。浙江《都市周报》认为“换个角度,无限可能”,转战新媒体,期待在线上会迎来春天。 2015年7月1日,云南《生活新报》正式休刊。这份有着17年历史的报纸也曾在云南报业留下浓墨重彩,如今只剩下400多万的欠款和一群迷茫无措的记者。 九江晨报官方微博表示,将从2016年正式停刊。此外,微博还表示:九江晨报微博、早安九江微信、九江APP继续为大家服务。取而代之纸媒,“两微一端”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下悄然占据着我们的生活。 除了报纸,杂志的生存也遭遇瓶颈,不管是普通杂志还是时尚杂志,不管是大众阅读还是小众化。从杂志起步的新兴代表《壹读》在2015年2月27日最终放弃了纸质版,壹读掌门人林楚方转投“今日头条”,在新媒体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瑞丽时尚先锋》在前不久宣布休刊,《外滩画报》从2016年元旦起正式休刊。杂志所独有的制作精良、印刷精美、阅读精英化、广告利润丰厚等主打优势,遭遇新媒体的严重冲击。 “末路穷途”的纸媒大多数选择了线上运营。有着30年报龄的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将于2016年3月26日发行最后一期,并全力转向https://www.doczj.com/doc/9016452004.html,网站和其他数字平台的生产和传播。 1.2简述2016年纸媒改版潮 在纸媒的“寒冬”里,依然有媒体选择迎风而立,并始终在坚守阵地,以期通过改版走出困境。 《东方早报》在2016年实行全新改版。澎湃在酝酿可视化新闻和一款英文领域的新媒体产品,可谓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传统媒体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姚 琦 (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 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 122—

郭亚夫《外国新闻传播史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1)英国专制王权对新闻出版及传播通讯事业的控制始于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 (2)152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首次发布有关新闻出版的 法令,正式建立对出版物的审查制度。1529年公布第一个禁书法案。 (3)1530年,国王特许神父希顿一人出售神学家坦特尔翻译的《圣经》,并建立第一 个在政府控制下颁发许可证的制度,是特许制度的开始。 (4)1534年,国王发布保护国内出版商法案。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5)1621年8月13日,皇家特许出版商在国王特许下,在伦敦发行英国人自办的第 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出版自由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报业领域的压制与反压制 革命后的报业和政党报刊 报业反知识税的斗争 独立报业的成长 独立报业的成长和《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 星期日报和晚报 廉价报纸的兴起 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 其他报纸 小型报纸的兴起和报纸主题的改变 英国 近代报业 史

一份印有“准许出版”字样的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6)1632年,王室加强新闻管制,颁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来自各处的新闻”。1637年7月11日,“星法院”通过的印刷法令进一步加强印刷控制,报业活动进入一个低潮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1.出版自由 (1)约翰·弥尔顿响亮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加以深刻论述。 ①认为用检查制度来压制出版自由,实际上是消灭人类的理性与生存尊严。 ②坚信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妨碍真理性,唯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 (2)约翰·利尔本对英国的出版自由思想做出重大贡献。 ①认为出版自由是人类理性的发展需要,出版自由是大自然和“上帝”所赋予人民大众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②认为人民的协议是一切合法政权的来源。在《英国天赋人权维护书》和《新人民公约》等著作中,系统阐述自己“人民主权”说和“出版自由”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念做出贡献。 2.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1)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印刷出版重采取严厉的管制手段。 (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复辟登基,旧有的出版管制方式悉数恢复。期间《牛津公报》作为官报发刊。 ①1665年11月发刊,每周两期(后改为每周四期)。 ②内容都是一些官方消息,并无特色,全是新闻,没有评论。 ③首次采用近代报纸的形式(单页两面印刷,每面两栏),而且一直出版至今,是世界

论报纸数字化的新模式 —以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为例-毕业论文

论报纸数字化的新模式 —以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为例 摘要: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在2014年6月间上线的一个网络新闻平台。与一般的网络新闻媒体相比,澎湃新闻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它创造了一个报纸数字化的新模式。在阅读方式上澎湃新闻具有互动跟踪的特点。在澎湃新闻阅读平台,用户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提出自己的任何疑问并获得其他用户的解答。读者还可以通过新闻跟踪按钮轻松跟踪该新闻。在写作内容上澎湃新闻具有深度报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围绕热点政治问题展开深度报道、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报道、重视思想争鸣。新闻风格上澎湃新闻具有通俗、个性的特点。通俗,就是一看就懂,用最基本的语言和词汇来叙述新闻。个性,就是努力追求与众不同。在盈利模式上澎湃新闻意图依靠“卖服务”,而不是用户订阅费和“卖广告”。对澎湃新闻数字化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澎湃新闻;报纸数字化;新模式;阅读方式

目录 一、澎湃新闻简介 (1) (一)澎湃新闻的创立 (1) (二)澎湃新闻的基本运营 (1) 二、澎湃新闻的数字化的新模式 (2) (一)阅读方式上的互动跟踪 (2) 1.新闻追问 (2) 2.新闻跟踪 (3) 3.自动推送 (3) (二)写作内容上的深度报道 (3) 1.围绕热点政治问题展开深度报道 (3) 2.一线时间深入一线报道 (4) 3.重视思想争鸣 (4) (三)新闻风格上的通俗个性 (5) 1.新闻通俗化 (5) 2.新闻个性化 (5) (四)盈利模式上的“卖服务” (6) 1.不在依靠传统盈利模式 (6) 2.承担上海报业集团盈利的“中端” (6) 三、东方早报?澎湃新闻与报纸数字化一般模式的比较 (7) (一)与建立网络版的报纸数字化比较 (7) 1.建立网络版的报纸数字化特点 (7) 2.澎湃新闻与网络版报纸的比较优势 (7) (二)与使用二维码技术的报纸数字化比较 (8) 1.使用二维码技术的报纸数字化的特点 (8) 2.澎湃新闻与二维码报纸的比较优势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1915年的《新青年》。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这是在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了重要的发展,当时外国人出版中文报纸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代化报纸的模式和有关办报的基本知识已经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办报的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终于到来了。 一张完全是自办的报纸,应拥有三权--文权,经济权和人事权。依此看,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报纸,很可能是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创办于1873年8月,但是该报格调不高,已经失传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 我国第一批自办的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该报创刊于1874年2月日,宗旨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自强宣传。”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该报的文章曾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除《循环日报》外,中国人在香港所办的报纸还有《维新日报》和《粤报》(创刊于1885年)。 《维新日报》创刊于1880年,创刊不久就爆发了中法战争,该报积极支持抗法斗争,广泛刊载有关战争的胜利消息,受到社会的欢迎。1912年停刊。 中法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便兴起在广州办报,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述报》和《广报》。 《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石印日报(石印技术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述报》出版期间,70%的新闻版面都是有关这场战争的消息,这些新闻报道为后人研究中法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该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刊。 《广报》外形仿效《申报》,该报销售很广,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在新加坡等海外销售。后因该报刊登八国联军战败的消息而被帝国主义强迫查封。 第一批中国人自办的报纸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是上海。 首先出现的是《汇报》,创刊于1874年6月16日。该报积极维护中国的权益,对外国领事侵害华人利益的事进行抨击,该报只出了两个月就被停。次日—9月1日改名《巢报》继续出版。 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另一张报纸是《新报》,创刊于1876年11月23日,该报一般不议论政治,有很多关于经济和商务的报道,并陈述一些西方科技,另一个特点是该报为了争取外国读者,将新闻稿用中文和英文并列在一起。创刊6年之后停刊。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

媒体融合_现状_问题及策略_郭全中

媒体融合:现状、问题及策略■ 郭全中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最热 词。 近年来,在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 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入口价值大幅度下降,主 要表现为用户快速流失,广告主大量转移导致 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骨干人才流失导致核心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阵地在、用户已不在;阵地在,广告主已不在;阵地在,骨干已不在”的窘境。 为了应对传统媒体入口价值快速丧失导致舆论引导能力下降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媒体融合战略。特别是《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过,使媒体融合从宣传部门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一、现状:多种探索并行 当前,各地的传统媒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路径。 1.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或重组 传统媒体通过资源整合或重组,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从资源上更好地实现融合。比如,继2013年解放报业集团与文新报业集团合并为“上海报业集团”之后,2014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传媒集团把旗下的百视通和东方明珠两家上市公司重组进行整合,由百视通收购东方明珠,重组后的新百视通公司成为传统媒体领域首个跨越千亿市值门槛的传媒公司。 还有些传统媒体通过整合其旗下的新媒体资源,成立新媒体集团。如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分别成立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公司、安徽新媒体集团和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 传统媒体基于现有资源的整合或重组,无疑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互联网平台,长期效果还有待努力。 2.推出各类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 为了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意识形态主阵地,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在新意识形态主阵地上快速卡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是其中的典范。 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次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但是由于中央级媒体既没有地方媒体集团的本地化优势,又没有搜狐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体的平台化优势,虽然刚推出时声势浩大,但是实际效果一般。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AXW006)。 郭全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的过程,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 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正当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 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三、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四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港口通讯社(即今天的美联社) 三社四边协定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越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定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冰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四、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英国: 《北极星报》 《北极星报》:在英宪运动中诞生。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出版15年。《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的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报纸的卓越代表。 德国: 《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察官的刁难。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 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的思想。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力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以“澎湃新闻”为例 第一、二章 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每一种媒介技术的重大更替都会改变新闻的面貌和受众的接收方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报业在新媒体竞争、受众需求变化、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媒体凭借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旧有的单向线性的消息传播方式,转而以个性化、交互性、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取悦”用户,这种天然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单纯依靠平面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突破传统纸媒的定位。 作为国内报业体制改革的先锋,都市报对社会环境和市场趋势的变动有着天然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当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大影响力时,都市报敏锐地发现纸媒的危机与挑战,认识到只有借助新技术实现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型,才能使自身走出困境。拥抱新媒体、开拓新市场也成为许多都市报的战略共识。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都市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东方早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上线的“澎湃新闻”具有很显著的特征,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对地方报业探索成功转型的合适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1.1研究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今的新闻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由此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强大冲击。在具有较强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的受众在不断减少。互联网终端已经成为当前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而其主要表征则体现在媒介融合上。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澎湃新闻”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来总结出一条试用于中国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转型与创新的道路,从而把握和舆论的中心,引领舆论的方向。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系统并深度研究媒介融合的含义与特征,对其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经行分析,为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总结并分析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的转型方式与特点,使对其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三、本文对媒介融合的转型与创新将以“澎湃新闻”案例为基础,结合现

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 看传媒业发展的条件

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看传媒业发展的条件 摘要: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综观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至五四时期的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状况,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有技术、商业、思想、 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概括总结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主要有技术因素、人才 因素、商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也是传媒业发展所要具备的条件。 关键字:技术人才商业政治思想文化 中国的近代报业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现开始,之后国人办报活动兴起,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报纸从无到有、从屈指可数到遍布大江南北,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百年的历程虽然漫长,但其发展踪迹清晰可循。仔细分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传媒业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商业因素、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传媒业能否进一步发展大的条件。 一、技术因素 无论是报纸还是其他传媒,技术因素是其能否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具备了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出现和之相对应大的传媒。对于中国近代报业来说,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印刷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近代报纸所用的新闻纸张、印刷技术。中国近代报纸所用的白报纸是由西方传入的,但是白报纸的价格要比国产纸张便宜很多。这就是为什么1861年《上海新报》就开始使用进口白报纸,但此后十余年新创办的报纸如《申报》《汇报》《益报》等都是使用国产的竹连纸。我认为出现这样的局面不能说是技术阻碍了报业的发展,而恰恰表明掌握近代报纸印刷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不可否认,进口白报纸的使用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近代的活字印刷术是由西方传教士改进和发展占并传入中国的。1807年,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秘密雇人刻印字模。1815年,中国第一套铅活字由汤姆斯在澳门为东印度公司制造出来,用于印刷马礼逊的《英华字典》。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的《杂文篇》是中国最早利用铅活字印制的报纸。外国传教士将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二、人才因素 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5年米怜被派来协助马礼逊,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杂文篇》……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始阶段,传教士无疑是办报的中流砥柱。随着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王韬等人积极参与办报,国人办报活动渐渐兴起。在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中,梁启超创办《万国公办》、《强学报》、《时务报》,是这次办报高潮的领导者。辛亥革命前,章太炎、汪精卫等人于1905年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于右任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910年詹大悲创办了《大江报》。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创办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近代报业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人物引导、参与办报,为近代报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因素,也引导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前进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