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唐太宗及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唐太宗的性格:喜好文史、英明果敢、坚毅不屈、智勇双全、虚怀若谷、能言善辩、唐太宗的优点:胸怀大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任人唯贤、量才授职、广开言路、鼓励直谏、虚心纳谏、独立思考、优化选择、从谏如流、以人为本、用人不疑、恩威并举、文韬武略、求贤敬贤、宽刑简法、体恤臣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执法如山、大义灭亲、以史为鉴、善于反省、公正无私唐太宗缺点:反复无常、固执己见、私欲满溢、滥用民力变革时代,个人或组织生存发展之道:顺势、定市、做事、做实唐太宗是个有领导力的皇帝:领导力就是正确规划个人或组织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化相关资源,并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决策和行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或组织效益最大化(的能力)《李世民成霸业的用人韬略》作者:李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1.把蠢材变成人才李勣,山东曹州的一个泼皮无赖,才学浅陋,胸无大志,整日与酒徒为伍,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自从他投靠李世民后,经过李世民的悉心调教,更名改姓,“徐世勣”变成了“李勣”,身上恶习一扫而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还屡次帮助李世民守卫边疆,他和李靖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游牧骑兵的骚扰,被誉为唐军之长城。
2.善于人才组合中书令房玄龄谨小慎微,办事稳重,善于出谋划策,兵部尚书杜如晦精明果敢,剖断如流,在决策、判断方面胜人一筹。
将二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房谋杜断的最佳黄金组合。
3.把敌人边亲人魏征是作为太子洗马,多次鼓动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欲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有一次质问魏征:“你离间我们兄弟关系为了什么?”魏征却神色自若地回答道:“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唐太宗听后,不仅没杀魏征,反而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还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使两人从仇人变成了亲人。
4.宽刑简法,把杀人变成救人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在审核程序上要求三复奏,即向皇帝报告三次,后来又增加到五复奏。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君主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
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贞观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成功的治世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
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繁盛的时代。
在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
他建立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官员能力得到保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建立了周到的赏罚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奖励和处罚,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和效能。
此外,他还重用了一些有才华的辅臣,如魏征、杜如晦等人,他们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政治改革和措施,使得贞观之治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李世民领导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征战,为唐朝的疆土扩张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亲自参与了多次战斗,指挥有方,勇敢无畏。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他领导的征讨高句丽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打败了高句丽王朝,还促使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安定的疆界。
此外,他还征服了西南地区的吐蕃和南方的南诏等国,使得唐朝的疆域大大扩展,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战争的胜利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望,也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赢得了内外的认可和尊重。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保护,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他提倡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支持经学、史学等学问的发展。
他还修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建筑,如大明宫和洛阳城的改造,使得唐朝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此外,他还鼓励文人墨客,招纳了很多才子名士,如王勃、杨炯、杜牧等,他们的诗词作品在贞观之治时期达到了巅峰。
总的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勇决的军事能力和文化眼光,创造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治世。
他的贞观之治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范,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国家富强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开创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他的治理思想和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在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以他的英明决策和优秀的法制建设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选拔了大批的贤才进入政府,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同时,他还设立了太宗石碑,公开了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方针,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对社会的规范。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措施,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改良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粮食供应,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
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他注重土地整理和分配,通过减税减赋和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工商业措施,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财富,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国家的富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提倡儒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推行了科举制度,重视教育培养,提倡文化修养。
他注重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建了一系列的文化建筑,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唐太宗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确立了国家富强的发展方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他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榜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理理念和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伟大君主。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
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
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
贞观之初。
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
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
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
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
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
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
总结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表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国思想包括了宽仁、安民、崇文、务实等多个方面,带领着唐朝走向繁荣与辉煌。
首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宽仁爱民的特点。
他重视百姓的生活,努力推行政策减轻赋税负担。
他规定租税的特许制,允许百姓将土地特许给富户或贫民,以减轻赋税压力。
此外,他还设立了浑源仓,以用于粮食紧缺时的救济。
唐太宗将百姓的生活状况放在第一位,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唐太宗注重安民治理。
他下令侦破、肃杀宦官权臣,以保护皇权,确保朝政的稳定。
他还提倡“慎刑罚”,主张轻刑罚,避免过度惩罚,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唐太宗注重士人的选拔与培养,重视贤能之士的才干和精神品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此外,唐太宗非常崇尚文化与教育。
他积极推行科举制度,提倡文人雅士,鼓励百姓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还下令修订和编纂《唐律令》和《大唐新语》,以规范朝政和推动文化的发展。
唐太宗重视文化与教育,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智慧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太宗坚持务实的治国理念。
他强调政务的公正、廉洁和高效。
他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创设县、州、郡、县、乡等地方政府系统,实行五品官秩制度,推行缘差公门、士农工商代表制度等。
这些措施使政府更加官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宽仁、安民、崇文、务实等多个方面。
他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
他注重文化与教育的发展,鼓励科举制度,使唐朝的文化达到了巅峰。
同时,他推行务实的改革,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和效率。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典范。
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唐太宗,即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使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巅峰,被后世称为“贞观盛世”。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详述唐太宗的贞观盛世。
一、政治方面唐太宗以严肃刚毅的形象治理国家,并且实行一系列对国家稳定和法治建设有力的措施。
首先,他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完善的官制和法度。
太宗延续了高祖文成武德的改革,严格任用贤能之士,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设立了集贤院、国子监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才能出众的官员。
此外,太宗还将军权集中于中央,目的是增强皇帝的统治权威,避免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
其次,太宗注重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
他不仅颁布了一系列刑律和民法,还设立了开元法会,定期听取百官对法律执行的建议和意见。
他还注重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聘用有律政背景的官员担任宰相,以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最后,太宗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疆土安全和稳定。
他以武力与外敌进行战争,并通过外交手段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和领土。
他与突厥、吐谷浑以及高丽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唐太宗的治理思路是以农业为基础,同时积极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
首先,太宗积极改良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通过减免部分税收,鼓励人们开垦荒地。
他还颁布了《开元度田法》,规定土地的评估和分配标准,加强了土地的使用管理。
其次,太宗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他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驿道,便于商品的运输和交流。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商业活动的政策,如降低关税、推行市场经济等,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繁荣。
同时,太宗也注重手工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的创新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领域,太宗致力于推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太宗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他大力支持儒学,并且修建了国子学、太学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学学者。
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这些和谐音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
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
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卷十)。
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中国,也很有现实意义。
面对中日关系的时紧时缓,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的蠢蠢欲动,以及世界上的恐怖分子人为制造的恐怖气氛,我们真的应该“居安思危”,警惕常鸣!德鲁克的有效决策论:领导者应该是有效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3篇大家一定不陌生李世民这个名字吧!就是那个给初唐带来繁荣景象的唐太宗;让几百万受尽前朝残酷虐待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疏缓刑法,受人民拥戴的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人才,任用贤良的唐太宗。
他是一个圣明的国君。
就这样我们学习历史,还口口声声的念道:“唐,开国之君者,李渊也。
”但我们觉得只有智勇双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聪慧过人。
这里还要提一下他的父亲:李渊。
李渊的祖上是隋朝的开国功臣。
所以李渊的父亲去世后,李渊袭承父位,成了一个皇戚贵族。
李世民就是在这样身世美好的环境下,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武将谋士的,这为他以后帮助父亲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础。
也为他以后同哥哥弟弟们争夺皇位做了充分准备。
在长期的戎马作战中,李世民积极听取谋士们的建议,灵活运用,吸取经验和教训。
一箭即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智取薛仁杲,北讨刘武周,东平王世充、窦建德,退突厥,又在洺水打败刘黑闼等人,帮助父亲建立起了前后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朝上诬蔑他,说他居心叵测,有反叛之心,李渊大吃一惊,连忙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上奏章说:“我决没有丝毫对不起哥哥弟弟的事,可他们却整天想着骨肉相残,真的是太可悲了!”李渊看了奏章,惊愕不已,便让李世民私下里调查此事。
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等不及了。
又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上奏李渊,罢免李世民。
可刚到玄武门时被李世民设下的伏兵射死。
于是,满朝文武大臣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李元吉他早该如此!”“李建成他那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李渊顺应广大百姓的心声,传位给李世民。
让大唐的太阳更加温暖,温暖广大百姓的心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粮更加丰满了。
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汉,再也看不见成群结队的强盗,甚至半路掉了钱包,也没人去捡。
评价唐太宗的技巧的句子1. 唐太宗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能够稳定国家局势,使唐朝进一步强大。
2. 他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建议,能够很好地吸收各方智慧,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唐太宗擅长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他重视善于用人,能够合理地安排官员和各类人才在重要岗位上,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5. 唐太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华,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局形势,采取正确的作战策略。
6.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使得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7. 唐太宗熟悉经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8. 他重视教育事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9. 唐太宗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10. 他重视社会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11. 唐太宗善于处理内外交际,使得唐朝与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2. 他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福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13. 唐太宗具有自律和节制的品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14. 他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纠正错误。
15. 唐太宗尊重智者和学者,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注重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16. 他注重文明礼貌,推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17. 唐太宗善于处理族群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
18. 他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廉洁正直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19. 唐太宗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毅力,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克服困难。
20. 他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社会稳定又充满活力。
21. 唐太宗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使得唐朝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2. 他积极推动法律建设,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
23. 唐太宗推行廉政建设,打击腐败现象,保持国家的清明和公正。
24. 他提倡勤政为民,关心人民疾苦,使得人民对他寄予厚望与期盼。
唐朝人是如何看待唐太宗这个大家都公认的好皇帝呢?唐太宗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了皇帝后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以明君的形象著称。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情结,那就是玄武门事变中他杀兄弑弟的行为,这成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梦魇。
那么,当时的唐朝人是如何看唐太宗的呢?大家都公认唐太宗是一代英主是个好皇帝,而且玄武门事变又过去了这么多年了,唐太宗怎么还没有这点自信呢。
我跟大家说,唐太宗生前还真的欠缺这份自信。
他始终有一个噩梦缠绕着他,这个噩梦就是大家会不会质疑他政权的合法性?因为18年前玄武门的那一幕,说白了,就是一场杀兄逼父的一场宫廷政变,自己的皇位不是合法得来的。
因此,他怕人们说这个事儿,这是他的一个软肋。
你还别说,在唐朝民间还真的不乏这样的声音。
我们来看一件出土文书,这个出土文书丑记记载的是一个神话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当年的一个“地下文学”。
这件敦煌出土的文书,叫《唐太宗入冥记》,这上面记载说,唐朝有一个人叫崔子玉,这个崔子玉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儿。
但是,这个人的身份很特别,“以生人判冥事”。
就是说他有一份兼职的工作,而且这个兼职还是个夜班,他在阴曹地府兼职上班(注意他是活人),晚上去当判官,专门负责审理这些已经死去的人的魂魄。
结果有一天,小鬼竟然把唐太宗李世民的魂魄给拉到阴曹地府来了。
崔世玉拿起文书来,劈头盖脸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顿猛抽,问大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唐太宗一听,一头汗就下来了,嘟嚷了半天,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崔子玉看到唐太宗如此窘迫,赶忙搭腔说,皇上,你要是回答不出来,我代替你回答,您看行不行?太宗一听好啊。
于是,崔子玉高声代替唐太宗回答了六个字,“大圣灭族安国”。
什么意思呢?这是把唐太宗比喻作周公。
西周的时候,周公辅助周成王,而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不服举兵叛乱。
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这些和谐音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
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
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卷十)。
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中国,也很有现实意义。
面对中日关系的时紧时缓,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的蠢蠢欲动,以及世界上的恐怖分子人为制造的恐怖气氛,我们真的应该“居安思危”,警惕常鸣!
德鲁克的有效决策论:
领导者应该是有效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并非对任何问题都做出决定,他们通常只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不应只重视“解决问题”,更应该着眼于最高层的观念性的认识,即正确决策的目标和内容,然后再确定决策所采取的原则。
安德森的公共决策论:
领导决策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公共决策者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以行政法规为核心的公共政策。
安德森认为,领导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制定法令、发布行政命令、颁布行政法规以及对法律做出解释的决定。
他把公共决策或政策制定与行政人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区别开来,称后者为“普通决策”,这种“普通决策”在日常行政事务中为数众多。
治出现的原因之二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德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
杜正伦传》)他知人善任,选拔人才,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他曾经说:“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
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卷三)。
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从而为他所用。
太宗善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并能用一切办法化解矛盾,即使原来曾是其对立面的人也能够被他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其中之一。
太宗手下人的出身可谓五花八门,但不管哪方豪杰在他手下都能够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地为他所用。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二十)。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他们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顺利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密切相关。
他虚怀若谷,致使从谏如流,如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卷二),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以致使唐太宗把他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主,他在用人纳谏方面的举措,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封建皇帝可以与他相媲美。
因为重视用人,注意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贞观年间,君臣和谐,一心一意,群策群力,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到这儿,不由得使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的“买官卖官”现象,唯“才”是举变成了唯“钱”唯“权”是举,不能不令人深思。
视民如子,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三
唐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注重与老百姓搞好关系,君民关系如同鱼水,《旧唐书》中记载: “十一月丁卯,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
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老人等递起为舞,争上万岁寿,上各尽一杯。
”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强调以民为本,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他还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贞观政要》卷8)。
新、旧唐书中有很多太宗赎民、免租、给复、赐脯、虑囚、赏赐等亲民爱民的记载。
唐太宗还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他不只重视农业,也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君王,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非常低,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却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新兴的商业城市很快兴起,商业迅速并长足地发展起来。
据记载,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更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会。
中外商贾云集。
唐太宗的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说唐太宗的高瞻远瞩的过人之处。
不分华夷,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许多封建君主视大汉族为正统,歧视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特别注意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信任、尊重以及和亲等安民措施,处理唐朝与周边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从不轻视他们,唐太宗因而也受到他们的尊重和拥护,也因而得到了“天可汗”的称号。
例如,为了搞好汉藏两族的关系,他送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唐太宗——这位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君主,也有他的过失之处:如杀兄夺位,看《起居记》,崇尚迷信,出征高丽,贞观后期,“渐恶直言”,
奢侈现象增多了。
但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骄奢,和他流芳千古的贞观政绩相比,那又渺小多了!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总之,贞观年间,由于唐太宗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怀;重用人才,唯才是举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也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
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此皆古昔未有也”这些记载,可能有其夸大之处,但当时社会之安定,则是事实。
唐朝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可见,当时的唐王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所以,后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年间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