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电现象》学案设计

《静电现象》学案设计

《静电现象》学案设计
《静电现象》学案设计

《静电现象》学案设计

设计者江苏省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唐卫

[学习内容]苏科版八物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

[设计意图]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亲自像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所以,本节课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体验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壮美与神奇!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对静电现象的解释。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也是人类探究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讲授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为说明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

[教学处理]

一是做好实验。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教师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较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多启发、多引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在得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之前,预先设计表格,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到表格中,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与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能提出新问题打下基础。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明确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摩擦起电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现象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学习,发展学生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为什么气球与衣服或头发

摩擦后可以吸引纸屑?

经过摩擦后的气球带电,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图1

请你归纳一下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

[学法指导]

1.在预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教材,运用课本上的方法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对于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同学间交换资料、相互交流,并结合实验分析,了解并体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归纳出结论,以锻炼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自己与同学之间合作,动手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4.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习用具]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课中研讨]

一、问题导学

如图1所示,你能说说图片中隐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二、自主探究

(一)、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做一做: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

结论:。

说一说: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扇叶容易沾上灰尘?

问题: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

做一做: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如图2甲所示,观察到两玻璃棒互相;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2乙所示,观察到两橡胶棒互

相;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2丙所示,观察到橡胶

图2

图3

图4 棒和玻璃棒互相 。

探究分析

1.玻璃棒都是与丝绸摩擦的,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一定是 (选填“相同”或“不

同”)的;同样,橡胶棒也带 “同种”或“异种”)电荷。

2.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只要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的带电体,一定和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相互 ;只要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带电体,一定和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 。也就是说,其他的带电体带的电要么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所带的电 “相同”或“不同”),要么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 “相同”

或“不同”),没有第三种电荷。

填一填:

1.自然界只存在 两种电荷;

2.正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负电荷: 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相互吸引。

选一选: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

斥,由此可判定( )

A .小球一定带正电

B .小球一定不带电

C .小球一定带负电

D .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二)、验电器

说一说:

1.作用: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 的仪器,如图3所示;

2.构造: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和 等组成;

3.原理:两片金属箔由于带 而张开,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

转移的电荷越多。

试一试: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如图4所

示),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不带电

B.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正电

C.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

D.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说一说:

1.原子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 组成的。原子由居于中心的

带正电 和核外绕核高速运动的 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 电

图5 图6 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 电荷数相等,因此整个原子呈电 。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 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

子的物体因缺少 而带正电, 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即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电荷的

总量 。

4.摩擦起电的物体必须满足:①是不同的物体,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

同,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②要与外界绝缘。

选一选: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 .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 .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 .摩擦创造了电荷 [课堂反馈]

1.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

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 ,可以 轻小物体,所以灰尘

会附着在扇叶上。

2.如图5所示,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的道理是 。

3.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6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4.带负电的物体接触不带电的与地绝缘的金属球,这个金属球会( )

A.带正电

B.不带电

C.带负电

D.无法确定

[我的收获]

1.摩擦起电: ;

2.自然界中只存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

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三种方法:①利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②利用电荷

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③利用验电器。

5.摩擦起电的实质: 。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作业布置]

1.自然界中只存在 两种电荷,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

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 电荷,互

相 的缘故。

2.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用细线吊着的通草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

去靠近通草球,则通草球( )

A.一定被吸引

B.一定被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静止不动

3.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

A B C D B C 图7 图8

擦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 .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 .甲、乙靠近会相互吸

D .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4.四个悬挂着的通草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球与C 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C .B 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B .B 球与D 球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D .D 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5.探究活动:只要留心,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可以做不少物理小实验。如图8所示,塑料吸管与纸巾摩擦后会吸引小泡沫,说明吸管带了电。那么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呢?给你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塑料吸管、纸巾和细线,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教后反思]

教法:成功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节课把自主研究和目标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方案--实验探究--现象分析--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再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学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⑴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⑵巧妙地选取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实验,通过引导使得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注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尽管老师作了示范,讲了注意点,实验成功率仍不高,可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动画播放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

二、自主探究

(一)、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现象:塑料尺吸引小纸屑。

结论: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说一说:因为电扇工作时,转动的扇叶与空气摩擦带上电荷,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灰尘会被吸在扇叶上。

做一做:

1.排斥;

2.排斥;

3.吸引。

探究分析

1.相同;同种

2.排斥;吸引;相同;相同

填一填:

1.两;

2.丝绸;

3.毛皮;

4.同种;异种。

选一选:C

(二)、验电器

说一说:

1.是否带电

2.金属箔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试一试:B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说一说:

1.原子;原子核;电子;正;负;中性

2.转移;失去;电子;得到

3.转移;不变

4.摩擦起电的物体必须满足:①是不同的物体,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同,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②要与外界绝缘。

选一选:A

[课堂反馈]

1.电荷(静电);吸引

2.细丝张开;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D

4.C

[作业布置]

1.正、负;异种(“正、负”或“不同”或“两种”);吸引

2.C

3.C

4.D

5.实验方案1:先用细线将于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悬挂起来,再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塑料吸管,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正电。

实验方案2:先用细线将于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悬挂起来,再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吸管,若吸管与橡胶棒相互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若吸管与橡胶棒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正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涉及方案科学、合理即可)

联系方式: 江苏省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唐卫邮编:224322 :或

电话:邮箱: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5、春的消息 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讲述自己还捕捉到了哪些春天的消息,与大家一起交流。 3、让学生感受到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用有意义的行动充实整个春天。 教学 方法 设 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的特点,采用“走进春天——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写写春天”的教学思路。首先以“寻春启示”为导入,激起寻找春天的兴趣。接着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再阅读课外春的文章,使得对春天的感知更加丰富。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给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当一当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让课堂无限延伸,让孩子们在课后还能去寻找春的消息。 这首诗歌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 象,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 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表达了作者对春 全诗共六个小节,描写了孩子们从殷切地盼望了“ 中寻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尽情地嬉戏、玩耍,将喜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第二小节总写换了春装的孩子们欢笑着投入大自然 第三小节至第六节诗歌为我们“推”出四幅戏春图 是珍惜;问候开放的雏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亲密 明丽的太阳、搔痒面颊的嫩草……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息之中。 诗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欢笑,于是,读诗的孩子 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怀,浓浓的爱意,从而更加热爱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静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通过采取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平衡产生原理。 2、知道静电平衡状态的特点。 3、知道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知道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 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 二、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教具】 演示:塑料板、装有小鸟的铁鸟笼、电子感应圈、法拉第笼 分组:起电机、金属笼、导线、验电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1)静电吸附 生产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很多,比如(静电吸附演示)老师用毛巾擦塑料板,请看,刚才老师用静电吸附展示了我们的课题,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个小实验。 (演示2)电击铁笼中的小鸟实验 这是一个金属笼,笼中有一只小鸟,小鸟落脚的地方都是用金属丝和金属盘制成,是不是都应该是导电的?(是)下面我用高压电去电击小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小鸟会怎么样?(死掉)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这是一个电子感应圈,它可以产生上万伏的高压,接通电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这是高压电,小鸟为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板书》一、静电平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 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 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 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 ; 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 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 ; 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 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 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 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 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 1课时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曹云云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学习难点】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小纸屑、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教学过程】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设计应用 课题 校徽设计 课时 2课时 执笔人 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启发导入 抢答游戏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希望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 设计闯关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搜集关于学校历史和特色的资料、各种小学。校徽图片、彩色绘图颜料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新课标第一网 读一读,看一看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标志设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启发学

生对标志设计有初步的了解。 2、发展阶段 1)、教师让学生根据上面例举出的标志,谈一谈,一个完整的标志由哪些要素组成?(图形、色彩、文字) 2)、教师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标志,既能体现图形、色彩、文字三要素又构图合理、造型美观的标志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抢答游戏:在老师的描述中,学生抢答教师描述的是什么一一它基本是一个圆形:由红色和金色组成; 外环是由麦穗和齿轮组成的;中上方有一大四小五颗星星;下而是庄严的天安门……学生:国徽 2、向学生阐述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引申出标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出示多幅标志,学生辨认。如2008年奥运会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交通标志。学校标志一一校徽。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实验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解释实验小学是由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捐助而建立起来的学校,它而向社会发出征稿启事,征集校徽设计。现在老师设计了三个智慧难关,同学们闯过去就可以为这所学校设计校徽,把你们的爱心传递给远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物理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物理教案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 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 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 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 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 的验电球 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 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 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 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 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2、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Science teaching plan of small class in kindergarten: electrostat ic phenomenon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 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 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 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 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 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

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电荷流动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充气气球、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引入:今年是兔年,老师特意邀请了一只玉兔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玉兔图)可爱吧!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办法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体验活动就知道了。 1、体验静电现象 课件出示“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体验,交流后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 师: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也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交流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出示课件播放更多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曹云云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学习难点】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小纸屑、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 【教学过程】

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学案一体化”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含义及要求 以前多见“教案”“学案”之说,前者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它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为充分,有利于教学的计划性。弊端在于:教学的生成性不足,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突显。很容易导致教案流于闭门造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后者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更能使教师的教适合于学生的学。弊端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得到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教学案一体化”就是把教案与学案的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又是总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大书本”,充分发挥教案与学案的长处,革除其短处,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二.“教学案一体化”所渗透的教育理念 1.教学的双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把教案与学案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双主地位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都能得到体现。 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按照计划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的。教学案一体化,充分尊重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实际

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内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成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效益才会越高。 3.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反映敏感度不一样,基础的厚薄相异,学习的习惯方式不同,思维长处各异,教学应该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教学案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知识的“生长性”:学生的知识只有自己长出来,才会最有用,才能充分培养创造能力。而自我学习,自悟,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知识生长的规律不是“灌”出来的,而是在“亲学、审问、慎思、笃行”过程中生长起来的。教学案一体化,遵循“预习、学习、练习、复习”学习规律来设计课案。“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就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5.学生对学习有知情权:学生手里有了课本只是有了“学什么”的知情权,有时老师因为特殊情况还会改变课本内容的顺序,连学什么的知情权都剥夺了。因此在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这堂课不知道下堂课的科目要学什么内容,更不知道要怎样学,为什么要这样学。教学案一体化,把课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了然于胸,对自己也就了然于胸,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就能够得以充分的调动。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落实教学案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落实,切实把学生的学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切实转变重教不重学、管教不管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 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认识正负电荷,通过实验解释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尺子和水笔(学生带)、塑料梳子、吸管2、塑料袋2、布2、碎纸屑与小盒子、盘子。2.吹塑纸4条,一端涂色,2条红,2条蓝;珠针2枚,记录表1份。 教师材料:魔术用(吸管)、泡沫板板书、实验材料、课件、纸带绳、简单电路材料。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曹云云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定性了解自然界仅有的两种电荷间的作用特点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3)了解电荷守恒规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规律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 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感应起电的原理——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 【教学媒体】 1. 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 2. 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来源:《新民晚报》】 【教学安排】 【新课导入】 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原因。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我们不少同学觉得电既神秘又危险,对电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甚至觉得带电就不能碰。其实不然,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反之在某节目中主持人说电流电死人大约要1A左右,其实只要几个mA就能电死人了。所以作为现代生活在电器时代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电学。因为这不仅是常识,还是生存的能力。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

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新课内容】 (二) 研究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的成因(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 1.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种摩擦起电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物体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摩擦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失去一些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一些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又是一个守恒的过程。即: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反之,如果正电荷和负电荷相接触呢?

教学设计(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一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00) 1. 4. ( A )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5.00分) A. “心理测验时期” B. “标准研制时期” C. “目标中心时期” D. “结果认同时期” 2. 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究,发现(D),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 (5.00分) A.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3. 5. 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 B )。 (5.00分) A. 方法论 B. 工具 C. 模式 D. 理论 4.2.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B )阶段。( 5.00分) A. 6个 B. 4个 C. 14个 D. 9个 5. 5. (C)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一种评价尺度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难和不利4种层次。。(5.00分) A. 流程图法 B. 算法型 C. 矩阵选择表

静电现象及其原理

静电现象及其原理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心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的老年人,静电更会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演示: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教师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用气球和头发摩擦去吸引小纸条,经过几次试教,四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是没有问题的。提问学生,并深入追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教师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就行),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教师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