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014212565.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014212565.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

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标准 (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翻译学术语词汇解释

A An abridged translation节译本 Absorb what is good and reject what is bad; absorb the essence and reject the dross; select the refined and discard the crude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Abstract thinking ( thought ) 抽象思维 Academic community 学术界 An academic thesis 学术论文 Accommodate something to circumstances; accommodation 变通 Be well cultured in literature 有文学修养 Artistically accomplished 有艺术修养 A man of considerable culture 文化修养很高的人 Accurate comprehension 正确的理解 Accurate comprehension and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准确的理解与适切的表达 Accurateness, smoothness and promptness 准、顺、快(口译标准)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准确的再现 Achieve spiritual similarity by departing from the original form 离形得神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 Adapted translation; corrected version; improved version 改译 Adequate representation适切表达 Advance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Aesthetic appreciation 审美(统觉)

翻译学导论(Jeremy Munday)

第一章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小结: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划了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联的,近年来都有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 翻译实践历史悠久,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3. James S. Holmes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88年才为人所知)被认为是翻译学的“成立宣言” 4. 翻译可以指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产品(译本)或者翻译过程(产生译本的行为) 5. 俄裔美国结构主义学家Roman 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提出三种翻译类型: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6.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是最近50年的事,它被称为“翻译学translatology”多亏了James S. Holmes. 7. 对翻译的探讨,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贺拉斯和公元4世纪的圣哲罗姆(《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就开始了,后者被翻译成拉丁文时所用的手法影响了其后的圣经翻译。 8. 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60年代,语法-翻译教学法统治了中学语言学习(死记硬背外语的语法规则和结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接法或交际法兴起,语言学习摒弃对翻译的摒弃,翻译局限于高层次大学语言课程和专业译员培训。 9. 翻译也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10. 霍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探讨三个方面:翻译产品(已有译作,探讨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文本类型的翻译),翻译功能(哪些书籍何时何地被翻译,何种影响),翻译过程(挖掘译者大脑中发生的事情) 11. 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还是会互相影响的。 12. 20世纪70年代,对比分析衰落,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科学在德国保持强劲势头,等值观念风光不再,文本类型和文本目的的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Halliday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成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交际行为,盛行于澳大利亚和英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见证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多元系统学者赫尔曼斯《文学的操纵:文学翻译研究》导致了“操纵派”的诞生。这种动态的、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方法在其后的十年大行其道,而语言学方法则较为沉寂。 第二章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小结:从西塞罗至20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名的探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己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者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的著述。德莱顿在17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则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直译与意译之分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为数世纪以来乃至今日所有重要翻译的基石。 2. 西塞罗对直译是不屑一顾的,圣哲罗姆援引西塞罗的翻译方法为自己在《七十子希腊文本》之《旧约全书》的拉丁译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申辩。 3. 人们一般认为,圣哲罗姆最清晰地论述了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不过,在中国及阿拉伯等有着古老而丰富翻译传统的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争论。 4. 马丁.路得用中东部德语翻译的《新约》(1522)和《旧约》(1534),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对加强该方言的语言形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精)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作者:未知https://www.doczj.com/doc/9014212565.html, 毕业论文2010-11-16 0:39:12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 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 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 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coursedescription大学课程描述翻译

c o u r s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大学课程描述翻译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College Course Description 2010 Fall Semester Name: Situation and Policy-1 Credits: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closely 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the situation, based on students' thought reality conduct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teaching,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me: Base of Computer Theory Credits: 2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were not major in computer. With range knowledge scope and powerful impact, it mainly cultivates the fundamental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students can be adapt to their jobs and have sustainable re-learning ability. Most importantly, the basic teaching characters of this course are its practicability, feasibility and universality. A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it mainly aims at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ability based on a series of actual cases.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仝亚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图里是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力图重建翻译活动中的规范,此后赫门斯、切斯特曼和诺德等都对翻译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梳理西方翻译规范的发展过程,对促进中国的翻译规范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规范;系统;描写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语言学翻译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者借用(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对翻译规范进行了一些规定性研究,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探索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等值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韩江洪、张柏然,2003)。进入70年代,随着霍尔姆斯《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发表,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姜秋霞、杨平,2004),多学科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规范的研究也呈现出与语言学理论时期不同的面貌。 吉登恩?图里(Gideon Toury)、特奥?赫门斯(Theo Hermans)、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都在规范方面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和探索。与语言学派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寻找翻译规范不同,当代翻译规范研究所采取的是一种独立而客观的立场,将翻译活动置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多元大系统之中,观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重建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及其他主体性因素所遵循的规范。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 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研究集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0~1945年)、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希伯莱语)、特定的文本类型(英语和德语小说的翻译)。图里认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将某一特定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或观念,……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恰当的、正确的行为原则”(Toury,1980,p. 51);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的、体现某一社区共享的价值观念的行为制约。翻译过程是译者在这些规范制约下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规范可以分为三类:预期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预期规范决定译者整体的翻译策略和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制约译者在忠于源语还是忠于目的语的两极之间进行选择;操作规范控制着翻译活动中译者所做的实际决策,又可细分为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和篇章—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s norms)。母体规范决定译文的宏观结构,如是全部还是部分翻译原文等;篇章—语言规范影响译文的微观结构,如句子结构、词汇选择、斜体及大写应用等(Toury,1995,pp. 58-61)。 图里认为翻译规范具有两大内在特征:社会文化独特性(social-cultural specificity)和不稳定性【作者简介】仝亚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用翻译。 60

运筹学翻译-英文课程描述

Outline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I. Course Description Operational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ractical mathematics and one of important courses of management. The content include linear programming, analysis of policy making, shortage theory, random service theory, network analysis and matrix game etc.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thing as follows. Firstly, they can grasp the methodology and optimization idea of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econdly, students can learn the function and feature of basic model such as linear programming,integer programming, transport issue and dynamic planning, grasp the requirement, procedure and skill of modeling, design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model, solve and analysis the various models especially deterministic model. Thirdly, they can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ory related model and have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 with operational research. Textbook is Operational Research (Third Edition), complied by Hu Yunqua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II. Class timetable (44 Class Hour)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 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 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 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 研究范围: 面向产品的研究 面向功能的研究 描述翻学 (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 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 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

翻译教学的描述途径

翻译教学的描述途径 Chang Nam Fung [作者惠寄] A Descrip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 Lingnan College Abstract There is no absolute truth about the “correct” way of translating, even with regard to a specific text for a specific purpose, correctness notions being determined by the values and attitudes of a culture, and there are competing sets of translational norms in any community at any time. The problem with the prescriptive approach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is therefore that the norms adopted by the teacher to evaluate student works are either divorced from reality, if they are derived from mere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or they just reflect the values of a certain section of the community, if they are derived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case the teacher is not doing much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and in the second case s/he is actually taking sides with one particular set of those competing norms. It may be in line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for the intelligentsia to be involved in norm-setting activities, but it seems to be inappropriate for the scholar to assume the role of the norm-setter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norms upheld by his/her own school. It is argued that a more descrip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more effective in training competent translators. This approach aims at developing in students all-round language skill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an ability to apply these skills flexibly to satisfy the demands of their clients or their boss, or to seek their own ends. This ability must necessarily be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ll phenomena related to translation -- not just products, producers, initiators and receptors, but also the whole spectrum of linguistic and translational norms, their changeability over time, and all the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se norms. 1. The Prescrip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All the translation programmes run by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at diploma and undergraduate levels attach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Strictly speaking, they

描述性研究的评价

对“从两个独立的全国性健康调查中得出的关于成年糖尿病患者运动减少及抑郁症状的结果”一文的评价 一、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检测社会中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与运动减少之间的关系。 选题针对当前发病率均很高的糖尿病和抑郁症,且已有大量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几率明显增高。同时患有糖尿病与抑郁症的患者与诸如残疾、血糖控制不佳及死亡等各种不良后果有关。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治疗中,规律性运动是很重要的一种改变生活习惯的治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研究也显示较少运动的个体更易罹患抑郁症。然而,关于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症与运动减少之间关系的研究很有限,而这方面的研究会对寻求更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进行规律运动的方法大有裨益。有几项横断面及长期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高水平的抑郁症状与低运动量水平相关。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临床研究,关于社区中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而控制好的人群样本又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减少在临床研究中的选择性偏倚,可见此研究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这一实验的研究目的来看,糖尿病、抑郁症都是患病率高、危害大的疾病,如果能弄清糖尿病患者中运动减少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糖尿病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结果,必然对社会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设计的评价 研究者对两个以色列成年人(≥21岁)的代表性样本进行了分析:INHIS-1(样本量为9509)和INHS(样本量为4859)。采集的信息包括过去一个月的抑郁症状,糖尿病的诊断和运动量。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来检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运动减少及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校正了潜在的混杂因素。INHIS-1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色列94%的家庭装有电话,在21,326个合格家庭中,有4980家(23.4%)无法找到。在16,346个电话调查的家庭中,有9509个人(58.2%)完成了问卷。不应答包括直接拒绝、部分完成调查和持续拖延。研究采用随机电话抽样的方式,会产生选择性偏倚,例如装不起电话的贫穷家庭或者一些不使用电话的家庭被排除在外,而且应答率仅为58.2%,应答率不够理想,不应答包括直接拒绝、部分完成调查和持续拖延,可能把一些因疾病而无法完成问卷的患者排除在外。所以此项研究的代表性不强。在防止偏倚方面,研究共采取了三部质控:一是问卷由英语翻译成希腊语再由希腊语翻译回英语以确保翻译准确,二是问卷由希腊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和俄语后再翻译回希腊语以确保翻译准确,三是调查者均经过培训。 三、观察或测量 糖尿病的诊断采取被测试者自我报告的方式,最终有683(INHIS-1)和423(INHS)个被测试者报告患有糖尿病。在INHIS-1研究中,抑郁症状用SF-36的MHI-5来测量,被测试者被问及面试前4周的感觉,用五种状态来描述:非常紧张,极度抑郁以至于完全无法振作,平静平和,沮丧伤心,高兴。用1-6分来表示感受的程度,1分表示总是,6分表示一点也没有,分数相加得到总分。分数波动于5-30分,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轻微。被计算出的分数最终转化为Ware et al量表中的百分制。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选取60分作为临界值,分值为0-59分的患者被归为有典型抑郁症状,60分及以上的患者被归为没有抑郁症状。为了把被测试者分为运动群体和不运动群体,他们首先被问及是否定期进行至少20分钟的运动,无论是走路、跑步、游泳、球类运动或任何其他运动都可以。然后被问及他们进行运动的频率。那些定期进行至少20分钟运动,并且每周至少运动1-2次的患者被归为运动群体,那些不定期进行运动及那些尽管定期进行运动,但每周运动次数少于1-2次的患者被归为不运动群体。在INHS研究中,糖尿病患者被测试前30天的心理健康状态用GHO-12量表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1)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1)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

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文献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5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在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 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参考文献篇数应符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根据作业实际明确为“论文”或“设计”,其它文本、表格遇此类情况同样处理。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描写翻译学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 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